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东师大版初二下册数学 17.1 变量与函数 教案(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初二下册数学 17.1 变量与函数 教案(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初二下册数学 17.1 变量与函数 教案(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初二下册数学 17.1 变量与函数 教案(教学设计)

17.1 变量与函数(1)

教学目标

1.掌握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函数)基本概念.

2.了解表示函数关系的三种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并会用解析法表示数量关系. 过程性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直观感知,领悟函数基本概念的意义.

2.引导学生联系代数式和方程的相关知识,继续探索数量关系,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列出函数关系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 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

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解:(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1℃、2℃、5℃.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

(3)这一天中,3时~14时的气温在逐渐升高.0时~3时和14时~24时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数量关系呢?

二、探究归纳

问题2小蕾在过14岁生日的时候,看到了爸爸为她记录的各周岁时的体重,如下表:周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体重(kg)

7.9

12.2

15.6

18.4

20.7

23.0

25.6

28.5

31.2

34.0

37.6

41.2

44.9

观察上表,说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蕾的体重是如何变化的?在哪一段时间内体重增加得较快?

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蕾的体重也随着增长,且在1-2岁增加得较快.

问题3 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

观察上表回答:

(1)波长l 和频率f 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2)波长l 越大,频率f 就________.

解: (1) l 与 f 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lf =300 000,或者说l

300000

f . (2)波长l 越大,频率f 就越小 .

问题4 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用r 表示圆的半径,S 表示圆的面积,则S 与

r 之间满足下列关系:S =_________.

利用这个关系式,试求出半径为1 cm 、1.5 cm 、2 cm 、2.6 cm 、3.2 cm 时圆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_________. 解: S =πr 2.

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大.

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研究了一些数量关系,它们都刻画了某些变化规律.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数值会发生变化的量.例如问题1中,刻画气温变化规律的量是时间t 和气温T ,气温T 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取不同的数值.像这样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variable).

上面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我

们就说x 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y 是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此时也称y 是x 的函数(function).

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解析法,如问题3中的l

300000

f ,问题4中的S =π r 2,这些表达式称为函数的关系式.

(2)列表法,如问题2中的小蕾的体重表,问题3中的波长与频率关系表. (3)图象法,如问题1中的气温曲线.

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还有一种量,它的取值始终保持不变,我们称之为常量(constant),如问题3中的300 000,问题4中的π等.

在研究函数时,必须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必须符合实际意义.例如,上述问题4中,自变量r 表示圆的半径,不能为负数和零,即它的取值范围为一切正实数. 三、实践应用

例1 下表是某市2017年统计的中小学男学生各年龄组的平均身高:

(2)该市男学生的平均身高从哪一岁开始迅速增加?

(3)上表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解: (1)平均身高是155cm ;

(2)约从14岁开始身高增加得特别迅速;

(3)反映了该市男学生的平均身高和年龄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年龄是自变量,平均身高是因变量.

例2 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关系式,并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圆的周长C 与半径r 的关系式;

(2)火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它驶过的路程s (千米)和所用时间t (时)的关系式; (3)n 边形的内角和S 与边数n 的关系式.

解: (1)C =2π r ,2π是常量,r 、C 是变量,r≥0;

(2)s =60t ,60是常量,t 、s 是变量,t≥0;

(3)S =(n -2)×180,2、180是常量,n 、S 是变量,n≥3.

四、交流反思

1.函数的概念包含: (1)两个变量;

(2)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例如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3.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 (1)解析法; (2)列表法; (3)图象法.

4. 函数的取值范围:

在研究函数时,必须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必须符合实际意义. 五、检测反馈

1.举3个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函数关系的例子.

2.分别指出下列各关系式中的变量与常量:

(1)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cm ,它的面积S (cm 2)与这边上的高h (cm)的关系式是h S 2

5

; (2)若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的度数为α,则另一个锐角β与α间的关系式是β=90-

α ;

(3)若某种报纸的单价为a 元,x 表示购买这种报纸的份数,则购买报纸的总价y (元)与x 间的关系是:y =ax .

3.写出下列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

(1)每个同学购一本代数教科书,书的单价是2元,求总金额Y (元)与学生数n (个)的关系; (2)计划购买50元的乒乓球,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 (个)与单价a (元)的关系.

