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

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

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
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

TiO2纳米纤维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研究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应化081班

应用化学专业林洁指导老师:叶映雪

摘要二氧化钛是对光催化非常有用的最好半导体光催化剂中的一种。在这篇文献中,我们通过快速淬灭的静电纺丝处理过程来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纤维薄膜。制备的薄膜由连续的并且多孔的锐钛矿二氧化钛纳米纤维组成,该纳米纤维的直径大小为60-115nm。同时,我们得到了一种最佳的淬灭方法。光催化测量研究表明,锐钛矿TiO2纳米纤维薄膜的光催化效率为72%,这远远高于锐钛矿TiO2薄膜的光催化效率(44%)。我们认为,大的而且特殊的表面积大大地提高了光催化反应性能,同时,较好的形状保留特性使其具有了很好的恢复性和实用性能。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其对环境净化的潜在应用。

关键词纤维技术静电纺丝纳米材料纳米纤维光催化活性

1.引言

由于二氧化钛具有很高的光活性、久耐光性、化学和生物惰性、机械稳固性和价格低廉等优点,其过去常常被认为是可作为光催化[1]的最好半导体光催化剂中的一种。由于光催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催化剂的表面,高的表面积和体积比对于增加分解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TiO2纳米粒子和纳米晶状薄膜已经展示了非常高的光催化活性[2,3]。就这些形式的TiO2而言,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纳米粉末具有很低的恢复性和回收利用性限制,纳米薄膜具有很小的接触面积,故此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还存在着很大瓶颈。纳米纤维有望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其结合了纳米粉末和薄膜两者的特点,如连续性和容易制备成多孔透气的纳米纤维薄膜,同时又是由纳米晶体构成的[4]。然而,据我们所知,先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利用静电纺丝制备技术制备TiO2纳米纤维[5,6],虽然在250nm TiO2纤维[16]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对于直径小于100nm的TiO2纳米纤维的光催化性质却只有非常少的经验研究。

制备TiO2纳米粉末[7,8]\、纳米管[9]和纳米线[10]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用于制备TiO2纳米纤维却仅仅只有几种,如静电纺丝技术[5]\、水热法[11]等等。其中,静电纺丝技术可用于制备直径从几十到几百纳米[12]连续变化的纤维方面,而且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方法,从而很容易得到用于水净化的多孔透水纳米纤维薄膜。

在这篇文献中,通过使用快速淬灭过程的静电纺丝处理技术以制备TiO2纳米纤维纤维

薄膜。包括快速淬灭过程在内的制备参数已经被有系统地放大到了最大。我们已经制得了纯锐钛矿晶体且直径为50—200nm的TiO2纳米纤维。同时,我们对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薄膜和CVD制备的薄膜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比较。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结构在Rhodamine B的光减反应中展现了非常好的光催化活性。之后,我们分别讨论了各自的光催化反应机理。此外,TiO2纳米纤维薄膜的潜在光催化应用也会被介绍到。

2.实验研究

在参考[4]中,有对静电纺丝技术设备的介绍。将0.3g高分子量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Aldrich,Mw~1300000)、7g乙醇、3gTi(OC4H9)4(Aldrich)加入到以乙酰基丙酮作为络合剂的6g乙醇中,得到一混合溶液。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2h。接着,将得到的前导溶液快速地装载到一个装有不锈钢针头的塑料针筒中。使用针筒的抽吸能力以控制装载速度。把一片磨过的铝箔(2.5g)放在针头尖处下5cm的位置,以连接纳米纤维。在静电纺丝过程后,将纤维片在350-550℃的环境中淬灭,从而得到了锐钛矿TiO2纳米纤维薄膜。

采用热重分析和微分热学分析(TG—DTA)方法对纺丝纤维片进行检测,以获得一个最高的快速淬灭方式。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纳米纤维的形态,同时用Rigaku D/2550衍射器(Cu Kα辐射)记录下纳米纤维的X-射线衍射图案。

光催化活性估测过程与参考文献[13]所描述的相似。在黑暗条件下,把一片面积为10.0×10.0mm2、重量为20.0mg的TiO 2纳米纤维薄膜放入Rhodamine B溶液中15min,以达到吸附—解析平衡。之后,在紫外灯下照射2h。在UV处理过程之前,需要将分散在溶液中的纤维通过离心的方法进行分离。最后,从反应混合溶液中取出几毫升液体,并装载到一个UV—vis光谱仪(UV—1601,Rigaku,Japan)容器中。通过比对该Rhodamine B溶液和最初Rhodamine B溶液在550nm处特征吸收峰强度,其相应的浓度就可以被测定。此外,我们还使用了同样的光催化测量条件,将以大气压CVD(APCVD)方法[14]制备的TiO2样品和同样面积且均约为20.0mg的TiO2纳米纤维薄膜(10.0×10.0mm2)进行了比较。

3.结论与讨论

Fig. 1显示了PVP/Ti(OC4H9)4的热重和微分热学分析结果。其中包括三个热重分析步骤。第一个步是一个71.2—110℃的升温过程,大约有15%的重量损失,这是由于表面上的吸收水分和有机物质的蒸发引起的。第二步是300.5-318.3℃的变温过程,大约有36.9%的重量损失,并且伴随着在DTA曲线上一个强的正吸收峰出现(332.1℃)。这可能是由于PVP侧

链与其他有机物质的分解以及从无定形TiO2变成锐钛矿形TiO2的晶形转变引起的。第三步的温度大约保持在435.3℃,其中有30.4%的重量损失,在DTA曲线上呈现出一个强的正的热吸收峰,这是由于PVP主体链的进一步分解和从TiO2进一步变成锐钛矿形TiO2的晶形转变引起的。当温度高于435.3℃时,没有出现重量损失,这一现象表明由有机成分减少导致的重量减少的终止。根据TG-DTA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快速淬灭的过程设计应是(90℃0.5h+310℃1.5h+430℃1.5h),并控制升温速度为150℃/h。

Fig. 1 PVP/ Ti(OC4H9)4的TG—DTA曲线(嵌入物:绿色静电纺丝纤维)。

Fig. 2显示了TiO2纳米纤维薄膜的典型SEM图片。这些纤维形成大面积的统一且连续的一层,其中绿色的纤维薄膜的直径有5cm(如Fig. 1所示),最大的淬灭薄膜达到了4cm2且没有一点裂缝。根据Fig. 2(上)所显示的EDS图案可知,只有钛元素和氧元素被检测到,这就表明淬灭过程已经将C和H杂质从纤维薄膜样品中去除。Fig.2(下)中嵌着的SEM图片显示了个别淬灭且直径为65nm的TiO2纳米纤维膜。根据高放大率图片计算可得,每100根纳米纤维的的平均直径为90±25nm。PVP/ Ti(OC4H9)4的绿色纤维的平均直径大约150±30nm。引起空间上的减少的原因是,从TG-GTA曲线中可知,在淬灭过程中,绿色纳米纤维损失了PVP和其他有机物质,同时,TiO2的晶形也发生了转变。这张较高分辨率的SEM图片还显示,TiO2纳米纤维具有多孔透气结构的光催化特性。

