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大师导演作品总汇

纪录片大师导演作品总汇

纪录片大师导演作品总汇
纪录片大师导演作品总汇

xx

xxxx

《小山回家》录像,58分钟,彩色,1995年

《小武》剧情片,107分钟,彩色,1997年

《站台》剧情片,154分钟,彩色,2000年

《任逍遥》剧情片,113分钟,彩色,2002年《世界》剧情片,120分钟,彩色,2004年

!《东》纪录片,70分钟,彩色,2006年

《三峡好人》剧情片,108分钟,彩色,2006年!《无用》纪录片,81分钟,彩色,2007年

《二十四城记》剧情片,152分钟,彩色,2008年!《海上传奇》纪录片,138分钟,彩色,2010年xx

《喇嘛藏戏团》(1991年)

《拉萨雪居民》(1992年)

《天主在xx》(1992年)

!《彼岸》(1995年完成)

《静止的河》(1998年完成)

!《幸福时光》

(2002)

2004年与段锦川、康建宁组建“年年三畅”工作室,专事纪录片的拍摄工作,目前正在拍摄的纪录片作品有《土地》、《京剧》等。

xxxx

《xx谜》

(1985);

《黄河流长》

(1986);

《窑洞?人》

(1987);

《闯江湖》(1988,与xx合作);

!《沙与海》(1989,50分钟,与高国栋合作,获得第二十八届亚广联纪录片大奖);《石头上的印记》

(1991);

《雪域》

(1992);

《xx》

(1993);

《天籁》

(1994);

《生活》(1995,合导);

!《阴阳》(1995--1997,180分钟)

《公安分局》

(1998);

《当兵》

(2000);

!《听xx先生讲过去的事情》

(2002)

xx

《红地毯上的日记》(1990年)

《起程,将远行》(1995年)

《导演》(1996年)

!《舟舟的世界》(1997年)

!《xx》(1999年)

!《xx》

(2004)

xx

《青稞》(1986年)

《xx面具供养》(1988年)

《青朴--苦修者的圣地》(1992年合导)《广场》(1994年合导)

《八廓xx16号》(1997年)

《天边》(1997年)

《xx的男人和女人》(1997年)

《沉船-97年的故事》(1999年)

国际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Frederick Wiseman)

《提提卡蠢事》Titicul Follies 84分钟/16毫米黑白/1967年

!《高中》High School75分钟/16毫米/黑白/1968年

《法律与秩序》Law and Order81分钟/16毫米黑白/1969年《医院》Hospital84分钟/16毫米/黑白/1970年

《基本训练》Basic Traing89分钟/16毫米/黑白/1971年

《少年法庭》Juvenile Court 144分钟/16毫米、黑白/1973年《灵长类》Primate 105分钟/16毫米/黑白/1974年

《社会福利》Welfare167分钟/16毫米/黑白/1975年

《肉类》Meat 113分钟/16毫米/黑白/1976年

《运河区》Canal Zone 174分钟/16毫米/黑白/1977年

《西奈驻防》Sinai Field Mission 127分钟,16毫米黑白1978年!《演习》Manoeuvre 115分钟/16毫米/黑白/1979年

《模特儿》Model 129分钟/16毫米/黑白/1980年

《商店》The Store 118分钟/16毫米/黑白/1983年

《跑马场》Racetrack 114分钟/16毫米/黑白/1985年

《聋与盲》Deaf and Blind 16毫米/黑白/1986年

《死亡邊緣》(Near Death,1989)

!《中央公园》Central Park176分钟/16毫米/黑白/1990年

!《动物园》Zoo 130分钟/16毫米/彩色/1993年

《高中2》High School 216毫米/彩色/1994年

《芭蕾》Ballet 170分钟/16毫米/彩色/1995年

!《公共住房》Public Housing 195分/16毫米彩色/1995年

《法国喜剧》La Comedte Fancaise 223分/16毫米彩色/1996年

!《公共住房》Public Housing 140分钟/16毫米彩色/1997年

《缅因州的贝尔法斯特》Belfast , Maine 248分钟/16毫米彩色/1999年海蒂·霍尼曼Heddy Honigmann(荷兰)

她的多部作品荣登IDFA二十年最经典纪录片榜。

经典作品《永远》迷倒无数纪录片观众。

《金属及忧郁气质》1994年/80分钟

《爱如此自然》19分钟

《地下乐队》1998年/108分钟

《疯狂》19分钟

!《永远》2006年/94分钟

《被遗忘的》20分钟

埃罗xx·xx

!《细细的蓝线》TheThinBlueLine-------

(1988)

!《又快又贱又失控》Fast,Cheap&OutofControl-------

(1997)

!《时间简史》ABriefHistoryofTime-------

(1991)

《标准流程》

(2007)

史蒂夫·詹姆斯Steve James美国

经典纪录片《Hoop Dreams》获得奥斯卡提名以及圣丹斯电影节观众大奖,堪称美国十大体育电影之

一。"

!《篮球梦》

(1994)

