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规划

重庆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规划

重庆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规划
重庆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规划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飞速发展,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日益增强。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推广信息技术。“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并不断增强其在我市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探索并推广以信息技术改造我市传统产业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保持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有力保障。

本规划根据国家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思路,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渝府发〔2006〕10号)精神,并结合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实施原则,明确了主要发展领域、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等,是指导我市“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政府履行其职责,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据。

一、“十五”发展回顾与总结

(一) “十五”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电子信息产业作

为我市重点培育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了既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十一五”及今后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1、产业规模显著增长

2005年全市信息产业(含通信、邮政)完成销售收入320亿元,是2000年的8倍;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迅速,完成销售收入210亿元,与2000年的销售收入14亿元相比,增长15倍,年均增长幅度达72%;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占150亿元,是2000年的13倍;软件产业占60亿元(含嵌入式软件),是2000年的20倍。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增加值42.3亿元,是2000年的12倍;信息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2000年的2.3%提高到4%。2005年全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36家,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达到53家,而2000年时骨干企业不到10家;全行业实现利润2.87亿元,上缴国家税金总额4.33亿元。

2、基础条件与产业发展环境改善

“十五”期间,我市信息产业基础环境和发展所需的保障条件极大改善,初步建立了信息产业发展的资源共享体系。通过信息港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入了开放、共享、竞争、服务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机制,在解决各自为阵、各自为战、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上积累了新经验,为充分发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资源优势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安排下,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开始

呈现产业积聚的态势,为重大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自主技术创新结出硕果

“十五”期间,我市IT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庆信威公司的“SCDMA综合无线接入系统(McWiLL)” 2003年12月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04年又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重邮信科自主研发推出了世界上首部TD-SCDMA(LCR)手机功能样机和0.13微米工艺的TD-SCDMA 3G手机核心芯片“通芯一号”。重庆海扶公司的“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重庆海吉公司和重庆大学研制的“电气设备绝缘在线智能检测及诊断系统”分别荣获2003年、2004年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五年来,一批批科技成果不断涌现,“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等227个项目受到国家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资助,累计资金据不完全统计已超过1亿6千万元。

(二) 主要经验

“十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经验在于积极的政策引导,在继续落实国家和我市关于扶持信息产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推动重点发展领域建设;加大产业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力度,引导各方的广泛参与和协作,注重产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地区与单位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促进信息技术进步和产业化成果应用的良好平台,初步构建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重视招商引资,引进HP、

普天茂德、禾兴江源、海尔、康佳、格力、美的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来渝投资发展;持续加大政府投入,我市从2001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重庆市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信息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在融资、流动、运用等方面实现创新。

(三) 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绩为确保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夯实了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总体而言,与世界发达国家、地区以及国内东部沿海先进省市相比,我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值规模仍然较小,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仍然任重而道远,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产业化运作意识还不够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仍显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技术创新体制与投融资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二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群度低,信息产业领域上规模的龙头企业不多;三是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企业的发展观念、政府的服务意识不能很好满足产业跨越式发展要求。

(四) 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宏观政策措施,信息产业的全球性结构调整日益明显,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已然显现;区域交流协作密切,将为我市产业发展的区域协作与分工搭建良好平台,利于信息产

业合理布局、资源优化配置、信息技术交流和产业链上的科学分工;我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拥有“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具有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区位优势。重庆地区有五十多所高等院校,聚集着以中兴重庆研究所、惠普重庆研发中心、电子科技集团第24、26、44研究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实力强大的技术创新型企业机构。我市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具有较强的工业和综合经济基础优势,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化工、仪器、仪表等一大批与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相关的优势行业,军工电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仪器仪表、基础元器件制造实力较强,软件开发初具规模,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二、发展战略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重点项目和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为牵引,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对外合作与自主创新力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创新体系,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并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二)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

持续、快速、健康、全面的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主要目标和任务可归结为实施“1162”工程,即:五年新增投资 1000 亿元,争取 2010 年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含汽车电子)、数字化仪器仪表(含数字医疗)、信息家电6大领域;构建以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和北部新区高新园两大产业基地为重心,以区(市、县)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电子信息研发制造优势企业。