Fig. 2. TiO2纳米纤维薄膜(a)、嵌入EDS图形的淬灭薄膜(上)和单个TiO2纳米纤维(下)的SEM图片。

Fig. 3. TiO2纳米纤维薄膜在淬灭前后的XRD图形。

Fig. 3显示了纳米纤维薄膜样品淬灭前后的XRD图像。很显然,最初的纤维薄膜是一个无定形相。在淬灭过程之后,出现了锐钛矿形TiO2的所有峰。因此,可以确认,这是纯净锐钛矿形的透明TiO2物质,其完美晶面为101。

以550nm作为Rhodamine B的UV-vis光谱特征峰的标准高度,可以比较出锐钛矿形TiO2纳米纤维薄膜和以APCVD制备的TiO2膜的光催化活性大小。为了得到一个定量的比较,我们把APCVD制备的TiO2膜作为导向样品,这一样品的表面积为10.0×10.0mm2,重量为20.0mg。之后再准备一片同样面积(10.0×10.0mm2)且相同质量(20.0mg)的TiO2纳米纤维薄膜。在相同外界条件下,用紫外光照射2h,就可以定量地估算出以上两种样品的光催化活性。从Fig. 4可知,和APCVD制备的TiO2样品相比,锐钛矿形TiO2纳米纤维薄膜的光催化活性要高很多。根据计算,APCVD制备的TiO2膜的效率为44%,静电纺丝处理得到的TiO2纳米纤维薄膜为72%。

Fig.4.UV-vis光谱中对高度为550nmRhodamine B特征吸收峰的比较,样品有:(a)纯Rhodamine B溶液;(b)APCVD制备的TiO2膜;(c)锐钛矿形TiO2纳米纤维薄膜。

因为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表面积比薄膜大将近1-2倍[15],且纳米纤维又具有多孔透气结构,TiO2纳米纤维薄膜的Rhodamine B表面吸收比TiO2膜提高很多。在紫外光的照射下,TiO2纳米纤维薄膜形成了电子—孔洞配对,由于迁移长度短较,该电子—孔洞配对很容易

转移到纤维的表面。此时,电子就把氧气转化成水,光引发的孔洞可能将表面OH基团首先氧化成氢氧根离子,即就是氧化了吸附在纳米纤维表面的Rhodamine B。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已经制得的TiO2纳米纤维薄膜由于存在很大且特殊的表面和光催化活性,与APCVD制得的TiO2膜相比,其光催化能力提高了很大。此外,从光催化应用方面来看,由大量直径为50-200nm的TiO2纳米纤维交织的TiO2纳米纤维薄膜材料同样具有很好的形状保留特性,这尤其是在有关污水和大气等环境净化领域非常有用。

4.结论

采用快速淬灭的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制备得到TiO2纳米纤维薄膜。我们得到了一个最好的快速淬灭方案:90℃ 0.5 h+310℃1.5 h+430℃1.5 h。一致且连续的大面积TiO2纳米纤维可以通过高温淬灭处理得到。我们还确认了纯净锐钛矿形的透明TiO2物质,其完美晶面为101。我们以高度550nm作为Rhodamine B的UV-vis光谱特征峰做出了比较,可以得出结论,纤维薄膜的光催化活性为72%,这要比APCVD膜(44%)高出很多。TiO2纳米纤维薄膜具有很大且特殊的表面积以及很好的形状保留特性,所以其光催化性能在有关污水和空气等环境净化领域具有广的应用前景。

鸣谢

感谢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给我们提供的资金支持(No.50772098)。

注:此文译自Xiwen Zhang, Shiyou Xu, Gaorong Han, Fabric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iO2 nanofiber membrane, Materials Letters, 2009, 63: 1761-1763。

参考文献

[1] Fujishima A, Honda K. Nature, 1972, 238: 37.

[2] Xu Zhonghou, Jing Chuanyong, Li Fasheng, MengXiaoguang. EnvironTechnol Technol, 2008, 42(7): 2349.

[3] Asahi R, Morikawa T, Ohwaki T, Aoki K, Taga Y. Science, 2001, 293: 269.

[4] Xu Shiyou, Shi Yong, Kim Sang-Gook. Nanotechnology, 2006, 17: 4497.

[5] Li D, Xia Y. Nano Lett, 2003, 3: 555.

[6] Alves AK, Berutti FA, Clemens FJ, Graule T, Bergmann CP.Mater Res Bull, 2009, 44: 312.

[7] Roso Martina, Sundarrajan Subramanian, Pliszka Damian, Ramakrishna Seeram,

Modesti Michele. Nanotechnology, 2008, 19: 285707.

[8] Akurati KK, Vital A, Fortunato G, Hany R, Nueesch F, Graule TJ. Solid State Sci,

2007, 247: 9.

[9] Robert Armstrong A, Armstrong Graham, Canales Jesffls, Bruce Peter G. 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2286.

[10] Boercker JE, Enache-Pommer E, Aydil ES. Nanotechnology, 2008, 19: 095604.

[11] Zhang Fei-Bao, Li Hu-Lin. Mater Sci Eng C, 2007, 27: 80.

[12] Li D, Xia Y. Adv Mater, 2004, 16: 1151.

[13] Heiko U, Bunz F. Adv Mater, 2006, 18: 973.

[14] Guo Y, Zhang X, Weng W, Han G. Thin Solid Films, 2007, 515: 7117.

[15] Gibson P, Schreuder-Gibson H, Rivin D. Colloids Surf A, 2001, 187: 469.

[16] Doh SJ, Kim C, Lee SG, Lee SJ, Kim H. J Hazard Mater, 2008, 154: 118.

