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疫情之后,未来二十年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五大”转型思路.doc

2020年疫情之后,未来二十年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五大”转型思路.doc

2020年疫情之后,未来二十年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五大”转型思路.doc
2020年疫情之后,未来二十年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五大”转型思路.doc

疫情之后,未来二十年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五大”转型思路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加深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中美间在疫情前后的“合作”与“较量”,也为疫后俩强在未来世界的影响力和彼此间的互动,埋下了很重要的“伏笔”。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国际教育也将面临转型,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都会要有一定的调整与变化。本文将在观察全球现状、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化教育的五大发展方向。

这次冠状病毒引起的全球疫情给中国与整个世界都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化的现状与未来的进程。中国与世界现有的关系与未来的联结、这几年深受特朗普逆全球化经贸政策影响的国际政经格局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虽然全球化进程已是我们人类发展必经之路,资本、人才、信息、产品的全球流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次病毒在全球几乎每个角落的肆虐,以及各国在不同阶段因不同国情、文化与制度的应对策略与方式,也确实暴露了全球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民族国家的认同与凝聚力,国境边界的关闭、人员流动的限制,国际间交通来往的大幅减少,全人类似乎一夜间又回到了前全球化的时代。

也许,疫情过后,一切又会慢慢恢复原样,但正如不少有识之士如基辛格所担心的,有些全球化进程中曾经是大多数人的基本共识,也许会被一些更传统保守的信念与政策所取代。民族国家的意识与自我利益会进一步被置于优先,各国原先对世界大同、融为一体的憧憬与向往,也会被各国在疫情中首先确保本国安全的做法所冲淡。欧洲疫情暴发后,所有欧盟的国家都先后封闭了自己的边界,意大利最初的求援,也没有得到欧盟友邦的积极响应。各国各自为政,自顾不暇,大都在“自扫门前雪”。疫后的世界,会有更多的猜疑、不信任、更多地对“一体化”、“国际化”、“全球化”的怀疑与抵制。

尤其是在抗疫过程中,中国社会所显示出的极强的动员组织力,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中美间在疫情前后的“合作”与“较量”,也为疫后两强国在未来世界的影响力和彼此间的互动,埋下了很重要的“伏笔”。中美关系,很难再回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力只及美国的几十分之一时的“蜜月期”。

在这大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化教育也面临着种种压力与挑战,也正好是“转型”的契机。疫情前的主流模式与格局会遭遇国内外政经趋势及国际关系大势变化的冲击。原有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升学途径、培养目标,都会要有一定的调整与变化。

回顾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历程,源于清末民初,也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当年的南洋公学、中西女中、清华留美预备学堂、那时西学东渐,与中国的传统教育互补融合,也确实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现代化的人才。四九年后,转向苏联,以后中苏交恶,中国国际化教育也就停止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引进了美国、英国或香港的一些国际学校,都是为外籍或港台人士的子女所服务。一直到九十年代,才开始有一些为中国学生服务的国际化学校。慢慢地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日益接轨,

以及中产阶级的兴起,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日增,这短短的三十年,中国的沿海及内地的不少城市,己有各种类型的上千所能招生中国学生的国际化学校。国际化课程也了不少家长争相追逐的“香饽饽”。

目前在中国各类国际化学校就学的学生,也应有几十万。这些中国的国际化学校,大都引进了一国外最主流的课程,如IB 、IGCSE、A-LEVEL、AP 、或加拿大、澳洲某省、某州的课程。这也是现阶段主要以引进原汁原味西方主流课程,再配上外方校长、外教、参加西方标化考试为模式的国际化教育。

当然,犹如中国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外企一样,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在中断了近四十年后,人才断层,理念课程都缺失,只能先“全盘引进”,在引进中借鉴学习,并逐渐培养管理人才及师资队伍。

最近这十多年来,己经有一些学校,在引进的基础上,逐渐在探索中西融合的课程与课堂,在努力构建双语同步发展,十二年一贯制的中国国家课程与西方课程融汇交互的国际化教育体系。原有的单一纯西方课程,先是过渡到物理式的双向并列,既要学中国课程,又要学西方课程(三七或五五开)。现在又慢慢尝试课程整合,如中外数学、科学课程的统整、项目式、主题式学习的统整。由物理式并列上升到化学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

