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前郭是典型的农业大县,72%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的基础地位牢固不可动摇。按照“三化”统筹战略的要求,我们以“机械在田间作业、农民在城市生活”为奋斗目标,深入探索“五化带一化”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全县集约化经营面积已经达到2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6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900元(其中,集约化经营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0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52%)。

一、以规模化生产为前提,创新集约化经营模式

规模化生产是实施集约经营的基本条件,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保障农民土地收益权,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着力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衡点上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一是实施“公司+农户”的模式。与甘肃国有农垦集团合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王府站镇 2.25万亩土地进行有序流转,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玉米公顷产量突破了3.1万斤,拉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3100元。今年,我们计划在全县22个乡镇全部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二是实施“企业+基地”的模式。前郭灌区米业、二马泡米业等企业的种植基地已经达到10

万多亩,通过订单生产、统一收购、集中加工、包装上市,有效提高了稻米品质和市场价格,打造了“前郭大米”知名品牌。三是实施“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主要是依托八郎、长山、王府等乡镇的瓜菜产业基础,成立了反季节蔬菜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户进区入社,计划3年内建设日光温室大棚5000栋,推动蔬菜生产向“反季节、高效益、大品牌”方向发展,打响“南有寿光、北有前郭”的地域品牌。在查干花镇筹建5万亩的旱作集约化经营示范区,已经完成土地流转,春季开始实施。四是实施“农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全县成立农机合作社43个,农机大户发展到276个,主要采取“托管服务”的方式,实施“全程代耕”,既节省了经营成本,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五是实施“大户联合经营”的模式。涌现出了海勃日戈镇王文秀、乌兰敖都乡丁慧等一批种粮大户,目前由这些“家庭农场”经营的耕地达到2万余亩。其中,王文秀被评为“2011年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奖励。

二、以水利化建设为支撑,夯实集约化经营基础

水利化建设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基础工程,“十分种地、六分靠水”,解决了水的问题就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一是加快建设旱田井灌工程。近年来,全县累计新打农田机电大井4344眼,小井20144眼,灌溉总面积达到66.6万亩,占全县旱田总耕地面积的24.7%,为实施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有效保障。二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灌溉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

建设井、电、地膜、滴灌系统全程配套工程,实现节水、节电、节肥、增温、保墒的目标。目前,全县实施膜下滴灌项目面积已达到15.3万亩。三是切实加强灌区渠系治理。积极争取上级投资2.6亿元,在前郭灌区建设了远程控制、自动量测、管理快捷的现代农业水田节水灌溉系统,辐射面积达到10万亩,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从0.6提高到0.75。

三、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提升集约化经营水平

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实施集约化经营的重要手段。结合本县实际,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措施,积极推广高效耕种方式,全力打造精准农业。在旱田区,主要实施了“四化六统一”和“十项重大技术”。“四化”即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六统一”即统一选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十项重大技术主要有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精量播种、生物防螟、膜下滴灌等。在水田区重点推广“三推两早一达标”水稻栽培技术。全县水稻亩均节约成本100元,增产300斤,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四、以机械化作业为动力,增强集约化经营能力

全程机械化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主要标志,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根本途径。我县现有耕种收大型农机具近4000台。其中9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2100余台;单台日作业面积200亩的凯斯、春雨等品牌大型玉米收获机128台;

单台日作业面积280亩的久保田、井关等品牌水稻收割机469台;复式整地机、玉米精量覆膜播种机等机械1300余台。在水田集约经营项目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特别是在插秧、收获两个环节完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切实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旱作集约经营项目区,我们在土地整理时采用复式整地机,实现了灭茬、深松、旋耕、镇压一次性完成;在耕种时使用玉米精量覆膜播种机,每次播种8行,施肥、铺管、覆膜、播种四项作业一次完成,每天可播种600亩;在秋收时使用大型玉米收获机,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秸秆粉碎还田作业,每天可收获玉米1000亩以上,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五、以社会化服务为保障,优化集约化经营环境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客观要求,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集约化经营项目区,我们重点做好各项配套工作,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社会环境。一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运用“双线转移”就业模式。一方面,组织示范区农民到县城或域外打工创业;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企业、发展棚膜经济,为大龄男劳动力和农村妇女提供就业岗位。王府项目区的农户年可收入3—4万元。二是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组织了近千人的农业技术特派员队伍,深入一线,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就业能力和增收致富的本领;成立了专业司法维权队伍,在农民土地流转、外出务工、生产经营

