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择题集)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择题集)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择题集)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择题集)

《历史人物评说》选择题集

1、秦能完成统一的历史原因有:①秦国经商鞅后日益强大;②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使诸候国数

目减少;③长期战争使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①韩;②赵;③魏;④燕;⑤楚;⑥齐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②①③⑤④⑥

D.①②③⑤④⑥

3、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就特别注意对官吏进行监督。秦朝时期,中央负责监督其它官员的是

A.刺史

B.丞相

C.御史大夫 C.太尉

4、秦始皇征服百越后,增设了南方四郡,其中郡所在相当于今天广州地区的是

A.象郡

B.南海郡

C.桂林郡

D.闽中郡

5、班固在《汉书》中写到:“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这表明班固认识到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B.使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6、秦朝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主要原因是

A.实现了国家大统一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生产力显著提高

D.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7、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摧毁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⑤

巩固统一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8、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成为贤明君主

B.笼络人才

C.维护封建统治

D.减少决策失误

9、关于《唐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以《隋律》为借鉴

B.轻罪重罚、细密严苛

C.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

D.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10、唐太宗经常引用古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告诫大臣们,反映了的什么思想

A.存百姓

B.善于用人

C.善于纳谏

D.反对铺张浪费

11、唐朝时,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C.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D.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

12、唐政府不同以前历代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采取“挟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

A.唐朝国力十分强大

B.唐政府支持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政权

C.唐朝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D.唐朝依靠少数民族巩固边疆

13、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他勤于政事,不仅仅是体恤百姓,更想让大臣们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

精图治”的本质是

A.稳定社会秩序

B. 缓和阶级矛盾

C. 维护地主阶级长久的利益

D.完善各项政策

14、康熙帝亲政后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鳌拜专权

B.台湾问题

C.“三藩”割据

D.沙俄侵略

15、清朝“三藩之乱”主要反映了

A.汉族和满族之间的矛盾

B.汉族贵族与满族贵族之间的矛盾

C.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

D.明朝遗臣与当朝君主之间的矛盾

16、下列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雅克萨之战

B.施琅收复台湾战争

C.乌兰布通战役

D.昭莫多战役

17、康熙帝在孔子故乡曲阜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孔庙大成殿上,其作用不包括

A.缓和了阶级矛盾

B.缓和了汉、藏之间的民族矛盾

C.加快了满汉文化的发展步伐

D.巩固了清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8、下列关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规定了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于中国

B.规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以东属于中国

C.中俄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D.清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19、康熙帝收复台湾后,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于

A.江浙省

B.广东省

C.浙江省

D.福建省

20、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措施有:①从郑氏家族收复台湾;②平定三藩之乱;③平定漠西蒙

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④组织雅克萨反击战;⑤册封班禅等活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21、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游移之众,延袤二千里,

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以上材料说明: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③当时台湾主要出产糖类和粮食;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不包括

A.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

D.西方国家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革命运动

23、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德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4、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B、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

C、宏扬优秀民族文化

D、协调社会人际关系

25、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26、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

D、“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27、孔子曾周游列国10多年,但倍受冷落、狼狈不堪,你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

孔子地位低下, B、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

C、受其它学派打击

D、孔子主张不能满足统治者需要

2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29、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

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30、孔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A.分封制的崩溃 B. 劳动者地位的提高

C. 教育向民间普及

D.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旧矛盾尖锐

31、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3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33、《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材料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34、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 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 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 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35、御医之家的出身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其有机会出入王宫,接触广泛的文化知识

B.为其一生中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

C.使其具有良好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素养

D.为其将来的从政打下良好的基础

36、关于“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句话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体现了一种尊师但不盲从的师生关系理念 B.说明仁爱是有等级的

C.体现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D.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思想

37、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小马驹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其意思是指亚里士多德A.敢于挑战权威 B.不赞成柏拉图的主张

