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师表》第3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出师表》第3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出师表》第3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出师表》第3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出师表》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断句、感情和节奏。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感情。

2.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千古名相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的主要内容,感受了这位心忧天下、精忠报国之士的耿耿忠心。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这篇情词恳切、感人肺腑的佳作。

二、课文研读

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同桌之间交流探讨后汇报。

1.课文第二部分自叙自己的生平,一共回忆了几件事?这些内容看似与出师无关,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后汇报,老师明确。

明确:写了两件事——三顾茅庐、临终托孤

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茅庐”之恩,而出师北伐,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竞的事业,报答先帝的恩遇鼓励后主奋发图强;以自己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告诫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劝后主效法先帝。

2.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的目的何在?

学生思考、交流后汇报,老师明确。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

3.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北伐条件: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战略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1)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2)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5.诸葛亮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明确:知恩图报、鞠躬尽瘁、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深谋远虑、淡泊名利、心忧天下……

三、写法赏析

1.阅读第二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恩无限感激的情怀,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真是情辞恳切,催人泪下,集中地表现了诸葛亮感恩图报的心情。

2.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议论、抒情和叙事的语句,思考: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明确:本文是奏章,是诸葛亮向君主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又融入了叙事和抒情,达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表达效果,并最终达到劝谏后主刘禅的目的。本文中的论述分析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寓情于议,做到了情理交融。作者在写作中言辞恳切,寓情于事,娓娓道来,感情真挚。文中,作者还采用了记叙的手法,讲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也谈举荐人才,但也都是为议论服务的,从而使他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后主刘禅所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明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

今天,我们肯定和赞颂诸葛亮,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重要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精神代表了一种崇高人格和理想精神,是无论那个时期都需要大力弘扬,值得人们去学习的。

五、拓展延伸

小小辩论赛

组织小型辩论赛,理解学习诸葛亮的精神。

辩论主题: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正方观点:诸葛亮是忧国忧民,忠心为国。

反方观点:诸葛亮的“忠”是狭隘的,是为了报知遇之恩,是愚忠。

你认为哪种意见是正确的呢?请结合本文内容有理有据的证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正方观点:我认为,诸葛亮的“忠”是忠心为国。他的一片都是为了蜀汉天下,是与为国为民、匡扶汉室的责任高度一致的。他“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大字,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了大写的“忠”字,值得人们缅怀和钦佩。

反方观点:我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纯粹是个人为了报答刘备的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刘禅,是一种狭隘的“忠”。以他的智慧和能力,本可以有更大的历史贡献,原本可以带领蜀国人民走向更好的生活,但他却因为“愚忠”,眼界被局限在小小的天地,真是可悲可叹。

六、布置作业

理解课文内容,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文中分析当前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是?

2.文中分析当前形势的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3.文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4.文中表述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

5.诸葛亮希望刘禅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6.诸葛亮给刘禅的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7.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言?

8.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9.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1.作者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3三顾茅庐》公开课获奖教案_0

《三顾茅庐》 ——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2、用好教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3、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多角度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难点:灵活、合理运用侧面描写来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方法: 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中的侧面描写分析、讨论总结方法,并通过练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掌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三国演义》知识竞赛: 1、《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哪三国? 2、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是哪三个? 3、谁进曹营一言不发?

4、谁三顾茅庐? 5、请说出两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学生竞答后让学生说说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技法指导: 一、读描写诸葛亮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⑴、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 然有神仙之概。 ⑵、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战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思考: 1、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交流点拨:外貌、语言、动作三种描写方法。 2、这三种描写方法从描写的角度上来说属于什么描写? 交流点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过正面描写固然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但我们今天不讲正面描写,重点要讲的是如何进行侧面描写。 二、听徐庶推荐诸葛亮。多媒体展示: 妙计一:他人介绍 庶勒马谓玄德曰:……此间有一奇士……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 河夹中学陈华 教材分析 “表”原是古代臣子写给君主表达忠诚和希望之情的一种特殊文体,能够流传广泛的并不多,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长存于史册,而且粲然于文苑,是因其不但饱含殷切希望,同时情辞恳切,感人至深。学习此文,可继续利用经典名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词句,理清文章贯穿全文的情理双线,线上找点,点与点结合分析,有条有理地将名篇读出深度,读出情味。教师可适当介绍有关蜀汉发展和出师北伐的历史背景,一者有利于激趣学习,二者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诸葛亮两朝老臣的忠诚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能力目标 1.品析文章谨言善谏、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 2.结合文章分析诸葛亮忠臣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谏言的语言艺术,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并分析文章情理并进交织的写作脉络。 突破方法:教师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勉方式提出情理说,引导学生循着情理双线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脉络。 难点 结合文章品析文章谨言善谏、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 突破方法:回避直接发问和分析,用两次假设换位品读文章,读出诸葛亮的语言艺术和良苦用心及深挚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分析,教师可适时评价总结。 教学方法 1.点拨教学法:疏理文章内容及脉络时,教师以情理双线加以点拨,给出方向,帮助学生理清长篇幅文章的内容脉络。 2.情景教学法:本课多次创设情境,探究文章“理至而情深”的特点时,用换位法让学生深入情境,以不同身份品说表文,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结合历史,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多媒体出示南阳武侯祠岳飞《出师表》石刻,教师描述情境导入课题。 南宋绍兴八年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正在攻打金兵的名将岳飞路过南阳,夜宿武侯祠,秉烛细观石刻的《出师表》,一时间情怀与古贤诸葛亮相牵,他感慨万千,泪下如雨,夜不成眠,挥涕走笔,留下了这篇亲手抄写的《出师表》。究竟为何一篇公文能够如此打动岳飞这样的爱国将领?究竟为何前贤诸葛亮的文字和精神能够跨越历史激荡人心?让我们郑重

