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一 糖类的性质实验【复习准备】

实验一 糖类的性质实验【复习准备】

实验一 糖类的性质实验【复习准备】
实验一 糖类的性质实验【复习准备】

实验一糖类的性质实验(一) 糖类的颜色反应

一、目的

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

(一)Molisch反应

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

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

试管及试管架滴管

3、试剂

莫氏试剂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浓硫酸

4、操作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内各1ML。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浓硫酸在试液下形成两层。在二液分界处有紫红色环出现。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实验二糖的还原作用

一、目的

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糖类还原性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原理

许多糖类由于分子中含有自由的醛基及酮基,故在碱性溶液中能将铜、铁等金属离子还原,同时糖类本身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衍生物。糖类这种性质常被利用于检测糖的还原性及还原糖的定量测定。

本实验进行糖类的还原作用的试剂为斐林试剂和本尼迪克特试剂。他们是含铜离子的碱性溶液,能使还原糖氧化而本身被还原成红色或黄色的氧化亚铜沉淀。生成氧化亚铜沉淀的颜色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沉淀颗粒大小不同引起的,颗粒越小呈黄色,越大则呈红色。

三、器材

试管及试管架竹试管架水浴锅电炉

四试剂

斐林试剂本尼迪克特试剂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

1%蔗糖溶液1%麦芽糖溶液1%淀粉溶液

五操作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斐林试剂,再向各试管分别加入1%

实验三 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

实验三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 2.初步学会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方法。 二、原理 蛋白质由许多氨基酸组成,虽然绝大多数的氨基与羧基成肽键结合,但是总有一定数量自由的氨基与羧基,以及酚基等酸碱基团,因此蛋白质和氨基酸一样时两性电解质。调节溶液的酸碱度达到一定的氢离子浓度时,蛋白质分子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以兼性离子状态存在,在电场内该蛋白质分子既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这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PI)。当溶液的PH低于蛋白质等电点时,即在氢离子较多的条件下,蛋白质分子带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当溶液的PH高于蛋白质等电点时,即在氢氧根离子较多的条件下,蛋白质分子带负电荷成为阴离子。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溶解度最小,容易沉淀析出。 三、试剂和器材 1.试剂 0.5%酪蛋白溶液;酪蛋白醋酸钠溶液; 0.04%溴甲酚绿指示剂; 0.02N盐酸; 0.1N醋酸溶液; 0.01N醋酸溶液;1N醋酸溶液; 0.02N氢氧化钠溶液 2.器材

试管及试管架;滴管;吸量管( 1、5ml) 四、操作方法 1.蛋白质的两性反应 (1)取1支试管,加 0.5%酪蛋白溶液20滴和 0.04%溴甲酚绿指示剂5-7滴,混匀。观察溶液呈观的颜色,并说明原因。 (2)用细滴管缓慢加入 0.02N盐酸溶液,随滴随摇,直至有明显的大量沉淀发生,此时溶液的PH 接近与酪蛋白的等电点。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继续滴入 0.02N盐酸溶液,观察沉淀和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再滴入 0.02N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观察是否出现沉淀,解释其原因。 继续滴入 0.02N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沉淀又会溶液?溶液的颜色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酪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1)取9支粗细相近的干燥试管,编号后按下表的顺序准确地加入各种试剂。 加入每种试剂后应混合均匀。 试管编号9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掌握a,b,c 几何意义以及a,b,c 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习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利用曲线的方程来研究曲线性质的方法是学习解析几何以来的第一次,通过初步尝试,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不仅注意对研究结果的掌握和应用,更重视对研究方法的思想渗透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通过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推理、理性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使学生亲身体验研究的艰辛,从中体味合作与成功的快乐,由此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探索勇气;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体会椭圆方程结构的和谐美和椭圆曲线的对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知识上来讲,要掌握如何利用椭圆标准方程的结构特征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从学生的体验来说,需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椭圆性质的过程中思维的过程展现,如思维角度和思维方法。 难点:椭圆几何性质的形成过程,即如何从椭圆标准方程的结构特征中抽象出椭圆的几何性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力求使一个平淡的性质陈述过程成为一个生动而有价值的学生主动交流合作、大胆探究的过程应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策略与学法指导: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辨析研讨——归纳总结组成的“四环节” 探究式学习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法指导: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展示学生的研究过程来激励学生的探索勇气。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生的情感发展来调整整个学习活动的梯度与层次,逐步形成敢于发现、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 使用实物投影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思维及解题过程,突出学生的思维角度与思维认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究: 方程16x225y2400 表示什么样的曲线,你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画出它的图形吗?学生活动过程: 情形1:列表、描点、连线进行做图,在取点的过程中想到了椭圆的范围问题;情形2:求出椭圆曲线与坐标轴的四个交点,联想椭圆曲线的形状得到图形;情形3:方程变形,求出a,b,c ,联想椭圆画法,利用绳子做图;

