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笔记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笔记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笔记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笔记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提纲

3.1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一、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动物对环境刺激(如 光照 、温度、气压、 湿度 、颜色、 生长的植物 、食物、月相周期、 季节节律 )作出应答性反应。 例如:(1)猫头鹰 白天 休息, 晚上 出来活动,主因是 温度 、光照影响其行为;

(2)生物节律性行为:是对环境的某些节律性刺激作出的反应,如昼夜节律、月相周期节律(鱼的繁殖)、季节节律(动物的迁徙、换羽,植物的开花、结果)。

二、植物感应性现象

1.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 向光性 、向地性、 向水性 、 向化性 、向触性、向热性等。

(1)向光性:植物的茎向 阳光充足 的方向生长。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向光性反应较快。

(2)向地性:根的 向地 生长、茎的 背地生长。根尖、茎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

(3)向水性:植物的根向 水分充足 的地方生长。

(4)向化性:植物的根向 肥料较多 的地方生长。

(5)向触性:植物对 振动 作出的反应。

(6)向热性:植物对 温度 作出的反应。

注意:①茎的背地生长是植物 向地性(负地)、 向光性 的感应性表现;

②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性时,一定要建立 对照 组,便于比较得出植物具有哪一感应性现象。

三、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性

1.含羞草的感应性实验。

[课前准备] 两盆含羞草,A 盆放在黑暗处,B 盆放在阳光下。

[实验1] 将含羞草A 盆从黑暗中取出,与B 盆同放阳光下。

观察:A 、B 盆含羞草复叶的形态及变化。

现象:黑暗处放置的A 盆 含羞草叶柄下垂及复叶闭合 ,放到阳光下 复叶很快地向上伸展。 结论:含羞草具 向光 性。

[实验2] 用力敲过的音叉放在含羞草的上面,音叉轻碰羽状小叶。

现象:含羞草的叶柄下垂,复叶闭合。

结论:含羞草具 向触性 。

2.蚕豆发芽后茎、根的生长情况。

[课前准备] 按课本图3—9实验,建立对照组,甲瓶竖放,乙瓶先竖放生长几天,再横放生长几天。

现象:乙瓶横放后,茎从 横向转成向上生长 ,根从 横向转变成垂直向地生长 。 结论:豆芽茎、根的 向地 性。

3.2 神奇的激素

一、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生长素的发现历史:达尔文 向光性 实验(1880年)一荷兰科学家 温特 实验(1928年)一荷兰科学家 郭葛 分离出生长素(1934年)。

(1)达尔文向光性实验。实验 次数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胚芽) 实验推想结论 1 胚芽受单侧光照射 弯向光源生长 胚芽尖端会产生某

种物质,

在单侧光照射下,对胚芽生长产生影响 2 胚芽切除,单侧光照射 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3 胚芽尖端锡箔罩住 单侧光照射

胚芽直立生长 4 单侧光只照射胚芽尖端 向光源弯曲生长

[实验设计] 切下的胚芽尖端放在琼脂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尖端,将琼脂切成小块,取一小块

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一侧,再取另一切去尖端的胚芽,将没放过胚芽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胚芽一侧。 [实验现象] 前组中的胚芽会向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后组中的胚芽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控制条件] 相同条件:两组均为切去尖端的胚芽。

不同条件:前组琼脂上放过胚芽尖端(粘有尖端上的物质),后组琼脂上没有放过胚芽尖端(作为对照组)。

[实验结论] 胚芽的尖端确定产生了能控制胚芽生长的某种物质。温特实验证明胚芽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

(3)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从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

二、植物生长素

1.产生部位: 胚芽的尖端。

2.作用: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②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③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3.缺点: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应用于除草剂防治杂草,棉花种植中摘除顶芽。

4.分布:由光照条件决定。

当受到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处分布多。

当受到阳光均匀照射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均匀。

5.植物具向光性实质。

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部分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所以植物的茎会弯向光照方向生长。即植物具向光性。

三、其他植物激素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四、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食物里的营养物质及其在体内的转化和吸收。

(1)营养物质有:蛋白质、脂类、糖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2)水、无机盐、维生素可被人体直接吸收;

(3)蛋白质在体内转化成氨基酸,脂类转化成甘油和脂肪酸,糖类转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

2.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

(1)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神经系统和胰岛素。

(2)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课本图3—12。

血液中血糖含量的升降,决定于胰岛素分泌的增加或减少;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导致血糖含量的下降或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正常值。

(3)胰岛素的功能:促进人体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内,还能加速血糖的分解。

(4)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

①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药物治疗注射胰岛素,饮食控制糖类物质摄入。

②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多吃糖类物质,补充血糖,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

五、内分泌腺和激素

1.激素的作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1)侏儒症和呆小症的区别:①作用的激素不同,前者是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后者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②智力差异:前者智力正常,后者智力低下。

(2)计划生育的输卵管和输精管结扎,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正常分泌,人的第二性征不会消褪。

(3)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与人的生长有关;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与人的生殖有关。

(4)内分泌腺和消化腺(唾液腺、胰腺)的区别:

①有无导管: 内分泌腺无导管,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消化腺有导管,消化液经导管进入消化道。