4.填写如图所示的乘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24的格子涂黑.若用x 表示涂黑的格子横向的乘数,y 表示纵向的乘数,试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17.1 变量与函数(2) 教学目标

1.掌握根据函数关系式直观得到自变量取值范围以及实际背景对自变量取值的限制.

2.掌握根据函数自变量的值求对应的函数值. 过程性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归纳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建模意识;

2.联系求代数式的值的知识,探索求函数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问题1

(1)填写如图所示的加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10的格子涂黑,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如果把这些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用x 表示,纵向的加数用y 表示,试写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解:如图能发现涂黑的格子成一条直线.函数关系式:y =10-x .

问题2 试写出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度数y 与底角的度数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 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y =180-2x .

问题3 如图,等腰直角△ABC 的直角边长与正方形MNPQ 的边长均为10 cm ,AC 与MN 在同一条直线上,开始时点A 与点M 重合,让△ABC 向右运动,最后点A 与点N 重合.试写出重叠部分面积y cm 2与MA 的长度x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 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22

1x y . 二、探究归纳

思考: (1)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出现的各个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有限制吗?如果有,写出它

的取值范围.

(2)在上面问题1中,当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为3时,纵向的加数是多少?当纵向的加数为6时,横向的加数是多少?

分析: 问题1,观察加法表中涂黑的格子的横向的加数的数值范围.

问题2,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x 不可能大于或等于90°.

问题3,开始时点A 与点M 重合,MA 的长度为0cm ,随着△ABC 不断向右运动的过程中,

MA 的长度逐渐增长,最后点A 与点N 重合时,MA 的长度达到10cm.

解: (1)问题1,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1≤x ≤9; 问题2,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0<x <90; 问题3,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0≤x ≤10.

(2)当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为3时,纵向的加数是7;当纵向的加数为6时,横向的加数是4.

上面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解析法表示的,又例如:s =60t , S =πR 2.

在用解析式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在确定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如果遇到实际问题,不必使实际问题有意义.例如,函数解析式S =πR 2中自变量R 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如果式子表示圆面积S 与圆半径R 的关系,那么自变量R 的取值范围就应该是R >0.

对于函数 y =x (30-x ),当自变量x =5时,对应的函数y 的值是y =5× (30-5)=5×25=125. 125叫做这个函数当x =5时的函数值. 三、实践应用

例1 求下列函数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1) y =3x -1; (2) y =2x 2+7; (3)2

1

+=

x y ; (4)2-=x y . 分析: 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一般来说,自变量只能取使式子有意义的值.例如,在(1),(2)中,x 取任意实数,3x -1与2x 2+7都有意义;而在(3)中,x =-2时,2

1

+x 没有意义;在(4)中,x <2时,2-x 没有意义.

解: (1)x 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2)x 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3)x 的取值范围是x ≠-2;(4)x 的取值范围是x ≥2.

归纳:四个小题代表三类题型.(1),(2)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3)题给出的是

分母中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式子;(4)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二次根式. 例2 分别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某市民用电费标准为每度0.50元,求电费y (元)关于用电度数x 的函数关系式;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为20cm 2,设它的底边长为x (cm),求底边上的高y (cm)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3)在一个半径为10 cm 的圆形纸片中剪去一个半径为r (cm)的同心圆,得到一个圆环.设圆环的面积为S (cm 2),求S 关于r 的函数关系式. 解: (1) y =0.50x ,x 可取任意正数; (2)x

y 40

=

,x 可取任意正数; (3)S =100π-πr 2,r 的取值范围是0<r <10.

例3 在上面的问题(3)中,当MA =1 cm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解:设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cm 2,MA 的长为x cm , 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2

1x y =

. 当x =1时,2

11212=?=

y . 所以当MA =1 cm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2

1cm 2

. 例4 求下列函数当x = 2时的函数值: (1)y = 2x -5 ; (2)y =-3x 2 ; (3)1

2

-=

x y ; (4)x y -=2. 分析:函数值就是y 的值,因此求函数值就是求代数式的值. 解: (1)当x = 2时,y = 2×2-5 =-1; (2)当x = 2时,y =-3×22 =-12;

(3)当x = 2时,y =

1

22

-= 2; (4)当x = 2时,y =22-= 0. 四、交流反思

1.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 (1)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

①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

②函数的解析式分母中含有字母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等于零; ③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零. (2)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2.求函数值的方法:把所给出的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应的函数值. 五、检测反馈

1.分别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3 cm ,它的各边长减少x cm 后,得到的新正方形的周长为y cm.求y 和x 间的关系式;

(2)寄一封质量在20克以内的市内平信,需邮资0.60元,求寄n 封这样的信所需邮资y (元)与n 间的函数关系式;

(3)矩形的周长为12 cm ,求它的面积S (cm 2)与它的一边长x (cm)间的关系式,并求出当一边长为2 cm 时这个矩形的面积.