(三) 实施原则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产业引导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宏观规划、环境建设、政策保障、招商引资、市场秩序维护和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加强对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宏观指导,不断在政府调控方式上实现创新,按照市场规律推进信息产业发展,调动企业在信息产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集群,迅速提高我市信息产业的规模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培育市场需求,发展优势领域

根据我市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自身状况,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选择我市的重点发展领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来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依托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最突出优势——丰富的人力资

源和雄厚的工业基础,要重点支持信息产业的既有优势领域做大做强,实施大企业培育战略,并积极培育和支持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领域。

3、坚持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抓住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机遇,把增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持续做大、加快做强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产品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本土优势企业;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自主创新与走国际化道路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使创新成为推动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大动力。

4、加强交流合作,提升产业能级

加强国际和国内跨区域间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实用技术,建立适应我市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成果产业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引资嫁接工作力度,鼓励境外或国内发达地区的企业以合资或独资的形式进入重庆信息产业,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支持发展、引领未来原则,对于技术领先、投资额大、带动性强的引进项目和企业,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十一五”的经济区规划战略,积极推进区域性产业发展协作。

三、主要发展领域

“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产业将重点发展6大领域,努力在各个

领域内培育出若干具有带动和渗透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形成和完善产业链。

(一)集成电路

发展集成电路是培育我市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新的产业利润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

以提升集成电路制造能力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技术,广泛推广应用环保型制造新工艺,鼓励集成电路的设计与整机开发,特别是整机产品所需的各种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级芯片(SOC)的设计开发,努力提高我市集成电路自主研发能力。以集成电路产业的重点项目为牵引,到2010年,形成包括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模拟及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等项目的产业集群,构建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材料较为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打造成为全国一流、西部第一的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二)软件与信息服务

利用我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契机,把软件业打造成为我市“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益”的信息产业经济增长点,提高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

以软件产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加强与国内外大型软件企业的合作,推动公共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夯实软件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软件公共平台的作用,促进科研与产业及应用的融合互动。通过创建国家级软件园,调整软件产业政策环境,完善我市的软件开

发应用体系,促进软件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国内外知名的软件品牌。大力支持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的技术研发,逐步建立自主软件技术创新体系,集中力量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核心软件、支撑软件、工具软件和嵌入式软件,鼓励数字娱乐、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产品发展,增强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开拓软件外包市场。同时,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公平、规范的软件市场环境。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努力开拓数字娱乐新领域,支持从事网络游戏、动画漫画、数字广播电视、电子出版物等研发、生产和传播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建设“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基地”。引导构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公用信息平台建设,为IC设计、数字媒体、信息安全等软件企业提供研发、测试、验证、教育等公益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的全方位服务。

(三)通信产品

通信产品研发制造业在我市信息产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牵引作用,尤其是在SCDMA技术、TD-SCDMA终端研发、通信系统设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十一五”期间将以通信产品领域的重点项目带动我市通信产品制造业发展,特别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产业化。

发挥通信技术优势,以数字化通信发展趋势为导向,大力发展SCDMA、TD-SCDMA、McWill、RFID、蓝牙等在内的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推动我市通信网络技术与通信产品技术的持续进步,巩固我市通信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加快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步伐,依托本地有实力的通信设备企业,引进国内外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投资我市通信

业,促进我市通信终端产品制造业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发展,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通信技术研发,巩固和强化我市移动通信领域核心技术的领先优势。

(四)新型元器件(含汽车电子)

以新型元器件的研发与规模制造为导向,融入世界电子产业分工体系,参与世界范围内贸易,打造成为我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在显示器件、存储器件、新型电池和汽车电子领域实施重点工程,以发展高品质的基础元器件为导向,打造新型元器件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我市汽车(摩托车)产业的既有优势,围绕整车生产市场,为我市汽车(摩托车)工业向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多媒体的方向发展提供各项保障。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的新型电池产业、LED产业,引导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降低对外的技术依赖性,改善我市传统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状况,增强企业应对国际竞争的综合能力。

(五)数字化仪器仪表(含数字医疗)

继续巩固我市在国内综合性仪器仪表产业优势地位,并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以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企业——四联集团为龙头,重点支持好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突出的重大项目,全力打造我市具备世界级竞争水平的智能化仪器仪表企业集团,积极鼓励和引进有助于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配套企业加入到我市数字化仪器仪表产业链当中,促进

