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为目的编排了四节课,即《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牛奶的变化》。研究物质的变化,对掌握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化学课程奠定基础。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蜡烛的变化》借助对蜡烛变化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本课从能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食盐和水泥》一课,从另一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即按照物质的变化能否恢复原状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在前两课探究的基础上,《铁生锈》一课着重探究物质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铁为例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物质的变化给人们生活的利与弊;《牛奶的变化》通过牛奶与不同物质的混合以及其他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牛奶的变化。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知道空气、水分等因素能够使铁钉生锈,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3、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了解不同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

5、知道指示剂能够鉴别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周围常见的现象中发现物质的变化,并能提出相关的问题。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如铁钉生锈的证据。

3、初步学会制作石膏模型。

4、进一步学会做控制变量的实验。

5、初步学会制定实验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会做石膏模型、用自制指示剂鉴别物质酸碱性的乐趣。

3、经历探究铁钉生锈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4、留心身边的科学,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蜡烛)看!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猜想假设

猜一猜:蜡烛有哪些特点?如果分别点燃蜡烛、加热蜡烛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制定方案

1、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2、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

1)给蜡烛加热和冷却观察变化

2)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3、小组讨论组装实验,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四、展示交流

1、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

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五、总结归纳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六、拓展延伸

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

4、小结: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七、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5、蜡烛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1.只是形态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熔化、纸折叠、铁融化

2.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如蜡烛、木块燃烧、鸡蛋放在醋中

第六课食盐和水泥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4、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部分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水泥等。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二、猜想假设

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食盐和水泥的变化谈话:食盐和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

三、制定方案

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探究。给学生提供一张实验记录表。

四、展示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交流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你采用了什么方法?食盐和水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谈话: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1)水和玻璃的变化(2)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3)种子发芽的变化(4)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5)泥土到砖块的变化(6)树到椅子的变化。

谈话: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特点?

五、总结归纳

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可逆的变化;水泥、种子、木头等在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是不可逆的变化。

六、拓展延伸

1、自制胶水

出示已经做好的胶水,并请同学试用。

讲解利用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自制胶水的方法。

小组同学一起制作并展示。

2、联系实际,认识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判断哪些是可逆变化,哪些是不可逆变化,并简单说明理由。

(1)水泥与水、沙子和碎石混合制作成混凝土

(2)面粉发酵后与面碱混合制成馒头

(3)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

七、布置作业:继续调查了解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板书设计:

6、食盐和水泥

变化的种类

可逆的变化:食盐、水、玻璃的变化

不可逆的变化:水泥、木头、种子的变化

第七课铁生锈

教学目标:

1、知道铁生锈的条件;

2、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4、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铁生锈的资料;

5、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铁生锈的条件;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1、铁生锈实验的相关材料

2、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铁生锈及防锈方法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这些铁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继续问学生:你曾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铁生锈是什么样子?由铁生锈的事实,你想到什么?

二、猜想假设

讲述:我们周围的金属制品有的生锈了,有的没有生锈,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请你先思考几个问题。

提问:

(1)菜刀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2)自行车的哪个部分容易生锈?(3)铝勺长期放在盛醋、碱或盐的容器里会怎样?学生思考后回答。

谈话:同学们的回答都有一定道理,那你们是否能推想一下,金属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讲自己的推想。

三、制定方案

谈话: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对比实验来加以验证。

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师在学生初步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分组汇报、互相补充的形式,带领学生初步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进行实验。课后观察、记录。

四、展示交流

每组选代表汇报。

谈话:从这个实验结果,你们能总结出金属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五、总结归纳

通过实验,我们证明了:金属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在生产和生活中,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电镀、涂漆、涂沥青、擦干、加膜覆盖等。(出示图片或视频资料)

六、拓展延伸:查找资料,了解金属生锈的利与弊。

板书设计:

7、铁生锈

铁生锈的条件:水、空气两者同时具备

注意:酸性或盐溶液存在能够加速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的措施:

1、电镀、涂漆、涂沥青、擦干、加膜覆盖

2、改变金属的组成,如制成不锈钢等

第八课牛奶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会设计对比试验研究牛奶与不同物资混合后所发生的变化及产生的现象。

2、知道酸奶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3、知道牛奶的正确饮用的方法。

4、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盐、柠檬汁、咖啡等所发生的现象。

难点:掌握酸牛奶的简易制作方法和牛奶的正确饮用方式,常见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搜集和整理一些典型的有关牛奶变化和引用牛奶方面需要注意问题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你知道为什么要喝牛奶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牛奶有关的知识,看一看牛奶和一些物质混合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猜想假设

在牛奶中加入橘子汁、苹果汁、砂糖、食盐、咖啡、醋、酱油、味精、啤酒、白酒,会有什么变化?

三、制定方案

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可选择2—4种物质加入牛奶)

将活动中观察到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四、展示交流

五、总结归纳

加醋后牛奶混合物凝聚、加啤酒牛奶变成絮状、加柠檬牛奶中有沉淀加糖和食盐不发生变化

六、拓展延伸

学生用脱脂牛奶制作胶水

七、布置作业:课后学生根据教材图示做酸奶。

板书设计:

8、牛奶的变化

加醋:牛奶混合物凝聚

加啤酒:牛奶变成絮状

加柠檬:牛奶中有沉淀

加糖和食盐:不发生变化

第二单元单元总结

一、填空题

1、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仅仅是_______发生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_______发生了变化,还会_______________。

2、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___________。水泥、木头等在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是_____________。

3、根据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物质的变化可以分_________和________。根据变化后是否恢复原状,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铁生锈所需要的条件主要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玻璃等物质破碎后,通过一定方式可以。

二、判断题

1、将蜡烛点燃和熔化后,它们发生的变化是一样的。()

2、铁块生锈、木柴燃烧后不仅形态变化了,还产生了新物质。()

3、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4、铁生锈与湿度有关系,与空气没有关系。()

5、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6、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是同一种变化。()

7、水受冷后可以变成新的物质——冰,所以它是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8、物质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有利也有弊()

9、干燥的麦粒被煮熟后,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10、泥塑或面塑,只是改变了泥或面的形态,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11、蜡烛熔化后仍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变化是可逆变化。()

12、蜡烛燃烧后,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变化是不可逆变化。

三、选择题。

1.下列能够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A.木头燃烧 B.玻璃熔化

2.下列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是()。A.纸燃烧 B.光合作用 C.面塑

3.下列物质在0℃时,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A.岩石

B.酱油

C.水

4.下列现象或制作中,只有物体形态发生变化的是()。

A.铁生锈

B.纸做成纸杯

C.黏土烧成砖

5.下列变化中,既有形态改变,又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A.金属热胀冷缩

B.煤炭燃烧

四、简答题。

1.要防止铁生锈,我们应该怎样做?

2.举例说出生活中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办法。

(2017)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

【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3节)知识点归纳 【知识衔接】:八年级下册化学基础知识 1、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不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2、分子构成的物质:大多数的非金属单质,常见的一些气体、液体,还有碘和溴。 3、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态非金属(硫、碳、磷、硅)及稀有气体 4、离子构成的物质:酸、 碱、盐 5、1-18号元素: 6、常用元素: 钾K、钙Ca、锰Mn 铁Fe、铜Cu、锌Zn 银Ag、钡Ba、汞Hg 7、常见的原子团: 8、常见化合价:(背诵)钾钠银氢+1价,钙镁钡锌为+2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是—2价,三铝四硅五价磷,一二铜二三铁,单质元素为零价。 9、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原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化合物化学式书写口诀:正前负后、上方标价、交叉填数、约简检验。

