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省属理工类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安理工大学“两个阶段”培养方案为例

省属理工类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安理工大学“两个阶段”培养方案为例

省属理工类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安理工大学“两个阶段”培养方案为例
省属理工类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安理工大学“两个阶段”培养方案为例

省属理工类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安理工大学“两个阶段”培养方案为例

摘要:在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不同高校基于定位、目标、区域、办学层次的差异性,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西安理工大学作为地方理工类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过选拔成立的“知行教改班”作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对象,设计并实施了“两阶段式”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两阶段式”培养模式;地方理工类院校

一、培养拔尖人才是国家高等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之一

“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改革涉及面广,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引领性意义。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支撑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质的转变。培养具备宽厚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素养、优良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对“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型拔尖人才,如何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胡锦涛总书记“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已成为高等教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篇一:拔尖人才培养打算 学校自一九九二年一月四日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以来,我校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阻碍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为进一步加大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力度,依照《东北林业大学名师英才工程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十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进展规划,学校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五期间实施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现就选拔培养拔尖人才工作重新规定如下: 一、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打算的实施,力争用5年的时刻选拔出80名左右年轻的优秀人才作为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学校重点建设的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同时使他们都成为本学科领域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从而保证我校重点建设的各个学科能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二、选拔条件 1.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科学民主的治学作风。 2.团结容人,有与同代人及隔代人合作共事的品行和献身教育、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 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非常大的进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掌握两门外语,其中一门能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 5.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教学活动。 6.具有博士学位,职称为副高职以上。 7.躯体健康,精力充沛,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8.在具备上述各项条件的同时,还须具备以下任意两条: ⑴ 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制造、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2项。以上各奖均应是获得证书并在课题中承担要紧任务者。 ⑵近5年独立撰写并正式出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主编过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批准出版的本学科全国统编教材1部。 ⑶近5年在国际闻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或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或所发表的论文有一篇被sci收录,有3篇被ei收录的。以上所发表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0 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1] 。 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2]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大属性:一是指导性,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二是全程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是其体现;三是标准性,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堵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中西方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1.1 外国高等教育“宽进严出”,而我国则是“严进宽出”。 国外入学和毕业的政策上,大多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以英国为例,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经过资格审查,就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尤其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在学期间,大学实行严酷的淘汰制度,高等教育的淘汰率非常高,达30%,优胜劣汰已成了规律。在对待毕业生的学位授予上非常严格,毕业生很难毕业,从而保证了人才的质量。而我国的高校招生基本上是以高考为依据,这一选拔方式能够快速、方便地选择出成绩优异者,但从科学的人才评价角度看,这种单一考试成绩指标不可能对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做出评价,而且不利于对学生人学前的教育进行良好的引导。这也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的教育政策。进入大学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严格的高考,可谓“一卷定终生”。从人才评价的角度看,缺乏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对学生其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注。显然,这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 1.2 在教学模式方面,外国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我国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年学分制。 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教学方式提倡灵活多样,目的在于启发和诱导。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生拥有对专业、课程、时间、教师、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选择。所设的课程横跨多个学科,强调科学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者分阶段完成学业。 我国虽然近年来也对外宣布实行学分制,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很难做到完全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李超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638000) 摘要: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分析我国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给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建议,如建立多样性招录标准、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严格实行“宽进严出”模式和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等,最后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模式;改革;可持续;实践 1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暴露弊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占据主导地位,也是高校的最初使命和基本逻辑起点,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都是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y。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指导卜,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2] 2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小科学,导致中小学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卜举步维艰,大量优秀人才由于“分数问

