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文学概况

明代文学概况

明代文学概况
明代文学概况

二、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明代文学分期

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的问世,以及一些南戏改编作品,为明后期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一定条件。

明后期,小说和戏曲再现辉煌。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如徐渭和《四声猿》、汤显祖和《临川四梦》、吴承恩和《西游记》、兰陵笑笑生和《金瓶梅》、冯梦龙和《三言》、凌濛初和“二拍”等。在诗文方面,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在传统文学观念中,人们一向把诗歌、散文等雅文学视为正宗,而把小说、戏曲等俗文学视为鄙野之言,甚至是淫邪之辞。明初,朱元璋还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的政策。但是,后来出于最高统治者自己享乐的需要,他们又往往破坏了某些禁令。朱元璋就喜欢听平话,特别是后来承平日久,荒淫无耻的帝王们在寻欢作乐之余,对小说、戏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正德皇帝爱看《金统残唐记》,万历皇帝爱看《水浒传》,上行下效,朝廷大臣、文人学士也开始爱好俗文学。这为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明代从理论上肯定俗文学的价值从李梦阳赞扬民歌开始,到嘉靖以后,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李贽把《西厢》《水浒》称作“古今之至文”(《童心说》),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为“逸典”(《觞政》)。冯梦龙认为小说比《论语》《孝经》的感染力“捷且深”。这些言论,在当时都无异于振聋发聩,对俗文学繁荣起了巨大促进作用。

明代俗文学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小说的勃兴。长篇章回小说的发展,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短篇小说以“三言”“二拍”为突出代表。其次是戏曲的兴盛。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流。明前期传奇,总的色彩比较黯淡。嘉靖以后,“三大传奇”陆续问世;“四大声腔”中,昆山腔、弋阳腔异常火爆。涌现了汤显祖、沈璟等一大批剧作家和曲论家,杰出的《牡丹亭》把传奇剧的创作推向了高峰。随着南戏传奇的繁荣,北区杂剧也开始了蜕变。明初皇室作家朱有炖,率先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惯例,开创了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有南北合套的体式。明中叶,出现了明代首屈一指的杂剧作家徐渭和他的《四声猿》,展示出明杂剧的特殊风貌。

(三)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二是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三时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四是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1、不同的文学群体形式

明代文学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明初以“三杨”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的群体,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其性质属于兴趣型;中叶以后的文人集团,如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等,都各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其团体性质属于主张型;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臧否人物,党同伐异,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复社、几社等,这类团体属于政治型。

2、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最受人注目的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的论争。其特点是:各有明确的文学主张;都有较强的革新意识。另外也有故意标新,矫枉过正,拉帮结派,不容异己的霸气倾向存在。当然,正常的论争可以促进文学的创作,如“唐宋派”的创作,“沈汤之争”后的情形都是。

明代文学概况

二、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明代文学分期 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的问世,以及一些南戏改编作品,为明后期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一定条件。 明后期,小说和戏曲再现辉煌。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如徐渭和《四声猿》、汤显祖和《临川四梦》、吴承恩和《西游记》、兰陵笑笑生和《金瓶梅》、冯梦龙和《三言》、凌濛初和“二拍”等。在诗文方面,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在传统文学观念中,人们一向把诗歌、散文等雅文学视为正宗,而把小说、戏曲等俗文学视为鄙野之言,甚至是淫邪之辞。明初,朱元璋还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的政策。但是,后来出于最高统治者自己享乐的需要,他们又往往破坏了某些禁令。朱元璋就喜欢听平话,特别是后来承平日久,荒淫无耻的帝王们在寻欢作乐之余,对小说、戏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正德皇帝爱看《金统残唐记》,万历皇帝爱看《水浒传》,上行下效,朝廷大臣、文人学士也开始爱好俗文学。这为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明代从理论上肯定俗文学的价值从李梦阳赞扬民歌开始,到嘉靖以后,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李贽把《西厢》《水浒》称作“古今之至文”(《童心说》),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为“逸典”(《觞政》)。冯梦龙认为小说比《论语》《孝经》的感染力“捷且深”。这些言论,在当时都无异于振聋发聩,对俗文学繁荣起了巨大促进作用。 明代俗文学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小说的勃兴。长篇章回小说的发展,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短篇小说以“三言”“二拍”为突出代表。其次是戏曲的兴盛。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流。明前期传奇,总的色彩比较黯淡。嘉靖以后,“三大传奇”陆续问世;“四大声腔”中,昆山腔、弋阳腔异常火爆。涌现了汤显祖、沈璟等一大批剧作家和曲论家,杰出的《牡丹亭》把传奇剧的创作推向了高峰。随着南戏传奇的繁荣,北区杂剧也开始了蜕变。明初皇室作家朱有炖,率先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惯例,开创了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有南北合套的体式。明中叶,出现了明代首屈一指的杂剧作家徐渭和他的《四声猿》,展示出明杂剧的特殊风貌。 (三)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二是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三时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四是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1、不同的文学群体形式 明代文学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明初以“三杨”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的群体,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其性质属于兴趣型;中叶以后的文人集团,如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等,都各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其团体性质属于主张型;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臧否人物,党同伐异,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复社、几社等,这类团体属于政治型。 2、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最受人注目的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的论争。其特点是:各有明确的文学主张;都有较强的革新意识。另外也有故意标新,矫枉过正,拉帮结派,不容异己的霸气倾向存在。当然,正常的论争可以促进文学的创作,如“唐宋派”的创作,“沈汤之争”后的情形都是。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的特征 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含义及表现: 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 (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 (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 (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 (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这种最古老的文学就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它们是口头文学,也是最早的民间文学。 (2)口头文学具有很大优越性。被称为“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 ?一是群众以口语为媒介,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使最广大民众能够欣赏这种学并立即参与创作。二是灵活性,这种文学活动能灵活简便地贯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中。 3、民间口头创作和书面文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和交融。 三、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1、变异性特征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并非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2、变异性的形成: (1)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因为民间

