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义学笔记整理

语义学笔记整理

语义学笔记整理
语义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作为语言学一个分支的语义学

语义学的建立以法国学者米歇尔·布勒阿尔1897年7月出版《语义学探索》为标记。

该书1900年翻译为英文“语义学:意义科学的研究(Semantics: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专著材料丰富,生动有趣,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全书共三编:1,讲词义变化的定律,介绍变异、扩散、类推等概念;2,讲如何确定词义,介绍释义、比喻、多义、命名等;3,讲词类、词序、组合规则等,涉及语法意义。

除了语言学的语义学,还有逻辑学的语义学,哲学的语义学,还有心理学家对语义的研究。

a,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逻辑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又称“纯语义学”,对象并非自然语言的语义。

b,哲学的语义学围绕语义的本质展开涉及世界观的讨论。“语义学”或“语义哲学”又是本世纪前半叶盛行于西方的至今仍有影响的一个哲学流派的名称。

c,心理学家研究语义,主要是想了解人们在信息的发出和接收中的心理过程。

d,语言学的语义学把语义作为语言(乃至言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语义间的关系等等。

布勒阿尔的书给语义的发展以重要地位,声称研究语义的变化构成了语义学。同时它把语义限制在“词语”的意义上,主要是词义上。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在他以后半个多世纪的若干代表性著作里。

继布勒阿尔之后,一部有世界影响的语义学专著是两位英国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合写,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这两位学者还曾共同创制了后来遭到各种非议的“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

从30年代到50年代后期,以美国布龙菲尔德的理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统治着西方语言学。

布龙菲尔德认为,研究语义学的人须是万事皆通的博学者,语言学家无法担此重任,语言学家关心的是语言的形式。

在他之后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进一步根据德·索绪尔“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的原理,把语义排除在语言之外。

他们认为,语言包括表达形式(即音位,与之相应的表达实体物理音响被排除在外)和内容形式(即语法,与之相应的内容实体语义被排除在外)两个部分。

变通一点的是,如霍凯特那样,在把“语法系统”“音位系统”“语素音位系统”看成语言的“中心系统”的同时,承认“语义系统”“语音系统”是语言的“外围系统”。实际上,语义仍无地位。

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创始人乔姆斯基第一部有影响的著作《句法结构》态度与其对立面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无两样。

在苏联,1950年语言学大辩论中,斯大林为语义学讲了两句好话:“语义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词和语的含义方面在研究语言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应当保证语义学在语言学中应有的地位。”这次大辩论的直接产物之一即布拉霍夫斯基的《语言学概论》教科书中,语义学专章出现。其后,莫斯科大学教授兹维金采夫专著《语义学》1957年问世。

英国学者厄尔曼的几部专著代表本世纪中叶西欧学者研究语义的成果。主要有1951年的《词和它的运用》(Word and Their Use),1957年的《语义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emantics),后者于1962年扩充为《语义学》(Semantics)。

布拉霍夫斯基、兹维金采夫、厄尔曼均重视语义发展变化,是对布勒阿尔传统的继承。

有所不同的是他们对语义的描写和发展两个方面并重,不似布勒阿尔重发展轻描写。

再一点,他们仍然把语义研究限制在词语意义主要是词义的范围之内。显著差别是,这些著作不再把语法意义作为语义学研究的对象。

突破词义的范围是近30多年的事。

乔姆斯基用深层结构的理论解释某些歧义现象,客观上接触到了词语间的语义组合关系。

60年代,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标准理论时期,正面接触到句子的语义问题。

其中分化出两个派别——解释语义学和生成语义学。

两派学者都以相当精力分析了句子的语义结构。

代表人物前一派有卡兹和福德,后一派有菲尔摩、切夫等。

这时期另外的进展是深入开展了语义聚合关系的研究,有语义场理论的出现;开展了语义成分的研究,产生了语义成分分析法。

70年代至今,几位英国学者先后写了几部较全面而通俗地论述语义的专著。

包括利奇的《语义学》(Semantics,1974,1981修订)

帕默的《语义学》(Semantics,1976,1981再版)

莱昂斯的两卷本《语义学》(Semantics,1977)

肯普森的《语义理论》(Semantic Theory,1977)

克鲁斯的《词汇语义学》(Lexical Semantics,1986)

我国从60年代初期开始在刊物上开展了某些语义学理论问题的专题讨论。

198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贾彦德的《语义学导论》是我国学者第一部语义学专著。

第二章种种语义

一、语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

语义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而且范围广内容杂,很难定义。

语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又有理性意义非理性意义之分;还可以不但指词义、语素义、短语义、句义乃至句群、段落和篇章意义;还有语言义和言语义的区别。

语义是语言形式(广义的也包括言语形式)所表达的内容。

不说语音而说语言形式是因为语音不能完全包括语言形式。

二、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不是词汇意义便是语法意义;不是语法意义,便是词汇意义。这是通常为人们接受的对意义的二分法。

也有主张实行三分或多分:

如苏联的戈洛文,认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之间还有个“构词意义”;

多分指从词汇意义中分出若干种非理性意义(如感情意义、风格意义等),与以上三种并列

另有一种是双重二分,即从一方面分为词汇意义和关联意义,从另一方面分为实体意义和语法意义,两者互有交叉。

如何区别典型的词汇意义和典型的语法意义?