等方面提供司法服务。三是切实改善群众生活条件。通过建设公租房、老年公寓,设立公安分局,改造扩建卫生院等,强化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社会保障能力,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切实解除区内农民在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逐步推动农业向产业转变,农村向城镇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

农业集约化经营是抵御干旱气候、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创新之举、治本之策。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不断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为全省增产百亿斤粮食能力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前郭是典型的农业大县,72%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的基础地位牢固不可动摇。按照“三化”统筹战略的要求,我们以“机械在田间作业、农民在城市生活”为奋斗目标,深入探索“五化带一化”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全县集约化经营面积已经达到2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6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900元(其中,集约化经营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0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52%)。 一、以规模化生产为前提,创新集约化经营模式 规模化生产是实施集约经营的基本条件,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保障农民土地收益权,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着力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衡点上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一是实施“公司+农户”的模式。与甘肃国有农垦集团合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王府站镇 2.25万亩土地进行有序流转,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玉米公顷产量突破了3.1万斤,拉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3100元。今年,我们计划在全县22个乡镇全部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二是实施“企业+基地”的模式。前郭灌区米业、二马泡米业等企业的种植基地已经达到10

万多亩,通过订单生产、统一收购、集中加工、包装上市,有效提高了稻米品质和市场价格,打造了“前郭大米”知名品牌。三是实施“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主要是依托八郎、长山、王府等乡镇的瓜菜产业基础,成立了反季节蔬菜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户进区入社,计划3年内建设日光温室大棚5000栋,推动蔬菜生产向“反季节、高效益、大品牌”方向发展,打响“南有寿光、北有前郭”的地域品牌。在查干花镇筹建5万亩的旱作集约化经营示范区,已经完成土地流转,春季开始实施。四是实施“农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全县成立农机合作社43个,农机大户发展到276个,主要采取“托管服务”的方式,实施“全程代耕”,既节省了经营成本,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五是实施“大户联合经营”的模式。涌现出了海勃日戈镇王文秀、乌兰敖都乡丁慧等一批种粮大户,目前由这些“家庭农场”经营的耕地达到2万余亩。其中,王文秀被评为“2011年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奖励。 二、以水利化建设为支撑,夯实集约化经营基础 水利化建设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基础工程,“十分种地、六分靠水”,解决了水的问题就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一是加快建设旱田井灌工程。近年来,全县累计新打农田机电大井4344眼,小井20144眼,灌溉总面积达到66.6万亩,占全县旱田总耕地面积的24.7%,为实施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有效保障。二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灌溉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

大丰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大丰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法规鼓励和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迅速,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但在土地流转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风险。本文调研大丰区土地流转现状,认为土地流转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并对如何更好推进土地流转提出了措施建议。 标签:大丰;土地流转;农业供给侧改革;措施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趋势向好,土地流转可盘活农村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2014年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经营的意见》。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土地承包关系延长三十年保持不变,为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大丰区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城市区,近年来,大丰坚持将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新抓手,效果显著、成果斐然。所以,调研大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总结其做法、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推进大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建议,不仅有助于大丰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大丰区拥有农用地287.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54.33万亩,现有农户20.74万户,农业人口50.29万人,人均耕地面积3亩余,为江苏省之首。迄今,已超50%耕地面积进行了土地流转。 (一)主要做法 1.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保障。扎实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并专门出台大丰区《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工作的意见》,制定四项措施:严格执行土地流转政策;严禁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严格规范土地流转手续;严明土地流转工作纪律,保障农村土地流转顺利进行。 2.制定农村土地流转资金扶持政策。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安排专项奖补资金,对农村土地流出方、组织者、流入方进行补偿,激励和调动各方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近年来,已兑现土地流转奖补资金1885万元、家庭农场奖补资金349万元,其中区级奖补资金分别达1330万元、27万元。 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土地流转。鼓励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 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化同步”也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关键。“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核心,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城镇要发展,

