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知识提要】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

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

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

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

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

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

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

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 ”,关注“小人物 ”,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五、革命史观

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唯物史观

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

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例1: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

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例2: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

①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②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③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④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练习巩固】

A

1.“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2.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毛泽东对近代通商口岸的观察所体现的视角是〔〕

A.阶级斗争视角B.全球视角

C.文明演进视角D.近代化视角

3.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B.阶级斗争分析法

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D.历史结构分析法

4.2006年4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将一份遗失了约1700余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翻译公之于世.手稿经过放射性碳14测定、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技术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对此,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A.流传的古代文献大都符合历史事实

B.对历史文献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C.判断历史现象需要多种材料的印证

D.历史记载只有经过考古证实方才可靠

5〕

6

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7.“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8.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9.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奠基之作.若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两者应分别列入〔〕A.经部、集部B.经部、史部

C.子部、集部D.经部、子部

10.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

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强调历史研究应〔〕A.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历史 D.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2.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13.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视野.

——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材料二

抗战史学既有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史学;既有改良主义史学,也有文化保守主义史学……通史以致用,成了史学家们普遍的学术倾向.……内容上:一是弘扬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大量出现,历代的节义之士受到极大的关注;二是国史的编著上……企图以祖国的光荣史迹来增强民族自信,来鼓励抗战精神;三是大力研究帝国主义侵华史;四是反击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田亮《抗战时期史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与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在记载历史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2〕据材料一说明,与古代历史学家相比,16~18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的视野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史学的特征并分析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学家的视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B

1.

有学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竞争的局面.这种观点是〔〕

A.文明史观B.整体史观

C.唯物史观D.唯心史观

2.《全球通史》写道:“本书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以下能体现作者指导思想的是〔〕

A.主张以全球史观研究历史 B.否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C.尊重和平等对待各国政治 D.研究与推进经济全球化

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

近〔现〕代”的“三分法”,而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多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4.有人在采访法国前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时提出:“全球化与美国化是相同的吗?在这个新的全球化中为什么美国似乎是水中之鱼?”韦德里纳回答:“水中之鱼的确是准确的表述.”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①全球化就是美国化②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

③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无所不能④世界其他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⑤经济全球化是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

A.①②③④⑤B.②⑤

C.②③⑤D.②④⑤

5.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等.其中“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6.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中国近代能够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历史事件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洋务运动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D.①②③④

7.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只记载“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这说明〔〕

A.梁启超注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梁启超强调修史论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C.梁启超全面否定旧史观,提倡新史观

D.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为民主革命打下了基础

8.庞卓恒先生指出:“本来意义上的历史学著述,总要对各种历史事物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做出一定的判断,总要对历史人物作为的成败原因或国家民族的兴衰原因做出一定的阐释.”这一史学思想说明,历史学的主要任务是〔〕

A.提供真实而不是虚假的、纯事实的历史陈述或纯客观的历史真相

B.研究真实的历史,作出纯历史的叙述,对历史事件不发表评论

C.在正确的史学观指导下,对历史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判断或阐释

D.根据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对历史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阐释

9.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该论述在“因为”到“所以”之间缺少的必要条件是〔〕A.自由主义思潮兴起

B.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影响

C.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向

10.孙中山曾称赞某国“今竞一旦将牢不可破之专制国,一举而倾覆之,成立一新共和国,与中国作佳邻焉.”孙中山称赞的某国是〔〕

A.德国B.美国

C.日本D.俄国

11.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

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A.社会变迁的角度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D.社会群体的角度

12.美国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说:“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国家“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

A.近代工业的起步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国内市场的形成

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

1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的,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地写道:“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庆典活动使人不禁回想起60年来的种种往事.抚今追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400年之前,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1837年到1 897年间,西方确立了它在全世界的优势地位,便是这一进程的圆满结局.”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材料三

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无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不得不仿效它……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又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并联系中外历史,概括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简述变化的原因.

〔2〕如何评价汤因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3〕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对材料三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A

1.〔2015·山东·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题干材料“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说明中国与世界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且相互影响.分析选项,B 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中材料没有体现,C、D两项明显与题意不符.

2.〔2014·山师附中〕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毛泽东对近代通商口岸的观察所体现的视角是〔〕

A.阶级斗争视角B.全球视角

C.文明演进视角D.近代化视角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可以看出这是阶级斗争史观.