10.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结为五步: ①写:反应物的化学式写在“=”的左边,生成物的化学式写在“=”的右边,多种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用“+”相连。 ②配:在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通常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③注:注明反应条件,通常写在“=”的上方或下方。“加热”常用“△”表示。 ④标: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那么在气体的化学式右边用“↑”号表示;如果是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反应物中无固体,而生成物中有固体的,那么在固体的化学式右边用“↓”号表示。 ⑤查:检查化学式是否正确,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条件和物质状态是否标注,标注是否恰当。1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步骤 (1)设未知量x(此时x不带单位,如“设某物质的质量为x克”是错误的); (2)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别忘了配平); (3)计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要乘上配平的系数),写在相应化学式的正下方(包括x);(4)在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下面写出已知质量(纯净物质量)和未知量x; (5)将有关的四个量列成比例式,求出未知量x(此时x要带单位,如x=1克); (6)简明地写出答案。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变化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本身没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分子。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常见的化学性质: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毒性 4、常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凝固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5、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6、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沉淀、气体、温度、发光、发热、PH、状态、形状 7、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①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②寻找发现未知物质③建立物质变化模型。 8、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变化是正在发生的。(变化特殊字眼:正在、了、已经、出现等) 性质是本身具有的,不一定在发生。(性质特殊字眼:能、会、可以、易、难、具有等) 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酸=H++酸根阴离子) 常见的酸: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醋酸(CH3COOH)、柠檬酸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碱=金属阳离子(或NH4+)+OH-)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 识点 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和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和混合。 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等。 铁生锈与和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关系很大。

