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异常信号密度的影像分析与诊断(程显升)

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异常信号密度的影像分析与诊断(程显升)

腔隙性脑梗塞

脑腔梗 脑腔梗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就是通常所说的腔隙性脑梗塞,属于脑梗塞(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在基底节区。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部分多发性脑腔梗,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该病的诊断主要为C T或MRI检查, 既然知道了脑腔梗是什么病,那么该用什么药物来治疗它呢,其实能及早的发现脑腔梗是患者不幸中的万幸,因为及时发现,用药物干预还完全来得及,只要坚持用药完全可以防止脑腔梗发展成重度脑梗塞,那么该用什么药来治疗脑腔梗,首先要知道坚持用药在医学上叫科学的二级预防,目前西药有阿斯匹林比较常用,但缺点是有效率为53%,有47%的抵抗,而且长期还容易引起胃出血,带来肝肾损伤,用中药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但缺点是服用剂量大,而且质量不稳定,最好是选用一种服用剂量小的现代中药,考虑到临床的需要,国家拨款在优质优价目录产品中遴选出疗效最确切的中药产品,进行二次研发,开发了我国首个着眼二级别预防(主要是疗效确切、安全、适合长期服用)的现代中药,可以说是对脑腔梗患者最针对性的合适药品,这个药是在吉林华康药业的优质优价产品(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血栓心脉宁胶囊基础上用了八年时间(天士力丹参滴丸二次研发用了4年)二次研发出来的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该药应用的逆流提取、大孔树脂分离等现代生产工艺,同时还应用了体外培育牛黄和麝香两个国家一类新药,通过精提使服用量减少了60%,更加适合脑腔梗患者长期服用,可以说天欣泰是最为适合脑腔梗患者服用的药品,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安全。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大复方道地取材,具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功效的现代中药,对脑腔梗发病诱因有综合的防治作用,坚持服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有效防止复发。 除了用药治疗外,防治脑腔梗还应注意: 1、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药物治疗,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2、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降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5mmHg; 3、高血脂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 4、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血粘稠度过高者,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 5、定期心脏检查,特别注意心功能变化及心律失常,改善心脏供血,防治冠心病; 6、对突发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力减退、反应迟钝、遗忘、视物不清、面部发麻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做头颅CT,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偏瘫加重现象的分析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偏瘫加重现象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3-05-23T09:36:31.5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李夏煌张雪松孙立群戴增智陈俊涛姜贵方官小江 [导读] 针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肢体偏瘫有继续加重现象进行探讨。 李夏煌张雪松孙立群戴增智陈俊涛姜贵方官小江 (云南省开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云南开远 661600) 【摘要】目的针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肢体偏瘫有继续加重现象进行探讨。方法将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64例术后肢体偏瘫加重的特点、高峰时段进行比较;加强研究组相关治疗环节(术前、术中、术后血压的控制、尼莫地平扩血管、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中心静脉压的监控)后的效果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有术后肢体偏瘫程度继续加重现象,研究组为16%,对照组为31%;两组发生偏瘫的高峰时段均在术后第11~15天,而对其它时段:1~2天、3~5天、6~10天及15~20天发生的偏瘫加重现象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差异性。研究组在高峰时段(11~15天)偏瘫的加重现象低于对照组,χ2=3.955,P=0.047<0.05,有差异性。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容易发生肢体偏瘫程度继续加重现象,但加强相关治疗环节后对降低高峰时段的偏瘫发生率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偏瘫分析 我们临床工作中发现,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血肿清除术后原偏瘫肢体瘫痪程度有加重的现象。我科从2005年1月开始至2011年3月对此现象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研究组57例,男38例,女19例,年龄40~72岁,平均61岁。壳核出血55例,尾状核出血2例,其中出血破入脑室33例,一侧瞳孔散大5例。对照组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龄39~74岁,平均63岁。壳核出血61例,尾状核出血3例,其中出血破入脑室41例,一侧瞳孔散大8例。 2.入选标准:①有高血压病史;②入院时意识状态:意识模糊、嗜睡到中度昏迷,GCS6~13分;③所有病例6小时内手术;④按公式∏/6×a×b×c计算,出血量约40~90ml;⑤头部CT检查明确诊断;⑥无明显手术禁忌症,排除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及肿瘤卒中引起的血肿;⑦术后立即复查头颅CT证实无出血;⑧术后1~2天意识障碍有不同程度改善,患者能配合或部分配合查体,肌力至少1级;⑨1~2周后复查头颅CT排外并发脑梗死。 3.加强研究组相关治疗环节:按照临床路径要求强调整个治疗流程的重点环节有:①血压:术前一般不急于降血压,当血压 ≥200/100mmHg,静滴甘露醇125ml,术中血压≥110/70mmHg,术后血压控制在≥180/105mmHg左右,根据病情的好转慎重逐渐降压。②甘露醇的应用:术前有瞳孔光反射消失或一侧瞳孔散大时,静滴甘露醇125ml~250ml。③扩血管改善循环:a.尼莫地平:强调早期:术中即开始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足量:体重<70kg,1mg/h,体重>70kg,1.5mg/h;足程:持续使用14天后改为口服。b.对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术后一周开始辅以静滴如丹参等改善循环。④术后滴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⑤术后严密监控中心静脉压,以保证有效循环血量的平衡。⑥维持酸、碱电解质的平衡不容忽视,尤其防止医源性的低钾、低钠、低氯发生。⑦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对照组64例,资料是回顾性的分析,对上述相关治疗环节强调不够,治疗过程中未使用尼莫地平、依达拉奉注射液。 4.手术:两组均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手术切口设计以距血肿中心最短为准,颞部采用直切口或马蹄形切口,额部采用横切口。手术在显微镜下按规程操作。 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统计软件,行χ2检验,P<0.05,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偏瘫加重情况比较 注:*P>0.05无差异性;**χ2=3.955,P=0.047,P<0.05,有差异性。说明:肌力恢复到5级者均为尾状核头出血患者。 三、讨论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室质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0%~30%,年发病率为(60~80人)/10万人,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占80%。基底节区出血指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其中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占50%~60%,丘脑出血约占24%,尾状核头出血较少[1]。丘脑出血>20ml者预后较差,本文主要探讨术后偏瘫加重的特点,故主要针对壳核出血进行。本文研究组强调了疾病救治的整体观念,加强相关治疗环节。危重患者保证酸、碱水盐电解质的平衡是最基础的,也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特别要防范医源性低氯、低钠、低钾的发生,这样有利于脑细胞的代谢。预防脑循环的障碍,研究组对术前、术中、术后高度观注血压,以保证脑组织的灌注,特别术中尿量是焦点之一,因为部分患者在术前静滴甘露醇,术中待血肿清除后会出现血压骤降,造成脑灌注压不足。 脑出血早期由于血肿及水肿压迫,可以使正常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并因此产生大量刺激免疫系统的抗原,导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激活,引起强烈的免疫应答过程,使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被激活,激发肿瘤坏死因子产生。再通过细胞因子级联反应诱导白介素-6等其他因子的产生。同时,脑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及血凝块中的成分刺激均可促进白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大量产生[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作为炎症因子,参与了脑出血后的脑损伤[3-4]。有报道称尼莫地平能抑制、减少

