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专题】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微专题】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微专题】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微专题】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整理汇总

一、海拔对气温的影响

1.平原高空的“高处不胜寒”。

由于地面是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在平原的上空,由于离地较远,所以,高空气温较低。另外,高空湍流也使其气温不高。

2.山地的“高处不胜寒”

在高山上,海拔增加,山地近地面大气比同纬度平原近地面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因此很强。可是因为山地在同海拔地区地面面积较平原地区小,所以即使太阳辐射强,可地面小,使地面吸收热量、发出的长波辐射有限。因此也就导致山地大气得到的来自山地的地面辐射较少,使得气温不高。

此外,山地的地形复杂,植被较多,并且云雾较多也削弱了一定高度下的太阳辐射。另外,山地海拔较高,也使山地的湍流交换作用较强,风力较大,使气温不会太高。因而“高处不胜寒”。

3.高原地区的“高处不胜寒”。

高原地区同样有着高海拔,空气稀薄的特点,因此太阳辐射很强。然而高原地区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下,广阔的地面增温并产生了比山地多的地面辐射。可地面辐射的增多并没形成平原地区那样白尔佼高气温,原因仍然在于其稀薄的大气,由于大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较少,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弱,即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使整个地气系统的热量流失很快。这样,大气的气温也就不会很高了,同样导致“高处不胜寒”。

比较起来,同纬度平原地区近地面空气密度大等因素,使其对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地气系统的热量流失慢,故气温较高。由此可见,同样是“高处不胜寒”,不同地形下原因不同。简单总结,平原高空大气是离地面这热源太远而“供热不足”高山地区的大气是地面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的影响。而高原上的大气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使气温不高。青藏高原气温低的根本原因是空气稀薄、且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含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二、地形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

1.山地与平原气温日较差的差异

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

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

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又处于周围山坡的围绕之中,白天在强烈阳光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因此气温日较差很大。

2.高原与平原气温日较差的差异

与同纬度地区的平原相比,高原的气候资源一般具有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高原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由于白天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夜间,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由于高原大气保温作用弱,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使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因而高原上各地日较差大。

三、地形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

1.山地与平原气温年较差的差异

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小,夏季受到地面增热、冬季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小。

2.高原与平原气温年较差的比较

青藏高原与同纬度中国东部地区相比,气温年较差稍小。主要的原因是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纬度的影响海拔高,本身气温就很低夏季云量增多、太阳辐射减弱,加上高原上空的空气又不断向四周散发热量,所以夏季气温不高而冬季,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北来冷空气的人侵,没有“东部平原地区受近地层寒冷的冬季风的影响”这样的强降温因素,而且冬季晴朗而海拔高的优势也更使其能受到较多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下降不甚剧烈。

四、地形对冬季气温的影响

外围地形在冬季不同类型天气下有不同的作用〔14〕。寒潮平流期,如果地段的北面有山体作为屏障,则可减弱平流,尤其是四面或三面(北、东、西)为群山包围的盆地,在寒潮平流期风速较小,降温比较缓和,因此农作物受平流型寒(冻)害威胁较小;反之,则使冻害加重。

例如浙江省纬度基本相近的温州、丽水、缙云三地,由于外围地形不同,其历年(1954-1980)的最低气温不同。例如,温州北面的山体屏障良好,近25年来,最冷六年的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为-3.8℃丽水为北面山体屏障良好的开旷盆地,其相应值-7.3℃,缙云北面山体有明显缺口,盆地狭窄,其相应值为-10.5℃)。浙江海盐县长川坝、澉浦乡,由于外围地形不同,同样品种和同年龄的柑桔树,其1978-1979年冬季受冻情况完全不同。

