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的制片与读片

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的制片与读片

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的制片与读片
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的制片与读片

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的制作与读片

潘志强

2006-3-30

实验准备

一.器材:

载玻片:每只动物一块

盖玻片:每只动物一块

滴管:4个

橡皮吸头:4个

中号镊子:4把

大剪刀:4把

眼科镊:4把

玻璃棒:4根

烧杯:1000 ml,2个

量筒:100ml、500 ml、1000 ml各一

蜡笔

棕色小口瓶

碾钵

载玻片处理:一般将载玻片先用洗衣粉水溶液煮沸20分钟,用流水冲洗,再经清洁液浸泡过夜,用流水反复冲洗,最后入95%酒精浸泡约1小时。取出,以洁净布巾夹持玻片边缘擦干备用。

二.试剂:

瑞氏染液240ml

瑞氏染料粉剂0.1g

纯甲醇(AR)60ml

将粉剂放入洁净干燥碾钵内,先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的染料倒入洁净的棕色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再加入少量甲醇研磨,如此反复,直至染料完全溶解为止。新配制的染液需密封保存,室温放置1周后才能使用。染料存放越久,染色效果越好。

磷酸盐缓冲液

1%KH2PO4 30ml

1%Na2HPO4 20ml

,定容至1000ml。

甲醇

鸡蛋清:蒸馏水与鸡蛋清按1/1的比例稀释。

中性树胶:如果中性树胶过于粘稠,可将中性树胶与二甲苯按7/3的比例稀释。

二甲苯

实验步骤

一.涂片

(一)血液涂片的制作

(1)需载玻片2张,分别称为玻片1和玻片2(推片)。

(2)用玻片1一端接约3mm直径的血滴,将此玻片1保持水平。

(3)取另一边缘平整的载玻片2(推片),将其前端放在血滴前,与片1保持30°角并稍向后移与血滴接触,即见血液沿片2(推片)下缘散开,使血液展开并充满整个推片的宽度。

(4)立刻将推片与载玻片呈30°角,边轻压推片边将血液按下图的箭头方向推动涂抹,至血液铺完血膜为止。

(5)挥动片1使血膜吹干,用蜡笔将血膜边缘圈画备染色。

(6)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7)一张良好的血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8)置30min~1hr后较利于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注意事项:

●如标本本身太短,可观察的部分会受局限,故以在离开载玻片另一端2cm地方涂抹为宜。

●载玻片、推片的角度越小、血液越薄;涂抹速度越慢、也越薄。在涂抹贫血病人的血液时,将推片稍竖起(不

是30°而是35°~40°左右),以较快的速度推比较好,而对红细胞增高的病人则相反。

●如用力过猛白细胞容易破损。

(二)骨髓涂片的制作

用手术剪刀剪掉大腿部的肌肉,充分暴露股骨,再用大剪刀从上端剪断第2股骨,用中号

镊子夹股骨以挤出骨髓,如果骨髓不易取出,可用直头眼科镊插入骨髓腔挑出骨髓,置骨髓于

一载玻片上,由于骨髓液的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易于凝固,可先在骨髓液内加5~10倍的稀

释后鸡蛋清,充分混匀,取1滴至另一载玻片上,涂片。涂片方法同血液涂片,但推片要快并

迅速使之干燥。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二.染色

(一)血液涂片的染色

(1)将待染涂片平放于染色架上。

(2)用滴管将染液滴于涂片上,覆盖整张涂片,放置1~3分钟。

(3)加入等量的磷酸缓冲液或蒸馏水,与染液混匀,可以用滴管从一端吸入,另一端放出,混匀为止,或用嘴来回轻轻吹之,使之混匀,室温下染色5~10分钟(白细胞数多或骨

髓标本时间应长一些,如20~30min)。

(4)染色结束时,先用蒸馏水或缓冲液洗将涂片上的染液直接冲掉。

(5)再将片子用自来水温和冲洗,至血液膜呈淡红色。

(6)甩干或晾干玻片。

(7)封片。

(二)骨髓涂片的染色

同血液涂片。

附1:【染色原理】

1.瑞氏染料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美蓝(又名亚甲蓝mehyleme blue)为四甲基硫堇染料,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伊红(又名曙红eosin)通常为钠盐即伊红化钠。美蓝和伊红水溶液混合后产生一种憎液性胶体伊红化美蓝中性沉淀,即瑞氏染料。瑞氏染料溶于甲醇后重新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2.细胞的染色

既有物理性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和细胞的各种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用染色液染色后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彩。

例如:

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粉红色称为——酸性物质。

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蓝色或紫色称为——碱性物质。 中性颗粒成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紫红色称为——中性物质。

3.PH对细胞染色的影响

细胞各种成分均由蛋白质构成,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在染色过程中玻片必须清洁,配制瑞氏染液必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必须用缓冲液,冲洗水应近中性,否则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致使细胞的识别困难,甚至造成错误。