基底节区腔梗

您不要着急,腔隙性脑梗塞本身就是脑梗塞里较轻的一种,您母亲梗塞的部位也不是很严重,左侧顶叶区钙化灶是脑组织坏死导致的组织钙化;根据你叙述的检查结果和症状,您母亲的病情较轻,头痛的症状还是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病情平稳后就坚持口服药物治疗即可,平时血压血脂控制正常,用天欣泰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是完全可以的,没有副作用,是有效率和安全性都很高的纯中药制剂,也是心脑血管药品中唯一的二次研发成功的产品,可以放心服用;同时配合阿司匹林和立普妥一同治疗会更理想,如果有高血压降压药也必须坚持长期服用;坚持以上用药治疗,症状在2~4个月即可逐渐改善;但是脑梗塞这种疾病的复发率很高,即使症状完全消失,达到临床治愈,也需要坚持长期用药至少1~2年,做好二级预防也是很重要的。除了用药之外,生活方面也要多注意,饮食低盐清淡,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锻炼,控制体重。 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脑梗塞的一种症型,指发生在脑基底节区的梗塞灶。而左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即病症发生在脑基底节区的左侧部分,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大多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反应迟钝等症状。部分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所以,一旦检测出有此病症,就要及时就医并进行药物治疗。 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药物治疗:复方通脉饮系列制剂药物组合方剂(汤、丸、胶囊、片剂)冠脉通络软胶囊、脉康合剂等。活血化瘀,舒经活络,溶栓醒脑,改善脑血循环,修复损伤脑组织。对中风后遗症,言语不清、口眼歪斜、口角流涎、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偏瘫有很好的治疗康复作用; 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药物治疗:复方通脉饮系列制剂药物组合方剂(汤、丸、胶囊、片剂)冠脉通络软胶囊、脉康合剂等。活血化瘀,舒经活络,溶栓醒脑,改善脑血循环,修复损伤脑组织。降血压,降血脂,降低血液粘度,缓解动脉硬化,恢复动脉弹性,改善血液循环,清除血液中的杂质,有效预防脑溢血、脑血栓、脑梗发生;解除高血压伴眩晕,舌重,手足麻木、行走不稳等中风先兆症状;对中风后遗症,言语不清、口眼歪斜、口角流涎、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偏瘫有很好的治疗康复作用;特别对脑血栓(脑梗塞)偏瘫效果突出,填补了溶栓时间窗外的溶栓、康复临床治疗空白,大大提高疗效,减少致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双侧基底节及丘脑病变