产业集群,提高我市仪表制造业的综合配套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引导数字医疗产品领域的重点项目实施,培育数字医疗产业,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我市数字医疗设备产业规模,促进数字医疗设备出口,完善我市数字医疗产业链,奠定重庆在数字医疗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

(六)信息家电

抓住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在重庆建生产基地的机遇,努力改善知识、设备、技术、资金和整体社会信息化水平的硬软两方面环境,夯实与信息家电发展紧密相关的制造与应用基础。

实施信息家电重点工程,打造信息家电产业链。以数字电视和推进三网融合为契机,适应数字化技术发展和3C融合的行业新趋势,依托国内大型电子企业,积极支持融合计算机技术的新兴家用电子产品的发展,构建信息家电产业链,加快实现传统家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信息家电产业基地。

四、产业规划布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考虑到我市幅员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统筹城乡规划,本着把区域内特色信息产业领域做大、做强、做精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我市“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布局。

我市“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布局总体概括为:以打造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和北部新区高新园两大产业基地为重心,以区(市、县)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2+X”产业格局,形成我市电子信息产

业集群,实现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分工。

(一)打造两大产业集聚区

以招商引资和实施大公司战略、鼓励自主创新为重点,科学合理规划全市两大特色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链的构建完善。

——西永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微电子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引进集成电路制造、封装和测试企业,以及IC设计和大型软件企业,建设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和软件园。

——北部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智能化仪器仪表、通信产品、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等为主导产业,不断完善相互间的配套、协作体系,形成产业集群。

两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将是集制造、营销、研发、物流和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制造基地,致力于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基地内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投资、参股、外包等多种形式,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完善相互间配套、共生的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实施投资推动、项目牵引、品牌建设战略,以基地为核心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打造一流的信息产业发展环境氛围,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努力建成国家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和协作机制

以两大基地为龙头,带动我市各区县的产业园区协调发展;以两大基地的信息产业为增长中心,以各区县产业园区形成电子信息产品和软件产品生产制造产业聚集区,促进以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

走廓、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为战略支点的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初步构建起“2+X”信息产业发展格局。通过我市信息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分工,以主城区信息产业经济增长为动力,拉动和促进以涪陵、永川、万州、江津、合川、黔江等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起步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

大力推动区域产业协作,在巩固我市原有各产业领域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区域自身特色产业领域的延伸和发展,构建完善我市立体化的信息技术创新与信息产业化链条,形成向长江上游、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强力辐射和扩散的格局,着力培育和形成西部地区最强、国内外知名的信息产业集群区域。

五、政策措施

我市“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制定落实促进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增强产业政策与环境的竞争力。

(一)政府统筹规划,提供政策保障

1、实施科学的宏观指导

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我市关于扶持信息产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完善促进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健全信息产业基地管理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基地投入和政策支持,不断扩大基地的规模和影响。加强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狠抓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研究制定重点发展的信息产业主要领域及相关的产业技术政策规范;对确定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制定并实

施具体的支持政策。

2、制定培育大公司的具体措施

加快产业链结构调整,优化产业资源的配置,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制定实施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的支持政策与具体举措,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的本土化发展。以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优势的本地企业为重点对象,鼓励企业制定联合、并购的低成本扩张战略举措。倡导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形成大品牌战略,带动产业链众多配套企业的集群式发展。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实现优势企业的快速做大做强和超常规发展。

3、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强对产业环境和秩序的监控,反对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行业自律和软件正版化工作,推进信息产业领域市场竞争的规范化建设工作。营造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通过网络、报刊、广电等媒体大力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把握机遇,增强竞争、求变和创新意识,引导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完善投资体制,促进招商引资

1、制定加快招商引资的具体政策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招商引资鼓励政策,大力引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无污染、低能耗且具有带动和渗透作用的国内外知名IT企业,积极推动国际知名企业在重庆建立研发与服务中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流的产业环境与政府服务。注重产业引进技术的消化、移植、吸收和再创新,

引导强化合资合作企业的本土根植性,努力用最小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掌握国内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方法。

2、有效发挥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

完善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发挥资金筹集、投放与使用的产业促进功能。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产业专项支持规模,有效发挥市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十一五”期间,专项资金要对关键领域和重点企业给予优先支持,加强资金使用的过程管理与绩效评估,发挥专项资金的带动效用,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对重庆信息产业的大力支持,进一步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由加工制造为主向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的转变。