第一,前者有事物对应性,后者无;

第二,后者在语言中起成分间的组织作用,前者不。

这里说的事物是广义的,包括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等等在内;既指具体的又指抽象的。

比如“因果”和“因为……所以……”

“因果”指外在世界“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因为……所以……”表示它们所联系的词语(往往是分句)的内容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两者语义在性质上不同。

复数词尾也不直接标示事物的单复数,只表示词干所标示事物的单复数,不直接跟事物对应。

一般来说,虚词是表示语法意义的。但虚词不少是从实词演变虚化来的。如汉语的介词。虚化有一个过程,如尚未结束,就不见得是纯粹的语法意义。汉语中的介词被一部分语法著作称为“副动词”或“次动词”。

语法意义是语法学研究对象,人们倾向于将之排除在语义研究的对象之外。三、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理性意义又叫逻辑意义。在词(以及若干短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平面上,它是与判断乃至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

非理性意义也是语义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包含复杂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

感情意义。这里说的“感情”也包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

叹词直接抒发感情,其意义是纯粹的感情意义。感情意义只有在叹词中有其独立的存在。

感情意义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如词义的褒贬。

句义可因不同的语调(包括节律)而对理性意义附加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感情也可以概念化。概念化的感情反映在词义中是理性意义。如“爱”等词表达的是理性意义,尽管同时还可以表达相应的附加的感情意义。

没有特殊感情意义(褒贬爱憎等)的,称为中性感情意义。

风格意义。它是为适应一定的交际场合和目的而固定形成的、词语或话语的色彩。它是在种种同义手段的对比中显示出来的。

首先是口语风格和书面语风格,它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

语音方面不直接涉及语义,不谈。

就词汇而言,大多数词语是口语和书面语通用的。有一些词语表现了口语书面语的对立。如“挨个儿——逐一”。有的口语词无与之对应的书面语词。如“死劲儿(所能使出的最大力气)”;有的书面语词无与之对应的口语词。如“把盏(端着酒杯,多用于斟酒敬客)”

口语词和书面语词分别具有口语风格意义和书面语风格意义。

就语法说,口语和书面语在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各有一些特点。

如口语多短句,省略,有些特殊语序;

书面语往往可以容纳相当复杂的语法结构,如可以包含多层次多成分联合的修饰语之类。

因为词汇或语法上的特点汇集,就赋予某些句子或篇章以口语风格意义或书面语风格意义。

口语与口头,书面语与书面是不同的概念。

有口语风格意义的语词或话语不会因为写在书面上而失去口语风格意义;反之亦然。

其次是不同文体的风格。有些词语专门或更多的适用于某种文体(如文学的、科学的、政论的、新闻的、公文的、广告的等等),这些词语从而获得某种风格意义。

风格还有庄重和随便之别,文雅与粗俗之别。

至于语言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个人风格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风格意义显然都附着在理性意义之上。

“内部形式”义是又一种非理性意义。我们称因内部形式的特点而生的非理性意义为“内部形式”义。

a,这里“内部形式”是按苏联学者说的“词的内部形式”来理解的。

它是从词的来源上所看到的词义形成的根据。如“留声机”与“留声”“机”语义上有明显关系。单纯词也有内部形式。“俸”有“俸禄”的意思,与把俸禄看成一种“奉献”有关。

b,具有相同理性意义的词,可因内部形式不同而带不同的非理性意义。如“留声机”强调其储存声音的功能,“唱机”强调它放音功能。

c,并非凡有某种内部形式的词都有相应的“内部形式”义。

如果词的内部形式只是一种历史现象,已不易为当代一般人所察觉,那么相应的“内部形式”义”就不复存在。如“椅”来源于“依”,“内部形式”义已消失。

另一方面,由于“俗词源”的产生,某些词可以新生某种内部形式或改变原有的内部形式,从而新生或改变了非理性意义,尽管这是讹变。如“西瓜”借自女真语xeko,然而现在人们理解为从西域引进的一种瓜;“望洋”本是连绵词,词义不可分解,本义“视觉模糊”或“仰视貌”,但后世人们多理解为“望着海洋”,仿照“望洋兴叹”的格式新创了“望书兴叹”、“望钱兴叹”等等说法。又如北京许多胡同名随着书写形式(有的包括语音)改变而改变了内部形式。

d,词的形象色彩是一种重要的“内部形式”义。

如“西红柿”“番茄”都标士事物从外引进,一个强调红柿子的形象,一个突出茄子的形象,形象色彩不同。

视觉形象之外,还有听觉形象,它由拟声词或半拟声词表达。

拟声词大体可分两小类:

一个小类是模拟外界的声音而且主要起描绘声音形象的作用的,如“哗啦”。

另一类是源于拟声但其作用并非描绘声音而是有所指称,如“蝈蝈,布谷,鸭,猫,钟,鼓”。

前一类独立表达声音形象(虽然也是非理性意义),后一类和如“乒乓球,拨浪鼓”之类半拟声词中的声音形象都是附着于理性意义之上的形象色彩。

e,与有概念化的感情一样,也有概念化的形象。如“红,椭圆,音响”,即用理性意义反应形象,与形象色彩不相干。

至于标示具体对象的词,如“桌子,走”运用时会伴随一定形象的联想,也不能说这些词有形象色彩。

f,词的“内部形式”与词的理性意义有一定联系,但不能夸大其作用,直接从“内部形式”解释词的理性意义。“内部形式”义只是附着在理性意义之上(独立表声的拟声词除外)的非理性意义。

四、词义、句义及其他

词、语素、短语、句子、句群、篇章等各级单位都有意义,都是语义。这些语义的地位不都是一样的。

句子具有突出的地位。表达完整的意思或思想是句子的重要特征。翻译原则上以句子为单位进行,不要求逐字逐词的语义对应。

句群义、段落义、篇章义都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的语义串连而成,句子义是他们的语义基础。

