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了有关化学反应A+B=C的四组实验,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已知四位同学取的A和B的总质量均为10g,且反应均完全进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g B/g C/g

甲739

乙649

丙X Y6

丁55Z

A.Y可能等于8 B.X可能等于4

C.X可能等于8 D.Z一定等于7.5

2.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3.锌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须微量元素。下图为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属于非金属元素B.锌原子的中子数为30

C.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D.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 4.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B.

C.

D.

5.“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6.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7.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D.水槽中液面下降

8.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10.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实验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

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有、无催化剂

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

A.A B.B C.C D.D

11.硒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数值为4

B.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有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5:1

D.乙不是化合物

13.某有机物在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14.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只向其中一份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放在两只试管内加热。下列有关放出氧气质量(g)与反应时间(t)关系图象(图中是a纯氯酸钾曲线,b 是混有二氧化锰的曲线)其中正确是

A.A B.B C.C D.D

15.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6.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17.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A.①或②B.②或③C.①或④D.③或④

18.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9.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继续燃烧,而在呼出的气体瓶内熄灭。由此说明( )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小C.呼吸过程中消耗了空气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0.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小强、小明和小梅三人在学习了铁的冶炼原理后,他们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氢气、碳等物质也能将铁从氧化物中冶炼出来。小强提出问题:“碳粉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的同时还生成了什么?”小明认为:“当然是二氧化碳。”小梅却认为:“也可能是一氧化碳。”小强听了他们的话,若有所思的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我倒认为也许两者都有呢!我们不妨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吧!”小强、小明都赞同。下面是他们的实验设计过程,请你和他们一起对产物中气体的成分进行研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假设: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全部为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也可能两种气体都有

(2)查阅资料:小强查到:新鲜的鸡血加入抗凝剂后再用水稀释,此鸡血遇氧气呈鲜红色,遇二氧化碳呈暗红色,遇一氧化碳呈胭脂红

(3)设计实验:小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碳粉反应,实验装置如图1(他在实验中进行了规范操作和细致的观察)。

(4)现象与结论: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二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既有二氧化碳又有一氧化碳,装置 B、C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一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5)小梅认为此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你同意小梅的看法吗?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若同意,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_____。

(6)小明认为:可以将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的碳粉完全反应,通过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确定反应产物中气体的成分。他的设计装置如图2:

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如下:①称取3.2克氧化铁与2克炭粉均匀混合,放入重48.48克的玻璃管中,按上图装置连接②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③夹紧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④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52.24克。⑤数据处理。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请你帮他计算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碳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小明通过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此实验中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

22.根据如图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收集装置选用______;如需

随时控制生产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填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填编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E、F装置都可以用来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2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质置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甲组同学用在空气中燃烧镁带的实验来探究,乙组同学用图二进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镁条燃烧时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甲组同学待镁条燃烧后,称量留在石棉网上固体的质量。发现比反应前镁条的质量要轻,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经过分析后,该组同学在燃烧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夹持的镁条完全燃烧并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则称得的质量和原镁条质量比____________(填“相等”或“变大”或“变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

(2)乙组同学实验现象是:天平____________(“保持平衡”或“向左偏转”或“向右偏转”),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

24.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a_____;b_____。

(2)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和收集装置是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装置A试管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收集完气体后,检验氧气的方法是:_____。

(3)装置B与D组合,可以制取多种气体:

①制取氧气,所用的药品是_____和_____。

②若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用D装置收集气体,其原因是_____。

④在用B装置制取气体时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原因是_____。

25.某化学小组对教材中“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

(查阅资料)红磷和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对人体有害;氢氧化钠(NaOH)溶液能和产生的白烟发生化学反应,将白烟吸收。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步骤)(1)在1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红磷,2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白磷,3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白磷并注满水。把三个玻璃瓶同时放进盛有80℃热水的大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2)用注射器向2号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目的是____________。

(3)用注射器把3号瓶中水抽出,发现3号瓶中的白磷燃烧起来。请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讨论分析)(1)对比1、2号两瓶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____________。

(2)对比_____________两瓶中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反思评价)该小组同学对图1装置又进行了改进,设计了图2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有

