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方案

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方案

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方案本文为WORD版本,可自由编辑

概述

1.1引言

政务云结合了云计算技术的特点,对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优化、整合,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在政务云上实现各种业务流程办理和职能服务,为政府各级部门提供可靠的基础IT 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弹性与快速交付。政务云同时能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督,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将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2现状

在《2006-2020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政策条例的引导下,以及整个社会宽带基础服务覆盖率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成就显著。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将在国家信息化发展道路上,助力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2010 年10 月18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北京、上海等地都将电子政务作为推进云计算应用的主要领域;上海、成都、北京先后成立了自己的“云基地”,为云模式的政务平台建设探索发展之路。

从全国的云计算建设的情况来看,虽然各地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但当前阶段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问题:

1.人云亦云:以云计算立项,但实际上是数据集中的建设,将基于数据集中的项目均

称之为“云计算”,概念的包装远偏离云计算技术与服务模型本身。

2.虚拟化即云:利用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如VMware ESX等),对现有机房的服务器及

新增服务器进行虚拟化整合,将现有的业务应用由物理机部署迁移至虚拟机部署。

但并没有实现云计算的“自助申请、自动化编排、快速交付”的核心价值,不是真

正意义的“云计算”。

3.云上的业务缺乏:采购了服务器、存储、网络、虚拟化软件、云平台软件搭建了真

正的云平台,但此平台上并没有运行关键的业务应用,各委办局也不愿意并自己的

业务应用迁移到云平台上,“云”的效应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4.建设分散:同一个省份、同一个体系内有多个云计算项目建设,大小不一,标准与

架构也都不同,云计算中心资源及运维缺乏纵向统一管理,更谈不上上下互通资源

共享。无法利用这些众多的资源来解决突发冲击和备份的问题,达不到云计算真正

按需分配、弹性扩展的目的。

1.3出路

目前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应用众多,应用软件的系统架构、开发语言平台、中间件及数据库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当前阶段的政务云建设可以按以下两步的策略实施: 第一步:以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的模式为主,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计算、网络、存储资源的“云化”,这样可以保证不改变上层业务系统应用的架构与部署,做到平台的通用型以及与上层应用的无关性,能够让更多委办局的业务应用迁移到云平台,保证让云平台真正用起来。

第二步:在IaaS的基础上,构建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模式服务,提供统一的软件系统架构及开发平台,实现中间件、数据库的标准统一,逐步将上层应用转变成接口统一、数据标准的架构。让各政府职能部门数据横向互通与接口变的更简单,真正让云计算为政务业务服务。

一、电子政务云基本架构

从目前的政务云整体建设来看,省级、地市级都有自己的建设规划,而且除了由各省政务信息中心承建的政务云平台之外,其它政府职能机关也都有自己内部的业务云建设规划,整体模式如下图2-1所示:

图2-1:政务云建设模式

从目前的建设现状来看,省政务云、地市政务云、业务云之间都是相互割裂的,彼此之间资源无法共享和借用,数据调用也非常困难。未来的政务云建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实现政务云的分层分级管理,省政务云平台中可以看到下级各地市的公共资源及业务运行状态,地市云平台中也能够在授权的情况下看到上级云平台中与本地市相关的公共资源及业务运行状态;

地市政务云、各委办局业务云数据及业务能够向省政务云备份,降低地市、各委办局的业务备份成本;

当地市政务云、各委办局业务云资源遇到突发情况(如公务员报考查询、台风信息发布等)本地云资源不够时,可以快速的将地市业务应用迁移到省政务云平台中,实现资源的快速扩展与负载均衡;

省政务云平台中可以根据政务业务的特性,针对常用的、通用的业务应用(如WEB门户、Mail等),制定相应的应用模板下发到地市政务云平台中,各地市可以用此模板快速在本地部署相应的业务,实现业务快速交付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全省内的应用统一,便于运维与数据互通。

统一政务业务应用的开发架构与数据服务,便于政务云平台与各业务云之间的数据调用,实现政务数据的跨平台互通。

按照云计算的技术架构,结合政务云当前的建设现状及目标,政务云的IaaS、PaaS平

台的系统架构如下图2-2所示:

图2-2:政务云平台系统框架

硬件层:构建服务器、网络、存储资源池,考虑到多租户及不同安全级别的业务隔离,各资源池可能是物理或逻辑上的多个构建。

IaaS层:IaaS层主要包括虚拟化层及云服务层。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与物理设备的解耦合,满足业务系统快速部署与迁移。通过云服务层实现资源的自助申请,各租户的组织管理与业务流审批,以及对租户申请的资源进行自动化编排与交付。

PaaS层:PaaS层需要实现统一的认证授权,统一的数据服务与跨平台的开发及运行环境,保证未来业务应用后台数据统一、架构统一,为跨平台部署及政务数据共享提供基础。

业务层:为保证对现有政务业务应用系统的良好兼容,能够让更多的委办局将业务迁移到政务云平台中,需要提供兼容非云环境下的虚拟机,不改变现有的软件部署环境,将业务迁移部署到虚拟机(VM)上。

二、电子政务云建设难点分析

当前阶段电子政务云的建设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政务私有云的建设标准

目前市面上云计算厂商及产品众多,但由于相关标准缺乏,各厂商产品所实现的功能、后台数据格式、对应用的支撑架构千差万别。这也导致在进行政务云建设时,虽然都叫政务云,但每朵云最络实现的效果、支撑的业务、流程管理均不一样,除了网络可以互通过外,

数据很难互通,更不用提云间的资源共享了。

单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整个云计算产业链的标准化比较困难,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过程。但是针对政务云,它是云计算技术在政务应用下的特殊子集,是政府的私有云应用。政府是完全有能力推动政务云的建设标准的,将平台架构标准化、组织管理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数据服务标准化、功能实现标准化,对云计算厂商提出明确的要求,以此统一各省、地市政务云建设标准,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与互通,改善重复、效率低下、各自为政的政务云建设。

3.2政务应用的云化

当前的政务应用从硬件部署环境来看,有部署在x86物理服务器或小型机上的,也有部署在虚拟化平台的虚拟机(VM)上,同样是部署在虚拟机上的应用,由于各地的虚拟化平台供应厂商不一样,VMware ESX平台、Citrix Xen平台、Microsoft Hyper-V平台、开源KVM 平台、国产其它虚拟化平台等都会存在。

从政务应用软件的开发模型来看,有基于.net架构开发的、有基于Java开发的、有基于LAMP架构(Linux+Apache+MySQL+PHP)、也有基于Hadoop分式式架构开发等等。

受限于应用的硬件部署环境和软件开发模型,并不是所有政务应用都适合采用云计算模式进行部署。要将现有的政务应用部署到云平台上,需要对政务应用、服务交付模式进行综合评估,即所谓的“云化”评估。现阶段政务应用的云化,现阶段可考虑采用“小步快走”的策略,先对简单易部署的业务系统进行云化:

◆优先考虑部署在x86单机应用系统和已经部署在虚拟机上的业务系统,借助现有

P2V和V2V工具直接进行云化;

◆考虑到系统业务数据规模,优先考虑无数据库服务器或者sql server为后端数据

库的业务系统;

◆部署方式来看,为了简化首次部署,对于全国联网应用,暂不考虑云化。

3.3政务应用的迁移

从目前各地已上线的政务云项目来看,虽然云基础平台已经搭建起来,但云平台上支撑运行业务应用数量非常少,而且基本都是非关键业务应用。大多是承建单位自身的一些重要性、实时性要求不高的非关键业务,对于一些关键业务依然在传统的数据中心内运行,并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