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艺术设计史

中国艺术设计史

中国艺术设计史
中国艺术设计史

第一章

1.旧石器时期工具的设计特点是什么?分为几大类?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往往是这种情况。

2.为什么说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的起源?石器时期是指原始社会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是人类萌生和发展初级阶段,是人类文化的起源,严格的讲,人类最早的器具设计和制造是石器,人类的工具是由石器的发展进化完成的是人类智慧的体现。通过对自然材料的逐渐认识和把握,设计和制造出可供人们使用的生活生产的使用物品,也正是一种文化雏形的体现。

3.简述旧石器时期晚期石器工具的设计特点?到了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拣拾的方法有时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在有条件时,便从适宜制造石器的原生岩层开采石料,制造石器。因此,一些能够提供丰富原料的山地就会有人从周围地区不断来到这里,从岩层开采石料,乃至就地制造石器,因而出现了一些石器制造场。石器原料开采和比较固定的石器制造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4.新时期时期石器工具的设计的划时代成就是什么?新石器时期一个重要设计是陶器的出现和应用。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标志。

5.什么是复合工具?举例说明复合工具设计的最大优点。具有不同功用的器具组合而成为一种新的器物,产生一种新的功用,被称为复合工具。磨制石器时经常是石器与木柄连结使用,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工具,有时也和骨器、蚌器结合。例如石锄、石铲、石镰等,其优点是可通过翻耕的方法,进行土地加工,保住养分,连续耕作,稳定收成。是一种实用的器物,大多都是农耕者的主要工具,这也是人类完成了第一回合的器具设计,使石器的作用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石器的材料丰富,制作简便,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6.玉器的设计特点是什么?原始制玉多是以软玉为主,软玉是透闪石,阳起石。玉制材料有

着质感光洁、色彩鲜艳、温润清凉的特点。而且在切割、钻孔、打磨、镂刻、浮雕、线刻等技术中达到了较高的水准,通过打磨技术,玉器成为具有象征意味的特殊用途的器物,来实现和满足财富、权利、神性的需要。

7.结合图示马家窑文化舞蹈文彩陶盆说明什么是彩陶?它的文化意义体现在何处?彩陶是新时期时期黄河流域的一种特殊的陶器样式,彩陶的彩是一种矿物质颜料,呈现黑褐色,这是利用陶土的黄橙色质感,在陶坯打磨成光亮的胎器,用赭红色的颜料,进行文饰绘制,成为斑驳奇丽的艺术装饰。《舞蹈纹彩陶盆》呈现出图形优美的装饰画,陶盆的内壁上有三组相同的五人集体舞蹈的图像,人物下方是横线的水波纹样,造型简洁,手法高妙,气氛热烈,是彩陶时期原始先民的生活娱乐的生动写照,也为现代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源头。彩陶是新石器时期制陶技术水平的一种高度体现,融合了技术与文化的诸多特征,展示出原是先民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也是艺术设计发展史上的杰出典范。

8.原始时期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和北方黄河流域分别流行什么建筑类型?说明其原因和功用,请举例。南方长江流域在当时多属沼泽潮湿之地,干栏式结构的建筑样式成为南方建筑的基本风格,如后来江南水乡的骑河楼。人们通过高架的阁楼,通风干燥,避免地面的潮湿之气,而便于食物和生活用品的保存。也可避免危险动物的袭击。

北方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寒冷,以半地穴式的建筑样式居多,后来一方面发展成为窑洞,另一方面成为地面土木建筑的锥形。这种建筑可以避免寒冷,具有保暖的作用。

9.原始先民的主要装饰物有哪些?主要的装饰物是通俗意义上的项链,即用绳子穿上贝壳或彩石,形成链状的饰物,还有用牙、骨、蚌、玉石等材料穿绳佩戴。新时期时期的饰物还有许多头饰、耳饰、颈饰、胸饰、腰饰、肢饰的出现,特别是骨梳的大量使用提高了梳理束发的功能。

