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 格式:docx
- 大小:23.87 KB
- 文档页数:8
名词解释1、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新兴学科,关于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规范化的科学。
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动物饲养学、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技术。
2、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鉴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实验用动物:指一切用于各种实验的动物,其中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经济动物、野生动物和观赏动物。
4、普通级动物: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动物。
普通级动物饲养于开放环境中,是微生物等级要求最低的动物。
在饲养管理中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这类动物目前可适用于大多数教学和科研实验,可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5、清洁级动物: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这类动物称清洁动物。
清洁动物饲养于屏障环境中,其所用的饲料、垫料、笼器具都要经过消毒灭菌处理,饮用水工作服、鞋、帽、口罩用高压灭菌,方能进入动物室。
6、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除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菌。
SPF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必须饲养在屏障系统或IVC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学控制。
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实验,是目前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
7、无菌动物:动物身上不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
进一步说,是指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无菌动物来源于剖腹产或无菌卵的孵化,饲育于隔离系统。
无菌动物必须是生来就是无菌的动物。
无菌动物在生物医学中具有独特作用。
在微生物、免疫学、放射医学、肿瘤学等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8、悉生动物::也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来源于剖腹产或无菌卵的孵化,必须饲养于隔离系统。
由于悉生动物可排除动物体内带有各种不明的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因而可作为研究微生物与宿主、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动物模型。
一、名词解释1.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所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性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材料。
2. 实验性动物模型:通过人为方式使实验动物受到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类似某些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也叫诱发性动物模型。
3.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4. 实验用动物:泛指用于各类实验的所有动物,即用于实验的动物。
广义的实验动物包括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和其他动物。
5. 近交系动物:经过20代以上连续全同胞兄妹或连续亲代与子代交配所培育出来的,遗传上达到高度一致的动物群,基因纯合度可达99.8%。
6. 3R原则:指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即减少(Reduction) 、替代(Replacement)和优化(Refinement)。
意思为尽量减少动物实验的次数和使用动物数量;尽可能使用替代物和善待动物;使实验设计尽善尽美。
所以能用小动物的不用大动物,能用低等动物不用高等动物。
7. 无菌动物: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
8. SPF级动物:无特殊病原体级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
9. 隔离系统: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持无菌状态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应无菌,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过特殊的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绝,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内环境一致。
10. 清洁级动物: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11. 免疫缺陷动物: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的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12. 转基因动物:指用实验的方法导入的外源基因,在其染色体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并可以表达和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整合在动物基因组内的外源基因称为转基因。
二、简答题1. 简述大鼠的给药方法(包括给药途径、常用药量及其注意事项)(1)、灌胃(po):左手固定大鼠,右手持灌胃器,灌胃针头自口角进入口腔,紧贴上腭插入食道,如遇阻力,将灌胃针头抽回重插,以防损伤。
