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诵读 所见

古诗诵读 所见

古诗诵读 所见
古诗诵读 所见

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

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

(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课件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相机板书: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

《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

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4、师评:

五、结语:

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在画与诗、诗与画之间走了个来回,感受到极平常极普通的字词,带给我们的无穷新意、无穷妙趣,课后把你创作的诗歌与你的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吗?

【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性灵派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一、相关图片

二、袁枚的诗

1、《马嵬》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 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 像洒落许多的星星。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 这首诗好像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 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 好像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 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 “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 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耀着, 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 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 起细细的波浪,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 化作满河的星星,闪耀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 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 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 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 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 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 文字能幻化出漂亮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看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 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查慎行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的诗文创作和对诗歌理论的研究上。

【小学资料】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分层练习鄂教版

《舟夜书所见》分层练习 ◆基础题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二、按要求填空。 萤:()结构,音序(),部首(),组词()。 泊:()结构,音序(),部首(),组词()。 簇:()结构,音序(),部首(),组词()。 三、默写古诗,然后对照课文自查。 四、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弧光一点萤”选自《》,作者是_________,这句话写的是___________的景色。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五、理解诗意。 1、月黑见渔灯: 2、弧光一点萤: 3、微微风簇浪: 4、散作满河星: ◆能力题 一、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照样子,写句子。 例:天上有白云。 蓝蓝的天上有朵朵白云。 草地上开着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完成练习。 1.按要求写词语。 (1)写四个有关“绿”的词语。 例:嫩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两个描写花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对子。 秋月白,晚霞( )。 ( )对云横, 雨中山果落,( )。 3.写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词填空。 著名闻名 (1)“人间天堂”苏州素以园林美景( )中外。 (2)李时珍是我国古代( )的医药学家。

《滁州西涧》《舟夜书所见》

《滁州西涧》《舟夜书所见》 教材分析: <<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德宗建中二年(781),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诗人在描绘涧边幽草、深树黄鹂这一清丽春色的同时,还极力渲染春潮雨急的景象。诗中虽是一幅无人境界,却能让人感到生机勃勃。全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形象丰富优美,形成一幅意境淡雅的风景画。还有人认为此诗是有寄托的,用“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一看似悠闲的景象,蕴含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舟夜书所见>>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滁州西涧>>中托物言志的写法,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好诗歌,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一.四读《滁州西涧》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滁州西涧》,请大家先自读诗文,要求: (一)读准字音 1.学生试读三遍。 2.指名读,检查试读情况。 3.介绍韦应物。 看来大家都能读准诗文了,那么能否读好节奏呢?下来我们就来自主练练: (二)读出节奏 1. 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标出停顿) 刚才同学们把这首诗读得朗朗上口,可古人可不是像我们这样读的,他们是“吟”诗,所谓“吟”就是要有高低起伏,要有轻重缓急,要有平仄押韵。知道什么是平仄吗?简单地说,拼音中的第一、二声就是平声,第三、四声就是仄声。现在我们就用“—”表示平声,用“|” 表示仄声来标标这首诗的平仄。比如诗题(师示范标)会吗?动手吧!师:我们在吟诗时,就要遵循平长、仄短的原则,先听老师吟。像不像跳动的音符?谁来试着吟一吟?(指名)全班一起,看着老师的手势来吟。(生齐吟)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通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 1、今天,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得到进步和提高。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停顿。) 3、读了诗题,聪明的小朋友能不能从中了解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醒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经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实在不会就查字

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咱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点评: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情况,用手势点拨,领悟了题意,丰富了语感,进而自主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把握) 2、那咱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 3、(出示课件)指名读。(评价:感谢学生们地大胆朗读) 4、正音: 1)见:xian。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牛羊。“读字。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ying)后鼻音,保(cu)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评价:感谢好伙伴地友情朗读,善于捕捉诗的节奏美,) 6、读(评价、感谢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 7、教师指着“所见”一词,诗人看见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重在对古诗 地了解和感受。)(评价学生有自己的感受) [点评:关注真实地学情,落实“实”字。把新的学习,建立在自己的学习和方法上。不走过场,生字正音。带入每一行诗,再读,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于“平等者的首席”,抓住题眼“所见”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情。] 三、精读品味,有方法指导的想象体验。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完整版)部编版小学生必备古诗

