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_教案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_教案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_教案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土壤是由矿物质、水、和空气等不同物质混合构成的,土壤中还有大量微生物;

2.了解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土壤形成过程中腐殖质积累越多,土壤越肥沃;

3.了解土壤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土壤与地球上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试验,知道土壤具有不同的质地和结构,会使土壤水分、空气和养分状况产生大量差异。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保护耕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土壤的构成;

2.土壤的质地和结构;

3.土壤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诗歌欣赏:放眼大自然,无尽视野使你的心情舒畅,无数绿野让大地充满勃勃生机!细心赏千遍,远山花开彩蝶飞,马声唧唧遍传种,感谢肥厚的土壤承载着生命的希望。

(同时出示一幅扎根于土壤中的大树。)

引入土壤。

板书:第四章:土壤。

教师: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生长在土壤中。

思考:若无土壤,世界将会怎样?

学生讨论(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肯定)。

提问:

为什么植物能在土壤中茁壮成长?

3 / 3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1.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教学设计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1.2土壤——动植物的乐 园教学设计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继学生了解了“地球家园中有什么”之后学习的个地球家园的重要“成员”——土壤。 教科书用一幅在土壤里生长的幼苗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情境,从“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土壤上生活着许多动植物,都有哪些动植物呢?”这个问题导入到本课的研究重点——土壤中的动植物。教材的探索部分是让学生“选择校园中的一块土壤,记录生活在那里的动物和植物”。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核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壤,自主发现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动植物。教材中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这是为了让学生的观察活动更加有效率和质量。教材研讨部分“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的问题和“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整理、小结并分享观察土壤时发现的动植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很多动植物都需要依靠土壤而生存。教材拓展部分的“观察蚯蚓的活动”,是为了有效弥补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土

壤内部的动物生活情况而做的补充观察。 【学生分析】 本课的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充满乐趣的,但对于教师来说是有一定组织难度的。因为学生对户外的观察活动会呈现非常兴奋的状态,甚至有些学生只顾着和小动物玩耍而淡化了观察的重点。为了保障观察活动的质量,教师的前期观察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观察内容是土壤中的动植物,观察的要求是“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并且要特别强调在观察活动中注意保护动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的动植物的发现。 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的动植物感兴趣。 .细致观察,乐于表达。

(完整版)第八章+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第三节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 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土壤,K:气候,O:生物, F:岩石,P:地形,T:时间 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能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 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 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虽然现在看起来,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在当时,这种观点也是史无前例的,非常了不起的。它对以后地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①没有指出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②没有指出人类活动在成土中的特殊作用。 2.威廉斯对土壤形成因素的发展 ①提出了生物发生学观点 威廉斯认为在所有自然成土因素中,生物因素应为主导因素。因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它具有肥力,而肥力的产生是生物在土壤中活动的结果,没有生物活动就没有土壤,因此他认为土壤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提出了土壤是人类劳动对象和劳动产物的观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6.肥沃的土壤 教案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6.肥沃的土壤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会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阅读资料,知道土壤有肥沃和贫瘠之分,了解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4.能够在做肥料袋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了解土壤贫瘠的原因,知道如何改良土壤的肥力。教学难点: 知道如何改良土壤的肥力,并试着做一个肥料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塑料袋、蚯蚓、土壤、果皮、菜叶、水等等制作肥料袋的材料。 预习要求: 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表层和下层,看一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可以根据土壤中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是哪三类呢? 指生回答: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出示上节课同学们总结归纳得出的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不同特点的活动报告单。引导学生再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教师引导: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植物,不过影响植物生长状态的不仅仅是土壤的类型,还有土壤的肥力。一般来说,肥沃的土壤更适宜植物的生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6课——肥沃的土壤。 板书课题。

二、比较土壤的表层和下层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我们脚下的土壤,它的表层和下层是不是一样呢?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全班交流: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是不一样的,在土壤的表层,有很多的腐殖质。 板书:腐殖质 出示关于腐殖质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腐殖质的知识: 什么是腐殖质: 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有什么作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那么腐殖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出示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师小结:腐殖质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腐殖质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三、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师引导:土壤的肥沃与土地中含有腐殖质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不过,土壤的肥沃离不开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 出示课本中的图片及文字说明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说明材料,初步了解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与土壤肥沃之间的关系。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土壤中的小动物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关系一:小动物在土壤中打洞,间接的帮助了土壤通气; 关系二:小动物们吞吃和排泄食物,无形中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关系三:小动物们在土壤中四处活动,同时也促进了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 讨论: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对增加土壤肥力又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列举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蚂蚁、蚯蚓、蜗牛、蛇、变形虫、涡虫、线虫、蜘蛛、蜈蚣等等,并大概说一说,小动物对增加土壤肥力