但为了确保国外的升学,教学大纲、教材、标准、内容、应试科目的主要教学语言都是以西方为主。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国际化学校的学术内芯还是“舶来品”。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民族自信与对国家认同的提升,以及国际上由于各国实力地位消长变化以及对中国崛起可能引起现有世界秩序与地缘政经格局重构变动的种种误判与担忧,对中国的提防、限制、打压会以各种方式呈现,犹如对华为五G通讯产品出口的打压及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的限制,以及阻挠或限制在敏感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的合作研究与交流。知识、信息甚至人才之间的流通,也会受到各种干扰与障碍。中国也被迫转向更多的“自主开发”。

这些强调自主内生的创新与发展,也会体现在中国的教育领域。近几年政府强调义务制教育阶段不能办国际班,不能采用国际教材,除了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也是要强调教育主权,确保教育的自主性和学生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

确实,中国的国际化教育,面对这些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变化,必须进行深层反思与结构性的调整。要好好思考,在接下来的一、二十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教育?

第一,中国的国际化教育一定会从前二、三十年的“全盘引进”,尽可能“原汁原味”向立足本土,为我所需,有选择的引进而过渡。国外成建制的课程系统会被“分解消化”后,其优质特色部分会被嫁接到国内课程,具有中国特色的、内生性的国际化课程会逐渐成型,最后逐渐取代引进课程。很难想象,一个世界大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与教育传统,又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脱离其国民教育系统,从小在自己的国家受着国外的教育。由“输入型”向“内生型”的转变,是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一次根本性转型,这会对我们现有的国际化运营与办学模式带来结构性的冲击与改变。

这一转型,首先会体现在从英语优先、母语弱势向母语优先、双语共同发展的转变。现有不少国际教育化学校从家长到校长,都是抱着一种心态,国际化教育,就是英语教育,学好英语,走遍天下都不怕。普遍地重“英”轻“中”,有的学校和家长,恨不得将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开始的课程全都用英语来教,孩子们的母语教学变成了“对外汉语”。这样的国际化教育,让中国孩子的母语“错位”,给孩子未来的身份与文化的认同带来终身的“困惑”与“错位”。母语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一个人自信、自尊、自强,精神心理安全感及自我意识的基石。母语错位,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缺憾”与“伤害”。

母语优先,不是不重视英语,最适合中国孩子终身发展的国际化教育,一定是在夯实母语的基础上,学好英语,真正的中英双语人,一定是有母语作为坚实基础的,这己为民国以来所有成功的双语人才的成长经历所证实。胡适、陈寅恪、林语堂、钱钟书,他们都是学贯中西的双语人,但他们的学问与身份认同,都是以他们厚重扎实的母语为根基。

母语优先的双语教学,对中英双语如何协同发展,是比单语教学有着更具挑战的教学要求。哪些课是用哪种语言来教更有效、语言与学科内容如何整合,何时是孩子的英语语音敏感期、中英双语读写能力素养如何融汇贯通、学科词汇与学科知识的认知理解、双语多元思考力在分析、判断、综合等高阶思维及元认知中的互补迁移……这些问题的深度探索,是中国国际化教育转型必需面对的真问题。

第二,中国国际化学校现有的以引进西方课程为主干的课程架构要逐渐过渡到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的“融合式”体系。课程架构的变化,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需要静下心来,做细致认真的中外课程理念、标准、内容及知识点的梳理整合。可先从数、理、化、生、信息等理科课程着手,然后再涉及社会、人文层面。课程架构的调整,千万不能停留的理念宏观层面,这是微观层面的分析、梳理、对比、联接、整理、综合等一系列的具体教研与教学过程,是一线专家老师通过具体教学实践、精心备课、研究比较中外课程内容后的结果。

IB课程中的EE与TOK便是值得借鉴,如何与中国国家课程中的拓展、研究型课程相整合。IGCSE或A Level 课程中的各学科的知识内容都能与中国本土课程相对应联接。但要注意的是,学科知识点的融汇贯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西方一些优质课程的学科思想与理念,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高阶思维认知素养目标、批判性思维及元认知的反思力、创意想象力及动手实践力,这些比知识内容更重要的学术深层素养价值,在我们整合西方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丢失,这些才是西方优质课程的精华。

中外课程的深度整合与融合,也是为中国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学生,打下更宽广的学业基础,能让学生避免“一条道走到黑”。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要给孩子铺好多元化升学途径的准备,既能走得出去,也能留得下来。