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工业化在为城镇化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 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提升了农业现

最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点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点 推进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应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以富裕农民为根本目的,以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产业为基本方向,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为基本构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其重点任务及措施如下: 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新体系 继续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增加节水有效灌溉面积比重。继续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不断增加高产稳产田比重。继续进行平地条田化、园田化建设,坡地及果园梯田化、台田化建设,零散地块平整、连片化建设等,不断增加规模经营和机械作业面积。继续进行田间道路、电力设施、防护林等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经营效率。继续适度进行保护地设施建设,适度增加保护地设施化栽培面积。 大力加强农村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小区、畜牧业养殖小区等。 大力加强农村生活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居民房舍、院落、饮水设施、能源设施、电力及通信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系统、乡路村路及街道、文化广场、学校、诊所、公共园林、池塘、水渠等。积极搞好国家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设。国家及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在农村过境,应该积极进行技术和工程配套,积极向农村延伸,

实现对农业和农村的覆盖,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生态建设。继续搞好农田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等工程建设;搞好河流水系的安全防护工程建设;搞好山林、草地、湿地等的保护和治理建设;搞好“四荒”及废弃地段的治理、利用及绿化建设;搞好农户、街路、村屯及水流等“四旁”绿化及美化工程建设等。建立耕地、水质、空气、环境等方面质量监测和改良工作系统,建立人畜疫病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系统。 以上五个方面要相互结合,配套衔接连通,提高整体功能。要使农田设施和其他产业基础设施衔接,以提高农村产业内部物流效率和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效率。要使整个生产基础设施与生活及公共基础设施连接,以提高农村居民工作时效,也有利于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要使整个农村基础设施与国家和大中城市基础设施衔接,以提高城乡物质、技术以及信息交流程度。要使所有工程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建设,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动植物改良中心、中心基地等建设。加强农业高科技研究,开展动植物育种、引种、品种改良,高产高效栽培,科学饲养,病虫害疫病防控,节水高效农业,无公害产品生产,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生物化工生产等方面的重大科技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加快农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各级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体系,

土地一级开发盈利模式及风险问题

土地一级开发盈利模式及风险问题浅析 作者:黄双燕 来源:《商情》2014年第47期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呈高速发展趋势,推动了土地开发产的发展。针对土地开发体系,土地一级开发作为重要内容,在土地出让前,所实施开发、建设,政府或政府委托企业负责土地开发,执行一级开发,主要是使土地达到出让标准。现阶段,我国二级土地开发企业,逐渐转型为一级开发企业。然而,我国土地一级开发,主要为政府主导,土地开发市场化运作不够成熟,盈利、运营等模式,也具有许多制约因素和风险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一级开发盈利模式的相关问题,探讨一些针对性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 土地一级开发;盈利模式;风险问题;开发成本 针对土地管理体系,土地一级开发为重要内容,主要为严格控制土地出让成本,对盈利多少具有直接影响。近些年来,我国二级市场的土地开发成本日益增加,诸多房地产企业转向土地一级开发范畴。我国土地一级开发也由政府主导逐渐转向市场化运行。针对开发企业而言,参与一级开发,可获取二级开发更多利益。例如,在一级开发中获利,土地增值收益的获取等。而一级开发盈利主要取决于各项成本费用控制力度。另外,与二级开发相比,一级开发风险性、不确定性较大。例如,长期占用资金和拆迁成本等风险,加上政策、违约、政府干预行为等风险。因此,在一级开发中,要想控制成本费用,必须优化土地开发运作流程,加强土地开发管理,熟悉掌握相关政策法规,进而提高抗风险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一级开发盈利模式的相关问题,并探讨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土地一级开发的操作模式分析 首先,政府垄断开发。政府成立项目公司,或委托开发企业,实行土地一级开发,即称为政府垄断模式。采取该种模式,政府可完全掌控土地出让价格,待土地开发称为熟地之后,可保证增