②分泌物质不同:内分泌腺——激素,消化腺——消化液。

六、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

1.激素分泌失调时,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医治糖尿病可以定时注射胰岛素90毫克∕100毫升(0.1%)或检查尿里是否含葡萄糖。

(2)医治低血糖症,药物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同时定时补充血糖(例如食用糖果等)。可利用血检确定是否患病。

3.3 神经调节

1.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并以神经调节为主。

2.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许多的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小鸟、小虫遇到敌害时会迅速躲避,驾驶员看见红灯就会刹车,这些感觉和反应都是由神经系统来控制和调节的,快速而短暂;而体液对生物体的调节缓慢而持久。

4. 人在感知环境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在这个反应过程中,需要有许多的器官或组织参与,如眼、鼻、耳、皮肤、神经、脑、脊髓和运动器官,这是一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是许多器官协调作用的结果。

一、人的感觉器官

1.人对刺激的信息接受主要依靠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有: 眼、耳、鼻、舌和皮肤。在这些感觉器官中,有能接受各种不同刺激的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

2.各种感觉器官中的神经细胞的分布。

(1)眼。 眼是视觉器官,在眼的视网膜上有 神经细胞—— 感光细胞 ,它的主要作用是能接受 光的刺激 ,产生刺激信号。 (2)鼻。 鼻是嗅觉器官,在鼻黏膜上有神经细胞——嗅觉细胞,能 接受气味的刺激 ,产生信号。 (3)耳。 耳是听觉器官,在耳的 耳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分布着听觉细胞,可 接受声音的刺激 ,产生兴奋,产生信号。

(4)舌。舌是味觉器官,在舌的味蕾中有丰富的 能接受化学物质的刺激 的味觉细胞。

(5)皮肤。在皮肤中分布着四类感受器、热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信息。

各种感受器都由感觉细胞——即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也叫 神经元 。

二、神经元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如图3—5。

神经元???

?????????枝,尖端是末梢在它的末端有轴突的分,外包髓鞘,轴突:较长,只有一条

状树突:短而多,呈树枝突起细胞体:内有细胞核

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到细胞体。

轴突的外面包着髓鞘,能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

3.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上的树突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信息),并传向细胞体,

然后由轴突把兴奋传导到其它他神经元。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

三、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元的 树突 在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后,传导到 细胞体 ,然后由 轴突 将信息向另一神经元传导。信息的进一步传导和处理,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

2.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这三个部分组成。

四、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 脑神经 、 脊神经 ,它的主要功能是 承担信息的传导 ,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

1.脑神经: 由脑部发出,总共 12对 ,绝大多数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肌肉等处,如视神经、嗅神经、位听神经等。

其主要功能是 支配头部 和 颈部 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2.脊神经: 由 脊髓 发出的神经,通向身体的 躯干 、 四肢的皮肤 和 肌肉 ,共有 31对 。

其主要功能是 支配身体的颈部 、 四肢及 内脏 的感觉和运动。

五、中枢神经系统

1. 脑 和 脊髓 通称为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 中枢 部分。

2.中枢神经系统主要 接收处理 各种信息,并 决定和启动 相应的反应。

3.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骨骼的保护,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椎的椎管内。

六、植物性神经

1.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神经分布到心肌、腺体、内脏器官等处,支配各种内脏器官的活动。如心跳、胃肌运动、胆囊收缩等。这些神经叫 植物性神经 。

2.植物性神经 不受 人的意志所 控制 。

七、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 大脑 、 小脑 、 脑

干 三部分(如图3一7)。

1.大脑。

(1)大脑特别发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是人的思维器官。

(2)大脑的结构分左、右两个半球,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3)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具有许多沟、裂和回,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

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4)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是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2.小脑。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会使人站立不稳、行走摇晃、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3.脑干。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八、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1.脊髓是脑干的延续,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2.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级部分,主要有传导和反射两个方面的功能。

3.脊髓中的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

当我们无意中接触到针尖时,往往发生的情形是:先把手缩回,后才觉得手被刺痛了。这说明了脊髓有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九、反射

1.当我们的手无意中碰到高温物体时,会怎么样? 立即缩回。

2.对高温物体的刺激,手迅速缩回是一种应答性的反应。这种应答性的反应叫反射。

3.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4.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接受、传导、处理。

十、反射弧

1.手碰到高温物体是如何产生反射的呢?

2.产生反射的过程。

当手碰到高温物体时,首先通过感受器感觉高温,产生信息,以神经

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导进入神经中枢(在脊髓中),再通过

传出神经传达到效应器,产生反应,手立即缩回。

产生反射活动的这样的结构叫反射弧。

3.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

十一、神经中枢

1.神经中枢是由一些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聚在一起的,成为专门调节人体某一生理活动的神经细胞群。

2.脊髓中是一些低级的神经中枢,可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大脑的控制。

3.高级神经中枢一般在脑中。

十二、感受器

1.刺激由感受器接受。

2.刺激可来自外界,也可来自体内;

十三、实验

1.膝跳反射实验。

用手轻轻扣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可以看到小腿产生的反射活动。

2.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肌腱中的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产生效果小腿反弹。