探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实验材料: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 实验方法:将三枚铁钉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菜油; 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这种变化属于。 1、用长柄金属汤匙去一小勺白糖,在蜡烛火焰上慢慢的加热,白糖会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气体。 3、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 答:制成合金;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九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1、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物质分类: 2、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 Pb(NO3)2 + 2KI = PbI2↓+ 2KNO3 无色溶液无色溶液黄色沉淀 3、有关硫酸铜的实验 ①硫酸铜晶体(蓝色):无水硫酸铜,俗称胆矾、蓝矾。化学式:CuSO4·5H2O ②硫酸铜溶液(蓝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CuSO4+2NaOH=Cu(OH)2↓+Na2SO4现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③硫酸铜粉末(白色):CuSO4获取方式:CuSO4·5H2O △ CuSO4+5H2O (现象: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粉末,试管口出现水珠) ④硫酸铜粉末遇少量水,发生反应: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 ⑤硫酸铜的用途: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原理:蛋白质和硫酸铜会发生化学反应后使蛋白质变性 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可以检验水分的存在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酸酸的含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 = H+ + 酸根离子 1、三大强酸:盐酸(H Cl)、硫酸(H2SO4)、硝酸(HNO3)常见的弱酸:醋酸(CH3COOH)、碳酸(H2CO3) 2、常见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注:上述各指示剂遇中性溶液都不变色,依然显示原来的颜色。 3、pH 值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0~14 之间。pH越低,酸性越强;pH 越高,碱性越强;pH 等于7 的物质呈中性。 4、pH值的测定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 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值。 5、酸的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碱=盐+水 H2SO4 + 2 NaOH==== Na2SO4 + 2H2O H2SO4+ Ba(OH)2= BaSO4 ↓ + 2H2O Al(OH)3 + 3HCl=AlCl3+3H2O Mg(OH)2 + 2HCl = MgCl2 +2H2O (Al(OH)3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Al(OH)3 和Mg(OH)2都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5 蜡烛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二、教学重难点 观察蜡烛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角架、酒精灯、小块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瓷片、试管夹、澄清的石灰水、白醋、废旧易拉罐、生鸡蛋、吸管、白纸、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张照片,猜猜是谁?(小时的)再看这张(现在的)2.刚刚那个也是他呀,为什么猜不出来呢? 长大了,变化了,这样的变化,生活中还有吗? (二)加热蜡烛的变化 1.(出示蜡烛)问:这是什么?这是没有生命的,有办法让它也发生变化吗?板题 如果给他加热可能会有什么变化? 2.说了不算,做了算,我们一起给蜡烛加热试一试,请看实验方法:(1.用试管夹夹住瓷碟;2.将小块蜡烛放入瓷碟中;3.点燃酒精灯给瓷碟加热。)(看到现象就用灯帽熄灭酒精灯),另外,用过的火柴梗等杂物放进托盘。实验材料在抽屉里,请拿出开始实验。 3.学生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熔化的蜡油还是蜡吗?它冷却后会怎样?还是蜡吗? 可见,不管是固态还是液态,它都还是蜡,只是什么在发生变化?板书 (三)点燃蜡烛的变化 1.如果点燃蜡烛,又能看到什么现象呢?预测。 2.我们今天就想办法收住这些物质,请看实验:(出示1、2、3) 3个实验都要看变化,所以拿到实验材料后先不忙做,先观察5秒钟,然后再做。由于材料有限,每组选一个实验做,好,5秒钟选择。请选实验1的小组收拾好桌上材料,派1人送来并换取新的材料。实验2的……,实验3的……。 3.小组选择好实验后一人上去领材料,开始实验。 4.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产生的水、二氧化碳、碳还能再变回蜡吗?那么它就不是蜡,而是一种新的物质。 5.由此可见,点燃蜡烛和加热蜡烛的变化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板书 (四)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归纳出两种变化。 1.蜡烛的变化是这样,其他物质的变化又怎样呢?请拿出材料袋,看看是几号材料袋,再看里面要做些什么实验。教师板书4个实验名称 2.再看实验单,看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做。 请各小组收拾好桌上材料派1人上来领取相应的材料。 3.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 4.交流并板书与哪个变化类似。 5.它们仅是众多物质中的一部分,它们身上发生的变化,其他物质身上也会发生,科学家们就将物质的变化分成了这样的两类,像……等等的变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而像……等等的变化就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在产生新物质的时候,常常也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沉淀,或气泡,还有颜色的改变等。 (五)辨别生活现象 1.根据物质变化的特点,一起来辨别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什么变化,小组先讨论。 2.水的三态变化; 木材做成桌椅,木材燃烧, 小麦磨成面粉,面粉做成馒头, 加热白糖至熔化,加热至焦黑, 树叶的颜色变化,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3.回顾开头人的长大属于什么变化,易拉罐被做成小盘子又属于什么变化。 (六)总结回顾 板书: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2.演示实验材料: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1.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2.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综合测试卷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说法中的“一定”,你认为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由固体变为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中一定不生成新物质D.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放热、发光现象 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基础.如图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滴加液体B.过滤C.闻气味D.熄灭酒精灯 3、盐酸、稀硫酸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H+,故有许多共同的性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打开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口都有白雾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用于除铁锈 C.浓盐酸和浓硫酸都具有腐蚀性可用来干燥氧气D.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都有白色沉淀 4、下列物质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都会减少的是()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食盐溶液 5、一辆满载浓硫酸的槽罐车在路上因车祸翻倒而大量泄漏,为了不污染旁边的水源,下列措施适宜的是() A.用水冲洗泄漏的浓硫酸B.将熟石灰撒在泄漏出的浓硫酸上 C.将氯化钡撒在泄漏出的浓硫酸上D.用土将泄漏的浓硫酸掩埋 6、在某溶液中先滴加稀盐酸无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溶液中( ) A.一定含有SO42-B.一定含有Ag+ C.可能含有Ag+或者SO42-D.一定含有Ag+或者SO42- 7、将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同的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再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呈现的颜色是() A.红色B.紫色C.蓝色D.无色 8、将下列物质同时加入到水中,能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MgCl2HCl NaNO3B.NaOH HCl (NH4)2SO4 C.K2CO3 Ca(NO3)2 NaOHD.FeCl3NaCl KNO3 9、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CuSO4溶液显蓝色是由Cu2+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A.将CuSO4溶液加水稀释B.观察Cu(NO3)2溶液 C.观察Na2SO4D.向CuSO4溶液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 10、某科学兴趣小组要在实验室制取一定量的MgSO4.同学们分别在实验室里找到了以下四种反应物,其中 不能通过与稀硫酸反应制得MgSO4的是() A.MgB.MgOC.Mg(OH)2D.MgCl2 11、打开浓盐酸试剂瓶,发现瓶口有“白雾”出现.已知盐酸中含有水分子(H2O)、氢离子(H+)和氯离子 (Cl﹣).下列实验能证明“白雾”中含有氢离子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现有Fe2O3、Na2CO3溶液、Ba(OH)2溶液、NaOH溶液、稀H2SO4等五种物质,在常温下它们两两相互 发生的化学反应最多有()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 (1)有的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 (2)有的物质变化是人为因素,有些是自然因素; (3)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例如压扁易拉罐、水结冰、给水加热、弯折铁丝、纸折玩具等,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例如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生锈等,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豆子和沙子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白糖加热后由白色的糖变成黑色的炭,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一般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例如:

(1)蜡烛燃烧时,蜡烛熔化后变得越来越短是物理变化,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是化学变化; (2)白糖加热时,先由固体的糖熔化后变成液态的糖,这属于物理变化。接着液态的糖由透明变成黄色、红色、褐色,最后炭化后变成一种黑色物质炭,并伴有焦味,这属于化学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米饭本身不是甜的,但我们咀嚼过程中会感到有甜味,这是因为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中的(淀粉)在口腔里与(唾液)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麦芽糖)。 2.淀粉和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不同于淀粉和碘酒的新物质,这种物质是(蓝色)的。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3.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生姜)。 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4.用毛笔蘸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上写下几个字,晾干后字迹不见了,再用(碘酒)涂在白纸上,白纸上的字就显示出来了,这就是神秘的信件。制作神秘信件时,调制淀粉液要用(热水),因为淀粉不溶于冷水。 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的(晶体),溶于水。

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为目的编排了四节课,即《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牛奶的变化》。研究物质的变化,对掌握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化学课程奠定基础。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蜡烛的变化》借助对蜡烛变化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本课从能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食盐和水泥》一课,从另一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即按照物质的变化能否恢复原状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在前两课探究的基础上,《铁生锈》一课着重探究物质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铁为例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物质的变化给人们生活的利与弊;《牛奶的变化》通过牛奶与不同物质的混合以及其他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牛奶的变化。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知道空气、水分等因素能够使铁钉生锈,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3、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了解不同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 5、知道指示剂能够鉴别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周围常见的现象中发现物质的变化,并能提出相关的问题。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如铁钉生锈的证据。 3、初步学会制作石膏模型。 4、进一步学会做控制变量的实验。 5、初步学会制定实验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会做石膏模型、用自制指示剂鉴别物质酸碱性的乐趣。 3、经历探究铁钉生锈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4、留心身边的科学,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卷(含答 案) 一、填空题。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构成的. 是在不断地发 生变化的。 2.我们吃米饭或馒头的时候.细细咀嚼后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 因为米饭和馒头中含有。要检验这种物质是否存在.我们可以在米饭 或馒头上滴几滴 .如果 .就说明米饭或馒头中含有这种物质。 3.铁生锈的速度比小苏打和醋的反应速度要。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的现象有、、和产生沉淀物。 5.硫酸铜溶液是色透明的液体.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铁钉表面会附着色的物质.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属于 变化。 二、判断题。 1.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有些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 ) 2.因为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空气.所以空气不是物质。 ( ) 3.有些物质的变化很缓慢.而有些物质的变化很快。 ( ) 4.小苏打是无色透明的晶体.它能在水中溶解。 ( ) 5.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因为铁生锈需要很长的时间。 ( ) 6.热胀冷缩现象是物理变化。 ( ) 三、选择题。 1.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只发生化学变化 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2.打开可乐瓶.会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这些气泡中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空气 C.水蒸气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腐烂变质 B.水蒸发 C.酒精燃烧 4.下列物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白醋和小苏打混合 B.玻璃破碎 C.火柴梗被折断 5.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不能看到的现象是( )。 A.接触硫酸铜溶液的铁钉表面变色 B.产生大量气泡 C.溶液的颜色变浅 6.把铁钉的一半浸入水中.另一半露在空气中.( )最容易生锈。 A.水中的一半 B.空气中的一半 C.空气和水的交界处 7.用白醋在白纸上写字.干后纸上无明显痕迹.再把红萝卜皮浸出的液体喷在白纸上.可见字迹。这个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无法确定 8.硫酸铜溶液不能用( )盛装。 A.玻璃容器 B.铁制容器 C.铜制容器 9.下列方法中.( )不能防止和减缓铁钉生锈。 A.将铁钉放人盐水中 B.在铁钉上抹油 C.在铁钉上刷油漆10.做泥塑或面塑时.物质发生的是(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无法确定 四、连线题。 将下列物质的变化与其主要伴随的现象用线连起来。 在面包上滴碘酒 物理变化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光、发热 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铁钉生锈产生气体 化学变化蜡烛燃烧 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颜色改变 水变成水蒸气 五、读图题。