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罗志军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工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期望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对如何走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并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直接关系人民温饱和务农劳动力增收,直接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不到7%,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更加突出。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才能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前江苏农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日趋明显,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满足这些需要,应对这些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今后一个时期,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

2019年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15页文档资料

2015-2022年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报告 报告编号:157759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Cir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2015-2022年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报告 报告编号:1577590←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cir/R_JianZhuFangChan/90/NongCunTuDiLiuZhuanFaZhanQuShiYuCe FenX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逐步形成,农村土地价值稳步上升,农村资本市场规模显着扩大。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将给每个农村家庭直接带来财富增值。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9-2022年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报告显示,保守估计,农地使用权资本化价值达10万亿元以上。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逐步形成,农村土地价值稳步上升,农村资本市场规模显着扩大。根据中国社科院调查,农地整体租金水平是每亩每年290元。按5%的平均收益率计算,每公顷耕地(仅用于农业项目)的价值约8.7万元,由此可以初步推算出我国18亿亩耕地的潜在价值为10.44万亿元。实际上,随着土地租金的逐年增长,以及未统计在册的土地,全国农村资本市场规模更大。 2019-2019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行业市场规模 中国土地流转面积快速增长。近几年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快速增长,2019年约为6372 万亩,仅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2%。截至2019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比2019年底增长18.3%;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比2019年提高4.7个百分点。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达5833万户,占家庭承包农户数的25.3%,比2019年上升2.4个百分点。有8个省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比重超过35%,分别是:上海71.5%、江苏58.4%、北京52.0%、黑龙江50.3%、浙江4 8.0%、安徽41.0%、重庆39.7%、河南37.1%。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云南农业现代化课题组 云南土地面积的94%是山区,只有6%是坝区。针对云南农业发展的潜力在山、难点在山、重点在山,其主要途径和目标是发展山区现代农业,课题组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规划云南农业现代化产业布局。 云南山区建设大体上可划分为低热现代农业山区、中暖现代农业山区、高寒现代农业山区。这些不同的地区各处不同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不同的农业经营习俗,特别是各具不同的交通条件与市场环境。因此,在山区现代农业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低热山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边缘地区及金沙江、元江、怒江河川沿岸附近。包括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德宏州的山区及红河、文山、玉溪、临沧、怒江、丽江、楚雄、昭通等州市的部分县的部分山区,面积700多万公顷。其中又可划分为西部低热山区、西南部低热山区、南部低热山区、东南部低热山区、中部低热山区、北部低热山区。在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以橡胶、甘蔗、茶叶、咖啡、麻、热带花卉和水果、砂仁为主的经济特色作物,以牛、骡、马为主的大牲畜和滇南小耳猪、菜花鸡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基础上,可分别发展以优质粮油、水果、饮品、糖果加工为主的特色食品工业和香料、林纸工业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观光旅游业;发展以胡椒、紫胶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以南药为原料的医药工业;发展以珍稀鸟类孔雀、蝶类为主的现代特种养殖业、文化工艺品加工工业;发展以麻、竹子、八角、草果、三七等现代种植业和现代调料、医药工业;发展以牛、马、羊为主的大牲畜和以猪、鸡、鸭、鹅、鱼为主的现代养殖业。 中暖山区,主要分布于滇中、滇西、滇东南、滇西南。主要集中地包括玉溪、昆明、红河、曲靖、楚雄、大理、临沧、保山、文山大部山区及其他州市的部分山区。应以发展以水稻、蚕豆、小麦、马铃薯、玉米为主的现代粮食作物生产及其农产品加工业;以烟、油、菜、花、果为主的现代经济作物生产及其圈烟工业、花卉、蔬菜加工业;以牛、马、羊为主的大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党课讲稿(42页)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党课讲稿) 前言 大家好,今天我们的题目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准备分三个部分来讲解。第一个部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背景。第二部分主要是讲,我国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最后一个部分讲一讲,国际上其他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些经验与做法。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 下面,我们开始第一部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背景。 农业现代化大家都很清楚了,我们知道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可能第一要素也是最重要的,必须要吃饭。传统的农业有的刀耕火种,生产力很低下。到现在最近的目前,就是必须要通过农业现代化,既能够生产出人类需要的食物,又要能够大大地节省时间。包括,前不久我看总理在讲,克强总理在讲就工业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想大家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可能有差异,但是实际上它的本质,就是以通过农业生产的各种投入、各种管理、各种过程,那么能够使我们的单位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最后能够生产出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这个呢,可能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核心。 当然,农业现代化过去也有很多别的叫法,比如它包括种子

