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个体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掌握儿童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辨证发展观,以便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打下基础。

该课程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基本理论部分和年龄特征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侧重介绍国内外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一些著名理论,主要是各个学派中较经典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年龄特征部分介绍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长、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各方面发展的规律,其中以中小学阶段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重点部分。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了解与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与具体方法、发展心理学在优化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还应能运用有关知识与理论分析自己及他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学生应了解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解释与描述个体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等,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学生应掌握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发展中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关键问题、儿童教育现状、老年文化等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培养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将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风格。

3、学生应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运用于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探究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教学的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对人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的描述与解释,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具体研究方法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及主题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的难点: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

基本理论问题;了解个体毕生各种心理能力均不同程度地呈现适应性发展的趋势;从而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辨证发展观。尤其掌握儿童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4.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为本课程的心理理论基础,哲学、逻辑学是本课程的方法论基础。本课程无后续课程。

5.教学方法及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意理论教学与实际研究操作相结合,应强调时代性和应用性的特点。结合心理发展的实例,讲解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使用多媒体技术,配合相关材料和录像片,对有关重点内容进行实用性的教学。

1、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

在课程实施的方法选择上,力求多样化:

一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的掌握是基础,实践操作是关键。一方面,通过专题授课、研讨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理论;另一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让学生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在做中学,实现理论知识想实践技能和能力的转化。

二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任何的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发展心理学的学习更注重学习者的自我反思。本课程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指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总结经验,学习方法,提升研究意识。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教学改革

本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形式多样的课件,使课程实现了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结合。教学中适当加入音频、视频资源,提高了课程的现代信息技术含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扩大课程信息传递量,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单纯文本课程无法达到的效果。

3、教学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教学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实践,并配以教师的适当讲解与指导。利用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手段,科学地规划和安排了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一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努力丰富扩充性资料,为学生拓宽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有深入探究的资源和条件:提供案例分析;提供教师制作的课件;提供图

书、期刊文章;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网络资源,如相关网络资源链接、中国期刊数据库等。

二是创设实践性教学环境。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研究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运用所学理论解析实际问题;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心理发展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问题的解决策略和步骤;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及研究方法方法,针对自己遇到的发展心理学问题展开研究,经历心理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在做中学。

6.考核方式

考核性质:考试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考核成绩比例构成:

(1)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3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分70%,总成绩60分为及格。

(2)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分。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包括两部分,课堂表现和作业。课堂表现的评估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参与学习热情以及出勤情况;作业是为了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7.指定教材

教材:《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8.教学参考书

1、邹泓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黛安娜·帕帕拉等:《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版。

9.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本课程的教学包括如下环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辅导或习题课、课程设计、课外作业(8次)等。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方法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适用于心理教育专业,本课程共72学时(按18周计算)。

二、教学内容

模块一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四个基本研究问题和年龄特征的划分与研究

理解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及其与心理学的关系,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关系

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学者、流派及其思想

了解中国化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基本途径

本章重点

年龄划分与年龄特征、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发展心理学的流派

本章难点

年龄划分与年龄特征、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发展心理学的流派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二、种系心理发展与个体心理发展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变迁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的进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三、研究理论的进展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8学时)教学目标

了解各种心理发展观点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掌握各种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及其缘由

本章重点

各心理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本章难点

各心理学流派对于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年龄特征的认识

讲授内容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历史——文化发展理论

二、发展的实质

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四、内化学说

第四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二、新皮亚杰主义简述

第五节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一、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6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设计方式、数据收集方法、结果分析方法的特点及运用

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本章重点

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设计方式、数据收集方法、结果分析方法的特点及运用

本章难点

独立进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并实施

讲授内容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一、横断研究设计

二、纵向研究设计

三、聚合交叉设计

四、微观发生学设计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的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法和测验法

四、心理生理学方法

第四节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

一、发展研究结果的定性分析

二、发展研究结果的定量分析

第五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多层面研究的相互结合

二、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的广泛开展

三、多变量统计方法的大量使用

四、新的数据收集手段的广泛使用

五、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模块二认识胎儿

第四章胎儿的心理——生理发展(6学时)教学目标

明确神经系统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了解胎儿心理活动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育类型

了解胎儿心理机能产生和发展的表现

本章重点

明确神经系统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了解胎儿心理活动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育类型

本章难点

掌握胎教基本知识,为指导胎儿心理卫生奠定基础

讲授内容

第一节胎儿神经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

一、胎儿宫内发育分期

二、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育

三、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

四、胎儿生理——心理发展中主要的异常

第二节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母体因素

第三节胎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胎儿期心理卫生的机理

二、胎儿期心理卫生的种类

模块三学龄前儿童

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8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婴儿的大脑功能和生理发展过程