C.忘恩负义 D.求知欲强

38、下列著作属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是

A.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B.世界的存在与人的感觉无关

C.是唯物主义思想家 D.是唯心主义思想家

39、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从教生涯表述不正确的是

A.曾教授于马其顿帝国的建立者亚历山大 B.在马其顿创立了吕克昂学园

C.教学方法别具一格,被称为“逍遥学派”的思想家 D.教授学生自然科学和伦理学

40、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成就不正确的是

A.建立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B.大多数自然科学成就一被证明是错误的

C.其伦理学成就如三段论至今被奉为权威 D. 为后世的科研提供了一些方法论

41.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历史事件是

A.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B.1787年宪法的颁布

C.《独立宣言》的颁布

D.第一届联邦政府的成立

42.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美国的政体是

A.邦联制,君主立宪制

B.邦联制,总统制共和制

C.联邦制,君主立宪制

D.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

43.如果你是美国公民,你投票赞成华盛顿为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总统的理由是

A.他的名字与本国首都名字一致

B.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

C.他起草了《独立宣言》

D.他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44.拿破仑帝国与反法联盟的战争,以拿破仑帝国的失败而告终,它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这是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落后的法国的胜利

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严重损害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失去了国内支持

C.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占领区人民的民族复仇情绪

D. 在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战胜封建主义的力量

45.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拿破仑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A. 强化君主制度,此后俄德意均保留君主制

B.重创俄国势力,使它向西扩张受到遏制

C. 刺激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D. 以武力及法典推广法国大革命的观念

46.拿破仑曾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你认为他这样说是因为

A.40多次胜仗,徒有虚名,微不足道

B.滑铁卢之战,使拿破仑前功尽弃

C.《民法典》代表法国人民的利益,受到社会个阶层的拥护

D.《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47.法国“雾月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督政府软弱腐败

B.拿破仑有较高的威望

C.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D.法国面临外国军事进攻的严重威胁

48.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不同于革命前的波旁王朝,主要是因为

A.它所代表和捍卫的依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革命果实

B.它的皇帝是拿破仑,不是路易十六

C.它同英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

D.它不断进行对外战争

49.拿破仑在近代欧洲历史上具有极大的影响,以下对拿破仑的评价正确的是

A.重建君主制度导致大革命成果付之东流

B.对于近代法律制度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C.发动侵略战争阻碍各国人民反封建斗争

D.宣扬“民族主义”造成欧洲国家的分裂

50.恩格斯说:“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外一个人扮演的,这点由下面的事实可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克伦威尔等。”这段话的含义是

A.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重要

B.英雄人物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C.英雄人物的活动是受历史规律支配的

D.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

51、孙中山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它由下列团体组成①兴中会②华兴会③光复会④日知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因为

A.成立时间最早

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53、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

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54、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它

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

B.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D.适应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

55、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

局”和“创举”指

A.辛亥革命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

5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的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

A.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B.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C.反对封建制度

D.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57、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护国运动②“二次革命”③袁世凯

称帝④宋教仁遇制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③①④② D.②④①③

58、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政治主张的根本原因是

A、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B.共产国际的帮助

C.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

D.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

59、新三民主义能够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是因为

A.孙中山提倡的

B.有了共同的阶段斗争目标

C.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

D.明确了反帝要求

60、孙中山遗嘱中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核心主张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C.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61、甘地首次提出同英国政府不合作的事件是

A.阿姆利则惨案

B. 向“食盐进军”

C.1922年甘地入狱

D.甘地当选为国大党主席

62、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国大党的势力

B.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C.取得印度的自治

D.提高民族自尊心

63、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包含了经济方面的斗争,他提倡的经济自主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A.抵制英货 B.开展家庭纺织运动 C.进行抗税斗争 D.自制食盐

64、非暴力运动矛头主要针对

A.宗教冲突

B.印度政府

C.英国殖民统治

D.印度国大党

65.与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相比,第二次运动走向低潮的原因是

A.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

B.英国殖民者改变了统治策略

C.运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D.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掌握运动领导权

66、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指的是:

A.英、法、美

B.英、法、俄

C.英、美、德

D.英、法、德

6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和秘密的学说是

A.唯物主义史观

B.阶级斗争学说

C.剩余价值学说

D.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学说

68、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阶级矛盾激化

B.工人阶级觉醒

C.马、恩的努力

D.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69、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巴黎公社“只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起义”,其含义是

A.巴黎公社革命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B.无产阶级夺权时机只在巴黎城成熟

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70、马克思、恩格斯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是由于他们

