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通假字

词义

自余为僇人

(受)刑辱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往、赴

悠悠乎与颢气俱

浩大

古今异义

漫漫

漫漫而游

没有目的,随意

今指(时间、地方等)长而无边的样子。

到则披草而坐

拨开

盖或搭在肩背上

凡是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两个词,凡是这个

所有的

然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这样以后

表承接,接着

颓然

颓然就醉

摇摇晃晃的样子

精神萎靡不正

于是

游于是乎始

从此

连词,表承接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先前

介词,朝着

土壤

则凡数州之土壤

疆土

泥土

天际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两个词,天空,交会

天边

虚词多义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连词,表假设

如果

日与其徒上高山

代词

自己的,我的

其高下之势

代词

那些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结构助词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结构助词,

始指异之

代词

它,指西山

穷山之高而止

结构助词

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

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地

觉而起,起而归

连词,表承接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然后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连词,表转折

穷山之高而止

连词,表承接

不与培塿为类

动词

故为之文以志

介词,表目的

为了

醉则更相枕以卧

连词,表修饰

相当于“而”,……着

故为之文以志

连词,表目的

相当于“而”,来

词类活用

N—V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

做梦

故为之文以志

写作文章

N—状

箕踞而遨

像簸箕一样

Adj—V

入深林,穷回溪

走到……的尽头

Adj—N

无远不到

远方的山水

萦青缭白

青,白

青山、白水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远处

Adj—意V

始指异之

以……为异,认为……奇特

Adj—使V

倾壶而醉

使……倾尽,全部倒出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居是州

居(于)是州

居住在这个州

因坐法华西亭

因坐(于)法华西亭

由于坐在法华寺的西亭上

始指异之

始指(之)异之

开始指点着它,认为它特别

故为之文以志

故为之文以志(之)

所以为此写篇文章来记载它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

“也”为判断句标志

这年,是元和四年。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也”为判断句标志

自认为凡是这个州里有奇特形态的山水,都是我享受过的。

定后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以为凡是州之异态者山水

同上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 (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 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 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 悠乎与灏(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 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参考译文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 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奇形怪状的 石头,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进一步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 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 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指点西山并感到它的奇特。我于是命令仆人越过湘江, 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爬上山顶,像簸箕一样坐着,观赏风景,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 在我的`衽席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 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层层堆叠,没有一个景象能逃脱(我的眼光) 而隐藏起来的。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远处与天边交会,从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这样以后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西山的)高大渺远与天地间的浩瀚大气一样,永无边际;(西山的)广阔无边可与天地自 然结友交游,永无尽期.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 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 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 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 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词语翻译: ⑴僇(lù)人:即罪人,此指遭贬谪之人。僇,同“戮” ⑵恒;常常⑶ 惴(zhuì)栗:忧惧的样子。⑷隙:空闲。指公务之暇。⑸施施(yíyí):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 识归纳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虚词 1.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1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 2. 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指游西山这件事)

二、实词 (一)通假字 1.自余为戮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 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积聚。) 6.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一词多义 1.穷 (1)穷回溪(动词,穷尽)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 (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及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测试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戮.人(lù)惴栗.(lì)施施 ..而行(yíyí) B.斫.榛莽(zhuó)茅茷.(fá)箕.踞(jī) C.岈.然(yá)攒蹙 ..(cuáncù)颢.气(jíng) D.引觞.(shāng)满酌.(zhuó)颓.然(tuǐ)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意有所极.(极点),梦亦同趣.(同“趋”,往) B.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才)指异.(以……为异)之 C. 缘.(顺着)染溪,斫.(砍)榛莽,焚茅茷, D. 心凝形释.(解除束缚),与万化冥合 ..(浑然一体) 3.下列各项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今年 ..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B.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 C. 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D.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到则.披草而坐醉则.更相枕以卧 B.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C.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穷山之高而.止 D. 则凡数州之.土壤其高下之.势 课文研读 阅读课文,回答第5—8题。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 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 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 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 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 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 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 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灏 (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1《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 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 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通假字 词义 僇 自余为僇人 戮 (受)刑辱 趣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趋 往、赴 颢 悠悠乎与颢气俱 浩 浩大 古今异义 漫漫 漫漫而游 没有目的,随意 今指(时间、地方等)长而无边的样子。 披 到则披草而坐 拨开 盖或搭在肩背上 凡是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两个词,凡是这个 所有的 然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这样以后 表承接,接着