名词解释绪论1.实验动物: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研、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用动物:以研究、实验、教育、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而使用的动物。
包括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经济动物。
实验动物:驯化,育种,生理,解剖,生化,兽医,营养及环境生态等。
动物实验:研究动物对实验的反应,动物模型设计,实验方法改良提高等。
3.动物实验的3R原则♦1、减少〔Reduction),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得同样多的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实验数据。
在减少动物使用量的问题上,对不同的实验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例如药品异常毒性实验。
“亮甲素”事件♦2、替代〔Replacement),使用其他方法而不用动物所进行的试验或其他研究课题,以到达某一试验目的。
或者是使用没有知觉的试验材料代替以往使用神志清醒的活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
♦相对性替代,用人道方法处死动物或使用细胞、组织及器官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或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的实验方法;♦绝对性替代,在实验中完全不用动物。
♦3、优化〔Refinement),在符合科学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改良条件,善待动物,提高动物福利;或完善实验程序和改良实验技术,防止或减轻给动物造成的与实验目的无关的疼痛和紧张不安。
♦优化包括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两个方面,涉及试验设计、实验技术、人员培训、饲养环境、动物运输等。
♦4.标准化实验动物质量控制,包括环境、微生物、遗传、营养四个方面内容。
微生物控制:基础/普通动物:不携带所规定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动物。
例如流行性出血热、弓形体、沙门氏菌、狂犬病毒等。
清洁动物:指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应不携带对动物健康危害和对科学研究干扰比较大的病原的动物SPF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应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名词解释绪论1.实验动物: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研、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用动物:以研究、实验、教育、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而使用的动物。
包括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经济动物。
实验动物:驯化,育种,生理,解剖,生化,兽医,营养及环境生态等。
动物实验:研究动物对实验的反应,动物模型设计,实验方法改良提高等。
3.动物实验的3R原则♦1、减少(Reduction),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得同样多的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实验数据。
在减少动物使用量的问题上,对不同的实验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例如药品异常毒性实验。
“亮甲素”事件♦2、替代(Replacement),使用其他方法而不用动物所进行的试验或其他研究课题,以达到某一试验目的。
或者是使用没有知觉的试验材料代替以往使用神志清醒的活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
♦相对性替代,用人道方法处死动物或使用细胞、组织及器官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或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的实验方法;♦绝对性替代,在实验中完全不用动物。
♦3、优化(Refinement),在符合科学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条件,善待动物,提高动物福利;或完善实验程序和改进实验技术,避免或减轻给动物造成的与实验目的无关的疼痛和紧张不安。
♦优化包括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两个方面,涉及试验设计、实验技术、人员培训、饲养环境、动物运输等。
♦4.标准化实验动物质量控制,包括环境、微生物、遗传、营养四个方面内容。
微生物控制:基础/普通动物:不携带所规定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动物。
例如流行性出血热、弓形体、沙门氏菌、狂犬病毒等。
清洁动物:指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应不携带对动物健康危害和对科学研究干扰比较大的病原的动物SPF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应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第一章实验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一、名词解释:1.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学是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的规范化的一门学科二、实验动物的研究范畴答:1.实验动物生物学2.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化3. 实验动物遗传学4.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5. 实验动物营养学6. 实验动物医学7. 比较医学8. 实验动物伦理化9.动物实验技术10.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学11.实验动物福利三、什么是“3R”原则?1.减少(Reduction)2.替代(Replace)3.优化(Refinement)四、1982年第一只转基因小鼠“超级小鼠”问世1988年10月31日年我国颁布第一部《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第二章实验动物的分类一、名词解释:1.AEIR要素:A(Animal)实验动物;E(Equipment)仪器设备;I(Information)情报信息;R(Reagent)化学试剂。