第三,要从以外方校长、外教为主的管理与教学模式变为真正中西融合的模式。要尽快培养一批立足本土,但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同时具有双语、跨文化沟通力、并熟悉了解中外社会、文化、课程、课堂的教育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也决定了这所学校的课程的实施力,一个完全不熟悉了解中国社会、文化、语言、课程的外方校长,是很难引领中外课程的整合融合。

同样,过多地依赖于外教,真正中西融合的教学实践很难落地。中外校长、中外教的合作互补、交流,不能仅停留在一般会议或社交礼仪层面上,要有共同参与的备课、听课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测评的设计与阅卷、质量分析、各种教研活动、校本培训与家校沟通。中国的国际化学校,无论怎么转型,都会有一批优秀的外方校长与外教。但犹如中国的外资及合资企业,高管与核心骨干的本土化已是大趋势。未来中国的国际化学校,随着本土国际化人才的不断涌现,会有更多的双语人,成为中国国际化学校的掌门人与教学骨干,这也为中国国际化学校转型提供了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第四,中国的国际化学校的校园文化,不能只有“洋味”而没有“本土味”。一所办在有五千年历史与深厚教育传统,又正在复兴崛起的大国土壤上的学校,只认西方节假日,只知晓华盛顿、林肯,对西方社会、历史、人物烂熟于心,对自身国家、民族、历史知之甚少,也无深厚的情感认同,是会出大问题的。

更可怕的是,“重洋轻中”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将自己与身处的社会隔离开来,视自己为“他者”。这会使这些国际化教育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失去最重要的根基。其实,中国的国际化教育,不能培养“空心化”的国际人,任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格成员,都是根扎本土,有根有源,但又兼具国际视野情怀的Global citizen。一个根扎中国大地,但又不偏激、狭隘、走极端,深具同理心、愿分享分担、将小我与民族国家、全人类命运联接一起的人,才是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五,中国的国际化教育,要从只关注藤校升学率变为更注重孩子的素养及人格的健全。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与西方最后的精英教育,内涵本质是相通的,都是育人为先。千年前创办关中书院的北宋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教育理念与英美传统公学对正直(Integrity)、信誉(Honor)和责任担当(Responsibility)的价值信念的强调,应成为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共同理念与追求。

疫情中的反思,也让我们这些从事国际化教育的教育人,深感肩上的责任与压力,我们再也不能对疫情中所被放大的人生百态、人性中的善与恶而无动于衷,如何培育出能有坚实的自我身份及文化认同,同时又有责任分享意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格优秀成员,是我们教育人的共同担当,任重而道远。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效应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效应研究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具有服务外交、促进教育交流合作与发展的作用,还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文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国际交流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促进教育服务贸易发展,还能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外商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人力资本和缓解就业等起到重要作用。此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还通过学生教师的国际化、科研交流合作、高校的国际知名度等影响中外文化交流。作为一种服务外交的手段,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政治方面还有助于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理解,扩大国际交往范围,建立新型政治伙伴关系等。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做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建立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尽快推进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是我国政府和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为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做贡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几经曲折,在经历初创期、快速发展期、全面停滞期和改革开放以后快速发展期等多个阶段的发展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对于发达国家取得的成就来说依然不够成熟,面临的问题也依然众多,比如教育服务贸易逆差严重,高等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依然有差距,国际知名度不高、留学生层次和结构构成差、地区分布不均匀等,这些都会使我国不能完全开发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济收益,同时由于高等院校的国际知名度不高,在国际化进程的激烈竞争中没有优势,文化软实力

缺乏国际竞争力。鉴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的局限,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国际化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现实基础,本文以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 首先分析了目前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争论,在总结对比了多位学者的观点之后,本文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并且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了分析。其次,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经济、社会宏观关系的角度出发,理论上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效应,并将高等教育国际化效应分为经济效应、文化效应、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着重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时,通过将学生国际流动引入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在一系列假设的前提下,理论分析了学生国际流动对流出国和流入国总体的经济效应以及经 济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问题。结果发现,在一个简化为两国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整体来说是有益的。但是收益需要在两国之间进行分配。国家是否受益于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由众多参数共同决定,主要包括留学生人数占比,留学归国人数占比等。模型中还分别论述了学生国际流动的短期水平效应和长期增长效应。短期的水平效应是指短期内收入可能会降低,但是长期来讲,还是会带来收益,比如,国外学生大量流向国内,对于东道国而言,首先要支付大量培养费用,会在短期内将低收入,但是因为长期增长效用的存在,在长期中