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解析

第一篇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 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1 土壤矿物质 §2.2 土壤有机质 §2.3 土壤生物 §2.4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2.5土壤空气及其热量状况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熟悉土壤的性质 3.掌握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4.掌握土壤环境及其功能 关键词 土壤矿物(soil mineral) 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 次生矿物 (secondary mineral) 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 胡敏酸(humic acids) 富啡酸(fulvic acid) 有机-矿质复合体(organo-mineral complex) 土壤微生物 (soil microorganism)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粒级(particle fraction) 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 土壤颜色(soil color) 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部分组成。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土壤生物体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如图所示。 第一篇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 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1土壤矿物质 本章重点介绍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主要教学目标:

1、基本概念 2 、三种主要粘土矿物的性质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 矿物:是经各种地质作用,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化合物或化学元素,是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自然界矿物有三千多种,造岩矿物只有几十种,且主要是硅酸盐类(即硅的含氧盐)矿物(占地壳重量的80%). 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三大类。 原生矿物 (primary mineral)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 *次生层状硅酸盐: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蛭石、绿泥石; 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氧化铁、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锰; 碳酸盐: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2].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由于粘土矿物是由硅氧片和水铝片迭合而成的,因此,要了解粘土矿物的构造和性质,必须先说明硅氧片和水铝片的结构状况。 1.基本结构单位 *原生硅酸盐矿物最基本的结晶构造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1、粘土矿物硅酸盐层的基本单位: *(1)硅氧四面体:由硅四面体连接而成,每一个硅四面体由一个硅离子与四个氧离子组成。 砌成一个三角形锥形体,一共四个面,故称为硅氧四面体 (SiO4)4- 。

七年级生物下册《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苏科版(第1课时: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能力目标: 尝试通过观察等活动,使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加强保护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以及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 利用“小动物检索分类图表”等资料,找出土壤中的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的类型: 指导观察 教具准备: 调查表、笔、镊子、放大镜、白瓷盆、小铲子、透明有盖的小瓶子 教学过程: 1、引入: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平常不易见到的小生物,你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交流。 2、视频:观察土壤里的小动物 提问:这些动物你认识吗? 3、认识一些常见的土壤里的小动物的形态特点、生活环境。 蜈蚣、鼠妇、马陆、蜣螂、蜘蛛、蝎子、蠼螋、蝼蛄 4、试一试 参考检索表,你能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它们初步归类吗? 蚯蚓、马陆、蜈蚣、蜘蛛、蝎子、蚂蚁、蜣螂、蝼蛄、蠼螋、鼠妇、蜗牛 讨论、分类。 5、调查活动: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 (第2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能够区别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识别刚毛、环带、 口、肛门。 2、观察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能够爱思考、讨论、自学的基础上,解释所观察到 的现象。 3、能够大致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知道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知道一些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概括分析等思 维能力、自学能力几一定的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勇于探索、善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实验 习惯。 2、在人与人的交流探讨中,培养集体协作的精神。 3、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对刺激的反应,在生活中培养生物学科能力和科学素质,找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适应之处。 教学难点: 自己设计小实验,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课的类型: 指导探究式 教具准备: 1、实验材料:活的蚯蚓、硬纸板、玻璃板、玻璃棒、解剖盘、聚光小电筒、棉球、醋、纸盒、 黏土、盛有清水的培养皿等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土壤里的小动物 (详细)

第一节土壤里的小动物(蚯蚓) 一、导入 师:同学们,能猜出这条谜语吧?(学生猜)对,是蚯蚓。(板书:蚯蚓)蚯蚓的身体细细长长像条龙,又生活在地下土壤中,因此又称为“地龙”。(板书:地龙)关于地龙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同学们知道吗?(学生说,如果说的不清楚,可以投影)(4分) 二、新课 师:蚯蚓的名声还真不小啊!昨天,同学们已经采集了不少的蚯蚓,你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采集的?(学生说)师:这些环境的土壤有什么共同点?在干燥、板结的土壤中能采集到蚯蚓吗?为什么不能呢?这与蚯蚓的生活习性有关。(播放视频:蚯蚓的生活习性) (板书:一、蚯蚓的生活习性)师:蚯蚓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有什么习性?可以概括为“昼伏夜出”(讲到“昼伏夜出”的时候,老师说“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平时很少见到蚯蚓的了吗?”)蚯蚓吃的食物是什么?(4分) 师:我们知道,鱼生活在水中,有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鸟生活在空中,有适应空中飞行生活的特征;蚯蚓生活在土壤里,又有哪些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爱心提示:每隔几分钟,就要用潮湿的棉球湿润蚯蚓的体表。(示范) (点击)活动一:观察蚯蚓的体色、体形,辨认前后端(4分) 播放视频:蚯蚓的外形 师:现在我们开始自己做实验。 师:(指名学生)蚯蚓的体色是什么颜色?(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以提示“是不是和泥土的颜色相似啊?)这种颜色对蚯蚓来说有什么作用?(与土壤颜色相似,保护色)身体是什么形状?你认为圆筒形的身体对于土壤里生活有什么作用?怎样区分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关键是要先找到环带(点击,认识环带)同学们,对照活的蚯蚓,找到环带了吗?认识前后端。(再让一个学生手拿蚯蚓,指着辨认)怎么区分蚯蚓的背面和腹面? (点击)活动二:体验蚯蚓有刚毛,观察刚毛(4分) 师:蚯蚓的体表是否很光滑?我们先看视频。(播放视频:蚯蚓的体表) 学生实验。 师: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蚯蚓腹面的体表,(提示:腹面)有什么感觉?(可能有学生会说:黏滑。老师问:你们猜一猜,粘液有什么作用?再慢慢地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这就是刚毛。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刚毛,是否能看到? (点击)活动三:蚯蚓的运动(8分) 师:我们人有脚可以走路,蚯蚓没有脚,怎么运动呢?我们看视频。 (播放视频:蚯蚓的运动) 请同学们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吗? 师:现在你知道蚯蚓运动的原理了吗? 活动四:蚯蚓的感觉 师:蚯蚓对外界的刺激有没有感觉呢?(点击)活动四同学们做实验触碰到蚯蚓的时候,蚯蚓有感觉吗? 师:蚯蚓对光线的刺激有反应吗?课前我们生物兴趣小组的几个同学做了这个实