第二章

1.根据我国的考察和发掘青铜器设计和制造始于何时?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2.什么是青铜器,根据使用方式青铜器分为几类?其中礼器分为几类?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青铜器分为农具、兵器、食器、礼器、乐器。青铜礼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

3. “爵”是做什么用的?器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代?爵:爵用于饮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主要流行于夏商周时期。爵的一般形制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部为杯形,腹侧有鋬(pàn),下配以三足。流同杯口之间有柱(柱可能为过滤之用),作用相当于酒杯。

4.西周时期的“史墙盘”的用途?“匽侯铜盂”“商司母戊鼎”“西周青铜甗”用途、重要性、时期?西周中期(约公元前900-前800年)盥洗器,1976年12月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现藏周原博物馆。史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吏官,而得此名。在青铜器中,盘出纪念价值外,还是是一种洗手的用具。西周时期燕国遗珍——匽(yan)侯铜盂。盂为古代盛食器或盛水器。匽侯铜盂就是匽侯盛饭食的盂。

5.青铜器造型设计大体有几类?青铜器从造型设计上可分为几何形、拟形、复合型三类“商四羊方尊”名称、造型、特点、艺术?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用以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因为技艺高明,使全器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6.什么是甲骨文,出现于那些历史时期?商代周代甲骨文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甲骨文就是在

龟甲牛骨一类的材质上刻画出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先用朱砂或墨写上,再用刀将笔迹刻画,或者直接用刀刻划,形成了一种雕刻的文字艺术。在商王朝时期,出现了非常完整的甲骨文系统。商代周代甲骨文主要涉及祭祀、问病、赏赐、天文、农业以及重大事件。

7.什么是钟鼎文?出现在那个时期?文字特点是什么?从商晚期开始,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古时称“铜”为今,因此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金文”。钟鼎文大多是先在陶范上雕刻好,由于陶泥松软,雕刻方便,钟鼎文的文字圆润,更像书写的文字,然后再加以翻铸,少数的青铜器铸成之后再雕刻上。因此青铜器皿中的文字,形象丰富,含义明确。

8.西周宫殿的建筑布局展示了我国历代宫殿建筑的何种基本立场?西周的宫殿建筑展示了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政治体系管理系统,这同样又展示了我国历代宫廷建筑,都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9.饕餮纹,龙凤纹,最早出现何时?多用于何种器物?有什么文化内涵?饕餮龙凤纹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多用于青铜器和陶器。“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龙凤精神应归纳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团结奋进,和谐包容,仁慈宽厚,智慧灵敏,开拓创新精神。

第三章

1.《考工记》第一步手工业的专著。考工记是春秋末年齐国手工业技术的官书,反映了春秋时期以及以前许多艺术设计制作中的重要成果,也是先秦文明的灿烂篇章。

2.莲鹤方壶的设计特点,时间,功能,器形。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的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高116cm,口长30.5cm,口宽24.9cm,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美华美,壶身以蟠龙文变化为主,以龙形大耳处理,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瓶盖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鹤,壶颈两侧用附器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怪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背承托重物张口咋舌,更衬托出青铜器的威严。莲鹤方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展翅欲飞的立鹤,攀岩登壁的怪兽,使器物具有静中有动,寓动于静的艺术魅力,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于一体,是当时的壶器的典范,一扫西周礼器的沉郁简朴的样式,被郭沫若先生时代精神的象征。

3.例举出两种食器类青铜器的新器形?战国错金银鼎,作为食器的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式有所变化,西周晚期至春秋,多为圆底、附耳、蹄足。到战国时期,素面附耳鼎出现,这些都是随时带变化的结果。战国镶嵌几何纹铜敦,熟食器具的敦在春秋战国非常盛兴,一般为大口、圆腹、二环耳、三短足。

4.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在装饰上设计上出现了那几种新技术?错金银技术,错石工艺,鎏金技术。错金银是用金银或者其他金属丝、片镶嵌入铜器表面,形成纹饰,然后用磨石错平磨光,这是一种金属工艺。错石工艺是一种将绿松石用漆汁粘镶在铜器槽中打磨,成为错石。鎏金技术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溶液,称作“金汞齐”。将金汞溶液涂在铜器表面,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具的表面并压制而不脱落。

