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

绪论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

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中国古代:

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

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

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

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代表人物——E.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⑤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

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3、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4、微生物分类学有哪3项具体任务?试加以简述。

3项具体任务:分类、鉴定和命名

1)、分类的任务是解决从个别到一般或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亦即通过收集大量描述有关个体的文献资料,经过科学的归纳和理性的思考,整理成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

2)、鉴定的任务与分类恰恰相反,它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亦即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一个未知纯种微生物的各种性状特征,然后查找现成的分类系统,以达到对其知类、辨名的目的。

3)、命名的任务是为一个新发现的微生物确定一个新学名,亦即当你详细观察和描述某一具体菌种后,经过认真查找现有的权威性分类鉴定手册,发现这是一个以往从未记载过的新种,这时,就得按微生物的国际命名法规给予一个新学名。

5、种以上的分类单元分几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七级

6、何谓三域学说?

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C.R.Woese等人对大量微生物和其他生物进行16S和18S rRNA的寡聚核苷酸测序,并比较其同源性水平后,提出了一个与以往各种界级分类不同的新系统,称为三域学说。

三域指细菌域、古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7、何谓(G+C)mol% 值?它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有何应用?

表示DNA分子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值。

应用: ①判别种与种之间亲缘关系相近程度;②是建立新分类单元时的重要指标。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2、细菌的基本有哪些?

细胞壁,细胞膜,间体,核区,核糖体,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3、图示细菌细胞构造。见书11页

5、简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机制

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文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细胞退成无色。

复染: 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这一染色,几乎可把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

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简单的革兰氏染色,就可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6、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的耐热机制的?

芽孢的耐热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渗透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欣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7、简述链霉菌形态构造特点。

1、基内菌丝:又称营养菌丝,是紧贴固体培养基表面并向培养基里面生长的菌丝。色浅、较细,其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和排泄代谢产物,一般没有隔膜。有的产生色素。

2、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色较深、直径较粗,直形或弯曲状而分枝,有的产生色素。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2、简述真菌的特点。

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②以产生大量孢子进行繁殖;

③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

④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

⑤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

⑥陆生性较强。

3、简述酵母菌的特点。

(1)生活史中,个体主要以单细胞状态存在;

(2)多数营出芽繁殖,也有的裂殖;

(3)能发酵糖类产能;

(4)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

(5)喜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

4、图示酵母菌细胞构造,并指出其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细胞结构:见书48页

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1)化学组成:

三明治状的“酵母纤维素”:分三层,外层为甘露糖,内层为葡聚糖,其间夹有一层蛋白质分子。芽痕周围有少许几丁质。

(2)原生质体的制备:用蜗牛消化酶水解细胞壁。

(注:其结构特点可能不完善)

5、简述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图示酿酒酵母的生活史并说明各阶段的特点。

繁殖方式:⑴无性繁殖:①芽殖②裂殖③产生掷孢子等无性孢子

⑵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及子囊孢子

生活史:见书51页

各阶段的特点:

子囊孢子发芽产生单倍体营养细胞

单倍体营养细胞出芽繁殖

异性营养细胞接合,质配核配,形成二倍体细胞

二倍体营养细胞不进行核分裂,出芽繁殖

二倍体细胞变成子囊,减数分裂,形成4子囊孢子

子囊破壁后释放出单倍体子囊孢子

6、霉菌的有性和无性孢子主要有哪些?

无性孢子有:厚垣孢子、节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芽孢子、掷孢子。

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7、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为什么?

菌落细菌酵母菌放线菌霉菌

含水形态很湿或较湿较湿干燥或较干燥干燥

外观形态小而突起或大而平坦大而突起小而紧密大而疏松或大而致密

菌落透明度透明或稍透明稍透明不透明不透明

菌落与培养基不结合不结合牢固结合较牢固结合

结合程度

菌落颜色多样单调,一般呈乳脂十分多样十分多样

或矿烛色,少数红色

或黑色

菌落正反面相同相同一般不同一般不同

颜色的差别

菌落边缘一般看不到可见球状,有时可见可见粗丝

细胞卵圆状或细丝状细胞状细胞

假丝状细胞

气味一般有臭味多带酒香味带有泥腥味往往有霉味

原因:因为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和生理类型不尽相同,所以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8、试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并讨论它们原生质体制备方法。细胞壁成分的异同

细菌分为G+和G-,G+肽聚糖含量高,G-含量低;G+磷壁酸含量较高,而G-不含磷壁酸;G+类脂质一般无,而G-含量较高;G+不含蛋白质,G-含量较高。放线菌为G-,其细胞壁具有G-所具有的特点。酵母菌和霉菌为真菌,酵母菌的细胞壁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而霉菌的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蛋白质、葡聚糖。