德国预测中国未来30年!看后彻底震惊

德国预测中国未来30年!看后彻底震惊 德国预测中国未来30年!看后彻底震惊 2015-09-15 14:30 编辑:wyj 核心提示:2040年,东方世界的财富超过西方世界,中国人均GDP达到20万,成为发达国家。中国登月成功德国媒体预测中国未来30年,惊呆了!可能? 2016年,中日韩-东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成功发射载人登月航天器。首名中国女航天员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中国人。全国超过10亿观众在中秋节亲眼目睹了现代版的嫦娥奔月。 2017年,中国宣布建成科技创新型国家,这项计划始于2005年,终于利用12年时间完成。中国产业升级初步完成,中国企业的生产线更多的设立在非洲,印度,东南亚,拉丁美洲,中国本土制造比例逐渐下降。 2018年,龙芯处理器占领国际CPU超过10%市场份额,中国国产汽车大量占领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中国国内汽车拥有率达到20%,个人移动终端(那个时候估计不用手机了,应该是掌上电脑的感觉吧)拥有率超过80%,按照绝对数量,全部位居世界第一。 2019年,朝鲜韩国结成自由经济体,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7位。当年全球GDP排行为1美国,2中国,3日本,4

德国,5英国,6法国,7朝鲜韩国经济体,8意大利,9印度。 2020年,中国海军在东海与日本自卫队发生小规模冲突,中国海军随即占领钓鱼岛,宣布钓鱼岛为中国固有领土。并希望日方保持克制,不要使冲突升级。最终中日谈判解决争端,日本承认钓鱼岛属于中国,中国支持日本收回北方四岛之主权。 2021年,一种以学习中华礼仪,复兴中华文化为目的的仿古私塾在民间兴起。有条件的家庭纷纷送孩子去这种私塾学习古礼,古文,古文化和琴棋书画,以增加孩子的修养。以往的英语,钢琴,芭蕾,素描等等培训机构逐渐被冷落。 中国未来航母编队示意图 2022年,中国宣布启动反分裂国家法,统一台湾。五星红旗升起在台北上空,并派20万精锐部队登陆台湾维持秩序。中国政府在台湾推行一国两制,台湾体制维持不变,但是取消台湾军权,收编为中国人民军,由中央统一管理。 2023年,中国大型空间站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初步完成,从此,伽利略,GPS在中国成为纯民用,军用全部采用北斗系统。 2024年,中国第三个航母编队建成。活动区域,南海。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展望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CE 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出口将占我国汽车产量比例的20%。 未来十年,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城镇化率接近60%。 2、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的发展趋势 2.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 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今后10年,人民币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影响与分布。1985年莱维提出“全球化”概念来形容这一变化,尽管“全球化”针对的主要是经济领域,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一些非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带动教育体制的变革。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与必然后,教育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 中国面对这一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势在必行,然而面对中国的现状,我们有应该何去何从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制定科学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必须尽快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要从思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切入,创造条件,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接轨,争取和扩大话语权。要根据国情,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积极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要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国际研究与行政组织中去,发挥推动、协调和组织的作用。同时,在规划的制订与实施中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保护、引进与输出以及短期应对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不可照搬西方模式。必须尽快制定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规划。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当是一种各国文化平等、双向的融合过程,而不应是某一个国家的一种文化的泛世界化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结果应当是一种包含着差异的辩证统一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完全一致”。只要我们把握和利用好这一国际化发展趋势,一种各国文化教育既相互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必将到来。 二、构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必须构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不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世界他国文化、能够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树立世界公民意识,同时加强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和素质及管理经验的教育,尤其是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高层次人才和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首先,课程结构要国际化。要在国际化理念指导下,调整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加具有国际化内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

?教育体制与结构?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 与体系变革 潘懋元,肖海涛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在大众化进程中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反过来又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分析这种变革,有利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适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的现实基础和指导思想;(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结构与体系的演变;(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若干问题研究。 关键词: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8)0520026206 The changes of struct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PAN Mao 2yuan ,XIAO Hai 2tao (School of Education ,X iamen Universit y ,X iamen 361005,China ) Abstract :In t he course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t he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have been changing greatly.And t he changes affect t he way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reverse.G iving st udies to t he changes is helpf ul to const ruct rele 2vant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According to t he logic rela 2tions ,t he paper p robes t he changes according to t hree items :t he realities base and guiding t ho ught s of t he changes of st ruct 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t he t rans 2formatio ns of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in t he course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some important issues of t he changes of st ruct 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K ey w ords :mass higher education ;struct ure and system ;change 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外在特征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内在特征则是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变革。在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正经历着 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大众化发展的道路;这种变革既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及教育发展规律所决定,又不可避免地经常面 ? 62?2008年5月第29卷 第5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y ,2008 Vol.29 No.5 3收稿日期:2008203228 作者简介:潘懋元(1920-),男,广东揭阳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肖海涛(1965-),女,湖北浠水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中国未来九大预测