3.膝跳反射可用来检查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3.5 体温的控制

一、恒定的体温

1.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低等动物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它们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称为变温动物。

鸟类、哺乳类动物的体温相对恒定,称为恒温动物。

2.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 37℃左右。

3.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绝对不变的。恒温是相对的,温度的变化幅度变化不大,在

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关系。

人的体温不是一个固定值。

4.保持正常的体温是恒温动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这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产热。

(1)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

(2)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寒冷时,骨骼肌颤抖,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3)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能影响产热。(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

3.散热。

(1)散热有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两种方式。

(2)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温度差。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皮肤的温度又可通过血管中的血流量来控制。外界温度低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温度高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3)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比较少。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4.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会出现中暑现象。

中暑的表现是:体温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严重时危及生命。

三、体温受脑控制

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2.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保温或降温的措施(如增、减衣服),也能调节体温。

[例题] 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会冻得“发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 当寒冷时,人与外界的温度差比较大,会散发比较多的热量,此时内脏产生的热量不足以维持人的正常体温。当骨骼肌颤抖时,能产生大量的热,以维持人在寒冷时的正常体温。

[答] 骨骼肌的颤抖能使人的产热成倍增加。

对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测试(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4分,20小题,共80分) 1.小明在厨房中看到了许多调味品,以下调味品放入水中,会出现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现象的是() A.味精 B.食盐 C.白醋 D.芝麻油 2.超强台风“灿鸿”在浙江省舟山市登入,给当地带来强风暴雨。从水循环的途径来看,台风登陆属于() A.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 C.降水 D.蒸发蒸腾 3.下列四个情景中,受到的浮力增大的物体是:() A.从深水处走向海岸沙滩的游泳者 B.从长江驶入大海的轮船 C.海面下正在下沉的潜水艇 D.在码头装载货物的轮船 4.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我国水资源丰富,按人口平均居世界第六位 B.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C.世界上水资源除沙漠地区以外,其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D.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水占陆地上淡水资源储量的大部分 5.下列是有关科学问题中的因果关系,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浮在水面上的铁球一定是空心的,那么空心的铁球一定会浮在水面上 B.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那么均一的,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密度比液体小的固体漂浮在该液体中,那么漂浮在该液体中的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小 D.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后会有固体析出,恒温蒸发后有固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6.装有水的杯中飘浮有一塑料块,如图甲所示。沿杯壁缓慢加入酒精并进行搅拌,使塑料块下沉。在此过程中塑料块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已知它们的密度关系是(ρ水>ρ塑料>ρ酒精) ( ) 7.炎热的夏天,喝一杯冰镇可乐是许多人感受清凉的一种方式。下列关于可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乐是一种溶液,当中的一种溶质是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二氧化碳气体能够溶于水 B.可乐喝到肚子里面后,人过会会打嗝,这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C.可乐里面除了二氧化碳气体外,还有其他溶质,这说明,可乐是不饱和溶液 D.冰过的可乐比不冰过的可乐口感更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 8.某一物体沉在某溶液(溶液当中的溶剂是水)当中,当缓缓的从溶液当中加水后,物块开始上浮,下面 关于这一现象的推理合理的是() A.该溶液可能是酒精溶液 B.该物块的密度可能小于水的密度 C.该物块的浮力保持不变 D.若是继续往该溶液中加水,该物块一定漂浮在液面上 9.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个相同的容器盛有不同的液体,现将两个相同的物 块分别放入两容器中。当两物块静止时,两容器中液面恰好相平,两物块所处的位 置如图所示。则() A.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较大 B.乙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较大 C.甲容器中物块排开液体的重力较大 D.乙容器中物块受到液体的浮力较大 10.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当地生产生活 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饮用水的污染和短缺。下列几个步骤将河水转化为饮用水:①化学沉降(用明矾) ②消毒杀菌(用漂白粉)③自然沉降④加热煮沸。以上处理过程最合理的顺序是()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11.t ℃时,向一只盛有0.15 g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振荡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 固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笔记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提纲 3.1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一、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动物对环境刺激(如 光照 、温度、气压、 湿度 、颜色、 生长的植物 、食物、月相周期、 季节节律 )作出应答性反应。 例如:(1)猫头鹰 白天 休息, 晚上 出来活动,主因是 温度 、光照影响其行为; (2)生物节律性行为:是对环境的某些节律性刺激作出的反应,如昼夜节律、月相周期节律(鱼的繁殖)、季节节律(动物的迁徙、换羽,植物的开花、结果)。 二、植物感应性现象 1.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 向光性 、向地性、 向水性 、 向化性 、向触性、向热性等。 (1)向光性:植物的茎向 阳光充足 的方向生长。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向光性反应较快。 (2)向地性:根的 向地 生长、茎的 背地生长。根尖、茎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 (3)向水性:植物的根向 水分充足 的地方生长。 (4)向化性:植物的根向 肥料较多 的地方生长。 (5)向触性:植物对 振动 作出的反应。 (6)向热性:植物对 温度 作出的反应。 注意:①茎的背地生长是植物 向地性(负地)、 向光性 的感应性表现; ②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性时,一定要建立 对照 组,便于比较得出植物具有哪一感应性现象。 三、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性 1.含羞草的感应性实验。 [课前准备] 两盆含羞草,A 盆放在黑暗处,B 盆放在阳光下。 [实验1] 将含羞草A 盆从黑暗中取出,与B 盆同放阳光下。 观察:A 、B 盆含羞草复叶的形态及变化。 现象:黑暗处放置的A 盆 含羞草叶柄下垂及复叶闭合 ,放到阳光下 复叶很快地向上伸展。 结论:含羞草具 向光 性。 [实验2] 用力敲过的音叉放在含羞草的上面,音叉轻碰羽状小叶。 现象:含羞草的叶柄下垂,复叶闭合。 结论:含羞草具 向触性 。 2.蚕豆发芽后茎、根的生长情况。 [课前准备] 按课本图3—9实验,建立对照组,甲瓶竖放,乙瓶先竖放生长几天,再横放生长几天。 现象:乙瓶横放后,茎从 横向转成向上生长 ,根从 横向转变成垂直向地生长 。 结论:豆芽茎、根的 向地 性。 3.2 神奇的激素 一、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生长素的发现历史:达尔文 向光性 实验(1880年)一荷兰科学家 温特 实验(1928年)一荷兰科学家 郭葛 分离出生长素(1934年)。 (1)达尔文向光性实验。实验 次数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胚芽) 实验推想结论 1 胚芽受单侧光照射 弯向光源生长 胚芽尖端会产生某 种物质, 在单侧光照射下,对胚芽生长产生影响 2 胚芽切除,单侧光照射 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3 胚芽尖端锡箔罩住 单侧光照射 胚芽直立生长 4 单侧光只照射胚芽尖端 向光源弯曲生长 [实验设计] 切下的胚芽尖端放在琼脂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尖端,将琼脂切成小块,取一小块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5.水的循环: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f蒸腾作用 l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 象结论正极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 沸点:100℃ 气味:无味 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l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科学随堂练习(一) 第1章第1节水在哪里 一、我会填空: 1.地球上的水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和生物体内。占地球总水量 96.53%、2.53%的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水的存在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而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_________形式存在; 空气中的水主要以_________态存在。自然界的水,随着_____________的改变,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3.水是___________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当生物体内__________到一定程度时,生命就会停止。人体重量的__________以上是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含量___________。 4.看世界水储量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在图1—1所示的水圈的各种水体 中,下列字母代表的水体类型分别 是: A、, B、, C、,E、; ⑵在上述各种水体中,为水圈的主体,为陆地淡水的主体。 ⑶在图中F所代表的各种水体中,数量最多的是,数量最少的是。5.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升水;主要供水途径为和。6.根据以下“水循环示意图”填空。 ⑴图1—2中各字母在 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 节是: A、, B、, C、, D、, E、, F、。 ⑵上述A、B、C、D、E、F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为。水循环是地球上各