2.求下列函数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1)y =-2x -5x 2; (3) y =x (x +3); (3)3

6+=

x x

y ; (4)12-=x y . 3.一架雪橇沿一斜坡滑下,它在时间t (秒)滑下的距离s (米).由下式给出:s =10t +2t 2.假如滑到坡底的时间为8秒,试问坡长为多少?

4.当x =2及x =-3时,分别求出下列函数的函数值: (1) y =(x +1)(x -2);(2)y =2x 2-3x +2; (3)1

2

-+=

x x y .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十一章 数的开方 11.1平方根与立方根(1) 【教学目标】: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教具应用】:老师:三角板、小黑板 学生: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 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 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 自学提纲: 1、 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 看第2页,知道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吗? 3、 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4、 会求110的平方根吗?试一试 5、 -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6、 想一想,你是用什么运算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7、 根据平方根的定义你能指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特征吗? 8、 什么叫开平方? 三、 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① 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② 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如52=25,(-5)2=25 ∴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③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以利用平方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④ 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⑤ 0的平方等于0。所以0只有一个平方根为0。 ⑥ 概括: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⑦ 求一个数a (a ≥0)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 知识应用 1、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 49 ②1.69 ③81 16 ④(-0.2)2 2、 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 ②0.09 ③(- 5 3)2 五、 测评 1、 说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81 ②0.25 ③125 4 2、 求未知数x 的值 ①(3x )2=16 ②(2x -1)2=9 六、 小结: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八年级华师大版数学(下) 第16章 分式 §分式及基本性质 一、分式的概念 1、分式的定义:如果A 、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B A 叫做分式。 2、对于分式概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其中分子是被除式,分母是除式,分数线起除号和括号的作用;(2)分式的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但分式的分母一定要含有字母才是分式;(3)分母不能为零。 3、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 (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 (2)分式无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等于0。 4、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 当分式的分子等于0,而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的值为0。即,使 B A =0的条件是:A=0, B ≠0。 5、有理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整式分为单项式和多项式。 分类:有理式 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 多项式:由几个单项式的和组成的代数式。 二、分式的基本性质 1、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 ???分式多项项单项式整式

用式子表示为:A B = A ·M B ·M = A ÷M B ÷M ,其中M (M ≠0)为整式。 2、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方法是: (1)如果各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最简公分母就是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最高次幂、所有不同字母及指数的积。(2)如果各分母中有多项式,就先把分母是多项式的分解因式,再参照单项式求最简公分母的方法,从系数、相同因式、不同因式三个方面去确定。 3、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在约分时要注意:(1)如果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可直接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即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2)如果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多项式就应先分解因式,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式再约分;(3)约分一定要把公因式约完。 三、分式的符号法则: (1)-a b = a -b =-a b ;(2)-a -b =a b ;(3)- -a -b =a b §分式的运算 一、分式的乘除法 1、法则: (1)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意思就是,分式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 用式子表示: bd ac d c b a =? (2)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 bc ad c d b a d c b a =?=÷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1章 数的平方 11.1平方根与立方根 一、平方根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二、平方根的性质 1.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 0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 3. 负数没有平方根。 三、算术平方根 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读作“根号a ”;另一个平方根是它的相反数,即-。因此,正数a 的平方根可以记作±,其中a 称为被开方数。 0的算术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四、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1. 概念不同; 2. 表示方法不同; 3. 个数及取值不同。 五、开平方 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六、立方根 1. 概念: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立方根。 2. 性质:任何数(正数、负数和0)的立方根只有一个。 3. 表示:数a 的立方根,记作,读作“三次根号a ”。其中a 称为被开方数,3是根指 数。 4. 一个正数只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只有一个负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 七、开立方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11.2实数 一、无理数 1. 无线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2. 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1)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而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2)所有的有理数都能写成分数的形式(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而无理数不能写成分数的形式。 二、实数及其分类 1. 实数的概念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即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a a a 3a