附2:【血细胞发育规律】

血细胞在分化成熟过程中,其形态和大小的变化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规律:

1.胞体:随着血细胞的发育成熟,胞体由大逐渐变小,但巨核细胞系统则由小变大,原始粒细胞至早幼粒细胞也逐渐由小变大。

2.胞核

(1)大小:由大变小,但红细胞系统例外,成熟红细胞核消失。

(2)形状:圆形变为不规则形;粒细胞核呈分叶状;淋巴与浆细胞系统变化不大。

(3)染色质: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紧密。

(4)核膜:不明显变为明显;原淋巴细胞核膜最厚;原幼粒细胞核膜最薄;原始单核细胞介于两者之间。

(5)核仁:由有至无。清楚的核仁是原始和比较原始细胞的重要标记,呈淡蓝色,随着细胞的成熟而消失。

3.胞浆

(1)量:有少到多。

(2)颜色:深蓝到浅蓝,见于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红细胞与粒细胞的胞浆各逐渐变成桔红和粉红色。(3)颗粒:一般从无到少并逐渐增多。粒细胞系统由少量的嗜天青颗粒逐渐代之以大量中性、嗜酸和嗜碱颗粒。

(4)胞核与胞浆体积之比:由大到小。

血涂片的观察方法

1.肉眼观察

在观察染色标本时,首先用肉眼对颜色进行观察。如果是正常的末梢血液则呈粉红色,白血病时白细胞高度增加或骨髓瘤的高γ球蛋白血症等情况下,血涂片会带有蓝色(如下图1-4-1),此时应意识到为异常标本。

2.高倍镜下观察

首先观察血涂片制备和染色是否良好、细胞分布是否均匀,同时可估计白细胞数量增减情况。最后对血涂片的体尾交界的区域进行观察,选择细胞分布均匀不重叠、标本不太厚容易观察的地方进行油镜观察(如图1-4-2)。

3.油镜下观察边移动视野边观察下列各项:

1)染色是否良好:如果血涂片染色确实不好,应重新染色。

2)观察红细胞形态:

(1)有无人为造成的变形,此外有时载玻片上的碱性物质的溶出(玻璃效应)会导致红细胞呈严重的棘形红细胞。如固定不良(固定液中含有水分时)会导致呈面包圈形红细胞,从而无法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2)大小如何,是大细胞还是小细胞,有无红细胞大小不一。

(3)形态如何,注意有无畸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椭圆新红细胞、靶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唇形红细胞)、中心淡染色红细胞、棘形红细胞、胆状红细胞、皱缩红细胞、泪滴状红细胞、破碎红细胞及镰状红细胞等。

(4)是否有染色性的变化,有无嗜多色性红细胞,中心淡染红细胞。

(5)红细胞内有无异常。观察是否有嗜碱性点彩、豪-乔小体、卡波环状体红细胞、幼红细胞、帕彭海姆氏小体和疟原虫的出现。

(6)有关大小不一,畸形和嗜多色性,可分为轻度±、中度++、高度三个级别。

3)观察白细胞形态

(1)与红细胞比较,判断白细胞数是否正常,是否增加或减少。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1。

(2)有关白细胞的种类,要观察大量的白细胞后才可判断是否异常,然后计算白细胞的百分率。在日常检查中,一般只计算100个,但是发现异常或白细胞有增加时,尽量增加到200个。计算的白细胞数越多,白细胞百分率的可信度越高。

4)观察血小板形态

(1)通过与红细胞的比较,判断血小板数量是否正常,是增加或减少。正常情况下每15~20个红细胞中有1个血小板。

(2)注意大小的变化。

(3)观察未加抗凝剂而直接从毛细血管采集的标本时,要注意血小板的凝集性(观察由若干血小板凝集的现象。如果呈散在状,则怀疑为血小板无力症)。

(4)观察有无寄生虫,当白细胞减低或白细胞分类中单核细胞增多时,应注意观察红细胞内有无疟原虫。

实验结果

1.数码拍照

(1)依次在低倍(×10)、高倍(×40)、油镜(×100)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正常与异常的变化。

(2)用数码相机拍摄不同倍数下的细胞照片。

(3)输入电脑,比较分析各组间的差异。

红细胞呈桔红色,白细胞核紫色,嗜酸颗粒细胞鲜红色,嗜碱颗粒细胞蓝紫色,中性颗粒细胞紫或紫红色,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浆蓝灰色,血小板紫色。

2.注意事项:

1.染色涂片水冲洗后,应在空气中自然干燥或风干,不可用火烤干。

2.染液量要充足,勿使染液蒸发干燥。

3.细胞染色过浅或过深,待标本干燥后,立即用瑞氏染液或甲醇重新染色数秒或数分钟。4.保存过久的细胞涂片,细胞染色会退色,可重新染色。

5.新鲜涂片应立即染色。

参考文献

1.杜卓民主编.实用组织学技术.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徐叔云,卞如濂,陈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丛玉隆,乐家新,秦小玲,等主编.血细胞分析技术与临床.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