2.遗传:后代在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特性与亲代的一致性。
3.变异:后代与亲代或者兄弟姐妹的不一致性。
4.形状:是指在任何生物体中,可以观察到的形态、生理、生化或心理等特征。
5.等位基因:两条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
6.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两条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多种基因组成的基因序列。
7.基因互作:控制一个形状的是两对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形状类型的现象,这两对基因叫做互作基因。
8.性染色体:与性别有关的一对染色体,是一对形态大小结构有很大差别的染色体。
9.伴性遗传:控制某种形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一直这种性状的遗传基因因性别而异,在实验动物中伴性遗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不具伴性遗传。
10.近交系动物:又叫纯系动物,是指至少连续经过20代以上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以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11.转基因动物:通过实验手段将外源基因稳定的整合至基因组,并能遗传给后代的动物。
12.封闭群13.突变系14.遗传概况二、第三章实验动物的繁育一、名词解释:生殖:生物种族延续的各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两性生殖体系的各自独立的生理活动。
一.名词解释:实验动物 (Laboratory animals):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Laboratory animal genetic breeding science):是利用遗传调控机理,采用传统的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控制动物的遗传特性,培育新的动物品种品系和各种动物模型,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
实验动物医学(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是专门研究和阐明实验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的科学。
比较医学(Comparative medicine):是比较研究动物与人类生命现象的异同,特别对各种人类疾病进行类比研究,采用其异同点,通过建立实验动物疾病模型来研究人类相应的疾病。
实验动物生态学(Laboratory animal environmental ecology):是研究影响实验动物生存的环境与条件。
例如饲养动物的房舍、通风、温度、湿度、光照、噪声、笼具、饲料、饮水以及各种垫料等。
实验动物技术(Laboratory animal techniques):包括研究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技术,各种监测方法和动物实验方法和技术标准等。
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
3R原则的推进,最终将使实验动物的使用量逐渐减少,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断提高。
近交系(inbred strain):经过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以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的一对共同祖先。
近交系的近交系数应当大于98.6%。
近交类型:按近交的基因型分为纯交、回交、互交和杂交。
纯交(incrosses): 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下一代全部纯合子;回交(backcrosses):纯合子和杂合子间的交配。
实验动物名词解释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1、实验动物:是指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生产、教学、检定及其它学科的动物。
2、实验动物学:是研究实验动物培育、应用及动物实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研究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
3、实验用动物:是所有用实验的动物,包括实验动物,家禽家畜,野生动物和观赏动物。
4、近交系:指至少经连续20代以上全同胞交配或亲子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5、封闭群动物:是一个长时期(一般为5年以上)与外界隔离,其种群保持一定大小(一般不得少于25对),雌雄个体之间能够随机交配的动物群体,其遗传组成较接近于自然状态下的动物群体结构。
6、基础动物:基础动物(CVA) 指饲养在开放系统中,又称普通级动物。
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以及人畜共患寄生虫。
7、无菌动物与悉生动物:无菌动物(GFA)是指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在动物体内检测不到有其他生命体的动物。
8、清洁动物:清洁级动物(CLA)是指除不携带基础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研干扰大的病原。
9、人畜共患病:之际能引起动物感染又能引起人类患病的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
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
10、实验动物营养需要:是指为满足动物维持正常生长和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
11、配合饲料:配合饲料是根据动物的营养需要,将多种饲料原料配方经工业化生产的均匀混合物。
12、实验动物营养学:是众多学科中派生出来的一门新的学科,主要研究食物、营养素与各种实验动物机体生长、发育、健康和种群繁衍等关系的科学。
13、杂交群动物:有两个无关的近交品系动物之间有计划的杂交而繁殖第一代动物。
成为杂交群动物或杂交一代动物。
