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高考考点分析要揽

高中物理高考考点分析要揽

高中物理高考考点分析要揽
高中物理高考考点分析要揽

高中物理考点分析揽要

一、力、物体的平衡

【考点分析】

[考点方向]

1、求共点力平衡时某力的大小。

2、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尤其是摩擦力)及该力的方向。

3、判断动态平衡过程中力的变化情况。

*4、比较或计算力矩的大小,求转动平衡时某力的大小。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斜面或水平面上叠放物体的平衡。②绳或弹簧悬挂物体的平衡。③支架、转轮、吊桥、起重机等平衡问题。④根据物体平衡求气体压强。⑤电场中的物体平衡(尤其是与库仑定律的综合)⑥导线切割磁感线匀速运动的计算。

[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填空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或中偏易。

⑵主要内容:

①平衡情形: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瞬间平衡(例振子在平衡位置等),

*有固定转轴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平衡条件:共点力平衡(F合=0)

*有固定转轴物体平衡(F合=0)(保持静止时)

(M合=0)(或M逆=M顺)

③能力要求:熟练运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力的合成与分解(正交分解法)。

⑶其它要求:

①熟练分析判断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大小、做功情况

②熟练掌握动态平衡问题的矢量图解分析方法

③三力平衡处理方式:a.任意两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b.三角形矢量图解。

c.相似三角形。d.拉密定理。e.正交分解。f.三力汇交。

④“缓慢”→v≈0(平衡),“轻质”→m≈0(G≈0),“光滑”→μ≈0(f≈0)

⑤*力矩

磁场中N匝面积为S的线框通有电流i时所受安培力力矩为

M=NBiSsinθ

(θ为面与中性面夹角)

二、运动学

【考点分析】

[考点方向]

1、平抛运动

2、v-t图象描述运动。

3、追及问题。

4、联系实际的运动学规律的简易计算。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体育竞技。②交通运输(车、皮带轮、扶梯的运行)。③水上运动(含船过河)。④动物奔

跑。⑤气球落物和水柱喷射等空中抛物。⑥飞车表演。⑦电荷在电场中的偏转做类似平抛运动(但电荷在做匀速圆周运动不能类似平抛运动分解)。

[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 ⑵重点内容:①运动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 变速直线运动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振子振动 非匀变速曲线运动:圆周运动 曲线运动 (变速运动)

匀变速曲线运动:平抛运动 ②运动描述量

位置 时刻 瞬时速度

位移 时间 平均速度 加速度

路程 时间 平均速率

同向时:加速 v 恒定时:物体匀速运动 a 与v

反向时:减速

v 大小或方向变时:物体做变速运动 a 与v 垂直时:v 大小不变,方向变 a=0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a 恒定:物体做匀变速运动 a ≠0时:物体做变速运动

a 大小或方向变:物体做非匀变速运动 ③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210at

t S +=υ 消去t :aS t 22

02=-υυ υ中时

=)

(021t υυυ+= at t +=0υυ 消去a :t S t )(021υυ+= Δs = s 2-s 1 = s 3-s 2 = … = at 2

④运动合成和分解:a 、船过河(最短过河时间与距离)

b 、平抛规律: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位移:x =v 0t ,y = gt 2/2, S =(x 2+y 2)1/2

,方向tan α=y /x

速度:v x =v 0 ,v y =gt , v=(v x 2+v y 2)1/2

,方向tan β= v y /v x ⑤熟练掌握v-t 图象及追及问题的分析方法。

三、运动和力

[考点方向]

1、分析判断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情况(a 与v 是增大还是减小),简易求(瞬间)加速速。

2、比较(不同物体在同一运动过程或同一物体在不同运动过程中)力、位移和时间,求力的简易计算。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体育竞技(起跑加速等)②交通运输(悬球加速度仪等)③高新科技(惯性制导等)④升降机或卫星里的超重和失重现象⑤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⑥振动物体的加速度与回复力的关系⑦电场和磁场中的带电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

[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

⑵主要内容:

①牛顿三定律(略)

②运动和力的关系

物体的运动状态:用速度V(大小和方向)表示

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速度V大小和方向中任一因素的改变

F合(a)与v同向时,加速F合(a)∥v时,F合(a)只改变v的大小

F合(a)与v反向时,减速F合(a)⊥v时,F合(a)只改变v的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

F1(a1)∥v,v大小变F合(a)与v既不平行也不垂直时,F合(a)分解为

F2(a2)∥v,v方向变

③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善于将整体法与隔离法结合运用。

⑶熟悉瞬间加速度的求解。

⑷解题步骤:

a选对象(整体或隔离),选过程(分阶段过程或全过程)。

b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

c列方程(力的方程和运动方程),解方程。

d验根。

四、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

[考点方向]

1、有关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量、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简易计算。

2、卫星等天体的运转。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交通工具的运行(火车、汽车、自行车拐弯)。②娱乐设施的运行(过山车、转转车)。③节目表演(水流星、摩托车)。④圆锥摆、单摆。⑤卫星、双星、黑洞等天体的运行。⑥带电体在电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说明]

⑴选择题、计算题都是主要出现形式,难度中等或中偏难。

⑵重点内容:

①关于圆周运动

a、熟练掌握v、ω、T、f(n)之间的关系,

a n=v2/r=ω2r=(2π/T)2r=(2πn)2r=ωv

b、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物体在最高点的速度可为0(杆接物),可不为0(绳系物,且v≥)

c、电荷在电场中做圆周运动的类比求解

d、不要忘记,根据功能关系找物体求非匀速圆周运动时不同位置速度关系。

②关于卫星运转

a、F=GMm/r2=mv2/r=mω2r=m(2π/T)2r

可得v=ω=T=2πr

表明:v、ω、T、r中任一确定,其余三者也确定,且越远的卫星越慢。

b、卫星圆轨道中心与地心重合,r=R地+h,GM=gR地2

c、区别:

轨道半径发射速度卫星角速度(周期)卫星向心加速度

地球半径运行速度地球自转角速度(周期)地面物体重力加速度

地面物向心加速度

d、同步卫星:在赤道高空某一确定高度位置。

五、功和能

[考点方向]

1、判断某力是否做功,求功的简易计算。

2、比较动能的大小;求动能或动能比值的简易计算;已知动能情况,比较其它运动和力的情况。

3、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或根据机械能守恒比较速度大小。

[联系实际和综合]

①生物做功及其功率(人心脏的功率、骑自行车时的功率等)。②机器、设施做功(健身跑步机、扶梯)。③车船以不变功率运行。④能源(风能、潮汐发电等)。⑤非匀速圆周运动找不同位置的速度关系。⑥牵涉动能定理的力学综合、热学、电场、电磁复合场、原子物理等。[说明]