《xx》

鲍勃·康诺利Bob Connolly澳大利亚

拍摄于1992年的纪录片《黑色收成》荣获IDFA的两大奖项,1984年《首次接触》赢得了奥斯卡提名。

xx·xxSteven Starr

史蒂文·斯达尔是影像平台“Revver”的首席执行官,多学科媒体技术总监,也是获奖纪录片《水之爱》的制片人。他同时参与众多媒体策划工作,也是多部纪录片的融资顾问,和策略指导。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赏析 教学大纲 【说明】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纪录片赏析》课程在引导学生赏析世界纪录片大师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观照大师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纪录片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流派加以阐述,力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其树立正确的纪录片创作观念。 教材选用依据:我国影视界对纪录片理论的研究滞后,目前适合于高校影视专业纪录片课程的教材并不多见。本课程在兼顾本校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建立起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教法: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把赏析优秀纪录片作品和对纪录片理论的梳理相结合,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纪录片的概念、分类及界定,使学生对纪录片本体有基本的认识。 内容要点:1、纪录片定义 2、纪录片类型 3、纪录片观念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举例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2课时 作业与思考: 1、纪录片的类型有哪些? 2、有人建议应把纪录片放在社会学、人类学的坐标系中加以研究,你如何看

待这个问题? 第二章纪录片本质属性的研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真实性的内涵。 内容要点:1、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2、如何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2课时 作业与思考: 1、你怎样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 2、你怎样理解纪录片中的“扮演”? 第三章纪录片的界定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我国纪录片史上关于纪录片的两次界定,使学生了解纪录片在本质与形态上与其他片种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要点: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 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 3、我国纪录片的两次界定的文化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图示法、举例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4课时 作业与思考: 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 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章罗伯特·弗拉哈迪及其作品分析

纪录片大师导演作品总汇

xx xxxx 《小山回家》录像,58分钟,彩色,1995年 《小武》剧情片,107分钟,彩色,1997年 《站台》剧情片,154分钟,彩色,2000年 《任逍遥》剧情片,113分钟,彩色,2002年《世界》剧情片,120分钟,彩色,2004年 !《东》纪录片,70分钟,彩色,2006年 《三峡好人》剧情片,108分钟,彩色,2006年!《无用》纪录片,81分钟,彩色,2007年 《二十四城记》剧情片,152分钟,彩色,2008年!《海上传奇》纪录片,138分钟,彩色,2010年xx 《喇嘛藏戏团》(1991年) 《拉萨雪居民》(1992年) 《天主在xx》(1992年) !《彼岸》(1995年完成) 《静止的河》(1998年完成) !《幸福时光》 (2002)

2004年与段锦川、康建宁组建“年年三畅”工作室,专事纪录片的拍摄工作,目前正在拍摄的纪录片作品有《土地》、《京剧》等。 xxxx 《xx谜》 (1985); 《黄河流长》 (1986); 《窑洞?人》 (1987); 《闯江湖》(1988,与xx合作); !《沙与海》(1989,50分钟,与高国栋合作,获得第二十八届亚广联纪录片大奖);《石头上的印记》 (1991); 《雪域》 (1992); 《xx》 (1993); 《天籁》 (1994); 《生活》(1995,合导); !《阴阳》(1995--1997,180分钟)

《公安分局》 (1998); 《当兵》 (2000); !《听xx先生讲过去的事情》 (2002) xx 《红地毯上的日记》(1990年) 《起程,将远行》(1995年) 《导演》(1996年) !《舟舟的世界》(1997年) !《xx》(1999年) !《xx》 (2004) xx 《青稞》(1986年) 《xx面具供养》(1988年) 《青朴--苦修者的圣地》(1992年合导)《广场》(1994年合导) 《八廓xx16号》(1997年) 《天边》(1997年)