建筑材料考试试题及答案 基本性质

建筑材料与建筑科学的发展有何关系? 答:首先,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其二,建筑材料的发展赋予了建筑物以时代的特征和风格;其三,建筑设计理论不断进步和施工技术的革新不但受到建筑材料发展的制约,同时亦受到其发展的推动;其四,建筑材料的正确、节约、合理的使用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造价和投资。 影响材料强度试验结果的因素有哪些? 1、材料的组成 2、材料的形状和大小 3、材料的养护温湿度 4、试验时的加载速度 5、材料的龄期(主要是混凝土) 6、试验时的含水状况 天然大理石板材为什么不宜用于室外? 大理石一般都含有杂质,尤其是含有较多的碳酸盐类矿物,在大气中受硫化物及水气的作用,容易发生腐蚀。腐蚀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工业所产生的SO2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生成亚硫酸、硫酸等所谓酸雨,与大理石中的方解石反应,生成二水硫酸钙(二水石膏),体积膨胀,从而造成大理石表面强度降低、变色掉粉,很快失去光泽,影响其装饰性能。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aCO3+H2SO4+H2O=CaSO4?2H2O+CO2↑ 在各种颜色的大理石中,暗红色、红色的最不稳定,绿色次之。白色大理石成分单纯,杂质少,性能较稳定,不易变色和风化。所以除少数大理石,如汉白玉、艾叶青等质纯、杂质少、比较稳定耐久的品种可用于室外,绝大多数大理石品种只宜用于室内。 石灰石主要有哪些用途?

一、粉刷墙壁和配臵石灰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 二、配制灰土和三合土 三、生产无熟料水泥、硅酸盐制品和碳化石灰板 亲水材料与憎水材料各指什么? 亲水材料是指亲水材料是指::水滴在该材料表面的接触角θ大小来判断θ<90度,则材料为亲水材料,θ=90度,则为顺水材料。 憎水材料是指:水滴在该材料表面的接触角θ大小来判断,若θ>90度,表示材料为憎水材料 ::水滴在该材料表面的接触角θ大小来判断θ<90度,则材料为亲水材料,θ=90度,则为顺水材料。 憎水材料是指:水滴在该材料表面的接触角θ大小来判断,若θ>90度,表示材料为憎水材料 水泥的细度是指什么,水泥的细度对水泥的性质有什么影响? 细度是指水泥颗粒总体的粗细程度。水泥颗粒越细,与水发生反应的表面积越大,因而水化反应速度较快,而且较完全,早期强度也越高,但在空气中硬化收缩性较大,成本也较高。如水泥颗粒过粗则不利于水泥活性的发挥。一般认为水泥颗粒小于40μm(0.04mm)时,才具有较高的活性,大于100μm(0.1mm)活性就很小了。实际上水泥厂生产各种标号的水泥是同一操作方法,但在最后分级时,通过筛分,将细度最小的定为最高级,细度最大的定为最低级。细度3-5的定为42.5,细度5-8的定为32.5,小于3的定为特种水泥。 影响硅酸盐水泥凝结硬化的主要因素? 矿物组成直接影响水泥水化与凝结硬化,此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16组 )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是北师大版选修2-1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的基础上,根据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先引导学生观察椭圆(几何直观),了解应该关注椭圆的哪些方面的性质,然后再引导学生考虑方程的各种特征对应着椭圆的哪些几何特征,逐渐让学生掌握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方法。这样由形到数,由数到形,通过对曲线的范围、対称性及特殊点的讨论,从整体上把握曲线形状、大小、和位置。对于学生来说,利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这是第一次,为后续研究其它曲线性质作铺垫。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几何性质 3.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的相关性质,并掌握了椭圆的基本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亲历体验、发现和探究的意识,具备一定的图形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初步学习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方法。(2)掌握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椭圆方程与椭圆曲线间互逆推导的逻辑 关系及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对椭圆几何性质的探究过程,发展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学科素养。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 教学方法: (1)类比分析法;(2)辨析与研讨法;(3)启发式引导法;(4)反馈式评价法. 2.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创设情景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明确研究方向:(类比与辨析) 设置问题1: 根据所学的知识,如何画椭圆的大致图形?(描点,体验关键点;对称性)设置问题2:

蛋白质的性质实验(二)