词义在句子以及句子内部各级单位的语义中占有突出地位。了解词义及词之间的组合关系就会了解句子或短语的字面意义。了解构成词的语素义及组合关系,并不能就此了解词义,事实上,仅仅可从中获得启发。河马不是河中之马。

本书讨论重点,首先在词义,其次在句义。

五、语言义和言语义

语言是由音义结合的成分组成的词汇语法系统,言语则是对这个系统的运用和运用的结果。

语言中的成分或单位都是现成的、复现的,数量相对地有限的。言语中的成分或单位则是交际中临时创造的,数量无限。

语言和言语不构成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但就两者的成分或单位说,部分地(不是一律地)构成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同时语言和言语中又各有自己的一般和个别。

词典中显示的词义都是语言义。笼统地说的某词的语义,是一般;词的某个语义单位,是个别。这是语言义自身的一般与个别。

词的某一语义单位在特定场合,可能有不同的具体的体现,那就是言语义了。如说话中的“桌子”。这里是语言义与言语义的一般与个别。

个人对词的运用的创新,在取得社会承认以前,是偏离语言义的言语义;取得社会承认以后,转化成语言义。

固定短语与词义相当;组成自由短语的词和结构属于语言,它的语义是言语义。自由短语义的一般与个别是言语义的一般与个别。

以句子形式出现的格言、谚语有固定的结构、成分和含义,属于语言范畴,它的语义是语言义。

句子属于言语范畴,它的语义是言语义。句义又有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孤立的句子,如语法书的例句是一般;特殊语境出现的句子语义是个别。这是言语义的一般与个别。句子借助语境可以表达临时获得的偏离一般的语义,这也是言语义。

语义研究更看重语言义,以及语言义中一般的东西。

研究语言义基本可以从语言自身着手,研究言语义则要联系语境、社会等外界因素。

第三章理性意义

一、从“语义三角形”说起

“语义三角形”:C.K.0gden和I.A.Richards的“语义三角形”或称“符号三角形”。

这里“符号”是单方面的,仅指词语(或句子)的形式部分(按照索绪尔的观点,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思想所指内容”即语义。

这个三角形表明,语义是“符号”与所指物之间的中介,“符号”表示语义,而语义指示所指物,从而符号间接的标志所指物。

图形还表示,“符号”与语义、语义与所指物的联系都是有原因有道理的,但“符号”和所指物的联系则是外加的。

实际上,这里语义仅限于理性意义。

第一个问题,

除表示纯语法意义或主要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以及表示纯感情意义的叹词之外,是否一切词语(乃至句子)都有一定的“所指物”?

说不的不承认虚幻的东西也是意义反映的对象,这是缺点。

语义既反映物质世界中的对象,也反映精神世界的对象。至于精神世界的对象本身是正确的反映了物质世界还是反之,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就语义对所指物的反映来说,没有错误不错误的问题。

这里说的对象,既包括狭义的事物如“桌子,理想”,又包括行为、动作、性质、状态、数量等等。这里说的对象相当于有的著作所说的广义的事物。

总之,词语具有一定的所指物,这是个普遍性的结论。

第二个问题,

是赞成“反映说”还是“标示说”?

“反映说”认为“词义是事物、现实或关系在意识中的一定反映”。这是从词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征规定词义,也可以说是从概念的内涵来规定词义。

“标示说”把词义看成词的语言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或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从词语所标示的事物的范围来规定词义,也可以说是从概念的外延来规定词义。

这两种说法的支持者之间常发生争论。

反对理由有虚词不标示事物;表示虚幻对象的不标示事物等。

第一点。有说标示说在运用中有难以克服的困难,

如“跑”的含义需要把男孩这个成分分离出来,指着“椅子”究竟是标示家具,坐具还是扶手椅。

这是对标示说的误解。

词这种符号的标示作用与动物所用符号的标示作用不同,前者一般的说是标示抽象、概括的对象,一类一类的对象。词的标示的本质不在于与特定的具体形象对号。我们说某个词义发生了变化,根据就是它们所反映的对象范围发生了变化。如河(黄河—河流)。总之,不能否认词语的标示对象在确定语义中的作用。当然,同时也不能否认“反映说”。

第二点。反映说和标示说得出结论是否总是一致?

原则上说,一个概念,内涵的多少与外延的大小成反比。内涵确定了,也就有了确定的外延。反之亦然。应当一致,但有不同看法。

上世纪末德国学者弗雷格举例morning star(相当于启明星)和 evening star (长庚星)所指同一但意义可以不同。

这不是由于感情上的差异或风格上的差异或其他原因。原因在于人们根据出现在天空一早一晚的区别把金星分成了两个指称对象。他们都是Venus的下位词。指称对象不同,语义(理性意义)自然不同。指称对象相同,语义不一定相同,理性意义一定相同。如“父亲、爸爸”,只是非理性意义不同。

“语义三角形”既指出了“所指内容”的指示作用,又指出了“符号”的标志作用。

“词义不只是语音和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的联系,而且是语音和事物或现象的反映的联系。”

第三点。“语义三角形”主要有什么缺陷?