⑴选择题、计算题都是主要的出现形式,难度中等或中偏难。

⑵重点内容:

①概念:功、功率(P=Fvcosθ)、动能、势能、机械能。

规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②a.判断力是否做功:F总垂直v时,则F一定不做功(如洛仑兹力)

b.摩擦力的功: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都可以做正功、做负功、不做功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没有谁决定(依赖)谁的关系。

c.求功:

定义式:W = FS cosθ→适用于求恒力的功

功能关系(动能定理):→适用于求恒力、变力的功

③P=Fv :a.汽车以不变功率运行时,v m=?b.汽车以恒定a运行时,维持时间t=?等

④功能关系:ΔE k=W合ΔE P(重)=-W重ΔE P(弹)=-W弹ΔE机=W其

W合——单个物体受合外力的功,系统受的内外力的总功

W其——除重力、弹簧弹力外其它内外力的总功

⑤机械能守恒定律

a.条件:1°除重力、弹簧弹力外其它内外力的总功0,情形有:

①物体只受重力;

②物体受重力与其它力,但其它力不做功;

③物体受重力与其它力,其它力做功,但做的总功为0。

2°物体不受介质阻力,且只有动能和势能相转化。

b.表达式:E K+E P=E K+E P′或ΔE增=ΔE减

⑥f S相对=ΔE系统损失=Q

六、动量与冲量

[考点方向]

1、比较动量变化情况以及动量变化与冲量的关系,比较冲量大小或求冲量的简易计算。

2、判断动量是否守恒,根据动量守恒比较速度大小或求速度。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航天设备(火箭等)的发射。②宇航员的空中行走。③天体碰撞,航天器的对接。④与功能内容的综合运用。⑤磁场中通电导线受安培力的变力冲量问题。

[说明]

⑴选择题和计算题都是主要的出现形式,难度中等或中偏难。

⑵重点内容:

①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②求冲量

定义式: I F = Ft——适用于求恒力冲量

动量定理: I合=ΔP——适用于求恒力、变力冲量,注意重力冲量是否忽略

③动量守恒条件

a、F合=0

b、F合≠0,但F合<<F内时,近似动量守恒(碰撞、爆炸、射击等)

c、F合≠0,但F X=0,则ΔP X=0。

④动量守恒的应用

a、人船运动模型:m1s1=m2s2

b、碰撞——动量守恒

非弹性碰撞:动能有损失

完全非弹性碰撞:碰后速度相同,动能损失最大

m1v1 + m2v 2= m1v1′+m2 v2′

1

2m1v12+1

2m2v2

2= 1

2m1 v1′

2+1

2m2 v2′

2

弹性碰撞:动能守恒

v1′=[(m1-m2)v1+2 m2 v2]/(m1+ m2)

v2 =[(m2-m1)v2+2 m1 v1]/(m1+ m2)

讨论:①m1=m2时,v1=v2′,v2=v1′(速度互换)

②m1>>m2时,v1′=v1,v2′=-v2+2v1

③v2=0时,v1′=(m1-m2)v1/(m1+m2)

v2′=2m1v1/(m1+m2)

七、振动和波

[考点方向]

1、比较振动物体的F回、a、v、x、E P、E K等物理量。

2、单摆的周期和频率。

3、根据波动图象找波长、求波速、判断波传播方向、比较质点运动情况(振动位移、路程、运动方向等),作波动图象。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类单摆。②摆钟。③电梯中、电场中、磁场中的单摆周期。④共振筛、队伍过桥等共振现象的利用与防止。⑤医用B型超声波图、心电图、地震波图线的分析。⑥多普勒效应(火车靠近或远离观察者时的鸣叫)。⑦生活中的干涉和衍射现象。⑧利用单摆,结合万有引力知识测量山的高度。

[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

⑵重点内容:

①描述振动和波的各物理量(振幅、周期、频率、波长等)。

②简谐运动的特征F=-kx、周期*T=2π,单摆周期T=2π

③摆钟读数:t读=t实T0/T ———T为摆钟周期,T0为标准摆钟周期

④关于波动图象

a、从波动图象上找波长λ、振幅A或传播距离s与波长λ的关系

b、会熟练判断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类比爬山、微推法、类比矢量三角等)

c、熟练运用波速公式v=s/t=λ/T=λf ,会画波动图线

d、两特定问题:

已知某一质点情况,判断另一质点情况(注意Δs=nλ、(4n+1)λ/4…)

已知质点某一时刻情况,判断另一时刻情况(注意Δt=nT、(4n+1)T/4…)

八、分子理论热和功气体

[考点方向]

1、估算分子数、分子间距、分子大小、气体质量等

2、布朗运动和分子力

3、热学图象与气体状态参量变化的比较、功热能情况的分析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大气气压。②热气球升空。③抽气与打气。④化学反应前后气体压强、体积、温度的变化。

⑤高压锅内的气体压强。⑥根据力的平衡找气体压强。⑦功和能中的摩擦生热(Q =fs 相对)。 [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偏易。 ⑵主要内容:

①分子数N =nN A 其中物质的量n =m 物/μ

对理想气体物质的量:PV =nRT 或标准状况时有22.4L /mol 气体: V 占=V 气/N ,V 占=d 3 可得气体分子平均间距d =3V 占 固体和液体:V 分=V 物/N ,V 分=πD 3/6 可得分子直径D =3/6V 分 ②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或气体)里的微粒不停地无规则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显著程度与微粒大小、液体(或气体)温度有关,它间接反映了液体(或气体)分子在运动。 ③分子力

④气体:PV =mRT /μ (PV /T =C ,ρ=m /V =P μ/RT ) (热学图象:略) 气体实验定律:PV =C 1 (等温), V /T =C 2(等压), P /T =C 3(等容)

九、电场

[考点方向]

1、有关场强E (电场线)、电势φ(等势面)、W=qU 、动能与电势能的比较。

2、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情况(加速、偏转——类平抛)的比较,运动轨迹和方向(一直向前?往返?)的分析判别。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直线加速器。②示波器原理。③静电除尘与选矿。④滚筒式静电分选器。⑤复印机与喷墨打印机。⑥静电屏蔽。⑦带电体的力学分析(综合平衡、牛顿第二定律、功能、单摆等)。⑧带电体在电场和磁场中运动。⑨氢原子的核外电子运行。 [说明]

⑴选择题和计算题都是主要出现形式,难度中等或中偏难(计算题)。 ⑵基本内容:

①库仑定律:F=kq1q2/r2

②场强:E=F/q ,E=kQ/r2,E=U/d ,电场线

③电势φ,电势差U AB=φA-φB=W AB/q,电功W AB=qU AB,电势能,等势面

④*静电感应:

a.静电感应的微观本质原因:自由电荷受力后转移。

b.任一电荷在空间均产生电场,空间电场是所有电荷电场的叠加;电荷分布确定,则电场(场强、电势)确定;电荷分布不变,则电场(场强、电势)不变。

c.电场线发于正电或无穷远,终止于负电或无穷远;正电一定发出电场线,负电一定有电场线终止于它;每条电场线始端正电与终端负电均一样多;E=0处一定不能有电场线,有电场线处E≠0;沿电场线电势降低。

d.电势不等的导体接触将有正电向电势低处移,负电向电势高处移,直至重新平衡(等势)e.导体壳内部和内表的电荷在壳内表以外空间合场强为零,导体外部和外表的电荷在壳外表以内空间合场强为零。

⑶场强E与电势差U AB有关,与某点电势φA却无关。“E大(为零)处φ也大(为零)”等说法不对。

⑷电场中某处电势的高低,与该处有无电荷、该电荷的正负电性均无关。

⑸带电粒子、电子、质子等一般不考虑其重力,带电微粒、油滴、小球等常考虑重力。

十、电容与含容电路

[考点方向]

1、决定电容因素的改变引起C、Q、U、E等的变化分析。

2、电容器两极板间的油滴状态变化或极板上电量变化与含容电路中电阻变化关系分析。

3、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电容变化引起振荡电路周期和频率变化的分析。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测压力的电容式传感器。②电容式液面高度检测仪。③密立根油滴实验。④含容电路。⑤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⑥※振荡电路。

[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偶尔见于计算题中,难度中等。

⑵重点内容:

C=Q/U=ΔQ/ΔU C=εS/4πkQ E=U/d=4πkQ/εS

⑶如图10-1装置用于研究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其中指针偏角θ与板间电压U有关(θ越大表明U越大),电容器极板上带的电量几乎不变。

⑷对如图10-2电路,分下述两种情况,分别填写下表:

⑸对含容电路问题,要找准电容器的电压与电路中哪部分电路的电压相等。

十一、恒定电流

[考点方向]

1、U-I图线。

2、变阻器等电阻变化引起电路变化的比较判断(U、I、电表示数增减,灯亮暗变化)。

3、联系实际的有关串联并联电路简易计算(求R、I、U、功率等)。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电动机。②电饭煲电路。③电热器发热部PTC元件ρ-T关系。④超导体、热敏电阻、光敏电阻。⑤地下电缆线故障检测。⑥悬球加速度仪。⑦风力仪。⑧自动扶梯载人。⑨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找电流I、求电热Q)。

[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题和实验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

⑵主要内容和专题要求:

①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U、I、R、P以及U、I、P的分配(略)。

②电功(电功率)与电热(热功率)的关系,熟练掌握电动机问题的处理。

③认清U-I图象的功能,区别导体的特征曲线与电源的特征曲线。

④允许值问题:——电路允许的最大电流、电压、功率等

最大值输出功率问题:E、r一定,R外=r 时,P出最大为:P出=E2/4r

⑤等效电阻:——电路的简化(等电势法),*三角形连接与星形连接的相互转换。

⑥求解电路问题关键在于弄清电路连接,分析电路连接应注意:

a.不做特别说明,电压表往往作断路处理,电流表作导线处理。

b.一般要考虑其内阻,一般看成内阻不计、电压恒为U0的电源。

c.电容无持续电流流过,作为断路处理。

⑦变阻器电阻变化引起电路变化问题的分析思路:

a.确定电路连接。b.明确变阻器上有效电阻如何变化。

c.明确电路总电阻如何变化。d.确定干路电流如何变化。

e.确定路端电压如何变化。f.确定各部分电路电流、电压如何变化。

十二、磁场(一)

[考点方向]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

2、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电磁流量计。②(等离子体)磁流体发电机。③霍耳效应。④回旋急速器。⑤质谱仪。⑥与力学、电场等的综合分析。⑦磁场中静止的原子核衰变后的径迹。

[说明]

⑴选择题、计算题都是主要的出现形式,难度中等或中偏难。

⑵主要内容与注意事项:

①洛仑兹力大小:

f洛=Bqv sinα(α为B、v夹角,α=90°时,f洛最大,α=0°时,f洛最小)

洛仑兹力方向:左手定则判定,且有f洛⊥B,f洛⊥v

②洛仑兹力作用:只改变速度v方向(不改变速度v大小),总不做功。

③电荷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通常不类似平抛运动分解。

④电荷在匀强磁场中只受f洛、且v⊥B时,做匀速圆周运动才有:

r=mv/qB T=2πm/qB

⑤静止的原子核在磁场中衰变后的径迹:

α衰变后为两外切圆,β衰变后为两内切圆,且电量小的粒子半径大。

⑥不作特别说明,质子、电子、α粒子、带电粒子等一般不考虑其重力,对带电油滴、带电微粒、带电小球等应考虑其重力。

⑦熟练掌握两基本问题:

a.同一粒子在不同场中(电场、磁场、电磁复合场)比较运动情况。

b.不同粒子在同一磁场中运动情况的比较。

十三、磁场(二)电磁感应

[考点方向]

1、通电导线或线框受磁场作用力。

2、运动的导线或线框在磁场中产生感应电流。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磁电式电流表原理。②磁天平。③电磁炮。④磁悬浮列车。⑤卫星悬绳发电。⑥电磁延时开关。⑦双绕线精密电阻。⑧日光灯工作原理。⑨与力的平衡等力学内容、恒定电流的综合。 [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偶尔计算题,难度中等。 ⑵基本内容

①定则:电流的磁场方向——安培定则,电流受其它磁场的安培力方向——左手定则(F ⊥B ,F ⊥I (L )),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方向——右手定则。

②公式:

F=BIL (B ⊥I 时) E=BLv (B 、L 、v 互相垂直时) F=0(B ∥I 时) E=0(B 、L 、v 任意二者平行) ⑶感应电流方向判断

①切割时:右手定则 ②一般情况:楞次定律 — a .确定原磁场方向

b .确定磁通量变化情况(或切割方向)

c .由楞次定律 确定感应电流磁场方向(或感应电流受力方向)

d .由安培电则(或左手定 则)确定感应电流方向 ⑷感应电动势大小

①一般情况:E=N ΔΦ/Δt (有平均电动势和瞬时电动势之分) ②垂直切割运动时:E=BLv

③转动切割运动时:E=BLv 中=BL ωL /2 =B ωL 2/2(如图-1) ④弯折切割运动时:E=BL AB v (如图-2)