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测试卷(有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 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气味、软硬、物质的溶解性、液体的沸点、熔点、金属的延展性、光泽) 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 知识点二:酸 一、酸: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 酸的共同特点——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只有H+ 二、酸的性质 1).定义: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2)常见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指示剂酸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 紫色石蕊试液红色蓝色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3)酸的个性 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浓硫酸:①具有强腐蚀性。②具有脱水性。③具有吸水性。 酸的共性(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金属=盐+氢气(例如Fe + 2HCl ==FeCl2 + H2↑) ③酸+金属氧化物=盐+水(例如CuO(黑色)+2HCl=C uCl2(蓝色)+H2O) ④酸+碱=盐+水(例如HCl + NaOH=NaCl + H2O) ⑤酸+盐=新盐+新酸(例如2HCl +Na2CO3=CO2↑+2NaCl+H2O) 知识点三:碱的性质 碱的涵义: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常见的碱1、氢氧化钠(化学式:NaOH )俗名:烧碱、火碱和苛性钠 2、氢氧化钙(化学式:Ca(OH)2)俗名: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浆、石灰乳 1)中和反应定义:碱跟酸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实质:酸溶液中的H+与碱溶液的OH-反应生成H2O H++ OH-==H2O 2)碱的通性 ①、碱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②、碱跟酸作用生成盐和水,这种反应也叫中和反应。 ③、非金属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 + Ca(OH)2 = CaCO3↓+ H2O(这一反应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CO2+2NaOH = Na2CO3 +H2O(这一反应常用来除去二氧化碳。) SO2+2NaOH=Na2SO3+H2O(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 工业上常用碱溶液来吸收有毒的酸性气体如:H2S、SO2、HCl. ④、盐和碱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CuCl2 + 2NaOH =Cu(OH)2↓+2NaCl (试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最新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测试卷1 一、填空题。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构成的,是在不断地发 生变化的。 2.我们吃米饭或馒头的时候,细细咀嚼后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 因为米饭和馒头中含有。要检验这种物质是否存在,我们可以在米饭 或馒头上滴几滴,如果,就说明米饭或馒头中含有这种物质。 3.铁生锈的速度比小苏打和醋的反应速度要。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的现象有、、和产 生沉淀物。 5.硫酸铜溶液是色透明的液体,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铁钉表面会附着色的物质,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属于 变化。 二、判断题。 1.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有些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 ) 2.因为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空气,所以空气不是物质。 ( ) 3.有些物质的变化很缓慢,而有些物质的变化很快。 ( ) 4.小苏打是无色透明的晶体,它能在水中溶解。 ( ) 5.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因为铁生锈需要很长的时间。 ( ) 6.热胀冷缩现象是物理变化。 ( ) 三、选择题。 1.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只发生化学变化 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2.打开可乐瓶,会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这些气泡中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空气 C.水蒸气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腐烂变质 B.水蒸发 C.酒精燃烧 4.下列物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白醋和小苏打混合 B.玻璃破碎 C.火柴梗被折断 5.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不能看到的现象是( )。 A.接触硫酸铜溶液的铁钉表面变色 B.产生大量气泡 C.溶液的颜色变浅 6.把铁钉的一半浸入水中,另一半露在空气中,( )最容易生锈。 A.水中的一半 B.空气中的一半 C.空气和水的交界处 7.用白醋在白纸上写字,干后纸上无明显痕迹,再把红萝卜皮浸出的液体喷在白纸上,可见字迹。这个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无法确定 8.硫酸铜溶液不能用( )盛装。 A.玻璃容器 B.铁制容器 C.铜制容器 9.下列方法中,( )不能防止和减缓铁钉生锈。 A.将铁钉放人盐水中 B.在铁钉上抹油 C.在铁钉上刷油漆 10.做泥塑或面塑时,物质发生的是( )。 A.化学变化 B.物理变化 C.无法确定 四、连线题。 将下列物质的变化与其主要伴随的现象用线连起来。 在面包上滴碘酒 物理变化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光、发热 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铁钉生锈产生气体 化学变化蜡烛燃烧 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颜色改变 水变成水蒸气 五、读图题。 如下图所示,在烧杯的底部放入一勺小苏打,将点燃的蜡烛置于烧杯内,用滴管向烧杯中滴加白醋(白醋不会迸溅到蜡烛上),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六、简答题。 1.小明看到电视里的钻石广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所以小明认为坚硬的钻石是世界上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物质。你认为小明的观点科学吗?请说 明理由。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知识点 课 件www.5yk https://www.doczj.com/doc/1011573487.html, 1、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3、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4、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5、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