静电纺丝技术及其研究进展_杨恩龙

静电纺丝技术及其研究进展*杨恩龙 王善元 李 妮 赵丛涛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上海,201620) 摘 要:静电纺丝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连续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方法。概述了静电纺丝技术及其发展历程,静电纺丝射流的稳态和非稳态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静电纺丝机、静电纺丝技术的新进展及静电纺纳米纤维膜的应用。最后指出静电纺丝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进展 中图分类号:TQ340.6;TS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93(2007)08-0007-05 近几年来,由于纳米材料研究的迅速升温,激起了人们对静电纺丝(又称电纺)进行深入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拉伸、相分离等方法相比,静电纺丝已成为制取纳米纤维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发展历程见表1。 1 静电纺丝技术 1.1 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 使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带上高压静电,当电场力足够大时,聚合物液滴可克服表面张力形成喷射细流。带电的聚合物射流拉伸细化,同时弯曲、劈裂,溶剂蒸发或固化,沉积于基布上形成纳米纤维膜。 1.2 静电纺丝的影响因素 静电纺丝的影响因素列于表2。 1.3 静电纺丝的优缺点 静电纺丝法简单、易操作。但是有如下缺点:第一,静电纺丝难以得到彼此分离的纳米纤维长丝或短纤维;第二,目前静电纺丝机的产量很低;第三,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强度较低。 2 静电纺丝机 2.1 喷丝头与收集板垂直排布的静电纺丝机 喷丝头与收集板垂直排布(立式)的静电纺丝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602014) 收稿日期:2006-10-26 作者简介:杨恩龙,男,1980年生,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静电纺纳米纤维的研究工作。 表1 静电纺丝的发展历程 年 份发 展 历 程 1934 Fo r mha ls申请了制备聚合物超细纤维的 静电纺丝装置专利[1] 1966 S i m ons申请了由静电纺丝法制备超薄、 超细非织造膜的专利[2] 1981 L arrondo等对聚乙烯和聚丙烯进行了熔 融静电纺丝的研究[3] 1995 R eneker研究组开始对静电纺丝进行研 究。静电纺丝迅速发展[4] 1999 Fong等对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串珠现象及 微观结构作了研究[5~6] 2000 Spivak等首次采用流体动力学描述静电 纺丝过程,并且提出了静电纺丝的工艺 参数。R eneker等研究了静电纺丝过程 的不稳定性[7~8] 2003 全面系统地研究静电纺丝超细纤维微观 形貌的影响因素、表征、过程参数的改 进,以及静电纺丝制取纳米纤维后通过 煅烧制备无机氧化物超细纤维等 2004~2006 开发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原料。多组分聚 合物的静电纺丝。静电纺丝和其他方法 结合开发新型纳米纤维。捷克利贝雷茨 技术大学与爱勒马可(EL M ARCO)公司 合作生产的纳米纤维纺丝机 纳米蜘蛛 问世 机[9],主要用于静电纺丝的基础研究。 2.2 喷丝头与收集板水平排布的静电纺丝机 喷丝头与收集板水平排布的静电纺丝机(卧

静电纺丝技术及其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及其应用 师奇松, 于建香, 顾克壮, 马春宝, 刘太奇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2617) 摘 要:静电纺丝是一种新技术,它可制备出直径为纳米级的丝,最小直径可至1纳米。介绍了电纺丝制备原理、设备、影响纤维性能的主要工艺参数,综述了静电纺丝技术应用的最新进展,如制备长度无限可控的微米 纳米管子、超净纳米过滤材料等。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应用中图分类号:TS 1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367-6358(2005)05-313-04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SHI Q-i song, YU Jian -xiang, GU Ke -zhuang, MA Chun -bao, LI U Ta-i qi * (De partment of Mate rial Scie nce and Enginee ring ,Be ijing Inst itute o f Petro -c he mic al Tec hnology ,Bei j ing 102617,China) Abstract :Electrospinning is a new technique,which can be used to prepare nanofibers with a diameter down to 1nm.In this paper,the theory of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the equipments for preparing a electrospun fiber and the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properties of electrospun fibers were introduced.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applications of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such as the preparation of micro nano tubes with controlled lengths and super -purification filtering materials,was reviewed. Key words :nanometer material;nanofiber;electrospinning;application 收稿日期:2003-11-14;修回日期:2004-01-12 基金项目: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启动经费(BZ00172002),北京市人事局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BR -016002)作者简介:师奇松(1977~),女,讲师,主要从事纳米纤维、相变材料的研究。E -mail:liutaiqi@https://www.doczj.com/doc/0a9182504.html,. 纳米纤维主要包括两个概念:一是严格意义上的纳米纤维,是指纤维直径小于100nm 的超微细纤维。另一概念是将纳米微粒填充到纤维中,对纤维进行改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纳米纤维。纳米纤维有以下几种制备方法:静电纺丝法、海岛形双组分复合纺丝法、分子喷丝板纺丝法、聚合过程中直接制造直径纳米纤维,以及采用直接纺丝或后整理方法将纳米粉体材料与纤维复合,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 [1-3] 。 1 静电纺丝技术 由于超细纤维的优良性能,人们对其制造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用传统的纺丝方法很难纺出直径小于500nm 的纤维。而静电纺丝方法则能够纺出超细的纤维,直径最小可至1nm 。1.1 静电纺丝的成形工艺 静电纺丝技术与传统纺丝技术有着明显的不同,即静电纺丝技术通过静电力作为牵引力来制备超细纤维。图1是静电纺丝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在静电纺丝工艺过程中,将聚合物熔体或溶液加上几千至几万伏的高压静电,从而在毛细管和接地的接收装置间产生一个强大的电场力。当电场力施加于液体的表面时,将在表面产生电流。相同电荷相斥导致了电场力与液体的表面张力的方向相反。这样,当电场力施加于液体的表面时,将产生一个向外的力,对于一个半球形状的液滴,这个向外的力就与表面张力的方向相反。如果电场力的大小等于高分子溶液或熔体的表面张力时,带电的液滴就悬挂在毛细管的末端并处在平衡状态。随着电场力的增大,在毛细管末端呈半球状的液滴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将被拉伸成圆锥状,这就是Taylor 锥。当电场力

