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钻孔地质小结

钻孔地质小结

钻孔地质小结
钻孔地质小结

ZK1801地质小结

一、目的任务

该钻孔按设计要求布设在穆呼锰矿区18号勘探线上,设计方位343°,顷角80°,设计孔深300米通过施工ZK1801,对Ⅰ、Ⅱ、V、Ⅶ号锰矿(化)带深部矿(化)体进行控制;经过施工,了解并控制了该孔孔内矿(化)体的深部变化情况及水文地质特征,达到地质目的。

一、完成工作量

该孔于2018年了月20日正式开孔,于7月29日终孔,终于孔深为272.4米、采集样品共37件,其中化学祥32件,编号为182HX81 ZK1801-1~32;另外采取薄片3件,编号为182182Bb ZK1801-1~3;光片1件,编号为182g81 ZK1801-1;小体重1件,编号为182XT81 ZK1801-1.

三、取得成果与认识

通过对钻探的编录,基本了解了矿区地层、矿体形态、分布规律、构造矿体延伸情况、与矿化改变带及其围岩之间的关系,

ZK1801中见2层锰矿体,2层锰矿化体,完成272.4米,其中锰矿体累计视厚度2.69米,品位16.7~37.2×10-2。锰矿化体累计视厚度3.92米,品位2.3~4.2×10-2

各锰矿(化)体具体分述如下:

①第1层灰黑色锰矿石(V3号锰矿体)见矿孔深在13.6-15.34米,视厚度1.74米,锰矿化较强,其它主要矿化有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品位18.6-37.2×10-2。

②第2层灰黑色薄层状含锰矿化泥晶灰岩,孔深在38.87-39.80米,视厚度0.93米,矿化较弱,品位2.3-4.2 ×10-2左右。

②第3层灰黑色锰矿石(下1号锰矿体)见矿孔深在39.80-40.75米,视厚度0.95米,锰矿化较强,见黄铁矿颗粒,零星分布,品位16. 7-26. 8×10-2.

④第4层锰灰黑色薄层状含锰矿化泥晶灰岩,孔深在40.75-43.74米,视厚度2.99米,品位

2.4-

3.1×10-2。

总体来看,该孔仅见V号锰矿体,但控制较浅,说明矿体向西延伸,矿体品位较高,致密坚硬。

四、质量评述

(一)钻探工程质量

钻探工程严格按设计及钻探操作规程执行:

1、岩石采取率为96.03%,矿心采取率为85.5%,达到设计要求。

2、共进行了6次孔深校正,终孔校正孔深误差为+0.15米,在允许误差之内,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

3、弯曲度一共测量了7次,均按设计要求毎钻进50米测量一次,并对矿(化)体顶底板进行加测,钻孔孔斜均在允许误差之内,毎100米天顶角未超过3°,方位角未超过5°。测斜仪器为光纤陀螺测斜仪CX-6D,达到设计要求。

4、简易水文观测均按要求进行,测定并记录了提钻后和下钻前

的水位,测定了每一回次的冲洗液消耗量,详细记录了涌水及岩石破碎、坍塌、掉块的部位终孔后进行了静止水位观测,观测时间为48小时,每小时观测一次,达到地质勘探规范及设计要求。

5、班报表等原始记录均按钻探操作规程执行,做到了岩心牌、原始钻进班报表、记录等清晰整洁,对岩心均按顺序摆放,对岩心进行了及时的清洗并编号,均达到设计要求。

6、封孔时用水泥全孔封闭,封孔材料、用量及配方均按设计要求执行,达到钻探要求。(二)钻孔地质编录

钻孔地质编录均按地质编录规范标准执行,达到要求。

1、编录前先进行了钻探班报表、岩矿心、回次牌的检查等工作。

(1)正式编录前详细检查了机台钻进班报表(包括孔深校汇及弯曲

度测量记录、简易水文观测记录表)记录的回次进尺、孔深、水文观测资料等是否齐全,无误。

(2)仔细检查了岩心长度及编号是否正确、岩矿心摆放是否有认为拉长现象;对存在颠倒岩矿心顺序的情况逃行了正确地调整养重新编岩心号;对有人为的岩矿心拉长现象时,给与了正伽地压缩后重新丈量.

(3)认真检查了回次标签、岩心长度、回次号,岩心编号及岩心箱填写等数据。发现有误,及时的通知机台进行了更正。

2,完成上述工作后,钻孔编录人员正式开始编录工作。

(1)记录回次数据:由浅入深依次将每一个回次的编号、进尺,岩心长、采取率、块数、箱号等数据按顺序记录至钻孔野外地质记录表内。其中“岩心长”为经过编录人员检查、整理并认可的实际岩心长度。

(2)分层:首先对全孔的岩矿心进行了综合观察分析,从宏观上先根据矿区里定的分层标准对岩矿心进行粗略分层;然后再按顺序对每一箱的岩心进行认真观察,观察其岩石特征(包括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矿化特征及蚀变、次生构造(淅裂、褶皱、节理)等。在综合观察分析基础上,根据矿区厘定的分层标准进行精确分层,确定并计算分层孔深、分层岩矿心采取率。