理解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本章重点

掌握婴儿早期认知和言语能力的发生发展过程、特点与规律本章难点

掌握早期气质、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及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讲授内容

第一节婴儿的心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三、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二、注意的发生发展

三、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四、思维的发生发展

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二、前言语的发展

三、言语的发生

四、言语的发展

第四节婴儿的气质

一、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

二、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三、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第五节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一、最初的情绪反应

二、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三、婴儿的依恋

四、早期的同伴交往

五、婴儿自我的发展

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发展(8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幼儿的神经系统的发展

认识游戏的种类、特点及其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幼儿言语的发展特点,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掌握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理解相关理论和影响因素本章重点

认识游戏的种类、特点及其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幼儿言语的发展特点,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掌握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理解相关理论和影响因素本章难点

了解幼儿言语的发展特点,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掌握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理解相关理论和影响因素讲授内容

第一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二、皮质抑制机能的蓬勃发展

第二节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的理论

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

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词汇的发展

二、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第四节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

第五节幼儿思维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三、侵犯行为和亲社会性行为

四、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五、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

模块四儿童与青少年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10学时)教学目标

了解小学儿童的学习活动的特点

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掌握小学儿童思维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及品德的发展本章重点

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本章难点

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讲授内容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第二节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四、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五、小学儿童思维品质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三、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第四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一、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

第八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10学时)教学目标

了解青少年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认识青少期个体面临的危机

掌握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模式和特点

掌握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了解当前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社会问题

本章重点

认识青少期个体面临的危机

掌握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模式和特点

掌握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了解当前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社会问题

本章难点

掌握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了解当前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社会问题

讲授内容

第一节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一、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青少年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青少年思维监控的发展

四、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情绪的特点

三、道德发展

四、人际交往

第四节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一、成瘾行为

二、内部失调

三、外部失调——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模块五成年个体

第九章成年早期个体的心理发展(4学时)教学目标

了解成年早期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认识成年早期个体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

掌握成年早期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本章重点

认识成年早期个体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

掌握成年早期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本章难点

认识成年早期个体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

掌握成年早期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讲授内容

第一节成年早期的基本问题

一、成年早期的年龄规定

二、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

三、成年早期的发展课题

第二节成年早期的认知特点

一、成年早期智力发展的外在条件和发展任务

二、成年早期智力表现的一般特点

三、成年早期的思维优势

第三节成年早期自我的形成

一、成年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成年早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第四节成年早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稳固

一、人生观、价值观的一般论

二、成年早期价值观的发展及稳定

第五节成年早期的恋爱、婚姻及事业

一、恋爱

二、婚姻与家庭

三、事业

第十章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4学时)教学目标

了解成年中期个体智力发展的一般特征

认识成年中期个体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及生活角色

掌握成年中期个体的发展任务

本章重点

认识成年中期个体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及生活角色

掌握成年中期个体的发展任务

本章难点

认识成年中期个体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及生活角色

掌握成年中期个体的发展任务

讲授内容

第一节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

一、埃里克森的观点

二、莱文森的观点

三、古尔德的观点

四、哈维哥斯特的观点

第二节成年中期的智力发展

一、智力发展模式

二、智力活动性质的变化

第三节成年中期的人格发展

一、自我调节与控制理论

二、成年中期人格发展的稳定与变化

第四节成年中期的生活

一、家庭

二、职业

第十一章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4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老龄、老化及其理论

掌握成年晚期认知、情绪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本章重点

了解老龄、老化及其理论

掌握成年晚期认知、情绪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本章难点

掌握成年晚期认知、情绪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讲授内容

第一节老龄、老化与发展

一、老龄与老化

二、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成年晚期的认知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二、记忆随增龄而减退

三、思维的变化

四、智力有所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

第三节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

一、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二、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成年晚期的个性和社会性

