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导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导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导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导学案

33届语文导学诱思案编者:吕红云校审:樊学英编写时间:2月27日序号:50

鉴赏古代诗歌修辞手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

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

二、明确设问方式:

1、这首诗某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刻画某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有何效果

3、某一句或某一联妙在何处

三、请分析下列诗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课堂学习案

一、检查预习案第三题,初步感知修辞的妙用。

二、依据示例,总结归纳修辞手法题型的基本答题步骤。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安徽卷)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从修辞角度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

答:步骤一:借代,用典。

步骤二: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

步骤三:借代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总结归纳:诗歌鉴赏修辞手法题型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三、真题演练:

|

1、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2009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

|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3分)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浙江卷)

定林[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达情感的手法。(3分)

四、课堂检测: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从修辞角度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五、课后作业:完成《第1方案》P37第4题

附:

一、常见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

2、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比拟: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形象;突出作者情感。

4、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5、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6、反复:音节舒缓和谐,朗朗上口;强调主题,形成气势,突出情感;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7、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突

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8、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9、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10、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11、互文: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

12、用典: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13、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使语言含蓄、风趣,令人回味。

14、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二、几种需要了解的修辞

1.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两种形式。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

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如民歌:“蜘蛛天旱夜结网,想晴只在暗中丝。”——“想晴(情)只在暗中丝(思)”的实际意思是:想念情人不敢大胆说出来,只能暗暗相思。

2.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见”与“闻”互文见义)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候的明月和关隘”)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如烟的轻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水与沙”)

3.叠字

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有些叠音词能使诗歌更生动形象。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用典

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古诗词中的用典有:

点化前人语句,出自《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引用神话传说,如: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都运用了杜宇的传说。

还有运用历史故事,如: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暗指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