2013年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同等学力研究生班实验动物学试题姓名 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 得分 ____________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 3.0分,共记15分)1、实验动物一一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实行控制,遗 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2 、近交系动物——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 可追溯到起源于第 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3 、SPF 动物一一指经严格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饲育在屏障系统或隔离系统中,经检测其体内外无质量标准规定的特定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但可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4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指生物医学研究中所建立的具有人类疾 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实验材料。
5 、实验动物福利一一所谓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健康、快乐的状态下生存。
动物福 利的标准包括动物无饥渴,无任何疾病,无异常行为,无心理紧张压抑和无痛苦等。
二、 判断是非(正确打",错误打X,每小题 2.0分,共记10分)(V) 1、近交系动物、免疫缺陷动物和悉生动物的培育成功为实验动物学独立于其他学科 奠定了基础。
(V) 2、所谓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健康、快乐的状态下生存。
(X ) 3、近交系动物适用于药物筛选。
(V) 4、裸小鼠可接受人类各种肿瘤细胞的植入,成为活的癌细胞“试管” 。
(V) 5、研究药品毒性反应时,环境温度不同,同一药品对同一实验动物的LD 50有较大差异。
三、 填空(每空1.0分,共15分)1、 实验动物应用的“ 3R'原则,“ 3R ”即 Replacement (代替)、 -Reduct ion (减少)、 禾口 Refin eme nt( 优化)。
2、 实验动物设施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为开放系统 __________ 、 隔离系统 和屏障系统三种类型。
名词解释:1、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试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简而言之,它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相对湿度: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实际含水量称绝对湿度,而在特定温度情况,空气中的实际含水量与该温度的饱和含水量的百分比的值,则称相对湿度。
3、封闭群动物:又称远交群动物,是指已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四代以上的动物。
4、Inbreding:有意识地从一个动物群体中选用血缘关系比较接近的雌雄个体,即有共同祖先的兄妹、母子、父女进行交配,此种近亲交配的方式称为近交5、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为阐明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或建立治疗方法而制作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实验动物6、SPF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
7、实验动物的气候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8、空气初级过滤对象:清洁动物和SPF动物9、实验动物国际标准:1、相似性原则2、差异性原则3、易化原则4、相容或相匹配原则5、可获性原则6、重现性、均一性原则多项1、刺激性排卵:猫属典型的刺激性排卵动物,交配后25~27h才排卵2、传染病表现形式: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3、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4、骨质疏松:1、维A酸致骨质疏松2、糖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3、卵巢切除致骨质疏松4、睾丸切除致骨质疏松5、哪种动物能自行合成Vc:豚鼠和猴体不能自行合成vc6、实验动物的微生物传播要具备什么条件:实验动物微生物一般有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感染四种表现形式。
实验动物微生物传播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条件。
7、动物饲料基本成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六大营养成分简答:一、近交系动物优点:1、基因纯和性2、遗传组成的同源性3、表现型的一致性4、对外界因素的敏感性5、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6、遗传组成独特性7、背景资料可查性8、国际分布广泛性9、长期遗传稳定性二、小或大鼠或豚鼠或家兔或猫的生物学特性:小鼠:1、胆小怕惊2、昼伏夜动3、喜群居4、适应性差5、喜欢啃咬6、寿命短有20对染色体大鼠:1、昼伏夜动2、喜独居3、胆小怕惊4、喜啃咬5、抗病力较强6、敏感型强7、寿命短有21对染色体。
名词解释:1. LAF:实验动物设施是进行实验动物饲养、保种维持、生产、实验研究、试验等设施的总称。
包括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和动物实验设施。
2.GFA:无菌及悉生动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在动物体内检测不到有其他生命体的动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真正没有。
垂直感染的微生物可以忽略;有的微生物不能检测出来。
在隔离器中培育和饲养。
3.SPFA: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不携带主要人兽共患病原体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有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影响大的病原体;还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
4.Inbred strain animals:近交系动物指通过20代以上兄妹交配(或近交)之后培育而成,20代近交后,近交系的每个个体有98.6%的遗传位点是纯合的。
5.Pheromone:信息素是动物释放的一种性信息素,由雄性包皮腺分泌,对动物的繁殖有很大的影响。