第一,虽然它正确指出了语义是指示所指物的,也就是反映一定对象的,然而没有指出,这不是一般的反映,而是一定社会集体对一定对象的概括的反映,这才可以把它(理性意义)与概念、判断、推理区别开来。

第二,只是就一个一个的词语与一类一类事物的关系来谈语义,没有联系语言系统,尤其是语义系统。事实上,语义不仅决定于它反映什么样的事物,同时还决定于它在语义系统中的地位。sense和 referense两个术语,前为“系统意义”,即从语义系统中显示出的语义,后为“指称意义”,即从反映什么对象的角度确定的语义。前者强调语义不是什么;后者强调语义是什么。我们主张兼容这两者。

第三,关于三角关系,奥格登和理查兹认为,所指内容(语义THOUGHT OR REFERENCE)与所指物(REFERENT)之间是有理由可说的关系(ADEQUAT Refers to,other causal relations译为“因果关系”),毫无疑问,因为这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但他们肯定“符号”(SYMBOL)和所指内容(THOUGHT OR REFERENCE)之间也是“有理由可说的关系”(CORRECT Symbolises,a causal relation),就没道理。本质上说,这是任意的。我们认为,关于“符号”(SYMBOL)和所指物(REFERENT)的关系(“外加的”Stands for, an imputed relatio n TRUE)是结论是正确的,不正确的是关于“符号”和所指内容之间的关系的性质(“有理由可说的关系”,other causal relations)的看法。

二、词义与概念

词的理性意义与概念大致相符但又不同。

两者都为一定的语音形式(“符号”)所表达,都反映一定的所指物,都是语音形式和所指物的中介。也就是说,就与语音形式和所指物的关系来说,两者处于同一地位。

二者与所指物的联系,学者们的看法有分歧。

有人认为,概念是词义和所指物的中介,词义不能超越这个中介与所指物直接联系。

非也。

我们认为,理性意义是对事物的概括反映,而非对概念的再概括。概念是认识成果,词义是事物本身的反映,也是认识成果。词义也可以反映概念,那限于“概念、范畴”等极少数词的词义,这时概念成为一种所指物。

这种反映都是概括反映,都能反映某类事物普遍具有而又足以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这里说的“足以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是为了回避“本质特征”。概念反映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总和。词的理性意义不必反映所指物的本质特征,若干非本质特征的总和也可以使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

词的理性意义和概念的差别,归根结底,在于前者属于语言范畴,后者属于思维范畴。

词的理性意义作为对一定所指物的概括反映必须是为某种语言的特定语音所巩固下来的这种反映,它在这种语言的语义系统中占有一定地位并为这个系统所制约。没有一般的词的理性意义,只有某个语言某个词的理性意义。概念虽也不能离语音而存在,但不专与特定语言特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不受任何语言语义系统的制约。

其次,词的理性意义自然一定是词所具有的,而概念既可以与词的理性意义相对应,也可以与短语的理性意义相对应。如“乐器”与musical instrument概念相同。

至于整个词义,与概念差别更大,因为词义还有种种非理性意义,不与概念对应。例外的是科学术语。

三、词义与释义

一个词具有某个词义是因为成千上万的人成千上万次以那样的理解去使用,而非专人作了这样的规定,也不是因为词典作了如此的解释。

词义是词所固有的,释义是人们对词义的解说,有时还包括词义以外的、有关对象的知识的说明。

词义,一般的说,是全社会统一的,释义则可多种多样(因为人们释义有方式、详略、深浅的不同;人们对于事物和词义的认识可有不同)。

最普通的释义方式是指出词义所反映的所指物;还可以从词语与词语的关系来释义,如用反义词、同义词、原称(释简称)等;释义可有详略深浅的不同。

怎样释义好,要看词语本身特点与释义所服务的对象。

学文化字典宜简;百科性词典力求对词义反映的所指物做出科学说明。

释义的错误有时是因为考虑不周密;有时因为认识局限。

有的释义涉及政治思想、阶级利益,这时的释义有政治倾向性。不能把释义中可能有的政治倾向性归结为词义的政治倾向性;除个别词外,一般的词义是无政治倾向性。

第四章词义单位

一、为什么要划分语义单位

有人把语素说成是语言中最小的语义单位,把词也说成某种语义单位,不妥。它们都是音义结合的双面单位。

语义单位一般指某个语素或某个词的内容方面的单位,也指某个短语或某个句子的内容方面的单位。

短语、句子一般是单义的;词和语素一般是多义的。

“义位”

高明凯认为指一个语素或一个词的全部语义单位的结构;其中各个“表抽象思维的语义成素”称为“义素”。

一个语素或词,无论包含多少语义单位,在组合中起作用的,通常只是其中一个语义单位。

往往不好笼统说某个语素或词是自由还是黏附的,要看在哪个语义单位上。

有时候不好笼统说某个词属于哪一个词类,要看在哪个语义单位上。

往往不好笼统说某个词的意义是模糊的还是精确的,要看在哪个语义单位上。

同义词、反义词之间,未必各个语义单位上都同义或反义,多数在各自一个语义单位上同义或反义。

词典中的义项是客观存在的词义单位的体现,划分粗细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词典的类型。

二、确立语义单位的依据

规范的话语材料中为社会承认的词的固定用法是确立语义单位的依据。

这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话语材料中实有;

第二,话语材料规范;