(3)布样:根据编录人员所定的矿(化)体进行布设,布样时完企按照原则进行:同一件样未跨越不同孔径、未跨越不同类型的矿层、未跨越不同矿石自然类型;单样样长按设计要求一般为0.5米,最长不超过0.75米;顶、底板围岩根据项目要求均采取了2个样进行控制。布置完化学样品后填写样品标签、取样登记表,同时在野外地质记录表中记录样品号,采样孔深。样品布设完后由采样组对样品进行了采集,并对样品原始重量进行了称重并登记至取样登记表中。(4)地质描述是在仔细观察岩矿心的基础上进行的。描述内容主要包括岩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含量、矿化、岩心轴火角;在“采样位置及编号”一栏中对采集样品情况进行较为了详细的登记。钻孔编录中对特殊意义的岩层,矿层、标志层及特殊地质现象均已单独分层;对金属矿物种类及矿石结构构造均已做详细描述、区分,对金属矿物的形态也进行了详细区分、辨认,描述.

3、完成上述工作后,由项目(技术)负责及综合研究组进行检

査验收,合格后着手对图件进行绘制,主要包括钻孔柱状图、勘查线剖面图等。

4、钻孔已达到设计地质目的时,地质主管人员对施工机台均下

达了终孔通知书;终孔后,由地质人员按有关要求验收,每个钻孔均正式的填写了质量验收报告书。终孔后,及时的完成了技术性文件。

5、岩矿心在终孔后,由机台负责人(机长或班长)负责护送并搬运至指定地点,由指定接收人员进行检查、接收,确认无误后填写岩矿心验收单。

五、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存在问题:

1、仅控制到V号矿体,深部Ⅰ、Ⅱ等矿体及含矿层位是否尖灭有待验证。

2、224.1米处见灰绿色安山岩及紫红色玄武质安山岩是否为赋矿层位的底板(上石炭统马鲁阿特组)具争议。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1、该钻孔内见矿情况较好,建议加强综合研究,提高V号锰矿带资源量。

2、建议在西部布设钻孔进行深部控制。

地质填图小结

河北省易县东水冶石灰岩矿地质填图小结 第一章工作概述 1.1目的任务 根据《河北省易县东水冶石灰岩矿详查设计》的要求,项目部地质人员对河北省易县东水冶石灰岩矿区开展1:2000地质填图工作,主要目的任务是全面而详细地研究矿床(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查明水泥用石灰岩矿体分布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了解矿体与围岩的关系等;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计算提供矿区基础地质资料。 1.2位置与交通 河北省易县东水冶石灰岩矿区位于河北省易县县城南西231°方位约16km 处。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5°21′08″,北纬39°16′06″。距易县—保定公路旁的高村8km,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表1工作区拐点坐标为(北京54) 拐点X Y 1 4351000 38616400 2 4351000 38618100 3 4349100 38618100 4 4349100 38616400 1.3以往地质工作概况及评述 1959年地质部物探局907队在此区进行了1:10万航空磁测,圈定了涞水-易县航磁异常带。 1959-1964年,河北区调队在此区进行了1:20万J-50-Ⅱ(涞水)幅区域地

质调查,基本阐明了地层、岩石、矿产特征和构造轮廓。限于比例尺的要求,对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尚待深化。 1973-1975年,河北区调队在此区进行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确定了本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特征,对区域内矿产进行了叙述,重点矿点进行了检查,是本区最重要的基础资料。 总体而言,本矿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仅为小比例尺的区调、矿调工作,不能满足详查工作的要求,仅能做为基础地质资料。 第二章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2.1工作方法 地质填图工作按照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首先在充分收集、认真研究区域和矿区内已有的地质、矿产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踏勘工作和以1/1千地质剖面实测工作对矿区内的构造、地层、岩性、矿体等的认知,初步确定地层层序和1/2千地质填图工作填图单元。路线布置首先从实测地质剖面开始,再向两侧逐渐展开,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地质观察点用手持GPS定位。结合V字形法则将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相应的地形图上。 2.2本次地质填图工作量 本次1/2千地质填图工作自2012年8月7日始至2012年9月30日完成,共投入地质技术人员六名。观察路线间距按100m布置,共完成地质观测点824个,地质填图面积3.23 km2。 主要工作量统计表表2 项目单位完成工作量 外业1/2地质填图km2 3.23 地质观测点个824 内业1:2000实际材料图张 1 1:2000 地形地质图张 1