中国大趋势:中国未来十年的九大预测 2012-03-05 字号:小中大 日前,由笔者撰写的《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上市,书中提出了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九大预测: 1、世界将从“海洋时代”回归到“陆地时代” 大家不要再预测第四次科技革命,因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来临,高铁就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主力,中国在第四次革命上已经占据先机,这点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领袖人物已经看的非常清楚,由于政治原因,他们很难对中国进行赶超,因为高铁是公共产品,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是不可能建设成高铁的。在未来十年世界将掀起一股国家间修建高铁的热潮,这将标志着世界将由海洋时代回归到陆地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是具有先机的,到时候亚欧大陆将结合的更加紧密,欧洲、亚洲、阿拉伯世界的地缘政治将重新改写,阿拉伯世界的重要性将被重新凸显出来。目前中国正在与17个国家协商关于建设亚欧高速铁路网络事宜,计划在十年内修建三条高铁线路贯穿南北,连通欧亚。届时,乘坐时速超过200英里的火车,从伦敦到北京只需要两天时间。这三条计划线路分别为,一条向北延伸经俄罗斯到德国,与欧洲铁路系统会合;一条向南延展连接越南、泰国、缅甸以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另有一条线路将连接中国与英国、新加坡、印度及巴基斯坦。目前,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正就铺设高铁线与中国谈判,而东南亚方向的线路已经先期在云南省开工。在工程标准方面,中国希望所有线路规格与国内高铁保持一致,越南方面已表示同意,其他国家还在协商中。这项伟大的工程在未来十年将成为现实。 2、中国将面临最后一个“黄金十年” 很多人在看空中国的人很多,既有海外的,也有中国的,但是中国的发展大潮并不会因为这些人而消退,中国民众也不能听信这些带有政治性的忽悠,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仍然是“黄金十年”,当然这黄金十年,笔者主要指的是经济,而不包含民生,因为经济是经济学者可以预测的,而民生是政治,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特别是商业人士过度恐惧,就会错判机遇,以至于丧失机遇。未来十年的机遇中国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与之前相比,将来十年中国经济增加的优势首要表现在量上,中国人均GDP从十几美圆增加到4000美圆,用了六十多年,可是再增加4000美圆,或许只需几年时间,从这个角度讲,将来十年的经济增加将远远超过以前几十年的增加;假如与今后比照,将来十年中国经济增加的优势则表现在速度上,这或许是中国继续经济高速增加的最后十年。中国人均GDP到达15000美圆今后也将进入一个低速增加期。从这两个方面本人们就能够看出,将来十年是一个何等的黄金时期,这必将是中国经济“从质变到质变”的十年。 3、世界将上演“日本行情” 日本自经济泡沫破裂后,在近20年的时间内除了在1997年前后实行适度从紧的政策外,日本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行的低利率、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这是因为政府拥有大量的财政赤字,政府负债的同时,日本企业也背负了巨大债务,导致日本不能加息,因为一加息,政府和企业的还贷负担就会大大加重,从而导致经济恶化,萧条重新回归。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着较高的偿债任务,而从技术上看,日本、美国以及欧盟的不少国家都已经财政破产,他们要摆脱高额的债务,除了不断的平衡预算之外,就是开动印钞机稀释债务,这都会导致这些国家将长期处于极低的利率水平,而这些国家将会出现这些资本大出逃,将逃向高利率国家进行资本套利。 