A.善于研究理论

B.善于吸取前人的精华

C.把社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D.精诚合作

71、表明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事件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 C《资本论》的出版 D.巴黎公社革命

72、下列能够表明恩格斯与马克思几乎同时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转

变的因素是:①参加青年黑格尔派②受《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影响③都密切关注工人阶级的命运④

都出身在德国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3、“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

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夺取国家政权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对立无产阶级政权

D.夺取全部生产资料

74、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在悼词中,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的两大历史功绩,你认为是:①创立了科学社

会主义学说②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③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④写出了光照后世的《资本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5、马、恩的合作被后人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合作”,下列革命理论和实践属两人共同完成的是:①改造

正义者同盟②写作《共产党宣言》③完成《资本论》④参加1848年欧洲(德国)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6、马、恩合著,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并第一次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著作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神圣家族》

C.《德法年鉴》

D.《共产党宣言》

77、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马克思史实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法国启蒙思想---树立“为人类工作”的理想 B《基督教的本质》---转向唯物主义思想

C.宣传革命理论---多次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巴黎

D.生活习惯相同---与恩格斯结下毕生友谊

78、马、恩合写的第一部著作中的观点标志着他们在创立科学理论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此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神圣家族》

D.《新莱茵报》

79、列宁在评价恩格斯的无私精神时指出,“他为天才的朋友树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无意间,他

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了上面。”你认为这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是

A.《共产党宣言》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神圣家族》

D.《资本论》

80、下列关于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贡献表述正确的是:①反复教导各

国无产阶级政党要加强国际合作②继续领导第一国际,并创建和领导第二国际③写《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次系统探讨人类社会的史前史④深入研究垄断组织、帝国主义国家间关系等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81、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这样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

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取消了自由贸易

C.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D.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82、1917年的俄国发生了两次革命,其中二月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结果却超出了一般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具体表现在

A.推翻了沙皇君主专制政体

B.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建立了全国性的苏维埃政权

8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平息农民的暴动和骚乱

C.恢复经济、缓和矛盾

D.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84、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产品的权利

B.禁止农产品的自由贸易

C.农民自由支配交纳国家后的剩余农产品

D.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5、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相结合的标志是

A.列宁建立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B.列宁创办《火星报》

C.圣彼得堡马克思主义小组的建立

D.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86、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标志是

A.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建立

B.列宁主义的诞生

C.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D.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召开

87、“布尔什维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马克思政党的出现。”

这里的“新型”是指:

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B.以暴力革命为手段

C.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的

D.以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

88、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话的正确理

解是

A.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十月革命

B.一战促进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

C.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战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必备条件

89、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根本不同点是

A.领导不同

B.性质不同

C.主力军不同

D.结果不同

90、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回忆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

市场上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本质上说明新经济政策

A.适应了经济发展规律

B.克服了社会混乱局面

C.恢复了国民经济

D.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91、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其根本原因是

A.它是产生在帝国主义时代

B.它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不同

C.它坚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

D.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2、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

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恢复经济、缓和矛盾

C.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逐步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份

93、(2006北京)1918年苏俄与德国签定《不列斯特和约》。该和约有利于

A.清除国内反动势力

B.向社会主义过渡

C.恢复国民经济

D.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94、(2006全国)十月革命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由此

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改造中国的新主张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95、毛泽东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最关键时期是

A.五四运动时期

B.参加中共一大后

C.井冈山时期

D.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

96、下列毛泽东著作中,主要论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井冈山斗

争》③《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④《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7、之所以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主要是指:①会议

肯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②毛泽东被选为党的最高领导③会议确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④会后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8、遵义会议就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造成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多数与会者认

为主要是由于

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B.军事指挥严重失误

C.敌军采取步步为营战术

D.根据地尚不巩固

99、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

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这一“伟大传奇”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A.1935.10,陕北会师

B.1935.10,会宁会师

C.1936.10,陕北会师

D.1936.10,会宁会师

100、“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这首词反映的是

A.南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井冈山斗争

D.湘赣边界起义

101、“文化大革命”为后人提供的主要教训有:①要防止个人个人崇拜和思想僵化②要正确分析国内主

要矛盾③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必须健全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102、毛泽东下列“左”的错误,主要在于违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的是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运动