颓然 颓然就醉 摇摇晃晃的样子 精神萎靡不正 于是 游于是乎始 从此 连词,表承接 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先前 介词,朝着 土壤 则凡数州之土壤 疆土 泥土 天际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两个词,天空,交会 天边 虚词多义 其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连词,表假设 如果 日与其徒上高山 代词 自己的,我的 其高下之势 代词 那些 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结构助词 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结构助词, 的 始指异之 代词 它,指西山 穷山之高而止 结构助词 的 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 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而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地 觉而起,起而归 连词,表承接 就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然后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连词,表转折 却 穷山之高而止 连词,表承接 才 为 不与培塿为类 动词 是 故为之文以志

介词,表目的 为了 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 连词,表修饰 相当于“而”,……着 故为之文以志 连词,表目的 相当于“而”,来 词类活用 N—V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 做梦 故为之文以志 文 写作文章 N—状 箕踞而遨 箕 像簸箕一样 Adj—V 入深林,穷回溪 穷 走到……的尽头 Adj—N 无远不到 远 远方的山水 萦青缭白 青,白 青山、白水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远

始得西山宴游记基础知识整理最新完整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姓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自余为僇人 (2)梦亦同趣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时隙也,则施施 ..。) ..而行,漫漫而游。(施施 (2)日与其徒.上高山,(徒.。 (3)入深林,穷回溪 ..。 ..,(回溪 (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 (5)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斫.。 (6)攒蹙 ..。) ..累积,莫得遁隐。(攒蹙 (7)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引.。 (8)心凝形式,与万化 ..冥合。(万化 ..。 (1)漫漫而游(古义:今义:) (2)无远不到(古义:今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今义:)(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5)颓然就醉(古义:今义:)(6)游于是乎始(古义:今义:)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日与其徒上高山() (2)穷回溪() (3)卧而梦() (4)始指异之() (5)穷山之高而止() (6)箕踞而遨() (7)萦青绕白() (8)故为之文以志() (9)自远而至()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穷 ①穷回溪()②穷山之高而止() ③而不知其所穷() (2)梦 ①卧而梦()②梦亦同趣() (3)始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②始指异之() ③游于是乎始() 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而 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卧而梦() ③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④穷山之高而止() ⑤而莫得其涯() ⑥而不知其所穷() ⑦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2 之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②始指异之() ③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④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⑤不知日之入() 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⑦故为之文以志() 3 为 ①自余为僇人() ②不与培塿为类() ③故为之文以志() 七、判断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文言句式: (1)居是州() (2)因坐法华西亭() (3)始指异之() (4)引觞满酌() (5)故为之文以志() (6) 是岁元和四年也() (7)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姓名-----------班次------------ 编制:高一语文备课组唐嵩军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戮人lù惴栗zhuì颓然就醉tū B 榛莽zhēn 衽席rèn 施施而行shì C若垤dié攒蹙zù引觞满酌shāng D培pǒu 塿颢气hào 箕踞而遨jī 2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惴栗(担心)漫漫而游(任意) 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意有所极(到) C缘染溪(沿着)攒蹙累积(收缩) D引觞满酌(酒杯)游于是乎始(从此) 3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A穷.山之高而止B欲穷.其林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4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施施而.行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倾壶而.醉D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故为之文以志B是岁,元和四年也 C凌万顷之茫然D皆我有也 二,阅读探讨 (一)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呀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百,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6解释下列加点词。 A始指异.之B遂.命仆人过湘江 C缘.染溪D斫.榛莽 E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7翻译 A穷山之高而止 B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8请分析“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一句,在文中有哪两层意思(二)游龙井记(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练习题 班级:姓名:编写:王静校审:高二语文组(一)、基础知识 1.识记字音 僇.人( ) 惴栗 ..()斫.() ..( ) 施施 榛.莽()茅茷.()箕踞 ..()衽.席() 岈.然()若垤.()攒蹙 ..()遁.隐() 培.()颢.气()引觞.()颓.然()冥.合()2、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惴栗(担心)漫漫而游(任意) 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意有所极(到) C缘染溪(沿着)攒蹙累积(收缩) D引觞满酌(酒杯)游于是乎始(从此) 3、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A穷.山之高而止 B欲穷.其林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故为之文以志 B是岁,元和四年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皆我有也 6、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B ) A.入深林,穷回溪 B.望西山,始指异之 C.箕踞而遨 D.故为之文以志