9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1)(1)

9.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 无锡市稻香实验小学张宏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土壤与生命》单元的第三课。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以寻访为载体,引导学生 认识更多的土壤动物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生活,说明土壤对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的贡献,揭 示生命与土壤的密切关系。 本课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土壤中的小动物,让学生感受到土壤 中生活着很多小动物。第二个层次,展开寻访活动。通过寻访观察,发现某种小虫在土壤中 的生活情况,为了解动物与土壤的关系打下感性基础。第三个层次,以资料来说明动物与土 壤的关系。 【学情分析】 依据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心的身心特点,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 方式让学生亲自去寻找小动物,发现小动物的居住环境,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于大自 然的好奇心,喜欢动物、植物,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有趣的发现。由于之前一年级的科学课 上户外活动较少,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所以在课堂中需要教师提出详细明确提出任务,让学 生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小动物。 2.知道土壤与小动物之间的关系。 科学探究: 1.能从生活地点、行为、食性等方面来观察一种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 2.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小动物以及小动物与环境的关系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知道生命与土壤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教学难点】 懂得土壤与生命息息相关。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视频。 学生材料:放大镜、棉签、铲子、记录纸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2.你能猜出是什么动物吗? 3.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那谁来说说蚂蚁是什么样子的?平常干些什么?爱吃什么?住在哪儿? [设计意图:蚂蚁的谜语导入,紧承上一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说说蚂蚁是什么样子的?平常干些什么?爱吃什么?住哪儿?为引导学生寻访动物、观察动物做铺垫。] 二、初识土壤中的小动物 1.说一说你知道的土壤里的动物。蚂蚁住在土壤里,那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也住在土壤里呢?(出示板书:土壤)、 2.认一认常见土壤中的小动物 小朋友知道的真多,这些动物也生活在土壤里,你认识它们吗?哪个小朋友来告诉大家,几 号是什么动物?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动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说说知道的土壤中的小动物,来唤醒学生的前概念,再通过教师补充的内容,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土壤动物的认识,为进一步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点 做好准备。] 三、寻访土壤里的小动物 1.小朋友们认识的小动物真多,这些小动物都住在哪儿啊?(土壤里)在大自然中很多地方 都可以找到土壤,(课件出示图片)比如这是?(草丛、树根、树洞)那你觉得在这些地方 的土壤里能不能找到小动物呢?(可能) 2.我们校园里也有很多地方有土壤(课件出示图片),如果我们到校园去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你会选哪个地方呢?为什么?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练习题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练习题 1.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2.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有() A.土壤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都非常密切 B.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有关 C.土壤属于可更新资源,无论怎样使用肥力都不会下降 D.成熟土壤的形成都是自然因素的影响,与人类活动无关 3.华北地区可能对土壤产生不良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A.翻耕土地B.种植绿肥C.施用有机肥D.过度灌溉 读我国某地区土壤中空气和地下水月平均分布图,回答4~5 题。 4.该地区最可能是() A.广州B.石家庄C.武汉D.哈尔滨 5.该地区6月土壤中空气较少的原因是() A.植物生长快,消耗了土壤中的空气B.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 C.恰逢梅雨期,降水丰富D.伏旱时期,气候干旱 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下图为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回答6~7题。6.图中M处的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 A.洪积物、冲积B.残积物、坡积物 C.洪积物、残积物D.冲积物、坡积物 7.N处发育的土壤类型是() A.黑土B.红壤 C.寒漠土D.冲积土 8.陡峭的土坡上难以发育深厚的土壤的原因是()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D.水分条件太差 9.我国东北平原有沃野千里的黑土,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木的生生死死,积累了有机质 B.“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火山口喷发的火山岩风化形成的 C.“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流水侵蚀带来的肥沃土壤在这里沉积形成的D.“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农民年复一年用粪肥培育出来的 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9、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9、寻访土壤中的小动 物苏教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9、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认识土壤中的小动物,知道土壤中蘊藏着许多的土壤小动物,如蚯蚓、蚂蚁、鼹鼠、変形虫、轮虫、线虫等。 2、引导学生讨论土壤中小动物的生活坏境,知道这些小动物的生存坏境各异,但都离不开土壤、水等基本需求。 3、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小动物与土壤之间的密切朕系,知道土壤和生命息息相关。 4、愿意与同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任务,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土壤中的小动物,了解士壤中小动物的生活坏境。教学难点: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生活坏境,感受士壤和生命息息相美。 教学准备:土壤中小动物的图片和资料、到校园中寻找土壤中的小动物所需要的材料,如小木棍、手套等等、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观察我们周围的生活坏境,了解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并且通过査找资料,初步了解这些小动物的样子及生存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养蚂蚁》这一课,了解了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知道蚂蚁生活在土壤之中。除了蚂蚁,大家还知道哪些动物也生活在土壤之中吗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 3、教师继续引导:其实土壤中生活着很多的小动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 4、揭示课题: 9、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 ニ、认识土壤中的小动物 1、了解什么是土壤动物,教师讲解:所谓土壤动物是指土壤中和落叶下生存着的各种动物的总称。