⑸弯折电流受安培力:F=BIL CD (如图-3) ⑹通过线框导线横截面电量:q=N Δφ/R 总

磁场、电磁感应有关公式比较

十四、交变电流

[考点方向]

1、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2、有效值

3、*三相交流电的接法,电容、电感对交流的阻碍作用

4、变压器的规律及电路分析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远距离输电。②触电保安器。③交流发电机。

[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

⑵交流电的产生和变化规律:N匝面积为S的线框从中性面开始计时,绕垂直磁场B的轴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

e=E m sinωt ,E m=NBSω

i=I m sinωt ,I m=E m/R总

u=U m sinωt ,U m=I m R

⑶有效值

①交流与某直流分别对同一电阻供电相同时间产生的热量相同,则该直流(电流I、电压U 等)叫该交流(电流I、电压U)的有效值

②正弦或余弦交流:E=E m/2,I=I m/2,U=U m/2

③用电器上的额定值、交流电表上的读数、不做特别说明的交流值均指有效值,计算电功、电热时要用有效值而不用平均值,但计算通过截面电量时却要用平均值。

⑷变压器

①变压器不能变蓄电池等恒定电流;能变交流电的电流和电压,但不能变功率和频率。

②U0/n0=U1/n1=U2/n2=…=U N n N,n0I0=n1I1+n2I2+…+n N I N

③分析副线圈中负载变化引起各部分电路U、I、P等变化时,注意原线圈是否有用电器

④如图,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负载R,则变压器与负载R(虚线部分)可等效为R′R′=(n1/n2)2R

十五、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考点方向]

⒈*已知LC电路或i-t、q-t图等,比较判断i、B或q、E、U等量何时最大或最小,在某时刻是增大还是减小。

⒉*LC电路的周期、频率随L、C变化而改变的分析判断。

⒊电磁波的传播。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无线电波。②调谐电路。③雷达。④决定电容的因素。⑤*决定自感系数的因素。⑥综合

电磁感应与交流电。⑦电磁波与机械波的比较。

[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或中偏易

⑵问题情景

①已知、等,判断q(E、U等)或i(B等)变化情况

②已知、等,判断q(E、U等)或i(B等)变化情况

③判断T或f随L、C变化而改变的情况

⑶主要内容

①振荡电路的变化规律

②T=2π,f=1/2π

其中C=εS/4πkd L决定于:线圈匝数、长度、截面积、有无铁芯

③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均匀变化的电

(磁)场产生稳定的磁(电)场,振荡的电(磁)场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磁(电)场。

④电磁波是横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λ/2π。

十六、光的直线传播

[考点方向]

1、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对光路及全反射现象的分析,比较判断n、i、v等量的变化情况。

2、平面镜成像、视场、观察范围等光路作图,光在介质中折射时传播路径的小计算。[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日食月食。②光导纤维。③蒙气差。④看水中的物体(鱼、池底、筷子等)。

[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

⑵作图注意事项:

光线、物体、实像均用实线,且不要漏画光线箭头;非真实光线、虚像均用虚线。

⑶*物和像的概念

物:对入射光谈物(入射光交点处为物点)a.入射光沿传播方向发散的物点为实物。

b.入射光沿传播方向会聚的物点为虚物。像:对出射光谈像(出射光交点处为像点)a.出射光沿传播方向会聚的像点为实像。

b.出射光沿传播方向发散的像点为虚像。

⑷重点内容

①红光、橙光…→紫光,频率依次增大

②光从介质射向空气(或真空)时,全反射临界角C=arc sin 1/n

③同一列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用希腊字母υ表示)相同,光速(v)、波长(λ)不同,且在折射率大的介质中波速、波长均较小(n=c/v=λ真/λ介)。

④不同频率(颜色)的光,在同一介质中比较,频率越大的光,折射率越大,在介质中的波长、波速、全反射临界角越小,对同一透镜的焦距越短

⑸熟练掌握光在玻璃棒、砖、球内传播的简易计算

十七、光的本性

[考点方向]

1、光的干涉、衍射现象

2、光谱及其分析、电磁波谱、激光、光的偏振现象

3、光电效应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动物夜视。②红外遥感。③纳米科技。④增透膜。⑤太阳能电池。⑥太阳辐射能量。[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易

⑵双缝干涉

nλ=2n(λ/2)处加强→亮纹

a.到双缝距离差Δr=

(2n+1)λ/2 处减弱→暗纹

b.双缝干涉条纹间距Δx(Δx=Lλ/d)

Δx∝λ

λ红>λ绿(λ红>λ橙…>λ紫)

实验得Δx红>Δx绿

⑶彩色条纹现象

干涉:双缝干涉、肥皂泡(膜)、蝉翼、雨天公路上汽油等呈彩色

衍射:单缝衍射、眯眼看灯、隔并齐笔缝看灯、隔羽毛(纱布)缝看灯等呈彩色

色散:露珠、彩虹、隔三棱镜(或后玻璃边缘)看物体呈彩色

⑷光谱

①分类

连续光谱:一切炽热的固体、液体、高压气体可发出

发射光谱

线状谱(原子光谱):稀薄气体等游离态原子发出

吸收光谱(暗线光谱):——与线状谱一样可以作为特征谱线

②太阳光谱是吸收光谱,表明太阳大气层含有暗线对应的物质

⑸电磁波谱的微观机理和主要作用:(略)

从无线电波、红外线、红…紫、紫外线、X射线到γ射线,依次增大的有:频率、光子能量、同一介质中折射率,减小的有:同一介质中波速、波长、全反射临界角、同一透镜焦距

⑹光电效应规律:①频率足够大才能发生,与光强、光照时间无关;②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增大而增大,但与频率不成正比;③在极短时间内(10-9s以内)迅速发生;④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光子数与该入射光(频率一定)的强度成正比

⑺爱因斯坦不是最早发现光电效应,而是首先解释光电效应,光子能量E=hυ

光电效应方程:mv2/2=hυ-W (逸出功W=hυ0,υ0为金属极限频率)

十八、原子物理

[考点方向]

1、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与原子的核式结构内容。

2、玻尔三个假设内容与氢原子跃迁发光

[联系实际与综合]

库仑定律与圆周运动,光子(波长、频率)

[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偶尔在计算题中综合,难度中等。

⑵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大多数偏转很小,少数偏转较大,极少数偏转很大甚至反弹。

⑶原子的核式结构内容: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集中了全部正电和几乎整个原子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