蛋白质的性质实验(二) 蛋白质的等电点测定和沉淀反应 一、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1.目的 (1)了解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 (2)学习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一种方法。 2.原理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蛋白质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蛋白质分子的解离状态和解离程度受溶液的酸碱度影响。当溶液的pH达到一定数值时,蛋白质颗粒上正负电荷的数目相等,在电场中,蛋白质既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此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蛋白质各有其特异的等电点。在等电点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可利用此种性质的变化测定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最常用的方法是测其溶解度最低时的溶液pH值。 本实验借观察在不同pH溶液中的溶解度以测定酪蛋白的等电点。用醋酸和醋酸钠(醋酸钠混合在酪蛋白溶液中)配制成各种不同pH值的缓冲液。向诸缓冲溶液中加入酪蛋白后,沉淀出现最多的缓冲液的pH值即为酪蛋白的等电点。 3.器材 4.试剂 (1)0.4%酪蛋白醋酸钠溶液 200mL 取0.4g酪蛋白,加少量水在乳钵中仔细地研磨,将所得的蛋白质悬胶液移入200 mL锥形瓶内,用少量40~50 ℃的温水洗涤乳钵,将洗涤液也移入锥形瓶内。加入10 mL1 mol/L醋酸钠溶液。把锥形瓶放到50℃水浴中,并小心地旋转锥形瓶,直到酪蛋白完全溶解为止。将锥形瓶内的溶液全部移至 100 mL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塞紧玻塞,混匀。 5.操作 (1)取同样规格的试管4支,按下表顺序分别精确地加入各试剂,然后混匀。

(2)向以上试管中各加酪蛋白的醋酸钠溶液1mL,加一管,摇匀一管。此时1、2、3、4 管的pH依次为5.9、5.3、4.7、3.5。观察其混浊度。静置10分钟后,再观察其混浊度。最混浊的一管的pH即为酪蛋白的等电点。 二、蛋白质的沉淀及变性 1.目的 (1)加深对蛋白质胶体溶液稳定因素的认识。 (2)了解沉淀蛋白质的几种方法及其实用意义。 (3)了解蛋白质变性和沉淀的关系。 2.原理 在水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由于表面生成水化层和双电层而成为稳定的亲水胶 体颗粒,在一定的理化因素影响下,蛋白质颗粒可因失去电荷和脱水而沉淀。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可分为两类。 (1)可逆的沉淀反应此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尚未发生显著变化,除去引起沉淀的因素后,蛋白质的沉淀仍能溶解于原来的溶剂中,并保持其天然性质而不变性。如大多数蛋白质的盐析作用或在低温下用乙醇(或丙酮)短时间作用于蛋白质。提纯蛋白质时,常利用此类反应。 (2)不可逆沉淀反应此时蛋白质分子内部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蛋白质常变性而沉淀,不再溶于原来溶剂中。加热引起的蛋白质沉淀和凝固,蛋白质和重金属离子或某些有机酸的反应都属于此类。 蛋白质变性后,有时由于维持溶液稳定的条件仍然存在(如电荷),并不析出。因此变性蛋白质并不一定都表现为沉淀,而沉淀的蛋白质也未必都已变性。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4章圆第一课时圆的有关性质复习教案

圆的有关性质复习教案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流程】

知识回顾2.如图:在⊙O中, ⑴若MN⊥AB,MN为直径则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⑵若AC=BC,MN为直径,AB不是直径,则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⑶若MN⊥AB,AC=BC则______,_______,______; ⑷若AM BM =,MN为直径,则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如图,AB、CD是⊙O的两条弦: (1)如果AB=CD,那么 _______,_______. (2)如果AB CD =那么 _________,______. (3)如果∠AOB=∠COD,那么 ________,______. (4)如果AB=CD,OE⊥AB于E,OF⊥CD于F,OE与OF 相等吗为什么 第2题图第3题图 习,生总结归 纳所用知识 点、方法及规 律,然后组内 交流,补充完 善对问题的认 识和方法. 【自主探究】 例(1)如图,AB是⊙O直 径,C是⊙O上一点,OD是 A D C B O E F M N B A C ·O

综合运用半径,且 OD OD AC// COD ACO BOD A∠ = ∠ ∠ = ∠ ∴, OC OA= ∴ACO A∠ = ∠ DOB COD∠ = ∠ ∴BD CD= ∴有其他证明 方法吗 组二:连接AD,OD AC// ,OA=OD ∠ = ∠ ∴CAD OAD ODA∠ = ∴弧CD=弧BD∴CD=BD 师:由圆周角相等,我们可以得到弧相等(或 圆心角相等),从而得到弦相等.这种证法利 用了圆心角、圆周角与弧的关系.在同圆或等 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 所对圆心角的一半;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 等.这样,证弦相等,又多了两条途径:可以 考虑去证弧相等,也可以考虑去证圆周角相 (学生分组交 流,一会后学 生汇报成果.) 从不同 的方法 中进行 知识整 合

蛋白质功能性质的检测实验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班次 13食工1班组别 题目蛋白质功能性质的检测姓名黄俊怡日期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定性地了解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性质。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一般是指能使蛋白质成为人们所需要的食品特征而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即对食品的加工、贮藏、销售过程中发生作用的那些性质,这些性质对食品的质量和风味起着重要的作用。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与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的用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开发和有效利用蛋白质资源的重要依据。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可分为水化性质、表面性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有关性质三个主要类型,主要包括有吸水性、溶解性、保水性、分散性、粘度和粘着性、乳化性、起泡性、凝胶作用等。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1. 实验材料 (1)2%蛋清蛋白溶液:取2g蛋清加98ml蒸馏水稀释,过滤取清夜。 (2)卵黄蛋白:鸡蛋除蛋清后剩下的蛋黄捣碎。 2. 试剂 (1) 硫酸铵、饱和硫酸铵溶液 (2) 氯化钠、饱和氯化钠溶液 (3) 花生油 (4) 酒石酸 3. 仪器 (1) 刻度试管 (2) 100ml烧杯