(二)阅读探讨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呀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百,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7、解释下列加点词。 A始指异.之 B遂.命仆人过湘江 C缘.染溪 D斫.榛莽 E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8、翻译 ①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②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③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9 根据要求填空 A.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游西山精神解脱,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语句是,。 B.文中点题的句子是, C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按要求各举一例。 排比: 比喻: 借代: 夸张: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加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河东解人(今山西运城),世称,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 二、语法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 (2)梦亦同趣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 (2)穷回溪 (3)卧而梦 (4)始指异之 (5)穷山之高而止 (6)箕踞而遨 (7)萦青绕白 (8)故为之文以志 (9)自远而至 3、古今异义 (1)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 (2)颓然 ..就醉古义:今义: (3)游于是 ..乎始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1)梦 卧而梦 梦亦同趣 (2)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始得西山宴游记 游于是乎始 (3)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觉而起,起而归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穷山之高而止

(4)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不知日之入 故为之文以志 (5)为 自余为僇人 故为之文以志 霓为衣兮风为马 勿以恶小而为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徒 日与其徒上高山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郯子之徒 (7)穷 穷山之高而止 羡长江之无穷 穷则独善其身 (8)凡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武留匈凡十九岁 (9)因 因坐法华西亭 护儿因不敢言 (10)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 故为之文以志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1)居是州 (2)故为之文以志 (3)是岁元和四年也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6、重点字词 (1)施施 ..而行 (2)无.远不到 (3)回.溪: (4)意有所极.: (5) 斫.榛莽:

(6)缘.染溪: (7)攒蹙 ..: (8)萦.青缭.白: (9)外与天际.: (10)与万化冥合 ..: (1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三、课外文言阅读 扶风马先生,名钧,巧思绝世。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 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其后人有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此三异也。 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有裴子者,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九)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巧思绝世。绝:杜绝 B.乃皆易以十二蹑。易:交换 C.不如试之易效也。效:验证 D.患无水以灌之。患:憎恶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 B.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C.能设而不能动也。 D.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虚词 1.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1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 2.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指游西山这件事)? 二、实词 (一)通假字 1.自余为戮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 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代 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示接着某 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积聚。) 6.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一词多义 1.穷 (1)穷回溪(动词,穷尽)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 (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 3.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2)始指异之(副词,才)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为? (1)自余为戮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四、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1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启东市汇龙中学朱泉辉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读熟课文,记住重点实词“始”“穷”和文言虚词“而”“之”的用法与意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能说出本文所写景物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从柳宗元游西山后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这一过程中,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重点: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能说出本文所写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能从柳宗元游西山后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这一过程中,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展示 1.读一读:请两位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其余同学点评。 2.问一问:请学生问一问词句上的难点。先小组质疑,解决不了的再全班讨论。 3.测一测: 重点实词: (1)穷穷回溪(2)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始指异之 穷则独善其身游于是乎始 重点虚词: (1)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2)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始指异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不知日之入 三、合作探究 1.想一想:标题该怎么读呢?为什么? 2.找一找:(1)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西山的独特之处?显示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2)面对这么独特的景色,柳宗元有什么感受呢?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 3.悟一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的柳宗元为什么能在西山发现自己,和它产生共鸣呢?

4.写一写: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 谈谈本堂课的收获。 五、当堂反馈 练一练: 1.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A穷.山之高而止 B欲穷.其林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2.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故为之文以志 B是岁,元和四年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皆我有也 4、对选文的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把自己融入到西山美景之中,与之构成一种物我合一的意象,把他那种忘情于山水的情态推向了高峰。 B.文段中的“过”“缘”“斫”“焚”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说明他老而不稳的性格。 C.在表现手法上,文段采用了“从对面着笔”的描写手法(衬托),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D.从“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句中的“游于是乎始”可以看出,该文不仅是柳宗元《永州八记》这组游记之开宗明义之作,而且它贯领全组文章,使其构成一个首尾呼应,脉络一贯的整体。 4.翻译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六、布置作业: 完成《训练与检测》必修一p115-118基础题和提高题的练习。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一、复习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 2、积累掌握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 3、了解游记这种文体; 4、领会作者寄情山水,偶识西山的欣喜,体悟他与自然融合,表露自己傲世情怀的心态。 二、复习重点: 1、积累掌握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 2、领悟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效果 1、课文背诵 ①体现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命仆过湘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④《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者在大自然美景中的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 ⑤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的《_________》中的第一篇。 2、句子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四、能力训练