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的系统。通过水循环,使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7.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导致水循环的外因是。 二、我会选择: 8.地球水资源总量的96.53%是在( ) A、冰层 B、大气 C、海洋 D、地下水 9.下列水体中占陆地淡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地下淡水 B、冰川水 C、河湖水 D、大气水 10.可供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冰川水和地下水 B、河流水和湖泊水 C、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 D、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淡水 11.下列有关地球水体储量由大到小的排列,正确的是() A、海洋水、河流水、地下淡水 B、土壤水、湖泊淡水、大气水 C、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 D、地下淡水河流水、湖泊淡水 12.下列生物体含水量最高的是( ) A、人体 B、水母 C、黄瓜 D、水稻 13.下列地区水循环比较活跃的是( ) A、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B、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C、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D、长江、黄河发源的地区 14.驱动水循环过程的能量来自于( ) A、地球 B、太阳 C、雨 D、海洋 15.下列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上内循环的水量最大 B、陆上内循环的水量最大 C、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水量一样大 D、水循环使水体之间相互联系 16.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循环是(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内陆循环 D、大洋循环 17.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的是( ) A、大气水 B、河水 C、海洋水 D、冰川水 八年级上科学随堂练习(二) 第1章第2节水的组成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要点

八年级上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2、植物的感应性的表现形式有:(Ⅰ)植物的(向性运动)(Ⅱ)植物的(感性运动) 3、植物向性运动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肥)性、向触性。 4、植物体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光性)。 5、植物体也能感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但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无关,植物的这种运动属于(感性运动)。 6、感性运动的例子:含羞草叶子因触碰而运动;捕蝇草、猪笼草等食虫植物遇机械触动会产生捕食运动等。 7、生长素的作用:(1)能促进植物的生长;(2)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3)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8、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结果,茎就会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弯向光源生长)。 9、其它植物激素及作用: 10、植物激素的作用包括(促进)和(抑制)两个方面。第二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1、内分泌腺的分泌物——激素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 正常光照射下,生 长素分布均匀。 向 单侧光照射下,生 长素由向光侧转向 背光侧。

3、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的疾病 4、血液中的葡萄糖就叫(血糖) 人的血糖含量约保持在—90毫克/100毫升左右 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第三节神经调节 1、(感光细胞)、(嗅觉细胞)、(味觉细胞)都属于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也叫做(神经元),是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1—3节)单元测试卷 浙教版