6.Laboratory animal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实验动物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研究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分类以及实验动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对实验动物的微生物与寄生虫的质量控制, 以达到控制和消灭实验动物疾病的目的.7.Laboratory animals environmention:实验动物环境指人工控制,供实验动物繁殖、试验和生长的特定场所及相关条件;8.Isolation system:隔离系统以隔离器为主及其它附属装置所组成的饲养系统,隔离器是隔离微生物的饲育无菌动物的装置。
9.Animal models of human diseases:人类疾病模型为阐明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或建立治疗方法而制作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实验动物,称为人类疾病模型。
10.Laboratory animal nutriology:实验动物营养学是研究饲料与实验动物机体生长、发育、繁殖、健康及实验结果关系的分支学科.11.LA:实验动是指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及其它学科研究的动物。
1、实验动物: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鉴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用动物:能够用于科学实验的所有动物,它包括实验动物、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
实验动物来源于野生动物或家畜家禽,但又不同于野生动物和家畜家禽。
3.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是研究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新兴科学。
简言之,实验动物科学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的生物特性、饲养繁殖、遗传育种、质量控制、疾病防治和开发应用的科学。
4.近交系:至少经过20代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
近交系数达98.6%以上。
5. 亚系(Substrain):近交系内各个分支动物群之间,已经发现或确信可能存在遗传上的差异,则这些近交系的分支称之为原近交系的亚系。
6.支系(Subline):由于饲养的环境或人为的技术处理,可能影响动物群的某些特征,这个动物群体并未发现真正的或可能存在的遗传上的差异,相对于原来的近交系或亚系,它称之为支系。
7.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 RI):由两个无血缘关系的近交系杂交后,得到F2代,分组分别经20代以上的兄妹交配而育成的近交系系列动物。
8.同源突变近交系(Coisogenic inbred strain):指两个近交系,除了一个指明位点等位基因不同外,其它遗传基因全部相同的品系。
其更注重突变基因的研究。
9. 同源导入近交系(Congenic inbred strain):通过杂交—互交或回交等方式将一个基因导入到近交系中,由此形成的一个新的近交系与原来的近交系只是在一个很小的染色体片段上的基因不同,简称同源导入系或同类系。
10.同源分离近交系(Segregating inbred strain):在培育近交系的同时,采取一定的交配方法,迫使个别基因位点上的基因处于杂合状态。
实验动物学的名词解释
实验动物学是一种研究动物的实验科学,主要研究动物的形态、生理、行为、遗传学和生殖等方面的特征和行为,以便更好地了解动物的本质和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实验动物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物分类学:实验动物学主要研究动物的分类学特征,如形态学、生理学、行为学等,以便对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比较和区分。
2. 动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学主要研究动物的生理特征,如心脏、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等,以及它们的生命活动和代谢过程。
3. 动物遗传学:实验动物学主要研究动物的遗传学特征,如基因型、染色体、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等,以便了解动物的基因结构和功能。
4. 动物行为学:实验动物学主要研究动物的行为特征,如感知、学习、行为模式和社交行为等,以便了解动物的行为结构和行为特征。
除了研究动物的形态、生理、行为和遗传学外,实验动物学还可以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如开发药物、研究医学、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等。
实验动物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需要对动物进行精细的观察和研究,因此需要专业的实验设备和技术。
同时,实验动物学也需要遵循动物保护法和伦理准则,以确保动物福利和科学研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一、名词解释(46道题)1.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用动物:是指用于科学实验的所有动物,它包括实验动物,也包括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和家畜等。
3.实验动物学:以实验动物为对象,研究生物学特性、营养代谢规律。
遗传特点、微生物控制技术、开发、培育及应用4.动物实验:是以各学科的研究目的为目标,研究实验动物的选择、试验手段、方法、动物模型等,人为地改变环境条件后,观察并记录动物的反应与变化,并做类比研究,是保证试验的质量和试验的可重复性的科学。
5.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ICLAS):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医疗科学国际组织和生命科学会联合成立,负责国际实验动物科学事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6.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一般实验动物7.屏障环境:屏障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c PathogenFree,SPF)级实验动物,这类设施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进入,动物来源于无菌、悉生动物或SPF动物种群。