5铁制兵器是何时出现?春秋战国开始的冶铁生产,对于兵器设计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楚国在当时作为冶铁生产的大国,一度称霸于诸侯列国。因此,在战国楚墓中就有许多的铁制兵器

6.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最重要的艺术设计典籍是什么?简述其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最重要的艺术设计典籍是《考工记》。主要内容:《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官书,专门讲述“百工”的职务工作。这是先秦漫长历史中的艺术设计思想形成的最初结晶。《考工记》是一部春秋战国的艺术设计制作标准的书籍。全篇7100余字,分为上下两部分,开篇即讲“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美曲势,以饬伤财,以辩民器,谓之百工,”。从木器、车

马、兵器、皮革、钟鼓、玉器、染织、建筑、制陶等等的诸多设计技术,《考工记》详细地予以说明和规范。意义:《考工记》中的手工业生产管理制度对于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而艺术设计的思想亦为人们重视。而《考工记》对设计职业的要求,可以看出,先秦时期设计文化已进入一种艺术的层面。

7.战国宴乐渔猎攻战铜纹壶纹样与夏商周相比的特点?宴乐渔猎攻战纹壶,中国战国时期青铜器。器体造型均为战国早期流行的圆壶型式:侈口、斜肩、鼓腹,腹径最大处在壶身中部。肩部两侧有兽面衔环。有盖,盖上有3个鸭形钮(故宫所藏的一件盖已失)。壶身布满异色金属镶嵌的图像,构图形式为横向展开作多层分组配置。每层图像以斜角云纹饰带间隔开。人物均为侧影,不表现五官。每个人物均作单层平面配置,不表现纵深关系。但人物动作生动,人物之间的组合关系很明确。房屋、船表现为剖面,以清楚地展示活动于其中的人物动态。这些图像在绘画表现技法上尚处于幼稚阶段,但其题材内容多方面地展现了战国时期贵族生活的场景和战争、狩猎等活动。此壶纹饰内涵丰富,形象逼真,再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些场景。它不仅是我国青铜器中的艺术珍品,在美术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第四章

1.第一次有官方统一的文字是什么?小篆

2.秦汉时期铁器的进步性表现在那里?秦汉之际,冶铁业的发达,是中华名族崛起发达的重

要基础。汉代的铁制农具普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铁器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普遍出现

了百炼钢的技术。这种炼钢方法对铁器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帮助,许多兵器和农器的加工

技术提高,促进了社会生活进步。铁器是人们对自然界物质技术的最新认识和掌握,中原地

区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铁器加工技术以及使用,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力有根本的保障,

尤其是与北方游牧民族常年征战中铁制兵器成了制胜的法宝,而这个成就是无数设计家和工

匠的智慧的结晶。

3.秦王朝统一后实施“车同轨”有何意义?车同轨即车辆零件的标准化,其目的仍然是军事

和政治的需要,车同轨提高了交通运输的能力,使国防力量得到加强。而车同轨的作用带来

了对驰道的统一修建,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向全国辐射的交通干线—秦驰道。促进了经济

社会,扩大了秦王朝的疆域。并向四邻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简述汉代长信宫灯的设计构思和科学原理。河北满城汉代中山王刘胜妻墓中出土了一件青

铜鎏金的长信宫灯,造型是一宫女跽坐手持灯具,左手托底盘,而右臂的衣袖与灯体连接,中间空洞而封闭,利用虹吸的物理原理,将灯油的烟气,排放在身体中储存的水里,使烟气得到自然的净化,同时在灯具的部分,利用灯罩旋钮的开合,调节灯光的亮度,是灯光产生不同的变化效果,人工照明达到了高超的设计水平。整个宫灯是一种构思精妙、意味浓郁的艺术设计作品,其设计思想超越了时空,亦是难得的超凡脱俗的佳作。