原生质体制备方法:

G+菌原生质体获得:青霉素、溶菌酶

G-菌原生质体获得:EDTA鳌合剂处理,溶菌酶 

放线菌 原生质体获得:青霉素、溶菌酶

霉菌原生质体获得:纤维素酶

酵母菌原生质体获得:蜗牛消化酶

9、青霉素只对处于生长繁殖旺盛时期的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处于休止状态的细胞没有抑制作用,请分析这种说法的正误,并说明你的理由。

原因:青霉素抑制肽聚糖的合成过程,形成破裂的细胞壁,代谢旺盛的细菌才存在肽聚糖的合成,因此此时有青霉素作用时细胞易死亡。

作用机制:青霉素破坏肽聚糖合成过程中肽尾与肽桥间的转肽作用。

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所以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

13、什么叫锁状联合?其生理意义如何?

锁状联合: 担子菌亚门中多数担子菌的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于菌丝的分隔处形成的一个侧生的喙状结构称锁状联合。

生理意义:保证了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每节(每个细胞)都能含有两个异质(遗传型不同)的核,为进行有性生殖,通过核配形成担子打下基础。锁状联合是双核菌丝的鉴定标准,凡是产生锁状联合的菌丝均可断定为双核。锁状联合也是担子菌亚门的明显特征之一。

14、霉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分别可分化出哪些特化结构?

1) 营养菌丝体:伸入培养基吸收营养;

2) 气生菌丝体:向空中生成,形成繁殖器官。

营养菌丝的特化结构:①假根②吸器③附着枝附着胞⑤菌核⑥菌索⑦匍匐菌丝⑧菌环和菌网

气生菌丝的特化结构:子实体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2、病毒粒有哪几种对称体制?每种对称又有几类特殊外形?

①螺旋对称型—TMV 呈直杆状,中空

②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外形呈典型的二十面体

③复合对称—T偶数噬菌体呈蝌蚪状

3、什么叫烈性噬菌体?简述其裂解性生活史。

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①吸附噬菌体尾丝散开,固着于特异性受点上。

②侵入尾鞘收缩,尾管推出并插入到细胞壁和膜中,头部的核酸注入到宿主细胞中,而蛋白质衣壳留在细胞壁外。

③增殖增殖过程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注入细胞的核酸操纵宿主细胞代谢机构,以寄主个体及细胞降解物和培养基介质为原料,大量复制噬菌体核酸,并合成蛋白质外壳。

④成熟(装配)寄主细胞合成噬菌体壳体(T4噬菌体包括头部、尾部),并组装成完整的噬菌体粒子。

⑤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成熟后,脂肪酶和溶菌酶促进宿主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体。

4、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它可分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增殖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或一级生长曲线。

潜伏期从噬菌体吸附细菌细胞至细菌细胞释放出新的噬菌体的最短时间。又可分为隐晦期和胞内累积期。

裂解期从被感染的第一个细胞裂解至最后一个细胞裂解完毕所经历的时间。

平稳期指被感染的宿主已全部裂解,溶液中噬菌体数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

裂解量每个被感染的细菌释放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2、指出四大类微生物的最适生长pH范围及常用的培养基名称。

细菌(PH 7.4—7.6)——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真菌(自然PH)——马铃薯培养基

霉菌(PH 7.0—7.2)——察氏培养基

放线菌(PH 7.4—7.6)——高氏一号培养基。

3、指出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

(一)碳源(二)氮源(三)能源(四)生长因子(五)无机盐(六)水

4、试比较细胞膜运输营养物质的四种方式。

5、什么是鉴别性培养基?试以EMB培养基为例,分析其鉴别作用的原理。

鉴别性培养基:培养基中加入能于某一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该菌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它种菌落相区分的培养基就称鉴别性培养基。

EMB作用原理

其中的伊红和美蓝两种苯胺染料可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一些难培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在低酸度时,这两种染料结合形成沉淀,起着产酸指示剂的作用。因此试样中的多种肠道细菌会在EMB培养基上产生相互易区分的特征菌落,因而易于辨认。尤其是大肠杆菌,因其强烈分解乳搪而产生大量的混合酸,菌体带H+故可染上酸性染料伊红,又因伊红与美蓝结合,所以菌落染上深紫色,从菌落表面的反射光中还可看到绿色金属闪光:

6、什么是单功能营养物、双功能营养物、多功能营养物?

单功能营养物:一种营养物有一种营养要素功能,该营养物称为单功能营养物。

双功能营养物:一种营养物有两种营养要素功能,该营养物称为双功能营养物。

多功能营养物:一种营养物常有两种以上营养要素功能,该营养物称为多功能营养物。

7、试述培养基的种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