利用空调送风系统形成清洁走廊、动物房、污染走廊、室外的静压差梯度,以防止空气逆向形成的污染。
屏障内人和动物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工作时应戴消毒手套,穿着灭菌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8.隔离环境:隔离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器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是无菌的,为了保证这种无菌状态,人不能和动物直接接触,工作人员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操作。
隔离器的空气进入要经过超高效过滤微粒,滤除率99.97%),一切物品包装灭菌后通过灭菌传递舱移入,动物来自无菌动物、或其哺育的剖腹产动物后代。
该系统的设施适用于饲育无菌们(Germ Free)级及SPF级实验动物。
9.近交系:经连续20代或20代以上的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能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
(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
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
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
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
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
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
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
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又称已知菌动物。
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
拯救全人类学习小组111.实验用动物:广义上来说,所有用于科学研究、检测鉴定和教学示范的动物都可以称为实验动物或实验用动物(Experimental Animals ),包括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家畜家禽、警卫动物、观赏动物和实验动物。
2.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 )是指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3.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4. 比较医学是对不同种动物(包括实验动物和人)的基本生命现象,以及健康和疾病状态进行类比研究的科学。
5.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减少动物死亡的痛苦,死后应得到妥善处理。
6.替代(Replacement ):替代是指用其它实验方法替代用哺乳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
7.减少(Reduction ):减少是指某一研究必须要使用实验动物,而又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时,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减少到实验研究目的所必需的最少数量。
8.优化(Refinement ):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减轻或避免给动物造成痛苦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同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9.种(Species ):是生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由自然选择形成。
在一般情况下,同种动物能共同生活、交配、繁衍后代,而异种动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使相近种的动物交配产仔,其后代也没有繁殖能力。
10.品种(stock ):是种以下的非自然分类单位,由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出来的,具有某些生物学特性,能稳定遗传。
11.品系(strain ):是实验动物分类学上专用名词,采用一定的交配方式繁殖且祖先明确的动物群。
具有相似的外貌、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稳定的遗传特性。
12.近交(inbreeding)即近亲交配。
名词解释绪论1.实验动物: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研、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用动物:以研究、实验、教育、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而使用的动物。
包括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经济动物。
实验动物:驯化,育种,生理,解剖,生化,兽医,营养及环境生态等。
动物实验:研究动物对实验的反应,动物模型设计,实验方法改良提高等。
3.动物实验的3R原则♦1、减少(Reduction),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得同样多的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实验数据。
在减少动物使用量的问题上,对不同的实验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例如药品异常毒性实验。
“亮甲素”事件♦2、替代(Replacement),使用其他方法而不用动物所进行的试验或其他研究课题,以达到某一试验目的。
或者是使用没有知觉的试验材料代替以往使用神志清醒的活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
♦相对性替代,用人道方法处死动物或使用细胞、组织及器官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或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的实验方法;♦绝对性替代,在实验中完全不用动物。
♦3、优化(Refinement),在符合科学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条件,善待动物,提高动物福利;或完善实验程序和改进实验技术,避免或减轻给动物造成的与实验目的无关的疼痛和紧张不安。