(3) 冰箱 四、实验步骤 1. 蛋白质水溶性的测定 在10ml刻度试管中加入蛋清蛋白,加入5ml水,摇匀,观察其水溶性,有无沉淀产生。在溶液中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摇匀,得到澄清的蛋白质的氯化钠溶液。 取上述蛋白质的氯化钠溶液3ml,加入3ml饱和硫酸铵溶液,观察球蛋白的沉淀析出,再加入粉末硫酸铵至饱和,摇匀,观察清蛋白从溶液中析出,解释蛋清蛋白质在水中及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以及蛋白质沉淀的原因。 2. 蛋白质乳化性的测定 取卵黄蛋白于10ml刻度试管中,加入水和5滴花生油;另取5ml水于10ml刻度试管中,加入5滴花生油;再将两支试管用力振摇2~3min,然后将两支试管放在试管架上,每隔15min观察一次,共观察4次,观察油水是否分离。 3. 蛋白质起泡性的测定 (1) 在二个100ml的烧杯中,各加入2%的蛋清蛋白溶液30ml,一份用玻璃棒不断搅打1~2min;另一份用吸管不断吹入空气泡1~2min,观察泡沫的生成、泡沫的多少及泡沫稳定时间的长短。 (2) 在二支10ml刻度试管中,各加入2%的蛋清蛋白溶液5ml,一支放入冰箱中冷至10℃,另一支保持常温(30~35℃),以相同的方式振摇1~2min,观察泡沫产生的数量及泡沫稳定性有何不同。 (3) 在三支10ml刻度试管中,各加入2%的蛋清蛋白溶液5ml,其中一支试管加入酒石酸,一支加入氯化钠;另一支作对照用,以相同的方式振摇1~2min,观察泡沫的多少及泡沫稳定性有何不同。 4. 蛋白质凝胶作用的测定 在试管中加入1ml蛋清蛋白,再加1ml水和几滴饱和食盐水至溶解澄清,放入沸水中,加热片刻观察凝胶的形成。

圆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圆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是初中几何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本节通过第一课时建立圆的概念,认识圆的轴对称性与中心对称性。讲解时将观察与思考、操作与实践等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第二课时加深学生对弦、弧之间关系的认识,掌握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发现结论,再通过推理的方式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最终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利用现代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探索与分析,讨论与归纳等数学活动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图形中准确识别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半圆、等圆、等弧等; 2.认识圆的对称性,知道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3.能说出等弦、等弧之间的关系,能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及逆定理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抽象和建立圆的概念、探究圆的对称性及相关性质的过程,熟记圆及有关概念; 2.通过折叠、旋转的动手实验,多观察、探索、发现圆中圆心、弧、弦之间的关系,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 3.利用圆的对称性通过折叠来发现垂径定理,充分体验探索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揭示与圆有关的本质属性;(2)垂径定理探索及其应用。 难点:垂径定理探索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思考 观察汽车和皮带转动轮的视频或图片 提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形(问题简单,一起回答) 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可以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三角、四边形等?” 生:“不能!”“它们无法滚动!”

材料的基本性质实验上课讲义

材料的基本性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材料密度、体积密度和表观密度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2、掌握材料吸水率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3、掌握材料强度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4、了解混凝土试件荷载-挠度曲线的测定方法及用途 二、实验内容 1、测定蒸压灰砂砖、烧结粘土砖和烧结页岩砖的体积密度和质量吸水率。 a测定蒸压灰砂砖、烧结粘土砖和烧结页岩砖的体积密度: 使用设备:案秤(量程6kg,精度50g);直尺(精度1mm);干燥箱。 实验步骤:首先,将试件放入105 ℃的干燥箱并干燥至恒重状态,然后冷却至室温并测定质量m;用直尺测量试件的尺寸并计算其体积。对六面体的试件,需在长、宽、高各个方向测定三处,取其平均值并计算体积V。材料的体积密度=m/V; 单位kg/m3。(精确至10 kg/m3) b测定蒸压灰砂砖、烧结粘土砖和烧结页岩砖的质量吸水率: 使用设备:天平;干燥箱。 实验步骤:将试件放入干燥箱在105 ℃的条件下干燥至恒重状态,然后冷却至室温并测定初始质量m0;将试件放入容器并逐次加水,以使得试样中的开放空隙均被水所填充;30分钟后,取出试件,抹去表面水分以使其处于饱和面干状态,称量其质量m1,然后用排水法测出试样的体积V0;使用如下公式计算材料的质量吸水率和体积吸水率(精确至0.01%): 2、观察承压面状态(环箍效应)对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和破坏状态的影响: 测定在不同的加荷速率、试件尺寸和承载面状态下对混凝土试件极限抗压强度得影响。 用加载机在0.5MPa/s以及1.0MPa/s两种加载速率,在直接接触和垫胶片两种不同的承压面接触方式上,对100*100*100、150*150*150、100*100*300三种C30混凝土试件进行加载,观察试件的极限强度以及破坏方式,并分析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原因,总结加载混凝土试件的规律经验。 3、用Toni 200kN抗折试验机演示混凝土试件荷载-挠度曲线的测定方法 用Toni 200kN抗折试验机演示C30素混凝土、C30轻骨料混凝土、CF30掺入钢纤维的混凝土、C80高强度混凝土进行弯折加载,用计算机绘制不同品质混凝土试件的挠度-荷载曲线,并用日本JSCE - SF4标准分析混凝土的弯曲韧性和弯曲韧性指数,依据混凝土试件挠度-荷载曲线峰值后的面积占曲线总面积的百分比来分析混凝土试样的韧性,并观测强度等级和纤维掺量对混凝土断面形态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1、测定蒸压灰砂砖、烧结粘土砖和烧结页岩砖的体积密度和质量吸水率。 a、测定蒸压灰砂砖、烧结粘土砖和烧结页岩砖的体积密度。 实验数据处理:

24.1.1圆教学设计优质课

《24.1.1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是在学习了直线图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来研究的一种特殊的曲线图形。它是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 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考中分值占有一定比例,与其它知识的综合性较强。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已学过的旋转及轴对称等知识的巩固,也为本章即将要探究的圆的性质、圆与其它图形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过去的生活和学习中对圆的知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初步体会到圆在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方面均广泛存在,这对进一步探究圆的定义及相关性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对圆的相关性质掌握较少,对知识的转化能力较差,所以重在要学生参与,主动探究,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新课标》指出: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意义”,提出了“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采用迁移法,通过观看老师制作的关于圆的图片,把学生的思维带进有圆存在的地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用“引导法” 与导学案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圆的定义及相关知识。 2.学法分析:充分利用学案,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内化。 教学目标知识 和 能力 探索圆的两种定义,理解并掌握弧、弦、优弧、劣弧、半圆等基本概念,能够从图形中 识别. 过程 和 方法 体会圆的不同定义方法,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教学重点圆的两种定义的探索,能够解释一些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圆的两种定义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整理)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试验

试验一 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试验 试验日期: 试验人: 同组人姓名: 组号: 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掌握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孔隙率等概念以及材料的强度与材料的孔隙率大小及孔隙特征的关系,验证水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预习思考题: 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孔隙率和软化系数的概念是什么? 一、密度试验: 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 1. 主要仪器设备: 李氏比重瓶,烧杯,小勺,漏斗,天平(称量1kg ,感量0.01g )。 2. 方法步骤: (1)试样制备:将试样研碎,通过900孔/cm 2的筛,除去筛余物,放在105~110℃烘箱中烘至恒重,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2)在比重瓶中注入水至突颈下部刻线零以上少许,记下初始读数V 1。 (3)用天平称取60~90g 试样,用小勺和漏斗将试样徐徐送入比重瓶中,直至液面上升至20ml 刻度左右。 (4)排除比重瓶中气泡,记下液面刻度V 2;称取剩余的试样质量,算出装入比重瓶内的试样质量m(g)。 (5)计算:密度)/(3cm g V m = ρ (精确至0.01g/cm 3) 式中:m :装入瓶中试样的质量(g ) v :装入瓶中试样的体积(cm 3) 3. 记录及结果计算:

注:按规定试验应做两次,两次结果相差不应大于0.02g/㎝3。 二、表观密度试验: 表观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包含内部孔隙)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 1、主要仪器设备 游标卡尺(精度0.1mm ),天平(感重0.1g ),烘箱,干燥器。 2、方法步骤 (1)将试样放置在105~110C ?烘箱中烘至恒重。 (2)用卡尺测量试件尺寸(每边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并计算出体积Vo (㎝3) (3)称取试样质量m (g )。 (4)计算:表观密度)/(3cm g V m o o = ρ(计算至小数点后第二位) 式中:m :试样质量(g ) v 0:试样体积(㎝3) 3、记录及结果计算: 注:按规定试样表观密度取三块试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定结果。 三、孔隙率计算: 孔隙率:材料中孔隙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百分率。 将已经求得的密度ρ及表观密度o ρ代入下式