探讨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

探讨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静电纺丝工艺是目前能够直接、连续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方法,具有 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制造速度快等优点,在医学和环保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介 绍了近年来静电纺丝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对静电纺丝的原理、影响因素等 方面进行了综述,对静电纺丝技术在未来的应用提出展望。 关键词: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进展 引言 纳米纤维严格意义上是指纤维直径小于100nm的超微细纤维。它具有比表面 积大、孔隙率高等特点,因而可广泛应用于高效过滤材料、生物材料、高精密仪器、防护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20世纪90年代纳米技术研究的升温,使 纳米纤维的制备迅速成为研究热点。静电纺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具有设备简单、 操作容易等特点,是目前为止制备聚合物连续纳米纤维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静电纺丝 静电纺丝设备的简图如图1所示,主要由3部分组成:高压电源、喷丝头和 纤维收集装置。一般采用直流电源供应高压电,而不是交流电源。静电纺丝所需 的高压电为 1~30kV。注射器(或者移液管)将溶液或熔体输送到其末端的喷丝 头处。喷丝头是非常细的金属管且装有电极。收集装置或接收板用于收集纳米纤维,通过改变收集装置的几何尺寸与形状,可调整纳米纤维的排列形态。 2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 早在1882年,Raleigh的研究发现,带电的液滴在电场中不稳定,进入电场之后,由于 电场力的作用,容易劈裂成较小的液滴。Taylor的研究表明,带电的液滴通过喷丝头进入电 场以后,在电场力以及液体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液滴逐渐被拉长,形成一个锥状体(Taylor锥),并确定其角度为49.3°。 静电纺丝过程中,聚合物溶液或熔体被挤压到喷丝头,由于电场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 在喷丝头处形成Taylor锥,随着纺丝液不断的被推入电场,纺丝液便会从Taylor锥尖端喷出,在电场中受电场力的作用而被继续拉伸,当射流被拉伸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克服表面张力, 发生非稳定性弯曲进而被拉伸并分裂成更细的射流,此时射流的比表面积迅速增大而使溶剂 快速挥发,最终在收集装置上被收集并固化形成非织造布状的纤维毡。 3静电纺丝的影响因素 静电纺丝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溶液性质(如黏度、浓度、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弹性传导率、介电常数、表面张力等),过程条件(如电压、挤出率、喷丝头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喷丝头直径等)和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气体流速等)。对于这一方面,很多人进行了 研究。 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静电纺丝过程中,影响纤维性能的主要工艺参数主要有:聚合 物溶液浓度、纺丝电压、固化距离(喷嘴到接丝装置距离)、溶剂挥发性和挤出速度等。 (1)合物溶液浓度 聚合物溶液浓度越高,粘度越大,表面张力越大,而离开喷嘴后液滴分裂能力随表面张 力增大而减弱。通常在其它条件不变时,随着聚合物溶液浓度的增加纤维的直径也增大。 (2)纺丝电压 随着对聚合物溶液施加的电压增大,体系的静电力增大,液滴的分裂能力相应增强,所 得纤维的直径趋于减少。 (3)固化距离 聚合物液滴经喷嘴喷出后,在空气中伴随着溶剂挥发细流中的同时,合物浓缩固化成纤维,最后被接丝装置接受。对于不同的体系,固化距离对纤维直径的影响不同。例如,对于 聚苯乙烯(PS)/四氢呋喃(THF)体系研究表明,改变固化距离,对纤维直径的影响不明显。

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

TiO2纳米纤维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研究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应化081班 应用化学专业林洁指导老师:叶映雪 摘要二氧化钛是对光催化非常有用的最好半导体光催化剂中的一种。在这篇文献中,我们通过快速淬灭的静电纺丝处理过程来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纤维薄膜。制备的薄膜由连续的并且多孔的锐钛矿二氧化钛纳米纤维组成,该纳米纤维的直径大小为60-115nm。同时,我们得到了一种最佳的淬灭方法。光催化测量研究表明,锐钛矿TiO2纳米纤维薄膜的光催化效率为72%,这远远高于锐钛矿TiO2薄膜的光催化效率(44%)。我们认为,大的而且特殊的表面积大大地提高了光催化反应性能,同时,较好的形状保留特性使其具有了很好的恢复性和实用性能。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其对环境净化的潜在应用。 关键词纤维技术静电纺丝纳米材料纳米纤维光催化活性 1.引言 由于二氧化钛具有很高的光活性、久耐光性、化学和生物惰性、机械稳固性和价格低廉等优点,其过去常常被认为是可作为光催化[1]的最好半导体光催化剂中的一种。由于光催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催化剂的表面,高的表面积和体积比对于增加分解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TiO2纳米粒子和纳米晶状薄膜已经展示了非常高的光催化活性[2,3]。就这些形式的TiO2而言,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纳米粉末具有很低的恢复性和回收利用性限制,纳米薄膜具有很小的接触面积,故此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还存在着很大瓶颈。纳米纤维有望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其结合了纳米粉末和薄膜两者的特点,如连续性和容易制备成多孔透气的纳米纤维薄膜,同时又是由纳米晶体构成的[4]。然而,据我们所知,先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利用静电纺丝制备技术制备TiO2纳米纤维[5,6],虽然在250nm TiO2纤维[16]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对于直径小于100nm的TiO2纳米纤维的光催化性质却只有非常少的经验研究。 制备TiO2纳米粉末[7,8]\、纳米管[9]和纳米线[10]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用于制备TiO2纳米纤维却仅仅只有几种,如静电纺丝技术[5]\、水热法[11]等等。其中,静电纺丝技术可用于制备直径从几十到几百纳米[12]连续变化的纤维方面,而且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方法,从而很容易得到用于水净化的多孔透水纳米纤维薄膜。 在这篇文献中,通过使用快速淬灭过程的静电纺丝处理技术以制备TiO2纳米纤维纤维

静电纺丝技术及其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及其应用 师奇松, 于建香, 顾克壮, 马春宝, 刘太奇 3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2617) 摘 要:静电纺丝是一种新技术,它可制备出直径为纳米级的丝,最小直径可至1纳米。介绍了电 纺丝制备原理、设备、影响纤维性能的主要工艺参数,综述了静电纺丝技术应用的最新进展,如制备长度无限可控的微米Π纳米管子、超净纳米过滤材料等。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应用中图分类号:TS 1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36726358(2005)052313204 Electrospinning T 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SHI Qi 2s ong , Y U Jian 2xiang , G U K e 2zhuang , MA Chun 2bao , LI U T ai 2qi 3 (Department o 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 f Petro 2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17,China ) Abstract :E lectrospinning is a new technique ,which can be used to prepare nanofibers with a diameter down to 1nm.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 ,the equipments for preparing a electrospun fiber and the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properties of electrospun fibers were introduced.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applications of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 ,such as the preparation of micro Πnano tubes with controlled lengths and super 2purification filtering materials ,was reviewed. K ey w ords :nanometer material ;nanofiber ;electrospinning ;application 收稿日期:2003211214;修回日期:2004201212 基金项目: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启动经费(BZ 00172002),北京市人事局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BR 2016002)作者简介:师奇松(1977~),女,讲师,主要从事纳米纤维、相变材料的研究。E 2mail :liutaiqi @https://www.doczj.com/doc/0a9182504.html,. 纳米纤维主要包括两个概念:一是严格意义上 的纳米纤维,是指纤维直径小于100nm 的超微细纤维。另一概念是将纳米微粒填充到纤维中,对纤维进行改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纳米纤维。纳米纤维有以下几种制备方法:静电纺丝法、海岛形双组分复合纺丝法、分子喷丝板纺丝法、聚合过程中直接制造直径纳米纤维,以及采用直接纺丝或后整理方法将纳米粉体材料与纤维复合,制备纳米纤维的 方法[1-3] 。1 静电纺丝技术 由于超细纤维的优良性能,人们对其制造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用传统的纺丝方法很难纺出直径小于500nm 的纤维。而静电纺丝方法则能够纺出超细的纤维,直径最小可至1nm 。1.1 静电纺丝的成形工艺 静电纺丝技术与传统纺丝技术有着明显的不 同,即静电纺丝技术通过静电力作为牵引力来制备超细纤维。图1是静电纺丝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在静电纺丝工艺过程中,将聚合物熔体或溶液加上几千至几万伏的高压静电,从而在毛细管和接地的接收装置间产生一个强大的电场力。当电场力施加于液体的表面时,将在表面产生电流。相同电荷相斥导致了电场力与液体的表面张力的方向相反。这样,当电场力施加于液体的表面时,将产生一个向外的力,对于一个半球形状的液滴,这个向外的力就与表面张力的方向相反。如果电场力的大小等于高分子溶液或熔体的表面张力时,带电的液滴就悬挂在毛细管的末端并处在平衡状态。随着电场力的增大,在毛细管末端呈半球状的液滴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将被拉伸成圆锥状,这就是T aylor 锥。当电场力