Radiographics 2011-1 翻译1、Differential Diagnosis for Bilateral Abnormalities of the Basal Ganglia and Thalamus 双侧基底节及丘脑对称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基底节及丘脑是大脑深部灰质结构,很多疾病均会累及。基底节代谢活跃,在中毒性疾病、代谢性异常、神经变性及铁质沉着等疾病时常出现对称性异常表现。基底节和丘脑可被其它系统性或代谢性、变性性及血管性疾病累及。局灶性黄病毒感染、弓形体感染、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会影响双侧深部灰质核团。丘脑被局灶性病变累及多于系统性疾病。放射诊断医师会在不同急性或慢性疾病中发现双侧丘脑及基底节被累及,虽然磁共振是重要的检查手段,但要作出正确诊断还需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神经放射诊断不仅依靠影像学表现,如弥散减低、出血等,还要观察脑其它部位受累情况,特别是脑皮质、脑干、白质。合理应用各种影像表现,特别是同一病例中弥散、MRA、MRV及MRS,可以帮助发现病变特征,缩 小鉴别诊断范围。 前言多种疾病神经放射学检查会出现基底节和丘脑异常表现, 这些疾病有局灶性病变有系统性病变,有急性病变有慢性疾病。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甲醇中毒,氰化物中毒)和系统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或低血糖、缺氧、Leigh病、Wils on氏病、脱髓鞘病变、Wernicke脑病)、退行性病变、血管性病变也会累及基底节及丘脑。另外, 一些炎性及感染性病变和肿瘤也会影响双侧基底节及丘脑。 虽然磁共振是基底节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 CT 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尤其是急诊,病人出现神志不清或突发癫痫时。脑深部核团病变临床及放射学表现复杂多样, 没有固定的诊断模式, 放射诊断医师须结合影像表现、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作出正确诊断。本文我们复习了丘脑及基底节解剖, 描述并讨论了多种疾病, 对丘脑及基底节病变影像诊断价值进行了评估。 基底节及丘脑MRI 影像解剖深部核团包括基底节及丘脑,位于前脑底部,对称分布,与大脑皮质及其它结构广泛联系。虽然一些解剖学家把下丘脑及黑质作为基底节的组成部分, 但目前存在争论(1)。本文主要 讨论豆状核及尾状核病变。在轴位图像上, 豆状核及尾状核头可被看作位于侧脑室与岛叶皮质间的对称性结构(图1)。豆状核包括苍白球和壳,被内囊前肢和后肢将其与尾状核头和丘脑分开。在MRI 图像上尾状核及壳在各个序列上与灰质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时不强化。苍白球较壳呈相对稍低信号,这与随着年龄增加, 进行性铁沉着有关(1)。豆状核也可显示血管周围间隙(图2a)和双侧年龄相关钙化(图2b)它们都是正常表现,而不应被看作病理改变(2, 3)。 基底节功能复杂。这此结构主要与肌体产生运动和部分锥体外系活动有关, 也与记忆、情续 及认知功能相关(4)。与脑其它部位相比, 基底节富含线粒体、神经递质、血供及化学物质, 基底节代谢活跃,对葡萄糖及氧需求旺盛,易于发生代谢异常及全身性疾病(5)。当MRI 图像显示基底节受累时, 临床症状可以是多样的, 从运动异常直至昏迷, 这主要取决于是基底节局灶性病变,还是全身性代谢异常导致的广泛的脑组织坏死。丘脑是两侧大脑半球间的中线结构,是位于三脑室两侧的对称性结构(图1)。它包括多个 核团,接收发传送大脑皮质的运动和感觉信息,与调整意识、睡眠、警觉有关。因此,丘脑病变常导致意识和感觉异常(6)。 影像医生应熟悉脑深部灰质核团的动脉血供及静脉引流, 它们密切相关。基底节动脉血供来 自内侧及外侧的豆纹动脉,它们分别来自大脑前、中动脉(7)。另一方面,丘脑动脉血供来 自大脑后动脉第一、第二部分, 它们是后交通动脉分支(6)。在正常人群丘脑动脉血供有不少变异,放射诊断医生应了解丘脑梗塞的情况。丘脑及基底节静脉引流到深静脉系统( 8);这有深静脉栓塞及梗塞并发症。上、下丘纹静脉伴随几支浅表小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它们连接基底静脉于胼胝体压部下方形成大脑大静脉,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汇合形成直窦。直窦向后到窦汇到脑表面静脉窦系统。 基底节及丘脑的病理状况 中毒