工程地质编录(描述)模板

工程地质编录模板 注意事项 1、在钻探前必须明确本工点内是否出露(或隐伏)断层、破碎带!在钻探过程中发现破碎带必须仔细描述,并及时反映到地质组! 2、对斜坡钻孔一定要注意观察周围地形地貌,看是否有滑坡发育,一旦发现软弱层及时向地质组反映! 3、初始水位和稳定水位必须按要求量测! 4、钻探过程中发现溶洞,对其深度、大小、特征等必须严格准确把握和描述! 5、在土类颜色变化明显时、基岩换层处必须要分层,并详细描述。 一、土类描述 1.1黏性土(黏土、粉质黏土) 描述应包含内容: ××色,潮湿程度,夹杂物及其主要成份是××,夹层情况,是否含砾、卵石及百分比含量、光泽反应等。 注:光泽反应就是切面对光线的反应,一般情况下描述为“光滑”、“稍有光滑”、“粗糙”。 示例: 黏土:黄褐色,硬塑(坚硬、软塑、流塑),18.4m以下为坚硬,切面光滑,夹杂少量碎石,碎石成份为强风化灰岩,棱角状,一般粒径为2~20mm,最大粒径为25mm;土质均匀,手可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 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坚硬、软塑、流塑),夹杂少量碎石,碎石成份以灰岩为主,棱角状,一般粒径为2~20mm,最大粒径为25mm。 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20.0m~30.5和40.5m以下为坚硬,局部夹少量铁锰氧化物,其中28.5~29.5m、35.5~37.0m夹杂砾石,砾石成份以灰岩为主,棱角状,一般粒径为3~20mm,最大粒径为50mm。 1.2粉土 ××色,密实程度,潮湿程度,夹杂物及其主要成份是××,层理及夹层情况,

是否含砾、卵石及百分比含量等 示例: 粉土:黄褐色,6.2~6.7m为灰白色,密实,稍湿,手捏有砂感,不能搓条,含约5%细砂,局部夹黏土、杂砾石,砾石成份以灰岩为主,浑圆状,一般粒径为5~20mm,最大粒径为80mm。 1.3砂土(粉、细、中、粗、砾) ××色,密实程度,潮湿程度,主要成份是××,级配良好(或差),有无黏粒 (或估计黏粒含量)等 示例: 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灰白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砂粒成分为长石,石英,粒径为5~8mm,偶见卵石,粒径为10~50mm,其中7.0~7.3m夹粉质黏土。 粉砂:指的是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有轻微粘着感。 黄褐色,密实,饱和,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级配差,含有约10%的粉质黏土中砂:黄褐色,中密,饱和,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级配好。 砾砂:砾砂是砂土中砾粒(粒径大于2毫米)含量占总质量25%~50%的砂。 黄褐色,中密,饱和,级配差,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其中26.9-28.9m 含圆砾较多,粒径一般为2~20mm,最大粒径为50mm。 1.4碎石土类(砾石土、碎石土、卵石土) ××色,密实程度,潮湿程度,碎石类土的主要成份是强风化××岩,碎石粒径一般××~××mm,最大粒径为××mm,磨圆度;充填物成份及比例; 示例: (1)细/粗角砾土:灰褐色夹褐黄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一般为10~20mm,尖棱状,成分为石英砂岩及灰岩,充填约20%粉质黏土。 (2)细/粗圆砾土:黄褐色夹紫红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一般为10~20mm,浑圆状和圆棱状,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充填约15%粉质黏土,中下部达30%。

水文地质钻孔编录表格[全套]

钻孔施工报告 项目名称: 孔号: 位置: 坐标: 孔口标高: 施工单位: 机长: 现场技术人员: 钻探时间:自:年月日 至:年月日

目录 1、设计书 2、地质技术予设 3、开孔通知书 4、岩心编录 5、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6、抽水试验结构记录 7、抽水前静止水位观测 8、钻孔抽水试验观测记录 9、钻孔抽水试验恢复水位观测记录 10、钻孔(井)下管记录 11、钻孔(井)下泵记录 12、计算数据及成果 13、钻孔(井)验收书 14、施工小结

设计书 一、施工目的: 二、设计依据: 三、施工现场附近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简况: 四、水文地质钻探技术要求: 五、抽水试验要求: 六、其它: 如出现设计外的其他情况,将由现场指挥部技术组研究相应的处理方案。设计:审核:技术负责:

地质技术予设

开孔通知书 号机台: 根据施工安排,你已移机至号钻孔位置上,该孔设计孔深为米,经现场技术人员核查,钻机施工位置符合要求,现准许开钻,钻进中请按相关要求施工,并接受技术人员的质量管理,在到达设计孔深后及时报请验收人员进行终孔。 特此通知。 (本通知书一式两份,机台一份,存档一份。) 现场技术人员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 机台负责人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 号孔拆装线 开孔通知书 号机台: 根据施工安排,你已移机至号钻孔位置上,该孔设计孔深为米,经现场技术人员核查,钻机施工位置符合要求,现准许开钻,钻进中请按相关要求施工,并接受技术人员的质量管理,在到达设计孔深后及时报请验收人员进行终孔。 特此通知。 (本通知书一式两份,机台一份,存档一份。) 现场技术人员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 机台负责人签字:签字日期:年月日

工程地质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 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 的长条