3.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

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B.阶级斗争分析法

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D.历史结构分析法

【答案】C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记住这个时代”“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利用”即可知该观点应属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故本题应选C项.

4.2006年4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将一份遗失了约1700余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翻译公之于世.手稿经过放射性碳14测定、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技术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对此,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A.流传的古代文献大都符合历史事实

B.对历史文献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C.判断历史现象需要多种材料的印证

D.历史记载只有经过考古证实方才可靠

【答案】B

【解析】

古代文献带有主观意志,大都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手稿经过放射性碳14测定、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技术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说明对历史文献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材料真伪的辨析,不是材料的印证,故C项错误;历史记载如有些史书记载,若有多方面佐证,也是可靠的,故D项错误.

5.下表记录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历史学习基本方法、论证过程较为科学准确的是〔〕【答案】B

【解析】

初税亩只是个案,不能证明观点“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于各诸侯国普遍确立”;新经济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已废除;衣食住行变化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方面,不足以支撑观点“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依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德国确立了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迈入资本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故应选B.

6.〔2015·浙江·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A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史实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是“永远难有定论”,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说“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并不一定就愈客观,其实B、C、D三个选项本身也均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

7.〔2015·北京·1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如无史实作依据,虽圣人亦不能写出《春秋》;如不了解某个人的事迹,虽圣人也不知如何对其进行褒贬.据此可知这段话包含了言必有据和论从史出两个原则,故选B项.

8.〔2015·合肥一模〕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答案】C

【解析】

由“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可知

作者强调的是鉴往知来、贯通古今,C项正确.

9.〔2015·淮南〕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奠基之作.若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两者应分别列入〔〕

A.经部、集部B.经部、史部

C.子部、集部D.经部、子部

【答案】A

【解析】

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诗经》是孔子整理编定的儒家经典之一,应属于经部.“楚辞”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文集,应属于集部.故本题选A.

10.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答案】D

【解析】

A项中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是加强对市场的管理,而不是放弃抑制商业的措施;古希腊民主属于直接民主,B项错误;两极格局被打破是在苏联解体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没有改变国际关系格局,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

11.〔2015·广东联考〕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强调历史研究应〔〕

A.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历史 D.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说明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反对单一的价值判断,强调多角度的认识和考察历史,材料与正确的价值判断、历史的主次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无关,故A、B、D各项错误,C项正确.

12.〔2015·海南·4〕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旨在考查正确认识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据题干中信息可知,谣谶带有一定目的性、常被当做预言来传唱,后周时“点检作天子”的谣谶纯属有人故意制造,周世宗虽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但仍被推翻.据此结合所学分析可知,谣谶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略

——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材料二

抗战史学既有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史学;既有改良主义史学,也有文化保守主义史学……通史以致用,成了史学家们普遍的学术倾向.……内容上:一是弘扬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大量出现,历代的节义之士受到极大的关注;二是国史的编著上……企图以祖国的光荣史迹来增强民族自信,来鼓励抗战精神;三是大力研究帝国主义侵华史;四是反击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田亮《抗战时期史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与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在记载历史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2〕据材料一说明,与古代历史学家相比,16~18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的视野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史学的特征并分析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学家的视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内容上只是本地区或本国历史;地理范围上是局部地区;地理上扩大了已知的范围.

〔2〕变化:强调世界历史是一个世俗的演变过程;记载的地区由局部扩大到了世界范围.

原因:古代经济、交通落后,地理知识的匮乏、人类的交往范围十分有限.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宣扬人文主义;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得到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世界了解加深.

〔3〕特征:学派众多;强调致用;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原因:马克思主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民族意识的发展.

〔4〕因素:时代的局限,科技的发展程度,史学家的立场等.

【解析】〔1〕对比表格中古希腊与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著作中所记历史的内容和空间范围即可.

〔2〕变化在于16~18世纪的历史记载范围扩大,同时认识历史的角度发生巨大变化,强调世界历史是一个世俗的演变过程.原因从近代以来交通、科技、思想发展等方面分析.

〔3〕结合材料中关于抗战时期的史学研究派别、内容和目的的语句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学派众多;强调致用;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原因需结合当时日本侵华的史实、民族危机严重等信息分析.