文学概论(一)答案

、单项选择题 1.在第三人称叙述中,由于叙述者的叙述视点可以游移,因此,这种叙述又被称作( C ) A.游移焦点叙述 B.多焦点叙述 C.无焦点叙述 D.反焦点叙述 2.提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是( B ) A.陆机 B.刘勰 C.叶燮 D.严羽 3.现代数码成像技术比古老的神话更善于制造的是( A ) A.虚拟现实 B.生活真实 C.悲剧效果 D.喜剧效果 4.作家创作活动的动力是( B ) A.表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情感积累 D.生活阅历 5.直接运用巫术说来解释史前艺术的理论家是( D ) A.爱德华·泰勒 B.弗雷泽 C.苏珊·朗格 D.萨洛蒙·赖纳许 6.清末诗人黄遵宪提出的主张是(D) A.“小说界革命” B.“不讲对仗” C.“平民文学” D.“我手写我口” 7.高尔基认为,在诗篇和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因素是(D) A.人物 B.情节 C.性格 D.形象 8.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长度的叙述是(C) A.概略 B.场景 C.减缓 D.省略 9.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守株者”是(C) A.圆型人物 B.典型人物 C.表意人物 D.性格人物 10.托尔期泰认为,艺术抒发情感是(C) A.表现情感 B.宣泄情感 C.传达情感 D.投射情感 11.以读者为中心的批评方法是指(D) A.女权主义批评 B.结构主义批评 C.精神分析批评 D.接受美学批评 12.“我恐惧又希望,我燃烧又冰凉”,这种两面上自相矛盾的语句,一般称之为(D) A.意象 B.隐喻 C.典故 D.悖论 13.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古代诗歌“开山的纲领”的是(C) A.“感物”说 B.“养气”说 C.“诗言志” D.“诗缘情” 14.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A) A.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B.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C.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8第八章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述(网络版)(1)

第八章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第一节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述 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概念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汉族民间文学而提出的,一般简称为民族民间文学,从范围上看,它包括我国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各种民间文学作品。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又是一个集合概念,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和承传的文学,它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特征 第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化特征是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以本民族的艺术形式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的特点。 从内蕴到艺术形式的民族化正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内尺度和外标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也就成了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又可以称之为本民族的心灵史,因为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总是努力的塑造着本民族的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 第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地域化特征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受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形成某个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地域化特色的先天因素,社会和文化环境是适生于本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人文生态系统,它们共同使某一地域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化特征。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地域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各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属于某地域的民间文学,因为是直接由某地域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共同孕育而成,所以它在内容题材上会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二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相互交流和影响的过程中会出现地域化改造现象。原产生于某地域的民间文学传承到其它地域时,往往在内容题材及细节因素上会发生地域特征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学之间形成交流的必要条件。 第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多功能化特征是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所具有的民族史、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娱乐审美等等多方面功能的特点。 第二节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分类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面貌和独特性,我们主要采取了从代表样式、民族属性、语系等三个角度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进行分类的方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汇编)