4、中国将“拯救式”崛起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崛起必然对其他国家构成挑战,但历史并不是这样的,因为除了“挑战式崛起”之外,还有一种崛起方式为“拯救式崛起”,同样美国的崛起也不是通过“挑战式崛起”实现的,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2014年11月26日,国泰君安证券2015投资策略会上,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号召投资者卖掉房子买股票… 实际上,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之所以建议卖房买股,是做了一番深刻研究的。据国泰君安计算,从 2013 年到 2020 年,中国结婚人口的对数将从1300 万对降到 800 万对,在这种情况下,谁来支持刚需?所以林采宜建议,从大类资产配置上,可以卖掉多余的房子买股票。 时隔近一年,在上周日举行的“2015 金砖论坛——第四届全球房地产金融峰会”上,林采宜女士就“中国宏观经济经济形势与经济预期”议题进行了演讲。这次的演讲中,她会不会又语出惊人呢? 2018年GDP或在6.5以下 虽然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说,未来五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但林采宜认为,2018年以后GDP增速很可能出现6.5%以下的局面,这是一个规律性的问题。 林采宜: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首先从宏观经济来看我们的增长,未来不是一年,而是五年整个经济都是总量增长放缓的过程。 上一个季度 GDP 增幅达到6.9或7,创了十年来的新低,未来五年还会继续不断地创出新低。那就是说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经济进入新的增长阶段。这不断创新低的增长是不是就一定不好呢,经济就一定很差呢? 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其实我认为速度是中性的,也就是说增长的快和慢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增长的质量。 保增长保的是什么?保增长保的是就业,但是大家知道中国 90 后人口数量比 80 后少了将近 40%,这是计划生育造成的人口断层。这个人口断层延续到 20 年以后是什么样的情形呢?就是新进入职场的劳动力大量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面保就业并不难,增长速度必然也不需要像过去十几年 60 后、70 年生育高峰不断地制造新的就业岗位。这是人口结构决定未来五年中国就业增长率相对压力比较小。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325万人。不少中国人认为,今天中国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上什么样大学的问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若从高考录取率看,情况似乎就是如此。统计表明,2013年福建省高考录取率达到89%,而2012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5%。但若从毛入学率看,到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30%,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也就是说,中国适龄人口中绝大多数青年没有享受上大学的权利,这还不包括数以亿计的成年人因为过去高等教育规模小而丧失了上大学的机会,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还不具有接受成年人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生源不足问题困扰着高校的办学;另_方面,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能力非常有限,社会受众还只是很少部分群体。何去何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处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政策选择