影视作品分析纪录片《最后的山神》

文明逝去的渐近线 -------浅评《最后的山神》影视纪录片 定居就像一条线划开了鄂伦春的过去与现在。《最后的山神》是纪录片导演孙曾田1992年拍摄的,该片以兴安岭一个部落为拍摄对象,以孟金福夫妇为主要人物,用镜头表述了鄂伦春人的文化样貌与生活面貌。鄂伦春人的文化是独特的,他们以林为灵,对身边周遭的物象充满了虔诚,但从导演的镜头告诉我们了一幕幕关于鄂伦春文明,也关于鄂伦春文明的消逝。本片从具有深意的解说词、表现力丰富的镜头语言、动人的细节与音乐,为观众画出了一条逝去在鄂伦春文明上的渐近线。 解说词是直白的,浸染着关于信仰、关于虔诚的深意。 “孟金富的枪太老了,老到找不到相同型号的子弹”,他不愿意换枪,不愿意用捕猎架子,因为他认为“像那种不分老幼的猎杀,山神是不会高兴的”,一支“老去”的枪,一句内心的话语,解释了孟金富对山神的敬畏,折射出他对眼前尚存着这片土地上供养着自己与族人的生灵的虔诚。“孟金富的山林是又神灵的,而郭保田的山林只是山林”,一句对比着的解说词,道出前者生于山林,后者长于山林,前者的信仰还尚存,后者的信仰已渐隐,对,这是一种无形的渐隐,与生活方式无关。“死去一个老人,鄂伦春又离山林又远了一步”,这里的解说词显然已经成了一种隐喻,死去的老人,逝去的文化,青黄不接的习俗都在解说词里,靠近了逝去。解说词,通俗却不简单,它在讲着一个与鄂伦春信仰,以及与萨满虔诚相关的故事片段。 镜头语言是丰富的,动静大小之中捕捉到了正在消逝于山林中的鄂伦春。 本片中多处运用了空镜头,于开片兴安岭的树林处,于兴安岭的夏天处,于感叹动物越来越少处,于萨满舞跳动之前。一组组空镜头,将我们带到了兴安岭,带到了鄂伦春,走进了孟金富,这些空镜头都是生动的,全然的而又自然的接触到了这山林的文明。同样本片呈现了许多特写,于那树上的山神像,于制作桦皮船,于孟金富失落时,于他妻子回眸凝视间,于那多次沉落西边的残阳......每一次特写带来的视觉停留,总能让人思绪也停留,停留在鄂伦春文明的印记上,停留在这神性兴安岭。固定镜头也是片中最常见的,孟金富每一次拜山神,孟金富静坐狩猎,哪怕是孟金富跳起的萨满舞,仿佛导演想用这固定的镜头让大家看到、听到、回忆到鄂伦春的虔诚,这些流逝的虔诚走得能慢一点,再慢一点。镜头不会讲述,但它的丰富表现,已经渗透到了鄂伦春的每一棵树木,每一寸山林。 细节是动人的,音乐也是动人的,都挑起人们关于鄂伦春的思考。 雕刻着山神像的树木被砍罚了,孟金富感觉到自己也被砍伐了一样,哀婉的音乐油然而起。画面中看到孟金富安静得坐着,抽着烟的沉思着,应该是沉思着关于山神去哪儿了吧,或许是,因为响起的音乐回答了他思考的结果。片尾处,孟金富答应摄制组跳一支萨满舞,镜头捕捉到了孟金富母亲抽着眼而不开心的样子的细节,一曲舞蹈过后,响起的同样与砍伐山神树一般的哀婉之声,这或许在是祭奠,祭奠远去的山神如同老母亲口中的唠叨,“山神不会再回来了”。不尽然的细节与音乐,让这条线画得越来越清晰,让人思考着他的尽头。 新年为马系红带祈求福祉、捕猎前跪拜树上的山神像、夏天孟金富刮胡须让他能匹配上兴安岭夏天的美丽、正月十五跪拜月亮之神、没有铁钉的桦皮船、动物越来越少的静默、悬于山林间的“风葬”以及最后一支萨满舞,这就是鄂伦春,一张张来自这里的文明画面,都一一的存在了本片的解说词中,镜头下,细节与音乐里,最后也全都一一部交付给了屏幕前的观众。当片尾以定格于孟金富走在一片白茫茫蜿蜒曲折的雪地里时,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回味且清晰想法:鄂伦春的文明走在逝去的渐近线上。

2016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纪录片导演创作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导演系】 院系:导演系研究方向名称: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方向介绍: 培养专门的影视纪录片导演人才,系统学习纪录片创作手法和相关理论,具有较高的中外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熟练运用纪录片创作基本技能,独立完成纪录片创作工作。 业务课一名称: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 业务课一介绍: 艺术理论与电影基础理论是对艺术、特别是电影进行综合研究,描述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各艺术门类的学问和知识、在其基础上深度探讨电影艺术的特质和创造规律,而且还是艺术工作者、特别是电影工作者拓展事业、提高艺术品味和创作底蕴的重要思想和观念源泉。因此,艺术理论和电影基础理论是任何一名有志于电影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 业务课二名称:纪录片导演创作及理论 业务课二介绍: 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纪录片创作能力,了解纪录片创作的基本原则及创作手段,了解电影史上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及其创作主张。能根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据自身的知识准备判断纪录片的题材价值,预测未来纪录片的创作方向及拍摄方法。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 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艺术概论》赵彬主编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 《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 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笔记资料包含: 【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 +【电影基础理论内部试题库】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奥斯卡获奖电影和电影人(二)】第81届最佳纪录片