____________。

26.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KclO3质量其他物质质量待测数据

① 1.2g/

② 1.2g CuO 0.5g

③ 1.2g MnO20.5g

(1)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

(2)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 (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3)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衡量得到0.5g黑色粉末,再将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简述操作和现象)

(预期结论)氧化铜还能作氯酸钾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

27.某学习小组对二氧化碳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

说明:装置B中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吸收CO2中混有的HCl气体,装置C中的NaOH溶液能很好地吸收CO2。

I .CO2的制备。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的一种方法是:向分液漏斗中加适量水,用止水夹夹紧右侧的橡胶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若观察到_________,则装置不漏气。

II.CO2的收集。

用以下三种方法收集二氧化碳,并用装置C测定集气瓶内气压。每种方法均做三次实验,取平均值,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方法1、当装置B开始产生气泡15s后,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记录集满二氧化碳气体所用的时间为t。

方法2、当装置B开始产生气泡15s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时间采用方法一所用的平均时间t0。

方法3、当装置B开始产生气泡15s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同时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待木条熄灭,立即盖上玻璃片。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瓶内初始气压(kPa )

104.2 104.2 104.2 三次实验最终气压平均值(kPa )

9.3 31.8 39.7 CO 2纯度 91.1% 69.5% X

(4)三种方法均在15s 后开始收集的原因是________。

(5)己知: 2CO =(1-% 最终气压纯度)100初始气压

,则方法3所收集CO 2的纯度为________。通过对比,欲收集更高纯度的CO 2,应采用_______法收集。

Ⅲ.二氧化碳转化新进展

(6)在光催化条件下,CO 2和H 2反应生成甲烷(CH 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8.下图是初中常见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A 实验中a 管中中气体为_________,试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

(2)B 试验中气球的作用__________,若玻璃管中气体为50mL ,要使实验成功注射器中

气体至少需要_________mL 。

(3)C 中水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

(4)实验D 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放有热水,实验中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

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通过实验E 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前将白磷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的总质

量,引燃白磷,待反应后再称量装置总质量,发现托盘天平保持平衡。整个实验过程中气

球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综合分析上述五个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①实验A 中的水中加入稀硫酸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②实验B 中实验结论为空气中氧气质量约为五分之一

③实验C 中现象: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④实验D 中的热水只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⑤实验E 中的气球起到了平衡瓶内外气体压强的作用

⑥实验E 中锥形瓶内事先放少量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瓶底炸裂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甲同学的反应不是恰好反应,如果A剩余,则B完全参加反应,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3g,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9g-3g=6g,即A、B、C三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6:3:9,乙同学的反应中有1gB剩余。

【详解】

A. 根据A、B、C三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6:3:9,Y=36

9

=2,此选项错误;

B. X=6-2=4,此选项错误;

C. X=4,此选项错误;

D. A、B两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是6:3,5gX与2.5g的B恰好反应,生成Z的质量为

5g+2.5g=7.5g,故Z一定等于7.5,此选项正确。

故选D。

2.B

解析:B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故选B。

3.D

解析:D

【解析】

A、锌的汉字名称偏旁是“钅”字,锌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原子序数30,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锌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为30,不是中子数是30,错误;

C、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符号是“1”,不是“g”,常省略不写,错误;

D、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正确。故选D。

点睛: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4.A

解析:A

A.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属于化合物;

B.图中含有三种物质的分子,属于混合物;

C.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属于单质;

D.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该物质的分子中含有一种原子,属于单质.【点睛】化合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含有不同的原子。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粮食酿酒是将粮食发酵,该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

B、纺纱织布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C、烧制陶瓷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燃烧,错误;

D、冶炼生铁是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错误。故选B。【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根据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6.C

解析:C

【解析】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点燃的白磷应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否则造成测定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故A操作错误;

B.细铁丝在空气中无法被点燃,无法消耗集气瓶内氧气,故不可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故B错误;

C.不打开瓶塞,利用聚焦太阳光引燃白磷,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误差小,故C正确;

D.实验中若弹簧夹未夹好,容易使燃烧产生的白烟溢出,最终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增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故D错误。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说明氧气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反应放热,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说明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1/5,正确;