第二节 糖类 教案

第二节糖类 一、教学内容 1、课标中的内容 《有机化学基础》主题3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第1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 2、教材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5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烃和烃的衍生物,在化学必修2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应注意知识的联系。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葡萄糖与果糖,第二部分蔗糖与麦芽糖,第三部分淀粉与纤维素,其间穿插了一些探究实验。本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也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有感性认识,已经学习了醛类、醇类等知识,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经过高一及前三章的学习,能够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的糖类物质,引出糖的定义,结构特点;从葡萄糖的生理功能引入葡萄糖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得出葡萄糖的结构特点;最后通过糖尿病的检测实验加深对葡萄糖的认识。在糖类性质的学习中注重联系以前学习的醛类、醇类等知识,进行类推、迁移,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单糖、二糖、多糖性质的研究过程,理解糖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充分调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积极性,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法代替演示实验,以小组合作代替验证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参与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 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单糖、双糖、多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大的乐趣。 通过对糖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认识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糖类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以及与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糖类的概念、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纤维素的酯化。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24.1圆的有关性质》公开课获奖教案_1

24.1.1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理解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 2、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体验圆与生活的联系,从数学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创造了生活中的许多美。 思考:圆绕其圆心旋转任何度数都能和自身重合吗? 圆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圆形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展示图片(生活中的圆)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圆”。 (二)学生自学 组织学生自学,并要求学生完成自学提纲里的问题。 自学提纲为: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8页至79页练习前的内容,并思考: 1. ①观察画圆的过程,你能概括出圆的定义吗? ②圆的图形符号怎样来表示? ③确定一个圆需要哪两个要素? 2. ①从集合的角度怎样定义圆? ②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3. ①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弦、直径、弧、半圆、等圆、等弧。 ②注意区别优弧和劣弧。 (三)检查自学效果 请学生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点,再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并纠错,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老师把主要知识点在黑板上予以呈现,部分答案利用多媒体展示。 (四)学以致用(变式练习) 想一想:通过七道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学生汇报结果,再请学生评价并纠错,最后归纳解题方法。老师适时做以引导,方法上的总结。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弦是直径;( ) (2)半圆是弧; ( ) (3)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 ) (4)过圆心的直线是直径;( ) (5)半圆是最长的弧;( ) (6)直径是最长的弦;( ) (7)圆心相同,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同心圆;( (8)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 ) 2、圆中最长的弦长为12cm,则该圆的半径为 3、下列说法错误的有()个 ①经过P点的圆有无数个。 ②以P为圆心的圆有无数个。 ③半径为3cm且经过P点的圆有无数个。

材料的基本性质2017

材料基本性质 一、判断题 1、实验室数据修约时拟舍去的数字最左一位小于5,可以直接舍去,保留的各位数字不变。 () 试题库:材料基本性质;正确答案:对;难度系数:1; 2、实验室数据修约时拟舍去的数字最左一位大于5,可以直接舍去,保留的各位数字不变。 () 试题库:材料基本性质;正确答案:错;难度系数:1; 3、实验室数据修约时拟舍去的数字最左一位为5,而其后跟有并非全部为零的数字则进一。 () 试题库:材料基本性质;正确答案:对;难度系数:1; 4、实验室数据修约时拟舍去的数字最左一位为5,而其后无数字或全部为零,则进一。()试题库:材料基本性质;正确答案:错;难度系数:1; 5、数字1.9587修约成三位有效数位,修约后为1.96。() 试题库:材料基本性质;正确答案:对;难度系数:1; 6、数字1.6975修约成四位有效数位,修约后为1.698。() 试题库:材料基本性质;正确答案:对;难度系数:1; 7、数字25.65修约成三位有效数位,修约后为25.7。() 试题库:材料基本性质;正确答案:错;难度系数:1; 8、数字0.8763修约成三位有效数位,修约后为0.876。() 试题库:材料基本性质;正确答案:对;难度系数:1; 9、砂的堆积密度试验时测定的结果为1.569g/cm3,修约后为1.57g/cm3。() 试题库:材料基本性质;正确答案:对;难度系数:1; 10、砂的堆积密度试验时测定的结果为1.795006g/cm3,修约后为1.79g/cm3。() 试题库:材料基本性质;正确答案:错;难度系数:1; 11、含水率试验时测定的结果为3.3487%,修约后为3.4%。() 试题库:材料基本性质;正确答案:错;难度系数:1; 12、含水率试验时测定的结果为3.0501%,修约后为3.1%。() 试题库:材料基本性质;正确答案:对;难度系数:1; 13、实验室计算结果为0.51697,修约成三位有效数位,修约后为0.517。() 试题库:材料基本性质;正确答案:对;难度系数:1;

实验一 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和酪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实验一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和酪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 2.熟练掌握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大多数的α-氨基和α-羧基成肽键结合,但仍有N末端的氨基和C末端的羧基存在,同时侧链上还有一些可解离基团。因此,蛋白质和氨基酸一样是两性电解质。调节蛋白质溶液的pH,可使蛋白质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在某一pH时,其分子中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此时溶液中蛋白质以兼性离子形式存在。 在外加电场中蛋白质分子既不向正极移动也不向负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 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不同的蛋白质,因氨基酸的组成不同有不同的等电点。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1.材料与试剂 NaOH、HCl、乙酸、溴甲酚绿、酪蛋白、精密pH试纸等。 0.5 %酪蛋白溶液: 0.5 g酪蛋白,先加入几滴1 mol/L的NaOH使其湿润,用玻璃棒搅拌研磨使成浆糊状,逐滴加入 0.01 mol/L的NaOH使其完全溶解后定容到100 mL.酪蛋白—乙酸钠溶液:将0.25 g酪蛋白加5 mL 1 mol/L的NaOH溶解,加20 mL水温热使其完全溶解后,再加入5 mL 1 mol/L的乙酸,混合后转入50 mL的容量瓶内,加水到刻度,混匀备用(pH应为8~ 8.5);

