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报告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报告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报告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报告

深圳中企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公司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1118437397.html,

1

目录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3)

第一节国内环境分析 (3)

一、国民生产总值 (3)

二、固定资产投资 (3)

三、财政与金融 (5)

四、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 (6)

五、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7)

第二节国际环境分析 (8)

2

3

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环境分析

一、国民生产总值

2014年中国GDP 突破10万亿美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成为继美国之后又一个“10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

306739亿元,增长8.1%。

图表- 1:2010-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固定资产投资

201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200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1%),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983亿元,同比增长33.9%,增速比1-11月份提高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208107亿元,增长13.2%,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281915亿元,增长16.8%,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204515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14681亿元,增长0.7%,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166918亿元,增长13.5%,增速与1-11月份持平;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22916亿元,增长17.1%,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86669亿元,同比增长21.5%,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26.5%,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3.1%,增速回落1.7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0.3%,增速提高3.4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6.6%,增速回落8.1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227452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141644亿元,增长17.2%,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125980亿元,增长17.5%,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477023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11986亿元,增长8.7%,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11090亿元,下降0.3%,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25371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1-11月份提高3.5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476634亿元,增长15.9%,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968785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与1-11月份持平;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06478亿元,增长13.6%,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530833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4.1%,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增长8.6%,增速回落2.6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增长14.4%,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利用外资下降6.3%,降幅缩小1.3个百分点;其他资金下降5.1%,降幅扩大1.4个百分点。

4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快递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快递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PEST分析 PEST分析又称大环境分析,是研究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通过Pest分析法,公司能够剖析出自身所处的外部大环境究竟对自己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害,以及据此作出战略规划,趋利避害。其中每一个字母各代表一个因素,分别为:P(political—政治)、E(economic—经济)、S(social—社会)、T(technological—技术),接下来将通过pest分析模型,如图2-2所示,对顺丰速运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洞察利害然后灵活应对。 (1)政治环境(Political) 政治环境因素,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政策、法律及法规等因素。 政治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一个行业的兴衰存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法规的支持与否。在当下,政局稳定,法规相对严明规范,我国快递行业面临的政治环境总体来说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借力于国家政策,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另外随着市场准入标准的此升彼降,快递企业今后的发展依然是挑战重重。

图2-2快递行业宏观环境PEST分析 2010年,国家制订了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要在前一规划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大力推广快递服务;同时,2009年10月,新《邮政法》正式出台,首次在法律上明确了快递企业的地位,并且提出了邮政市场鼓励竞争、促进发展的原则,补充、完善了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的制度和措施,修订了邮政业务资费的制定机制,新法中的其他相关规定也为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为行业内的快递企业的自身规范提供了依据。《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设定了更全面、更严格的快递业经营许可标准,为国内的快递企业的发展确立了更高、更明确的目标,这些都必将促进国内快递行业向着规范、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新《邮政法》对邮政专营信件范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文案

目录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1) 基本分析 (1) 下篇:行业分析说明 (2) I 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分析 (2) 一、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简述 (2) 二、2003年全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3) 三、2004年中国经济分析预测 (4) II 2003年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与分析 (10) 一、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 (10) 二、轻重工业发展分析 (10)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分析 (10) 四、机电产品生产快速增长 (11) 五、能源生产分析 (11) 六、工业产品进出口分析 (12) III 2003年全年工业经济效益情况及预测 (13) 一、全年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13) 二、生产资料效益分析 (16) 三、工业行业效益分析 (18)

IV 我国全年居民消费比较分析 (19) 一、居民消费价格简述 (19) 二、分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三、分类别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分析 (21) V 我国前三季度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及分析 (24) 一、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24)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6) VI 2003年上半年三大景气指数走势及分析 (29) 一、国房景气指数 (29) 二、消费者景气指数 (32) VII 2003年宏观经济发展十大事件 (35)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基本分析 今年我国经济有望增长8.5%。据此测算,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我国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根据有关改革方案,今年国家统计局不再像以往那样在年末公布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数,而改在2004年1月中下旬公布。以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2万亿元人民币为基数匡算,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 2003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以及频繁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下,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来之不易。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创下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高纪录。二季度,受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6.7%。通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到三季度,我国经济基本恢复到了非典疫情发生前的增长水平,同比增长9.1%。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传媒行业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分析