附3:血液涂片和骨髓涂片的观察内容

血液涂片:选择10个视野,每个视野内红细胞的数量大致相同,观察红细胞的排列、分布及形态,白细胞的数量及核的变化。

附4:各种典型血细胞的照片(油镜下)

1.血小板

2.红细胞

3.正常白细胞

进一步规范恶性血液病骨髓和外周血涂片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进一步规范恶性血液病骨髓和外周血涂片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血液病医院肖志坚 1887年,Ehrlich(德国)建立血细胞染色法,开包了血细胞分析的新纪元。20世纪20年代,经May,G1emsa及Wright等对Ehrlich的血细胞染色法进行改良后,成功建立May-Grunwald和Wright血细胞染色法后,血细胞染色法才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30年代前后,逐渐形成现代骨髓象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报告模式。1976年,法、美、英( French-American-British,FAB)协作组在推出对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关性疾病及慢性B,T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的诊断标准及修订标准时,对血细胞形态辨认和计数方法先后提出很多细化规定,从而提高了对恶性血液病诊断的准确性。2001年(第3版)和2008年(第4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颁布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中,对相关恶性血液疾病的诊断标准做出全面界定,成为国际统一的现行诊断标准。尽管2008年版以细胞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结合免疫表型、细胞/分子遗传学、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的分类方法,取代FAB协作组对于恶性血液病诊断的分型标准,但外周血涂片的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依然是恶性血液病诊断、分型的基础。 这是因为,其一,关于外周血涂片的形态学描述术语的统一。最近欧洲白血病网(European leukmianet,ELN)形态学组发表的关于欧洲血细胞确认的共识报告,包括外周血涂片血细胞形态学使用的名词和确认的标准,在FAB协作组和WHO已有规定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细化,值得国内借鉴。其中,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血细胞形态学对于发育异常( dysplasia)的界定。发育异常是指血细胞形态学上异常发育,但并不与MDS同义,这一名词只能用于3个髓系系别,其他系别细胞表现相似形态学异常发育者(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应依照惯例冠以“不典型(atypical)”,“不典型”也适用于对肥大细胞形态学异常的描述。造血细胞发育异常可产生细胞学异常的红细胞(如异形红细胞或异常二形性红细胞组群)或异常血小板(如巨型,少颗粒或有异常颗粒)。然而,“发育异常”这一名词应限用于有核细胞;对正在接受生长因子治疗的患者,不能进行发育异常评估。

临床血液学骨髓报告单样本

临床血液学骨髓报告单样本 一、缺铁性贫血(IDA) 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占35.5%,红系占54.5%,粒红比值为1.54:1。 3、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增生为主,晚幼红增生尤其明显,细胞体积小,胞浆蓝染,胞浆量少,边缘不整齐,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 4、粒系增生活跃,各阶段比值形态无异常改变。 5、淋巴系统正常,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未见。 8巨核细胞易见,血小板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正常。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同骨髓样改变。 3、血小板易见,三五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一),外铁(一) 网织红计数:正常 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缺铁性贫血。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占26.8%,红系占10%,粒红比值为2.68:1。 3、红系增生减低,幼稚红细胞形态无异常改变,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4、粒系增生减低,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形态正常。 5、淋巴系统比值相对升高,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可见。 8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分布减少,体积小。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减少。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3、血小板分布减少,呈散在单个分布。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升高,外铁正常 网织红计数:减少 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a型) 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占60.8%,红系占13.2%,粒红比值为4.61:1。

骨髓涂片结合活检对血液病诊断的价值评估

骨髓涂片结合活检对血液病诊断的价值评估 目的通过在诊断血液病中采取的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两种方式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探讨,进一步指出骨髓涂片结合活检在诊断血液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120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120例患者中采取骨髓涂片和活检诊断与最终诊断的负荷率。结果采用骨髓涂片与活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断,其平均诊断符合率为99.3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血液病过程中,骨髓活检可是充当骨髓涂片的补充,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提高诊断符合率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血液病诊断;骨髓涂片;骨髓活检;价值评估 在诊断血液病中最常用传统方法之一就是骨髓穿刺涂片法,但是在临床中会受到骨髓增生活跃或纤维组织增多的影响,而导致骨髓穿刺发生干抽或者稀释的情况,从而无法获取理想的标本,对疾病的正确诊断率有所降低[1] 。然而将骨髓涂片同活检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行同步分析就可以弥补骨髓涂片检查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将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程度以及结构变化情况真是的反映出来,有效的提高了诊断血液病的正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120例血液病患者,其中有66例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0~73岁,平均年龄(47.3±5.6)岁。所有病例均采取骨髓涂片诊断、活检诊断以及涂片结合活检三种方式进行诊断。最终取得临床诊断,主要包括:多发性骨髓瘤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6例,急性白血病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15例,骨髓转移瘤3例。且所有诊断都符合现行的血液病诊断标准[2]。 1.2方法对该120例6类血液病患者同时采取骨髓涂片诊断、骨髓活检诊断以及骨髓涂片结合活检诊断进行诊断,采用回顾性方法来分析此120例患者诊断的符合情况,并对诊断符合率作出针对性对比。 1.3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15.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采取骨髓涂片结合活检法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种方式(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结果显示,在120例血液病患者中,骨髓涂片诊断相符的为98例,所占比例为81.67%,骨髓活检符合诊断的数量为112例,所占比例为93.33%,骨髓涂片与活检相结合的确诊数量为119,所占比例为99.16%,见表1。 通过此表可知,骨髓结合活检法在诊断血液病上确诊最高,三种诊断方式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正常骨髓象