题”与大学无缘。 2. 1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灌输式教学而忽视主动性学习 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也就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环节甚少。期末考试以教师所列“重点”为主,课程成绩也是由任课教师自行评定。在此情况卜,学生平时学习懒散,期末考试前则忙于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听从而不会质疑,会考试而不会思考,更小会形成开创性思维,难以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3] 2. 2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的广度而忽视其深度 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必修课很多而选修课甚少,学生小仅学习压力大,而且知识领域的广泛性导致学生回圈吞枣、浅尝辄止,没有精力和时问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自己喜爱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及相关管理设施小完善,使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小合理、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匾乏、环境适应和职业迁移能力严重小足。因此也难以确定学习重心和专业方向,与我国社会转型、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需求极小适应。 2. 3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时问都集中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实验设备与实训场地小完善,实验实训制度小健全,实验实训师资力量薄弱等,也直接给实验实训教学带来巨大困难。课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甚少,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小理想。学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现状与建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传统产业的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又使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创新型人才短缺都已成为制约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围绕创新型人才的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而且愈演愈烈。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拔尖人才的竞争。 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6位,可是创新综合指数在世界上排名第28位,属中等偏下的水平,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够强。2005年,钱学森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当然,就国家而言,在科技政策法规、科技投资体制、科技管理制度、科技人才政策等宏观管理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的人才培养值得反思?中小学基础教育难道就不值得反思吗? 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国外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相当热度。因材施教突出因材,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国在普及大众教育的同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始终相当重视,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教育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提供奖学金培养数学、外语等学生。后来成立了天才教育处,联邦办公室和全国研究中心,国家因材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颁布了天才儿童教育法,优异学生支付法案等保障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俄罗斯也富有经验,1996年起俄罗斯拨出专款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韩国2006年发布了总统令,因才教育振兴法实施令,2007年建立了18所科技高中。可见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愈来愈重视,把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视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及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在教育理论界,让有天赋、能力突出的孩子得到适合于他们自己发展潜力的教育机会,从而实现高端教育公平,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国际天才教育的关注视野和重点正在实现三种转变:从“谁是天才”转向“天才是怎样思维的”;从“单向认知的提高”转向“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从“散乱单一的课程结构”转向“综合性课程的统一规划”。 而在国内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端倪,国家对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渴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领导人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这种需求,国内教育界也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如中科大少年班、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人大附中的少年科学院、新乡一中少年班等,但总体来讲,属于零散的、自发的研究和探索,始终游离于正规教育体系之外,很多时候常常沦为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我校(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是河南省唯一一家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办二十多年超常教育实验班,在二十多年超常教育实验中始终坚持“打牢基础,开发潜能,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办学理念。在创新拔尖人才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结合我校经历谈一下我们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看法。 一》要重视学生个性教育,促使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 有人认为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而唯独没有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发展个性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我国选手屡创佳绩。然而也不可否认,正是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一代又一代学生在国际高科技竞争面前,没有多少立足之地。近些年来,重大科技创新很少,国家级科技成果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在我国自己培养出的学生中,很少有世界级大师出现,也从未培养出诸如诺贝尔奖之类的获得者,这不能不在很大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2019-01-19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发展形态的梳理,探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进而对不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和审视,得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形态,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多形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形态 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录用就业”,它通常有两种培养方式:一是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训[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企业保证录用合格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合作互利的关系。 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的英国,在我国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探索,它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促进和渗透,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实质上是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给予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以适当的政策扶持或资助,从而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受益,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技能培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学生为高职院校交付部分学费,从企业实习岗位中获取劳动收益,并在岗位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个人价值。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 2.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大体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人才培养宗旨的社会化。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不仅侧重于专业技能人才社会适应度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方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还要为学生传授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口的企业提供适应的岗位和技能