D.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03、(2005全国)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①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观点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③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⑤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

104、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谈到:“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由于“人家封锁”给我们带来了困难

B.我们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而导致困难

C.“人家封锁”和我们“闭关自守”都是错的

D.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105、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

D.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06、邓小平幽默地说:“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

面对邓小平政治生活中的三度沉浮,我们最应该学习他

A.一切以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为重的崇高品德和博大胸怀

B. 不怕打击,愈挫愈勇的精神

C.敢于斗争,坚持真理的精神

D.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精神

107、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也不断完善,其中十三大提出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理论

108、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

A.遵义会议、中共十四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七大、中共十四大

D.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109、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③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⑤“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110、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者本质上的相同之处是

A.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B.都是中共集体智慧的产物

C.都是从农村开始着手的

D.都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111、构成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基础的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四项基本原则

D.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12、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主要是在于

A.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B.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

C.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

113、四川广安邓小平一故居有一幅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挽狂澜于既倒……兴卫扶农,……”此联创作应该晚于

A.1966年

B.1975年

C.1978年

D.1992年

114、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

A.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实事求是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15、毛泽东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一项创举是

A.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并举

B.和平赎买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C.没收官僚资本

D.农业合作化116、李四光成为公认的地质力学奠基人是起于下列哪一科技文献

A《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B《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

C《新华夏海的起源》D《地质力学概论》

117、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如果让你为他配音,选择台词应是

A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B“不要希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118、牛顿和爱因斯坦成就的共同影响不包括

A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B都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C都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准

D都为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119.爱因斯坦主张制造和销毁原子弹都是为了()

A人类和平B拯救犹太人C摧毁法西斯D证明其理论的科学性

120、下列能够证明“科学改变世界”这一历史结论的是

(1)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结构、上层建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2)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3)提高了科学文化和社会管理水平

(4)促进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进步

A (2)(3)(4)

B (1)(3)(4)

C (1)(2)(4)

D (1)(2)(3)(4)

《历史人物评说》选择题答案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人民版选修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 背景雅典城邦平民与 贵族之间尖锐矛 盾 表现:(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 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 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雅典城邦工商业 奴隶主阶层与贵 族之间尖锐矛盾 理解: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 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 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 梭伦当选为首席 执政官,立志各 改革,振兴城邦 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 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 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公元前600 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 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 改革 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时 间 公元前594年开始 内容 措施内容影响 颁布 ‘解负 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 身做抵押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 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 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确立财 产等级 制度 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 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 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 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 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 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 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改革国 家权力 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 关 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 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 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 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 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 理中来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鼓励发 展农工 商业 农业: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 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 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 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 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 人迁居雅典

最新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卷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期中测试1 ) 1.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由秦开创并一直沿用至后世的制度是 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独爱之如一”,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民族平等B.李唐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 C.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稳定D.各民族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4.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 A.公民推选出来的贤士B.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勇士 C.仁慈而有权威的贵族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 5.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孔子下列言论与之类似的有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6.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克伦威尔A.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B.主张分散国家权力 C.严格遵守共和国原则D.建立个人独裁统治 7.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受到人民的尊敬,这是因为 ①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开创美国近代民主制度 ③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④重国家利益不贪恋权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8.以下不属于 ...拿破仑对资本主义发展贡献的是 A.打败欧洲封建君主的进攻B.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C.确立西方世界的法律典范D.将大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国家 9. 《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思想 A.仁者爱人 B.和而不同 C.中庸之道 D.克己复礼 10.学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答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回答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讱。”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B. 孔子根据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解释 C. 体现了孔子在处事原则上“中庸之道”的思想 D. 孔子论证了“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11.以下有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人都认同奴隶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 (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移风易俗: 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后期孝文 帝主持, 放 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 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①政 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

2015年福建省中学教师“说题”比赛 2015nianFujianshengzhongxuejiaoshi“shuoti”bisai 《高中历史学科 ----选择题解析》 参赛者: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郑国辉 2015/11/18 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郑国辉