第81届最佳纪录片 最佳纪录片 《走钢索的人》Man on Wire, A Wall to Wall in association with Red Box Films Production, James Marsh and Simon Chinn 最佳真人短片 《玩具岛》Spielzeugland/Toyland A Mephisto Film Production, Jochen Alexander Freydank 剧情简介 一个关于谎言和罪过的故事。一个德国小男孩以为他的犹太裔邻居们就要去玩具岛了,他收拾行李偷偷溜出家想要根他们一同前往,熟不知道梦想中的玩具岛确是比地狱还要让人毛骨悚然的集中营…… 最佳动画短片 《回忆积木屋》La Maison en Petits Cubes A Robot Communications Production, Kunio Kato 《回忆积木屋》是2009年最佳动画短片,是有由日本加藤久仁生所导演的。曾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剧情介绍 《回忆积木屋》 《回忆积木屋》 《旅人日记》导演加藤久仁生新作,全片散发着浓浓的法式情调,造型和画面气氛的营造让人惊艳。 老旧画册的暖黄色调里,合影相框挂满了墙壁。老人在摇椅上独自抽着烟斗,房间里飘满落寞空气。他打开地窖的小铁门,拿起钓竿垂下淹没城市的深蓝水面。 海潮,鸥鸣,吉他,竖笛,近藤研二的配乐在这一开篇里晕染出哀伤氛围。 平凡一天傍晚,老人对着电视独食独酌,如同许许多多孤单的傍晚。清早起床,水面又漫涨过小屋。老人习以为常,添砖加瓦,垒高他的积木。这工作他已重复过十数次。积木已然垒的那么高,和他一起搭积木的人却早已不在。 搬运家当,伴随数年的烟斗沉入水底。老伙计始终顺心顺手,老人舍不得,买了潜水服回到旧房间找寻,却无意中打开了回忆之门。 拾起烟斗的一瞬间里,过往如触电般开启。 那瞬间像冰雪消融,像花苞绽放,像幼雏破壳。一扇一扇的铁门被打开,一层一层的旧房屋被探访,一盒一盒安眠着的回忆,被重见了天日。 沉入越来越深的冰冷海底,倒叙般迎接他的是越来越真切的温暖回忆,让他不停下潜,欲罢不能。

2008-2009中国优秀纪录片精选

2008-2009中国电视优秀纪录片作品精选 2008-2009是中国极不平凡的年度,在这感动与喜悦相互交融的年度里,中国电视记录了全国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变革历程,呈现出一大批见证时代、记录文明进程的优秀纪录片作品。 2008-2009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十优”表彰活动将全面梳理这两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产生的优秀作品,探究纪录片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传播价值、学术价值,总结纪录片创作的宝贵经验,加强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力量,盘点现有资源,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搭建有效创作平台,以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积极促进中国纪录片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一、系列片优秀作品9DVD DVD1、《生者》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栏目 《中国故事》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室 《毛泽东1949》五洲传播中心、中视影视制作中心 DVD2、《我爱你,中国》北京电视台 《澳门十年》中央电视台 《与祖国同行》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 DVD3、《让祖国检阅》云南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 广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驻北京军区记者站 《哈军工》广东电视台海外中心 《大阅兵——回首六十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DVD4、《淮军》安徽电视台 《八千里路走边关》内蒙古电视台汉语卫视节目中心 《成长的秘密》重庆广电纪实传媒责任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 《长江大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宣传部、中国教育电视台DVD5、《我们的奥林匹克》中央电视台、中国奥委会 《大阅兵2009》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

《台北故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DVD6、《玄奘之路》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志愿者》广东电视台 《刺客令》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 《谁与问天》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电视台 DVD7、《新中国教育纪事》中国教育电视台 《大工程》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 《第一犁》中央电视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DVD8、《人与自然》五洲传播中心 《丝的旅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看中国》Discovery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 DVD9、《忠贞》成都电视台、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史说汉字》山东电视台 《奠基——老一辈革命家与新中国体育》南京电视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长片优秀作品13DVD DVD1、《察卡洛(盐井)》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月球探秘》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DVD2、《劫后》成都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 《洋海巫师》新疆电视台 DVD3、《寻找少校》深圳市越众影视有限公司 《松山·松山》云南电视台 DVD4、《盖叫天》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纪实频道 《莱茵河:人与自然的对决》广东南方电视台 DVD5、《留不住的一个月》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 《古田会议》中央电视台、福建省委宣传部 DVD6、《一瞥汾河湾——绛州纪事》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寂静山谷》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DVD7、《小人国》北京中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康巴人的三十年》四川广电集团海外社交中心 DVD8、《中国大工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五洲传播中心 《虾街十年》湖北广电总台电视经济频道