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际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3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趋势相向而行,加快大众化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场化进程,推进大学自主办学,建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显著提高。①在变幻莫测的当今世界,与其他国家一样,人口、经济和大众化本身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人口结构的变化 在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平问题;进入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与人口结构之间便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关系。在整个20世纪,在适龄人口数量庞大、上大学的机会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并不明显。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能够满足近30%的适龄人口上大学的需求,高等教育政策不能继续无视人口结构的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增速持续下降。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总人口比2000年增长了%,年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

走向坎坷的未来之路

走向坎坷的未来之路 未来,是一个释放梦想的舞台,是人们经历磨难闯出的道路。或成功或失败,或兴奋或悲哀,重要的是怎样撒下梦想的种子,才会收获怎样的果实。 现在努力,才会有未来的胜利。要树立目标,定下学习方案,并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要让瞧不起自己的人刮目相看。一次次考试,一次次付出,为的是给未来开辟美好的道路,所以一定要全力以赴,努力进取。要加强思想观念,培养学习能力。趁现在,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的大脑充实起来。有的同学认为么有时间,但时间是老师、家长给的吗?不,时间是自己挤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还是有的。”在趁其他同学玩时,你要把握时间,可以玩,但要适度,要在完成任务时玩。我们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技巧,才能更快进步。 未来之路,难免会遇到挫折,面对坎坷,不能灰心,不能放弃,要勇敢去面对,去战胜困难。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善良的小男孩经常扶老人过马路。可他中考落榜了,他非常失落,整天满脑子想着怎么样去学习,不料,这个善良的小男孩在扶一位老人过马路时,对面来了一辆车,他把老人推到人行横道,自己的腿骨折了,他被送进了医院。他的姐姐抱了一捆书在他的床头,意思很明确,在无聊的时候多看看书。姐姐告诉他对面有一个双腿瘫痪的小姑娘,她每天到深夜还在学习,灯一直亮道第二天早晨。小男孩鼓起了勇气,和那位姐姐学习,最后考上了重点高中。当他再返回医院和那位姐姐道谢时,他才知道那个房间里根本就没有人,是姐姐让护士把灯从早晨亮到第二天早晨才熄灭的。小男孩战胜了心里困难,他走过了人生中的一道坎,他为自己未来的道路又添砖加瓦了。 但是知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品行,正如微软公司并不是只看重你的学历,你的品行也很重要。要宽容待人,要学会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不能在政治道路上被绊倒,我们要用道德做我们的垫脚石,去打击困难,永不言弃。 我的未来路 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就已经在幻想着我的未来。虽然未来还很遥远,但是我觉得人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假如我是一名医生,我将会做个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挽救珍贵的生命。我会免费给没有钱吃药,没有钱看病的人免费治疗,而不是让他们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痛苦的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让他们像其他的人一样能享受健康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名教师,我要去山区教大山里的孩子们读书写字。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的愿望能够实现。因为我知道在他们的生活虽然健康,但却阻挡不住他们的对知识的渴望,条件虽然不好,但却阻拦不住他们的好学之心。环境虽然不好,但却阻止不了他们前进的路途。没有学校,他们可以在家学习,没有老师,他们可以自学,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可以步行,即使翻再多的山,涉再多的水,摔多少次跤,也不会让他们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的探索。 假如我是一名工程师,我将设计一种可以轻易建造而且花费少又坚固有温暖的房子,我要把它们送给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的人们。让他们不再忍受饥饿,忍受寒冷之苦。这种房子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可以拿起,材料既坚固又轻盈。这样就不会有太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要知道,每一年中将有太多的人因为自然灾害而丧命,因为自然灾害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我将不再让这类事情再我耳边发生。 不管将来我是一名医生,还是教师,还是工程师,我都按着梦想的实现都需要我执著的追求好,和坚定的信念,“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中国梦”实行的原因就是要让中国人民生活的幸福、安乐。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努力,不论你是谁,有多大的力量,要知道,你是中国人不论力量的大小,只要做了就好。我知道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xx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社科1327xx 新xx成立前夕的 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 66."1元。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 韦家朝 (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办学理念、别具一格的办学体制、世界一流的师资力量等方面,这些特点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可以概括为:我国高等教育应树立国际化观念,科学、准确地确立并坚持自己的发展定位,选聘优秀校长,引进一流师资等。 关键词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特点;启示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 igher Education of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Its Enlighten m ent on China sH igher Education WE I J ia -chao (R esearch I 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 ji n g Un i v ersity ,N 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 n ter nationalization o f h i g her educati o n o f Stanford Un iversity are m a i n l y e mbod ied i n its school-runn i n g i d ea w ith i n ternati o na l v ision,t h e unique schoo l-runn i n g syste m, the world-c lass teaching force , etc The enli g htenm en t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on Ch i n a s h i g her education can be summ arized as f o llo w s :Ch i n a s higher education shou l d develop inter national concepts ,estab lish and adhere to the ir o w n sc i e n tifi c and accurate deve l o p m enta l orientati o ns ,se lect ou tstanding pri n c i p als ,i n v ite first-class teach i n g fo rce and so on K eyw ords :S tanford U niversity ; internati o na lizati o n of higher education ; characteristic ;enlighten m ent 1995年5月,我国新颁布的教育法指出:国家鼓励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我们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兴起、发展和现状 (一)兴起 斯坦福大学(Stanfo r d University )注册于 112 * 收稿日期 2009-09-18 资助项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项目编号:08J YB010)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韦家朝(1972-)男,广西贵港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童大焕 中国20年后或将面临全线大衰退