一、成年晚期的个性及其适应性类型

二、成年晚期的自我概念及其变化

三、成年晚期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

第五节成年晚期的心理卫生和长寿心理

一、成年晚期面临的挑战与适应

二、成年晚期主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三、人类是自然生命与长寿心理

四、生命的最后阶段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 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 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 思想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 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 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 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 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发心界说 一.普心分类 (一)心理过程(由个性心理抑制) 认知(基础)反映客观事物本身 情感、情绪(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关)反映客观事物与需要的关系 意志(目的)反映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 情感情绪和意志相互影响,共同反作用于认知。 (二)个性心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发展) 个性倾向性 ↓ 需要(主要)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客观需求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具有社会意义 自我意识 二.什么是发心? 认知——思维(最复杂) 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路线图 社会性——人格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2)生理发展(18岁以前); 3)动作与活动的发展; 4)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心理的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一)种系心理 1.动物心理怎样变成人类心理? 1)原生动物心理——刺激感应→在一定范围内,动物针对外界环境作出趋利避害的反应2)环节动物——感应阶段 3)知觉阶段——脊椎动物 4)思维萌芽阶段——哺乳动物标志:学会手语,能模仿人的动作,利用工具。 劳动的特点:制造并使用工具,集体劳动。 2.古人心理向现代人心理转变 文化(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创造出现的供人类享用的物质、精神。 (二)个体发展 人类:0~18岁逐渐社会化社会化:完全的自我→非我(环境的限制)→无我

(三) 种系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1. 区别:本质不同, 2. 联系:霍尔复演说→个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演种系发展 胎儿的发展复演动物的进化过程 儿童的发展复演人类的进化过程(心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改变) ↓ ↓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第三节 发心的研究内容P 8 (一) 心理发展理论 1. 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Which :提出“遗传决定论”——霍尔 提出“环境决定论”——华生 How much ——“共同决定论” How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2. 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 心需要(动力) 3. 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和质变) (二)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 0~1s :乳儿期↘ 1~3s :婴儿期→婴儿期 3~6、7s :幼儿期 6、7~11、12s :童年期 11、12~14、15s :少年期 14、15~17、18s :青年初期 18、19~35s 35~60s :成年中期 60~ :成年晚(后)期 2. 个体年龄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内在一致性与不平衡性 ↓ ↓ 认知、情意都不发展 情感、意志滞后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请大家认真复习,都能取得好成绩。 1.观察法 2.遗传决定论及环境决定论 3.幼儿的情绪 4.机械记忆以及意义记忆 5.记忆的种类 6.想象 7.思维方式 8.年龄特征 9.. 10.具体形象思维 11.社会性微笑 12.气质 13.类型 14.视觉悬崖 15.埃斯沃斯的贡献 16.同化 17.个性 18.心理年龄特征 19.依恋 20.《 21.自我意识 22.儿童动作发展 23.学前儿童无意注意 2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 25.学前儿童自我评价 26.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27.儿童说谎分析、方仲永案例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学前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C)。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2.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5.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6.儿童的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在(B)出现。 A.0~1月 【 B.4~5月 C.6~12月 D.1~3岁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是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教师:范黑龙。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素质水平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的专职教师。他们应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既能胜任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又能结合幼儿园实际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或其他管理工作。 课程性质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的作用 1.学生通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为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 2.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兴趣和感情,以此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有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3.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目标、内容、方法。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敢于表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程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先修课程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后续课程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学前儿童文学》等,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提供了心理依据和知识储备。 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基本内涵 发展阶段 研究方法与原则(5原则7方法)教官理发系 概念 学科性质 研究内容 作用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初创时期(1920以前) 发展时期(1920~1960) 成熟时期(1960~1980) 完善时期(1980以后)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 心理发展概述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生人格、社会 化发展与教育 学生的个别差异个体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初期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注意个体差异 学习准备状态 抓住关键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人格概述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概念 特征 结构 生物遗传、社会(家庭、学校教 育、同辈群体)、个人主观因素 认知 差异 认知能力的差异 认知方式的差异 表现早晚差异 发展水平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 群体差异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冲动型-沉思型 具体型-抽象型 辐合型-发散型

第三章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 内涵 学生学习 的分类 巴经典 桑试误 斯操作 班社会 苛勒-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可恶)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发布)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哦)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假信息)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知识观 学习观 教学观 学生观 教师观 概念 分类 加涅 奥苏贝尔 其他 学习水平分类(8) 学习结果分类(5) 学习要遵循的原则:准备律、联系律、效果律 强化VS 惩罚 程序教学(小贩定错饭) 普雷马克效应(祖母效应)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结构! 有意义学习的条 件!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

发展心理学 第 1 节:发展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个体发展心理学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要点:发展心理学的定义(识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 Preyer)。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识记) 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二)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三)我国的发展心理学 (四)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理解) 1.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 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 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 4.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 5.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识记) 1.客观性原则 2.能动性原则 3.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要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识记) 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2.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3.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要点:观察法(应用)