正常骨髓象 由于正常骨髓内各细胞系及其各阶段百分率范围较大,因此凡分类符合下列情况者均可视为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细胞系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晚幼粒细胞各<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核细胞,嗜酸粒细胞一般<5%,嗜碱粒细胞<1%,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3、幼红细胞总百分率约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中、晚助红细胞约各占10%,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4、粒、红比值正常约为2~4:1。 5、淋巴细胞百分率约为20%(小儿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6、单核细胞一般<4%,浆细胞<3%,均为成熟阶段者。 7、巨核细胞系通常于1.5×3cm2骨髓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多为成熟型。 8、可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虽然它们各占百分率很低,但却均为骨髓成分的标志. 9、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仅约为1‰。 10、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二、 1、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参考值为10——10*109/L。 (1)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时(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见于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骨髓增生程度,分五级: (1)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1,常见于各类白血病。 (2)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为5:1——10:1,见于增生性贫血和各类白血病。 (3)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7:1,见于正常骨髓及某些贫血。 (4)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90:1,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5)增生极度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00:1,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取材不良。 3、粒细胞系统与有核红细胞的比例:参考值为2:1——5:1。 4、巨核细胞计数:参考值为单位面积(1.5*3cm),有7——35个巨核细胞。 (1)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和大出血后。 (2)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临床血液学检验骨髓报告单(样例)

临床血液学检验骨髓报告单样本 一、缺铁性贫血(IDA) 骨髓片: 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占35.5%,红系占54.5%,粒红比值为1.54:1。 3、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增生为主,晚幼红增生尤其明显,细胞体积小, 胞浆蓝染,胞浆量少,边缘不整齐,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可见嗜多色性 红细胞。 4、粒系增生活跃,各阶段比值形态无异常改变。 5、淋巴系统正常,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未见。 8、巨核细胞易见,血小板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 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正常。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同骨髓样改变。 3、血小板易见,三五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外铁(—) 网织红计数:正常 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缺铁性贫血。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骨髓片: 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占26.8%,红系占10%,粒红比值为2.68:1。 3、红系增生减低,幼稚红细胞形态无异常改变,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4、粒系增生减低,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形态正常。 5、淋巴系统比值相对升高,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可见。 8、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分布减少,体积小。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 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减少。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3、血小板分布减少,呈散在单个分布。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升高,外铁正常 网织红计数:减少 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a型) 骨髓片:

骨髓象的分析常识

骨髓象的分析常识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义按增生程度分5级: Ⅰ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Ⅱ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Ⅲ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分血液稀释。 Ⅳ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Ⅴ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意义 比例增加见于:⑴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⑵红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 比例正常见于:⑴正常人骨髓;⑵两系细胞同时或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比例减低见于:⑴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⑵红系细胞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三、粒系细胞改变 粒系细胞增多意义 1.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2.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⑵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3.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⑵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4.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⑵类白血病反应;⑶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⑷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⑸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⑵寄生虫感染;⑶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6.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⑵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⑶放射反应。

临床血液学骨髓报告单样本

临床血液学骨髓报告单样本 一、缺铁性贫血(IDA) 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占35.5%,红系占54.5%,粒红比值为1.54:1。 3、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增生为主,晚幼红增生尤其明显,细胞体积小,胞浆蓝染,胞浆量少,边缘不整齐,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 4、粒系增生活跃,各阶段比值形态无异常改变。 5、淋巴系统正常,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未见。 8、巨核细胞易见,血小板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正常。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同骨髓样改变。 3、血小板易见,三五成群分布,形态正常。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外铁(—) 网织红计数:正常 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缺铁性贫血。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占26.8%,红系占10%,粒红比值为2.68:1。 3、红系增生减低,幼稚红细胞形态无异常改变,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4、粒系增生减低,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形态正常。 5、淋巴系统比值相对升高,均为成熟淋巴。 6、单核细胞正常。 7、其他非造血细胞可见。 8、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分布减少,体积小。 9、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血片:1、涂片、染色可,白细胞分布减少。 2、白细胞分类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 3、血小板分布减少,呈散在单个分布。 4、未见血液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组化染色:铁染色:内铁升高,外铁正常 网织红计数:减少 结合骨髓象、血象、组化染色,提示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a型) 骨髓片: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占60.8%,红系占13.2%,粒红比值为4.61:1。 3、粒系极度增生,比值明显增大,以原粒增生为主,原粒38.9%,NFC86.8%,白