0.01%的溴甲酚绿溶液:将0.01g溴甲酚绿溶解于100mL含有 0.57mL 0.1mol/LNaOH的水中。该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是: 酸性(pH 3.8)为黄色,pH 5.4为蓝色; 0.02 mol/L的HCl溶液:将0.8 mL浓盐酸用蒸馏水稀释到480 mL即可; 0.02 mol/L的NaOH溶液:将0.8 g NaOH溶解于100 mL水中,最终加入到1000 mL; 0.1 mol/L的乙酸溶液: 将1 mL冰醋酸用水稀释到170 mL; 0.01 mol/L的乙酸溶液:将0.1 mL冰醋酸用水稀释到170 mL; 1 mol/L的乙酸溶液:1 mL冰醋酸(17 mol/L)加水到17 mL即可。 2.仪器 试管、滴管、移液管、pH试纸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蛋白质的两性反应 1)取一支干净的试管,加入20滴 0.5 %的酪蛋白溶液,逐滴加入 0.01 %的溴甲酚绿溶液(约5~7滴),充分混合,观察溶液的颜色并解释(蓝色)。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掌握c b a ,,几何意义以及c b a ,,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习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利用曲线的方程来研究曲线性质的方法是学习解析几何以来的第一次,通过初步尝试,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不仅注意对研究结果的掌握和应用,更重视对研究方法的思想渗透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通过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推理、理性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使学生亲身体验研究的艰辛,从中体味合作与成功的快乐,由此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探索勇气;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体会椭圆方程结构的和谐美和椭圆曲线的对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知识上来讲,要掌握如何利用椭圆标准方程的结构特征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从学生的体验来说,需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椭圆性质的过程中思维的过程展现,如思维角度和思维方法。 难点:椭圆几何性质的形成过程,即如何从椭圆标准方程的结构特征中抽象出椭圆的几何性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力求使一个平淡的性质陈述过程成为一个生动而有价值的学生主动交流合作、大胆探究的过程应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策略与学法指导: 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辨析研讨——归纳总结组成的“四环节”探究式学习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法指导: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展示学生的研究过程来激励学生的探索勇气。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生的情感发展来调整整个学习活动的梯度与层次,逐步形成敢于发现、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 使用实物投影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思维及解题过程,突出学生的思维角度与思维认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究: 方程221625400x y +=表示什么样的曲线,你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画出它的图形吗? 学生活动过程: 情形1:列表、描点、连线进行做图,在取点的过程中想到了椭圆的范围问题; 情形2:求出椭圆曲线与坐标轴的四个交点,联想椭圆曲线的形状得到图形; 情形3:方程变形,求出c b a ,,,联想椭圆画法,利用绳子做图;

材料的基本性质实验

材料的基本性质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材料密度、体积密度和表观密度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2、掌握材料吸水率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3、掌握材料强度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4、了解混凝土试件荷载-挠度曲线的测定方法及用途 实验内容 1、测定蒸压灰砂砖、烧结粘土砖和烧结页岩砖的体积密度和质量吸水率。 a测定蒸压灰砂砖、烧结粘土砖和烧结页岩砖的体积密度: 使用设备:案秤(量程6kg,精度50g);直尺(精度1mm);干燥箱。 实验步骤:首先,将试件放入105 C的干燥箱并干燥至恒重状态,然后冷却至室温并测定质量m ;用直尺测量试件的尺寸并计算其体积。对六面体的试件,需在长、宽、高各个方向测定三处,取其平均值并计算体积V。材料的体积密度=m/V ; 单位kg/m3。(精确至10 kg/m3) b测定蒸压灰砂砖、烧结粘土砖和烧结页岩砖的质量吸水率: 使用设备:天平;干燥箱。 实验步骤:将试件放入干燥箱在105 C的条件下干燥至恒重状态,然后冷却至室温并测定初始质量m0;将试件放入容器并逐次加水,以使得试样中的开放空隙均 被水所填充;30分钟后,取出试件,抹去表面水分以使其处于饱和面干状态,称量其质量m1,然后用排水法测出试样的体积V0 ;使用如下公式计算材料的质量吸水 率和体积吸水率(精确至0.01%): 2、观察承压面状态(环箍效应)对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和破坏状态的影响: 测定在不同的加荷速率、试件尺寸和承载面状态下对混凝土试件极限抗压强度得影响。 用加载机在0.5MPa/s以及1.0MPa/s两种加载速率,在直接接触和垫胶片两种不同的承 压面接触方式上,对100*100*100、150*150*150、100*100*300三种C30混凝土试件进 行加载,观察试件的极限强度以及破坏方式,并分析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原因,总结加载混凝土试件的规律经验。 3、用Toni 200kN抗折试验机演示混凝土试件荷载-挠度曲线的测定方法 用Toni 200kN抗折试验机演示C30素混凝土、C30轻骨料混凝土、CF30掺入钢纤维的 混凝土、C80高强度混凝土进行弯折加载,用计算机绘制不同品质混凝土试件的挠度-荷载 曲线,并用日本JSCE - SF4标准分析混凝土的弯曲韧性和弯曲韧性指数,依据混凝土试件挠度-荷载曲线峰值后的面积占曲线总面积的百分比来分析混凝土试样的韧性,并观测强度等级和纤维掺量对混凝土断面形态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1、测定蒸压灰砂砖、烧结粘土砖和烧结页岩砖的体积密度和质量吸水率。 a、测定蒸压灰砂砖、烧结粘土砖和烧结页岩砖的体积密度。