四年前的2010年,中国GDP比日本54742亿美元多出4044亿美元,正式成为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多中国人为此着实亢奋了一阵子。随后,英国《经济学家》预测中国将在2021年重新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声称,中国的和平崛起已成既定事实,21世纪注定是中国的世纪。美国花旗银行一份最新的报告则预测印度将在2050年超过中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但是,我们将很快发现,GDP总量世界第二将有可能是当代中国昙花一现的一个巅峰,它完全有可能迅速从世界第二的位置上开启一个相当长期的大衰退旅程。 站在2014的时间窗口上向未来眺望,也许英国《经济学家》和美国《时代周刊》当年的结论都得改写,因为中国的国企红利、制度红利、人口红利、城市化红利、城市化创新红利等已经显而易见地呈现颓势,它们正在全线消失甚至越来越成为未来发展的陷阱。 随着中国历史上千载难逢的最大也是最后一波城市化浪潮在20年后结束,中国这头沉睡了百年一直没有真正苏醒的狮子将有可能永远沉沉睡去。最迟20年,中国将要面临的是全线大衰退。 这是有别于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真正的失去!因为在过往岁月里,我们的自然环境、社会的基础保障、教育的自由、人口增长等等,都已失去太多。不论走到哪里,中国人都堪称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但再怎么勤劳,也抵不住国内不合理制度安排对人口资源、对人的创造力的毁灭性打击。 美国这样的超发达国家,GDP增速不可能像发展中国家那样快,一般维持在2%左右,有时2%都不到。中国过去几十年GDP增速平均每年将近两位数,但若以此来计算未来多少年中国GDP总量将赶超美国成世界第一,无疑只是在做一个简单幼稚的小学算术题。 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许多变量,这些变量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以往我们津津乐道自以为豪的“中国模式”,事实上正在遭遇戛然而止的短路风险。 中国过去用降低劳动力、土地和环境成本、用政府投资砸出来的GDP不值得夸耀甚至必将成为今后的包袱。 在GDP总量突飞猛进的同时,是人均GDP排在全球105位的靠后位置,而且,我国货币供给(M2)平均增速将近GDP的2倍,于无声处强化了对弱势群体的剥夺。其不仅造成国进民退、官富民贫的格局,扼杀了国家创新力,而且“做大做强”的往往是一批扶不起的阿斗。 目前,美、中两国GDP分别是167997亿美元和91813亿美元(2013年世界银行统计数字),美国要高出中国近一半。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论文

2010-2011学期市场预测与管 理决策结课论文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学生姓名龚虹 学号6081209201 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3-2班 指导教师朱哲 2011—04—18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摘要: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新起点上,世界都在瞩目中国的复兴之路。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等趋势。 关键词:中国经济、国际化、预测、趋势 Abstract:Stand in new China and establish the new point of departure of 60 anniversaries up, world all focus attention the road of the renew of China Xinhua economic analysis teachers pass by extensively thorough of investigation, carried on an anticipation to future ten aspect swings, such as, 10-year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uel industry, commissary safety etc.Predict display, the economies internationalizes, the domain high class turn, market the depth turn to pierce through China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ess.RMB quickly internationalizes step, new fuel autocar tape in China go into autocar big country and China will become alignment"financial department store" in the no 1 big fuel in world consumption country, bank, from spinning the big country head into to spin and weave big country,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quickly rising, "thing allied net" push network life toward the new step, commissary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be placed in tight state of equilibrium, capital market Be tended to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economies Internationalize Predict Trend 前言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31年里,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果,暂且不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_孙刚成_宋紫月

第18卷第4期集美大学学报 Vol.18No.42017年7月 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 Jul.,2017 [收稿日期]2017-04-05[基金项目]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教育学”(2015SXTS01);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 题“捷克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陕西的启示研究”(SGH13093) [作者简介]孙刚成(1969—),男,河南濮阳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 任,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和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 孙刚成,宋紫月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加入WTO 后中国融入世界发展需求的扩大,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较之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存在诸如地区和学校间发展很不平衡、高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教师国际化水准低、校际交流与合作不足和学生缺乏必要的国际化训练与交流机会等突出问题。为此,中国高等教育亟须通过加快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统筹发展、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教师国际素养、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更多地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与国际沟通能力的高级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平衡;教师国际素养;师生流动;跨文化视野[中图分类号]G 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93(2017)04-0043-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逐步走向经济 全球化时代。在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已经波及政治、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高等教育也在渐渐向国际化迈进并成为引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学联合会IAU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给出如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包括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涵盖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 下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1]45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立足本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本国的高等教育工作放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 国际大背景之下不断追求卓越的发展进程 [1]68 。近些年,诸如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 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上已取得显著成绩。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伴随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高校师生间的交流日趋频繁,科研合作不断深入。显然,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发展 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品。首先,这一发展需求源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对外贸易的逐步扩展。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708亿元,进一步强化了世界经济总量大国地位;对外贸易总量达到245741亿元,其中出口1141255亿 元,进口104485亿元[2] 。其次,信息社会的到来 使高等教育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20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科研人才的摇篮,在任何时候都是信息传播的核心,面对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高等教育也必须国际化。再者,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我国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全球化的今天,出国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要提高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就要不断地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以此推动我国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有一定规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报告,中国大陆赴海外留学生人数居世界前列。而外国来华的留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从大陆2015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中可以得知,该年度出国留学的人数高达52万人,外国来华的留学生人数约为40万人。因其政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