《儿童发展概论》参考文献

《儿童发展概论》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 2、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 3、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 4、林祟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大出版社.1991年 5、许政援,吕静等.儿童发展心理学[M].辽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6、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 7、申继亮.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8、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9、庞丽娟.婴儿心理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陈帼眉. 学前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11、高月梅.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2、王耘.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3、黄煜峰.初中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4、郑和均.高中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5、[美]格莱因著,计文莹译.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M]. 商务印书 馆.1980年 16、[美]黛安.E.帕普丽,萨丽.W.奥尔兹.华东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翻译.儿童世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17、[瑞]皮亚杰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发展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 18、[日]掘内敏 .儿童心理学[M].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

二、外方部分 1.Ainsworth,M.D.s.Blehar,M.C.Waters,E.B,﹠Wall,S.,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siates,1978 2.Bandura,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Prentice Hall,1986 3. Bronfenbrenner,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n=ment Experiment by Nature and Desig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Borke,H.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of Yount Children:Egcentrism or Empathy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1. 5.Craig,G.J. Human Development .Prentice_Hall.Inc.1996 6.Feshback,N.D. ﹠Roe,K. Empathy in six and Seven Years Olds. Child Development. 1995. 7.Gardener,H.,Frames of Mind ____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Basic Books.Ine.1983 8.Guilford,J.P.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McGrow_Hill,1967

发展心理学重点整理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从生命全程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目的是让我们在心理咨询活动中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使我们了解各种心理能力发展趋势圴不同程度地呈现适应性的特点,从而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毕生发展观,全面发解个体发展的纵向图景。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总结,更好地记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发展的内涵: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的科学。“心理发展”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是学习发展心理学首先要弄清的。心理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种系的发展 2、心理种族的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对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 *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婴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这是关于主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与环境和教育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形成自组织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4、“关键期”问题:这是关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以及如何年看待敏感期。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历程,它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可简化为发展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 *研究对象是年龄跨度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显著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优点:适用性时效性质缺点:人为的联结性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优点:能够系统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差被试容易流失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这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计方式。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万赖俱寂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1、高级心理机能决定心理发展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说明

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1、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种系发展)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容(基本理论问题有哪些?什么是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 3、社会化 4、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5、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6、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7、观察学习、积极强化、消极强化、 8、维果斯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最近发展期、教育与发展 的关系、语言和工具的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9、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发展阶段理论) 10、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1、横断研究、纵向研究、交叉聚合研究、微观发生学研究、双生子研究 12、胎儿宫发育分期 13、胎儿大脑是未成熟脑。未成熟大脑发育的两个关键期是 14、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异常的因素 15、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发展的关系 16、婴儿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其相应的行为特征是什么? 17、个体心理和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8、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9、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20、元认知 21、主我客我 22、转换生成理论 23、婴儿言语发展中“词语爆炸”指的是

24、气质定义、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 25、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26、依恋定义、依恋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恋发展阶段、依恋类型、依恋对儿童心 理发展的意义 27、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 28、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及其所反应的心理发展特点 29、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30、麦科比所区分的四种自我控制活动 31、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32、侵犯行为(工具性、敌意性)、亲社会行为概念、发展、理论 33、性别角色认同 34、小学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 35、广义的学习 36、角色采择 37、青少年发展一般特点 38、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 39、青少年情绪表现的特点 40、自我同一性 41、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社会问题 42、延缓偿付期 43、成年早期的一般特征 44、爱情三元理论 45、沙伊的智力适应理论 46、成年中期的一般特征 47、巴尔特斯的智力发展双重过程模型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容:是围绕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3、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和专家水平。 4、专家型教师往往具有四种教学专长,即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和诊断专长。 5、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 第二章 第三章 1、小学儿童的生理发展:①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及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女生10-11岁起进入发育的高峰期,男生则从12-13岁起进入发育的高峰期。②体机能的发育:小学儿童心脏和血管都不断地均匀增大,12岁时儿童的心脏接近成人的水平;14岁以后男女的差距越来越明显。肺活量是的大小是儿童肺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③神经系统的发育:人脑平均重量的变化为-----新生儿为390克,8-9个月为660克,2-3岁为990-1011克,6-7岁为1280克,9岁为1350克,12岁为1400克,达到成人的平均脑重量。 2、学习活动是小学儿童主导活动的意义:1、学习活动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2、学习活动增强有意性和自觉性; 3、学习活动促使小学儿童的抽象思维不断发展; 4、学习活动促进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4、有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是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7、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迅速性、协调性、外露性、可塑性。 8、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的特点与教学: 9、儿童注意的培养: 10、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11、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12、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13、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是指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14、小学儿童注意品质包括: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 15、小学二年级是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转折期。小学男生的注意转移能力发展更快。 16、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 ①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