2. 实数的分类 (1)按概念分类 正整数 整数 0 有理数 负整数 正分数 分数 实数 负分数 正有理数 无理数 负有理数 (2)按正负分类 正整数 正有理数 正实数 正分数 正无理数 实数 0 负整数 负有理数 负实数 负分数 负无理数 三、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意义对应。 四、实数的有关概念 1.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 ???<-=>=0,0,00,a a a a a a 2.一个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即a≥0,因此,在实数范围内,绝对值最小的数是零.两个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第12章 整式的乘除 12.1幂的运算 12.1.1同底数幂的乘法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12章数的开方 12.1平方根与立方根(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从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进平方根概念,体现从实际到理论、具体到抽象这样一个一般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求二次幂的平方运算引出求平方根的运算,突出平方运算和开平方运算的互逆性; 2.过程与方法:扣住定义去思考问题,重视解题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旧引新,以新带旧。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认识平方根;会用计算器求任意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2.难点:正确区分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问题1 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 cm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 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2,求圆的半径长. (学生探索,回答问题) 二、探究归纳 问题1解设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xcm,依题意有:x2=25, 求出满足x2=25的x值,就可得正方形纸片的边长. 因52=25,(-5)2=25,故满足x2=25的x的值可以是5,也可以是-5,但正方形边长只能取正值.所以x=5. 答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5cm. 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找一个数,这个数的平方等于25. 问题2解设圆的半径为R cm,依题意有: πR2=16π,即R2=16, 求出满足R2=16的R的值即可求出圆的半径. 因42=16,(-4)2=16,故满足R2=16的R的值为4或-4,但圆的半径只能取正值.所以数R =4. 答圆的半径为4cm. 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找一个数,这个数的平方等于16. 刚才具体的二个例子,从数学意义上都是要解决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用式子来表示就是如果x2=a,求x的值. 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square root)(也叫a的二次方根).在上述例1问题中,因为52=25,所以5是25的一个平方根.又因为(-5)2=52=25,所以-5也是25的一个平方根.这就是说,25的平方根有两个:5与-5.在上述例2问题中,因为42=16,所以4是16的一个平方根.又因为(-4)2=42=16,所以-4也是16的一个平方根.这就是说,16的平方根有两个: 4与-4.所以,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我们可以利用平方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三、实践应用

(完整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第17章 分式 §17.1.1 分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认识分式,并能概括分式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3、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如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2)面积为S 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 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 (3)一箱苹果售价p 元,总重m 千克,箱重n 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___元; 二、概括: 形如 B A (A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即有理式 整式,分式. 三、例题: 例1 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1) x 1; (2)2 x ; (3)y x xy +2; (4)33y x -. 解:属于整式的有:(2)、(4);属于分式的有:(1)、(3). 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如果分母的值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例如,在分式a S 中,a ≠0;在分式n m -9中,m ≠n. 例2 当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11-x ; (2)3 22 +-x x . 分析 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分母不等于零. 解 (1)分母1-x ≠0,即x ≠1. 所以,当x ≠1时,分式 1 1 -x 有意义. (2)分母23+x ≠0,即x ≠-2 3 . 所以,当x ≠-23时,分式3 22 +-x x 有意义. 四、练习: P5习题17.1第3题(1)(3)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 38y y -,91-x 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4522--x x x x 235-+2 3+x

新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教案设计全册

新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教案设计全册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十六章 分式 16.1分式 16.1.1从分数到分式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710,a s ,33200,s v .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 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 v +20100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v -2060小时,所以v +20100=v -2060. 3. 以上的式子 v +20100,v -2060,a s ,s v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例题讲解 P5例1. 当x 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 的取值范围. [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 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m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 满足两个条件:○分母不能为零;○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 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1-m m 32 +-m m 1 1 2+-m m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13年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四川省射洪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华师大版第17章分式 §com 分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认识分式并能概括分式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3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如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2面积为S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 3一箱苹果售价p元总重m千克箱重n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___元二概括 形如 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B≠0 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