传媒行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分析 邓彦培所谓传媒是指“大众传播媒介”。近年来,电视、互联网及移动媒体成为产业增长的主要支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角力更加白热化,互联网及移动媒体行业收入的增长幅度领跑各细分市场,市场份额超越传统媒体,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也追平电视媒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替代作用愈发明显。 文化消费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信息和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媒体价值的体现趋于多元化,媒体不仅是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平台,亦成为连结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的纽带,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融合使传媒产业的边界日渐模糊,传媒业的外延在扩大,传媒业与文化产业以及计算机软件业、电子制造、电信、零售、物流、金融等行业的交叉和融合更加深入,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开辟新的市场。产业结构也在调整中升级,中国传媒产业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传媒业在调整中稳步前进,在融合中寻求突破。传媒业主要分为媒体、广告和文化三大行业。媒体包括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和新媒体(网络);广告行业主要包括广告、公关、市场推广等;文化行业包括文艺创作表演、文化保护、文化艺术经济代理等行业。传媒产业的结构性调整走向深化,互联网不但对传统媒体具有替代效应,也通过媒体融合形成促进力,使传媒产业保持整体稳定增长的态势。 传媒服务产业链是指以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满足不同受众需要而建立的相互衔接的服务链条。这个链条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信

息采集、加工、传播等系列生产,也包括多种媒体信息内容、广告营销、活动策划乃至资本运作等跨领域经营。行业报要把传媒服务产业链看作本行业产业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充分了解本行业的各种信息,根据用户需求,整合优化各类资源,提供信息、咨询、培训、活动策划、品牌推广等服务,并向投资、资本运作等多方面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形成传媒服务产业,并与本行业上下游衔接,融入整个行业发展链条。 有研究表明,尽管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空间极其巨大,社会对于传媒业发展变革的需求极其强烈,但是,如果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按照现有的游戏规则和操作模式运作的话,换言之,如果按照现有的发展逻辑划简单的延长线的话,我们就无法有效地实现中国传媒业的跨越式发展,传媒业就无法很好地承载时代发展赋予它的历史使命。“非典”前期传媒业的“集体失语”和功能缺位、传媒业集团化发展面临的种种尴尬、一向被认为非主流的、受传统体制约束相对较少的網络媒体在主流话语领域的迅速崛起而使传统媒介相对边缘化的现实等等,无一例外地从不同侧面表明我国传媒业需要深刻转型的现实性与迫切性。从传媒产业经营模式的角度看,我国传媒业正在从以往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向“专业化”经营模式的方向转型。 了传媒产业的结构性进入壁垒。结构性进入壁垒具有双重效应。可以维护在位媒介的利益,并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它会排斥竞争机制、限制资源自由流动等。我国发展数字电视自2003年开始已经历2年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3.2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的意义,是确认和评价政治、法律、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宏观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选择的影响。其采用的分析方法称为分析, (政治一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与自 然环境);(技术环境)。分析模型如图—所示。 图分析模型 3.2.1政治一法律环境 政治一法律环境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现存的和潜在作用与影响的政治力量.同 时也包括对企业经营活动加以限制和要求的法律和法规等。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 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政治环境对企业的影响特点是:()直接性。即国家政治环境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 ()难以预测性。对于企业来说,很难预测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趋势。 ()不可逆转性。政治环境因素一旦影响企业.就会使企业发生迅速和明显的变化, 而这一变化企业是驾驭不了的。 政治因素分析包括国家和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局稳定状况、执政党所要推行的基本政 策以及这些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些基本政策包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政府订货及 补贴政策等。就产业政策来说.国家确定的重点产业总是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因此处于 重点行业的企业增长机会多,发展空间大。非重点发展行业发展速度较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而处于这种行业的企业很难有所发展。另外,政府的税收政策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 和投资决策,资本持有者总是愿意将资金投向那些具有较高需求,且税率较低的产业 部门。 政府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比较复杂。有些政府行为对企业的活动有限制性作用, 但有些政府政策对企业有指导和积极影响,政府有时以资源供给者的身份出现,政府往往 把控企业所需的战略性资源,如政府对自然资源(石油、森林、矿山、土地等)和农产品国家储备的政策和立场,将对一些企业的战略选择产生重大影响。政府有时以顾客身份出现, 扮演消费者角色。例如,政府采购对办公设备、军事工业、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有重大影响,同时也间接地影响其他工业的消费走向。此外,政府贷款和补贴对某些行业的发展也 有积极的影响。 一些政治因素对企业行为有直接影响,但一般来说,政府主要遁过制定法律和法规间