D、水槽中液面下降只能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减少,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故选C。

8.C

解析:C

【分析】

将微观示意图转化为化学式,反应前的物质是HgO,反应后的物质是Hg、O2和剩余的

HgO。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gO2Hg+O2。

【详解】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了变化,错误;

B、生成物是汞和氧气,

是两种,错误;C、对于化学反应来说,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改变,正确;

D、氧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即氧分子,错误。

故选C。

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

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

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

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

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D选项错误。

选B。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序号实验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故A正确。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故B正确。

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有、无催化剂。故C正确。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接触面积。故D错误。11.C

解析:C

【分析】

【详解】

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34=2+8+18=x,x=6,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硒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由硒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圆圈内的数字是34,则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反应后甲质量减小,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0g-12g=8g,反应后丁质量减小,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丁质量为:20g-18g=2g,丙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反应后乙质量增大,乙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乙的质量为:2g+8g=10g,该反应是:甲+丁==乙。

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此选项错误;

B、丙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此选项错误;

C、反应中乙和丁的质量比为:10g:2g=5:1,此选项正确;

D、甲和丁反应生成乙,乙一定是化合物,此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

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确定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13.C

解析:C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8.8gCO2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8.8g×16

4

2

4

×100%=6.4g,5.4gH2O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

=5.4g×16

18

×100%=4.8g,生成物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和

=6.4g+4.8g=11.2g,11.2g>9.6g;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1.2g﹣9.6g=1.6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催化剂只是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特点,不加催化剂时产生氧气的速率慢,加入催化剂后产生氧气的速率加快,因为b加入了二氧化锰,但a没加,所以在速率??时间关系图上,b的斜率应该比a大,因为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所以a与b产生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因为氯酸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分解,所以初始阶段没有氧气生成,故选C。

【点睛】

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终点位置是否正确。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在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

【详解】

A. 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反应前是氢元素和氧元素,反应后还是这两种元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故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 分子是原子构成的,由水分子的微观图可知: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和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及题中信息知,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故A正确。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故B错误。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故C错误。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故D错误。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着的的木条熄灭。符合要求。

②氧气有助燃性,可使木条燃烧地更旺,不符合要求。

③空气中含部分氧气,可使木条继续燃烧。不符合要求。

④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着的的木条熄灭。符合要求。所以应选C项。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故A说法正确;

B、CO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故C说法错误;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说法正确。故选C。

19.B

解析:B

【解析】

呼出的气体中大部分的氧气被人体吸收,并通过新陈代谢转变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低,又因为氧气越多燃烧越旺,所以燃着的木条在空气瓶中比呼出气体的瓶中更旺。

解:A、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此选项与题意不相符,所以A不正确;

B、呼出的气体中大部分的氧气被人体吸收,并通过新陈代谢转变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低,所以B正确;

C、呼吸过程中主要是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但不能被完全消耗,所以C不正确;

D、呼出的气体主要还是氮气,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加,所以D不正确。

故选B。

2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CO2+H2O=H2CO3,是气体的体积减小,大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烧杯中水进入到试管中,试管内液面上升,①正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

成碳酸,H 2CO 3电离是溶液呈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故而试管内的液体变红,②正确。正确的说法是①②,故选A 。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新鲜的鸡血变为胭脂红 无明显现象,新鲜的鸡血变为胭脂红 同意 通过点燃进行尾气处理 0.96 0.48

解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新鲜的鸡血变为胭脂红 无明显现象,新鲜的鸡血变为胭脂红 同意 通过点燃进行尾气处理 0.96 0.48 产物气体不是纯的二氧化碳气体 空气排出,保护气的作用,防止还原出的铁粉被空气中的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又生成氧化铁

【解析】

【分析】

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详解】

(4)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二氧化碳,装置B 中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C 中的实验现象是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既有二氧化碳又有一氧化碳,装置B 中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C 中的实验现象是新鲜的鸡血变为胭脂红;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一氧化碳,装置B 中的实验现象是无明显现象,装置C 中的实验现象是新鲜的鸡血变为胭脂红。