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 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 (四)、土的潮湿和塑性程度的划分 1、黏性土——含粉质黏土、黏土,分为坚硬、硬塑、软塑、流塑 2、砂性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 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 50% 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 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 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 稍湿—天然含水率w<20% 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 饱和—天然含水率w>30% 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 黏性土砂性土、粉土、碎石类土

对地质填图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对地质填图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地质填图工作是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的基础工作。是将矿区或井田范围内的地面地质信息,按一定比例和图式填绘在地形图上或平面图上,形成地形地质图或平面地质图。有的也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信息都填绘在地形图上,形成综合性的地形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该图是煤炭工业建设远景规划、矿区总体发展规划、矿井初步设计提供的必要的地质资料。 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一般可分为预查(找煤)、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各阶段开展的地质填图工作的项目大同小异利用价值却不一样。一般来说,预查、普查是为煤炭工业建设远景规划提供依据,地质填图的比例尺为1:2.5万~1:5万,甚至1:20万(区测)资料均可;详查则是为矿区总体发展规划,矿井的初步设计提供地质依据,地质填图的比例尺为1:5千~1:1万;勘探成果则是为矿井建设、可行性研究和矿井初步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勘探一般以井田为单位进行,地质填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2千~1:5千。各阶段的要求和要达到的地质研究程度也不一样。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DZ/T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总之,地质填图工作是一项科学性较强的工作,涉及的学科较多,如地球物理学、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形地貌学、古生物地史学、岩矿学、煤田地质学、测量学、地质制图学等。地质填图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是体力和脑力相结合、野外与室内

并重的工作。作为一个合格的地质工作者必须能胜任地质填图工作,从地质填图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对此项工作绝不可漠然置之,等同一般来对待。 下面谈一下地质填图工作的基本要求及方法: 一、室内准备工作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要的准备是不能少的。首先是做好室内的物质准备工作,如罗盘、GPS、野外地质包、放大镜、地质锤、卷尺、稀盐酸瓶(13%)、文具、记录手册(或卡片)、通讯工具、照录相器材、标本袋等物件(最好每人必备)。 另外,在室内必须做好技术准备:首先在接受任务时,要明确填图的目的和任务;所处的勘查阶段,填图的比例尺、面积、工作地点和完成任务的时间等,并要收集、研究填图区及邻区以往的地质工作情况及地质资料。对填图区的地质情况有初步了解。再是要熟悉有关的规范规程,及本次地质填图的设计要求。 二、野外准备工作 1、去野外进行实地踏勘:熟悉填图区的范围,了解填图区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行政区划、集市场镇、道路交通、风俗民情、水文气象、矿产开拓等情况。着重了解填图区的地层分布,主要是褶曲及断裂带等地质情况。 2、实测地层剖面:按填图规程和设计要求,实测地层剖面,一般不应少于3条,条件许可应多测为好,通过实测地层剖面,了解地

实测剖面小结内容

实测剖面小结内容 1、前言 叙述目的;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测量方法;工作起止时间、工作单位、主要工作 人员;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工程工作量、标本及样品数量等。 2、地质成果 1)、区域地质:简述测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产特征。2)、地层:依地层年代由新至老对剖面进行分层叙述。每一时代中地层可按地层组合单 位叙述其组合特征,再按不同岩性分层或填图单元详述岩性特征、接触关系,特别是不整合 接触或断层接触关系及标志层特征和分层的识别标志。 3)、岩浆岩:岩浆岩形态、产状、岩性(岩相)组合、穿插关系、接触蚀变类型及矿化 情况。 4)、构造:包括断裂及褶皱,分别描述其类型、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对地层或矿 层破坏,以及控矿特征等。 5)、矿产:含矿层、矿体及矿化线索应作详细叙述。 6)、新发现、新进展及新认识。

地质填图方法、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执行规范:《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 一、地质填图的分类 地质填图包括正测、简测(正测77%)和草测(正测(65%)三种,不作特别说明时,所有地质填图均指正测。 目前,大家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是1:10000和1:2000的地质填图,现就这两个比例尺度的地质填图工作进行说明。 二、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 1、1:10000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 了解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扩大矿区成矿找矿远景。 2、1:2000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 全面、详细研究矿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查明矿体的数量、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分布;了解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估算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三、地质填图准备工作 1、设计编写阶段的准备工作 (1)充分利用前人工作成果 收集矿区或大一些范围内有关前人工作的成果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应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 a)测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等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构造类型特征及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1:50000~1:25000)等。 b)矿区内已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等。 c)矿区内褶皱、断裂构造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性质、产状以及对岩(矿)层的破坏和影响程度。 d)矿区地形图(应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比例尺)、测量控制点等资料。如果收集不到与矿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或新测地形图。 e)矿区内的物化探、重砂、航遥解释等资料。 (2)确定填图比例尺 依据矿区的勘查程度及范围大小、地质复杂程度、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矿区填图比例尺。一般矿区比例尺为1:10000,矿段比例尺为1:2000。 (3)确定填图范围 a)1:10000填图范围,一般为矿区范围,外围有与已知矿床有联系的地质体及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各种找矿手段(包括地质、物化探、重砂等)圈定的综合异常地段。 b)1:2000填图范围,一般为矿段范围(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分布地段)。探矿工程集中布置的地段应位于填图范围的中部。 2 填图准备工作与技术要求 (1)准备地形图 地形图可以收集或由专业人员实测,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矿区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 (2)野外踏勘与技术要求 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矿区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地质、水文、物化探、测量等工种的主要人员,对测区进行实地踏勘,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工程地质野外描述