(整理)-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010-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1、中国GDP分析 初步核算,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上升0.8个百分点。 图3.3 2005-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情况 2、中国CPI指数分析 2009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6.7%,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9%。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2.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5%。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1.3%,二手住宅价格上涨2.4%;房屋租赁价格下降0.6%。

图3.4 2005-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表3.5 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单位:% 3、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2009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2%;私营企业增长18.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9.7%,重工业增长11.5%。

宏观经济学分析报告题与简答题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分析题 第二章 1.分析下列每组两种行为对GDP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企业为总经理购买一辆汽车和企业支付给总经理另外一份收入让他为自己购买一辆汽车 (2)你决定去购买一辆中国车,而不是一辆美国车 (1)前者使投资增加,后者使消费增加 2.如果政府雇用失业的工人并把他们看成是无事可做的政府雇员,这些人以前得到相当于100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现在政府付给他们1000美元工资,那么这会对GDP产生什么影响并加以解释。 根据等式C+I+G+NX=Y=C+S+TA-TR ①C、I、NX TR 进而使得G增加了TR GDP由于G的增加而增加 ②TR TA C、S C+S+TA-TR变成了C+S+TA GDP也变大了。 Tr 平均收益S供给C成本 3.下列每种交易会影响美国GDP的哪一部分(如果有影响的话)?并解释之。1)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部分,因为家庭用于家用电器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耐用品类中。 2)布什总统买了一所新房子。 买了一所新房子会增加GDP中的投资(1)部分,因为家庭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宅房屋的投资计算在投资中。 3)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 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增加了GDP中的政府购买(G),因为修建高速公路是政府的行为。

4)美国人杰尼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 会减少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法国红酒是进口食品,它的购买增加了美国的进口。 5)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的工厂。 增加了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本田公司是一家日本企业,它在美国的投资减少了美国对日本本田汽车的进口,使净出口增加。 4.下面是一些伤脑筋的问题,你能否说明为什么下列各项不被计入GDP之中。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的膳食 (b)购买的一块土地 (c)购买的一幅齐白石的绘画真品 (d)海尔集团公司设在欧洲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没有参与市场交易,不计入GDP 。 b.购买一块土地,由于土地不是统计当期新创造出来的产值,因此,也不计入GDP 。 c.由于绘画真品不是在统计当期生产的,因此不计入GDP。 d.公司设在英国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应计入英国的GDP,同时也应计入中国的GNP,而不是中国的GDP 。 5.考虑下列每一个事件会如何影响实际GDP。 1)佛罗里达的飓风迫使迪斯尼乐园停业一个月。 降低,实际生产服务减少 2)新的、更容易种植的小麦品种的开发增加了农民的收成。 增加,实际物品增加 3)工会和经理之间对抗的加剧引发了一场罢工。降低 4)全国企业经历着需求减少,这使企业解雇工人。降低 5)更多的高中生辍学从事剪草坪的工作。 增加,未来可能降低 6)全国的父亲减少工作周数,以便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与孩子在一起。 实际GDP降低,可测GDP降低,不可测GDP增加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讲解

宏观经济环境简要分析 经过二十五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好成绩。党的十六大又产生了新一届领导人,顺利完成了新老交替,绘就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入世以后,中国加速了开放的步伐。2002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长率达8%,进出口总额高达62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03年中国虽然遭受了SARS的影响,但投资与出口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内需也有稳步的增长,上半年经济仍然取得了百分之八点二的增长速度。据预测2003年中国GDP增长将超过百分之八点二的增长,2004年中国经济继续向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百分之八点四。中国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体现了政府立足长远、高起点、高规划的战略,为今后几年、几十年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广阔的空间。可以预见的是,2005年的探月计划,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更是方兴未艾。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支持,国内外各方面专业人才的不断汇聚,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资金的投入,使城市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得以不断地被挖掘,这进一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切实地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保证了社会生活的繁荣与稳定。 本项目地处上海这个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我们有必要对上海的经济发展程度、市场消费能力、商业与房地产发展等影响本项目未来运作的关键方面作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