圆的第一课时导学案

24.1.1《圆的有关概念》学案 姓名: 学号: 第7周第5课时 学习要求 理解圆的有关概念,掌握圆和弧的表示方法,掌握同圆的半径相等这一性质. 一、自学指导: 1、圆的定义: 在一个______内,线段OA 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 ___________,另一个端点A 所形成的________叫做圆.这个固定的端点O 叫做______,线段OA 叫做______.以O 点为圆心的圆记作______,读作______. 2、圆的构成元素: 要确定一个圆,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一个是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 其中,________确定圆的位置,______确定圆的大小. 3、圆的有关概念 ①弦与直径: 连结____________ 的_______叫做弦.经过______的______叫做直径. 并且直径是同一圆中_________的弦. 如图2所示的圆中的所有弦: ____、____,其中,弦 _______是直径, ②弧: 圆上________ __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________, 优弧:在一个圆中,_____________叫做优弧; 如图2所示: 以A ,C 为端点的优弧ABC 记作 , 劣弧: _____________ 叫做劣弧. 以A ,C 为端点的劣弧记作____ ____, 半圆弧: 圆的___________ 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 每__ __都叫做半圆弧,简称__________. 如图所示:半圆弧AB 记作, 4、同心圆:圆心相同,半径不同的两圆。 5、等圆:能够______的两个圆。 6、等弧:在______________中,能够____________的弧叫做等弧 二、练一练: 1、如图3,(1)若点O 为⊙O 的圆心, 则线段__________是圆O 的半径; ____________是弦,其中最长的弦是______; ______、_____是劣弧; _____是优弧; _____ 是半圆. (2)若∠A =40°,则∠ABO =______,∠C =______,∠ABC =______. B A C O

材料基本物理性质试验报告

《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报告 项目名称:材料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报告日期:2011-11-02 小组成员:

材料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 2 - 1. 密度试验(李氏比重瓶法) 1.1 试验原理 石料密度是指石料矿质单位体积(不包括开口与闭口孔隙体积)的质量。 石料试样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01g /cm 3): gfdgfbg 感d 式中: t ρ──石料密度,g /cm 3; 1m ──试验前试样加瓷皿总质量,g ; 2m ──试验后剩余试样加瓷皿总质量,g ; 1V ──李氏瓶第一次读数,mL (cm 3); 2V ──李氏瓶第二次读数,mL (cm 3)。 1.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李氏比重瓶(如图1-1)、筛子(孔径0.25mm )、烘箱、干燥器、天平(感量0.001g )、温度计、恒温水槽、粉磨设备等。 1.3 试验步骤 (1)将石料试样粉碎、研磨、过筛后放入烘箱中,以100℃±5℃的温度烘干至恒重。烘干后的粉料储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以待取用。 (2)在李氏瓶中注入煤油或其他对试样不起反应的液体至突颈下部的零刻度线以上,将李氏比重瓶放在温度为(t ±1)℃的恒温水槽内(水温必须控制在李氏比重瓶标定刻度时的温度),使刻度部分进入水中,恒温0.5小时。记下李氏瓶第一次读数V 1(准确到0.05mL ,下同)。 (3)从恒温水槽中取出李氏瓶,用滤纸将李氏瓶内零点起始读数以上的没有的部分擦净。 (4)取100g 左右试样,用感量为0.001g 的天平(下同)准确称取瓷皿和试样总质量m 1。用牛角匙小心将试样通过漏斗渐渐送入李氏瓶内(不能大量倾倒,因为这样会妨碍李氏瓶中的空气排出,或在咽喉部分形成气泡,妨碍粉末的继续下落),使液面上升至20mL 刻度处(或略高于20mL 刻度处) ,注意勿使石粉粘附于液面以上的瓶颈内壁上。摇动李氏瓶,排出其中空气,至液体不再发生气泡为止。再放入恒温 咽喉部分 2 12 1V V m m t --= ρ比重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