《科学》八年级(上)学生学习自测单元练习(一)— (共4页) (第一章1-3节)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是( ) A.河水 B.江水 C.海水 D.湖水 2.生物体内含水量最高的是( ) A.人体 B.水母 C.黄瓜 D.水稻 3.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B.通常,水的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 C.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0克/厘米3 D.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4. 下列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B.内陆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C.内陆水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水量一样大 D.水循环使水体之间不断转化 5.目前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河流水和湖泊水 B.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淡水 C.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 D.冰川水和地下水 6.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划分依据是( ) A.水的空间分布 B.水的化学性质 C.水的物理性质 D.水汽含量的多少 7.能反映水的化学性质的变化是( ) A.水蒸发 B.水电解 C.水沸腾 D.水结冰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点燃酒精灯,酒精越来越少 B.钢铁生锈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D.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粉笔越来越短 9.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山消融 B.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纸张撕碎 D.灯泡里的钨丝熔断 10.下列叙述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纯天然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纯净水”中不含任何物质 C.地球上没有水就没有人类和所有的动植物 D.如果有良好的身体,喝点生水也没关系 1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B.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跟密度成反比 C.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D.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跟密度成正比 12.关于电解水实验,以下说法中正确的( ) A.证明水中有氢氧两种气体 B. 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 证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D. 证明水中含有氢、氧两种物质 13.下列关于水的性质描述正确的( ) A.水的沸点为100℃ B.水通电后,发生了汽化现象 C.0℃时水的密度最大 D.液态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14.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循环是(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陆上内循环 D.大洋循环 15. 人体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由此可以估算出一个中学生的体积约为( )

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感应性现象 1.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负向地性等。 (1)向光性:植物的茎向阳光充足的方向生长。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向光性反应较快。(2)向地性:根的向地生长,根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 (3)向水性:植物的根向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4)向化性:植物的根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5)向触性:植物对振动作出的反应。(6)向热性:植物对温度作出的反应。 (7)茎的背地生长是植物负向地性表现; 二、植物生长素 1.产生部位: 胚芽的尖端 2.作用: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②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③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3.缺点: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应用于除草剂防治杂草,棉花种植中摘除顶芽。 4.分布:由光照条件决定。当受到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处分布多,向光少。阳光均匀照射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均匀。 5.植物具向光性实质。 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部分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 所以植物的茎会弯向光照方向生长。即植物具向光性。 三、其他植物激素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3.2人体的激素调节 一、内分泌腺和激素 1.激素的作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2.内分泌腺的种类、分泌的激素、功能及异常时的病症列表。 1.激素分泌失调时,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八上科学第一章周周清试题与答案

科学周周清试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循环是 ( )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内陆循环 D.大洋循环 2、关于水的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C.水分子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3、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一定受到浮力 B.沉下去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不一定比浮上来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C.浮力大小与受到浮力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D.体积相等的铁球和木球都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4、三只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球放在水槽中,如图所示,其中受到重力最小的是 ( ) A.甲球 B.乙球 C.丙 D.三球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第4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 5、体积相同甲、乙、丙三个物体放在同种液体中,静止后如图所示,比较木块所受的浮力大小,应为( ) A、在甲液中浮力最大 B.在乙液中浮力最大 C.在丙液中浮力最大 D.一样大 6、很多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五条“吃水线”,又称“载重线”,如图所示。其中标有W的是北大 西洋载重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由此可知,当船从北大西洋驶入印度洋时,轮船受到的浮力 以及北大西洋和印度洋海水密度ρ1、ρ2的关系,正确的是(假设船重不变) ( ) A、浮力增大,ρ1=ρ2 B、浮力减小,ρl=ρ2 C、浮力不变,ρ1<ρ2 D、浮力不变,ρl>ρ2 7、在一根表面涂蜡的细木棍的一端绕着适量的铁丝,把它放到甲乙丙三种密度不同的液体中,木棍浸入 液体里的情况如图所示,则木棍在三种液体里受到的浮力F的大小及三种液体密度ρ之间的关系,正确 的是() A.F甲>F乙>F丙ρ甲>ρ乙>ρ丙 B.F甲<F乙<F丙ρ甲<ρ乙<ρ丙 C.F甲=F乙=F丙ρ甲>ρ乙>ρ丙 D.F甲=F乙=F丙ρ甲<ρ乙<ρ丙 8、某温度下,b克溶质溶解在b克水中恰好饱和,此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 A.100克 B.b克 C.2b克 D.50克 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C.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60℃时,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 D.在一定的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10、现有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使它变为饱和溶液,其中不正确的是() A.加入硝酸钾晶体 B.降低溶液的温度 C.蒸发部分溶剂 D.用吸管吸出一部分溶液 11、要使100克10%的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可采取的方法是() A.再加入10克食盐 B.蒸发掉50克水 C.蒸发掉45克水 D.再加入100克10%食盐水 12、固体物质溶解度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①溶剂性质②温度高低③溶质性质④溶质和溶剂的质量⑤溶液的总质量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 C、④⑤ D、②③④⑤ 1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20℃时把18克氯化钠放入36克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 量分数是() A.26.5% B.33.3% C.36% D.50% 14、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剂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A>B>C,则同质量的以上三种饱和溶液 中溶剂的量为() A.A>B>C B.A>C>B C.A<B<C D.B>C>A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A卷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 . 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油 C . 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 D . 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2. (2分)下列图象有关量的化趋势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A . 在一定量的CaCl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B .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 . 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足量)反应 D . 等质量CaCO3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 3. (2分)“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叶片经酒精脱色并滴加碘液后,遮光和不遮光部分显示的颜色分