《江南》(诵读)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画》(必背★)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悯农(其二)》(诵读)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朗月行》(节选)(诵读)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风》(诵读)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部编版一年级(下) 《春晓》(必背★)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 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我情。 《静夜思》(必背★)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池上》(必背★)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池》(必背★)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 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 上头。 画鸡(新增)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 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 户开。 部编版二年级(上) 《梅花》宋·王安石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 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 归来。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 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 应人。

《登鹳雀楼》(必背★)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望庐山瀑布》(必背★)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夜宿山寺(新增·必背★)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敕勒歌》(必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部编版二年级(下)《村居》(必背★)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 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 纸鸢。 《咏柳》(必背★)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 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 剪刀。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必 背★)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 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曰荷花别 样红。 《绝句》(必背★)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 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 里船。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3~6年级必背 《长歌行》(必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鄂教版】2018年秋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诵读 舟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60页。 2、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学生读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四、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 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板书:渔灯一点萤美妙 4、美读诗文。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最好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最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五、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板书: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六、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 舟夜书所见 鄂教版

舟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60页。 2、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学生读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四、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 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古诗三百首原文

古诗三百首原文 古诗三百首原文注释讲解。古诗三百首以朝代为序,收录先秦至汉魏六朝的古诗三百余篇,包括:先秦两汉诗,击壤歌(夏商民歌),关睢(诗经),木瓜(诗经),桃夭(诗经),蒹葭(诗经),无衣(诗经),河广(诗经),采薇(节选)(诗经),硕鼠(诗经),伐檀(节选)(诗经),相鼠(诗经),易水歌(荆轲),垓下歌(项羽),大风歌(刘邦) 等等。解释生动易懂,是学龄前到小学低年级儿童认识唐诗、理解古典文学的好帮手。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古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我国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需要注释和讲解的古诗爱好者请进“唐诗赏析”栏目。 古诗三百首精选:

语文第一册: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像天歌。白毛俘绿水,红掌拨清波。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语文第二册: 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识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语文第三册: 悯农(二) 唐李绅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

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书: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完整版)舟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19 舟夜书所见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书: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3)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4)指名读第2句。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5)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6)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一陈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7)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展开想象,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2.让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

50首古诗

50首古诗 1、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闲:悠闲。厌,厌倦。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2、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数:几枝。凌,冒着。遥,远。为,因为。暗香,幽香。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3、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宿:住,过夜。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语:说话。恐:恐怕。惊:惊吓。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4、秋浦歌(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缘:因为。秋霜:秋天的白霜,这里用来形容白发。似个:这个。 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我 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移舟:靠岸。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泊:停船靠岸。旷:空阔远大。近:亲近。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使我又增加一份新哀愁。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十分清澈,映照的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

三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古诗三首舟夜书所见人教版(2014)

三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17古诗三首舟夜书所见人教版(2014) 舟夜书所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赏析】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第三句作者丢开灯光,写微风起后的满河细浪。“簇”是“堆”的意思,形

舟夜书所见古诗句

舟夜书所见古诗句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在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到的景物,所以题目叫做“舟夜书所见”。下面是关于舟夜书所见古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代: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赏析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与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诗中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与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诗中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诗中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诗中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诗词诵读舟夜书所见练习卷.doc

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诗词诵读舟夜书所见练习卷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1 .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 ⑴ 舟夜书所见①看书( )②读书( )③书籍( )④写、 记( ) ⑵ 孤光一点萤①数量少( )②孤零零( ) ⑶ 散作满河星①分散往下落( )②离开( )③散开( ) 2 . 按要求填空。 萤:( )结构,音序( ),部首 ( ),组词( )。 泊:( )结构,音序( ),部首( ),组词( )。 簇:( )结构,音序( ),部首( ),组词( )。 3 . 默写古诗,然后对照课文自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孤光一点萤”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这句话写的是___________的景色。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5 . 理解诗意。 1、月黑见渔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光一点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微风簇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散作满河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照样子,写句子。 例:天上有白云。 蓝蓝的天上有朵朵白云。 草地上开着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描写的一首夜景诗,诗人把夜晚河面上由静到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美妙的画面浓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 【设计意图】 这个情境的创设,意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促进学生内化文本的语言,积累语言,培植语感。 二、初读诗歌: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3、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4、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 5、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6、开火车认读生字。 7、指名读课文。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导读:本文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洒落无数的星星。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

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起细细的波纹,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烁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察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

古诗舟夜书所见翻译赏析

古诗舟夜书所见翻译赏析 《舟夜书所见》作者是清朝文学家查慎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前言】 《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注释】 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翻译】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鉴赏】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