静电纺丝技术的工艺原理及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的工艺原理及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是目前制备纳米纤维最重要的基本方法。这一技术的核心是使带电荷流体在静电场中流动与变形,最终得到纤维状物质,从而为高分子成为纳米功能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加工方法。由于纳米纤维具有许多特性,例如纤维纤度细、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 1、静电纺技术 静电纺是一项简单方便、廉价而且对环境无污染的纺丝技术。早在20世纪30年代,Formals A就已经在其专利中报道了利用高压静电纺丝,但是直到近些年,由于对纳米科技研究的迅速升温,激起了人们对这种可制备纳米尺寸纤维的纺丝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浓厚兴趣。 1.1 静电纺技术的基本原理 静电纺丝技术(Electrospinning fiber technique)是使带电的高分子溶液(或熔体)在静电场中流动变形,经溶剂蒸发或熔体冷却而固化,从而得到纤维状物质的一种方法。对聚合物纤维电纺过程的图式说明见图1。 静电纺丝机的基本组成主要有3个部分:静电高压电源、液体供给装置、纤维收集装置。静电高压电源根据电流变换方式可以分成DC/DC和AC/DC两种类型,实验中多用IX;/DC电源。液体供给装置是一端带有毛细管的容器(如注射器),其中盛 有高分子溶液或熔体,将一金属线的一端伸进容器中,使液体与高压电发生器的正极相连。纤维收集装置是在毛细管相对端设置的技术收集板,可以是金属类平面(如锡纸)或者是旋转的滚轮等。收集板用导线接地,作为负极,并与高压电源负极相连。另外随着对实验要求的提高,液体流量控制系统也被渐渐的采用,这样可以将液体的流速控制得更准确。电场的大小与毛细管口聚合物溶液的表面张力有关。由于电场的作用,聚合物溶液表面会产生电荷。电荷相互排斥和相反电荷电极对表面电荷的压缩,均会直接产生一种与表面张力相反的力。当电场强度增加时,毛细管口的流体半球表面会被拉成锥形,称为Taylor锥。进一步增加电场强度,是用来克服表面张力的静电排斥力到达一个临界值,此时带电射流从Taylor锥尖喷射出来。带电后的聚合物射流经过不稳定拉伸过程,

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及其工业化研究进展

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及其工业化研究进展* 杨大祥,李恩重,郭伟玲,王海斗,徐滨士 (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2) 摘要 针对静电纺丝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还存在产率低的问题,重点分析了为提高生产效率而采用的多针头纺丝和无针头纺丝等批量化生产方法,简述了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法,介绍了静电纺丝制备聚合物纤维、无机物纤维、同轴及中空纤维的情况和特点。随着对静电纺丝方法、设备、工艺和材料研究的深入,通过对高压静电场分布的控制采用多喷头组合方式和无针滚筒方式将成为产业化制备纳米纤维的有效手段。通过控制高压电场分布利用提高效率后的单孔纺丝方法制备出了长、宽、厚分别为1000mm 、350mm 、1.28mm 的芳纶1313纳米纤维布。最后对静电纺丝工业化规模制备纳米纤维材料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工业化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Nanofibers Prepared by Electrospinning YANG Daxiang,LI Enzhong,GU O Weiling,WA NG Haidou,XU Binshi (N ational K ey L aborato ry for Remanufacturing ,A cademy of A rmo red For ce Eng ineer ing,Beijing 100072)Abstract A cco rding to the pr oblems that the electro spinning techno lo gy t ransfer f rom the laborat or y to the in -dustria lizatio n,the principle and methods of electro spinning ar e o ut lined,the nanofibers of polymer and ino rg anic ma -terials produced by electr ospinning ,including coax ial and hollo w fibers ar e intr oduced,and then the met ho ds of impr o -ving t he pro ductio n efficiency o f mult-i needles spinning and needless spinning are analyzed.W ith the develo pment o f the met ho d,equipment,technique and mater ials o f electro spinning,both the mult-i needles w ith high -v oltage contro -l ling and the needleless w ith ro ller modes w ill be the mo st effective methods of pr oducing nano fibers thro ugh electr o -spinning.A ramid -1313nano -fiber non -wo ven fabrics with leng th,width and thickenss o f 1000mm,350mm,1.28mm,respect ively have been produced v ia mo dif ied sing le needle electr ospinning method.At last,industr ialized nano fibers produced by electr ospinning go es to pr actice in China is in dir e need and with gr eat pr ospects. Key words elect rospinning ,nanofiber ,industr ializat ion *国家973项目(2007CB607601);解放军总后勤部十二 五预研资助项目 杨大祥:男,1977年生,博士,讲师 E -mail:yang dax iang@hot https://www.doczj.com/doc/0a9182504.html, 1 静电纺丝简介 静电纺丝是使带电荷的溶液或熔体在静电场中流动或变形,经溶剂蒸发或熔体冷却固化得到纤维状物质的一种过 程,简称电纺。根据被纺材料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溶液静电纺丝和熔融静电纺丝。静电纺丝技术与传统纺丝技术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纺丝方法很难纺出直径小于500nm 的纤维,而静电纺丝方法则能够纺出超细的纤维,直径最小可至1nm [1-3]。同时,静电纺丝的装置和原理都比较简单,典型静电纺丝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主要由高压电源、计量泵、纺丝液容器、喷丝头、收集器等部件组成。静电纺丝是通过静电力作为牵引力来制备超细纤维。在静电纺丝工艺过程中,通过对纺丝溶液或熔体施加几千至几万伏的高压静电,在喷丝头和接地的纤维收集器间将产生一个强大的电场力。 电场力施加于液体表面时将在纺丝液表面产生电流,根据相同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致使电场力与液体表面张力方向相反,产生一个向外的力。如果电场力等于纺丝溶液或熔 体的表面张力,则带电液滴就会悬挂在喷丝头末端并处在平衡状态。随着电场力的增大,在喷丝头末端呈半球状的液滴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将被拉伸成圆锥状,这就是T aylor 锥;当电场力超过一个临界值后,它将克服液滴的表面张力形成射流。射流在从喷丝头末端向接收装置运动的过程中会出现加速现象,导致射流在电场中的拉伸,最终在接收装置上形成纳米纤维。 自1934年A.Form hals 报道了其聚合物超细纤维的静电纺丝装置后,静电纺丝的研究进展非常缓慢。直到最近10年,随着纳米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静电纺丝作为目前所知最有望实现工业化生产连续纳米纤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得到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广泛研究。上百种材料通过静电纺丝已经被制成了纳米纤维,纺丝原料的设计与控制、纺丝工艺的优化、静电纺丝原理和模型建立、纳米纤维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分析、纳米纤维在过滤材料、生物医学、结构-功能一体化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成为前一阶段研究的热点。然而,静电纺丝技术要真正走向实用,必须首先实现静电纺