别是() A . 蓝色蓝色 B . 蓝色黄白色 C . 黄白色黄白色 D . 黄白色蓝色 4. (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 . 氧气和液氧的化学性质相同 C . 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D . 凡是发光、发热的现象都叫燃烧 5. (2分)已基本干燥的抹灰白墙(熟石灰),住人后往往又会变得潮湿,这主要是由于() A . 壁中有水渗出 B . 熟石灰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生成物中有水 C . 空气中的水凝结在墙面 D . 熟石灰变成了生石灰和水 6. (2分)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 c>a>b B . a>b>c C . a>c>b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内容

八年级上第一章复习提纲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96.53%):咸水,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 陆地咸水(0.94%) 水圈陆地淡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淡水(2.53%)为人类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大气水 例1: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是:( ) A、河流水、埋藏较深的地下淡水、固体冰川 B、河流水、固体冰川、土壤水 C、河流水、固体冰川、淡水湖泊水 D、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埋藏较浅的地下淡水 2、大部分的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固态,空气:气态。 水循环路径:海洋—陆地、海洋—海洋、陆地—陆地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固液气三态变化,形成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例题2: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陆上内循环 D.大洋循环 例题3:下列有关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和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96.53% B.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C.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是海洋水 D.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 3、水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和海洋水以,植物体以释放出来。 4、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某一区域,一段时间内降水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就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量。 5、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就越丰富:赤道附近及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贫乏。 例题4: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 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 C.长江、黄河发源的地区 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 6、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空间分布不均匀: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只有南方的四分之一。 (解决策略:跨流域调水如中国的南水北调) 时间(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北方更为明显(解决测略:修建水库) 7、最早的生命出现在海洋,水是生命的摇篮。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8、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9、水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体水含量:70%-80%,水母含量最高:98%,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需水量:2.5升 例题5:驱动水循环过程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A、地球 B、太阳 C、雨 D、海洋 第二节、水的组成 10.水的电解实验: 现象:两个电极上出现气泡,试管内液面下降, 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氧气:接正极,检验方法: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氢气:接负极,检验方法:能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 体积比:氧气:氢气为1:2。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水中加少许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烧碱):增加水的导电性 如何从图中判断哪根试管产生的是氢气?水少的(气体多的)试管为氢气 11、水分子的构成: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②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 ③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4~1.7知识点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一.溶液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糖、高锰酸钾、碘)。 2.溶剂:能溶解替他物质的物质,一般是液体(水、酒精、汽油)。 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悬浮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即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2.乳浊液(乳状液):油脂形成很小的液滴悬浮在水里,即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例题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通常是液体,溶质一定是固体 B.凡是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液体是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例题2】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厨房洗涤剂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 C.食醋可用来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D.自来水可溶解掉铁栅栏上的铁锈 【例题3】让乳浊液静置许久,液体小颗粒一定会() A.下沉B.上浮C.均匀分散D.上浮或下沉 【例题4】下列液体不属于溶液的是() A.白酒 B.食盐水C.医用酒精D.蒸馏水 三.实验操作 1.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粉末:①用药匙或纸槽取药(每次使用后都必须擦拭看尽); ②试管倾斜,把药匙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