《出师表》第3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出师表》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断句、感情和节奏。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感情。 2.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千古名相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的主要内容,感受了这位心忧天下、精忠报国之士的耿耿忠心。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这篇情词恳切、感人肺腑的佳作。 二、课文研读 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同桌之间交流探讨后汇报。 1.课文第二部分自叙自己的生平,一共回忆了几件事?这些内容看似与出师无关,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后汇报,老师明确。 明确:写了两件事——三顾茅庐、临终托孤 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茅庐”之恩,而出师北伐,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竞的事业,报答先帝的恩遇鼓励后主奋发图强;以自己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告诫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劝后主效法先帝。 2.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的目的何在? 学生思考、交流后汇报,老师明确。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

3.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北伐条件: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战略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1)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2)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5.诸葛亮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明确:知恩图报、鞠躬尽瘁、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深谋远虑、淡泊名利、心忧天下…… 三、写法赏析 1.阅读第二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恩无限感激的情怀,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真是情辞恳切,催人泪下,集中地表现了诸葛亮感恩图报的心情。 2.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议论、抒情和叙事的语句,思考: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明确:本文是奏章,是诸葛亮向君主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又融入了叙事和抒情,达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表达效果,并最终达到劝谏后主刘禅的目的。本文中的论述分析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寓情于议,做到了情理交融。作者在写作中言辞恳切,寓情于事,娓娓道来,感情真挚。文中,作者还采用了记叙的手法,讲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也谈举荐人才,但也都是为议论服务的,从而使他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后主刘禅所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明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 今天,我们肯定和赞颂诸葛亮,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重要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精神代表了一种崇高人格和理想精神,是无论那个时期都需要大力弘扬,值得人们去学习的。 五、拓展延伸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教学难点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

《出师表》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安全或 德育等 打热水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能着急、拥挤。 渗透的 思考 课堂设计学法指导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 意。 2 教师重点点拨: 3 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 三、归纳中心思想。 四、归纳写作特点。 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 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1 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 同义合成词: 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 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 2 找出偏义词。(异同,即“不同”) 3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 4 背诵全文。 附:《出师表》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非苟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警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20《出师表》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

20、出师表 教学目标: 1.从教学实际出发首先疏通文意,落实重点字、词。 2.本文情词恳切,字字句句动情,指导学生朗读,在理解作者情意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 3.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4.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5.感悟古人的遣词造句之美,领会“诚”的含义。 6.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诚,了解他的施政主张,特别是他对后主刘禅的劝勉。 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学习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同学注意朗读时的语调和停顿。 三、解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3.“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4.“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5.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关雎》公开课教案

24.《诗经》两首 关雎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关雎》是《诗经》全书的第一篇,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背诵默写诗歌容易做到,要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体味诗歌的情感美有一定的难度,对诗歌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不易掌握,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 二、学习目标 1、轻松诵读,能够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学生能够说出诗歌大意,会轻松诵读诗歌。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说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学生能有感情的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诗经》知识: (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2)、《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出师表(精品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2出师表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②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一词多义】 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②效:恐托付不效.(奏效,成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③所以: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doc

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 课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煅炼学生口述能力,培养学生语感 过程与方法:小组学习、自主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金钱与亲情的关系,启发与鼓励学生自我表达。 教学设计: 一、导入:首先谈话导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 1、了解预习情况,理清人物关系(课件出示)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 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

你能给这个人物写一个名片吗? 于勒的名片 姓名: ( ) 国别: ( 法国) 生活年代:( 19世纪后期 ) 主要事迹: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 获得荣誉:正直的人、有良心的,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这个家伙 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 2、学生自由结合文本,了解于勒的际遇。 3、围绕于勒的个人际遇,对他个人的称呼,或者评价是怎样的,你能从文章中找出来吗? 4、结合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平价,让学生围绕于勒地评价展开对课文人物形象地分析,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设问:人们对待于勒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不同? 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从文章中找出向对应的语句,加强师生的对话。 三,赏析人物的描写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紧紧结合语言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抓住神态描写,分组讨论,具体分析。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出师表》ppt公开课教案