静电纺丝文献综述

学号: 北京化工大学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 班级: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负责人: 指导老师意见: 指导老师签字:日期: 年月日 日期:年月日

静电纺丝文献综述 摘要:静电纺丝技术自从2000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期,论文和专利都成指数型增长。目前,研究的现状从这些研究的内容看,研究主要围绕静电纺丝的应用、工业化、原理三个方面。同时,在医用材料领域,静电纺丝也逐步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静电纺丝,研究现状,医用材料 Abstract:Electrospinning develops rapidly that papers and patents increase exponentially since 2000. The research status focus on applications, industrialization and principle. Meanwhile, electrospinning research on biomaterials is springing up. Key words: electrospinning, research status, biomaterials application 1 静电纺丝发展 目前常用的制备纤维的方法有拉伸法、模板法、相分离法和静电纺丝法。其中,静电纺丝法制备纤维因其操作简单、适用较广和成本低而广泛被使用在纺丝领域。静电纺丝是A.Formhals在1934年发明[1]。在1938年至1944年期间,随着A.Formhals 对静电纺丝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对静电纺丝原理的探究[2-7],静电纺丝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69年,Taylor发现了Taylor锥[8],对静电纺丝的原理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1971年,杜邦公司利用静电纺丝制备了PAN亚纳米纤维。1981年,美国Ethicon 公司研究了静电纺丝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9]。在20世纪90年代后,静电纺丝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文献和专利技术迅速增加。在2001年,国内有关静电纺丝技术的专利出现,东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成了国内静电纺丝研究的中心。在2006年,全球第一条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生产线投入市场,标志着静电纺丝技术实现了工业生产化。 2 静电纺丝原理

医学领域的静电纺丝技术

近年来,由于疾病、人口老龄化、意外事故等造成大量的人体器官和组织的损坏和功能缺失,如何实现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快速修复和重建以及治疗药物在人体内的可控释放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要使缺损的组织和器官得以修复和重建,其过程是构建有生物活性的细胞支架材料,这种支架可以载有生长因子或本体细胞,植入体内后支架材料逐渐被分解和吸收的同时,细胞增殖并形成新的组织,从而修复缺损组织替代器官,支架材料或作为一种体外装置,暂时替代器官功能,达到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自20世纪60 年代以来,对于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的研究,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传统给药模式相比药物控制释放具有显著的优点,除提高药物治疗的准确性、有效性、安全性外,还明显降低了药物的生产成本和不良反应,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制备性能优良的药物载体已成为药物控制释放技术的研究热点。 由于高分子材料的化学组成、加工工艺和性能易于调控,在一定尺度上通过调控聚合过程或加工工艺,可易于改变或调节材料的物化性能,因此把组织工程学和药物控制释放原理与高分子材料结合起来,合成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刺激响应性的生物功能材料,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静电纺丝作为一种简单、有效、方便而经济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其技术核心是将具有一定粘度且带有电荷的高分子熔体或溶液在高压静电场中喷射、拉伸细化、劈裂,终固化成微纳米级纤维状物质的过程。 静电纺聚合物纳米纤维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良好的三维结构和各向同性的力学性能等优点,能够满足组织工程中细胞支架和药物控释载体在比表面积、多孔结构和力学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而且具有纤维孔隙结构的支架材料与细胞增殖有良好的适配性,可有效模拟细胞外基质环境,同时比膜状材料更有利于细胞粘附。 国内纳米纤维和静电纺丝技术正在蓬勃发展,科研发文数量一直位居全球首位。近年来,电纺纤维及其纤维膜由于高的比表面积,高的孔隙率以及形貌可控等优点在伤口愈合方面引起了很多关注,电纺纤维膜一方面能够物理隔绝病毒和细菌,又能够透气保湿,给伤口营造一个良好的愈合环境。 另一方面,电纺纤维的直径以及纤维膜的孔径与细胞外基质的尺寸相仿,能够促进细胞生长,加速伤口愈合速度,减少疤痕产生,因此在创伤敷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但大多数电纺敷料通常是经过先制备再应用的过程,容易对伤口造成二次创伤。原位电纺目前是一种较为理想制备及应用电纺敷料的方法。便携式手持静电