的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农田水叶的现代化、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农业劳动力的现代化等等。所以这些各种各样的概念,我想我们没有必要去纠缠这些内容了。核心的理解就是说农业现代化可以说对我们国家,目前农业是相当重要的。 我国的目前,农业现代化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和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粮食的十连增,然后,农民的收入十连快,这是一个好的内容。但是确实,农业现代化已经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刚才已经讲了,农业的现代化整个农业的发展,它有两个很大的一个作用,我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话,就叫做两块石头。第一块石头,农业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第二个,农业又是调节劳动力就业波动的蓄水池。什么是压舱石,什么是蓄水池?我想这个内容,都是说明整个农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压舱石就是说,比如,前不久猪肉价格一上涨,大家就担心,是不是CPI就要跟着涨。CPI一涨了之后就会引起一些经济的通胀。那么,实际上农业是一个基础性的一个物质。农业的价格一波动之后,跟整个农业相连的其他产业的会产生更大的波动,从而使经济进入一个膨胀的状态。 蓄水池我想可能这样一个内容。就是说农业一方面通过一种现代化的发展,多余的劳动力就可以释放出来,进入到制造业、服务业。如果制造业、服务业经济不景气了,出现了问题,这些劳动力实际上还可以返回到农业去。所以,农业这个蓄水池在我们国家表现得很明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目前应该有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民、农业、农村问题 是否得到解决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当前在我国农村,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仍然是土地,土地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健康运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而土地问题中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长速度呈加快趋势,但总体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效率,进而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瓶颈。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况、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研究分析,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探索研究。 (一)、1982 年《宪法》第10 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 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与此同时中央政策也对承包地流转作出了禁止性的规定,该阶段为禁止流转阶段 (二)、198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 __》规定:“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地或转营他业而要求不包或少包土地的,可以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也可以经集体同意,由社员自我找对象协商转包,但不能擅自改变向集体承包合同的内容。”同时也规定了:“自留地、承包地均不准买卖,

不准出租,不准转作宅基地和其他非农业用地。”这阶段为逐步承 认流转阶段 (三)、xx年8 月29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 __常委会第二十九 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 __农村土地承包法》,于xx 年3 月1 日起施行,该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正式确立,并对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起到了促进作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 条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此原则性的规定保证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此作出了规定,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进行出租、转包、转让、互换或其他方式流转。此规定充分的体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法律的保护。此阶段为正式确立流转阶段 (一)、转包。转包是指转包方在有效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存 在的前提条件下,在承包期内以一定期限依法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或其他织从事农业生 产经营的行为。 (二)、出租。此方式是现在最常见的流转方式,因农村劳动力 大量转移到城市,造成农村人口的流逝,很多农户无法耕种自家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给他人,此处“其他人”不仅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认识、新要求,为新时期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城镇化是释放农业农村需求的重要战略基点 十八大报告要求,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农村户籍人口仍是我国人口主体,农业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扩大内需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应把重点转向农业农村。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农业农村内部消费潜力,保持“三农”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农村市场规模。在投资需求方面,加快推进中小城市、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教育、交通、电力和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投入,能够创造巨大的投资空间。在消费需求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把国内丰富的工业品和商品变为满足农村居民消费的宝贵财富。 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 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农”短板现象仍然明显。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大力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城镇化,可以通过拉动农产品需求、促进农民就业、建设新农村,有效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实现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加快推进城镇化,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带动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发展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农村相互分割,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不仅不利于农村发展,而且阻碍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从根本上缓解和改变这一状况,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通过城镇带动农村,通过农村繁荣进一步促进城镇发展,形成城乡互动格局和良性循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