一、教学知识点: 分封制的内涵及影响(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 二、选择题样题: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晋国是姬姓封国B.秦国国君是王室贵族 C.齐鲁两国可以通婚D.秦鲁两国可以通婚 1、【命题意图】: 本题以诸侯国间婚姻关系为切入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西周主要诸侯国所属类型。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西周有三类诸侯国: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先代王室后代。试题有思维难度,备选项干扰性强,极易选错,错因在于混淆主要诸侯国类型。 2、【考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对应的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互关系,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试题讲解过程】: 选C。从题干信息可知,秦晋可婚,晋鲁不可婚;教材中有如下表述“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中位居最东……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可见,鲁、燕为姬姓周贵族,宋为非姬姓商贵族。由此可以绘制出如下结构图,并且推知以上五个诸侯国的关系。 教材内容及题干信息可绘制为如下结构关系图: 4、【试题的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长统,山阳郡高平(今山东省邹城市西南部)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后汉书·仲长统传》载,仲长统“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他主张“限夫田以断并兼,急农桑以丰委积,严禁令以防僭差,察苛刻以绝烦暴”;“政不分于外戚之家,权不入于宦竖之门”;“核才艺以叙官宜”;反对“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他认为:“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能亲百姓,训五品,和万邦,藩黎民……实德是为,而非刑之攸致也。至于革命之朝运,非征伐用兵则不能定期业;奸宄之成群,非严刑峻法则不能破其党。” 材料二仲长统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但他又认为东汉“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仲长统的主要主张。(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仲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这一观点。(7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出身名门,是辽朝皇室后裔。他“三岁而孤”,在家中接受教育,“母杨氏教之学”。耶律楚材天资聪颖,受过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从小树立了“以儒治国”和“致君泽民”的志向和抱负。耶律楚材崇尚儒学,为官后多次向统治者推荐儒士。他还建议修复孔庙,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召名儒译经。后人这样评价他:“观居士之所为,迹释而心算,名释而实儒,言释而行儒,术释而治儒,彼其所挟者,善有道矣。”耶律楚材援引饱学的儒家之士入朝做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最高统治者一味倚重武人,鄙视儒士的做法,“振兴儒教,进用士人,以救偏任武夫及色目种人之弊”。后元人评价这一功绩时说:“国朝之用文臣,盖自公发之。”耶律楚材被誉为元代第一贤相。 ——摘编自梁慧《慧眼识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论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为实现其人才观而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耶律楚材的人才观。(9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詹姆斯·瓦特1776年改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以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1784年4月,英国政府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机的专利证书。……经过无数次实验,阿克莱特于1768年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次年申请了专利。1771年,他在诺丁汉郊区建了一家棉纱工厂,雇用了五千多名工人,利用自己发明的新机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中历史选修4 (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1、嬴政 嬴政(前259—前210)秦国第34代君主 13岁即位(前247年)21岁亲政(前239年) 2、原因: 2)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3)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 4)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补充材料: 修建郑国渠 修水渠计划是韩国的“疲秦计” ,秦国组织10万人修建郑国渠。连通了泾河、洛水,灌溉关中大片良田。后嬴政识破了韩的阴谋,下达“逐客令”。李斯规劝后,秦王幡然醒悟,撤销“逐客令”。而“疲秦之计”也成了强秦之策 3、进程: 1)先灭弱韩:前230年 2)离间灭赵:前228年 3)水灌灭魏:前225年 4)王翦灭楚:前223年 5)北灭燕国:前222年 6)完胜灭齐:前221年 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至尊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至尊 中央三公 地方郡县 评价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 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2)、消极: 建立地主阶级对人民的专制统治 奠定历代封建统治的政治格局 2、全面统一: 1)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奠定中国的基本疆域 2)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文化发展 3)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 4)统一驰道:——促进交通发展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高考历史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

[例1] (2018·全国卷Ⅲ)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根据“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根据“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根据“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得出剿、抚并用。第(2)问,从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角度回答。 [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例2] (2017·全国卷Ⅱ)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

高中历史选择题方法(强化版)