●论述题: 简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演变,并举例。 一、概况: 复古是明代文学的主流和总体特色,从明朝初年的宋濂到中期的前后七子,再到明末的张溥、陈子龙等人,均是鼓吹复古的。文学复古经历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第一个复古浪潮,然后是以谢榛、李潘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第二个复古浪潮,以及明末“言志”“崇道”思潮复兴的第三个复古浪潮。自前七子明确提出复古此命题后,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即形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的一条明显的主线。 复古文学的兴起既是对明初“台阁体”歌吟升平、文风萎靡的反拨,又是明初王学盛行、思想异动的情势之下,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对宋元以来文学审美理性化而出现的“道学体”的逆转。同时宋朝严羽的复古思想对明朝诗学家影响很大,不仅明初的高棅、李东阳深受影响,而且对明中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有很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严羽复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复古实质与目的: 复古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力图恢复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文学运动,目的是荡涤宋元诗歌之流弊,矫正台阁体之陋态,振兴儒家文化之正统,复兴汉魏高古之人品。 三、复古的动因: 1.诗歌式微:从明朝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所取代,明代的诗学家们希望探寻诗歌复兴之途。 2.社会氛围:前七子之前的弘治时期,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歌、散文有复兴的倾向,社会上学古之风日盛,为复古运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氛围。 3.发展趋势:明初文坛在“台阁体”的笼罩下,创作大多以程朱理学为基础,道学气浓厚,追求雅正平和的风格,内容贫乏,文风萎靡,而代之而起的“茶陵派”并未彻底纠正台阁体的偏颇。 四、复古运动的发展过程: ◆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其代表人 模拟,借拟古而振起元末纤秾柔丽之风。 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 。 以盛唐为法。高棅专门编撰《唐诗品汇》,提出“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中唐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当时的台阁重臣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占据文坛主导地位,三杨是指杨士奇、 诗文以欧、曾为师。他们所写的诗文内容大都比较平乏,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大多为应制、颂圣或应酬、南朝宫体诗一脉相承却又有所区别。) 李 诗学汉唐的 。他的这些复古论点成为前、后七子拟古派的先 1465—1572),文坛上流派众多,互相间有融合,也有冲突,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掀起了第一和第二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这期间的主要流派有前后七子和唐宋派。 1.郎署文学: 在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代表人物是邵宝、储巏。二人被视为复古运动“开启门户”的人物。 在诗文复古方面,储巏重视“法律”、“典则”,他还非常反感当时靡弱的文风,竭力倡导刚健向上的诗风。他的许多文学主张与活动,为后来的李梦阳发动诗文复古运动奠定了基础。邵宝是茶陵诗派李东阳的门生,他有着较为明确

全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士什么的回答。随民族的不同而不同,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属于历史范畴是流动的变化的,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学观念是永恒不变的 文学四要素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是构成文学活动的必备要素 文学活动不仅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再现说在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最古老的模仿说也就是再现说 表现说在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的自然流露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实用说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可以给人们带来快感和娱乐但是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和功利的。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叫话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为艺术二艺术是主要的口号强调文学士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这种观念来源于德国美学特别是康德和席勒后英法也出现了唯美主义 客观说把文本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从作家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既不与原作家想干也不予读者相干认为学学已经冲外界的参照物中鼓励出来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体所谓客观化走向 读者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是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语言艺术包含着人类的个体体验沟通人际情感 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他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符号论文学概念从符号学的意义看文学士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卡西尔提出 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的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包括重音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汉语中的品质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再进一步深入到情景人物情节 价值阅读是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的描述出他再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关照感悟判断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他是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无功利与功利的统一 经验是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经历性的另一种是不但要由这个经历性而且在这经历中见出深刻的意义和诗意的情感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准真理的世界 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移情说就是把握的情感移置于物使物也获得像人一样的情感和生命使事物更接近于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接受由德国美学家里普斯创立 距离说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距离论的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 1、口头文学和语言; 2、表演艺术; 3、民俗活动; 4、传统手工艺 5、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 民间文学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概念界定 民间文学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立体性): 1、民间文学作为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在语言、音律以及必要的形体动作中完成传播,具有艺术美感上多元化的特点; 2、民间文学广泛流传,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它以其某种“弄文”的总构成特定题材的风貌,具有固定性、灵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3、民间文学长久流传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包容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民间百科全书的认知特点; 4、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生活最本真的记录载体,其哲理并不回避粗鄙、猥亵,讲求保有原汁原味“立体性存真”; 5、民间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方向、多重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1、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年; 2、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3、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 4、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 四、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 1、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1)多角度研究 (2)多层次研究:系统论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1)类同研究 (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 (3)平行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研究比较。 3、历史研究法:主要是从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纵向研究; 4、实践研究法:主要是注重实际的调查和搜集整理工作,以掌握第一手资料。 五、民间文学的范围 英国考古学家、民俗学家威廉·汤姆斯第一次把民间文学一词引用到科学中来。