夯实农业基础,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修改)

夯实农业基础,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修改)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 上半年农业工作巡礼 今年以来,农牧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通过抓特色,上标准,引项目,创基地,促增收,积极应对低温灾害带来的不利因素,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中药材、畜禽标准化、特色水产养殖业等现代高效农业,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实现全年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种植业 1、迎战低温灾害,促进夏粮丰收。 今年上半年,面对特殊的气候和苗情,农牧局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小麦生产的一系列工作部署,把强化小麦春管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组织开展“百、千、万”助民增收活动和“抓春管、促转化、保夏收”小麦春管百日会战。整个会战过程中,全体技术人员牺牲节假日,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仅用一天时间就将国家省市县下拨的小麦追肥补贴51.79万元和“一喷三防”补助物资,及时发放到了农民手中。有效促进了小麦苗情升级转化,保证了夏粮丰收。上半年,夏粮预计总产30240吨,占夏季任务3.15万吨的96%,统计上报30101吨,占夏季任务的95.6%。油料总产统计上报287

吨,占全年任务600吨的48%。同时,抓好秋粮生产,为夺取全年粮食丰产奠定基础,全县已种植秋作物面积21万亩,加上小麦面积13.5万亩,占全年任务34万亩的101.5%。预计秋作物种植面积23.5万亩,全年总面积37万亩,占任务的109%,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已种植面积2万余亩,占任务的80%,夏秋种植面积预计在0.5—0.6万亩。 2、围绕百里漳河,打造绿色走廊。 投资660万元,重点建设了新桥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石岗村设施蔬菜标准园。为推动新桥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牧局领导、技术人员与新桥村干部多次深入农户进行调研沟通,现场测量规划,帮助该村将280户400余亩土地进行了合理流转,扶持该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了产品绿色认证,注册了“崇桥”牌商标,入社人员达到160余人。为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难题,积极争取县主要领导支持,多次协调有关金融部门为该村解决资金65余万元。县委书记范保平、县长郝巍吏、市农业局局长暴长青等多位领导多次到该区调研指导工作,对该区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农牧局的帮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目前新桥村4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一期工程已完成新建高标准温室38座,主题建设已接近尾声,配套渠网、田间道路正在抓紧建设中,园区内日光温室、无支架大棚数量已达到85座以上,日光温室平均亩效益达2万元、无支架大棚平均亩效益达1万元;石岗蔬菜标准园已完成园区道路渠网建设,建成了园区无公害蔬