的新物质。 6、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8、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9、探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 、实验材料: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 、实验方法:将三枚铁钉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菜油; 、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6)、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0、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及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60分 本卷共四大题,36小题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Mg-24,Ba-137,S-32,N-14,Na-23,Cl-35.5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今天小智过生日,下列庆祝活动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编制花环 B.榨取果汁 C.点燃蜡烛 D.切分蛋糕 2、下列化合物中,溶于水显酸性的物质是() A.氯化钠 B.酒精 C.硝酸钾 D.氯化氢 3、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下列关于浓盐酸溶液pH变化的说法正确的()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4、有关氢氧化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露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 B.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蓝色 D.能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 5、真空包装、食品包装袋内充氮气、放铁粉包或生石灰包等都是常用的食品防腐、保鲜方法,对上 述方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真空包装:能使食品不与氧气接触 B.充氮气:能隔绝空气并防止食物变形 C.放铁粉包:能除去食品包装袋内的氧气和水蒸气 D.放生石灰包:能除去食品包装袋内的氧气 6、向盛有酚酞和K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直至液体呈无色。为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 成,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 A.镁条 B.稀盐酸 C.碳酸钠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 7、向盛有10m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盐酸,下列图像能体现溶液的pH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8、下列实验中无明显现象的是() A.向稀硫酸中滴加Ba(OH)2溶液 B.向Mg(NO3)2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