♦优化包括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两个方面,涉及试验设计、实验技术、人员培训、饲养环境、动物运输等。
♦4.标准化实验动物质量控制,包括环境、微生物、遗传、营养四个方面内容。
微生物控制:基础/普通动物:不携带所规定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动物。
例如流行性出血热、弓形体、沙门氏菌、狂犬病毒等。
清洁动物:指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应不携带对动物健康危害和对科学研究干扰比较大的病原的动物SPF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应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1、实验动物: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鉴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用动物:能够用于科学实验的所有动物,它包括实验动物、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
实验动物来源于野生动物或家畜家禽,但又不同于野生动物和家畜家禽。
3.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是研究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新兴科学。
简言之,实验动物科学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的生物特性、饲养繁殖、遗传育种、质量控制、疾病防治和开发应用的科学。
4.近交系:至少经过20代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
近交系数达98.6%以上。
5. 亚系(Substrain):近交系内各个分支动物群之间,已经发现或确信可能存在遗传上的差异,则这些近交系的分支称之为原近交系的亚系。
6.支系(Subline):由于饲养的环境或人为的技术处理,可能影响动物群的某些特征,这个动物群体并未发现真正的或可能存在的遗传上的差异,相对于原来的近交系或亚系,它称之为支系。
7.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 RI):由两个无血缘关系的近交系杂交后,得到F2代,分组分别经20代以上的兄妹交配而育成的近交系系列动物。
8.同源突变近交系(Coisogenic inbred strain):指两个近交系,除了一个指明位点等位基因不同外,其它遗传基因全部相同的品系。
其更注重突变基因的研究。
9. 同源导入近交系(Congenic inbred strain):通过杂交—互交或回交等方式将一个基因导入到近交系中,由此形成的一个新的近交系与原来的近交系只是在一个很小的染色体片段上的基因不同,简称同源导入系或同类系。
10.同源分离近交系(Segregating inbred strain):在培育近交系的同时,采取一定的交配方法,迫使个别基因位点上的基因处于杂合状态。
11. 封闭群(Closed colony):是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的血缘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
每代近交系数F增加量少于1%,即:ΔF<1% 12.杂交一代动物(F1代):两个不同近交系动物杂交所生的第一代动物,称之为杂交一代动物(F1代)13.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s, CV):是在微生物学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要求不携带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
饲养于开放系统。
14. 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s, CL):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饲养于屏障系统或IVC系统中。
15. SPF级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除了普通动物和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研实验干扰大的病原。
来源于无菌动物,饲养在屏障系统或IVC系统中。
16.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s,GF):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无菌动物必须是生来就是无菌的。
饲养于隔离系统。
17.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s,GN):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一种或几种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又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
饲养于隔离系统。
分为单菌(Monoxenie),双菌(Dixenie),三菌(Trixenie),多菌(Polyxenie)动物。
18.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19.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状况下所发生的疾病称之为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
20.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以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致病因素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类似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改变称之为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
21. 免疫缺陷动物: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22. 转基因动物:用实验方法将外源基因稳定地整合到动物细胞的基因组中,能稳定地表达并遗传给下一代的动物称之为转基因动物。
23.转基因动物模型: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人类疾病基因分离出来,再转移到实验动物,获得相应疾病的动物模型。