血涂片和骨髓图片制备

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的制作与读片 潘志强 2006-3-30 实验准备 一.器材: 载玻片:每只动物一块 盖玻片:每只动物一块 滴管:4个 橡皮吸头:4个 中号镊子:4把 大剪刀:4把 眼科镊:4把 玻璃棒:4根 烧杯:1000 ml,2个 量筒:100ml、500 ml、1000 ml各一 蜡笔 棕色小口瓶 碾钵 载玻片处理:一般将载玻片先用洗衣粉水溶液煮沸20分钟,用流水冲洗,再经清洁液浸泡过夜,用流水反复冲洗,最后入95%酒精浸泡约1小时。取出,以洁净布巾夹持玻片边缘擦干备用。 二.试剂: 瑞氏染液240ml 瑞氏染料粉剂0.1g 纯甲醇(AR)60ml 将粉剂放入洁净干燥碾钵内,先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的染料倒入洁净的棕色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再加入少量甲醇研磨,如此反复,直至染料完全溶解为止。新配制的染液需密封保存,室温放置1周后才能使用。染料存放越久,染色效果越好。 磷酸盐缓冲液 1%KH2PO4 30ml 1%Na2HPO4 20ml ,定容至1000ml。 甲醇 鸡蛋清:蒸馏水与鸡蛋清按1/1的比例稀释。 中性树胶:如果中性树胶过于粘稠,可将中性树胶与二甲苯按7/3的比例稀释。 二甲苯

实验步骤 一.涂片 (一)血液涂片的制作 (1)需载玻片2张,分别称为玻片1和玻片2(推片)。 (2)用玻片1一端接约3mm直径的血滴,将此玻片1保持水平。 (3)取另一边缘平整的载玻片2(推片),将其前端放在血滴前,与片1保持30°角并稍向后移与血滴接触,即见血液沿片2(推片)下缘散开,使血液展开并充满整个推片的宽度。 (4)立刻将推片与载玻片呈30°角,边轻压推片边将血液按下图的箭头方向推动涂抹,至血液铺完血膜为止。 (5)挥动片1使血膜吹干,用蜡笔将血膜边缘圈画备染色。 (6)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7)一张良好的血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8)置30min~1hr后较利于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注意事项: ●如标本本身太短,可观察的部分会受局限,故以在离开载玻片另一端2cm地方涂抹为宜。 ●载玻片、推片的角度越小、血液越薄;涂抹速度越慢、也越薄。在涂抹贫血病人的血液时,将推片稍竖起(不 是30°而是35°~40°左右),以较快的速度推比较好,而对红细胞增高的病人则相反。 ●如用力过猛白细胞容易破损。 (二)骨髓涂片的制作 用手术剪刀剪掉大腿部的肌肉,充分暴露股骨,再用大剪刀从上端剪断第2股骨,用中号 镊子夹股骨以挤出骨髓,如果骨髓不易取出,可用直头眼科镊插入骨髓腔挑出骨髓,置骨髓于 一载玻片上,由于骨髓液的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高,易于凝固,可先在骨髓液内加5~10倍的稀 释后鸡蛋清,充分混匀,取1滴至另一载玻片上,涂片。涂片方法同血液涂片,但推片要快并 迅速使之干燥。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二.染色 (一)血液涂片的染色 (1)将待染涂片平放于染色架上。 (2)用滴管将染液滴于涂片上,覆盖整张涂片,放置1~3分钟。 (3)加入等量的磷酸缓冲液或蒸馏水,与染液混匀,可以用滴管从一端吸入,另一端放出,混匀为止,或用嘴来回轻轻吹之,使之混匀,室温下染色5~10分钟(白细胞数多或骨 髓标本时间应长一些,如20~30min)。 (4)染色结束时,先用蒸馏水或缓冲液洗将涂片上的染液直接冲掉。 (5)再将片子用自来水温和冲洗,至血液膜呈淡红色。 (6)甩干或晾干玻片。 (7)封片。 (二)骨髓涂片的染色 同血液涂片。

正常骨髓象

正常骨髓象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正常骨髓象 由于正常骨髓内各细胞系及其各阶段百分率范围较大,因此凡分类符合下列情况者均可视为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细胞系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 <5%、中、晚幼粒细胞各<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核细胞,嗜酸粒细胞一般<5%,嗜碱粒细胞<1%,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3、幼红细胞总百分率约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其中原红细胞 <1%,早幼红细胞<5%,中、晚助红细胞约各占10%,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4、粒、红比值正常约为2~4:1。 5、淋巴细胞百分率约为20%(小儿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6、单核细胞一般<4%,浆细胞<3%,均为成熟阶段者。 7、巨核细胞系通常于×3cm2骨髓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多为成熟型。 8、可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虽然它们各占百分率很低,但却均为骨髓成分的标志. 9、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仅约为1‰。 10、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二、