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一、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浅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30cm厚薄层粉土,湿,中密~密实。 二十三、碎石土:浅黄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碎石含量50%~70%棱角形,次棱角形,一般直径20~40mm最大粒径120mm 成份以灰岩为主,少量为砂岩,由老黄土、新黄土,中粗砂,砾石充填。 二十四、中风化灰岩:灰~深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结构致密坚硬,裂隙发育大部分闭合,由方解石充填,岩芯多呈短柱状,长柱,少量呈碎石块状,碎粒状,土状,长度20~40cm局部溶蚀现像严重,岩芯表面呈峰窝状,溶径5~20mm,最大50mm. 二十五、全风化粘土岩:褐灰色,黄褐色,棕红色。结构构造完全破坏岩芯呈土状,含风化

钻孔地质编录详细介绍

钻孔地质编录细则

《新疆哈密市突出山铁矿普查》项目组 二○○五年八月

钻孔地质编录细则 一、目的、布设原则 钻孔施工目的是为查明地表矿(化)体的产状、形态、厚度、矿石组合及品位等地质特征向深部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控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远景,并为储量计算提供依据。其部署本着由已知到未知,由浅部向深部,对地表出露较好、具有一定规模,且对应有明显激电异常的矿(化)体首先部署此项工作。 本细则根据《地质矿产勘查标准汇编》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并结合以往钻探工作综合编写。 二、开孔前的准备工作 1.编录人员首先应认真学习设计,明确所要施工钻孔的目的、任务及对钻孔的各项要求,熟悉已有地质资料,了解钻孔施工处的地层、构造、矿化蚀变等地质情况,为编录工作打下基础,并认真编制和填写设计勘探线剖面图、《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设计柱状图)》。 2.钻孔开钻前,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提前10—15天到实地根据钻孔设计的孔位用罗盘和皮尺结合GPS、工程后方交汇或者地形图确定钻孔定位。布孔后孔位用木桩作标记,木桩上用油漆标注钻孔号,以便机台及时平整机场。孔位后不得擅自移动,在平整机场后再次用后方交汇法验证孔口位置,确保孔位未移动。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向机台下达《钻孔定位通知书》。格式见表2。 3.机台将钻塔、钻机安装完毕,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到现场

进行安装验收。验收项目主要有:钻孔位置是否移动、检查和校正钻孔水平程度(罗盘测量)、钻孔立轴、钻孔天顶角及岩心收集装置(岩心箱,岩心牌等)。验收合格后,签发《钻孔安装验收书》。 4.钻孔安装验收合格后,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填发《钻孔开孔通知书》,并应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钻孔施工目的,地质情况及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严格保证钻孔质量,确保六大指标的实施。岩心的清洗整理至编号等一整套工作应由钻机各班记录员承担。 ZK××地质设计书 表1 设计孔深钻孔类别 设计方位角施工机号 设计倾角钻机类型 钻孔定位、安装通知书 表2 No 批准(技术负责、分队长签名)

三维地质填图流程总结

一、数据准备 野外路线数据:产状点、地质分界线、分段地质路线、地质点 地形数据:等高线、高程点 地质数据:钻孔数据、剖面数据、地球物理数据 实际材料图数据:地质区、地质界线、地质点 二、数据导入 (1)要导入数据:剖面数据、钻孔数据、地质图数据、等值线数据 (2)各数据导入流程: a)二维填图数据导入 可以使用【数据入库与建模】菜单下面的【地质填图数据入库】选择导入项目的工程文件。其中地形数据中的等高线,野外路线中的产状点,实际材料图中的地质界线要素、面地质要素,以及填图边界都是后期建模中必须用到的数据文件,其他数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导入的填图数据建议是1:1的比例尺,单位为米的数据,用来构建实际模型。导入数据对话框如下: 图2-1二维填图数据导入对话框

b)钻孔数据导入 利用钻孔数据可以进行约束分区建模,通过修改钻孔生成的钻孔剖面,作 为分区建模的约束条件来使用。三维地质建模的钻孔数据导入,钻孔数据导入 功能配置在菜单【数据入库与建模】下面,点击【钻孔数据入库】,弹出下面的“钻孔数据源”对话框,如下图2-2所示: 图2-2钻孔数据导入 从“钻孔数据源”对话框,我们也可以得知,钻孔数据源有Access、Excel、Oracle三种类型,当我们选择好数据源之后,接下来要给数据源一个GDB存储 的路径,也说明钻孔数据是要存储到HDF数据库里。这里可以添加一个已经存 在的存储钻孔的路径或者通过新建一个简单要素类来存放钻孔数据,接下来分 别介绍它们的操作方式。 (1)点击“新建”,弹出“保存为”对话框,在“名称”里输入一个保存 钻孔基本信息的点简单要素类的名称。将“钻孔基本信息”及“钻孔分层信息”数据保存到MAPGIS数据源中,如下图所示:

地质编录 一般地质描述要点

一、地质编录一般地质描述要点 (一)岩性或岩层描述 1、岩石名称:结构+成分命名。(前置,单列一行) 如板岩:绢云母板岩、凝灰质板岩、硅质板岩、碳质板岩、钙质板岩、粉砂质板岩; 砂岩:浅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浅变质粉砂岩、中粒杂砂岩……;花岗岩:花岗岩、二长花岗岩。 2、描述内容: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其他(岩石的完整致密程度,板岩的条带,砂岩及粉砂岩中的泥砾、包体、结核,砾石,黄铁矿,硅化,蚀变,古生物,节理与裂隙发育情况、接触关系)等,层次要分明。 (1)颜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如灰绿色:表示以绿色为主,灰色为辅。 (2)结构:板岩的结构为变余结构(变余泥状结构、变余粉砂结构);砂岩的结构有:粉砂质结构、细粒结构、中粒结构……; 花岗岩的结构:花岗粗粒结构、花岗中粒结构、花岗细粒结构、似斑状结构。 (3)构造 板岩:板状构造。劈理(板理)发育程度(平整光滑程度,沿板理方向剥成薄片的程度,板理的厚度与密度),同时测量劈理(板理)产状; 砂岩、粉砂岩:层理构造(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中型交错层理、

大型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逆行沙波、粒序层理、块状、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等)、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冲刷痕、生物遗迹等); (4)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肉眼可见矿物)及矿物特征(包括粒径大小、结晶程度、含量及分布特征。如中粒半自形钠长石占50%,鳞片状黑云母呈团块状集合体分布等)。如果矿物呈规律性条带状分布,描述条带宽度或密集度,尽可能说明不同条带主要矿物(如暗色条带集中分布角闪石或黑云母,浅色条带长石或石英集中分布等)。 (5)其他 a.如果岩石中含有砾石,应该描述砾石含量(当砾石含量较少时,不能参加命名,可用少量或偶见等加以说明)、砾石成分(石英岩、硅质岩、石英砂岩、花岗岩、基性岩、板岩、石英质、泥砾)、砾径(短轴cm×长轴cm)、砾径两极值、主导砾径、磨圆度(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及分选性(即分布规律,如均匀分布、自上至下逐渐增多或呈韵律层、局部集中或无规律分布等)。 b.板岩的条带结构:描述条带的宽度、密度、条带显示的现象(是暗色矿物显示还是泥质物显示,或其他原因显示的条带) c.节理较明显时,测量节理产状,一般最少测量不同方向的2组。 d.岩石完整致密程度:岩石是否致密坚硬、破碎(非人工破碎),裂隙是否发育,裂隙的形态、是否有规律,如裂隙明显或有矿化蚀变则要测量其产状并加以简单描述,并说明对两侧岩石的影响。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

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前言 a.剖面测制的目的; b.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 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工程地质勘察选择题

选择题 取样 1.钻探回次进尺为1.6m,采用75mm金钢石钻进,双层岩芯管,采取的岩芯长度分别为 2.4cm,5.8cm,10.2cm,24.2cm,8.7cm,9.6cm,18.9cm,14.7cm及碎块状、粉状岩芯, 按RQD指标该岩石应为( D )。 A.好的 B.较好的 C.较差的 D.差的 E.极差的 2.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螺旋钻探不适用于(D )。 A.黏性土B.粉土C.砂土D.碎石土 答案:见规范9.2.1条或教材表3.4。 3.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冲击钻探不适用于(A )。 A.黏性土B.粉土C.砂土D.碎石土 答案:见规范9.2.1条或教材表3.4 4.为获取原状土样,在粉土层中应采用(D )钻探。 A.旋转 B. 冲击 C. 振动 D. 锤击 (提示:答案见教材表3.4) 5.以下4种钻探方法中,不适合用于粘性土的是( C ) A、螺旋钻 B、岩芯钻探 C、冲击钻 D、振动钻探 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在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及软岩中钻探采取 Ⅰ级土样时( D )是错误的。 A.薄壁取土器适用于采取粉砂、粉土及不太硬的黏性土 B.回转取土器适用于采取除流塑黏性土以外的大部分土 C.探井中刻取块状土样适合于上述任何一种土 D.厚壁敞口取土器适合于采取砾砂、碎石及软岩试样 答案:查教材表3.7; 7.于原状土取土器,下列( B )种说法是正确的。 A.固定活塞薄壁取土器的活塞是固定在薄壁筒内的,不能在筒内上下移动 B.自由活塞薄壁取土器的活塞在取土时,可以在薄壁筒内自由上下移动