第三,区分词的固定用法和临时用法。反语也是一种临时用法。词的某些临时用法可能逐渐扩大运用范围成为固定用法,这时就给词增添了新义。

三、归并语义单位的原则

概括性原则是归并语义单位的原则。

实词和虚词各自概括的内容不同。

虚词,或纯粹表达语法意义,或主要表达语法意义。表达几个不能概括在一起的语法意义,就有几个语义单位。

实词虽然也表达语法意义,但主要是表达词汇意义的。按照词汇意义中理性意义的概括情况归并语义单位。

概括是不能无限制的。

因为有概括性原则,同一词在同一个时代所具有的语义单位不会太多。

汉语词典中常用“字”的义项往往不少,除了有时是概括不够外,原因可能在于:1,没有严格区分时代;2,不成词的语素义也并列其间;3,不区分假借义。

在概括程度上,不能以甲语言的情况为标准去要求乙语言;同一语言不能以此一时代的情况为标准去要求彼一时代。

根据概括性原则,

第一,一般地说,同一个词的不同语义单位之间不能有一般与个别那样的包含关系。

然而,也得承认,个别时候有某种“特指义”。如“动物”既指与植物相对的生物的一大类,又特指不包括人在内的那些动物。

特指不能是漫无限制的,同一层次只能有一个特指义。

另外,特指在词汇中只能是极少数的、个别的情况。

“无标记成分”有时可以概括表达包括与它对立的“有标记成分”的意义在内的上位义,这也是概括原则的一种例外。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同一个词的语义单位可以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第二,同一个词的不同语义单位之间不能是共一个上位概念的同级关系。

词义引申(包括由借代而来的引申)和固定的比喻用法的出现,也许意味着出现了新的意义单位;但也可能不意味出现了新的意义单位,仅仅是语义发生了变化。如“墨水”。

在感情意义一致的前提下才能谈到语义的再概括。汉语中,词中固定下来的比喻用法往往与本义在感情意义上有所不同。单凭此,就可分为两个语义单位。如“包袱”中性-比喻义带贬义。

语言学界争论过“反训”问题,“美恶同辞”问题。

首先要分别,讨论的是共时现象还是历时现象。

a,作为历时现象,词义是可以向相反方向转化的,无论理性意义还是非理性意义。例如“乱”由“治理”义转化为“紊乱”义,“爪牙”由褒而贬。

b,作为共时现象,就要分别理性意义还是非理性意义来说。

理性意义不允许在共时系统内在同一个词中包含两个相反的语义单位,那违反概括性原则。

就非理性意义(主要是感情意义)来说,同一个词的同一个语义单位上自然不可能有对立的情况;但在不同的语义单位上则可以有不同的感情意义,甚至可以有对立的感情意义。如“骄傲,天真”。

四、词的各个语义单位之间

词的各个语义单位的地位并不相同。这可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一个是历史的角度。

多义词是词的历史发展的产物,一般都有一个从单义到多义的发展过程。因而各个语义单位的出现有先有后。最早的语义单位叫“本义”,后来的叫“派生义”或“转义”。派生义还可以派生出派生义,故其或从本义直接派生,或从较早的派生义派生,即从本义间接派生。

中国学者多把语义的派生分为引申和比喻两大类型,从而把派生义区分为引申义和比喻义。

引申义是“关联性联系形成的新义”,比喻义是“相似性联系形成的新义”(符淮青)。

一个是共时的角度。

同一时代词的几个语义单位中可能有一个是基本的或是典型的,其他是非基本的或非典型的。

前者在使用上占压倒优势,以致在单独提到某多义词时,人们不假思索联想到的意义就是它。基本义不一定是本义,也不一定是较早的派生义。

不同语言的词汇,不仅在有什么样的语义单位上有差别,而且在哪些语义单位聚合在一个词内这一点上表现出很大的特殊性。

语言间词的语义单位的对应现象大量存在。然而,语言间多义词中语义单位聚合状况的重合看来极少。

一种语言的某些多义词内语义单位的状况可能使以另一种语言为母语的人困惑不解。当然,这种联系的形成往往与社会历史、民族心理等各种复杂因素有关。

多义词是一个共时的概念,但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其关系可以以语义的历史演变关系加以解释,但又不尽然可以以语义的历史演变关系加以解释。

说可以,是因为多义词内部各语义关系之间很多正是引申和比喻的派生关系。

说不尽然,基于两点理由。

a,从历史演变的方式看,词内语义单位的派生过程基本上有连锁和放射两种类型。事实上,很多是包含连锁和放射的混合型。连锁型中全是派生关系,放射型、混合型中不全是。可见,以派生关系解释语义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用的。

b,语义的历史演变,除了旧义生新义外,还有旧义变新义。前者结果是新义旧义并存,后者结果是替代。两者遵循的规律不同。旧义变新义就理性意义说,不外扩大、缩小和转移三条路,其中扩大、缩小两条基本不适用于旧义生新义。因为根据概括性原则,扩大后旧义被包含而不复存在;缩小只有在旧义不复存在的前提下实现。可见扩大、缩小一般不见于多义词内部各语义单位之间。

从总体上说,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把一个多义词的各个语义单位串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词内任两个语义单位之间都有一定的现时联系。

放射型中各派生义之间看不出有什么现时联系;连锁型当中间某个环节消失后,联系中断,人们会认为这表达不同语义的是不同的词(同音词)。可见,不能要求多义词内部各语义单位之间都得有现时联系。

对确有现时联系的某些语义单位之间的现时联系,具体描写好办,概括的进行类型描写却是个复杂的课题。

世界语言词内语义单位之间有一些共同的联系:比喻、借代、整体-局部关系

不同语言还有它的特殊性:如汉语中,“行为-从事行为者”关系常见;英语一般多用加或不加后缀构成不同的词分别加以表达,这种关系不存在于不同语义单位之间。

第五章模糊语义

一、笼统、多义、歧义都不是模糊

“模糊”(fuzziness,vagueness)是从哲学和数学引进语言学的术语。1965年美国教授扎德发表论文《模糊集》使模糊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化、数学化,适应了现代科学的要求。我国的研究从伍铁平1979《模糊语言初探》开始。

笼统(generality)就是概括性。它是语义的普遍特性。mother-in-law是配偶的母亲,比汉语岳母概括程度要高,即更加笼统。但其指称的对象范围确定,并不模糊。“红”是种概括,是笼统的,但是是模糊的。