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即有理式整式分式 三例题 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1 2 3 4 解属于整式的有24属于分式的有13 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如果分母的值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例如在分式中a≠0在分式中m≠n 当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分析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分母不等于零 解 1分母≠0即≠1 所以当≠1时分式有意义 2分母2≠0即≠- 所以当≠-时分式有意义 四练习 P5习题171第3题13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2 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五小结 什么是分式什么是有理式 六作业 P5习题171第12题第3题24 七教学反思 §com 分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约分方法熟练进行约分并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分式通分的意义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及步骤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约分通分的依据和作用学会分式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约分 2几个分式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过程httpx kb1com 1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是 其中M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和通分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说课讲解

第17章分式 (2) §17.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2) 1.分式的概念 (2) 2.分式的基本性质 (3) §17.2分式的运算 (5) 1.分式的乘除法 (5) 2.分式的加减法 (6) 阅读材料 (9) §17.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10) §17.4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 (12) 1.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 (12) 2.科学记数法 (13) 小结 (14) 复习题 (15)

第17章 分 式 现要装配30台机器,在装配好6台后,采用了新的技术,每天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结果共用了3天完成任务。如果设原来每天能装配x 台机器,那么不难列出方程: 326306=-+x x 这个方程左边的式子已不再是整式,这就涉及到分式与分式方程的问题. §17.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1.分式的概念 做一做 (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2)面积为S 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 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 (3)一箱苹果售价p 元,总重m 千克,箱重n 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______元; 形如B A (A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fraction ). 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numerator ),B 叫做分式的分母(denominator ).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rational expression ), 即有 有理式 整式, 分式. 例1 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1) x 1;(2)2 x ;(3)y x xy +2;(4)33y x -. 解:属于整式的有:(2)、(4);属于分式的有:(1)、(3). 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如果分母的值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 例如,在分式a S 中,a ≠0;在分式n m -9 中,m ≠n. 例2 当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11-x ;(2)3 22 +-x x . 分析 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分母不等于零. 解 (1)分母1-x ≠0,即x ≠1. 所以,当x ≠1时,分式1 1 -x 有意义. (2)分母23+x ≠0,即x ≠-2 3 . 所以,当x ≠-23时,分式3 22 +-x x 有意义. 2.分式的基本性质 在进行分数的化简与运算时,常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类似地,分式有如下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和通分. 例3 约分 (1)4 3 22016xy y x -; (2)44422+--x x x 分析 分式的约分,即要求把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为此,首先要找出 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解(1)4 3 22016xy y x -=-y xy x xy 544433??=-y x 54. (2)44422+--x x x =2)2()2)(2(--+x x x =2 2 -+x x . 约分后,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称为最简分式. 例4 通分