明胶静电纺丝的研究进展

第33卷第1期明胶科学与技术2013年3月T he Sci ence and T echno l ogy of G e l a t i n V01.33.N o.1 M a r.2013. 明胶静电纺丝的研究进展 卢伟鹏张兵+郭燕川”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100190 摘要:作为天然高分子之一的明胶无毒无味,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明胶纳米纤维膜材料能最大程度地仿生天然细胞外基质的胶原蛋白结构,因此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介绍了明胶静电纺丝装置、工艺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了明胶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材料在生物医疗领域内的应用研究情况,并展望了明胶静电纺丝工艺与明胶纳米纤维膜材料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明胶;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进展 静电纺丝技术(El ect r os pi nni ng f i ber t e ch—ni que)是指带电的高分子溶液(或熔体)在静电场力的作用下拉伸变形,再经溶剂挥发(或熔体冷却)而固化,从而获得纳米纤维的工艺。静电纺丝这一技术最早在1934年由美国For m hal s提出¨.2J。1966年,Si m ons发明了一种电纺装置,制备出超薄的无纺布∞J。1981年M anl ey和La=ondo利用静电纺丝将聚乙烯和聚丙烯熔体制备成连续纤维H“J。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阿克伦大学R ene ker课题组对该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多种聚合物直径较小的纤维,推动了静电纺丝技术的发展o7,8|。近十年来随着对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独特性能的开发,静电纺丝技 }e-m a i l:Z hangbi ng@m ai l.i pc.ac.cn {}e-m ai l:Y anchuanG uo@m ai l.i pc.ac.cn 术的实验和理论工作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已有几百种聚合物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超细纤维材料,其中包括合成的可降解聚合物,例如聚乳酸、聚乙交酯、聚氧化乙烯、聚己内酯等及其共聚物,天然高分子如蚕丝蛋白、纤维蛋白、胶原蛋白、壳聚糖、透明质酸、D N A 等。天然高分子在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方面比合成高分子具有更大的优势,更适合生物医疗方面的应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 明胶是由动物体内的胶原蛋白水解制备而成,其氨基酸组成和胶原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以及低免疫原性∽。11|。因此,明胶在国民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常用的明胶加工手段(冻干、涂布、浸渍等)制备出各种明胶产品,例如明胶海绵、明胶膜、胶囊、胶片,其不具有纳米结构,因此产品在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上具有一定的缺陷,造成其机械性能、防潮、抗湿、抗菌方面性能的降低;同时也影响明胶优良生物活性的发挥。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可简单快捷地制备具有纳米结构的纤维膜材料。从结构上讲,其具有明显的小尺寸效应,大的比表面积和超分子的排列效果。另外,明胶纤维膜材料表面形成很多微小的二次结构,这与细胞外基质的结构类似,更接近于生物体的结构尺寸;从性能上讲,由于其特殊的纳米结构,纤维膜材料具有很强的吸附力、良好的过滤性、阻隔性、粘合性、保湿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

静电纺丝

静电纺丝原理及研究进展 摘要纳米纤维具有直径小、比表面积大以及易于实现表面功能化的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众多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中,静电纺丝是一种高效的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简述了国内外静电纺丝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静电纺丝的制备原理、静电纺丝装置的改进、影响纤维成形的主要工艺参数及纤维形态;叙述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过滤材料、生物医学和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展望了静电纺丝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静电纺丝;发展;原理;应用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的有关静电纺丝的文献占了全世界的一半以上,总体看来国外的静电纺丝技术较国内的系统和完善。国外对静电纺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多种合成聚合物和天然聚合物的静电纺丝工艺,分析影响纺丝的因素及其纤维表征。 (2)研究电压、喷丝口与接收屏之间的距离、纺丝液的浓度和流量等静电纺丝工艺参数对静电纺纤维的直径及表面形态的影响,分析纺丝工艺的规律,以建立各工艺参数关系的理论模型。 (3)静电纺丝所得制品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4)静电纺丝装置和方法上的创新,是近来静电纺丝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大约从2002年开始,东华大学研究了静电纺丝的工艺参数对聚丙烯腈纤维直径的影响[8],同济大学进行了导电聚合物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工艺的研究[9],北京化工大学用静电纺丝法制得聚乳酸纳米纤维无纺毡[10],中国科学院用静电纺丝法制得了纳米级聚丙烯腈纤维毡[11]。总之国内的静电纺丝起步较晚,对静电纺丝的研究主要是通过选择适当的聚合物溶液纺制纳米级纤维,目前还着重于工艺参数对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及其纤维形貌的分析。 2 静电纺丝基本原理及装置 2.1 静电纺丝基本原理 一般的静电纺丝装置包括高压电源、溶液储存、喷射和接收装置,相对应可以分为5个过程:流体带电、泰勒锥的形成、射流的细化、射流的不稳定和纤维的接收[12]。其中最重要的是泰勒锥的形成。溶液处于储液管中,有外加电极时会在 电场作用下形成液滴,没有外加电极作用时,由于重力作用,在溶液与管壁的粘附力、本身的粘度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悬挂在管口的液滴,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液滴表面布满了电荷,电荷之间的库仑斥力与液滴表面张力相反,当电场强度增大时,液滴表面的电荷密度增大,库仑斥力大于表面张力,液滴曲率发生变化被拉长成锥形,锥角为49. 3b,这一带电液体称为泰勒锥。泰勒锥会随电压的增大发生喷射,喷射流在电场的作用下分裂,随着溶剂的挥发,射流固化,最后纳米纤维收集于接收装置。2.2 静电纺丝装置及改进 静电纺丝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喷丝装置、接收装置和高压电源,如图1.29。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已经不满足于对简单纤维的制备,为了得到一些特殊的形貌和性质的纤维,人们对纺丝装置进行了不同程度修饰和改进。 基于对中空管纤维和核壳纤维的探索,人们设计了同轴电纺丝装置[149-151,158-161]。Li等人[160]设计了同轴喷头装置并成功地制备了管式结构的TiO2纤维(图1.30a),他们研究发现,内外层材料的相容性会影响这种管式结构的形成,如果内外层材料相容性较好,那么是不容易制造管式纤维或者核壳纤维的。Muthiah等[149]利用同轴电纺丝技术制备了 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偏氟乙烯和聚四氟乙烯的

静电纺丝技术研究及纳米纤维的应用前景..

静电纺丝技术研究及纳米纤维的应用前景 引言: 术语“电纺”来源于“静电纺丝”。虽然电纺这一术语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使用,但是其基本思想可以追述到60年前。1934一1944年间,FomalaS[1]申请了一系列的专利,发明了用静电场力来制备聚合物纤维的实验装置。1952年,vonnegut和NeubauerI53)发明了电场离子化技术,得到了粒径(0.lmm)均匀、带电程度高的线流。1955年,Drozin进行了不同液体在高电压下,形成气溶胶的研究。1966年,Simons发明了一种装置,用静电场纺丝法制备出了很轻超薄的无纺织物,他在研究中发现,低浓度溶液纺出的纤维较短且细;高浓度溶液纺出的纤维长且连续[2]。1971年,Baumgarten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出了直径在0.05u m一1.1um的丙烯酸纤维。自从80年代,特别是近些年,由于纳米技术的兴起,使得静电纺丝技术再度引起了纳米材料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很容易的制备出直径在几百微米到几百纳米甚至几十纳米的高质量纤维。目前为止,己经有近上百种高分子采用静电纺丝技术被纺成纳/微米纤维。这些纳/微米纤维有些己经广泛应用于纳米复合材料、传感器、薄膜制造、过滤装置,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的加工和制造上。本文立足于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现状,分别从材料的化学组成、纤维的分布方式和特殊结构形态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概括并展望了纳米纤维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1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 在电纺丝过程中,喷射装置中装满了充电的聚合物溶液或熔融液。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受表面张力作用而保持在喷嘴处的高分子液滴,在电场诱导下表面聚集电荷,受到一个与表面张力方向相反的电场力。当电场逐渐增强时,喷嘴处的液滴由球状被拉长为锥状,形成所谓的“泰勒锥”(Taylorcone)[3-6]。而当电场强度增加至一个临界值时,电场力就会液体的表面张力,从“泰勒锥”中喷出。喷射流在高电场的作用下发生震荡而不稳,产生频率极高的不规则性螺旋运动。