一、上海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概述 在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借助邓小平南巡的改革之风,不仅引起全中国的注意,亦令全世界刮目相看,许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在上海登陆,外资的强力介入和国内企业内力的增强为上海高速稳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GDP增长率 据统计,上海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0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全年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3%;第二产业增长12.1%;第三产业增长10%。各大产业发展态势均呈上升趋势,上海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将不断提升。 自1992年以来上海已连续10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2002年人均GDP达5000美元,稳居全国各省级地区之首,综合经济实力已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预计未来几年,上海的经济将继续保持这一运行态势和速度。 至2010年,上海将可能成为国内人均GDP第一个突破1万美元的地区。健康的国民经济为房地产业和商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 2.外商投资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3年6月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2008年中国北京将举办第25届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开幕,大大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对外贸易机遇。 上海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为重点,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迈进。至2003年,世界500强落户上海的就有300家,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具竞争力的薪资,上海已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 98年以来的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除99年略低外,基本保持着较稳定的增长,2002年更是达到了105.76亿美元,共计合同项目3012项。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不仅有资本,还有大量的外方工作人员,而这些长期驻沪的外方人员将会增强上海高端市场的消费力,成为未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潜在消费者。 3.经济结构 2002年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加快,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持续上升。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680.87亿元,比上年增长5.7%;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727.89亿元,增长23.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8.6%上升到31.9%。多种经济成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体系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外资银行在内的多重体系。在银行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整体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8年末,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元,增长率为18. 6% ,其中三家上市的大型国有银行的平均总资产超过万亿美元,预计净收入将同比增长可达到50%。 然而自11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给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挑战,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变幻莫测使得大多数银行在经营中感受到了压力。宏观经济呈现这种周期性波动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企业,银行是典型的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将越来越多地通过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来实现,商业银行既是调控的对象,也更多地承担了调控工具的部分角色。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而宏观形势变化所产生的风险,最终有很大一部分将由商业银行承担。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对银行业外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对于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做一个整体的度量,即从世界经济形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融资结构、金融监管体系、银行业同业竞争市场格局以及外部环境带给银行业的挑战。 首先从整个世界经济形态来看,全球经济将进入缓慢复苏期,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正在改变低储蓄,高消费的增长方式,与此同时“美国消费,中国制造,中东和俄罗斯提供资源”的世界经济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其次,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正在爆发,08年的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催生了以低碳经济和“物联网”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表明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调整已然势不可挡。然而目前世界经济体表现出的贸易保护主义,全球流动性泛滥与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世界经济仍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其次,中国经济仍旧保持平稳增长,并将以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长期发展的核

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迈向新复苏和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所

摘要: 2012年是中国经济从“次萧条”到“复苏重现”的一年。在消 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政策微调带来的“刚需”释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持续放松以及全球市场情绪稳定带来的外需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开始在2012年9月出现“触底反弹”,并在十八大政治换届效应、存货周期逆转、消费持续增长、外需小幅回升、投资持续加码等因素的作用下,重返复苏的轨道。2012年前3季度回落超预期,而第4季度复苏幅度也可能超预期。 2013年将延续 2012年第 4季度复苏的势头,随着换届效应的持续发酵、房地产困局的破解、外部环境的轻度改善、金融困局的缓和以及中期力量的释放,中国宏观经济将超越“新常态”,步入“次高速增长期”。2013年不仅是中国宏观经济完成由“复苏”向“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的关键期,也是中国迈向“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关键年,更是新政府全面确立和落实新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年。因此,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 利用模型进行预测,2012年中国 GDP增速将达到 8.0%,比 2011 年回落 1.3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经济将重返 9时代,增速达到 9.3%,CPI出现反弹,达到 4.1%。 在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报告认为,未来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在强化中期定位的基础上保持相对宽松与积极的导向,应当在正确认识中国新时期的各种结构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的变化的基础上,超越