问答题:(8'+10'+10'+10'+12'=50')一. 详述人员和物品进入屏障系统的移动路向及注意事项(12')(1)人员的移动路向:一更衣-----淋浴----二更衣-----风淋-----内准备室(清洁走廊)-----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亚清洁走廊(污染走廊)------一更衣-----外部。
(2)物品的移动路向:物品-----高压灭菌(包装的消毒物品可以经传递窗、笼具泡有消毒液的渡槽)-----清洁准备室(内准备间)-----清洁物品储藏室------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废物经包装处理-----亚清洁走廊-----外部。
主要注意事项:随手关门,污物包装处理,消毒液擦洗,实验完毕后开紫外灯,规范操作等。
二. 影响实验动物的主要环境因素。
1.温度:国标:23±3℃;(1)实验动物大多数属于恒温动物(2)临界温度:(4)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① 对繁殖、育成的影响② 影响代谢③ 影响健康与抗感染能力④ 激发应激反应⑤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湿度:国标:Hr:40~70%(50±5%最好);高温(30~32℃ )湿度Hr高,小鼠由卵蛋白引起的过敏休克死亡率明显增高;仙台病毒发病率增高;3、臭气:氨浓度国标:<14mg/M³;NH3:41ppm可引起金鱼40%死亡;NH3 :25~250ppm可引起大鼠鼻炎、中耳炎、支气管炎,支原体性肺炎;NH3:25ppm以下对人不产生危害。
4、噪声:国标:≦60dB(A);(1)对繁殖生长的影响(2)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金属钙化可使血检明显变化DBA心跳、呼吸、血压、明显增加(3)听源性痉挛;5、空气溶胶:(1)粉尘dust对动物的影响:对皮肤、鼻粘膜、眼、消化、呼吸出现有害作用。
(2)落下菌数:测试方法:5~10㎡范围内,距地面1m,培养皿Φ9cm ,内置8~10ml 营养琼脂或血琼脂放置30分钟,37℃ 48小时培养。
国标:落下菌数:通环境:30个/皿;屏障环境:3个/皿;隔离环境:无检出。
6、气流和风速:国标:①风速(m/s)0.1~0.2②换气次数(次/h)普通环境8~10,屏障环境15,隔离环境20~50③压力梯度:(Pa)屏障环境,10,隔离环境100~150;7、照明:①照度对视网膜可造成障碍;②对离乳率的影响③对繁殖的影响。
国标:(1)照度(lx)①工作照度:150~300;②动物照度:15~20;(2)昼夜交替时间(h)12/12或10/14三.实验动物设施分类。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1)开放系统:饲养室与外界相通,无空气净化装置。
通常为单走廊专用房舍,采用自然通风或设有排风装置,有防虫、防鼠设施,要求笼具和垫料消毒、使用无污染的饲料,人员进出有一定的防疫措施。
这类设施仅适用于普通级动物。
该系统通常分为三个区域:前区,包括检疫室、办公室、休息室等;控制区,包括动物饲育室、或动物实验室、清洁走廊、清洁物品储存室等;后勤处理室,包括污染走廊、洗刷消毒室、污物处理设施等。
人员、动物和物品原则上按:前区--控制区--后勤处理区的走向运行。
(2)屏障系统:设有恒温、恒湿、除菌换气系统的相对封闭环境,空气洁净度达1000级,室内保持正压,有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主要是用于SPF级动物的饲育。
有正压屏障构造、负压屏障构造(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也有用层流架(正压/负压)或隔离器作SPF级屏障系统。
屏障系统设施,要求与外界隔离,空气经三级过滤净化后才进入屏障设施之内,除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为负压以外,通常应保持为正压,且不低于20--50Pa;出风口设有防空气倒流装置。
屏障系统设有清洁和污染走廊,进入系统的笼具、饲料、饮水、垫料、器械等一切物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人员进入要经淋浴、更衣,使用专用的服装,进入的动物要有专用包装,也经严格的消毒处理。
系统内的人员、物品和空气等采用单向固定的流通路线,有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的人员不能进入系统内。
(3)隔离系统:以隔离器为主及其它附属装置组成的饲养系统,送入空气洁净度为100级。
主要设备是隔离器,分有正压和负压隔离器。
隔离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隔离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隔离器可置于开放系统内运转,则要严格控制系统内环境的温、湿度。
操作时,工作人员只能通过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来进行饲养或实验。
物品是通过包装消毒后,由灭菌渡舱或传递窗传入;动物是经由无菌剖腹产的方法进入;进入隔离器的空气,应经高效过滤,保证隔离器内空气洁净度达100级,无菌并维持正压状态。
根据实验需要也可维持负压状态,但需要配置空气排放装置,保证空气排放符合标准。
四、杂交一代动物特点及应用概念:由二个不同近交杂交所生的第一代动物。
特点:1.遗传和表型一致性2.杂交优势3.遗传组成的杂合性4.同基因性5.国际分布广泛性应用:1.干细胞研究2.移植和免疫研究3.细胞动力学研究4.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五、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概念、意义、分类。
概念: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意义:1.避免人体实验造成的危害2.可研究平时不易见到的疾病3.可提供发病率低,潜伏期和病程长的疾病动物模型4.克服复杂因素,增加方法学上的可比性5.样品收集方便,结果易于分析6.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疾病的本质。
分类:1.按产生原因分:(1)诱发性动物模型(2)自发性动物模型(3)抗疾病动物模型(4)生物医学动物模型;2.按模型种类分:(1)整体动物(2)离体器官和组织(3)细胞株(4)教学模型;3.按系统范围分:(1)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动物模型(2)各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六、影响动物模型的因素1.致模因素2.动物:种类,品系,年龄和体重,性别,生理状况和健康因素3.实验技术:季节,昼夜变化,麻醉深度,手术技巧,实验给药,对照组4.环境和营养。
七、裸小鼠(免疫缺陷动物)特点(10')生物遗传特点:(1)无毛;(2)寿命短,死亡率高;(3)发育不良,新生鼠生长明显迟缓;(4)繁殖能力差:♀nu/+×♂nu/nu;(5)有肝脏疾病;免疫学特征:(1)先天性胸腺缺失;(2)胸腺依存免疫功能(T细胞)丧失;(3)B细胞生理功能正常,T细胞依存性B细胞功能底下;(4)巨噬细胞活性比对照组(nu/+)高;(5)NK细胞在弱阳性细胞中可能有T前驱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