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1) 绪论: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 《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是“三言”、“二拍”。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后期文学】从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这一时期“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 一、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一)前期沉寂的原因 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 顶峰。

单选文学概论

1.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艾布拉姆斯提《镜与灯》。 2. 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一文学活动系列,把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文学文化学。 3. 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首次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列宁。 4. 完整地提出并论述“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是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 5. 马克思提出关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交往关系的理论,成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点,吸收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并提出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的当代理论家是哈贝马斯。 6. 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的是科学主义文论。 7. 提出“人是目的”理论的西方文艺理论家是康德。 8.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话语理论并对文学活动中四要素之一的作者做了谱系学研究的是福科。 9. 提出“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的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 10. 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的是伊瑟尔。 11. 德国美学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艺术起源于宗教。 12. 提出:“宗教力量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并以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率先在西欧发生的原因的是马克斯·韦伯。 13. 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的中国古代文论家是曹丕。 14. 在西方,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离出来,大约是在18世纪时间完成的。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文论观。 16.“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简称“三融合”)的审美理想是在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中提出的。17.“无可争论,写作事业最不能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这段话出自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18. 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模仿的是古希腊人。 19. 把情感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而不是个人的感情,认为“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俄国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 20. 提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的是亚里士多德。 21. 提出灵感来源于“神赐的迷狂”的文艺理论家是柏拉图。 22. 由画竹提出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理论的是苏轼。 23. 称列夫·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的是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24. “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 25.《礼记经解》是汉代人作的。其中有一段假托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26.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 27.梁简文帝萧纲《诫当阳公书》:“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颜之推:“为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界定与分类 第二节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集体性的含义及表现: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 (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 (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 (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 (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 (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这种最古老的文学就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它们是口头文学,也是最早的民间文学。 (2)口头文学具有很大优越性。被称为“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一是群众以口语为媒介,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使最广大民众能够欣赏这种文学并立即参与创作。二是灵活性,这种文学活动能灵活简便地贯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中。 3、民间口头创作和书面文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和交融。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文学 第一章先文学概说 1.概述先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始将连横》或《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x试卷-强力推荐

文学概论(一)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提出“童心”说的明代学者是()(1分) A:李贽 B:袁宏道 C:金圣叹 D:叶燮 2、宣称作者之死是现代文学阅读活动起点的是()(1分) A:约翰·巴思 B:科勒 C:罗兰·巴尔特 D:詹姆逊 3、“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念出自()(1分) A:泰勒《原始文化》 B:弗雷泽《金枝》 C: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D:维柯《新科学》 4、以诠解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方式是()(1分) A:印象式批评 B:诠释式批评 C:评点式批评 D:随意式批评 5、刘勰说的“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指的是()(1分) A:文学风格的独创性 B:文学风格的稳定性 C: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D:文学风格的审美性 6、主张和提倡“陌生化”观点的是()(1分) A:接受美学批评 B: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C:结构主义批评 D:社会批评 7、按照福斯特的分类,具有多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属于()(1分) A:扁平人物 B:表意型人物 C:圆形人物 D:典型人物

8、说“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对于性格在叙事文学中的重要性进行高度评价的哲学家是()(1分) A:康德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谢林 9、“移情说”的提出者是()(1分) A:苏珊·朗格 B:里普斯 C:克莱夫·贝尔 D:布洛 10、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长度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被称为()(1分) A:时差 B:时距 C:时滞 D:时段 11、索绪尔把语言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他认为语言结构是一种代码,而言语则是()(1分) A:信息 B:系统 C:知识 D:口语 12、西方对文艺理论的贡献是()(1分) A:意象 B:意境 C:典型 D:性格 13、戏剧起源于()(1分) A:史诗 B:宗教 C:神话 D:巫术 14、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是()(1分) A:没有音乐感就不能听音乐 B:审美主体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C:要加强音乐教育 D:音乐美并不客观存在