5.汉代香炉的设计有何特点和功用?汉代香炉中最著名的是一种博山炉的样式,香炉一海上仙山为造型,山中以人物、鸟兽、神仙等为点缀,高足立于盘中,因以博山命名。以铜质香炉较多,也有陶制,是用香草在炉中焚烧,熏染居室。熏炉作为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器具的精致华美,得到了许多实际的便利。与熏炉并存的还有炭炉,炭炉大多用于取暖。

6.造纸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蔡伦有何贡献?造纸术在西汉时期早已出现。东汉蔡伦的造纸发明,为后来中国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蔡伦利用地位和条件,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使纸张的制造为社会大众提供了生活的方便。造纸在蔡伦的“造意”之下,也拓展和提高了生产技术,因此,蔡伦对于中国文化是功莫大于焉。蔡伦在器具设计和研制中,也有许多贡献,在实践中,对器械的制作方法加以总结,“为后世法”,推动了器具设计的发展。

7.秦兵马俑的造型设计特点有哪些?秦兵马俑造型手法是以写实为主,按照真人大小,一丝不苟,环环入扣,精准的再现了秦王朝的政治军事的现实。如对一个武士俑的发饰、甲衣、靴式等等都有细致的刻画。一方面反映了工匠的技巧,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秦王朝的设计文化成就。从设计文学的角度看,秦始皇兵马俑是秦王朝的一种缩影,尤其是在服饰、战车、兵器、制陶等方面提供了许多鲜活生动的设计史料。

8.两汉时期陶器设计制作艺术出现了什么特点?“秦砖汉瓦”是秦汉时期陶制砖瓦技术的细腻精湛,种类复杂。而陶制砖瓦技术的丰富,也为土木建筑提供了屋顶的材料,而砖瓦的统一轻便,也为中原土木建筑样式的成型提供了必要条件。除了地砖和墙砖之外,还有楔形和

榫头形的异形砖,用于砌垒拱形的顶部。而汉代砖瓦上常常有不同的纹饰并有云纹、文字、鸟兽一类的图案。在大型宫殿建筑上,方位性的瓦当纹样是汉代建筑的一种奇异标志。

第五章

1.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的设计特点是什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出现了北方白瓷和南方青瓷的分流。早期青瓷的造型中常见的有双系壶、双耳罐等,短颈、鼓肩、矮身,纹饰简单,古朴大方。青瓷常常以动物为造型,增加了美感,使青瓷的材料出现了活泼可爱的特征,增进了人与动物的亲和力。北方的青瓷粗犷厚重,造型简单,多以器皿为主。北方瓷器以白瓷最为显著,釉色含铁稍高,呈乳青色。白瓷的技术是将瓷土和釉色中的含铁量减少到最少程度,才能保证瓷器的洁白程度。白瓷的出现,提高了制瓷技术,也为彩瓷的出现起了铺垫。

2.什么是佛塔?佛塔与中国建筑的结合有几种表现形式?佛塔原称“浮图”,为梵文的音译。在古印度是自下而上的半球体建筑,称为覆钵。后来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方形和矩形的基座。佛塔的造型与中国建筑的结合,有着密檐式、楼阁式、亭阁式、金刚宝座式、喇嘛塔等多种形式的塔形。

3.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的布局有几种?举例说明。北朝洞窟的结构式中心塔柱式,即在主室后部建一中心塔柱,四周开有佛龛,而主室后部凿成人字坡屋顶式,僧人可以居住,而窟壁均为绘画,以描绘千佛为主,故有“千佛洞”之称。北朝莫高窟的中心柱窟吸收了斗拱、枋子、椽子等中原木结构特点,并出现了方形塔的意味,也因地制宜利用石质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制窟方式。云冈石窟早期基本上是一种穹隆式大洞结构一大佛为主,中期一般为前后两室,前为祭堂,后为佛殿。有些石窟门檐前雕有石柱,有些结构呈中心塔柱式,而柱式几乎是中国木塔的建筑形式,晚期以“千佛洞”为主。龙门石窟呈现窑洞的形式并结合木结构建筑,周壁上有数百大中小型佛龛。麦积山石窟早期属方洞平顶保留着西域的特色,而晚期是