也要看到,正是由于词义是笼统的,词语一般标示一类一类的事物,而类与类之间的界限可能并不好划,这就给词义的模糊性提供了可能。两者关系仅此而已。

多义和歧义也不是模糊。它们都是说同一形式有不止一个意义;模糊与否则是就某一意义的状况说的。

换言法是鉴别多义或歧义与模糊的简便方法。前者可通过换言或翻译消除;后者不能。

二、模糊的特点在于边界不明

“我们所说的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是严格地划分出的这种现象。”(马尔蒂,1908)简言之,模糊的特点在于边界不明。

有的是一头边界不明,有的是两头边界不明。如“老年”仅与“中年”边界不明。

模糊要有比较。

比较可以在同一语义场的相邻词语之间进行。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逻辑学深刻复习知识点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 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 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 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 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 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传统逻辑定义)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表现方式: 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 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 2.逻辑学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

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 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以此为例) 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 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范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被称作“西方逻辑之父”,主要逻辑著作《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辩谬篇》,分别论述概念、命题(判断)、推理、论证、论辩的方法和如何驳斥诡辩的问题。哲学著作《形而上学》系统论述了矛盾律、排中律,涉及同一律。奠定了西方逻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及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研究了假言命题、选言命题、联言命题和推理形式,提出相应推理规则。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17世纪,实验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研究了科学归纳法问题。《新工具》一书中提出科学归纳的“三表法”:“存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奠定归纳逻辑的基础。 穆勒(1806-1873):19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在《逻辑体系》(我国近代学者严复译为《逻辑名学》)把科学归纳法发展为五种: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至此,传统逻辑的基本框架大致形成。 现代逻辑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逻辑(“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由莱布尼兹奠定基本思想,目前仍在不断发展中的逻辑类型。特点:借助人工语言(符号语言),建立形式系统,对研究对象整体把握。 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17世纪末期,提出用数学演算的方法处理演绎逻辑;

逻辑学笔记整理

《逻辑学》笔记整理 2012300160016 马院12级思政杨郑伟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逻辑”和逻辑学 一、“逻辑”一词的含义 “逻辑”这个语词由英语Logic音译而来,导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思想、理性、言词、规律等。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其含义主要有: 1、客观规律性。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生活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生活的规律性。 2、思维的规律性。例如:“应该合乎逻辑地思维,明确地表达思想”。这里的“逻辑”是指思维要合乎思维的规律。 3、某种理论观点。例如:“明明是侵略,却说成是友谊,这是强盗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一种荒谬的理论。 4、与“逻辑学”同义,指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例如:“认真学习逻辑知识,熟炼运用逻辑知识,对思考问题、写文章、说话、办事以及进一步发展智力都大有好处”。这里的“逻辑”便是指逻辑学。 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简单的逻辑方法。 思维的形式结构也叫思维的逻辑形式,它是由逻辑常项和变项组成的。综上所述,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和简单的逻辑方法的学说。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的判定是它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与意义 一、逻辑学的性质 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可知,这门科学提供给人们的是认识事物、表达论证思想时必须运用的一种思维工具,所以,它是一门工具性质的科学。 二、学习逻辑学的意义 学习逻辑学的根本意义,是训练和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质量。 具体来说,学习逻辑学的意义主要有: 第一,有助于正确认识事物,从已知进到未知。 第二,有助于准确、严密地表达和论证思想。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文献学 填空题 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逻辑学知识要点

逻辑学知识要点 上篇逻辑推理 逻辑学主要是从形式上or结构上来研究推理的正确性或者有效性的科学。 任何推理形式都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组成。∕逻辑常项:推理形式中固定不变的部分,是判定一种推理形式的类型的唯一根据,也是区别不同类型的推理形式的唯一根据。∕无论给变项代入何种不同的具体内容,推理形式不会改变。 如果只要分析到所包含的简单命题即原子命题为止即可判定,那么这类推理称为复合命题推理,简称推理命题,相应的逻辑称为命题逻辑。∕逻辑常项、命题变项。 必须分析到简单命题即原子命题所包含的概念即词项才能判定,则这类推理称为简单命题推理,简称词项推理,相应的逻辑称为词项逻辑。∕逻辑常项、词项变项。 第一章基本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1、负命题 负命题:就是通过否定某个命题所得到的命题,又叫做命题的否定。 一般公式是:并非¬。∕“并非“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并非”。 真假特征:p与“¬p”矛盾。 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⑴联言命题:就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 一般公式是:p并且q。∕“并且“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合取”。 “……和……”、“即……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的词语都是“并且”的意思。 真假特征:联言支p,q同时真,联言命题p∧q为真;p,q同时假,p∧q为假。 ⑵联言推理:就是前提or结论为联言命题,并且根据其真假特征所进行的推理。 推理形式有:分解式(由前提中一个联言命题为真,推出其任一支命题为真的推理)、组合式(由前提中一些支命题为真,推出这些支命题所组成的联言命题为真的推理)。 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选言命题是断定几个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的命题。 ①⑴相容的选言命题:至少有一个存在并且可以同时存在的选言命题,即选言支(p,q)之间具有并存的关系,p,q不同假。 一般公式是:p或者q。∕“或者“为联结词,常用符号“∨”表示,读作“析取”。