典型案例1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案例一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背景 如何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是示范性特色专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积淀,一直在成长,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学科式培养等种种弊端,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专业以开放的办学思路,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理实一体,德技双馨,校企共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特征,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三强化”策略序化课程,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之上保证“五阶段”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条件,全面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三、实施过程 (一)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流程 本专业注重健全过程监控,积极通过开展学校与企业,乃至家长的调研、走访、座谈和制度试行等,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共管制度,特别是在非毕业综合实习阶段的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体系、校内学习和校外实际工作一致性的教学监控制度、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素质教育制度等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设计流程说明: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2.针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开展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 3.制定初步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并进行行业专家论证; 4.依据会计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教学内容; 5.确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报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审; 6.校企共同全面、全员、全程监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 与实施,并考核评价。 图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图 (二)调研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群分布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期,广泛的社会调研十分必要。进行实地调研时,本专业直接深入到企业与被访者接触,当面提问并记录对方的回答。小组座谈会时,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的专业教师开座谈会,积极征求各位专家对专业教学标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的内容涉及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报告记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师生综合素质 2007 ——四川省射洪县柳树中学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特色学校 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校办学思路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宗旨,明确学校办学方向,牢固把握四川省教育现代化发展脉搏,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和实践、深化改革、丰富内涵,着力抓好学校特色建设,培育精神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全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农村示范高中。 二、总体设想 (奋斗目标) 我校围绕“特色就是灵魂”为发展宗旨,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创建特色学校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要求各办公室在教育部的工作精神指示下、在学校行政和党委的工作意见指行下,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实际,确立学期训练目标,勾勒三年发展规划,加强年段学生的训练工作,开展全校性的特色创建活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在训练比赛的基础上,努力使各班逐步形成“特色品牌班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全心打造学校特色建设品牌,全力提升学校优质、优效教育质量。

三、组织机构 组长:向小平 副组长:陈大志何道瑞李吉年杨国才 成员:文丰兵张森林周发树李果李兰英杨帆丁文见 三、具体纲要(实施途径) 柳中领导班子大胆决策,决心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于是制定了分三版块走的策略: 第一:自主学习,轻负高效,探索“271”课改新模式,努力培养考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苗子,初中为本校高中培养优质学生。 第二:探索艺体特长生的培养之路。 第三: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清晰的思路,引领学校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大步迈进。正确的思路,还离不开周全的策略。 分三个板块,分述如下: 第一板块:自主学习,轻负高效,探索“271”课改新模式的 发展规划 (一)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没有德,对国家、社会有害无益,德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良好的德对学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原则,我校的德育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追求和谐;以活动为载体,追求生动;以习惯为重点,追求实效;以机制为保障,追求规范。”我们的德育核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满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深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调研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验收要点: 1.通过企业调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员工队伍、用工需求、用工计划、岗位技能要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报告。 2.建立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管理办法。 3.继续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长效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签订与企业的长期培养合作协议。 5.学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研究。 6.坚持毕业生双证制度。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争取达到95%。 二课程体系: 预期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建设精品课程;改革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 1.修订可行性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2.加强精品课建设,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3.加强与课程配套的网络课程建设,建设2个以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4.专业模块:CAD/CAM模块、数控车模块、数控铣模块、加工中心模块教学和考

核全部在实训室进行。 5.完善教学资源库。 6.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钳工工艺学?,形成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改革: 预期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本校的特色。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岗位教学法。力争使教学成果在同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得到推广。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普通课实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专业课实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的资料库。 4.继续探索网络教学平台及记录。 四、评价模式: 预期目标: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修改本专业教师考核方案。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办学的功能和社会效益。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2.形成与企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评价标准。 3.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 4.建立满足社会与企业用工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的考核标准。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传统教育理念束缚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对此,文章梳理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设置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考试模式等措施。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实质上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随着国家之间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从注重数量规模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型期,使得不少高校传统、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每年全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但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比例却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为培养的人才知识贫乏、能力欠缺、创新意识差,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只有竭尽全力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我发展的出路。 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资源也实现了优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积极经验,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育理念束缚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的内涵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当前,不少高校仍然秉承传统的单纯继承性教育理念,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考试制度方面,都强调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和继承,把学生作为单纯的知识接收器,置学生于一种被动的顺从地位,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依赖消极惰性心理,形成不敢提出异议、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学习模式。“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否善于思考和质疑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只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才能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动力,而很多高校教育恰恰不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和校园文化氛围。 2.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鲜明。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特别强调的是专业,文、理、工划分得非常分明,并且在学科设置方面没有统筹规划,存在明显的趋同性,像会计学、计算机、英语、物流等专业,