1.高大封闭盆地(谷地)对冬季气温的影响

四川盆地四周又有高峻的山脉围绕,阻滞北方冷空气进入盆地,,所以四川盆地中不仅霜雪少见,而且还是我国同纬度上冬季最温暖的地方。四川盆地的霜日和霜期不仅比同纬东部平原显著少而短,而且也比它南面的贵州高原上少而短。因此,四川盆地就成了一个孤立的温暖区。每日天气图上常见到,由于北方强寒潮南下,东部的霜冻线已越过了南岭,甚至到达了两广沿海,可是在寒潮的最初几天里,因为秦岭、巴山和大娄山脉等高大山脉屏障,冷空气不易进入,所以一直保持一个孤立的无霜区。如果南下的冷空气不太强,又无新的冷空气继续南下补充,霜冻线就不再进入四川盆地,这段时间内盆地中便保持无霜。这样,盆地中的霜日和无霜期就比东部平原上少而短了。

与此同时,福建省的武夷山脉、华南地区的南岭、宁夏地区的贺兰山,都有对其东部、南部地区起到冬季保温的作用,其原理与盆地北部高大山脉对冷空气的削弱相似。

2.非封闭盆地(谷地)对冬季气温的影响

并非凡是大型盆地内冬季总是温暖的。而必须有对冷空气的屏障作用作为条件。例如,四川盆地的东邻洞庭湖盆地,因为除了西侧而外,盆沿都不高,且缺口甚多,由北进入的冷空气恰易于在盆地内堆积滞留,所以它反而成为我国冬季东部平原中同纬度除了高山以外的最冷地区。

3.极地、高纬地区盆地(谷地)对冬季气温的影响

极地高纬地区冬季没有或极少太阳辐射热量,漫漫长夜中地面长期强烈辐射冷却的结果,大盆地无异成了一个冷窖。例如位于北极圈纬度附近的北半球寒极—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依米亚康,也是大型山谷盆地地形,这里一月平均气温零下5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70℃左右,而附近拔海1020米高加维尔霍扬斯克山脉一个矿山上,1918年1月份测得平均气温竟比盆底的维尔霍扬斯高出21.0℃。

五、地形对冬季日最低气温的影响

1.“冷湖”效应

农谚说,“雪打高山霜打洼”。这说的是地形对霜冻的影响,因为晴夜里山坡强烈辐射冷却,坡上密度较大的空气沿坡下沉,所以使地势最低的谷底气温也最低,形成冷“湖”效应。地形越闭塞,“冷湖”效应越明显,坡下(底)部的最低气温越低。例如奥地利龙兹附近一个小盆地中,1930年1月21日曾测得盆底的气温是零下28.8℃,可是相对高度仅80米的一侧山坡顶部气温却高达 2.3℃所以,当附近平地上没有霜冻时,凹洼地形中就可能有霜冻,平地上已有霜冻时,洼地中霜冻就更严重了。

在浙江北部某小丘陵地(相对高度150米左右)的上、中、下坡,不论是地面最低温度还是1.5米高处的最低气温,均以中坡最高,上坡其次,山麓最低。在广西龙北农场,在强烈的辐射冷却“夜间”(1963年1月14-15日),各时上坡(南)0.5米高处气温比谷底气温高4.5-10.4℃,同样在一般的辐射夜间(1962年2月20日),则比谷底高3.6-5℃,因此喜温作物(如柑桔、橡胶竿)谷底或山麓受冻重,山坡受冻轻。又如1982年2月5日浙江缙云县某山坡的最低气温为-7.4℃,小山岗为-10.1 ℃,而盆地为-14.7℃,山坡比谷底高7.3℃。以上是辐射型天气的情况,但在冷平流天气下情况就有不同,例如在地形低洼和避风的地方,由于风速小,湍流交换弱,所以降温慢,昼夜温度比高凸和狂风的地方高。