〔4〕史学家的视野影响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客观上离不开时代条件限制,不可能脱离时代.同时还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观上主要受个人立场的影响.

B

1.有学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竞争的局面.这种观点是〔〕

A.文明史观B.整体史观

C.唯物史观D.唯心史观

解析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竞争”可知考查的是文明史观.答案A

2.《全球通史》写道:“本书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以下能体现作者指导思想的是〔〕

A.主张以全球史观研究历史 B.否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C.尊重和平等对待各国政治 D.研究与推进经济全球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全球史观”,作者主张以“全球史观”指导研究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承认文明的多样性,且材料本身未涉及政治、经济方面.答案A

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

近〔现〕代”的“三分法”,而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多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A.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 D.社会史观

解析1500年以前,世界相对隔绝,1500年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全球化的历程.

答案A

4.有人在采访法国前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时提出:“全球化与美国化是相同的吗?在这个新的全球化中为什么美国似乎是水中之鱼?”韦德里纳回答:“水中之鱼的确是准确的表述.”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①全球化就是美国化②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

③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无所不能④世界其他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⑤经济全球化是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

材料说的意思是美国在当今的全球化中如鱼得水,占据优势,②⑤正确;从材料和现实看,全球化不等同于美国化,①不正确;当今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明显,美国不可能无所不能,③不正确;④本身说法错误.答案B

5.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等.其中“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解析

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学习西方的梦想的层次.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最后上升到思想层次.由此可推断题干中的“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是指新文化运动.从新文化运动的特点也可得出.答案D 6.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中国近代能够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历史事件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洋务运动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较难理解的是①,可联系《资政新篇》来思考.答案D

7.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只记载“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这说明〔〕

A.梁启超注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梁启超强调修史论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C.梁启超全面否定旧史观,提倡新史观

D.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为民主革命打下了基础

解析

梁启超指出研究历史应使后人“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即强调修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强调修史要“古为今用”和“以史为鉴”.答案B

8.庞卓恒先生指出:“本来意义上的历史学著述,总要对各种历史事物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做出一定的判断,总要对历史人物作为的成败原因或国家民族的兴衰原因做出一定的阐释.”这一史学思想说明,历史学的主要任务是〔〕

A.提供真实而不是虚假的、纯事实的历史陈述或纯客观的历史真相

B.研究真实的历史,作出纯历史的叙述,对历史事件不发表评论

C.在正确的史学观指导下,对历史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判断或阐释

D.根据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对历史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阐释

解析

由材料中“作出一定的判断”“作出一定的阐释”,可知A、B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的信息相符合.D项错在“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这样的历史研究是不科学的.本题易错选D项,主要原因是历史研究总是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但史学家要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作出判断进行阐述.答案C

9.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该论述在“因为”到“所以”之间缺少的必要条件是〔〕A.自由主义思潮兴起 B.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影响

C.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向

解析

材料中“因为”到“所以”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推进了城市近代化.工业革命的开展,大量新型工厂建立,推动了人口的迁移.答案C

10.孙中山曾称赞某国“今竞一旦将牢不可破之专制国,一举而倾覆之,成立一新共和国,与中国作佳邻焉.”孙中山称赞的某国是〔〕

A.德国 B.美国 C.日本 D.俄国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知,该国推翻了专制,建立了共和国,并且与中国相邻,结合孙中山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该国应为俄国.答案D

11.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

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A.社会变迁的角度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D.社会群体的角度

解析

“研究视角”从各著作的名称进行归纳可知.“知识分子”“绅商”“学堂学生”“军人集团”等,可知其研究视角是社会群体.答案D

12.美国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说:“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国家“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

A.近代工业的起步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国内市场的形成 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

解析

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另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和刺激,也逐渐步入近代化的历史进程.答案D

1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的,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地写道:“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庆典活动使人不禁回想起60年来的种种往事.抚今追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400年之前,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1837年到1 897年间,西方确立了它在全世界的优势地位,便是这一进程的圆满结局.”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材料三

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无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不得不仿效它……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又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并联系中外历史,概括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简述变化的原因.

〔2〕如何评价汤因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3〕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对材料三有何认识?