静电纺丝原理研究进展

静电纺丝原理研究进展 薛聪,胡影影,黄争鸣*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纳米纤维具有直径小、比表面积大以及易于实现表面功能化的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众多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中,静电纺丝是一种高效的技术,其中同轴共纺技术由于能制备芯2壳(core2shell)结构的纳米纤 维,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基于电流体动力学的静电纺丝原理,讨论了静电纺丝相关原理研究 进展,包括Taylor锥与喷射,纳米纤维的弯曲非稳定性,高聚物溶液P熔融体流动非稳定性,两相流流型及其转 换,高聚物两相流流型及其转换,非牛顿流体流动非稳定性以及两种非牛顿流体分层流动等,最后指出了尚待 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静电纺丝;流体动力学;非牛顿流体;两相流 引言 静电纺丝技术在1934年首先由Formhals[1]提出,随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又有多项专利出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有人开始对该技术进行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兴起,人们发现,由电纺制得的纤维的直径可以达到纳米级,使得这种技术重新受到重视并出现了大量的文献[2]。目前,主要是从事化工和高分子领域的科学家在研究静电纺丝,但显而易见的是,电纺过程中涉及了大量的流体动力学方面的内容,因此也受到了力学界的关注。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电纺过程中有关流体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3]。由于静电纺丝所使用的溶液或熔融体大多为非牛顿流体,因此随着流体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牛顿流体相关研究的深入,推动了电纺理论的发展。近期,一种新的电纺方法)))同轴电纺及其紧密相关的同轴射流技术,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4~8],并被认为是静电纺丝技术最近的三大进展之一[9],因此对同轴电纺理论研究同样引起了包括力学家在内广大学者的极大兴趣。相比于传统单纺,同轴共纺的流体动力学问题更多也更复杂,并且如何将现有的研究成果与同轴共纺结合起来,需要广大学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重点介绍了电纺中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及进展,以期对该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较好的认识。 本文首先介绍静电纺丝原理,包括Taylor锥与喷射、纳米纤维的非稳定性、高聚物溶液或熔融体在毛细管中流动的非稳定性,然后介绍了同轴电纺和单纺之间的异同、微重力条件下两相流流型与转换、非牛顿流体两相流流型与转换以及两种非牛顿流体分层流动非稳定性相关研究,最后为小结。 1静电纺丝实验装置与基本原理 111电纺过程 电纺装置包括:高压电源,溶液储存装置,喷射装置(如内径1mm的毛细管)和收集装置(如金属平板、铝箔等)。图1为本实验室所用的单纺装置。 高压静电场(一般在几千到几万伏)在毛细喷丝头和接地极间瞬时产生一个电位差,使毛细管内聚合物溶液或者熔融体(一般为非牛顿流体)克服自身的表面张力和粘弹性力,在喷丝头末断呈现半球状的液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3054、10402031); 作者简介:薛聪(1980-),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同轴静电纺丝制备透光复合材料的研究; *通讯联系人:E2mail:huangzm@https://www.doczj.com/doc/0a9182504.html,.

静电纺丝理论模型的研究进展_侯成伟

知识介绍 收稿:2011-06-02;修回:2011-06-27; 基金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1JCYBJC02500); 作者简介:侯成伟:男,1987年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非织造材料开发与应用。通讯联系人:E -mail :taky hou 2006@https://www.doczj.com/doc/0a9182504.html, 静电纺丝理论模型的研究进展 侯成伟1,蔡志江1,2* (1.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天津 300160; 2.先进纺织复合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160) 摘要:静电纺丝技术是制备纳米纤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生产过程简单经济从而成为世界研究 的热点。但是由于静电纺丝过程的复杂性,导致其研究一直处于实验阶段。如何完善数学、力学等理论模型是 静电纺丝研究的基础问题,对静电纺丝工艺参数和设备制造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国内外静电纺丝理 论模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重点介绍了静电纺丝射流理论模型的研究及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展望了静电纺丝 理论模型研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静电纺丝;理论模型;射流 引言 静电纺丝技术是目前制备纳米纤维最重要的基本方法,它是使带电的高分子溶液(或熔体)在静电场中流动拉伸变形,经溶剂蒸发或熔体冷却而固化,得到纳米级的纤维。由于其在化学、物理性质方面表现出特异性,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组织工程、药物控释、制备过滤材料和功能纳米管模板等方面[1~3] 。 静电纺丝包括两个典型的阶段。第一个阶段聚合物射流在静电力、重力等作用下被平稳拉伸加速,只做单轴拉伸运动,并且射流的形态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通常被称为“稳定运动”阶段;第二个阶段射流开始弯曲并发生鞭动,在到达收集板之前经历了一段“不稳定运动”过程,这种不稳定通常被称为“鞭动运动”阶段。静电纺丝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到物理学﹑化学和化学工程的不同分支,主要包括静电学﹑电流体动力学﹑流变学﹑空气动力学﹑湍流﹑固-液表面的电荷输运﹑质量输运和热量输运等等[4]。目前关于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各种聚合物的静电纺丝方法和工艺,对于静电纺丝射流的模型建立研究相对较少,但完善的理论模型对静电纺丝工艺参数以及设备的制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把握静电纺丝中的各种关键因素,建立较为精确完整的数学﹑力学等模型是静电纺丝研究中的基础问题。本文主要对近年国内外静电纺丝模型方面的研究进行综合评述。1 静电纺丝射流理论模型研究 1.1 稳态射流理论模型 对于静电纺丝中的稳定阶段的理论模型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Taylo r [5]首次用数学表达式描述了液滴在毛细管口的平衡状态,并提出了静电系数这一概念。 V 2C =4H 2L 2In 2L R -32(0.114πγR )(1) 式中:V C 为电压;H 为毛细管到地面的距离;L 为毛细管的长度;R 为毛细管的半径;γ为液体的表 永康乐业静电纺丝设备www.ucalery.co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