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问题的思考

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问题的思考 提要: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双重变革。农业经营方式上要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方式要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共同提高,但是当前土地生产率明显滞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推动土地流转,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培养职业化农民,助力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职业化农民;公共服务 农业现代化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面对着人多地少的资源状况,如何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这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国外发达农业国家和地区的基本经验。尽管农业经营规模有差异,但是细碎化经营的状况显然是无力承载农业现代化的。 经营方式上,现代农业是集约化农业,应当适度规模化经营。单家独户的小农经营面临着诸多困境,不利于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也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小农经营更显得十分脆弱。尤其是在地形平坦、耕作便利的粮食主产区,应当适度推进规模化经营,扶持种粮大户、农业公司、合作社等。 生产方式上,现代农业追求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共同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将会显著下降。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即单个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出会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方是利用工业化发展成果来支持农业发展,如化肥、农药、良种、农田水利、农业机械等。这些现代要素进入农业,才能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显著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农业综合产出。 二、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是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也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民以食为天。随着工业化、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我镇外出打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和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依赖土地,这就造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将我镇土地流转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 自去年,全区土地流转工作会议以后,罗村镇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种养大户通过承租、承包、转让、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建设现代家庭农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镇整建制的对聂村村和罗村村承包耕地进行了土地流转,合计流转的2144.2亩。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需要一定的产业支撑。罗村镇作为传统的工业镇,目前农业比重小,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业效益较为低下,农业产业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一种内在动力的作用还很弱。 二、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监督管理,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我县是一个人多地少和农业人口比重大的农业县,农村土地不仅是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政府工作各部门必须对农村土地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把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到位,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加强我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重点要从宣传、规范、完善、解决四个方面来抓。一是要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增强干部群众法

律意识。《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以来,我们就把宣传贯彻这部法律作为农村土地工作的一件大事,积极组织编印《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汇编》,免费发放到千家万户;二是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完善土地承包流转程序,维护农户的利益。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规范土地流转手续,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要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活动。 (二)多种方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委托流转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人员等单位或个人通过接包、租赁、入股、委托经营等形式连片经营农户流转的土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进行农业合作生产。在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土地流转基本条件不够具备的地区,要围绕当地主导产

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之路

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之路 2014.02.18 10:14 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刘著江马云卿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发展既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也是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更是走出当前发展困境的基本途径。因此,如何更为科学、更为有效地推进“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四化”之间的内在关联 “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四化”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互融互包、相互促进,要推进“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就要认清和把握“四化”的内在关联。 (一)新型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向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人力资源、资本、生产、消费等向城镇集中的大趋势。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所带来的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与环境的相协调、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等,又加快了城镇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体系的完善,更进一步促进了人与城镇的内在融合和互动。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新型工业化作为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其推动了产业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向知识密集为主转变,创造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需求,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工业化既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技术条件和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新型工业化所带来的技术和运作模式的持续进步,推动着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二)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引擎。信息化是工业化后期必然出现的演进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提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效率和要素利用率,加快了以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等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同时,信息化对各类信息装备和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也为新型工业化拓展了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在城镇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既能为城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又能推动城镇内部实现网络化和一体化,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和就业结构,提高居民素质,是城镇化的加速器。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信息技术能够打通市场、政府、企业、农户等各个环节,串起生产、销售、管理、服务全过程,使产业流程更加智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载体。城镇化对要素的聚集过程为工业化提供了发展条件,而新型城镇化所催生的城镇的规模扩大和层次提升、技术创新“软硬”环境的改善以及人力资源发展体系的完善等更为新型工业化创造了需求、提供了载体。以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信息化,需要稳定的平台和巨大的空间,而城镇化推动的要素聚集以及城镇内部生产、生活等方面对信息技术和产品产生的巨大需求,都为信息化提供了发展空间。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人口的持续转移、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发展条件和形成了倒逼机制。同时城镇地区对农产品的多品种、高质量的市场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基础。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以及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所带来的非农产业从农业中独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两大趋势,不仅能为工业化提供原材料供给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而且能为城镇化所需的人口和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提供实现的可能。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对农机、农药、化肥等大幅增加的需求,农民收入提高刺激的消费需求,都为工业产品、城镇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会。此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其所必须的新思路、新技术以及和新的管理方式、经营模式,都可为信息化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足够的空间。 二、当前“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多年的发展已经使我国取得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跨越的显著成绩,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依然问题突出。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缺乏良性互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互融互包、协同推进的过程,单一的侧重一方或者工业与城镇“两张皮式”的发展,都会阻碍二者的发展。受既有政绩考核机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