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练习题

物质的变化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和(),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 2、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一些现象,比如()、()、()和()等。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整个世界都是由()构成的。 4、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包括()、()和()等。 二、判断题 1、有些物质会变化,而且变化速度也有快有慢,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2、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3、因为我们摸不到看不到声音,所以声音不是物质。() 4、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5、物质一旦发生颜色的变化说明它发生了化学变化。() 6、馒头、面包遇到碘酒变成了蓝紫色,因为他们都含有淀粉。() 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就一定会生成新的物质。() 8、生产水泥的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9、给铁的表面进行电镀,可以有效的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10、硫酸铜溶液和铁进行反应后,拿出铁后剩下的液体还是硫酸铜。() 11、生成气体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12、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 13、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4.物质的形状、状态、体积和位置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 ) 15.二氧化碳气体能帮助蜡烛燃烧,使蜡烛的火焰越烧越旺。 ( ) 16.化学变化不一定有气体产生,也不一定发光发热,只要有新的物质生成。 ( ) 17、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18、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只要产生了新物质就属于化学变化。() 1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 三、选择题 1、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熔化成蜡烛油,这种变化属于()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留在杯中的液体是() A醋 B小苏打和醋 C新物质和反应剩余的小苏打或醋 3、影响铁生锈的原因是() A空气 B水 C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 4、下列哪种环境下铁容易生锈() A缺水的沙漠 B潮湿的森林 C干燥的高原 5、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发明的。 A古代的科学家 B当时的政府人员 C古代的炼丹道士 6、下面两种物质混合后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小苏打和白醋 B米饭和碘酒 C黄豆和面粉 7、下面和铁不是同种物质的是() A铁棒 B铁锈 C铁网 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倒向燃烧的蜡烛火焰,火焰会() A马上熄灭 B等一分钟后熄灭 C不会熄灭 9、下面不含淀粉的食物是()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班级姓名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 质。空气、火焰、声音、热、电和磁等都是物质。时间、思想不是物质。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 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 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4.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沙和豆子没有明显变化,观察到没有明显 变化也很重要。 6.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油,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产生光、 热、烟,是化学变化。 7.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糖,属于物理变化; 后来白糖沸腾燃烧,产生火、光、热、烟、碳、气等新物质,属于发生化学变化。 8.品尝米饭时,刚开始没有甜味,咀嚼一会儿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有一 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与唾液混合,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9.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蓝色(蓝黑色、蓝紫色) 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10.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 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1.食物发生颜色变化,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酱油拌饭。生成气体的 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 12.淀粉含量较多的食物:谷类、面类、根茎类、豆类等粮食类食物。如: 米饭、面包、番薯、马铃薯、毛芋、玉米、大豆等。 13.淀粉含量较少的食物:蔬菜中的叶菜类、水果等。如:青菜、萝卜、洋 葱、西红柿、桔子、西瓜等。 1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 会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 15.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 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无色透明,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1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在杯中的液体是一种叫醋酸钠的新物质。 17.因为铁锈与铁片在颜色、光泽、手感、硬度、导电性能、能否被磁铁吸 引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所以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18.研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的实验方法是对比实验法。 19.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20.可以有效地防止铁器生锈的方法:要求有效隔绝水和空气。具体为 1. 涂上油漆。 2. 擦干,放在干燥处。 3. 涂油或完全浸没在食用油中。 4.制成合金。 5. 电镀。 6.放入真空中等。 21.在不同的环境里铁生锈的速度快慢不同。 22.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 看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颜色会变浅。 23.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产生的现象主要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 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2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非常迅速,铁生锈的速度 比较缓慢。 2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物质发生化学 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26.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我们吃的食物进入体内后要经过 许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泥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烟花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27.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如果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是不会消 失的,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28.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等粉末状物质的均 匀混合物。

2018浙教版科学九(上)针对性习题精练-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综合).doc

第 1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综合) 一、选择题 1 .“一路一带”是跨越时空的伟大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 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高铁高速运行 B、物联网信息交互 C、无人机电池充电 D、手机扫二维码支付 2 .(2018 泰安)下列数据为常见水果的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柠檬 pH( 2~3 ) B、橙子 pH( 3~4) C、西红柿pH( 4~ 5) D、西瓜 pH(5~ 6) 3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收集氧气 C、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D、加热液体 4 .(2018 重庆)食醋里通常含有3~ 5%的醋酸( CH COOH),食醋与鸡蛋壳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石 3 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B、加水稀释食醋,溶液pH 变小 C、醋酸在水溶液里能解离出H+ D、不宜用铝制容器盛装食醋 5 .(2018 广西)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 B、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 C、氢氧化钠固体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D、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等 6 .(2018 青岛)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C、铜用于制作导线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7 .(2018 扬州改编)向滴有酚酞的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所得 溶液的 pH 与加入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 B、 A 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NaCl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 D、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 8 .(2018 济宁)下列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一组是( A、 H2O、MgO 、H2CO3都属于氧化物 B、 H2 S、 H2SO3、H2SO4都属于酸 C、NaOH、 Ca(OH)2、 Fe(OH)2都属于碱 D、 NaCl、 Na2CO3、 NaHCO3都属于盐 9 .(2018 北京)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 A、 CO2 B、 O2 C、 NaCl D、 NaOH ) )

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doc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1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 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2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