右基底节区脑出血病程记录

定远县总医院 病程记录 2012年10月30日 11:08 主治医师查房记录 今日随李刚主治医师查房:汇报病史:患者何忠华, 男, 62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半天。"而入院。有高血压病史。查体:BP:194/99mmHg神志清楚,急性病人,推入病房,查体合作,言语欠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无眼震及偏盲,口角示齿右歪,伸舌稍左偏,颈软,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较右侧减低,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左侧偏身感觉减退,右腱反射(++),左侧腱反射(+),左侧巴氏征(+),右侧巴氏征(-),双克布氏征(-)。辅助检查: 2012.10.29我院CCT提示:1.右侧基底节区出血。2.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今日患者病情未进展加重,无头痛、呕吐等不适主诉,饮食睡眠等一般情况良好。李主治查房后指出:患者突发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提示患者为急性脑血管病。其定位定性诊断分析如下:1.定位诊断:患者有左侧中枢性舌面瘫,则损伤为右侧皮质延髓束,左肢体中枢性偏瘫,则损伤为右侧皮质脊髓束,综合以上定位应在右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2.定性诊断:患者活动状态下急性起病,伴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症状及血压显著升高,结合头颅CT显示高密度病灶,则定性为出血性性脑血管病。结合定位定性诊断,考虑为脑出血(右侧基底节区)。结合其高血压病史,血压水平,入院诊断为:1.脑出血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脑出血的治疗原则为:挽救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疾,降低复发率。包括内科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措施包括:1.一般措施(安静卧床,重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加强护理, 保持肢体功能位等)2. 血压处理--合理降压(舒张压约100mmHg)3. 控制血管源性脑水肿,脑出血48h水肿达高峰, 维持3~5d或更长时间消退4. 止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再出血不常见,早期(<3h)可给予抗纤溶药:6-氨基已酸\止血环酸,立止血等。5. 维持营养&水电解质平衡,日液体输入量=尿量+500ml,防止低钠血症, 以免加重脑水肿。6.并发症防治:包括感染,应激性溃疡,稀释性低钠血症,脑耗盐综合征,痫性发作,中枢性高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外科治疗挽救重症患者生命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手术宜发病6~24h内进行,预后与术前意识水平有关,昏迷患者通常手术效果不佳。手术适应证有:①脑出血病人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体征,如脉缓\血压升高\呼吸节律变慢\意识水平下降等。②小脑半球血肿量≥10ml或蚓部>6ml,血肿破入第四脑

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的治疗方法

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的治疗方法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大脑分左右两侧,一旦出现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就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出现这样的症状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影响我们一些行为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瘫痪这样的症状,如果长时期卧床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生命安危,并且给家人也会带来一定不便,所以出现这样的疾病我们一定要掌握治疗方法,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的治疗方法。 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的治疗方法 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在临床上最为常见。是一个很小的病灶,临床上一般都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轻度的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的症状。但是部分的脑梗塞可能会影响到脑功能,可能会导致痴呆。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 1能够及早的发现腔隙性脑梗塞用药物治疗是可以恢复的,

但是需要坚持用药。要用一些活血化瘀,降血脂功效的中药成分的药物,对腔隙性脑梗塞发病防治作用有一定的功效,要坚持服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和复发。 2对于一些突然发现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力减退、反应迟钝、遗忘、视物不清、面部发麻的症状,应该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做头颅CT,要早发现早治疗。高血脂患者需要服用一些降脂的药物治疗,还有需要口服一些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3我国开展的第一个二级别的预防,主要的是疗效确切、安全、适合长期服用,对于治疗腔隙性脑梗塞需要长期坚持的使用药物,现代的中药就特别的时候治疗这种腔隙性脑梗塞,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而且还安全。 注意事项: 患有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药物治疗,要定期测血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降糖治疗,还有经常做心脏的检查,特别注意心功能变化及心律失常,要预防冠心病。 上面就是对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的治疗方法介绍,通过