1、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 穷山之高而止() 而不知其所穷() (2)梦 卧而梦() 梦亦同趣()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游于是乎始() (4)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穷山之高而止() 而莫得其涯() 而不知其所穷()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5)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始指异之()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不知日之人()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故为之文以志()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一)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出了观山者的三重境界,文章含意颇深,思绪绵远,感受独特;反复玩味,启示无穷。 一、看山是山。文章开始写作者为“缪人”后初次在永州游山的感受。“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奇险之处,就像初识某人,一眼看去并没什么引人注目之处。此时,作者完全沉浸在自我的抑郁之情中不能自拔-----“倾壶而醉”,借酒浇愁,哪会凝神静观西山呢?故而对西山是视而不见,不为所动。 二、看山不是山。“今年九月二十八日”,作者“望西山”,登西山,此时“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作者细观西山,这才惊呼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作者看出了西山的特立独行,孤高直耸的不同凡俗的形象,他的感受为之一变:“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睦;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哪里是观山,这是作者在与西山对话,他与西山已融为一体,物我两忘,西山已不仅仅是一座山,而是一位思想超群,精神卓尔不群的高

人,在指点着作者的人生理想,这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境界高出一重。作者在佩服西山的“怪特”的同时,欣喜不已。 三、看山还是山。作者在感受西山怪特之后,禁不住“颓然就醉”,他是沉浸在看山的美妙感受之中去了。在大自然中,他找到了知音,是西山让他忘记了世俗的争端,忘记了自己的被贬,忘记了生活的多难。蓦然回想,不觉惊醒,其实以前并没见到西山的真模样,到此时山虽然还是山,但这时的山已赋予了新的意蕴,已有了新的内涵。 “观山则情满于山”。普普通通的西山经作者挖掘出了它的美的特质,竟让观赏者激动不已。作者观山前后心态不同,感受也就不同。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二) 《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专题的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这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大意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所以我认为本专题的题旨是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

最新《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归类练习 一、虚词 1.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2.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5)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 二、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积聚。) 3.一词多义 穷 (1)穷回溪(动词,穷尽)(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 (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 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2)始指异之(副词,才)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为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一、复习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 2、积累掌握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 3、了解游记这种文体; 4、领会作者寄情山水,偶识西山的欣喜,体悟他与自然融合,表露自己傲世情怀的心态。 二、复习重点: 1、积累掌握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 2、领悟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效果 1、课文背诵 ①体现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命仆过湘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④《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者在大自然美景中的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 ⑤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的《_________》中的第一篇。 2、句子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四、能力训练

1、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 穷山之高而止() 而不知其所穷() (2)梦 卧而梦() 梦亦同趣()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游于是乎始() (4)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穷山之高而止() 而莫得其涯() 而不知其所穷()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5)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始指异之()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不知日之人()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故为之文以志()