答案

〔1〕变化:欧洲日益兴起,中国开始落后;工业文明发展起来;人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原因:世界,新航路开辟.加强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等地的联系.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代议制度;工业革命建立了现代企业.欧洲国家开展海外殖民活动;文艺复兴弘扬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宣扬人权民主理念.中国,仍在农业文明时代徘徊.

〔2〕近代西方在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化思想等方面确实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人类文明史的全部.而且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侵略、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具有血腥的一面.

〔3〕认识:历史上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各个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用宽容的心态尊重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等.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 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 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 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 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 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

高考历史新史观试题

高考史观题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 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4 全球史观(解析版)

全球史观 【概念内涵】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主要内容】 (1)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2)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 (4)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关键词】 全球化、联系、整体、交流 【真题回顾】 1.(2019·江苏高考·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故A 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最新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6 生态史观(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历史七大史观生态史观 【概念内涵】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主要内容】 (1)从纵向看: 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 在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首先是地表),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充满信心地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 (2)从横向看,: 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 【关键词】 温室效应、森林资源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环境污染。 【真题回顾】 1.(2019·江苏高考·17)“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 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答案】A 【解析】“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体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思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浪漫主义风格,表达诗人对工业革命的不满,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高考必备历史史观(完整版)

高考必备历史史观 一.唯物史观。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取决于生产力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其中,经济基础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并影响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影响社会存在。(三)、阶级、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其中,阶级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对立和斗争构成原始社会解体后一切阶级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必然导至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其中,民族的内部结构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各种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外交往的发展程度;私有制和资本是造成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革命的。(五)、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其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历史结局的主要是人民群众,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文明史观: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类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1 唯物史观(解析版)

唯物史观 【概念内涵】 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主要内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词】 无相对固定的关键词 【真题回顾】 1.(2019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项。 2.(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辽宁高考历史主观题复习

高考历史综合复习—主观题 答题方法浅谈: 一.审好题:1.确定问的是什么:背景(原因),目的, 内容(措施),特点,比较,评价(影响, 作用,意义),认识(启示)。 2.确定问的是哪里: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 二.多提炼:※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三.多角度: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阶级(阶层),人口,城市,军事,对外。 四.多术语:※联系所学理论知识答题。 五.看分值: ※※※答题时要多宽广,少精深。[2011—2013年辽宁高考历史主观题集锦] 2013年辽宁高考历史主观题 13-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找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倾对日全食的观侧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直动.份界

范国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甘拟遨 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遨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蚤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福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丈化与西方丈化问越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史两种不同 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丈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田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推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 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线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自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愈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他的精神来加保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1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大史观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种史观 新课程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四种能力都涉及到多元史观的正确运用。高中历史学习必须掌握以下六种史观: 一、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四、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五、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六、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巧用高考试题,提高复习效率-最新教育资料

巧用高考试题,提高复习效率 高三历史复习课究竟该怎么教才更有用率?这可以说是我们一线教师经常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通常我们的做法就是炒旧饭,也就是把书本的知识点再从头梳理一遍。众所周知,这种复习方法,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复习效果并不好。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笔者认为应该活用高考历年试题,以提高历史复习效率。我们都知道,高考试题是学科专家、权威教授深思熟虑、精巧构思编制出来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会结合高考历史试题来进行复习,但往往是就事论事,因此笔者觉得这方面挖掘得还不够。 具体来说,该怎么巧用高考试题以提高复习的有用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渗透多元史观,拓展主干知识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用新史学观来解读和评价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发掘历史问题新的内涵。 如今年25题从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中折射出新史学中社会史观;而40题从贴近现实生活的“红绿灯”入手,考查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变迁带来的影响,体现了新史学中的社会史观和现代化史观;41题既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考查了中西文明碰撞冲突,又考查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兼顾考查学生在“专题体系”下对“通史体系”的把握能力,体现研究角度的多元化。 因此,要提高历史教学的复习效率,首先应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认识。比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等。其次,在教学中渗透新史观,让学生能够运用新史观初步分析认识教材中严重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应用这些新史观命制的试题,并进行有用训练,但是要注意避免试题过深、过难。 二、注重基础,完善知识结构 对于高考试题,我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例外。虽然考查的主干知识我们都知道,但要找到完全一模一样的历史试