1、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参考值为10——10*109/L。 (1)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时(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见于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骨髓增生程度,分五级: (1)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1,常见于各类白血病。 (2)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为5:1——10:1,见于增生性贫血和各类白血病。 (3)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7:1,见于正常骨髓及某些贫血。 (4)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90:1,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5)增生极度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00:1,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取材不良。 3、粒细胞系统与有核红细胞的比例:参考值为2:1——5:1。 4、巨核细胞计数:参考值为单位面积(*3cm),有7——35个巨核细胞。 (1)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和大出血后。 (2)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 F3.1 缺铁性贫血(IDA) 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外铁阴性,含内铁细胞减少。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 F3.2 巨幼细胞性贫血(MA) 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外周血象常出现3系减少。 F3.3 溶血性贫血(HA) 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急性溶血时,外周血象可出现幼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

F3.4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血象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 F3.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胞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此类病人外周血象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诊断MDS后,按骨髓和外周血象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4型,至于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 RA:外周血原始细胞无或<1%,骨髓原始细胞<5%。 RAS:同RA,但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为铁粒细胞的15%以上。 RAEB: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5-20%。 RAEB-T: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20-30%。F3.6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AA)

血液病骨髓MRI 表现

血液病骨髓MRI 表现 发表时间:2016-07-18T14:14:28.960Z 来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4月第7期作者:朱旭瑶[导读]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主要依靠骨髓穿刺涂片或( 和) 穿刺活检。 朱旭瑶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的MRI 表现。方法选择经骨髓穿刺或活检证实的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13 例, 其中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 , AL) 7 例,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hronic lymphocyt iceukemia , CLL) 1 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 lymphoma , NHL) 2 例, 巨幼细胞性贫血2 例,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ssential thrombocytosis , ET ) 1 例。12 例行胸腰椎骨髓MRI, 1 例行左胫腓骨MRI。4 例先行MRI 示信号异常, 提示血液疾病, 后经骨髓穿刺及活检确诊。MRI 检查使用0. 5T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 进行自旋回波( spin echo, SE) 序列T1 加权像( T1WI) 、快速自旋回波( furbo spin echo, TSE) 序列T2 加权像( T2WI) 、梯度回波( gradient echo, GRE) 序列T2加权像( T2* WI) , 3 例行短时反转恢复( short time inversion, ST IR) 序列。结果 13 例患者受检骨髓MRI 均表现为T1WI 均匀低信号, T2WI 10 例呈高信号, 3 例呈等信号, GRE 序列T2* WI 均表现为高信号, 2 例AL 和1 例NHL 行STIR 序列表现为高信号。1 例AML- M2 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受检骨髓信号恢复正常, 且髓外软组织浸润病灶消失。结论 MRI 能为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提供影像学依据, 并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疗效的评价。 