地质与编录试卷C答案

《地质编录与取样》课程考试卷(C )答案 试卷说明:卷面总分 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 (每题1 分,计10分) 1、地质填图的最终成果是(C ) A 、矿床类型和矿床规模 B 、储量报告和矿产储量 C 、地质图和地质报告 2、浅井的最大深度不超过( B ) A 、10米 B 、20米 C 、30米 3、岩心盒中的岩心摆放顺序是( A ) A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B 、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C 、从下到上,从右到左 4、勘探线剖面图是( A ) A 、沿勘探线方向,应用探矿工程取得的实际资料绘制成的地质剖面图 B 、沿勘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 C 、与勘探线重合或与勘探线走向一致的探矿工程素描图 5、一般钻孔的矿心(包括矿体的直接顶、底板)采取率不得低于( C ) A 、65% B 、70% C 、75% 6、工程揭露的目的是( C ) A 、采矿 B 、量产状 C 、查明矿体的空间形状和采样 7、岩矿鉴定样主要用于研究岩矿石的( B )。 A 、化学成份 B 、矿物成份与相互关系 C、物理性质 8、采样的基本程序是 ( C )。 A 、布样→采样→送样 B 、刻取样品→收集样品→包装样品→采样编录 C 、采样准备→样品采集→采样编录 9、刻槽法采样规定样品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之间的误差是( B )。 A 、≤±5 B 、 ±10% C 、 ≥5% 10、刻槽法采样常用的样槽断面形状有( C )两种。 A 、三角形和梯形 B 、矩形和梯形 C 、正方形和矩形 二、填空题 (每空 1 分,计 10分) 1、地质编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综合地质编录两种。原始地质编录 2、探槽编录时,如果矿体非常复杂,如呈细脉状分布,应该编录__________。两壁一底 3、为了减少误差,保证取样的质量可靠,取样时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________、均匀性原则、_________、经济性原则。系统性 原则、不同矿石类型分别取样的原则 区 队 学 号 姓 名

1比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 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格式如下: (导线号)0-1导 (方位)160° (导线长)100米 (坡角)+5° (分层位置)5米 (层号)② (岩性名称)砂岩 (岩性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特征、含量、矿化、蚀变特征岩层宏观特征、产状等。采集样品 9.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整饰、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工程地质地层描述

1、杂填土(Q4 ml)①: 该层主要分布于富屯溪两岸护坡处,整个场地表层,揭露厚度0.50~9.60m。褐黄、灰黄色为主,湿~饱和,中密为主局部稍密,填料主要为卵石,粗砂、建筑垃圾及少量粘性土,硬杂质含量约70%,卵石的一般粒径为2~6cm,个别最大粒径为18cm,母岩为花岗岩及砂岩,中等风化。河中部分未经系统分层压实处理,回填时间较短(大于5年),尚未完成自重固结,土质成分与结构疏密不均。该层89孔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杆长校正后锤击数最小值N63.5=10.2击,最大值N63.5=47.7击。但该层护岸部分地段经过处理,处理过的杂填土密实度较好。护岸部分相对于河中部分较好,但总体偏差。 2、卵石(Q4al-pl)②: 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仅AZK1~AZK4-1、AZK9~AZK19、DZK1~DZK6、QK1~QK26、QK84~QK99、ZK1~ZK19钻孔有揭露。钻探深度内揭露厚度一般为1.70~9.20m,顶板埋深0.00~9.60m,层顶高程109.66~11.796m。灰黄、灰色等色,中密为主,局部为稍密,卵石原岩主要为片岩,中等风化程度,直径2~5cm,亚圆形,级配一般,可选性较好,磨圆度一般,填充物主要为中粗砂,局部含泥,胶结度一般。其中>20mm颗粒>50%,<20约占45%。该层在89孔做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63.5=13.87击,修正值N63.5=13.69击。土质结构较均匀,工程性能较好。 3、全风化石英片岩(Pt2-3x)③: 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仅AZK9~AZK19、DZK1~DZK6、QK1~QK5、QK20~QK27、QK86~QK99、SZK1~SZK6、ZK1~ZK12、ZK17~ZK19钻孔有揭露,钻探深度内揭露厚度一般为0.50~13.10m,顶板埋深1.10~13.40m,层顶高程102.31~124.66m。灰黄