纪录片导演阐述

导演阐述 《工地》是大连电视台新近创作的一部有关农民工的纪录片。导演阐述是这样的: 中国有13亿人口,8亿农民。农民中有亿劳动力人口,其中的9400万进城打工。在某种意义上,农民的现实就是中国社会的现实,农民的理想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而在城乡流动的农民工是中国政策调控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记录过程中,我们有两大发现: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单纯和劳作方式的神奇。单纯和神奇则构成本片的结构方式和表述方式。本片通过对农民工生活理想的记录,把农民工从世俗理解中的低微层面抖落出来,呈现为一种伟大的生活,和精彩的现实…… 这里,我们试图对本片的创作过程进行理性梳理,与纪录片同行共勉。 结构:用简单的语言说话 《工地》的结构是这样的:农民工的劳动场景和生活场景+人物面部特写+人物现场采访。由这三部分组成完整段落,各段落铺排开重复循环,构成一个单纯的循环式结构。其中现场采访是主体和主线,是本片的写实部分;劳动和生活场景是主体后面的背景,是本片的写意部分;成组出现的面部特写是主体里面的内核,是作品的本质诉求。如此结构原因有三: 一是自《海路十八里》以来,我们一直在自觉地探索单纯的表述形态,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第一感受”。前期广泛接触深入思考以“寻门而入”,后期则要跳将起来“破门而出”。我们相信,好作品是单纯并且准确的。二是做外国人看得懂的纪录片。通过市场交易让我们的纪录片进入境外主流媒体,是近年我们在走的一条新路。繁复的背景交代,微妙的情感差异,独有的文化情愫,外国人理解起来是困难的。绕开这些,我们力图形成的是一种通用的单纯样态。如果说《海路十八里》是我们寄往西方的一张明信片,《工地》则是来自中国最坚定、坦诚的凝视。三是用结构来制造节奏。这是一部快节奏的纪录片,镜头长度基本保持在3秒以内。音乐被大段运用,昂扬的节奏引领着情绪的发展。与音乐的跳跃和速度感形成对比的,重复的结构却塑造出舒缓的慢板,从而形成轻重得当、缓急相宜的通篇意蕴。 结构是讲述的容器,也是作者对记录感受的抽象与提炼。单纯的结构不是想象,农民工的生活理想和劳动行为给我们的直接感受就是单纯。我们接受了生活的启迪和恩赐,形成对于农民工的独特视角,构成本片的鲜明风格。而结构决定表述方式,如何表述则决定观众的解读取向。从这个角度讲,结构也是作品的基本态度。单纯结构赋予的明快与健康的个性,正是我们面对农民工这个题材的基本态度。 主题: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被问及武功的最高境界,李小龙脱口而出:“是诚实地表达自己!”身处农民工之中,我们努力摈弃关于农民工的种种概念和结论,寻找内心的真实感受,然后诚实表达。

纪录片大师 约翰.格里尔逊

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是国际纪录片里的泰山北斗 1 不要去处理抽象概括的题材。关于邮政你可以写一篇论文,但是有关一封信你就必须去拍部片子。 2 不要背离包括下列三个基本元素的原则:社会学的、诗的和技术的。 3 不要忽视剧本,也不要在拍摄时碰运气,若脚本准备周全,你的片子等于完成了,因此当你开拍时,即开始准备下一步。 4 不要忘记当你拍片时,每个单独的镜头都是一整组镜头及一整部片子的一部分,即便最美的镜头。如果不是放在合适的地方,甚至比最不美但有价值的镜头号更糟糕。 5 不相信凭旁白就可以讲故事,结合画面及声音才能完成此事。旁白使人不舒服,不必要的旁白更加令人不适。 6 不要发明不必要的拍摄角度,不当的角度只会干扰及破坏情感。 7 不要滥用快节奏的剪接方式,如果节奏越来越快,想像个最华丽的慢板曲。 8 不要过度使用音乐,如果你这么做,观众会拒绝去听它。 9 不要使用太过量的同步声音,暗示性地运用这些声音是最好的,补充性的声音才能组成最好的生意声音。 10 不要用太多光线效果,或把它们弄得太复杂,叠化和淡入淡出就是影片的标点符号,它们是你的逗点和句号。 11 不要拍太多特写,等到高潮时在使用,在一部结构均衡的影片中,特写出现极其自然,但出现次数太多会失掉它们的重要性。 12 处理人的因素及人类的关系时,不要适疑,在天地中,人类与其

它动物甚至机器都是一样美的。 13 你要说的故事不要模模糊糊,一个真实的题材必须以清楚及简单的方式说出来,但清楚与简单并不一定要把故事戏剧化。 14 不要放弃实验的机会,纪录片的名声完全由实验中取得,没有试验,纪录片便失去它的价值,没有实验,纪录片便不存在。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

【大师】《大师》 纪录片

【大师】《大师》纪录片 任凭岁月如何雨打风吹,任凭记忆如何铺张浪费,大师就像我们的灵魂一样永远在心中预订了一个位置,当我们用双手打开这个位置,马修斯、斯蒂法诺、贝斯特、克鲁伊夫、贝肯鲍尔、普拉蒂尼、巴斯滕、巴乔、罗纳尔多、齐达内、小罗纳尔多、卡纳瓦罗……这些名字足够令任何一个人眩晕,而他们持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证――欧洲金球奖得主。 斯坦利?马修斯(1956年)Stanley Matthews 1956年,《法国足球》杂志将第一届金球奖授予了41岁的马修斯,这一年斯蒂法诺带领皇马赢得欧洲冠军杯,但为了纪念马修斯的整个运动生涯,英国人首获这一殊荣。当回忆起这件往事时,马修斯显得很淡然:“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么多广告,一个老先生特地从巴黎来到布莱克本,将金球奖给了我,而我只记得这些。” 迪?斯蒂法诺(1957年&1959年)Di Stefano 1956-59年,斯蒂法诺连续四次成为西甲射手王,不仅如此,1957年的欧冠决赛,他为皇马首开记录,而两年后的欧冠决赛,他同样攻破了对手的大门。