【关键词】血液病;骨髓疾病;磁共振成像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主要依靠骨髓穿刺涂片或( 和) 穿刺活检。骨髓呈弥漫性病变时, 这种方法准确可靠。但骨髓侵犯并非均匀一致, 骨髓穿刺的部位可能为非病变区, 不能真实反映骨髓受累程度及治疗后的骨髓反应。近年来, 有关白血病、淋巴瘤、贫血等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骨髓MRI 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MRI 已成为评价骨髓疾病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能够无创地观察全身骨髓变化。本文分析多种血液病的骨髓MRI 表现特点, 探讨骨髓MRI 在诊断及疗效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2008 年~ 2014年我院收治的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13 例, 全部经骨髓穿刺涂片或活检检查确诊。年龄11~ 63 岁, 男7 例, 女6 例; 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cute myeloblast ic leukemia , AML) 3 例,形态学分型: AML- M2 1 例, AML- M3 2 例, 急性淋巴细白血病( acute lymphocyt ic leukemia , ALL) 4例,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hronic lymphocy tic leukmia, CLL) 1 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lymphoma, NHL) 2 例, WHO 分型为B 细胞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 CLL/SLL )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ssent ial thrombocy to??is , ET ) 1 例, 巨幼细胞性贫血2 例。13 例患者全部经骨髓穿刺涂片活检检查确诊,其中2 例NHL 行淋巴结活检确诊。3 例患者行胸腰椎MRI, 1 例行左胫腓骨MRI 检查时发现信号异常, 提示血液疾病, 后经血象、骨髓细胞学检查及淋巴结活检确诊, 这4 例分别为NHL 上1 例, ET 上1例, 巨幼细胞性贫血2 例。其余9 例为骨髓检查及淋巴结活检确诊为血液病后行MRI 检查。1 例AML- M2 以大小便异常费力、发热入院, 化疗前后分别行MRI。 2.检查方法使用GE 公司的Signa 0. 5T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检查部位: 12 例为胸腰椎, 1 例为左胫腓骨。所用序列包括: 自旋回波( spin echo , SE) 序列T1WI( TR / T E= 500/ 20) , 快速自旋回波( furbo spin echo, FSE) 序列T2WI ( TR/ TE = 4000/ 100) , 梯度回波( gradient echo , GRE) 序列T 2* WI, 3 例还采用了短时反转恢复( short t ime inversion recovery , ST IR)序列。化疗后MRI 检查方法同上。MRI 结果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生采用双盲法多次阅片, 意见不一致时经讨论取得一致结论。MRI 观察内容包括骨髓的信号强度改变、椎体浸润方式、椎体形态及周围组织的改变。急性白血病化疗采用标准方案, 化疗缓解标准参照血液学诊断及疗效标准[ 2] 。 结果 1.初诊白血病及化疗后MRI 表现7 例初诊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 AL) 和1例初诊CLL 胸腰椎骨髓都表现为弥漫均一浸润,T1WI 呈均匀低信号, T2WI 表现为等信号( 3/ 8) 、稍高信号( 4/ 8) 或高信号( 1/ 8) , GRE 表现为高信号,椎体形态未见异常。1 例AML- M2初诊MRI 见L5 椎体水平对应椎管内及骶管内条形异常等T1 稍长T2 信号, 骶椎椎体前方弧形异常软组织信号影。该患经化疗达完全缓解后6 个月复查腰椎MRI: 椎体信号未见异常, 骶椎椎体前方弧形异常软组织影及骶管内异常信号消失2.NHL MRI 表现1 例行胸腰椎MRI, 表现为T1WI 均匀低信号, T2WI 稍高信号, GRE 明显高信号。另1 例行左胫腓骨MRI 示左侧胫腓骨骨髓腔内信号均匀异常,T1WI 呈均匀低信号, T2WI 呈稍高信号, ST IR 呈高信号3.巨幼细胞性贫血MRI 表现2 例均表现为T 1WI 均匀低信号, T2WI 不均匀高信号, GRE 高信号。 4.ET MRI 表现1 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MRI 示T1WI 低信号, T2WI 稍高信号, GRE 明显高信号。 讨论 1.正常骨髓转化及其MRI 表现骨髓依据它的造血功能可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前者以造血组织为主, 其中水占20% , 脂肪占40% , 蛋白质等占20% ; 后者以脂肪组织为主, 其中水占15%, 脂肪占80%, 蛋白质等占5%[ 2, 3] 。红骨髓在骨髓腔内的分布与解剖部位、年龄等因素有关。胎儿期几乎均为红骨髓, 出生后按一定规律由红骨髓向黄骨髓进行生理性转换。25 岁以后, 红骨髓主要集中在中轴骨及四肢长骨近端, 其余为黄骨髓[ 4] 。在T1WI 黄骨髓表现为高信号, 红骨髓表现为中等偏高信号, 在T2WI 红黄骨髓信号相差不大。在成人骨髓中由于部分红骨髓的残留以及在骨髓病变时T1 相对延长, T1WI 呈低信号, 而T2WI 在正常和病变骨髓中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别, 所以在骨髓病变中, T1WI 比T 2WI 的意义大。MRI 检测骨髓病变的敏感性高, 但特异性较低[ 5] 。本组13 例MRI 均表现为信号异常。其中12 例胸腰椎MRI 呈T 1WI 低信号, T2WI 等或稍高信号, 1 例胫腓骨MRI 呈T1WI 低信号, T2WI 稍高信号, 2 例ST IR 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其中4 例先经MRI 检查提示血液疾病, 后经骨髓穿刺及淋巴结活检证实。 2.病变骨髓的MRI 表现骨髓增生活跃的血液病, 如白血病、淋巴瘤、巨幼细胞性贫血、ET 等, 骨髓中异常增生的细胞代替了正常的骨髓, 由于这些异常增生的细胞具有延长T 1 驰豫时间的特性[ 6] , 因此骨髓MRI 表现为T1WI呈均匀低信号, T2WI 呈高信号, 脂肪抑制呈高信号。本组8 例白血病, 2 例NHL, 2 例巨幼细胞性贫血和1 例ET 骨髓的MRI 变化均为T1WI 均匀低信号, T2WI 高信号或等信号, 这与文献报道一致[ 7] 。