非遗语境下的民间文学现状及保护困境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2年第1期第36卷(总第169期) №1,2012Vol.36General,№169 非遗语境下的民间文学现状及保护困境 詹娜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作为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学在传统社会中一直与民众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以一种生活的必需状态而呈现。然而在多元文化剧烈碰撞的当下,民间文学的传承范围、传承情境、传承方式及现实功能均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其生活属性日渐减弱、利益属性明显增强。同时,在当下的民间文学保护措施中存在着保护的不均质性、功利性和非活态性等问题,如此在貌似挽救民间文学命运的同时,也是对民间文学本真性的艰难考验。 [关键词]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机制;保护[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12)01-0055-04 [收稿日期]2011-09-06 [基金项目]2011年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11s1ktfx-34)[作者简介]詹娜(1978-),女(满),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 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当中的民间文学作为人类最伟大的精神财富,在传统社会中一直被视为民众的生存智慧、生存知识而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种生活必需品的状态而存在。然而,受历史及现实因素的影响,民间文学的命运一度岌岌可危。如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推动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也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然而,顶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环的民间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意义与传统社会相比,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其现实的生存境遇如何?本文拟以民间文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回顾民间文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历,对传统社会与当前语境下民间文学的生存状态进行描述,在揭示其生存机制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民间文学保护措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一、民间文学如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对民间文学的关注与评价 最早应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在民主意识觉醒和西方文化启导下,刘半农、周作人和顾颉刚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率先发动了一场中国民间文学运动。其标志性事件即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所收集歌谣陆续在其会刊《日刊》(1922年更名为《歌谣》)上发表。这意味着底层民众的生存意义与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公开得到了精英阶层的认可与接纳。此后,在“到民间去”的学术理念引导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民间文学的采录和研究高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活跃一时的民俗学运动受到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却依然坚持收录民间故事。直到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革命文艺的高度追求对民间文艺的学习与研究。此后,相对民俗学而言,民间文学的路径一直走得比较顺畅。 然而,建国以后,随着民族国家政权的建构进程,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几经波折。直到20世纪80年 代中期,由国家民研会、 民委及文化部发起,全国各地民间文艺工作者及民间文学爱好者积极参与,自上而下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对民间歌谣、故事、谚语的采 录、 收集和整理活动。此后几年,承载着大量来自田野采录的民间文学作品的各县、市及省卷本的故事集成、谚语集成、歌谣集成陆续出版。三套集成工作的落实在彰显着民族国家的权威与远见的同时,使大量散落于民间的文化财产与知识财富得到有效的收集和保留,民间文学这一冰封许久且生命力旺盛的传统文艺样式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与此同时,在反思现代性、彰扬民族性、强化人权理念的国际社会背景下,保存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呼声和需求越来越高,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中已经对包括民间文学在内的“非物 质遗产” 的重要性表示关心。1989年,通过《保护民间创

