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所见

古诗:所见

古诗:所见
古诗:所见

13、《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五个生字。

2.通过观察图画,大致理解诗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图画,大致理解诗意。

教学进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古诗两首》。出示“诗”字卡,这个字我们都认识,它念——shī,整体认读音节,一声调,读得高高的,平平的。来,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左右结构,言字旁,右边有三横,第二横最长,在横中线上面一点点起笔,稍微向上倾斜一点,写平稳。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吧!

2.开学时我们还学过两首古诗,你们还会背吗?(指名两名学生背)这两首古诗是关于春天的,而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古诗是关于夏天的。

二、观察插图,识字,感知诗意。

1.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第一首古诗,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吧!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呀?

预设一我看到了一个小男孩骑在牛背上。注意纠正,孩子可能说成骑在牛身上

课件上对应位置出现“小男孩”和“牛”字样

小男孩,年龄小嘛,我们称他为——“儿童”。

课件上小男孩字样下面出现“儿童”字样,大家一起读——儿童

小男孩骑在牛的背上,这是一条黄牛,是我国农村最常见的一种牛

出示字卡,连起来读一读。

你还知道哪些牛?水牛、牦牛、野牛……

是呀,骑在牛背上的是一个小男孩,像这样放牛的儿童我们就把他叫做“牧童”,和他亲热地打打招呼!

我们的古人造这个“牧”字很有意思哟,这就是古人造出的“牧”字,大屏幕演示“牧”

,你看,手持(拿着)一根荆条(一种树的枝条)鞭赶牛群,就是读一读。

那么,放马的人我们就叫他——牧马人;

放羊的人我们就叫他——牧羊人;

放牛的孩子呢——牧童。真聪明!

我们还能给“牧”找到词语朋友,大屏幕出示:放牧、牧草、牧童。大家一起读一读。

【这里的词卡字卡都是活用的,例:黄牛,先对折展示“黄”,展开就可以展示“黄牛”】

再仔细看看,你还从图上看到什么?

预设二我看到了一只知了。(若学生直接说蝉,表扬学生,你真能干,连知了的学名都知道。)知了啊,学名叫“蝉”。大家看——出示“蝉”图片,这就是蝉,夏天的时候呀特别常见。

出示字卡“蝉”,让我们读好这个字,翘舌音,再读。大家看,“蝉”是虫字旁,说明它是一种——昆虫。蝉也叫“鸣蝉”。出示词卡“鸣蝉”,读两遍。

你能想象一下吗,小男孩看到这只鸣蝉想要干什么呀?

想去捉它。心里想呀就叫——意欲,意欲就是心里想,让我们再来喊喊这个词语。反复读意欲

对,捉呀,也可以说成——词卡:捕,学生读。看,他们都有提手旁,都是跟手上的动作有关。短语卡片——捕鸣蝉,读好这个短语,捕/鸣蝉,男生读,女生读,一起读

捉和捕还可以组成一个词语。捕捉(出示“捕捉”字卡)看,两个意思相同的字可以组成一个词语,这就是中国汉字的有趣之处。

继续交流,你还看见了什么

预设三我还看到了树木。

是啊,还有茂密的树林,茂密的树林,古时候的人叫它“林樾”。认读“林”,双木才能成林。范写“林”,中国的汉字就和我们中国人一样非常谦让,左边的木变成了偏旁为了避让右边的木,它的一捺要变成一点。

出示词卡:振林樾,齐读【不一定每次都要发出“读”、“齐读”等口令,如果学生养成习惯,只要看见字卡词卡出现,就会自觉地读】。振林樾,就是让茂密的树林振动起来,谁这么大的本事呀?(牧童的歌声),真的有这么厉害吗?不是的,这只是作者用来形容牧童的歌声很嘹亮。

2.小结:孩子们,通过看图,我们把看到的说出来了,听到的也说出来了,这就叫(指板书)——所见。“所”,平舌音,再来一遍。

你听到的就叫——“所听”,

应对:也叫“所闻”,

想到的就叫——“所想”,

应对:也叫“所思”、“所感”

在生活中我们还常常说“所有”、“所以”。

大屏幕出现词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以、所有,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袁枚(可以出现作者肖像)是清代的诗人,如果活到现在,已经有398岁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诗歌里,去看看他用笔跟我们描绘的乡村夏天吧!