选修课《逻辑学》笔记

选修课《逻辑学》笔记 第一讲绪论 L O G I C 说真话——被淹死 说假话——被砍头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周易·易传》 以上四张牌,每张牌的一面是字母,另一面是数字。并且如果牌的一面是元音字母,另一面是偶数。 问:必须翻哪两张牌可以证明或证否这一规则? 某特种大队四班长深入敌后侦察,遇一岔路口,每一路口上立着一块牌子: 3号路口的牌子上写着“此路有地雷” 2号路口的牌子上写着“此路无地雷” 1号路口的牌子上写着“3号路无地雷” ★已知,三块牌子上的话只有一句真话并且只有一条路上埋有地雷。请问哪句话是真话?哪条路上有地雷? 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一、学习逻辑学的作用 1、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指导人们正确思维,认识客观事物。 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的:一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演绎逻辑体系,二是近代实验科学家创立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爱因斯坦 中华新文化的灿烂未来,有待于思维方式的更新。 ——张岱年 2、可以提高逻辑论证能力,指导人们正确进行论证和反驳。 学习逻辑学的作用 论证上帝不是万能的 3、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指导人们准确交流和表达思想。 学习逻辑学的作用 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 ——吕叔湘朱德熙 4、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军队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 学习逻辑学的作用 毛泽东《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一)“逻辑”的词源和词义 “逻辑”是从英语logic一词音译而来,logic又是源于希腊语“逻各斯”。 二、逻辑学是什么? 现代汉语中,“逻辑”一词的主要含义有: ⑴客观规律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 【名词解释】 1.《三体石经》 2.《穆天子传》 【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作者不详。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

完整word版逻辑学重点整理

逻辑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逻辑学 答:逻辑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 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什么是概念 答: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 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什么是命题 答: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4、什么是推理 答:推理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 5、什么是定义 答: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6、什么是划分 答:划分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 7、什么是直言命题 答:直言命题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8、什么是直言三段论 答:直言三段论也叫三段论,它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词项(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9、什么是同一律 答:同一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10、什么是不矛盾律 答:不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庇必有一假。 11、什么是排中律 答:排中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12、什么是充足理由律 答:充足理由律是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二、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 A船B轮船C货船 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

2.A泰山B山东C中国D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 A 3.A词B褒义词C贬义词D合成词 4.A现代化B社会主义现代化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 5.A石拱桥B卢沟桥C拱形桥洞 6.A小说家B戏剧家C诗人D文学家答:可以用图表示为: 三、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逻辑”的含义 一、逻辑的词源 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 ·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 ·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 ·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 ·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 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 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 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 逻辑究竟研究什么? 二、什么是逻辑? 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p2 2. 三个方向的推理 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 一、古典逻辑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 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3.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第四章) 4. 斯多葛学派的逻辑 ·亚里士多德是现代形式逻辑的创始人,斯多葛学派稍后于亚里士多德,大约晚2个世纪。他们创立了命题逻辑雏形。(第三章) ·就形式逻辑学科而言,这两大逻辑学派都应该看作是现代形式逻辑的祖先。 Formal logic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逻辑学基础重点_逻辑学重点归纳

逻辑学基础重点_逻辑学重点归纳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1分*10 二、单选题2分*10 三、图解题共10分 1.用欧拉图表示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3分*2 2.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符号,使之成为一个有效的三段论 2分*2 四、证明题共12分 1.证明三段论的有关规则 6分*1 2.依据判断变形进行的直接推理 3分*2 五、分析题 4题共24分 三段论、对当关系推理、逻辑的基本规律、穆勒五法、真值表六、综合题 3题共24分综合推理 1亚里士多德被成为逻辑学之父。 2.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概念质的规定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是概念量的规定性。 3.概念的种类: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 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肯定概

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 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4.概念间的关系: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 (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 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 (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交叉关系; a b (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则a、b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6)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5.下定义的方法:属加种差的方法,公式:被定义项=种差+属概念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同一个系。否则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否则犯“同语反复”或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复习过程

《逻辑学》完整版笔 记整理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逻辑”的含义 一、逻辑的词源 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 ·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 ;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 ·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 ·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 ; ·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 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 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 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 逻辑究竟研究什么? 二、什么是逻辑? 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 oning ,inferen 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 相关。p2 2. 三个方向的推理 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 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 一、古典逻辑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 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 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 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3.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第四章) 4. 斯多葛学派的逻辑 ·亚里士多德是现代形式逻辑的创始人,斯多葛学派稍后于亚里士多德,大约 晚2个世纪。他们创立了命题逻辑雏形。(第三章) ·就形式逻辑学科而言,这两大逻辑学派都应该看作是现代形式逻辑的祖先。 Formal logic 希腊: 亚里士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 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

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266年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 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 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 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 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为集方剂与治疗于一身的巨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政府颁发的制剂规范。 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祐孙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民间自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苏沈良方》 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的专科著作 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形成系统 2)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初具规模 3)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注》《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始臻大备 4)宋慈《洗冤集录》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完整版)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引论 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概念 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 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 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 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 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 (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 (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 (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

逻辑学笔记

逻辑学 第一章绪论 1.普通逻辑=形式逻辑 2.逻辑=辩证逻辑+形式逻辑(传统形式逻辑+现代形式逻辑) 3.逻辑=表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思维的规律性+逻辑学 4.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和思维基本规律以及一些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第一节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性,概括性的反映 2.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现象,部分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4.感觉是我们对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知觉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对客观对象整体性的直接反应,是感觉的综合,提供事物整体的外部形象。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 5.整个感性认识阶段有“表面性”和“直觉性”的特点 6.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或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的认识活动就是思维。 7.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与语言密不可分。