在底部;或试管水平放置,把纸槽送入底部,然后竖立起来。 (2)取块状固体: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入试管口,再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慢慢滑到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液体盛在细口瓶中,取用时,瓶塞倒放桌上,一手拿试剂瓶(标签向手心,以免被药液腐蚀),另一手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试管口,让液体缓缓流入试管内,倒完后应立即盖紧瓶盖,把瓶子放回原处,注意标签向外放。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首先选取合适量程的量筒,然后将液体倒入量筒内,当接近刻度线时用滴管调到所需液体的量(眼睛平视液面下沿) 【例题5】下列图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例题6】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1.5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①温度②溶剂的量③溶剂的种类 3.有的物质溶解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溶质溶解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有点物质溶解时,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如: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液体温度升高; 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使液体温度降低; 氯化钠、蔗糖等:溶解时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4.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①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②跟搅拌有关:搅拌加快溶解; ③跟溶质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二.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练习题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辅导练习第三章自测题 一、选择题: 1、某人在一次车祸后,行走很难保持平衡,但听力仍然很好,则被损坏的器官结构可能是()A.大脑和耳蜗B.大脑和半规管 C.小脑和耳蜗D.小脑和半规管 2、一只小狗出现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发育停止等症状,其原因是()A.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B.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C.甲状腺激素缺乏D.生长激素缺乏 3、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其主要的适应对象是() A.充分利用阳光B.减少阳光照射 C.低温D.潮湿的环境 4、下列有关动物“本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本能是动物出生后头几天学得的行为 B.本能是先天获得的、不学而会的行为 C.有些本能行为要在动物发育到一定阶段时才能形成 D.有些本能行为与后天的学习有一定的联系 5、夏季,在高温环境中作业的工人一般要多喝些( ) A.白开水B.淡的盐开水C.冰糖水D.酒精饮料 6、用针刺某人的脚趾皮肤时有痛觉,但不能发生缩腿反射,这可能是由于( ) A.脊髓下段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受损B.脊髓灰质后角内感觉神经元受损 C.脊髓白质内传导束受损D.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受损 7、甲亢病人情绪容易激动,其原因是甲状腺激素能够( ) A.促进新陈代谢B.促进生长发育 C.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压迫神经 8、小麦在灌浆时若天气阴雨连绵会造成减产,而在阴湿的气候条件下却有利于人参和三七的生长。在这 里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 A.阳光B.水分C.温度D.土壤 9、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 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温度、湿度D.光照、食物 10、猫头鹰有白天休息而晚上觅食的生活习性,这种现象是生物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酸碱度 11、下列各项神经活动中,不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是()A.听到开饭铃响就分泌唾液 B.突然看见一只苍蝇飞到眼前,就会眨眼睛 C.学生听到铃声就进入教室 D.骑车人看到红灯就停止前进 12、发热对人体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下面对发热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发热时白细胞增多,肝脏的解毒能力增强 B.在许多疾病中,发热往往预示人体有良好的生理反应能力 C.一定限度内的发热对人体有益 D.体温升高使病人心率增加,从而增加消耗人体大量的物质和能量 13、现有A、B两种哺乳动物,其体重和年龄都相似,将它们各取5只,分别关在环境条件相同的饲养槽 里,每天各饲喂100克大麦种子,但不给饮用水,结果A动物生活了6天后死亡,B动物生活了10

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测试卷带答案B卷

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测试卷带答案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现象与解释相对应的是 A.人出现中暑现象散热大于产热 B.呆小症一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C.盆景植物弯向光照充足的窗口生长一-植物的向光性 D.人的眼睛突遇强光会不自觉的闭合一激素的调节 2 . 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主要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某状况下的产热统计图,根据图表判断他们所处的状况分别是() A.甲处在安静状态,乙处在运动状态B.甲、乙都处在安静状态 C.甲处在运动状态,乙处在安静状态D.甲、乙都处在运动状态 3 . 舒服杰同学学了“体温的控制”这节内容后,归纳了以下四句话,其中不当的是()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 B.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C.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D.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来调节和控制的 4 . 刚出生的小袋鼠只有人的手指那么大,眼睛还睁不开。它出生时掉在母袋鼠的尾巴根部,靠本能爬向母袋鼠的尾尖,再从尾尖爬到母袋鼠腹部的育儿袋中吃奶。小袋鼠的这种行为是 A.先天性行为,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 B.先天性行为,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C.后天学习行为,靠学习得来的 D.后天学习行为,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5 . 画流程图有利于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以下几幅流程图中正确的是() A.人的生长过程:婴儿期→儿童期→幼儿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B.神经冲动的传递:外界刺激→效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感受器 C.肺循环的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D.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次序:食物→ 口腔→咽→食道→小肠→胃→大肠→肛门 6 . 某成年人因车祸受伤而大小便失禁,其原因可能是() A.膀胱和肛门受损,失去作用 B.大脑没有完全发育 C.脊髓从胸部折断,排便.排尿中枢失去大脑控制 D.大脑受损.破坏了所有的神经中枢 7 . 甲、乙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等量的、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然后每隔1小时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测量结果分别绘成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对曲线的解释错误的是()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试卷C卷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下列现象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的是() A . 母鸡孵卵 B . 蜘蛛结网 C . 蜜蜂采蜜 D . 小狗做算术题 2. (2分)下列现象与解释相对应的是() A . 盆景弯向窗口生长——向光性 B . 小偷看到警察就跑——激素的调节 C . 人出现中暑现象——散热大于产热 D . 呆小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3. (2分)现在网络语言流传着这么几句口头禅,“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这些带着灰色幽默的词汇深入我们的生活,对上述植物的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 碗豆属于被子植物 B . 苹果树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苹果树 C . 用大蒜的蒜头进行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D . 吃生姜时分泌睡液的行为属于反射 4. (2分)湖州举办首届太湖半程马拉松赛。比赛中,运动员奋力拼搏,个个满脸通红、大汗淋漓。这体现了皮肤的哪些功能() A . 调节体温和排泄 B . 排泄和感受外界刺激