3、建立健全信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体制和机制,探索和推行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及其它机构、个人等多方面的资金,尝试采用风险投资模式,增强我市对重大关键性项目的启动能力和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的孵化培育能力,催生众多的中小企业并促进其做大做强。

4、引导金融机构的投资导向

要把握好信息产业的高投入、短周期特点,不断完善和拓展产业投融资渠道,加强产业政策导向,鼓励市内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尤其是过度竞争的传统产业的资本、资源流向信息产业,实现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拉动效应和规模效益。引导我市银行及各类投资机构处理好政府宏观指导和市场效益导向关系,加强产业的行动协同、信息

沟通,促进金融机构在资金上优先支持我市信息产业发展项目。

(三)搭建服务平台,推动基地建设

1、完善公共信息服务机制

树立全新、全面、全过程的服务意识,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设施以及功能型服务措施,不断增强我市的综合信息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积极性,加快建设信息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开发和服务平台等配套基础设施,努力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创设良好的产业软环境条件,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和配套的服务支撑体系。

2、抓好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

有效整合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研发基地和工业园资源,控制和防范各自为阵、各自为战的产业发展现象;提供一流的基地管理、服务保障,发挥基地的聚集、导向、渗透、扩散效应以及创业孵化、资源共享等功能,发挥园区招商引资的载体作用。在不同的产业领域、不同的布局区域内,完善项目管理,实行产业重点项目的专人跟踪、重点服务和专项协调,努力建设好重点项目工程。重点跟踪好产值过亿元及高速成长的中小型电子企业,采取现场办公、召开协调会等形式,主动了解掌握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四) 注重培养引进,实施人才工程

1、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实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653”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

工程,从2005年开始到2010年6年间,国家将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5个领域,重点培训300万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拓宽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的渠道,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产业稀缺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国际知名人才培训企业,积极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产业专业人才。制定长短结合的信息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人才教育体系,努力培养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着力培育一大批信息产业企业家与技术专家,促进传统产业工人的素质提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训练有素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劳动力队伍。

2、打造一流创业发展环境

设立信息产业人才发展基金,推动人事管理、职称评聘、收入分配、户籍管理、专家选拔等制度的改革,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薪酬保障等多种形式,使重庆成为对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城市。人才的选拔聘用与人才培养使用并重,建立优秀信息人才脱颖而出的运行机制,拓宽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打造一流的人才创业与成长环境。引导企业建立信息产业高级人才的职业化选聘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人才的价值实现提供职业发展平台和条件保障。

(五) 推广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1、确定技术改造方向与重点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尤其是装备工业与制造业,拓展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是保障我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工作。要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选择

发展好、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传统产业领域和产品,集中力量进行改造;积极推广重点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化改造经验,研究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新思路。

2、促进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积极利用国外的信息技术和国际资本发展信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把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生产成本领域向商贸、渠道、金融和品牌等各领域全面延伸,加快产业的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步伐,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的渗透、扩散和牵引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改进传统产业的工艺流程、工艺装备、生产条件,提升产品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着力优化电子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素质,大力推广专用软件技术,努力促进传统产业从速度资源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

(六)鼓励自主创新,构建创新体系

1、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跟踪国内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向,采取自主开发与引进创新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自主创新,注重技术的引进移植与消化吸收,抓住机遇,内外结合,重点突破,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逐步掌握核心技术,摆脱关键技术和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缩小我市与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差距。

2、构建创新技术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积极性,

加快建设信息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开发和服务平台等配套基础设施,推动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充分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七)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实施规划

1、以规划引导信息产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按照信息产业各领域的特点,通过规划的制订实施,贯彻中央有关信息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文件精神,围绕创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紧紧把握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密切结合我市市情,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不断健全和完善产业管理组织机构和调整完善部门职能,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促进信息产业各领域以及信息产业与其它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2、注重规划实施中的调控与服务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合理划分规划实施中的各方职责,统驭全局,改善产业调控手段,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公共服务,及时发现并主动协调解决好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过程监督、预警分析、指导协调和综合服务工作,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来源:重庆市信产局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1011318872.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