高血压右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形成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时间:2018年3月20号15:00 地点:医生办公室 主持人:李XX 主讲人:赵XX 讨论题目:高血压右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形成 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 参加人员: 护士长:今天讨论的题目是高血压右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形成的相关护理,现在先请责任护士赵雪林介绍病情经过。 介绍病情经过: 赵XX:患者周中龙,男,57岁,因突发意识障碍,呈昏迷状,伴呕吐、口吐白沫,无畏寒、发热、寒战,于2018年1月19日 14时29分入院。 护士长:病情大家已经了解,现在请各位畅所欲言,针对患者目前的情况提出具体的护理措施。 唐XX护士发言:1、脑出血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或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期主要帮助病人进行功能训练。应向病人讲明,通过训

练,功能可逐步改善,以取得其合作。同时,向家属介绍训练方法,以便出院后坚持训练。 2、具体方法是:按摩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和减轻肌肉挛缩,维持关节及韧带活动度。按摩痉挛性肢体手法要轻,以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使痉挛的肌肉放松。弛缓性瘫痪按摩手法应适当加重,以刺激神经活动兴奋性。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2次。 3、肢体被动活动时,要按关节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做被动运动,一般先活动大关节,再活动小关节,幅度从小到大。痉挛性瘫痪肢体活动要缓慢,弛缓性瘫痪肢体勿过度牵拉,以防肌肉和关节损伤。肌力在Ⅱ级以下者,应鼓励病人自己活动。瘫痪肢体功能训练时,指导病人用意含对患肢发出冲动,使瘫痪肢体的肌肉收缩。反复训练,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达到上肢可举起,下肢可站立和行走。为提高生活处理能力,可指导病人用健肢替代患肢的方法,如右侧肢体瘫痪时,可练习用左手吃饭、写字、取物;穿上衣时先穿患肢再穿健肢,脱衣时则相反。训练病人用一只手穿脱鞋、袜、衣裤,使用拐杖及习步车辅助行步等。失语病人,应进行语言训练,从单字、单词发音,在到讲短句、短语。 王X护士发言: 1、将病人给予重点照顾和观察,最好有专人陪伴。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血糖、尿量、电解质、皮肤和营养状况等的变化,并随时记录; 2、绝对卧床休息,可抬高床头15-30°,以减轻脑水肿,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各种刺激,并酌情加床档或保护性约束。 3、保持呼吸道通畅,仰卧头侧卧位,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吸痰,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附106例报告)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附106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5-10-21T17:13:31.607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9月作者:李向忠* 李银师蔚[导读]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 710004; *现在陕西省镇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陕西镇安 711500 CT定位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陕西西安 710004;*现在陕西省镇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陕西镇安 7115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 区脑出血患者106例,所有患者均于CT定位下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结果:106例患者术后接受综合治疗并动态复查CT,可见血肿完全或基本消失,未发生再出血。根据治疗前临床评分及GCS评分,近期疗效评定显示:优34例(32.1%),良44例(41.5%),中12例(11.3%),差10例(9.4%),死亡6例(5.7%)。10例疗效差的患者为基底节区大量出血破入脑室;6例死亡患者为双侧瞳孔散大脑疝形成,均为重型患者。结果提示轻中型患者近期疗效优良,轻中重型患者远期疗效良好。结论:CT定位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关联词】小骨窗;早期;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821-01 引言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CH)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随着社会老龄化及高血压病年轻化的日趋严重,HICH发病率不断上升。笔者采用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HICH,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4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06例。入选标准,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量大于25ml,排除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凝血功能障碍者,既往有脑卒中病史者,脑外伤或脑血管畸形致脑出血者。其中男52例,女54例,年龄36-71岁,58例患者于发病7h内入院,48例患者于8-24h内入院。临床表现:意识清楚30例,嗜睡26例,浅昏迷40例,深昏迷10例,其中8例发生脑疝;GCS评分:3分10例,5-7分34例,7分以上62例;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失语62例,面瘫86例,偏瘫98例;影像学表现:106例患者出血部位均位于基底节区,内囊(侧)60例,外囊(侧)46例,其中32例侵犯丘脑,30例破入脑室。血肿体积:34例小于50ml,54例50-80ml,16例大于80ml,其中2例血肿体积大于l00ml的;临床分级:采用陈衔城等制定的HICH分型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全身状况综合评分:轻型33例,中型46例,重型27例。 1.2方法52例患者行气管插管全麻,54例患者行局部麻醉,30例患者于发病7h内手术,76例患者于7-24h内手术。术前行头部CT扫描定位切口,长约5cm,钻孔后扩大形成骨窗(直径约 2.5cm),切开硬脑膜,以脑穿针穿刺血肿腔,确认深度及位置后,于显微镜下或冷光源吸引器引导下,循脑穿针道渐进入血肿腔,沿血肿延伸方向依次清除血肿。与脑组织粘连紧密或视线较差处凝血块可不强行吸除,术中应尽可能于豆纹动脉分支出血处电凝止血。血肿破入脑室时,脑室内血肿亦应尽可能清除。观察血肿腔无活动性出血后,贴覆止血材料,常规放置引流后关颅。于术后第一日复查头部CT,根据残余血肿体积,可于血肿腔或脑室内注入尿激酶,必要时重复操作,动态复查头部CT,一般于48-72h后拔除引流管。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镇静药控制烦躁,静脉应用降压药控制血压,维持在140-150/80-90mmHg。 2 结果 106例患者术后接受综合治疗并动态CT复查,可见血肿完全或基本消失,未发生再出血。1月后随访,根据治疗前临床评分及GCS评分,近期疗效评定显示:优34例(32.1%),良44例(41.5%),中12例(11.3%),差10例(9.4%),死亡6例(5.7%),10例疗效差的患者为基底节区大量出血破入脑室;6例死亡患者为双侧瞳孔散大脑疝形成,均为重型患者。结果提示轻中型患者近期疗效优良(表1)。56例患者随访3-12月,根据GCS评分和Barthel评分,远期疗效评定显示:轻中重型患者远期疗效良好(表2)。表1近期疗效 手术治疗HICH的目的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防止和减少出血后的继发病理改变,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1]。 3.1手术治疗HICH后,血肿直接压迫可造成局部微血管缺血、梗阻、坏死,血肿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使周围脑组织发生水肿、变性和坏死,且随着病程进展而逐渐加重。HICH后20-30min血肿形成,3h内血肿周围尚未出现水肿,6-7h后水肿出现,血肿周围脑组织坏死,出现不可逆损害,12h后达到中度水肿(水肿/血肿=212.2%),24h后达到重度水肿(水肿/血肿=305.0%)[2]。基于以上原因,早期或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能够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阻断出血后红细胞分解、脑组织水肿等一系列继发病理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HICH手术主要包括大骨瓣开颅或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和穿刺抽吸血肿两种方法,后者是在CT定位或立体定向技术引导下准确穿刺抽吸血肿。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是治疗HICH的传统手术方法,手术于直视下清除血肿,止血确切。近年来,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亦得到较多应用[3]。 HICH患者预后与入院时GCS评分、血肿体积、扩展方向、是否破入脑室、手术时机等有关。术前血肿量大、脑疝形成或术中脑组织塌陷不明显、脑搏动差、水肿较严重患者应及时扩大切口及骨窗,必要时去除骨瓣,以利减压,挽救生命。术后还应注意全身各脏器功能,防治并发症,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参考文献:

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灶应注意哪些饮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灶应注意哪些饮食 导语: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灶对于朋友来说应该都不会陌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我们患上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灶的几率也越来 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灶对于朋友来说应该都不会陌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我们患上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灶的几率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积极预防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灶的发生。可能很多男性朋友并不了解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灶的预防方法有哪些。所以常常都无从下手。那么,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灶应注意哪些饮食? 可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梗塞.因为老年人身体虚弱,可能还存在其他的疾病,所以治疗最好是通过检查后,听医生的.不要随便开药.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0.5-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病变数目呈多个,甚至多达数十个。 临床上,患者多元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和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靠CT检查。 广泛性、多灶性的腔隙性脑梗塞,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要限制摄入富含脂肪、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奶油、动物脑和内脏及各种精致蛋糕和糖等。 日常饮食宜选用低脂肪食物,如植物油、酸奶、豆类、鸡蛋蛋清、适量瘦肉、家禽、鱼类等,并注意增加维生素纤维的摄入,如各种蔬菜、瓜果、适量洋葱、大蒜、香茹、木耳等。平时要少吃盐,适量饮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

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 唐瑞文,王飞,费威 (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重庆402260)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09月~2013年08月经显微外科治疗的104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显微手术的治療效果。结果术后CT提示血肿量减少90%以上91例,减少60%~90% 8例,再出血者5例。术后2w内清醒30例,嗜睡28例,昏睡26例,浅昏迷8例,中度、重度昏迷6例,死亡6例。术后6月按GOS(Glasgow Outcome Scale)预后评分,轻残54例,中度残疾27例,重度残疾10例,死亡13例。结论高血压基底区脑出血显微手术治疗对脑组织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等优点。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显微外科手术 我科从2010年09月~2013年08月采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治疗的104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8例,女56例,年龄31~84岁,平均57.3岁;发病至手术3~74h,平均8.2h;术前意识状况,嗜睡22例,昏睡34例,浅昏迷29例,昏迷15例,深昏迷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18例患者术前单侧瞳孔散大,4例深昏迷患者术前双侧瞳孔散大;72例既往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其中6例有糖尿病病史,1例有酒精性肝硬化。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证实基底节区血肿,血肿量25~85ml,平均47.5ml。 1.2方法全麻气管插管,头偏向健侧30°~70°不等,使术中血肿的长轴与视线一致,增大血肿的暴露,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切口可综合患者年龄、术前意识,血肿位置选择额颞弧形、颞部马蹄形或斜行直线切口。骨窗或游离骨瓣入颅。”+”形切开硬膜或硬膜瓣翻向蝶骨棘或中颅窝底,置入显微镜,所有硬膜下的操作均在显微镜下进行。依据血肿在基底节偏前或后、上或下选择经侧裂-岛叶、颞上回或颞中回-岛叶入路清除血肿。避开皮质血管作一长约1~1.5cm皮质切口,电凝岛叶表面血管达血肿腔。术中严格避开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重视对静脉的保护。术闭在麻醉师的配合下升高血压至140/80mmHg左右确认无出血后根据术前状况及清除血肿后的脑压决定是否保留骨瓣。血肿腔或硬膜下置入引流管,依据患者硬膜下置入颅内压(ICP)监测传感器,常规关颅。估计短时间难以清醒者可经皮气管切开,便于呼吸道护理。 1.3术后处理密切监测血压、ICP,严格控制血压于140/80mmHg左右防止再出血,并根据ICP监测值应用脱水剂,术后1~3d常规复查颅脑CT,48h内