I27【民间文学】潮州歌谣

I27【民间文学】潮州歌谣 项目类别:民间文学(歌谣) 项目名称 潮州歌谣 流传地区 潮汕地区及海外 基 本 内 容 潮州歌谣潮州概况 一、潮汕歌谣发展的轨迹 大约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潮汕大地上便已有人类在进行渔猎活动,当时应该有简单、原始的歌谣,可惜已经渺不可寻。潮汕这地方属于古代的越地。从晋代左思《吴都赋》中津津乐道的"荆艳(艳,歌曲名)楚舞,吴俞(音yu,即歌)越吟"来看,我国南部的声歌乐舞还是很发达的。可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文献中没有潮汕一带民间歌谣产生和传播的记载。但民间歌谣应该是存在的。 到了宋代,潮汕地区居民的民族构成大致是这样的:汉族居民占了绝大多数,水边有蛋,山里有畲。这片土地上存在着汉族歌谣、蛋族歌谣、畲族歌谣同甘共苦时并存的局面。 明清时代是中国民歌大活跃大繁荣的时期。明代中叶以后,由于中国封建经济母体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商品经济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人民有了更多的娱乐要求;加上李贽、汤显祖等思想家、文学家冲破理学藩篱,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提倡个性解放,通俗文学大为勃兴。在民歌领域,以冯梦龙编的《桂枝儿》、《山歌》为标志,大规模收集整理民歌成了文人的一种时尚。清代采编民歌有了进一步发展,也正是在明清这段时期,潮汕有关文献中才开始有了一些关于民间歌谣的记述。 潮人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直计往田插秧。一老槌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条) 正月十三日,有善歌者自为侪伍,妆演古人陈迹,迎神街巷,玉箫画鼓,象板银笙,演春天于灯月光辉之下,谓之游春。(吴颖《潮州风俗考》) 当春农时,夫男于田插秧,妇子磕饷,槌鼓踏歌相劝慰,是为秧歌。今俗正月,鸣钟击鼓,演于灯月之下,又谓之闹元宵。一唱三叹,无非儿女之词、情性之感也。然天机所触,衬以土音俚语,弥觉委曲婉转。信口所出,莫不有自然相叶之韵焉。(清嘉庆《澄海县志》) 以上各条说的都是汉族地区的民间歌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每当大规模农事活动比如插秧)或节日游乐活动(比如闹元宵),潮汕各地都有群众性的歌谣演唱,并且用锣鼓和统乐相伴以调协节奏。至于歌词,则韵脚自然相叶,衬以土音俚语。 潮蛋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妇女衣过舟也。(屈大均《广东新语》)清代郑昌时《韩江竹枝词》有一首说:"东西弦管暮纷纷,闽粤新腔取次闻。不隔城根衣带水,马头歌调送行云。"下有自注:"新近闽,歌参闽腔,韩江舟户又尚马头调云。"注中说的"韩江舟户"即指蛋家,"马头调"据郑振铎解释就是码头调,也即在商业繁盛之处唱的蛋歌。蛋族以舟为家,因此涉及他们的记述都离不开舟和水。从这些片段材料可以见出他们恋爱结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

1.台阁体: 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 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2.茶陵派 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情况下,李东明等人发动了对台阁体文学的冲击以此来重振文坛而形成的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鲁铎等人;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 4.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 公安派 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6. 竟陵派 晚明时期,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两人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代表作品是二人编选的《诗归》。 7.梅村体 清初,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在继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任务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代表作《圆圆曲》。 8.神韵派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第一章引论 文学史 文艺学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 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 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它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 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 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 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 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 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 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 ◆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一、文学的审美性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三者关系的理解文学具有感性色彩 ⑴审美:是一个体验和飞鸟影美的现象共性的宽泛概念,是人的心里在感知社会的基础上达到的完善状态, 他是意识的社会心理。 ⑵意识形态:抽象化的思想是以各种理想的方式,无论虚假或真实,来表达支配性的物质关系。 ⑶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与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达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想的一 种艺术样式。 二、文学和文学观念 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文学亚里士多德——《诗学》 理论刘勰——《文心雕龙》 2、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作品是作家的自然流露。 A:文学本质上是作家的外化 B: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 【说明】 本门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的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具备分析研究各种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民俗资料的方法技巧,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解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本文】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本章的目的在于从基本理论上说明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范围包括哪些内容(体裁)。同时掌握民间文学的诸种特征,了解其社会功能.为以后的全面学习打下基础. 内容要点: 一、民间文学研究的国际性 二、民间文学广阔的研究领域 三、从影视人类学看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手段:讲授、讨论、思考 授课时数:2 作业与思考?民间文学的国际性及其研究价值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与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通过了解民间文学学科属性的独特性,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这样对民间文学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都能够有深刻地认

识。 内容要点: 一、民间文学的概念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 首先,应弄清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界限。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是各自独立的人文学科,但两者又互相依存、交融,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应划清民间文学和非民间文学的界限。不能将民间通俗文学和所有的群众创作都看成是民间文学,同时,对作家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应作具体分析。 民间文学作品体裁的范围,大致可分三大类: 散文类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 韵文类作品,包括史诗、叙事诗,民歌、谚语、谜语等; 散韵相间类作品,主要是民间说唱和民间戏剧。 三、民间文学的特征 1、集体性 民间文学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是由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并为集体所共有。 2、口头性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的本质特征,它在民间文学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变异性 变异性也叫“变易性”,或“变动性”。它是由口头性、集体性派生出来的,它的内涵是指口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允许传播者对原作加以变动,继续参与创作加工.因此这种口头创作处在不断变化状态中。 4、传承性 传承性亦称“传统性”、“继承性”。它是指民间文学在变异过程中还保持着一系列相对的稳定的因素。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传承的途径有家庭继承、宗教继承和艺人继承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