24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 池州市第十中学方来源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阙《临江仙》是这部著作的开篇词。但这首词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大家杨慎。罗贯中是从杨慎那里抄来的吗?不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而杨慎是明朝中期人。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意见。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 二、在学习本文前,我们先了解:1、本文的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时代背景;4、标题。(播放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习情况,(播放生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把幻灯片的红字读一下。 崩殂(cú)菲(fěi )薄裨补(bì)遗(wèi )陛下 祎(yī)攸(YōU ) 阕(quē)陟(zhì)罚 臧(zāng )否(pǐ)行(háng )阵猥(wěi)自 夙(sù)夜驽(nú)钝诹(zōu )攘(rǎng)除 斟酌(zhēn zhuó) 2、录音范读课文。 a、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 b、用幻灯片展示文中几个经典句段的停顿,要求学生一起读并做好句读笔记。 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 4、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点拨:(请学生引用课本的话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开张圣听”或“广开言路”。(播放幻灯片示意图) 四、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课文第一段,初步了解诸葛亮请求出师的原因——蜀国危急存亡。通过正反对比分析,给刘禅提出第一条建议——要广开言路。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九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三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 2、背诵课文。 (时间允许,再把朗诵播放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二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二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二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的: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⒉象征的表现手法。 ⒊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三、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 池州市第十中学方来源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阙《临江仙》是这部著作的开篇词。但这首词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大家杨慎。罗贯中是从杨慎那里抄来的吗?不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而杨慎是明朝中期人。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意见。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 二、在学习本文前,我们先了解:1、本文的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时代背景;4、标题。(播放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习情况,(播放生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把幻灯片的红字读一下。 崩殂(cú)菲(fěi )薄裨补(bì)遗(wèi )陛下 祎(yī)攸(YōU ) 阕(quē)陟(zhì)罚 臧(zāng )否(pǐ)行(háng )阵猥(wěi)自 夙(sù)夜驽(nú)钝诹(zōu )攘(rǎng)除 斟酌(zhēn zhuó) 2、录音范读课文。 a、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 b、用幻灯片展示文中几个经典句段的停顿,要求学生一起读并做好句读笔记。 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 4、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点拨:(请学生引用课本的话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开张圣听”或“广开言路”。(播放幻灯片示意图) 四、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课文第一段,初步了解诸葛亮请求出师的原因——蜀国危急存亡。通过正反对比分析,给刘禅提出第一条建议——要广开言路。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九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三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 2、背诵课文。 (时间允许,再把朗诵播放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二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二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二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复习课程

《祭十二郎文》公开 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 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出师表优秀教案》

《出师表》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②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亮的治国主 ③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②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诸亮的政治主和愿望, ②领会诸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 ①背诵全文 ②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 ①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亮的政治主 ②如何正确理解诸亮的“忠” 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仍需增强;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二.学法指导 1.朗读法: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 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的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 4.“传授——接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传授——接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但一堂课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5.教具准备:多媒体、VCD光盘、三国形势图

初三语文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初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谷铮 课题:作文讲评课《正误集中辨审题举一反三巧展开》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步骤 学会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列出论点 练习如何充分展开论证及段落间的衔接过渡 教学重难点:精确审题与充分论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训练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猫妈妈对正在偷鱼的小猫说:“以后不要再偷鱼吃了,那样不好。”小猫回答说:“你以前不是也偷过鱼吗?怎么就不让我吃鱼呢?” 二、情况分析 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同学们的作文大致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审题欠准确,二是论证不够展开三是语言表达不够准确严密,四是文中观点与材料不够统一等。本节课打算就前两个问题作些分析指导。 三、正误集中辨审题 (一)列举习作中的观点 对一则材料往往有几个角度可写,但无论有多少角度都必须把准材料的关键,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角度。这次作文同学们的命意角度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板

书): 1.身教重于言教 2.律人应先律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环境与成才5 不会偷鱼的猫不是还猫 6.鱼要吃,但不能偷 上述这些观点应该说都是源于材料的,但并非都是切题的。 (二)误区辨析 (让学生先讨论上述题意,哪些切合材料,哪些不合,要求能分析原因,说明理由,之后教师进行要点点拔。) 这是一则寓言材料,一般说来,寓言材料总是蕴含着一定的哲理,能给人以某方面的启示。因此,在审题时首先要将寓言中的主人公与社会生活中的人对接起来。其实材料中的一切生物都可看作是人,这里猫的行为就是人的行为。其次,看材料中写的是什么人,他们做了什么事,从这些事中可得出什么样的观点。本题可作如下示例(板书): 由此可见,这则材料的关键在于批评对方的态度及效果。猫妈妈认识了自身的缺点要求小猫改正,而小猫却抓住妈妈以前的把柄不接受批评。抓住这个关键去立论,作文就不会走题了。写作时可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从不同角度切入:从猫妈妈的角度看,虽然她曾犯过错误(偷鱼),但并不因此而放松对小猫的要求,对其错误进行了批评,这需要相当的勇气,应该予以肯定。由此得出结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文言知识,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读通文字,了解内容,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虚词、古今异义词语的意思和词语一词多义的用法。【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谁知道有关诸葛亮和刘备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有关知识。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二、预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