脑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怎么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脑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怎么治疗 导语:现在这个社会,朋友们患上脑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这个疾病是很多的,我们在生活中是一定要好好的重视这个疾病,只有重视了我们才不会被 现在这个社会,朋友们患上脑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这个疾病是很多的,我们在生活中是一定要好好的重视这个疾病,只有重视了我们才不会被伤害,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先进,治疗这个疾病的方法也是越来越多了。那么,脑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怎么治疗? 一,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你的病情。通过你对病情的描述,对于腔隙性脑梗塞,这一特殊病情,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 2二,我们需要对这种病进行治疗,由于这种病情比较特殊,发病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我个人推荐你这么去做,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是经济、实惠、安全及最常规的抗血小板预防用药,最低有效剂量为50mg或75mg/天。急性期可增加剂量至300mg/天。 3三,如果上面的方法对于你的病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善,或许你还需要多注意一下生活饮食,再试试这个办法,抵克立得,可作为治疗用药和预防用药,剂量及用法是125~250mg/天,进餐时口服。用药过程中应检测血象、肝功能及出凝血等。 通过以上对脑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怎么治疗的简单介绍,大家现在都有所了解了吧。当然,对于病情还是应该注意很多值得你注意的地方。因为这些小小的细节会给你的病情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还是希望你的生活能够多多注意。 其实导致肩膀疼痛的原因是非常多的,除了与肝脏疾病有关,此外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 发表时间:2018-10-22T14:46:55.11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4期作者:林林[导读] 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实施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治疗的效果。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414500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实施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时间段:2016年12月-2018年5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8例,按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44例)、对照组(44例),对照组:显微镜手术治疗,实验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昏迷评分、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程度)。 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54%vs20.45%)、昏迷评分低于对照组,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实施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血肿清除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借鉴。【关键词】神经内镜;显微镜;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有效性;安全性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中最常见的为壳核和丘脑出血,其为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血压伴发脑小动脉病变,血压突然升高导致动脉突然破裂,病情发展较快,死亡率较高,临床上多采用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1]。随着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了探讨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本次随机选择88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88例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将其分为2组。纳入标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符合诊断标准(WHO制定的相关标准)的患者。排除标准:脑干出血患者,颅内动脉瘤患者,合并严重脏器损伤患者,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实验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0.5±9.5岁,血肿量:31-51ml,平均血肿量:40.5±8.8ml,发病到手术时间:1-23h,平均时间:11.5±10.5h。对照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1.5±10.5岁,血肿量:33-58ml,平均血肿量:45.5±11.5ml,发病到手术时间:0.5-24h,平均时间:12.25±11.25h。对比两组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符合临床研究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显微镜手术,对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经翼点处入路,采取小骨颅术进行治疗,将骨窗扩大后,剪开硬脑膜,对皮层电灼后,借助脑穿刺针对血肿腔进行清除,借助显微镜打开蛛网膜,将脑脊液排出,打开侧列,在显微镜引导下吸除血肿,对其进行压迫止血,后缝合切口[2]。 实验组:神经内镜手术,对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钻空处以血肿中心利颅骨内板最接近位置和血肿量最多层面,切口位置的选择以骨孔作为中心,行一3-4cm的切口,颅骨孔直径2-3cm,切开硬脑膜,并借助脑探针对血肿腔进行穿刺,成功后,吸取血肿,沿穿刺方向将内镜置入血肿腔,在其辅助下清除血肿,并采用电凝止血,后缝合切口[3]。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获得性肺炎)、昏迷评分(哥拉斯哥昏迷评分)、手术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分析,两组患者计量资料(昏迷评分(哥拉斯哥昏迷评分)、手术指标)用t、()表示;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用、%表示,临床研究资料对比,P值区间在0.00-0.05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详见表1。表1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临床观察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5-09-07T14:17:49.8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王翠香 [导读]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河南商丘探讨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效果。 