雷蒙德?科帕(1958年)Raymond Kopa 1958年是属于科帕的,身为法国队的一员,他在世界杯上贡献3球,帮助法国队获得季军。在俱乐部,他为皇马拿到联赛冠军和冠军杯冠军立下战功。无论是在法国队还是皇马,方丹、斯蒂法诺和普斯卡什的伟大也掩盖不了科帕的光芒。 路易斯?苏亚雷斯(1960年)LuisSuarez 1960年的冠军杯半决赛,皇马以总比分6比2淘汰巴塞罗那,可在这一年的金球奖评选中,巴塞罗那队长苏亚雷斯却击败了皇马射手普斯卡什,也许是苏亚雷斯在巴塞罗那的突出作用征服了金球奖的评委。 西沃里(1961年)Sivori 作为笫一个来自意甲的金球先生,在效力尤文的8年中获得3个意甲联赛和3个意大利杯冠军,其中1961年拿到最后一个意甲锦标,于是他被写进金球奖的历史。 马索普斯特(1962年)Masopust 第一个产自东欧的金球得主,而1962年,正是约瑟夫?马索普斯特率领捷克斯洛伐克杀进世界杯决赛,并在决赛进球,因此当年的金球奖评选中,他力压尤西比奥和德国人施内林格。

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演递及其论争——为“中国纪录片20年论坛”而作

【内容摘要】本文就20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进行了梳理,包括三个部分:一,创作理念的演递;二,创作理念的论争;三,我的纪实理念。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理念;演递;纪实;论争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轫于中国电视开播之时,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真正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还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随着我国进入一个社会的转轨期,我国的经济结构、伦理价值、道德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转移。这样,造就的社会普遍文化心态是:讨嫌“虚假”,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远离“梦幻”,尊重“现实”。也就是说,人们活得越来越“实在”,要求越来越“实际”。因此,人们对他们所生存的社会越来越关注,对变革的事态发展越来越倾心。而电视纪录片,则恰恰可以将真实的社会生存状态,通过小小的电视屏幕及时输送到每一个家庭,从而使人的个体融入到社会群体之中,使社会与人更靠拢,使人与社会更贴近。所以,以反映真实社会生活为己任的电视纪录片,才格外赢得观众的青睐。加之,此时我国的电视屏幕上的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亦可称之为电视纪录片的精品,诸如《望长城》、《沙与海》、《藏北人家》、《远在北京的家》、《壁画后面的故事》……。正是靠这些作品本身,占有了屏幕,赢得了观众,成为中国电视屏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样,电视纪录片,就具有了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电视纪录片成为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电视纪录片成为电子时代高品格的文化代表;电视纪录片成为电视总体制作水平的标志。 回顾中国电视纪录片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我们发现也是其创作理念不断变化及其论争的历史,这对我们“温故而知新”,进一步推动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颇有裨益。 一、创作理念的演递 在回顾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发现,其创作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文化背景、大众情绪的变化也发生着鲜明的变化。 1.60年代——80年代 此时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是——“教化与指导”。 其理论基础是列宁所说的:纪录片,“是形象化的政论”。其实,列宁的这段话,是指新闻影片而言:1921年,当时主管苏联宣传工作的卢那格尔斯基在回忆列宁关于电影的口头指示时说:“列宁当时是在看国际新闻影片时说的这番话,内容是: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这种新闻片要有适当的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然而,却被后人偷换概念,说成是纪录片的定义。⑴ 此外,就是爱森斯坦所说的:“纪录片,不仅是感性形象可以直接表现在银幕上,抽象概念,按照逻辑表达的论题,和理性现象也可以化为银幕形象。”⑵ 的确,“世界上绝没有脱离政治的生活,也没有脱离生活的政治。可是,我们有些同志却自觉不自觉地把生活和政治生离活剥,使政治变成简单的标签,原则变成空洞的口号。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桎梏下,摄像机只能远远地在生活的表层推拉摇移,小心翼翼地寻找万能镜头,战战兢兢地罗织保险系数。”⑶ 此时的创作特征是: (1)重视文本。根据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事先设计完整的“文本”,作为拍摄的基矗 (2)依赖解说。借用广播的语言,通过播音或解说,将思想直接灌输给观众,达到耳提面命的说教目的。 (3)声画分离。解说为主,画面为辅,多是声画不搭界,构成简单的“声画两张皮”的节目形态。严格地讲,这种纪录片的创作,与其说是纪录生活,不如说是揭示思想、宣传观念。对广大电视观众进行思想教化和行为指导。 从我国的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1958年,孔令铎、庞一农拍摄,中央电视

纪录片专业影评怎么写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 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 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 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