地质与编录试卷A答案

《地质编录与取样》课程考试卷(A )答案 试卷说明:卷面总分 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 (每题1 分,计10分) 1、矿产勘查的三个阶段是( B ) A 、普查、初步勘探、详细勘探 B 、普查、详查、勘探 C 、普查、详查、精查 2、1/5万地质图是(B ) A 、大比例尺地质图 B 、中比例尺地质图 C 、小比例尺地质图 3、植物化石多富集于( C ) A 、千枚岩和片岩中 B 、砂砾岩和白云岩中 C 、页岩和炭质页岩中 4、地质填图的最终成果是(C ) A 、矿床类型和矿床规模 B 、储量报告和矿产储量 C 、地质图和地质报告 5、探槽的主要作用是( C ) A 、揭露基岩露头 B 、采样 C 、揭露浮土掩盖厚度在三米以内的地质界线 6、一般钻孔的岩心采取率不得低于( C ) A 、50% B 、55% C 、65% 7、采样的基本程序是 ( C )。 A 、布样→采样→送样 B 、刻取样品→收集样品→包装样品→采样编录 C 、采样准备→样品采集→采样编录 8、刻槽法采样规定样品实际重量与理论重量之间的误差是( B )。 A 、≤±5 B 、 ±10% C 、 ≥5% 9、刻槽法样槽断面规格越大,样品的代表性( A )。 A 、越强 B 、越弱 C 无关 10、刻槽法采样常用的样槽断面形状有( C )两种。 A 、三角形和梯形 B 、矩形和梯形 C 、正方形和矩形 二、填空题 (每空 1 分,计 10分) 1、槽探工程一般不超过___________米。3 2、地质编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综合地质编录两种。原始地质编录 3、在素描图上,凡厚度(或宽度)大于______________的地质体均需表示。1 毫米 4、野外地质观察点记录中应记录的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号、点位、点性、描述 5、探槽底部控制在新鲜基岩面下_______以上,槽底宽不小于______。0.3M ,0.6M 6、地质取样是指在勘查对象(地质体)的一定部位,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采取一小部分具有___________作为样品,用以确定地质体 区 队 学 号 姓 名

推荐-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精品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1 规范引用 GB/T 13908-20XX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DD20XX- 01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2 地质填图 按工作区划分的岩性填图单元,采用穿越法及追索法,用地质观察点、线结合的形式,辅以少量探矿工程揭露,将各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地形图上。 3 准备工作 3.1 准备工作区地形图 工作区地形图可以收集或由专业人员实测,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工作区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如果收集不到与工作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1:50000的采用1:25000的地形图;1:10000的可以由1:50000的地形图放大校正后即可,1:2000的地形图需要实测)。 3.2 其它用品 还需要准备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照相机、手持GPS、记录本、自检互检表、采样登记表、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碳素笔、红色中性笔、绿色中性笔、图夹、样袋、钢卷尺、白色胶布、记号笔、红布条、红色油

漆、毛笔等。 3.3 罗盘校正 野外工作前要统一罗盘精度,根据1:5万地形图给出的参数校正磁偏角,我国一般均为北偏西,刻度盘逆时针旋转坐标纵线与磁子午线的夹角即可。罗盘水泡都能居中后固紧螺丝即可。罗盘每月检查校正一次,项目组填表登记备查(罗盘校验表见附表)。 3.4 GPS校正 野外观察点定位采用手持GPS定位,使用前统一到国家三角高程控制点(至少三个)或采用国家三角点引入的控制点(至少三个)做统一精度校正,在同一点保持各组GPS读数的一致性。每个月应在控制点对GPS 进行校验1-2次,以保证定点精度,校验后应填表登记备查(GPS校验表见附表)。地质点标定的误差标在图上不大于1mm(不同比例尺有不同的误差标准,如1:1万误差小于10m;1:2千误差小于2m)。全部保留GPS 航点并存档备查。 3.5 踏勘 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矿区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地质人员,对测区进行踏勘和实测剖面,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划分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3.6 人员组成 填图组一般由2人组成。 4 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 4.1 地质路线布置

地质描述

工程地质钻孔描述 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质编录综合描述卡、样图

可视化地质编录技术基本规定 C.0.1可视化地质编录技术宜在地基、围岩、边坡等工程施工地质编录中应用。C.0.2可视化地质编录工作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现场地质巡视与观测,进行地质描述。 2利用近景摄影测量等方法获取编录区数字影像。 3利用数字图像处理、GIS空间数据管理等技术对数字影像进行拼接、校正,形成含空间信息的数字影像(数字正射影像DO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 4对数字影像进行解译,获取地质信息。 5编制地质编录图(展示图)和综合(地质)描述卡等。 C.0.3现场地质巡视与观测内容应符合4.2节、5.2节和6.2节的规定。 C.0.4数字影像宜在光线适宜的条件下拍摄,天然光源不足时,宜配备人工光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字影像应清晰、色调均匀一致、反差适中。 2像素、分辨率应满足相应建筑物地质编录精度的要求。 3数字影像拍摄时相邻影像之间重叠度应满足影像处理、建模要求,三维建模航向重叠度不应小于60%、旁向重叠度不应小于30%,二维建模重叠度不应小于30%。 4每次拍摄区内应设定足够数量的像控点,像控点最少不应少于3个。 C.0.5数字影像处理后应无明显像素错位、重影、模糊等现象,像素、分辨率应满足各类建筑物地质编录精度的要求。 C.0.6现场地质描述和地质信息解译内容应符合4.4.2条、4.4.3条、5.4.2条、5.4.3条、6.4.2条和6.4.3条的规定。 C.0.7地质编录成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质编录成果应包括地质编录图(展示图)、综合(地质)描述卡和影像图。 2地质编录比例尺应符合各类建筑物的地质编录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并应符合本规程4.4.7条、5.4.7条和6.4.7条的规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