CML骨髓象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二、骨髓象特征 1.取材满意,涂片制备良好,染色良好。 2.骨髓片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18.2∶1。 3.红细胞系约占5%,增生明显受到抑制,以中晚幼红为主,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正常。 4.粒细胞系约占91%,增生明显,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原粒、早幼粒 多见,嗜酸和嗜碱细胞增多,可见细胞大小不一,核质发育不平衡,部分细胞核染色质疏松,胞质偶有空泡,核分裂象易见。 5.淋巴系约占2%,数量和比例明显降低,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形态未见异常。 6.单核系约占1.5%,数量和比例明显降低,以成熟单核细胞为主。 7.全片见巨核细胞178个,分类以颗粒巨、产板巨为主,偶见幼巨核细胞,血小板成堆存 在,形态正常。 8.全片未见其他明显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三、细胞化学染色:NAP阳性率2%,积分2分。 四、流式细胞仪检查:非整倍体细胞22%。 五、骨髓活检:骨髓小梁排列紊乱,小梁间纤维组织明显增生。 六、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查:88%细胞可见Ph染色体,t(9;22)(q34;q11)。 七、血象:Hb 107g/L,RBC3.2×1012 /L,WBC 539×109/L,分类:早幼粒2%,中性中幼 粒10%,中性晚幼粒1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49%,嗜酸粒细胞2%,嗜碱粒细胞5%,淋巴细胞12%,分类100个白细胞可见个有核红细胞,PLT 1000×109/L。 八、临床资料 1.主诉:左腹部肿块伴乏力消瘦半年,肿块逐渐增大。 2.体征:轻度贫血貌,皮肤无出血,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压痛明显,心肺(-),腹软,肝肋下5厘米,脾大达脐下,质硬。 九、诊断:根据骨髓片形态、结合临床资料、细胞化学染色和临床分期及诊断标准,诊断为 CML慢性期。

骨髓象分析

二、血象检查 当血液系统发生疾病时,血象、骨髓象中血细胞会发生质或量的改变,检验骨髓象同时必须检验血象,对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十分必要的。 ㈠血片检查步骤及内容 1、染色(瑞姬氏、时间、避免偏酸或偏碱) 2、计数100个白细胞 ①粒系 ②红系 ③淋巴 ④浆细胞(异常时出现) ⑤单核细胞 ⑥巨核细胞 ⑦其他:有无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如疟 原虫、恶组、淋巴瘤 3、计算结果 4、描述结果

㈡血片检查的重要性 1.不同疾病时,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区别。2.不同疾病时,骨髓象有区别而血象相似。 (传淋) 3.同一患者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血象有异常。 (传单) 4.同一患者骨髓象异常,血象无变化。(MM)5.血中细胞来源于骨髓,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晚。

三、骨髓象检查 ㈠临床应用 1.适应症 ①血细胞减少或增多。 ②各种急慢性白血病。 ③各种类型的贫血。 ④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肝、脾、淋巴结肿 大。 ⑤不明原因的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 黄疸、紫癜、出血。 ⑥恶性血液病化疗的疗效观察 ⑦细胞培养 2.禁忌症:血友病、晚期妊娠 3.主要作用:辅助诊断和疗效的观察 ㈡骨髓穿刺 1.穿刺部位 ①髂后上棘:第五腰椎向上3cm处。 ②髂前上棘:顶端后约1-2cm处。

③胸骨:胸骨中线,相当第二肋间水平的胸 骨体上端。 ④小于3岁的小儿选择胫骨内侧 2.穿刺步骤 ①选择部位,②消毒、戴消毒手套、将 孔布盖于消毒的局部、孔布口对准穿刺部, ③注射麻醉药,④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右 手持穿刺针与骨面垂直旋转刺入,深度为 达骨膜后再刺入1cm左右,⑤拔出针芯, 接10ml注射器,轻轻负压抽取,抽取骨髓 液不超过0.2ml,立即涂片,⑥必要时再取 骨髓液0.5-2ml,作有核细胞计数,⑦拔出 穿刺针,压迫伤口敷以消毒纱布。 注意事项: ?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严防骨髓感染。初诊病人在治疗前做骨髓穿刺,死亡 病例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抽吸骨髓液动作要缓慢,首次吸取0.2ml

正常骨髓象

正常骨髓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正常骨髓象 由于正常骨髓内各细胞系及其各阶段百分率范围较大,因此凡分类符合下列情况者均可视为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细胞系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 <5%、中、晚幼粒细胞各<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核细胞,嗜酸粒细胞一般<5%,嗜碱粒细胞<1%,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3、幼红细胞总百分率约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其中原红细胞 <1%,早幼红细胞<5%,中、晚助红细胞约各占10%,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4、粒、红比值正常约为2~4:1。 5、淋巴细胞百分率约为20%(小儿可达4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6、单核细胞一般<4%,浆细胞<3%,均为成熟阶段者。 7、巨核细胞系通常于1.5×3cm2骨髓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多为成熟型。 8、可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虽然它们各占百分率很低,但却均为骨髓成分的标志. 9、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仅约为1‰。 10、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二、

1、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参考值为10——10*109/L。 (1)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时(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见于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骨髓增生程度,分五级: (1)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1,常见于各类白血病。 (2)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为5:1——10:1,见于增生性贫血和各类白血病。 (3)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7:1,见于正常骨髓及某些贫血。 (4)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90:1,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5)增生极度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00:1,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取材不良。 3、粒细胞系统与有核红细胞的比例:参考值为2:1——5:1。 4、巨核细胞计数:参考值为单位面积(1.5*3cm),有7——35个巨核细胞。 (1)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和大出血后。 (2)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