八年级数学初二上数学教案(华东师大版)全

初中二年级(八年级)数学 (上) 华东师大版

第十二章数的开方

12.1平方根与立方根(1)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 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教具应用】:老师:三角板、小黑板 学生: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 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 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 自学提纲: 1、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看第2页,知道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吗? 3、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4、会求100的平方根吗?试一试 5、-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6、想一想,你是用什么运算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7、根据平方根的定义你能指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特征吗? 8、什么叫开平方? 三、 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① 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② 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如52=25,(-5)2=25 ∴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③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以利用平方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④ 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⑤ 0的平方等于0。所以0只有一个平方根为0。 ⑥ 概括: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 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⑦ 求一个数a (a ≥0)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 知识应用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 49 ②1.69 ③81 16 ④(-0.2)2 2、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 ②0.09 ③(-5 3 )2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3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数计1301班 姓名:张菲 学 号:1351010124 小组签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节内容得要求:了解等腰三角形得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得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得两底角相等、 一、教材分析 华东师大版:《等腰三角形得性质》就是三角形一章中得重要内容。本节课就是在小学掌握了等腰三角形,中学掌握了全等三角形得基础上进行得,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得性质。等腰三角形得性质在平面图形与空间立体图形得证明与计算中有着广泛得应用,在实际生活得建筑、测量、设计等方面也有其独特得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得认识与学习,可以从学生周边熟悉得事物入手,让学生观察与动手体验等腰三角形性质得存在,通过细心观察与动手实践认识到数学就是解决实际问题与进行交流得重要工具,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与创造性。与人教版与北师大版相比,该版本中'等腰三角形得性质'为’三角形全等得判定’得后一节,有利于学生在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时想到使用两三角形全等得知识、对比人教版:在人教版中,《等腰三角形》就是“八年级数学(上)”第十二章轴对称中第三节得内容。本课安排在轴对称得认识后,更着重于强调等腰三角形得性质与轴对称得认识得联系,起到知识得链接与开拓得作用。等腰三角形就是一种特殊得三角形,它除了具备一般三角形得所有性质外,还有许多特殊得性质,由于这些特殊性质,使它比一般得三角形应用更广泛。这一单元得主要内容就是等腰三角形得性质与判定,以及等边三角形得相关知识,尤其就是等腰三角形得性质与判定,它们就是研究等边三角形、证明线段等与角等得重要依据。、对比北师大版:等腰三角形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得证明”中第一节内容,以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节中对等腰三角形得初步认识为基础,着重强调对等腰三角形性质得证明过程、从”平行线得证明”引出对三角形得相关证明,意在逐步培养学生得逻辑思维能力。与华东师大与人教版教材不同,在北师大版中等腰三角形得性质二即”三线合一”性质以推论得形式给出、 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既就是三角形全等知识得深化与应用,又就是学习线段得垂直平分线、轴对称图形、四边形等其她数学知识得基础,还就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得依据。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得位置,起着承前启后得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得学生就是中学阶段身心发展变化较大得一个年级,处于青春期得学生,情绪、情感

最新八年级数学初二上数学教案(华东师大版)全

. 初中二年级(八年级)数学 (上) 华东师大版

第十二章数的开方

12.1平方根与立方根(1)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 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教具应用】:老师:三角板、小黑板 学生: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 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 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 自学提纲: 1、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看第2页,知道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吗? 3、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4、会求100的平方根吗?试一试 5、-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6、想一想,你是用什么运算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7、根据平方根的定义你能指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特征吗? 8、什么叫开平方? 三、 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① 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② 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如52=25,(-5)2=25 ∴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③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以利用平方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④ 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⑤ 0的平方等于0。所以0只有一个平方根为0。 ⑥ 概括: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 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⑦ 求一个数a (a ≥0)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 知识应用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 49 ②1.69 ③81 16 ④(-0.2)2 2、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 ②0.09 ③(-5 3 )2

初二数学华东师大版

和苑学习吧(初二数学下4) 一、函数概念: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惟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此时也称y 是x 的函数.(唯一性,同二元一次方程的区别) 1、下列解析式中,不属于函数关系的式子是( ) A 、y=1-x (x ≥1) B 、 y=-1-x (x ≥1) C 、y=1-x (x 《1) D 、 y=±1-x (x ≥1) 2、在C=R π2的圆周长公式中, 是常量, 是变量, 是自变量。 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分母不为零。(2)偶次方根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4)零指数幂底数不为零。(3)应用问题里的实际情况。 3、函数3-=x y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函数1 32--=x x y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为: ;函数0)2(1-+=x x y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三、函数解析式:(利用列方程的思想找到相等关系,在整理成函数形式y=..........,最后根据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方法找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某公司现年产量为100万件,计划以后每年增加2万件,则年产量y (万件)与年数(x )的函数关系式是 ; 5、某文具店出售书包和文具盒,书包每个定价30元,文具盒每个定价5元,该店制定了两种优惠方案:(1)买一个书包赠送一个文具盒子;(2)全部总价九折付款。某班须购8个书包,文具盒若干(不少于8个),设购买文具盒数为x (个),付款为y (元) (1)分别求出两种优惠方案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购买文具盒60个,两种方案中哪一种更省钱? 四、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特点: (1)点),(y x P 在第一象限,则0,0>>y x ,即),(++。 (2)点),(y x P 在第二象限,则0,0>0,ab<0,且|a|>|b|,则点A (a ,b )在第 象限; 12、点P (-5,3)在第 象限,点P 关于y 轴对称的点P 1的坐标是 。 13、已知点M (3,-4),它到x 轴的距离是 ,到y 轴的距离是 。到原点的距离是 。 五、函数的图像:(1)列表(一边均匀找出5-6个点)。(2)画出合适的坐标。(3)描点。(4)连线。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十一章数的开方 11.1平方根与立方根(1) 【教学目标】: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意义 【教具应用】:老师:三角板、小黑板 学生: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自学提纲: 1、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看第2页,知道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吗? 3、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4、会求110的平方根吗?试一试 5、-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6、想一想,你是用什么运算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7、根据平方根的定义你能指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特征吗? 8、什么叫开平方? 三、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①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②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 如52=25,(-5)2=25 ∴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③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以利用平方来检验或寻找一个数的平方根。 ④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⑤0的平方等于0。所以0只有一个平方根为0。 ⑥概括: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⑦求一个数a(a≥0)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知识应用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49 ②1.69 ③④(-0.2)2 2、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 ②0.09 ③(-)2 五、测评 1、说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81 ②0.25 ③ 2、求未知数x的值 ①(3x)2=16 ②(2x -1)2=9 六、小结: 1、什么叫做平方根? 2、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几个?零的平根有几个?负数的平方根呢? 3、平方和开平方运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①平方运算中,已知的是底数和指数,求的是幂。而在开平方运算中,已知的是指数和幂,求的是底。 ②平方运算中的底数可以是任意数,平方的结果是唯一的,在开平方运算中,开方的数的结果不一定是唯一的。 联系:二者互为逆运算。 七、布置作业 1、P第1题 2、(选做)已知:x是49的平方根,y是1的平方根,求: ①2x+1 ②(x+y)2 11.1 平方根与立方根(2)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系统,在学生正确理解平方根概念的意义和平方根的表示方法基础上,讨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难点:对的理解。特别是a的取值的理解。 【教具应用】:教师:计算器、小黑板 学生:计算器 【教学过程】:

最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总结(2020年整理).pdf

八年级上 第 11章 数的开方 1.平方根 (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平方根。 即:如果a x =2,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 (2)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其中: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读作“根号a ”, 另一个平方根是它的相反数,即a ?。 因此,正数a 的平方根可以记作a ±。a 称为被开方数。 0的平方根只有一个,就是0,记作00=。 负数没有平方根。 a 0≥(a 0≥) (3)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2.立方根 (1)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立方根。 即:如果a x =3 ,那么x 叫做a 的立方根 数a 的立方根,记作3a ,读作“三次根号a ”,其中a 称为被开方数,3称为根指数。 (2)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3)任何数(正数、负数、0)都有立方根,并且只有一个。 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0的立方根是0。 3.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实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第 12章 整式的乘除 1.幂的运算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n m n m a a a +=?(m 、n 为正整数) (2)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mn n m a a =(m 、n 为正整数) (3)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n n n b a ab =(n 为正整数) (4)同底数幂的除法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m 、n 为正整数,m>n ,a 0≠) 2.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将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将单项式分别乘以多项式的每一项,再将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a+b )(m+n)=am+bm+an+bn 3.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2b a b a b a ?=?+ (2)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积的2倍。 ()2222b ab a b a ++=+ ()2222b ab a b a +?=? 4.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5.因式分解 (1)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2)公因式: 多项式ma+mb+mc 中的每一项都含有一个相同的因式m ,我们称之为公因式。 (3)提取公因式法: 把公因式提出来,多项式ma+mb+mc 就可以分解成两个因式m 和(a+b+c )的乘积,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提取公因式法。 (4)公式法:将乘法公式反过来用,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成为公式法。 (5)十字相乘法:ab x b a x +++)(2 =))((b x a x ++(a 、b 是常数) 公式特点: 1)右边相乘的两个因式都只含有一个相同的字母,都是一次二项式,并且一次项的系数为一。 2)左边是二次三项式,二次项的系数是1,一次项系数是两常数项之和,积的常数项等于两个因式中常数项之积。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今年我班共52名学生,其中男生31名,女生21名。总体上看,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太理想,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上看,基本概念,基本计算,以及基本的空间与图形知识都极其欠缺;数学的思维混乱;不能独立思考,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兴趣低落,多数学生对数学严重丧失信心,谈数学而色变。 二、教材分析: 1、体系结构: (1)数学内容的引入,采取从实际问题情景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素材,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数学概念,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2)教材内容的呈现,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况和机会,适当编排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索、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材内容的编写,把握课程标准,同时又具有弹性,编入一些选学内容,以适应较高程度学生学习的需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4)教材内容的叙述、行当介绍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与数学史料等,将背景材料与数学内容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5)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材中占有适当地位,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自主探索、实践体验。 2、教材体例。 (1)教材的正文中,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当设置了一些相应的栏目。如“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体验和感受,掌握必要的知识。 (2)结合教材各块内容,安排一些有关的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故事、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 (3)控制习题总量,降低难度,增加探索、开放、实践类型的习题,按照不同的要求,编制不同水平的练习题,按课时给出随堂练习,每一节设置习题,每章的复习题设程度不一的A、B、C、三组,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需要。 (4)增强了研究性课题学习,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提高解决问题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5)每一章的开始,设置有展现该章主要内容的导图与导入语,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三、教学方法及措施: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华师大版数学(下) 第16章 分式 §16.1分式及基本性质 一、分式的概念 1、分式的定义:如果A 、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B A 叫做分式。 2、对于分式概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其中分子是被除式,分母是除式,分数线起除号和括号的作用;(2)分式的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但分式的分母一定要含有字母才是分式;(3)分母不能为零。 3、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 (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 (2)分式无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等于0。 4、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 当分式的分子等于0,而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的值为0。即,使B A =0的条件是:A=0,B ≠0。 5、有理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整式分为单项式和多项式。 分类:有理式 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 多项式:由几个单项式的和组成的代数式。 二、分式的基本性质 1、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分式多项项 单项式整式