在寒潮辐射期(晴夜),如果地段的四周有山体环绕,冷空气径流容易形成“冷湖”,辐射冻害加重按植物所受冻害的不同情况,外围地形可分为四种类型:(1)难进易出型:寒潮平流期避风,寒潮辐射期冷径流易于排出,平流和辐射型冻害均轻。(2)难进难出型:寒潮平流期避风,寒潮辐射期冷径流排出困难,平流型冻害轻,辐射型冻害重。(3)易进易出型:寒潮平流期风速大,寒潮辐射期冷径流易于排出,平流型冻害重,辐射型冻害轻。(4)易进难出型:寒潮平流期风速大,寒潮辐射期冷径流难以排出,两种类型的冻害威胁都大。

2.特殊地形下的冬季气温特征

某些特殊的地形例如座北朝南或座南朝北的马蹄型地形,其小气候不同,因而农业利用价值也不同。

例如浙江省海盐县澉浦乡,三面环山,山体的相对高度150米左右,为一个马蹄型地形,山体面积约10平方公里。据冬季测定:(1)在寒潮平流期,风速减弱l级左右,日平均气温升高0.5-1.0℃,日最低气温升高1.0-3.7℃,日最低地面温度升高1.2-3.9℃;在辐射期,由于冷径流容易排泄,最低气温略有升高。(2)马蹄型地形内一般是南坡比东、西坡暖和,坡地中部又比坡顶、坡脚暖和。(3)在马蹄型内侧种植温州蜜柑、黄皮桔等柑桔品种,历年来基本上无冻害,而与该地纬度相当的杭州、舟山等地,柑桔冻害严重。

座南朝北的马蹄型地形,按其冬季的越冬条件考察,小气候不但比座北朝南的马蹄型地形差,而且比空旷平地也差。据报道,浙江省的诸暨、武义等地,为一北面有明显缺口的山间盆地,因此在寒潮平流期风速较大,降温剧裂;而在辐射期,周围山坡的冷空气径流汇集形成深厚的冷湖,辐射降温也显著。历年的最低气温比平坦地形也低得多。例如诸暨、武义近25年内最冷5年的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分别为-11.2℃和-10.5℃,而地理纬度比诸暨高1度多,比武义高约2度的嘉兴(平坦地形),最冷5年的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仅-10.6℃,因此,在这种地形条件,在柑桔北缘地区一般不宜种植柑桔。座北朝南的马蹄型地形,属于冷空气“难进易出型”地形,一般来说冬季越冬条件是好的,适宜种植喜温作物。但是,进出口的难易,还需要根据出口区地形决定。

六、地形对夏季最高气温的影响

1.焚风效应

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它是由于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造成的。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5℃。这就是说,当空气从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会升高20℃以上,使凉爽的气候顿时热起来,这就是“焚风”产生的原因。

“焚风”在世界很多山区都能见到,但以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美洲的落基山,原苏联的高加索最为有名。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突然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经常发生火灾。强烈的焚风吹起来,能使树木的叶片焦枯,土地龟裂,造成严重旱灾。

焚风的害处很多。它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使森林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十九世纪,阿尔卑斯山北坡几场著名的大火灾,都是发生在焚风盛行时期的。焚风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能引起雪崩。如果地形适宜,强劲的焚风又可造成局部风灾,刮走山间农舍屋顶,吹倒庄稼,拔起树木,伤害森林,甚至使湖泊水面上的船只发生事故。

2.盆地的夏季增温作用

吐鲁番盆地夏季成为中国最热区域的原因不仅包括多晴朗天气与多戈壁荒漠的地表,也与当地的地形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吐鲁番盆地底部和博格达山、喀拉乌成山脊之间具有4000米左右的高差。当有偏北气流翻越天山,南麓将会出现焚风,即当地群众所称的“干热风”,也起到了加热盆地内空气的作用。与此同时,整个盆地受热面积大,增热极快,不易散热,聚集于盆地之中。使盆地内气温维持较高,且越接近盆地中心,气温越高,犹如一个“热锅底部”。不过,由于吐鲁番白天地面增温非常快,气温升高,晚上失热亦速,气温降低,所以气温日较差一般均在15-17℃,最大都在26-28℃,比华北和东北平原都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