“新常态”悲观主义的定位,应当在收入分配、房地产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性改革,清楚“改革疲劳症”。 关键词:新复苏、新结构、新常态、中国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重要性 在目前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下,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将逐步走上高品质、低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施工企业将面临着调整经营结构、经济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和挑战。施工企业的发展机遇宏观经济环境对施工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上,虽然其影响有滞后性,但施工企业的经营情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基本建设的投资情况和宏观经济形势。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主要对施工企业产生以下正面影响。 可以促进施工企业领导提高企业发展战略意识,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高掌控战略风险的能力。推动施工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调整经营结构和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的科技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使企业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可以提高企业的人才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实现行业产能需求关系的基本持平,这对施工企业的发展是一种机遇。 施工企业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也对施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施工企业产能不断增长与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持续下滑的矛盾比较突出。从2011年的统计数据看,施工企业的数量减少1449个,但就业人数增加150.7万人,劳动生产率比2010年增长12.4%。由于宏观经济对投资的影响,施工企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投资下滑使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由于前些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一直处于高位,使施工产能迅速增大;又因施工企业任务繁重,致使经营结构单一。 投资下滑给施工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压力,出现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本来就很低的行业利润雪上加霜,致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转变经营结构和经济结构缺乏支撑,也无力支付改革成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不足。单一经营结构的施工企业,其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 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 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

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 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 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 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 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精心整理

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 今天,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以“外部压力下的中国经济——风险评估、政策模拟及其治理”为主题,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风险因素,并为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给出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改革建议。 年中报告指出,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有忧,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上升,尤其是在中美经贸摩擦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与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相叠加,使得稳增长、防风险的难度加大。

从需求侧来看,消费增速持续疲软,虽房地产开发投资维持高位,基建投资小幅回升,但受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降、进出口增速下滑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大幅下滑,总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家庭部门杠杆率持续攀升,家庭流动性愈益收紧,普通家庭收入增速持续下降,收入差距未见明显缩小。不断强化的家庭储蓄动机不仅放大了总需求不足的影响,还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的困难,迫使企业被动加杠杆,实体部门杠杆率逆势反弹。在财政政策持续宽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率亦有所增加。虽金融部门去杠杆成效显著,但宏观杠杆率不降反升。

从更深层次来看,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僵尸企业无法出清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拖延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缓解,对经济发展的桎梏日益凸显。同时,区域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限制了企业对冲各类冲击的工具选项,导致企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疲软,劳动力市场承压。 正如课题组2018年度报告所预测的,受实体部门杠杆率进一步上升的拖累,中小银行风险加速暴露、其系统重要性持续上升,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难度进一步增加。从外部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已对进出口形成拖累,人民币长期贬值压力不可忽视。但正如课题组一直分析强调的,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还是内部的结构性失调,长期增长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投资,刺激消费,释放增长潜力。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问题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 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2.1数据描述 本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国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活动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一 年份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增 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2012年 38,459.47 52,373.63 199,670.66 231,934.48 117,253.52 2011年 35,197.79 47,486.21 188,470.15 205,205.02 103,874.43 2010年 30,015.05 40,533.60 160,722.23 173,595.98 83,101.51 2009年 25,607.53 35,226.00 135,239.95 148,038.04 68,518.30 2008年 23,707.71 33,702.00 130,260.24 131,339.99 61,330.35 2007年 20,169.46 28,627.00 110,534.88 111,351.95 51,321.78 2006年 16,499.70 24,040.00 91,310.94 88,554.88 38,760.20 2005年 14,185.36 22,420.00 77,230.78 74,919.28 31,649.29 2004年 12,335.58 21,412.73 65,210.03 64,561.29 26,396.47 2003年 10,541.97 17,381.72 54,945.53 56,004.73 21,715.25 2002年 9,398.05 16,537.02 47,431.31 49,898.90 18,903.64 2001年 8,621.71 15,781.27 43,580.62 44,361.61 16,386.04 2000年 7,857.68 14,944.72 40,033.59 38,713.95 13,395.23 续表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口自 然增长 率(‰)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登 记失业 人数(万 人) 374,694.74 210,307.00 4.95 78,894.00 102.6 102 917 311,485.13 183,918.60 4.79 78,579.00 105.4 104.9 92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