《始得西山宴游记》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僇.人(lù)惴.栗(zhuì)施施 ..而行(yí)半身不遂.(suì)B.斫.(zhuó)榛.莽(zhēn)簸箕.(jì)盘踞.(jù) C.衽.席(rèn)岈.然(yá)洞穴.(xué)垤.(dié) D.培塿 ..(pǒu lǒu)攒.蹙(cuán)颢.气(hào)觞.(shāng) 答案:D 解析:A项中“遂”应读为suí二声;B项中“箕”应读作jī一声;C项中“岈”应读作xiā。 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A.①白露 ..横江(白色的霜露)②侣鱼虾而友.麋鹿(使……成为朋友) B.①击空明 ..兮溯流光(空旷明朗)②倚歌而和.之(伴奏) C.①舳舻 ..(互相劝酒) ..千里(首尾相接的船只)②举匏樽以相属 D.①入深林,穷.回溪(穷尽)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共同适应) 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友,意动用法,以……为朋友;B空明:月光下的清波;D共食:一同享用。所以选C。 3.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句读之不知 B.凌万顷之茫然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例如,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等来分析判断,例句为定语后置句;B项,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D项,状语后置句。所以选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2 题。(19 分) (一)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 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 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萦青缭白,外与天 际.际:边际。 B.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引:拿、取。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愀:忧愁、凄怆。 D.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天亮。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不与培嵝为.类何为.其然也 B.不知日之.入江上之.清风 C.故为之文以.志举匏尊以.相属 D.游于是乎.始相与枕藉乎.舟中 20.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 分)例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山之巅所见美景,令作者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获得了精神慰藉。 B.柳文用“过”“缘”“斫”“焚”“穷”等动词,精当地描述了游览西山的悠闲心情。 C.

始得西山宴游记问题

翻译: 自从我成了罪人,居住在这个州,长久地忧惧不安。在那空闲的时候,就漫步而行,无拘无束的游览,每天与自己的同伴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完曲折的溪流,看到清幽的泉水和怪异的山石没有一个偏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尽壶里的酒直到喝醉为止;醉了就进而互相枕着躺下,躺下就进入梦乡,心里有所向往,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睡醒就起来,起来就回去。以为凡是这个州形态奇异的山水,都归我所有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奇异非常。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我坐在法华西亭,望着西山,才指着西山觉得它不同寻常。于是让手下的人,过湘江,沿着染溪走,砍倒丛生的荆棘灌木,焚烧野草,上到山顶才停止。抓扶攀登,蹲坐玩乐,那么凡是几个州的山川都在坐席之下了。那高低的形势,幽深凹陷,像蚁堆像蚁穴,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什么能从我的视线里逃脱隐藏的。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和小土丘为伍,辽远广大,与宇宙间的浩气融为一体,而不知它的边际;自得自在地与大自然相交游,而不

知道它的尽头。拿起酒杯斟满酒,一直到跌跌撞撞接近醉倒,连太阳落山都不知道。苍茫的暮色,从远处渐渐笼罩过来,到看不见什么还不想回家。思虑停止了,形体消解了,与自然万物浑然融为一体。这以后才知道我从前所游赏的山水都不能算是游赏,真正的游赏是从这一次开始的,因此写这篇文章来记载这次游览。这年是元和四年。 问题 一:课后第二题 文章标题加“始得”二字,显然有特定意图,别具匠心。有“始得”二字,文中第一段未得西山前的漫游就不仅不多余,而且成为文章有机的一部分,使上下两段文势的转折,自然就形成对比,有烘云托月之妙。加上“始得”二字,方有“未得”以前的所游所感,也才有“始得”以后的别一番境界,前后对比鲜明,对比之中更加突出了西山的美景和作者由衷赞赏的情怀。因此。文中多次点题,可以说“始得”二字统摄全篇,为篇中的意脉。 二:你从本文受到哪些启发? ①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③只

4.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是,代词,这,这个。今义:总括在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2.尺寸千里,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此,指这次游西山。今义:表示后一件事情紧接着前一件事情,后一件事情往往是由前一件事情引起的。) 三、词类活用 1.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名作动,做梦) 2.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名 作动,交会) 3.日与其徒上高山(名作 状,每天) 4.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名 作状,像簸箕一样) 5.萦青缭白(形作名,青山, 白水) 6.自远而至(形作名,远处) 7.穷回溪/穷山之高而止 (形作动,穷尽) 8.始指异之(意动用法, 以……为异) 四、文言句式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 态者(倒装句,定语后置) 2.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 句,“……”也表判断) 3.始指(之)异之(省略句) 4.因坐(于)法华西亭(省 略句)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 略句) 五、一词多义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 其涯 ③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 知其所穷 ④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2.连词,表修饰。 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③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3.连词,表承接。 ①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③觉而起,起而归 ④穷山之高而止 (二)之 1.代词 ①望西山,始指异之(代词, 它,指西山) ②故为之文以志。(代词, 这)/(代词,此,指宴游 西山这件事) 2.助词 ①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 席之下(结构助词,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