三、多形式读课文,再学生字。

1.请孩子们打开书59页,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孩子们读得可真认真,老师要考考大家了。(出示词语读,随机正音)

这个词读“意欲”,刚才我们说了意欲什么意思呀。

对,意欲,就是心里想。心里想就是意欲

认读“闭”,“闭口”,就是闭上嘴巴,“闭”字也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字,它是什么结构啊?是的,半包围结构,门字框,里面一个才,合起来就读“闭”(抽读,书空)

认读“立”,站在那里就是“立”,“立”是边音。(抽读,读正确)

3.字音都读准了,现在我们要请男女同学比比赛了,看谁读得更好。有信心吗?

(几个大组比赛读,以词为单位读流畅)

4、孩子们,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全首诗的意思。

第一句是作者看到的,看到什么呀?(以下每句诗都要请孩子起来说)

(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应对:是啊,多么悠闲、自由自在的牧童!)

第二句是作者听到的和想到的,听到什么呀?

(听到牧童的歌声)对,听到这歌声作者怎么想?

(学生回答后应对:歌声多嘹亮呀,把茂密的树林都振动了)

第四句是作者看到的,看到什么呀?

(估计学生回答有点问题,但是只要答到牧童闭口站在那儿了,

应对:是啊,作者感到好奇怪呀,咦,这个牧童怎么忽然不唱歌了,呆呆地站在那儿呢?

我们再来看第三句,是作者想到的。

想到什么呀,我们要把这句和第四句联系起来,才能说清楚哟

孩子们回答后应对:是啊,看见牧童忽然停止唱歌,紧张地站在那儿,眼睛盯着树上的一直鸣蝉,作者想:哦,原来牧童是想去“捕鸣蝉”呀。

我们自己练习说一说,把四句诗连起来。

谁来说给大家听(抽2——3个)

说的真好,孩子们,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合在一起,写成了这首诗——(指板书)“所见”。

5.我们班的孩子上课真认真。如果你也是这个牧童,读到一、二句,你会是怎样的感觉呢?(自由、愉悦、高兴)

而当你也想去捉知了时,你又会怎样呢?(若学生答不上,就引导学生想象你在生活中捉过什么。捉蜻蜓、捉蝴蝶、捉迷藏,感受紧张、专注的气氛)

生有感情自由读,指名读。

四、集中识字

1、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呀很有意思,现在字宝宝排着队来到了大屏幕上,你还会认吗?带拼音读,去

拼音读。

在大屏幕上出示打乱顺序带拼音的生字“所、牧、捕、蝉、闭、立”让学生集体认读。(试机纠正错误的地方,表扬读得好的生字)

现在字宝宝又跳到了老师手上,去掉拼音帽子,你还会读吗?

出示打乱顺序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所、牧、捕、蝉、闭、立”抽两个小组让学生开火车认读。(试机纠正读错的字音,表扬读得好的孩子)

2、接下来,生字宝宝找到了好朋友组成了词语,赶快来读一读吧!

在大屏幕上出示不带拼音的生词“所以、所有、放牧、牧草、牧童、关闭、闭路电视、捕捉、鸣蝉、站立”让学生齐读,再和老师对口令读。

五、写字

会读了,会认了,下面我们还有两个字要去写一写。

教学“童”、“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写好这两个字哪一笔最关键,是呀,两个字里都有长横,把这一笔写好了,我们这两个字就能写漂亮了。“童”字,上边的立字,第一横短一些,第二横长一些,写在上半格,给下面的里字留出位置。

看老师写“童”字,上边是个立字,第二横长一些,写平稳。写在横中线的上方,下边的里字注意了,先写甲字,再写下面的两横,这样“童”字就写好了。

再看看“黄”字,同样的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横要从横中线上起笔,稍微往上斜一点,同样写平稳再写下面的部分。

好了,孩子们现在拿起笔,在你的书上分别写一个“童”和“黄”字吧!

写好后,展示学生的字,先展示一个写得不是那么好的学生的,经过点拨,再展示一个书写工整的孩子的。(看时间)

六、背诵

最后,让我们想象着古诗的内容,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把这首诗背出来吧!

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看到

所见听到

想到

反思:

袁枚的诗作《所见》描写了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这一动静结合的有趣的画面。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古诗中,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主要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第一、反复朗读,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让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完全融入到诗境中。

第二、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我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步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小牧童的想法。

第三、很好的利用课文插图,把理解古诗的意思和画面巧妙结合。以画带读,读中悟意。这部分的教学是自己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但在诗的教学中,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就不太流畅了。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闭眼伴着老师的范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来述说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可是发言的学生们寥寥无几,即使发言了也是语言平淡,没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诗意重复一遍。我很茫然,为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语言的表达是这样的枯寡。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刘晓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