六大史观

六大史观 (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现代文明的发展的基本线索:在1500年前,世界传统的四大文明以及介乎其间、散布于亚、非、美等大洲的一些边缘文明,基本上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状态,而且呈现着某种平等对峙的格局,然而从积极奉行重商主义的欧洲发现了美洲并打通了全世界的商道之后,这

一平等格局就开始突破,欧洲文明逐渐获得压倒其它诸文明的优势。 欧洲文明在成功地吸收了它种文明的诸般优秀成果集中了全人类智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种种努力,初步创立了以科学化、工业化、民主化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文明,并以此为准绳重组建立了西方社会,然后借助于由这种合理化变革创造的极大的政治经济优势,最终完成了“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进程。 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这种扩散,东方民族独立自强意识开始苏醒,斗争最终导致殖民体系的崩溃、中心国家势力的分散和第三世界的兴起,这种变化从国际政治格局看,表现为由英欧独霸到美苏争霸再到多极世界的演进,这种演变无非是在世界范围内全面贯彻现代文明的“民主化”原则的一个逻辑结局。 就政治文明而言,政治文明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完整体系,现代政治文明有两个不同的文明范式,一个是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文明,一个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文明,前者成为近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近代化史观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4、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它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5、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高考历史复习的唯物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的唯物史观以下是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必须要会运用的史学理论,有助于题型训练时,照使用这些理论分析问题,不失为解题之金钥匙。 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如政治、法律、哲学、科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3、社会存在是一切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4、社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5、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的要求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6、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7、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8、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理论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它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那些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和力量的关系。通俗地讲,生产力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他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6、评价历史现象时生产力的标准是最后的标准; 理论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名师解读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文明史观(全国版含解析)

文明史观 【概念内涵】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主要内容】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关键词】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中华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 【真题回顾】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2.(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历史高考最后18题

历史高考最后18题 1、中国专制主义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演变如何?中央集权制度的四大子系统(皇帝、中央、地方、选官)的内容、特点和演变规律如何? 2、简述中国古代经济三大部门各自状况,以及经济政策的各自概念结构。 3、简述中国诸子百家内容特征、各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与历史背景。 4、叙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变迁的时代因素。对农业文明能否简述出大致的全貌。 5、归纳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指出各阶段特征。 6、指出中国近代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过程,归纳近代化的含义,认识“冲突-反应”模式。叙述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7、用表格形式整理现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统一和外交方面的各对应时间段史实,分析不同阶段的各方面的相互影响。 8、比较几种现代史中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经济模式,分析各自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9、叙述古代雅典、古代罗马的民主法治内容,并指出各自对后世的影响。 10、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方面如何确立新的秩序的?内容如何?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11、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方面又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12、从全球化角度分析世界历史的演变过程、内在原因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13、从英、美、法、德、日、苏(俄)六大国历史变迁中分析大国兴衰的规律。 14、简析西方科技、文学艺术的分期和流派。 15、分述一战、二战以及局部战争的内容和前因后果,探寻人类和平问题的内部发展规律。 16、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中外史不同阶段的各自表现,探寻中西相互影响。 17、历史试题中往往贯穿什么情感价值观?试题一般涉及哪六大史观? 18、考场上的增分策略有哪些?选择题、材料题的应对技巧有哪些? 18题是我前几年开始搞的东西,观察这几年的各地高考题,选择题,特别是大题基本涵盖其中,此让我很是欣慰。今年再贴出来,以便为大家服务。若有帮助,自是大德。 2014年5月24日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史观、史料、史学 【知识提要】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 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 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 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五、革命史观 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唯物史观 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例1: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 ①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高考历史必须明白的十个基本问题及命题方向预测