⑷玻尔三个假设:

①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在这些状态中,电子虽然加速运动,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②原子从一种定态(能量为E1)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能量为E2)时,将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能量差决定:hυ=E1-E2

③原子不同能量状态对应电子沿不同轨道运动,且电子可能轨道半径也是不连续分布的

⑸氢原子跃迁

①E n=E1/n2=-13.6ev/n2 ,rn=n2r1=n2×0.53×10-10米(n=1,2.3…)

一个氢原子直接跃迁向高能级跃迁吸收光子

一群氢原子各种可能跃迁向低能级跃迁放出光子

一般光子某一频率光子

可见光子一系列频率光子

④氢原子吸收光子时——要么全部吸收光子能量,要么不吸收光子

1°光子能量大于电子跃迁到无穷远处(电离)需要的能量时,该光子可被吸收。

2°光子能量小于电子跃迁到无穷远处(电离)需要的能量时,则只有能量等于两个能级差的光子才能被吸收。

⑤氢原子吸收外来电子能量时——可以部分吸收外来碰撞电子的能量。因此,能量大于某两个能级差的电子均可被氢原子吸收,从而使氢原子跃迁。

十九、原子核

[考点方向]

1、半衰期

2、核反应方程填充和衰变时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等的变化情况分析

3、根据质能方程计算释放的能量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考古。②测量水库容量。③测量体内血液总量。④射线探伤。⑤生物育种。⑥消除静电。

⑦作为示踪原子。⑧贫铀弹。⑨核反应堆。

[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中偏易

⑵半衰期

①半衰期概念适用于大量核衰变(少数个别的核衰变时,谈半衰期无意义)

②半衰期由核的性质来决定,与该元素的物理性质(状态、压强、温度、密度等)和化学性质均无关

③N=N0(1/2)t/τ,m=m0(1/2)t/τ,I=I0(1/2)t/τ

I——单位时间内衰变的次数,τ——半衰期

N0、m0、I0为最初量,N、m、I为t时间后剩下未衰变量

⑶核反应方程

①遵守电荷数、质量数守恒,但质量不守恒

②α衰变规律:每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

β衰变规律:每次β衰变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增加1

③常见粒子符号:α粒子(4

2He)、氚核(3

1

H)、氘核(2

1

H)、质子(1

1

H)、中子(1

n)、

电子(0

-1e)、正电子(0

1

e)等

④常见核反应

238 92U →234

90

Th + 4

2

He 234

90

Th →234

91

Pa + 0

-1

e

4 2He + 14

7

N→17

8

O +1

1

H 4

2

He +9

4

Be →12

6

C + 1

n

4 2He + 27

13

Al →30

15

P + 1

n 30

15

P →30

14

Si + 0

1

e

235 92U + 1

n →141

56

Ba + 92

36

Kr +3 1

n 3

1

H + 2

1

H →4

2

He + 1

n

⑷核能

质能方程E=mc2,释放的核能ΔE=Δm c2

1u=1.66×10-27kg 1uc2=931.5Mev

二十、实验与其它

[考点方向]

1、读数或数据处理(卡尺、千分尺等读数,求ε、r,纸带求v、a等)

2、选择器材、选择电路,误差分析

3、把需要的实验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找出重要遗漏步骤和错误步骤并改正,电路连线

4、联系实际的设计性实验(平抛测速度,单摆测重力加速度g ,测R X、R V等,半偏法的使用)

5、单位制和物理学史(物理学家与其对应的贡献)

6、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法、转换法等)

[说明]

⑴常见读数的仪表有:千分尺、卡尺、欧姆表、刻度尺、秒表、、等。

注意:除卡尺、秒表、电阻箱和题目要求的外,其它仪表读数均应读到最小刻度再估读到下一位。

⑵数据处理的常见问题:纸带a、v,平抛轨迹求v0,求g ,求ε、r ,插针

法测n等。

⑶选器材常见的问题:单摆测g,描等势线,测电阻,测ε、r。

⑷选电路:测ε、r,测R X时内外接法,变阻器分压式和限流式接法

⑸单位制常见问题

a.国际单位中的基本单位(kg、m、s、K、A、坎德拉、mol)

b.能量单位(焦耳、电子伏、兆电子伏、千瓦时等)

c.磁感应强度单位(特、韦/米2,…)

⑹物理学家与对应的成就:以磁学、光的本性、原子和原子核部分见多。

二十一、计算

[考点方向]

1、单个物体在某一过程或某几个过程中运动与受力问题

2、多个物体(通常两个)相关联的运动与受力问题

3、力电综合,磁场中的导体

4、光反射、折射路径的计算

5、原子物理和能源等近代、当代物理问题

[说明]

1、单个物体问题情景

物体平衡(+直线运动规律)平抛运动+万有引力F=m a + 直线运动圆周运动+万有引力

P=FV(以不变功率运行等)圆周运动+功能关系

2、多个物体问题以“动量+功能”组合见多,出现机会最大

3、①力电综合以电荷在电场、磁场中运动为多,体现出力、电、磁三主干内容学科内综合。

②磁场中电路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综合物体的平衡、电路(欧姆定律)、磁场(安培力)、电磁感应四大内容,重新成为高考热点。

4、不要完全忽视光在介质中反射、折射、全反射等光路的计算

5、要熟悉电子绕核运行时动能与等效电流、光子能量与太阳辐射等问题的分析

6、解力学问题的一般程序

⑴选对象(整体法和隔离法)、选过程(全过程和分阶段过程)

⑵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各力大小方向、是否恒力、做功与否、冲量等)和运动情况(初末速度、动量、动能等)

⑶F=ma+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恒力作用下物理问题功能关系——通常涉及位移情况时

选合适的物理规律列式动量理论——通常涉及时间情况时

变力作用下物理问题——“功能关系+动量理论”

⑷解方程,验根

7、典型电荷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的专题问题

⑴极板间加电场

......(图甲)

①不同时刻从b点由静止释放电荷,讨论其往返运动情况。

②电荷从中央a点射入,讨论电荷仍从中央线处射的条件等

③电荷从b点由静止释放,讨论其到达另一极板的条件

④极板电压改为u=U0cosωt等情况时,讨论电荷从a点连续高速入射时,电荷持续出射时间间隔

⑵电荷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的比较

..............