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为:A B = A ·M B ·M = A÷M B÷M ,其中M (M ≠0)为整式。 2、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方法是: (1)如果各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最简公分母就是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最高次幂、所有不同字母及指数的积。(2)如果各分母中有多项式,就先把分母是多项式的分解因式,再参照单项式求最简公分母的方法,从系数、相同因式、不同因式三个方面去确定。 3、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在约分时要注意:(1)如果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可直接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即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2)如果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多项式就应先分解因式,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式再约分;(3)约分一定要把公因式约完。 三、分式的符号法则: (1)-a b = a -b =-a b ;(2)-a -b =a b ;(3)- -a -b =a b §16.2分式的运算 一、分式的乘除法 1、法则: (1)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意思就是,分式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 用式子表示:bd ac d c b a =?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华师大版数学(下) 第16章分式 §16.1分式及基本性质 一、分式的概念 A 1、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B 叫做分式。 3、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 (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 (2)分式无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等于0。 4、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 A=0的条件当分式的分子等于0,而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的值为0。即,使 B 是:A=0,B≠0。 二、分式的基本性质 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方法是:(1)如果各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最简公分母就是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最高次幂、所有不同字母及指数的积。(2)如果各分母中有多项式,就先把分母是多项式的分解因式,再参照单项式求最简公分母的方法,从系数、相同因式、不同因式三个方面去确定。 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在约分时要注意:(1)如果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可直接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即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2)如果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多项式就应先分解因式,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式再约

分;(3)约分一定要把公因式约完。 三、分式的符号法则: (1)-a b = 错误!=-错误!;(2)错误!=错误!;(3)- 错误!=错误! §16.2分式的运算 一、分式的乘除法 应用法则时要注意:(1)分式中的符号法则与有理数乘除法中的符号法则相同,即“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多个负号出现看个数,奇负偶正”;(2)当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进行因式分解,以便约分;(3)分式乘除法的结果要化简到最简的形式。 二、分式的加减法 (一)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 用式子表示: 2、注意事项:(1)“分子相加减”是所有的“分子的整体”相加减,各个分子都应有括号;当分子是单项式时括号可以省略,但分母是多项式时,括号不能省略;(2)分式加减运算的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法则: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式后,再加减。用式子表示:bd bc ad bd bc bd ad d c b a ±=±=±。 2、注意事项:(1)在异分母分式加减法中,要先通分,这是关键,把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变成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2)若分式加减运算中含有整式,应视其分母为1,然后进行通分。(3)当分子的次数高于或等于分母的次数时,应将其分离为整式与真分式之和的形式参与运算,可使运算简便。 四、分式的混合运算 注意事项:(1)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律对分式运算同样适用,要灵活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2)分式运算结果必须化到最简,能约分的要约 b c a b c b a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