复旦大学化学拔尖人才培养方案_5

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为实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院经过讨论,拟从20120年起开始实施“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期望在10到20年内为计算机专业类和电子信息类培养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结合以往工作经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1.组织管理 成立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1.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讨论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 组长:张问银李洪杰 成员:颜骁辛沂彭洪君李英奎韩维同 2.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小组 组长:张问银 副组长:颜骁李英奎辛沂 成员:王守志王九如杨中华刘印峰王瑾王海峰何淑庆刘夫江柏圣华 工作组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包括起草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及相关政策,负责学生选拔和考核,以及聘任学生导师及任课教师等。政策和方案等重大问题报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批准。2.学生选拔 计划今后每学年第二学期在信息学院各专业大二学生中公开选拔热爱学习、成绩优异、有志于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学生进入“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宁缺勿滥。入选学生要求必须参加未来的研究生考试,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参加拔尖人才班的同学未来在考研时由学院出具相应的证明予以推荐。 入选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指导教师将每年或每半年(具体根据实践情况加以调整),在对入选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估的基础上,对计划内学生进行相应调整,同时吸收计划外优秀学生(包括从其他专业转入的学生)加入其中。最终确定合适的学生作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人选。 信息学院拔尖人才培养班(共20人) 拔尖人才计划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格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二、培养目标 三、人才培养定位 1、专业能力 2、方法能力 3、社会能力 四、毕业标准 五、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1、简要说明设计设计思路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表1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2、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见表2。 表2 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表 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工 作任务 职业 能力 主要教学知识点、技能、态度 参考 学时

六、教学计划进程与时间安排见表3-表4 表3 教学总周数分配表 学年学 期 周 数 周数分配 备注军训、入 学教育 课堂 教学 社会 实践 课程 设计 技能 实训 顶岗 实习 毕业设计 与答辩 复习 考试 第一学年一二 第二学年三四 第三学年五六 合计 表4 教学计划进程表 课程类型编号课程名称 合计授课形式教学时间安排(各学期周课时数) 学分课时讲授 实验 实践 一二三四五六 公共课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54 30 24 2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概论 4 72 40 32 2 3 大学英语8 168 14 4 24 4 4 2 4 计算机应用基础★ 4 90 60 30 6 5 体育 5 138 138 2 2 2 2 6 形势与政策 1 40 40 1 1 1 1 7 军训 2 70 70 2周 8 就业指导 2 40 30 10 2 小计29 672 482 190 12 9 5 5 0 0 专 业 基 础 课 小计

职 业 技 能 课 小计 总计 七、人才培养方案特色说明 1、课程设置特色 2、组织教学特色 3、实习实训特色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各地都在实行积极探索。办好高 职教育需要进一步转变观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结合 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倍受社会各界注重,办好高职教育应进一步转变办 学理念,适合高职教育特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一、深入理解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产学合作教育?一般认为,所谓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 生的全面素质、综合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 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 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由 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核心是 教育,主体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目 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合水平,促动学生全面 发展。 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成 为当今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起步 较晚,但非常重视这种模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的决定》指出:“与企业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 教育部于2002年10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召开了三次全国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樊继轩,张锡侯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具有系统性的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和改革重点: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二是改革要有特色,三是改革要有针对性。完善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应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优化培养方案和改革课程体系,二是强化实践教学和品德培育,三是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加强师德建设。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20(2010)04-0053-03 <收稿日期>2009-12-15 *基金项目:中国高教学会“十一五”教科重点规划课题“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06AJG0260076)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樊继轩(1950)),男,5黄河科技大学学报6副主编,副编审,民办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张锡侯(1935)),男,黄河科技学院,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多数新建本科高校定位为培养应用性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类型。但是,由于受传统的精英教育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学校资源条件的制约,不少新建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高校仍沿用传统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改革完善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本科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国外概况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 何谓模式?《说文解字》称:“模,法也。”[1](P120)“法”即方法。“模式”的“式”指样式、形式,按《现代汉语词典》对“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辞海》对“模式”的解释是:“可以作为范本、摹本、变本的样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模式”是描绘现实、再现现实的一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 势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阐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种典型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势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一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独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种典型模式