覆斗型石窟,体现了中原木结构的建筑形式。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总体特征是什么,其中的朝服有什么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是从社会变革中到制度建立的过程,既有因时局变化导致的胡汉杂处的混乱,也有制度规定的礼仪制度。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执政时期,将一些原先自身的民族服饰,与汉族礼制的服饰混合一体,形成了一种混乱的变化服饰,既不同于汉,也不同于胡。北朝的的朝服保留了圆领窄袖袍制样式、只是北周时期在袍服添加下栏,以符合下裳的特征,被称为襴衫,是一种上下衣相连的服饰。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字的书体变化形式及原因?中国文字书写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成熟的书体。如章草、行书、楷书的成熟并进一步流行。魏晋时期的书体特征是从今隶向楷书转变的过程。楷书成为一种中华民族表达文化意志的正式书体。与楷书应用的变体书写方式也联袂而出,草书随着书体改革,将章草演变为今草,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但因草书书写的随意性,容易使文字表达出现模糊,于是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也成熟起来。至此,中国文字书写字体的基本形式确立。原因:1.社会政治制度的急剧变化。魏晋时期政权更迭,文字的多元化特性,导致了书体的变革。2.书写工具和材料的变化,纸张广泛应用于书写的过程。

6.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构筑和文化内涵。魏晋时期的庄园,由于士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地位,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与东汉豪族庄园所体现的经济水平不同,此时的庄园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意识的选择。1.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上最不稳定的时期。2.长期分裂战乱;深重灾难;生死无常、悲观失望;消极颓废的思想发展起来。3.崇尚虚无、逃避现实的老庄学说备受欢迎,儒家圣人之道不受尊重,旧礼教崩溃。4.人们思想信仰上获得自由,人的个性得到突出发展。专谈玄务,不理世事成为一时之风尚,即所谓的“清谈之风”。5.政治与社会风气日趋糜烂。6.思想的突破和对老庄哲学的探求

使得文学艺术吸收新的养分朝不同方向发展。7.追求返朴归真,把自然视为至善至美,寄情山水。标榜为“高雅”、“超脱”、“飘逸。8.自然美的发掘与追求,推动以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发展。9.佛教的传入,作为封建统治工具麻醉人民,佛教中国化,对古代文化影响深远,以及寺观园林的兴起。

第六章

1.长安城的规划布局。隋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也是中国文明在封建社会发展到了繁盛时期的象征。长安城布局经隋唐宇文恺、阎立德的精心设计规划,将宫城至于都城的北段,以承天门、朱雀门延伸的中轴线大街,将都城划分为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共110坊,设12座城门。最重要的是商业贸易的集散,在长安城设置了东、西两市,各占两坊的面积,每市又分9个经营区,并各有市局和平准局专门进行市场管理。

2.隋唐时期佛教寺庙和佛塔的兴建意义。隋唐时期的寺院最为著名的西安大慈恩寺,其中的大慈恩塔,即大雁塔,保存至今完好无损。与大雁塔相对的是西安小雁塔。与大雁塔的外观相比,大雁塔坚挺,小雁塔柔和,形成了大唐风韵的绝美诠释。济南四门塔,地处济南青龙山神通寺,是现存最早的仿木单檐石塔,是隋代佛塔的典范。还有南京栖霞寺舍利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五台山佛光寺。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至唐已经彻底汉化,演变为古代中国民众的精神寄托的一种宗教信仰。

3.雕版印刷术产生的条件?1由于石经对读书人有着特别的经典意义,抄录就是一件迫切而细致的工作,于是拓印技术随着造纸水平的提高,纸张在生活中的应用,拓本技术的出现就有着可能性,也为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促使印刷术诞生的另一个基本条件是印章的应用。3汉代大量出现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魏晋时期流行的墓志铭等形式,也起着推动的作用。4绘画水平的提高为印刷术创造了外部的文化氛围。5.刻工技术的精湛,南北方文化的交流。6制墨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唐墨细腻光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