纪录片影评

至亲至爱的伟大亲情 _____评纪录片《俺爹俺娘》摄影师焦波用朴实无华的镜头,拍摄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片子主要记录的是几十年来,摄影机下俺爹俺娘容貌、境遇、生活的变迁。正如焦波自己所说:“这可以表现责任制以来农村生活的变化。然而,我想焦波没有说出来的是,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不管儿女流落何方,父母永远牵挂,在家盼望着游子的归来。 一开始,传入耳朵中就是回荡在山村中的声声鸟鸣和鸡叫,平和安宁的氛围和浓浓的乡音使我倍感亲切。一点点看下来,不得不说影片把最普遍不过的父母与儿女之情以及老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像抽丝剥茧般呈现在观众眼前,触碰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唯有泪千行。 本片的线索很明显。表面上看是以给父母亲拍摄的照片为线索,每一张照片都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实际上,影片是以时间向前推进的,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时间一点点推移,爹娘一点点变老了,儿子越来越大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这条时间轴把三十多年里爹娘的生活点滴串了起来,更以一个农村家庭为着眼点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大变化。虽然凌乱但不松散。 影片中父亲背诗的场景反复出现了几次,一次是《登鹳雀楼》,一次是过年时的《元日》,还有一次是跟小孙女一起背的《静夜思》,这既刻画了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渴求知识的父亲形象,与父亲对儿子求学寄予厚望想呼应,同时也透过诗篇的内容展现出老父亲经历种种磨难,最终能感受时代新生活,安享天伦之乐。 影片在镜头处理上非常灵动,照片的选取和镜头的渲染搭配得非常得当。印象非常深刻的其中有一张母亲站在田地里的照片,母亲年纪大了总还是要上田干活,母亲觉得活着不干活就失去了意义。母亲小小的身躯站在大片空旷的田地里,那种强烈的对比冲击着每一个孩子的神经,让人感觉到就是这样渺小而又伟大的母亲养育儿女一生,就是这样平凡又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新生活。还有当焦波去大姐家看望母亲时,在临走时母亲渺小的身躯又站在了窗户前,对他挥手告别,身躯变得越来越小,母亲的那种对儿子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感也在这镜头中被延伸到每个人心里。纪录片中也大量出现了空镜头,没有具体的人物,只有运用的照片和一些乡村的景,这种镜头的渲染反而给人一种淡淡的美感体验。 声音的处理也是不得不提的,应该说基本全程都是同期声录制,大量运用自然音响,这就把乡村生活的原貌给展现了出来,更加贴近生活,更为真实亲切,也使人物形象更易走入人的心中。影片中的旁白解说也给影片增色不少。一般性的话语却在情节发展和感情抒发

纪录片的六种类型

精心整理 依照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的观点,纪录片可以分为如下六种类型: 一、诗意型纪录片(PoeticDocumentary)诗意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它着力于节奏的创造,不同空间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 二、阐释型纪录片(ExpositoryDocumentary)阐述型纪录片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 (voice-of-God)、证据剪辑、全知视点等。 三、观察型纪录片(ObservationalDocumentary 基础在于便携式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的出现。 壁上的苍蝇”16号》 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品是让鲁什(的《夏日纪事》(ChronicleofSummer)。这种 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创 五、反射型纪录片(ReflexiveDocumentary)反射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作是《姓越名南》(SurnameVietGivenNameNam)。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的显着特征在于对纪录片呈现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反思。和其他类型纪录片一样,反射型纪录片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但更为重要的是,导演在片中同时表达对纪录片创作本身的反思。这种影片往往显得更为抽象,难以理解。对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和观众来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还是陌生的。

精心整理 六、表述行为型纪录片(Performative)表述行为型纪录片把真实的事件进行主观的放大,背离现实主义的风格。强调创作者主观的表述。代表作如马龙里格斯(MarlonRoggs)的《舌头不打结》(TonguesUntied)。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往往与先锋电影(avant-garde)很接近。 [编辑]真实性 “对于我来说一部电影使用什么手段,它是一部表演出来的故事片还是一部纪录片,不重要。一部好电影要表现真理,而不是事实。” —谢尔盖·爱森斯坦,1925年 一般来说,观众对一部纪录片的期待是它写实,就可以影响被记录的情况。 一个比较客观的印象。 习惯。比如许多描写动物 而实际上动物的行为与拟人的描写可 1958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迪士 多人以为旅鼠会集体自杀。实际上这个镜头是在工作室内一个布置为冰天雪地的桌子上拍的,而电影里的旅鼠也不是落入海中,而是落到桌子下。而真正的旅鼠虽然偶尔会集体迁徙,但实际上并不进行集体自杀。