①电荷分别以相同初速垂直进入同宽度的有界电场E、磁场B中(图乙),偏向角均为θ,求初速v0

②电荷进入极板间的磁场(图丙等)中,讨论电荷不能出射的条件

③带电环在电、磁场中沿竖直杆运动,讨论其运动的最大速度V m、最大加速度a m

⑶物体受恒力作用时的曲线运动轨迹为抛物线;只受洛仑兹力(B⊥v)时,运动轨迹为圆;受洛仑兹力和其它恒力作用时,所做曲线运动的轨迹既不是抛物线,也不是圆。

高考物理考点分析一缆表

高中物理考点点详解.

2016届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上集) 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1——直线运动……………………………………………………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2——力……………………………………………………………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3——共点力平衡………………………………………………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4——牛顿定律……………………………………………………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5——曲线运动……………………………………………………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6——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7——机械能………………………………………………………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8——机械振动和机械波…………………………………………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9——电场…………………………………………………………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10——磁场………………………………………………………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11——恒定电流…………………………………………………… 2016届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下集) 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13——交变电流……………………………………………………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14——电磁感应……………………………………………………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15——电磁场和电磁波……………………………………………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16——分子动理论…………………………………………………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17——内能热和功………………………………………………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18——气体的状态参量……………………………………………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19——光的折射……………………………………………………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20——光的干涉……………………………………………………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21——光的偏振、激光……………………………………………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22——原子的核式结构玻尔理论天然放射现象……………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23——核反应核能质能方程……………………………………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24——力学实验……………………………………………………2016届高三第一轮复习25——电磁学实验…………………………………………………

高三物理试卷分析

高三物理试卷分析 测试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下列物理量中,属于标量的是 A.动能B.动量 C.电场强度D.磁感应强度 2.F1、F2是力F的两个分力。若F = 10N,则下列哪组力不可能是F的两个分力 A.F1=10N F2=10N B.F1=20N F2=20N C.F1=2 N F2=6N D.F1=20N F2=30N 3.某正弦式交流电的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电流的最大值为10A B.电流的有效值为10A C.该交流电的周期为0.03s D.该交流电的频率为0.02Hz 4.两个电量相同的带电粒子,在同一匀强磁场中只受磁场力作用而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A.若它们的运动周期相等,则它们的质量相等 B.若它们的运动周期相等,则它们的速度大小相等 C.若它们的轨迹半径相等,则它们的质量相等 D.若它们的轨迹半径相等,则它们的速度大小相等 5.如图所示,a、b为静电场中一条电场线上的两点,一个带正电的试探电荷只在电场力作用下从 a 点沿 直线运动到 b 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点的电场强度比a点的电场强度大 B.b点的电势比a点的电势高 C.试探电荷在b点的电势能比在a点的电势能大 D.试探电荷在b点的速度比在a点的速度大 6.在一竖直砖墙前让一个小石子自由下落,小石子下落的轨迹距离砖墙很近。现用照相机对下落的石子进行拍摄。某次拍摄的照片如图所示,AB为小石子在这次曝光中留下的模糊影迹。已知每层砖(包括砖缝)的平均厚度约为 6 cm,A点距石子开始下落点的竖直距离约1.8m。估算照相机这次拍摄的“曝光时间”最接近 A.2.0×10-1s B.2.0×10-2s C.2.0×10-3s D.2.0×10-4s 7.一列简谐横波以10m/s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传播,t = 0时刻这列波的波形如图所示。则a质点的振动 图象为

高中物理高考必背知识点

一、直线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 ,即v=s/t ,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 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5.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 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 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 表示. 00 t v v v a t t t -?==?-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 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 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

高中物理高考考点分析要揽

高中物理考点分析揽要 一、力、物体的平衡 【考点分析】 [考点方向] 1、求共点力平衡时某力的大小。 2、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尤其是摩擦力)及该力的方向。 3、判断动态平衡过程中力的变化情况。 *4、比较或计算力矩的大小,求转动平衡时某力的大小。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斜面或水平面上叠放物体的平衡。②绳或弹簧悬挂物体的平衡。③支架、转轮、吊桥、起重机等平衡问题。④根据物体平衡求气体压强。⑤电场中的物体平衡(尤其是与库仑定律的综合)⑥导线切割磁感线匀速运动的计算。 [说明] ⑴主要以选择填空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或中偏易。 ⑵主要内容: ①平衡情形: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瞬间平衡(例振子在平衡位置等), *有固定转轴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平衡条件:共点力平衡(F合=0) *有固定转轴物体平衡(F合=0)(保持静止时) (M合=0)(或M逆=M顺) ③能力要求:熟练运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力的合成与分解(正交分解法)。 ⑶其它要求: ①熟练分析判断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大小、做功情况 ②熟练掌握动态平衡问题的矢量图解分析方法 ③三力平衡处理方式:a.任意两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b.三角形矢量图解。 c.相似三角形。d.拉密定理。e.正交分解。f.三力汇交。 ④“缓慢”→v≈0(平衡),“轻质”→m≈0(G≈0),“光滑”→μ≈0(f≈0) ⑤*力矩 磁场中N匝面积为S的线框通有电流i时所受安培力力矩为 M=NBiSsinθ (θ为面与中性面夹角) 二、运动学 【考点分析】 [考点方向] 1、平抛运动 2、v-t图象描述运动。 3、追及问题。 4、联系实际的运动学规律的简易计算。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体育竞技。②交通运输(车、皮带轮、扶梯的运行)。③水上运动(含船过河)。④动物奔

高三物理试卷分析

高三物理试卷分析 一.试题综述 试题突出了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对中学物理教 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试卷能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能体现对考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考查。试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较大的难度。但从题中看仍然是重庆卷模式,没有全国卷的味道,考 试内容太多,让很多老师复习进度就被打乱了!本次一诊题目能力立意很好,但电学实验那 个计算内阻数字设计不科学,很好的一个分压式命题,让多少学生在运算中望而却步,出题 人没有注意到这是理科综合考试,不是考数字运算。这套物理试题过多地保留了重庆高考题 创新的影子,试卷中有好几道题提法上欠准确,不严谨,与全国卷重情景,重过程,注重多 对象、多过程的分析来考查学生能力不相符。全套题,为了体现所谓的“知识迁移能力”、“物理来源于生活”,堆砌了大量的假情境,让学生无所适从,偏、怪、冷。如计算题的第 一题24题,完全是个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特殊的问题,复习到了,学生回答很容易,没复习到,学生很难作答,既不能体现考查基本的物理思维、方法,又不能考查能力与技巧。纯是偏题,信度较差,总分12分的题县平均分仅为2.1分。再如16题与21题,考试知识 载体相似度太高,21题没有体现出压轴选择题的技巧性,有为考而考的嫌疑,并且创设的情 境“载流超导线圈”提法怪异学生难以理解,重力加速度突然增大有失物理实际,而且B选 项的作用力指向不明确,让学生费解,题目本身难以理解超越了物理、数学模型的构建。反 之16题较好,考查学生两次建模能力。本试卷同一物理模型多次重复出现,三次考察了斜 面模型。选修模块3-3、3-4、3-5难度差异太大,3-5过程过多,且对半衰期要求过高。 总分15分的题县平均分仅为3.4分。选做题3-5的选择题的五个选项考点太单一,计算题 的过程太复杂,计算量大了。总的来说高考适应性考试物理试卷是一份考能力的试卷,但难 度太大,信度较差。 二、卷面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对基本规律掌握不准确,基本技能不能够灵活运用。选择题 失分较多;总分48分的选择题题县平均分为29.1分。 2.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实验题得分率低;总分15分的题县平均分仅为7.8分。 3.答题过程中不能认真读题,审题不清; 4.答题过程表述不规范,卷面书写混乱; 5.数学计算能力差,不能完成物理题中的数学计算。计算题25题总分20分,县平均分 仅为2.5分。