(5)同意小梅的看法,因为一氧化碳有毒,在实验中要进行尾气处理。可以用点燃法或者扎一个气球。

(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实验产物中的气体质量为3.2g+2g+48.48g-52.24g=1.44g ,根据氧化铁的质量可计算出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3.2g (163)/(163+562)100%=0.96g ?????,根据碳元素的质量为气体质量减去氧元素的质量为1.44g-0.96g=0.48g ;故参加反应的碳元素质量为0.48g,氧元素质量为0.96g,两元素的质量比为0.48g:0.96g=1:2,而在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2=3:8?,故不是纯的二氧化碳气体。此实验中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空气排出,保护气的作用,防止还原出的铁粉被空气中的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又生成氧化铁。

22.长颈漏斗 试管 C E B CaCO3 +2HCl=CaCl2+H2O+CO2 ↑

D 通常情况下,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解析】

解析:长颈漏斗 试管 C E B CaCO 3 +2HCl=CaCl 2+H 2O+CO 2 ↑ D

424222KMnO 2K MnO +MnO +O Δ↑ 通常情况下,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分析】

【详解】

(1)由图知①是长颈漏斗;②是试管;

(2)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常温下反应所以选用固液混合不加热装置,制取少量的选用试管不用锥形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分液漏斗能控制液体的滴加,所以能随时控制生产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故发生装置最好选用C ;收集装置应选用E ;如需随时控制生成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最好选用B ;

(3)用加热高锰酸钾法制氧气的发生装置的特点属于固体加热型的D 装置;反应的方程式为:424222KMnO 2K MnO +MnO +O Δ ;用E 来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F 来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氧气不易溶于水。

23.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质量多了氧元素的质量 大 2Mg+O22MgO

向右偏转 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不能被称量

解析: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质量多了氧元素的质量 大 2Mg+O 22MgO 向右偏转 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不能被称量 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时,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解析】

【分析】

【详解】

(1)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氧化镁固体逸散到空气中不能被称量,故质量会减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质量多了氧元素的质量,故称得的质量比反应前镁条的质量大。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方程式为:2Mg+O 22MgO 。

(2)乙组同学的实验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故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不能被称量,故天平向右偏转。由以上实验可获得: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时,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24.锥形瓶 集气瓶 A C 或是D 2KMnO4K2MnO4+MnO2+O2↑ 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内

解析:锥形瓶 集气瓶 A C 或是D 2KMnO 4K 2MnO 4+MnO 2+O 2↑ 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内是氧气 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 CaCO 3+2HCl ═CaCl 2+H 2O+CO 2↑ 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和空气成分反应 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

【分析】

【详解】

(1)仪器a 是锥形瓶,b 是集气瓶。

(2)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固体加热型反应,故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 ,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不易溶于水 故收集装置是C 或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装置A 试管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

部,炸裂试管。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燃烧,收集完气体后,检验气体是否是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内是氧气。

(3)装置B 是固液常温型装置,装置D 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①制取氧气,所用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②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2HCl ═CaCl 2+H 2O+CO 2↑,故填:CaCO 3+2HCl ═CaCl 2+H 2O+CO 2↑。③用D 装置收集气体,是因为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不和空气中的成分反应。④在用B 装置制取气体时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是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点睛】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水溶性、密度选择收集装置,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5.2号玻璃瓶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1号、3号玻璃瓶无明显现象 防止白烟逸出污染环境,危害人体身体健康 温度达到着火点 2、3 可以提供氧气,吸收反应产生的白烟,防

解析:2号玻璃瓶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1号、3号玻璃瓶无明显现象 防止白烟逸出污染环境,危害人体身体健康 2254P+5O 2P O 点燃 温度达到着火点 2、3 可以提供氧气,吸收反应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环境

【解析】

【分析】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详解】

[实验步骤](1)1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3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白磷并注满水,没有与氧气接触;2 号玻璃瓶中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

点,故会观察到2号玻璃瓶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1号、3号玻璃瓶无明显现象。 (2)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危害人体身体健康,用注射器向2号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目的是防止白烟逸出污染环境,危害人体身体健康。

(3)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54P+5O 2P O 点燃。

[讨论分析](1)1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2 号玻璃瓶中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故对比1、2号两瓶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