揭示意想不到的真实论纪录片大师埃罗尔_莫里斯的电影风格

摘要 本文论述了当今纪录电影大师埃罗尔?莫里斯作品的独特电影风格及对纪 录电影美学的卓越贡献。莫里斯在反叛直接电影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 恐怖采访”的形式,无线索叙述的方式,选取非同寻常的拍摄对象探究他们如何理解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及周围世界。他的作品在华丽的艺术派头背后渗透着悲观而复杂的主题及些许后现代艺术的尴尬。关键词 纪录片恐怖采访无线索叙事悲观而复杂的主题交叉授粉 揭示意想不到的真实 论纪录片大师埃罗尔?莫里斯的电影风格 孙红云 大师研究 埃罗尔?莫里斯(ErrolMorris,1948—) 是20 世纪70年代之后纪录电影革新中旗帜最鲜明的一位导演,他从投入纪录片事业一开始就自觉地与直接电影决裂,他探索和拓展了纪录片的表达空间,丰富了新纪录的表达手段。他认为“70年代,纪录片陷入泥淖之中。依我看,有几分是真理电影(实指直接电影) ① 的罪过。”②莫里斯以他的作品毋庸置疑地确立 了新的纪录片的美学品质。 在新纪录的创作上,埃罗尔?莫里斯不仅在发现和寻找拍摄对象上具有天才的直觉和非凡的能力,更在具体拍摄手法和制作理念上“异端斜说”层出不穷。莫里斯挑战着“纪录片”这个真实的假定,他认为纪录片可以是主观的,并且身体力行拍摄反映内心主观世界的纪录片。在纪录片的名义下,莫里斯狂热的大脑试图以第一人称探索人们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理解自己和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他执着地把镜头聚焦在那些看似古怪、离奇、有趣的现实人物身上,借他们可笑、荒谬、半悲剧的故事分析和讽刺复杂怪异的美国文化及资本主义社会。 一为直接电影鸣起警钟 以打破电影传统为乐趣的埃罗尔?莫里斯是从反叛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欧美的直接电影开始他的电影事业的。“真理电影(实指直接电影)的主张惹恼了我。这些主张对我而言,很清楚是错误的。自身明显的错误。风格不是真实。你选择了一定的风格,并不意味着你就莫名其妙地解决了‘笛卡尔之谜’, 也不意味着你不再需要进行任何思考。你只是 87

中国电视纪录片一瞥

中国电视纪录片一瞥 导读:本文中国电视纪录片一瞥,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纪录片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国民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目前中国大部分电视台很少给纪录片安排独立的播出时间,更不用说在黄金时间段播出了。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如今中国电视被分成了三大块,新闻、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纪录片很少引起轰动。按照现在的状况,观众很难养成收视纪录片的习惯。虽然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节目在探讨中国纪录片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平心而论,大多数电视观众对纪录片的概念恐怕还是很生疏的。 从理论上说,所有严肃的人文观念都是需要普及的,新闻如此,纪录片也是如此。这个普及的过程也是培养观众收视习惯的过程。如果说新闻是一个社会非常态的真实写照,那么,纪录片则是这个社会常态的真实反映。也就是说,纪录片是非新闻化的、日常的、静态的、过程式的、讲述普通人生活的、可以有观点的电视作品形态。正因为如此,纪录片的真实和新闻的真实给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 1997年初,大型电视纪录片《邓小平》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时间可以说是非常及时的,这就增加了这个片子的影响力。纪录片的播放可以分为常规播放和非常规播放,前者是指日常的、固定时间的、便于观众按时收看的播放形式,后者则是指突发的、配合型的播放形式。英国是纪录片大国,有很长的纪录片历史传统,BBC广播公司

的纪录片是很有影响的,它经常围绕重大事件和突发事变来播放一些纪录片,并且常常是在黄金收看时间。 电视纪录片中,我认为记者采访的痕迹越少越好。因为在纪录片中,主观的色彩越少越好,越客观,越真实。在这一点上,新闻片的真实与纪录片的真实是不一样的。新闻片的真实本身就包括了记者参与的真实,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在现场本身就证明了新闻的真实性。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新闻界要强调加强现场新闻。让我不能理解的是,现场短新闻的概念是什么?因为从目前的新闻概念看,新闻绝大部分都是短时间内发生的,难道记者在现场还能延长新闻的过程吗?可以说,现在大多数长新闻都是媒介“创造”出来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度报道,或者叫调查性新闻。 而纪录片的真实,倒是尽量让观众忘记记者的存在,换句话说,观众是通过摄像机这个眼睛去看纪录片中的人物。因此,我发现许多记者的提问显得意义不大,这种提问经常成为过于简单的话题过渡,有时甚至会变成一种主人公完整谈话的干扰。我觉得如果纪录片中记者的提问不是很有趣,或者不能激发主人公的某些观点,那么最好把记者的提问隐去。这样纪录片中的记者提问就成为一种电视的前期工作。这方面,北京电视台拍摄的有关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纪录片就处理得很好,在这个片子里,摄像机取代记者成为主人公最接近的无声伙伴。 中央电视台的《地方台30分钟》曾经是在中国有一定影响的纪录片栏目,但是这个栏目原来的定位有点问题,看上去像是中央电视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看心得最新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看心得最新 《大国工匠》观看心得范文一看了多集大国工匠,工匠们的工匠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虽然工匠仅仅是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但工匠精神有着更深深远的意义,他能代表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气质,是否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坚定不移。 这种工匠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鲁班是这种精神的代表,庄子说的庖丁解牛也是这种精神的代表,今日这些大国工匠们更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工匠精神更显重要,实质就是对技术、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 据有关统计,截止xx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就是工匠精神,并注重这种精神的代代相传。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应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是否应看看自我,还坚持多少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观看心得范文二 《大国工匠》选取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这些工匠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从事的行业也不是很起眼,但他们在平凡的

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了工匠精神的体现。这些工匠能够说是真正的国宝级人物。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仅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欢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我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我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我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当没有最好,仅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了五台航海钟,最终一个钟,创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记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