(1)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迸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校企合作模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上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能够使更多的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 (3)松散型合作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职院校主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独具的特征和特点。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和培养方向;(3)采取实践教学等特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5)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复旦大学化学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数学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草案) 为实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院经过讨论,拟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数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期望在10到20年内为数学学科培养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初步确定具体方案如下: 1.组织管理 成立数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负责。成员为分党委书记、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副主任、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分党委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及各系系主任组成。讨论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 工作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主任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任组长、成员包括多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秘书为本科教务员。 工作组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包括起草数学科学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及相关政策,负责学生选拔和考核,以及聘任学生导师及任课教师等。政策和方案等重大问题报教学指导委员会及领导小组讨论批准,必要时提交教代会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讨论。 必要时设立院长助理,负责入选同学的日常管理工作。 2.学生选拔 计划今后每学年第二学期在全校数学类专业大一学生中公开选拔热爱数学、成绩优异、有志于从事数学研究或数学应用的学生进入“数学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苏步青数学精英班”(名字暂定),人数为30人到40人,宁缺勿滥。入选学生享受高于普通学生的奖学金,奖学金分为两类。第一类作为作为拔尖人才计划人员,人数与国家计划的指标相符,其余同学编入第二类,其奖学金档次适当降低(但仍然高于普通班级的奖学金),作为入选拔尖人才的候补人员。 入选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专家组将每年或每半年(具体根据实践情况加以调整),在对入选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估的基础上,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要:当前,随着计算机的持续进展与普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进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也使得当前社会需要大量具备电子信息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创新理念的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了满足电子信息行业进展需求,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就应注重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本文先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实行分析,然后探讨具体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一定要明确自己肩负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实际教育中,高职院校应以行业实际需求为目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方法及教育途径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助推高职院校自身进展及行业可持续进展。

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石,应通过深化教 育改革以及坚持教育创新来保证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继而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专业素养强及创新水平佳的人才。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作为一门以应用及创新为主的专业,为了适合市场 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就应该积极构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 养模式,通过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使得相关专业的学生既能够掌握电 子信息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 水平,这样对促实行业可持续进展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分析实际岗位需求,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未来就业的方向 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治理、质量检验、产品设计助理以及产品营 销等。针对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未来就业的具体情况,要求高 职院校相关专业应具体分析这些岗位对应的具体任务,同时剖析完成 相关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水平,构建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1.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动态调整情况(具体包括 专业调研数量,调研企业、院校情况,专业论证等开展情况)) 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2分)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1 分) 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英语专业在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服从于高职高专教育“应用”和“度”的特色,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讲解理论时注意广度和深度。反复操练运用所学的理论,通过不断实践,达到运用自如、举一反三的目的,以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本专业强调在综合素养上下功夫,强调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英语专业旨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有较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以及根据高职高专教学和培养特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适合在外资企业、涉外旅游、中小学以及等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学院办学理念及专业规划进行专业设置,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我们定期开展应用英语人才需求调查,从行业企业取得宝贵的一手资料,并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建设符合市场需求,进而保证专业的良好发展。在成都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广泛的市场需求调查,在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成都地区(除中等学校、小学、幼儿园外)对普通高校毕业生最近三年总需求专业作出排序,在所调查的41个专业大类中,电子通讯类、计算机软件类、贸易类、机械工程、英语类位居前五,成都地区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使得市场对于应用英语人才的需求会逐年增多。因此,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有较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掌握应用英语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及外事机构所需要的礼仪、接待、文秘、商务等理论专门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独立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涉外文秘和外事英语等实际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在经过三年系统的语言和专业训练后,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获取等级证书,利用英语体现良好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职业操作能力,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保守岗位秘密,熟练业务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积极有效沟通,创造性开展工作,良好的协调团队关系等等;具备电脑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选择在国内各类教育类、商贸类和外资企业、驻外和对外机构中从事以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