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汇总 一. 教学内容: 知识点总结 1.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0gR 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 3. 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ω相同,A ω=C ω,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 4. 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 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3.1km/s 。 5.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常量首先由什么实验测出:F =G 2 2 1r m m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6.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变化关系: 'g =GM/r 2

说明:为某位置到星体中心的距离。某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r g G M R 02 = g g R R h R h ' () = +2 2 ——某星体半径为某位置到星体表面的距离 7. 地球表面物体受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关系: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较小,在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 8. 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动的环绕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g =2 r GM 、r mv r GMm 2 2 = 、v = r GM 、 r mv r GMm 2 2 = =m ω2R =m (2π/T )2R 当r 增大,v 变小;当r =R ,为第一宇宙速度v 1=r GM =gR gR 2 =GM 应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知道宇宙速度的概念 9. 平抛运动特点: ①水平方向______________ ②竖直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合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用:闪光照 ⑤建立空间关系即两个矢量三角形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 相位,求?y t x y t gT v S T v x v t v v y gt v gt S v t g t v v g t tg gt v tg gt v tg tg == =====+=+== =2 0002 02 2 24 0222 00 1214 21 2αθα θ ⑥在任何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为△v =g △t ,△p =mgt ⑦v 的反向延长线交于x 轴上的x 2处,在电场中也有应用 10. 从倾角为α的斜面上A 点以速度v 0平抛的小球,落到了斜面上的B 点,求:S AB

高中物理考点归纳

高中物理考点归纳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的完成附表2、附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考试大纲》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选考内容各有4个模块,具体模块及内容见附表1。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4个选考模块中选择2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但不得同时选择模块2-2和3-3。必考和选考的知识内容见附表2和附表3。考虑到大学理工类招生的基本要求,各实验省区不得削减每个模块内的具体考试内容。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附表2、附表3中用数字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理解"和"应用"相当。

高中理科物理知识点全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力和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近三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doc

近三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一、对三年试卷的总体评价 1.较好地体现了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年来,命题遵循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有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体现了“立足于平稳过渡,着眼于正确导向,确保试题宽严适度”的指导思想。 2.试卷既遵循考试大纲,又体现地方特色 三年的试题严格按照《当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普通高等学 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的规定和要求命制试题,命题思路清晰,试题科学规范,未出现科学性、知识性错误;坚持能力立意,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考查考生所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某些试题体现四川特色。 3.试卷有较好的区分度,难度在合理范围控制试题难度,确保区分效果,三年的全卷的平均得分率为0.57,达到了较佳的区分度,Ⅰ卷和Ⅱ卷总体来看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合理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中学教学,引导教学和复习回归教材。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试题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现代科技,强调知识应用,贴近生活,学以致用。如2006年试卷的4、6、11、14、22、26、28、29、30题; 2007年试卷的3、4、12、14、17、25、26、29、30题等;

2008年试卷的1、3、12、16、20、22、28、30题等。 这些试题均考查了考生运用理、化、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理科学习的价值。 5.体现新课标精神,凸现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卷注意体现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标的内容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如2006年试卷的第22题、第26题、 2007年试卷的25题等,对课程改革起着良好导向作用. 6.突出学科特点,强调实验能力的考查 三张试卷有鲜明的理科特色,而实验题与教材联系更加紧密,坚持“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教材”的思想,对中学实验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对物理试题的基本评价 (1)试题结构非常稳定,难度有变化但幅度不大,试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提高了物理试题的区分度,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 (2)全卷所考查的知识点的覆盖率较高,注重回归教材,这对促进考生注重双基,全面复习,减少投机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知识点都是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各部分知识考查比例为:力学53分,占44.2%;电学49分,占40. 8%;热学6分,占5%;光学6分,占5%;原子物理学6分,占5%,和大纲和教材内容的比例一致。特别注重了对牛顿第二定律、力和运动、功能关系、动量、机械能、电场、电磁感应等主干知识的考查。易中难的比例大约为1:7:2 。 2008年全卷考查的知识覆盖了考试大纲中17个单元中的14个(未涉及到电场、电磁场和电磁波、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涉及到30个知识点(Ⅱ级知识点考

高三物理高考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三物理高考必考知识点归纳 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物理高考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三物理高考知识点1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 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

高一物理试卷分析.

XX高中XX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物理试卷分析 高一物理备课组XX 本次考试所采用试卷为高一物理备课组自行命题的《XX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物理试卷》,共XX名高一学生参加了此次考试。 一、试卷结构及分值比例 二、试卷评价 (一)综合评价 1.题型多样。 全卷共21道题,满分100分。单选题14道,共42分;填空题4道14空,每空2分,共28分;计算题3道,设置多个小问,3道分别为8分、12分、10分,共30分。 2.内容全面,知识覆盖面较广。 (1)《运动的描述》:本章考察了各个运动学物理量的概念、强调矢量的方向性。(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本章考察了速度公式、位移公式、速度位移关系式、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自由落体运动、位移图像和速度图像、有效数据等知识点3.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能力要求相对偏低。本试卷总体难度系数为0.42。 通过考察考生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的了解、认识、理解和应用,考察了考生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处理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命题符合学科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全面准确检测上半学期所教学内容的落实情况。 4.区分度较好。试题表述准确、简洁,难易结合,循序渐进,如同样是位移速度关系式的考察,既有直接数据代入公式求解的简单单过程问题,也有相对复杂一些的多过程问题(最后一道计算题)。 (二)试题评价 单选题的特点 1.轻松上手。没有出现难题怪题,全部为平时要求的甚至训练过的类似试题。考生容易上手,有利于考生进入考试状态,有助于考生正常发挥水平。 2.贴近生活,体现新课改。题目情景多取自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体现知识回归生活和应用的新课程精神。 3.设置梯度,第12第14道设计了一定的难度梯度,第12考察了根据速度图像信息求位移应用。第4题要求学生速度概念、位移概念和空间上的概念提出了比较综合的要求。 填空题的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体现教学难度重心下移的落实。 2.题中涉及的物理情景简单,利于建模,便于物理过程分析。 3.重视实验内容,强调基本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计算题的特点 1.考察全面到位,速度概念、速度公式、位移公式、速度位移关系式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等知识点都得到了考察。试题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建模能力的考查,体现了以能力为目标的命题原则。 2.第20题只所以设置了4个小问,出发点是为了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处理刹车问题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 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 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高中物理高考考点汇总