C . 保护和调节体温 D . 排泄和保护 5. (2分)如图为小明骑自行车及他的中枢神经系统构造示意图。有关小明骑自行车时神经系统工作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向左或向右前进由1判断 B . 呼吸频率的快慢由2调节 C . 身体的平衡由3来维持 D . 脚踩踏板的速度由4来决定 6. (2分)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生命活动的调节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 生命活动的调节是人体特有的生理功能 C . 生命活动的调节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D . 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系统是神经系统 7. (2分)人在剧烈运动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对人体的这种器官、系统的相互协调起到调节作用的是() A . 呼吸系统 B . 运动系统 C . 循环系统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综合能力测试卷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综合能力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2013年4、5月,江苏卫视台正如火如荼地举行中国首档明星跳水竞技秀节目《星跳水立方》。王丽坤勇敢一跳,当她从刚入水至下潜到最深处的过程中,所受水的压强p和浮力F浮随下潜深度h变化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 2.质量相同的实心铜球和实心铁球投入同种液体后,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相等,则这种液体一定是() A.水 B.水银 C.酒精 D.盐水 3.质量相同的实心铝块,C为正方形,D为圆球体,B为梯形, A为长方体,如图所示,且C的表面很光滑与容器底密闭接 触,在这四种情况下() A、A所受的浮力最大 B、B所受的浮力一定比A小 C、A所受的浮力最小 D、B、D浮力是一样大的 4.小明在“造船比赛”中用三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 做成小船,把它们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往 小船内放入不同质量的物体,它们均能漂浮在水 面上,如图所示。针对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三只小船受到的浮力相等 B.小船受到的浮力大于小船的重力 C.小船所装物体越轻,受到的浮力越大 D.小船所装物体越重,受到的浮力越大 5.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实心小球,密度之比ρ甲:ρ乙 =3:2,将它们都放入水中,静止时两球受到的浮力之比为F甲:F乙=4:5,则乙球的密度为() A、2ρ水/3 B、3ρ水/4 C、5ρ水/ 6 D、4ρ水/5 6.如图所示,一水槽内装有部分水,水面上浮有一木质小容器,其露出 液面的高度为h,水的深度为H,现从水槽内取少部分水倒入容器 内,则导致() A.h增大 B.h不变 C.H不变 D.H减小 7.体积为60L的救生圈,所受重力为50N,体重为450N的林林同学在水中使用这个救生圈,当他处于静止状态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第3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大树的根为什么总深扎于大地,向下生长,善于思考的小牛、小马、小熊、小鹿四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猜想,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小牛认为与地球的引力有关 B.小马认为土壤里面有树木生长所需的肥料 C.小熊认为地底下害虫很少,安全 D.小鹿认为土壤里面有大树生长所需要的水 2.同学们在跑步时会感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血液中哪一种激素的含量明显增多() A.性激素B.生长激素C.胰岛素D.肾上腺素 3.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谈虎色变是属于人类所特有的反射 C.排尿反射、膝跳反射都属于简单反射 D.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中 4.鸟类的生殖过程常伴随复杂的繁殖行为,下列鸟类行为属于繁殖行为的是() A.金鸡报晓B.雷鸟换羽C.鹰击长空D.丹顶鹤跳舞 5.建筑工人在户外工作时汗流浃背,关于人体的散热与产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散热大于产热B.散热小于产热 C.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D.产热与散热不受大脑神经的控制 6.如图表示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及实验结果。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幼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B.该实验结果说明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C.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变量是幼苗向左右两边各放一次 D.该实验证明了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 7.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通过导管分泌的

B.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代谢,促进生长发育 C.年幼的侏儒症患者可定期注射生长激素治疗 D.激素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作用很大 8.著名物理学家霍金21岁时患上脊髓侧索硬化症,也称运动神经元病。主要表现为全身瘫痪,不能言语,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如图为反射弧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神经两部分 B.神经系统由脊髓和它所发出的神经组成 C.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 D.若④受损伤,刺激①后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9.野马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只会在水槽中饮水,为了恢复野马在野外条件下的饮水能力,饲养员把导水入槽的橡胶管拉向水坑,诱导野马去水坑饮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野马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在水槽中饮水是先天性行为 B.野马在诱导下逐步在水坑中饮水是学习行为 C.在水槽中的饮水行为与遗传因素有关 D.在水坑中的饮水行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均有关 10.X和Y在一宗交通意外中受伤。医生发现他俩的脑部都运作正常,但是为了检查两人神经系统的其他部位是否受损,医生给他们进行如表测试。在两人的神经系统中,最可能受损的部位分别是() A.X——传出神经;Y——传入神经 B.X——传入神经;Y——传出神经 C.X——传出神经;Y——脊髓D.X——传入神经;Y——脊髓 二、填空题(11题2分,14题10分,其他每空2分,共24分) 11.植物能对环境中各种不同的刺激作出反应,常见的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等。轻碰含羞草的羽状小叶,它的叶就下垂,这是因为含羞草具有__________性;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是因为植物的根具有__________性。12.某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这是由于该人幼年时__________分泌不足的缘故。某人在发生车祸后,其动作的协调性大大降低,其受伤的部位可能是__________。

八年级上第一章科学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复习提纲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河 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 3.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 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 大循环--- ●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 蒸发 b 水汽输送 c 降水 d 地表径流 e 下渗 (地下径流) ●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 第二节 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水 通直流电 +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 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1、密度的公式: m ρ= —-- (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v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 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3 (3) 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 1毫升 = 1cm3= 1×10-6 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1毫升= 1×10-3升 1升=10 -3 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 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 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 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F 6、压强的计算公式:P= ――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S 7、压强的单位:帕 (1帕=1牛/米2,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 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2)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 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