8.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它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性,概括性的反映,思维一定要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二什么是思维形式的结构 1.普通逻辑以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形式)为研究对象。 思维的内容是反映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和属性。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人们思维过程中用来反映客观现实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形式,也就是思维形式,即表现思维内容的方式。 2.思维形式结构是思维形式的组成要素之间一定的联结方式,是各种具体思维形式中最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由于思维的具体内容全部凝聚在各种不同的概念,判断和推理里,思维形式结构自然也就表现在不同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中3.(1)思维形式结构是从各不相同内容的判断和推理中抽取出来的,共同具有的形式结构,它是普通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 (2)思维形式的结构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逻辑常项是判定一种判断或推理是何种判断或推理的唯一根据,逻辑变项不论带入何种不同的具体内容,但终究不能改变其思维的逻辑结构式。 4.在思维中,概念是它的最小单位和基本要素,由概念组成判断和推理,但概念不具有像判断和推理那种类型的逻辑结构形式。 三思维形式的基本规律 1.基本规律是任何人进行思维活动都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逻辑规律,是人们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也是普通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还研究简单的逻辑方法)2.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3.逻辑方法:概念的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的方法。归纳定理中探究现象间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1)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 引论 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 概念 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 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 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 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 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 (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 都是b ,所有的b 都是a ,则a 、b 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 (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 都是a ,但有的a 不是b ,则a 、b 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 a 都是 b ,但有的b 不是a ,则a 、(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 b 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 ; (4)交叉关系:若有的a 是b ,有的a 不是b ,有的b 是a ,有的b 不是a ,则a 、b 之间为交叉关系; (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 都不是b ,所有的b 都不是a ,则a 、b 之间为全异关系, 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a b a b a b

自考普通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

作者◆一剑钻神 一、判断(一) 1.SAP是指所有的S是P;SEP是指所有的S不是P; SIP是指有的S是P; SOP是指有的S不是P。 2.A与E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I与O时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A与O和E与I是矛盾关系(不能同假,已不能同真); A与I和E与O是差等关系 逻辑方阵 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 A 1 1 0 0 0 E 0 0 0 0 1 I 1 1 1 1 0 O 0 0 1 1 1 A、E、I、O四种判断的真假情况列表

注:1代表“真”;0代表“假”(下同)。 4.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 普通逻辑所研究的思维是指抽象思维中的知性思维。 现代形式逻辑主要是指数理逻辑。 知觉是感觉的综合。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征是直接感受性。 人们平常提到逻辑学时,通常指的是形式逻辑。 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三种存在形式人别是感觉、知觉、表象。 在理性认识阶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三种存在形式人别是概念、判断、推理。 5.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有两个逻辑特征,他们是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到概念中的对象中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称为概念的外延。 从逻辑的角度讲,所谓明确概念,指的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普通逻辑不去研究概念在具体内容上的关系,而是把概念作为思维形式,从内涵或外延方面来研究概念间的关系。

根据概念的外延大小,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通概念。 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6.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相同的(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3)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和语词,不得用比喻。 7.划分的规则? (1)划分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2)每次划分必须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 (3)划分的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8.判断的逻辑特征是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和有真假。 普通逻辑不研究判断的具体内容的真假,只研究判断在形式上的真假特征和真假关系。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它是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部分组成。 性质判断的四种基本形式SAP、SEP、SIP、SOP。 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就是自身不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复合判断就是自身中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9. 属于非传递的关系有:判断间的不等值关系、概念间的交叉关系 同时具有反对称性质和传递性质的有:概念间的真包含关系和概念间的真包含于关系。 同时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的是:概念间的全同关系和判断间的等值关系。 非传递关系的是:判断间的矛盾关系和判断间的交叉关系。 具有反对称性质的是: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 具有传递性质的关系的有:概念间的全同关系和判断间的矛盾关

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

简单的逻辑学——(美)D.Q.麦克尼 第一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1.确认事实。事实的客观存在:事物和事件。事物是事件的基础。事实也有主观的 2.观念与对象。脑中的观念源于对事物的描摹,对事物理解越深刻,观念越清晰 3.人类认识3部分构成:1.客观事物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观念) 3.为之创造语言,方便交流 4.简单观念(猫),复杂观念(民主) 5.有效沟通:词语是语言的基石,命题是逻辑的基石。命题的基础:判断真假 6.有效沟通原则:1.表达背景信息2.说完整的句子3.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主观看法需作论证4.避免双重否定5.根据对象选择合适语言6.避免模糊多义语言 7.避免闪烁式语言 7.真相:所有逻辑推理的目的。两种基本形态: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 8.融贯说: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那它就是真的 第二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1.逻辑学四个基本原理:1.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2.排中律:不存在中间状态 3.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4.矛盾律: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即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2.基本原理:不证自明,不可证明

3.对原因的探索,要究其根本原因 4.区分原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因,形式因。有些事物没有质料因,如数学观念 5.动力因包括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 6.定义术语:为避免逻辑论述中语义不清。两步:1.将要定义的术语放入最相近的类别中2.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性。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理性的动物 7.最有效的论证,其结论都是直言命题。直言命题不一定都对,如主观事实 8.普遍命题:1.陈述的是事实2.适用于真个类别。两种形式: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单称命题 第三章逻辑学的语言 1.论证的基本要素:前提(支持性命题),结论(被证明命题)。前提必须为真,结论才真 2.从全称到特称,全称为真,特称必真。从特称到全称,需谨慎 3.断言,命题包含主项谓项,断言是将谓项附着于主项的观念联结过程 4.否定命题:全称性否定命题完全隔断观念之间的联结,特称性否定命题部分隔断 5.比较:相似特征的重要性比多少更重要 6.类比论证 7.正确论证:为了使论证正确有力,关注事实(内容真实性)和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