高考历史必须明白的十个基本问题及命题方向预测 在近几年高考中,文综全国卷都出现了历史地图题。由于对历史地图的忽视,历 史地图分析能力薄弱,许多考生在历史地图题方面失分率较高。下面谈谈如何在复习 中把握历史地图。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历史学习方法文章,仅供考生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体现时代要求 2009年高考历史命题方向预测 1.看知识点的专题分布: 必修部分是高考中的重点,集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 选做题是试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的分值,并且都是超量供题,限量 做题。 2.看高考试题的内容: (1)考史实,重视对历史基本史实基本概念的考查,对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尤其 是基础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主干知识到思维能力的形成。命题者十分重视历史概 念的掌握。如广东今年的试卷,概念考查分达28分,占总分值的19%。 (2)考能力,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 (3)考素养,重视对历史学科基本素养的考查,包括人文素养和史学素养。 3.看高考试题的特点: (1)传统与创新交替。传统指的是基本题型没有改变,还是采用了两大类型:选择 题和材料题型。内容以考查基础与主干知识为主,没有出现全新的题型。创新则指的 是题目内涵的设计上摆脱了过去就事论事的模式,开始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给人耳 目一新的感觉。 (2)基础与能力并重。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素质考查为中心,着重考查了考生运用知 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 (3)情感与生活结合。新高考在题目的设置上较好的地体现了三类价值观:一是人 类的基本价值观。如民生、人权、民主等;二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三是爱国主义精神。注重树立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多元意识、社会问题意识、环境保 护意识等重要的价值观念。 (4)历史与现实互映。重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试题的综合性。从现实立意, 从古今联系中取材是新高考试卷最为鲜明的特色。

2007-2017年历史选修一全国卷高考题解题技巧与真题汇编(最新整理)

2007-2017 年全国卷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题技巧 ◎选修一题型特点 (1)从考查特点上看: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 (2)从考查内容上看: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3)从考查方式上看:以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为主。 (4)从设问方式上看:一般为两问(分值分配为 8、7 分或6、9 分),主要以考查改革之背景(原因、目的)、内容、措施、特点、影响(作用、评价)为主; ◎应对策略: (1)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能(四分法、四定法、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2)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考查特点、内容、方式、设问等) (3)了解试题的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 (4)注意史观(如唯物史观)、史法(如比较史学研究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史观引领法: 新史观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强调的历史核心价值观是文明、发展、公平、进步、现代化、 交流、融合,这在选修一高考命题中也有体现,如 2010 年高考刘晏改革体现公平、进步;2011 年高考盟旗制度体现文明、发展;2012 年高考王莽改制从反面体现进步、发展。2013 年高考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比较体现现代化。2014 年高考魏晋法律改革体现法治……因此,在选修一的学习和解题中,不可忽视新史观的引领作用。 新史观视野下的选修一 文明史观: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代化史观:俄、日、中、埃的改革如何推进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原发型与传导型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视野下和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俄、日、中、埃改革) 社会史观:改革对社会生活的改变与反思 ◎掌握学习方法,总结发展规律。 (1)如何认识改革的实质(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角度) (2)如何认识改革的历史背景(从社会发展趋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内部原因、外部因素、改革力量及其革新意识等方面) (3)如何分析改革的作用和影响(3 个层次: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族关系以及对外关系方面——对本国及世界方面——在当时及对后世方面) (4)如何判断一场改革的成败(2 个标准: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5)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5 个看:看历史潮流;看力量对比;看政策措施;改革者看素质;看 内外环境) (6)如何评价改革(2 个标准: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标准、历史的标准;1 个观点:辩证观点) (7)你从改革中得到哪些启示(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措施、用人、策略等)等等。 ◎课外延伸法: 选修一高考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通过研究大学教材,梳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从拓宽学生史学视野的角度,我认为,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改革: (中)李悝变法、吴起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武帝币制改革、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两税法、张居正一条鞭法、考成法、开中法、养廉银制度、改土归流、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改革、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张之洞湖北新政、癸卯学制、壬戌学制、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土地改革、西藏的农奴制改革 (外)大化改新、彼得大帝改革、斯托雷平改革、勃鲁姆改革、日本、德国战后民主化改革、撒切尔改革、里根改革、现代企业改革 ◎选修一: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改革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 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

高三历史:高考热点(全球史观)

2010高考热点:历史“全球史观” 一、“全球史观”的内涵: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二、“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二)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三)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三、典型例析: 例1:(2004年全国文综试题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2010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二)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三)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二 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二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 ★主要观点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 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 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 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专题解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 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 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 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 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 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 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因此,从 “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 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 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 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资 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考点揭示: 1、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 日益频繁。 2、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 产阶级不断开展殖民扩张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3、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先是欧、美、 亚的一些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后亚、非、拉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很多也 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其中包含的重要内容。 5、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整体史观下“世界文明”构建的一个非常好的佐证。 三、知识整合 ☆形成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