王翠香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河南商丘 476100)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 年8 月—2014 年9 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60 例,按照是否实施手术治疗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保守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NIHSS 评分、BI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损伤,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7-0037-02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implement minimally invasive hematoma removal of clinical observationCui-xiang wang (shangqi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utside a family Henan shangqiu, 476100)[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atoma hypertensive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in August 2012 -2014 September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hemorrhage in 60 patient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rger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inclu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patients using minimallyinvasive hematoma treatment, clinical treatment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Excellent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of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0.05); patients in theexperimental group NIHSS score, BI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Minimally invasive hematoma on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brain damage, and promotethe recovery of nerve function in patients, a significant effect, safe and reliable, it is recommended to further promote in clinicalpractice. [Keyword] Hypertensiv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minimally invasive hematoma; clinical observation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高血压性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微创血肿清除术以其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在临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具体临床疗效尚存在一定争议。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于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取提供可靠的建议。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 年8 月—2014 年9 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60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所指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且经由颅脑CT 确诊为基底节区出血。按照是否同意手术治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0 例,17 例男性,13 例女性,年龄分布为39~67 岁,平均年龄为55.2±7.3 岁,出血量为30~57mL,平均出血量为44.9±10.7mL;对照组30 例,16 例男性,14 例女性,年龄分布为43~69 岁,平均年龄为56.9±3.3 岁,出血量为33~62mL,平均出血量为45.3±10.5mL。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12h 内入院治疗,且排除继发性出血、混合性卒中、血肿破入脑室、心肺功能障碍者、凝血在功能障碍者等,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并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对其实施血压控制、抑酸、水电解质平衡纠正、脱水,对症支持和康复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术前根据颅脑CT 检查结果对患者血肿位置进行定位,将距离颅骨最近的血肿中心处作为穿刺点,注意避开功能区和皮质血管。行常规消毒,选取长度合适的YL-1 型颅内血肿穿刺针,行局部麻醉,沿穿刺点进行钻孔,然后将穿刺针缓慢置入靶点,将针芯拔出,使用5mL 注射器将血肿内的积血缓慢抽出,首次将40%~60% 积血量清除,防止患者颅内压过快压降引发再出血,术后进行颅脑CT 复查,保证引流管在血肿内的位置适当。术后每隔6h 将3~5 万U 尿激酶沿引流管注入血肿腔,在引流管关闭2~3h 后进行引流,直至患者血肿内积血完全清除后将引流管拔除。 1.3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BI 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标准对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病残程度进行评估,并通过颅脑CT 复查对血肿体积进行观察[2]。按照以下标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①优:患者经治疗,其NIHSS 评分较术前减少程度在91%~100%,且病残程度为0 级;②良:患者经治疗,其NIHSS 评分减少程度为46%~90%,且病残程度在Ⅰ ~ Ⅲ级之间;③中:患者经治疗,其NIHSS 减少程度为18%~45%;④差:治疗结束后,患者的NIHSS 评分减少程度在18%以下,或有增加趋势。本次研究以治疗优+ 良作为临床治疗有效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 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并对其进行X2 检验,P<0.05 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结果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术后14d NIHSS 评分、BI评分分比为9.7±3.7 分,45.1±5.9 分,实验组患者术后14dNIHSS评分、BI 评分分别为6.1±3.0 分,59.7±6.3 分,实验组患者术后NIHSS 评分、BI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0.05)。 3 讨论 调查显示,我国脑出血的发生率约为20%~30%,其中70% 左右为高血压性脑出血(40% 为基底节区出血),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严重影响[3]。研究指出,脑出血患者由于短时间颅内出现血肿占位,对周围脑组织造成压迫,造成周围脑组织的血流量减少,从而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脑水肿和脑组织损害,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4]。 相关资料显示,微创血肿清除术能够迅速、直接的清除血肿,且在目前已知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方式中损伤最小[5]。部分研究指出,同保守治疗相比,微创血肿清除术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同时可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能力的提升[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