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解题步骤 1.看题目问什么(反映,表明,体现....意图,目的) PS:意图,目的(谁的目的?目的褒贬?读懂出题人给出的人物情感状态) 2.看材料时间(多个时间表“变化”,是否有隐含时间...) 3.理解材料(注意标点符号,分段理解) 4.看选项排除法 (1).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 PS:分号;分段理解,每段都差不多意思 双引号“”表强调 括号()是解释说明括号内是答案 书名号《》表示意图目的 省略号……后面是关键破折号——后面是关键 (2).绝对化语言一般都错 PS:a.出现“彻底”“颠覆”“只要”“全”“都”“均”“始终”,“最终”,容易出现错误选项

b.出现“完成时?了”一般都错比如:杜绝了消除了保证了 c.程度词表示越模糊越可能是答案(一定程度,可能) (3).选项中带“开始”的一般都错 (4). 一定要选材料最优的(是否材料有提到或者只是片面的理解) (5).注意关联词 a.一般“因此……”后面所说的是答案因此后强调什么就选什么 b.“只有……才……”中只有后面所说的是答案只有后面强调什么就选什么 c.“是……不是……”中是……后面是答案“既然……”中既然后面是答案“然而”后面是答案 d.“以至于……”中以至于后面是答案 (6)选项中关系 a.两个对立选项中一定有一个是对的 b.两个选项中比如A和B 如果A成立B就成立那么A 一定错 二.区别因果类; 1.直接原因:是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导火索) PS:五四运动爆发是因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主要原因:是在引发事件发生的诸多原因中的最重要的那一个 PS:二战英法美对法西斯的绥靖纵容政策 3.根本原因:是指隐藏在事件发生背后的,导致事件发生变化的本质的原因 PS:晚清中国打不过西方列强就是因为体制上的落后 (根本原因一定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4.主观原因:是自身上的原因、自己的原因(个人主观情感) 5.客观原因:是外部的原因、外部的影响因素(侧面影响) ——类似于“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韵味。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条条都是得分法宝! 历史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把握线索: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如下图所示) 分述如下: 1事迹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分类。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 一般可分为: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②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③民族关系、④对外关系、⑤文化等方面。 【例1】“评价汉武帝”。线索提要: 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例2】“评价李鸿章”。线索提要: 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 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 ③投降卖国:a、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了西南门户;b、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c、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3】“评价孙中山”。线索提要: ①辛亥革命前:a、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制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d、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冲击封建统治。 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不敢反帝;c、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③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a、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b、1914年建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c、1917年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d、1917年秋发动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e、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一、二)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 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 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高中历史概念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三.概念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题型特点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含义是、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是、准确的理解是等。二是在题干给出的是阐释或现象,在选项中列出四个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目的是、实质是、性质是等’。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阅读题干或材料,把握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界定; 第三步,除了运用排除法外,还要注意背景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史论结合法等方法的运用。 常用的几种方法: 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 定量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陷阱①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 例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现代化”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内涵,我们不难排除C项和D项;剩下A项和B项,我们就来看哪个更能体现这个趋向了:“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两者比较,当然辛亥革命更符合题意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的陷阱是:对现代化理解不全面,不能理解现代化的程度,导致选项无法确定。 例2.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解析】本题是当年正答率最低的一道题,是概念型选择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信息是“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贵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美国反对世袭。四个选项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点必背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点必 背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政治选修: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必备知识点)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考点1:国家性质 (1)国家性质的含义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考点2: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专政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国家的根本职能。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考点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相互区别 两者含义不同。 ①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 ②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相互联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

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③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考点4:代议制的含义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考点5: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和总统制 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管理形式,即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 (1)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 ①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政体是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民主政体。在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 ②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相对于君主专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被认为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基本管理形式。 (2)议会制和总统制 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 推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3) “六 经”是留给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高中历史必修选择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试题 1.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 C.单一的血缘关系D.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2.公元前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3、“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4.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5.秦朝的地方行政和基层机构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 A.郡──县──里──乡B.郡──县──乡──里 C.县──郡──里──乡D.县──郡──乡──里 6.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A.封国制B.设立郡县C.分封制D.皇帝制度 7.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汉武帝这么做的目的是 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列侯利益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 8.“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削夺王国的封地B.夺取王国的爵位C.颁行“推恩令”D.实行郡县令 9.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龙生龙,凤生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0.元朝在秦朝以来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关于这一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