高中物理高考考点汇总 高中物理高考考点(一) 力和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页 1 第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物理考点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

高三一模考试物理试卷分析和评价

高三一模考试物理试题评价及质量分析 高三物理组 一.试题评价 (一)试卷结构 本次检测命题范围涵盖高中物理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必考题占95分,选考题占15分,试卷共17小题、其中必考15小题、选考2小题,满分110分。(二)命题指导思想 试卷以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为指导,依据物理学科新课程《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结合高三一轮复习的基本任务和特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考纲要求的基本能力,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知识考查注重基础、注重常规、能力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三)试题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突出能力考查。试题涉及的基础知识有:物理学史、受力分析、静电场、动量守恒、变压器、卫星运行规律、牛顿运动定律、电磁感应、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偏转、振动与波、光的折射、功能关系、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每个题目都有其考查的能力点。 2.注重主干知识,兼顾覆盖面。试题重点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机械能、电场、电流、磁场等主干知识,考查了较多的知识点,其中必考题中力学占53%,电磁学占47%。 3.注重常见物理模型、常用物理方法,体现学科基本要求。试题涉及的物理模型有:木块木板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类平抛运动、圆边界等。 4、选择题、实验题、选考题难度设置均较为基础、贴切高三一轮复习学生的特征,整套试题区分度来看不是很好。第9、10、13题是整个试卷的亮点、第9、10题侧重能力考查,第2、3、13题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试题的不足之处在于压轴题15题没有难度,学生具备基本的物理知识和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即可相对比较容易得出满分。 二.答卷中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不准确,如1题、5题;基本物理学史记错、理解不到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没有形成,最基本的问题没有掌握住,这是不少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在电学实验中不会进行电路分析,本次考察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要通过图像的截距求电流和电阻,很多学生找不到关系,无法求出答案。14题中学生表现出逻辑混乱,找不到几何角度关系等问题。在选考3-3中,选择题考查固体、液体的知识,学生对晶体、非晶体的区别,及固体和液体的分子排列的知识点有些含糊不清,导致误选AD情况比较多,解答题考查气体的状态变化等压变化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压变化过程 ?=+中气体膨胀对外做功W为负值,求得学生基本没有问题,但是热力学第一定律U W Q Q U W =?(24),很多同学出现减去24J得了376J的错误,对热力学第-=400--J=424 J 一定律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到位。 2.常规方法掌握不熟练。如:第8题考查了牛顿运动定律在木板木块中的应用,第14题的圆边界模型。 3.审题能力存在问题。如:13题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将匀速与匀减速过程都当做匀速过程来处理,把匀加速过程的加速度直接运用到匀减速过程中去。

高考物理高考必背知识点

高考物理高考必背知识点(考前必背) 必修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 x v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0 ②位移时间关系:202 1at t v x + = (2)重要推论

高考理综高中物理学史常考知识点归纳

高考理综高中物理学史常考知识点归纳 选校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新课程高考高中物理学史(粤教版) 必修部分: 必修部分:一,力学: 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伽利略样快;并在比萨斜塔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 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比萨斜塔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 亚里士多德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定律) . 4,17世纪,伽利略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理想实验伽利略理想实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笛卡儿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6,1638年,伽利略《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伽利略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地心说托勒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日心说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引力常量; 引力常量10, 1846年, 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高中物理学史高考中常见知识点汇总

高中物理学史高考中常 见知识点汇总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

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及热学、原子物理考点总结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 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着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 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 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 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 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 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二、相对论: 9.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10.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 现。 11.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 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12.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 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高一物理下学期物理期末试卷分析

高一物理下学期物理期 末试卷分析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4---2015高一下学期物理期末试卷分析 高一物理组李锋 一、试卷分析 高一物理期末考试是由高二物理组根据高一物理教学情况提供的试卷。试卷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知识覆盖面较大,贴近教材,符合学生与教学的要求,题量适中,题型符合同高一物理的测试要求,题目设计难度适中,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题目的设计中,区分度设计比较平稳,确实对高一物理的学习起到评价作用。 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考查了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的应用,题目较易,属于基本题,多数学生得分较高。 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也是考查了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的应用,题目较易,属于基本要求,但由于是多项选择题,学生在答题时,每小题得满分的较少,得部分分的学生较多(学生在答题时,由于对多项选择题的答案无十分把握,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选择答案中的一个选项或二个选项,这样虽然不能得满分,但至少可得一些分)所以学生的得分不高。 实验题题共2小题,第16、17两小题为实验题目,考查了学生对物理学知识在物理实验中的最基本应用,多数学生在该题的解答过程中,即不会实验的基本要求,也不懂物理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16题考查学生对基本规律的应用能力,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平抛运动中的最基础的计算能力,学生错误率较高,也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解答。尤其17小题在该章知识考查时是每次必考题,老师在新课教学和

章节复习、期末复习中都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但学生的正确率仍然较低,值得深思? 第18题考查了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将基础知识的考查蕴涵于具体的物理情景之中,试题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双基”的同时,又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与运用。 第19小题为动能定理的直接应用,学生在应用规律时出现了各种错误,状态、过程不会分析,代公式时各物理量出现错误等,说明学生在分析物理状态、物理过程时分析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应该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分析,老师不能代替,要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第20小题为万有引力的最基本的应用,考查学生应用万有引力的基本规律解决天体运动问题,只要运用万有引力基本公式和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代入即解决问题,该题的得分率也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不能正确解答,该题对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低,方法也较死,不知什么原因,学生仍不能正确解答。 第21小题考查动能定理和牛顿第二定律在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应用,还有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和黄金代换式的考察,以及图象问题的理解。物理过程也分析不清,得分率较低。 二、成绩统计 1.平均分较低,各班差异较大。 2.非选择题得分分布图 3.平均分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