2、教师出示一些土壤中小动物的图片,引导:同学们,这些小动物都是生活在土壤中的,大家认识这些小动物吗 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片中的小动物。说一说这些小动物的名称。教师指着图片中的小动物,告诉学生这些土壤中的小动物的名称。 3、小结:同学们,其实土壤中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老师不可能把它一一列举出来,不过常见的土壤中的小动物主要有蚯蚓、蚂蚁、鼹鼠、変形虫、轮虫、线虫、蜘蛛、潮虫、千足虫等等。这些动物有的我们见过,有的我们没见过。不过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不断的接触到土壤中的小动物。 三、寻找土壤中的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生活坏境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土壤中的动物一般的生活在士壌中和落叶下,你们认为在哪里可以找到土壤中的小动物呢? 2、学生说一说土壤中的动物一般的生活在什么地方 预设:大树下、土壤中、落叶下、草从里、石头缝里、苔藓下、墙根等地方。 3、教师引导:其实无论哪个角落,我们总能找到这些土壤中的小动物,光拿我们校园来说,我们可以在校园的草坪里、大树下、围墻角落、花坛里、小路边等等很多地方,找到这些土壤动物。下面,我们就到校园里去找一找这些小动物,看看他们住在哪里在干什么吃些什么 4、教师强调到校国里寻找小动物的注意点: (1)同小组成员之囘要互相合作,共同寻找小动物。 (2)这些小动物不能直接用手抓,我们要注意安全.可以准备一个小木棍,也可以戴上手套。 (3)在找到小动物之后.我们可以在旁边静静的观察他们.而不要打犹它们、更不要破坏它的的家。 5、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到学校的一个角落去寻找小动物。 学生在寻找小动物的时候,教师巡视,密切关注各小组的活动情况,特別注意学生的安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土壤的主要形成 因素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1~2题。 A.内蒙古B.新疆 C.贵州D.西藏 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A.年均温相对较高 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 D.有机质分解慢 1.A 2.D[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第2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

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图,完成3~4题。 3.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 4.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A.富士苹果B.山丁子 C.久保桃D.山桃 3.C 4.D[第3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 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图1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土壤——动植物的乐园》教学设计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 (2)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2.教学探究目标: (1)学会搜集证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事物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对土壤中的动植物产生兴趣; (2)能够如实的描述土壤中的动植物,尊重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意识; (3)学会倾听,愿意分享,乐于表达,小组间做到团结合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理解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准备: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镜、镊子、铲子、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出示土壤的图片 土壤是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们都能看见,在路上、在院里、在校园的角落。而陌生在于即便我们经常看到,但很少有人蹲下身来仔细的观察过土壤。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动植物。(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土壤随然在我们身边,但大多没有仔细观察过土壤的世界,调动学生观察土壤的兴趣) (二)观察土壤。 1.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么?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去观察,有针对性的做实验,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土壤中可能会有小生物和一些枯叶子··· 生2:观察要仔细认真,有顺序,细致到每一个角落··· 生3:放大镜是放大一些小东西的,镊子用来夹物体,铲子用来铲土,观察土壤里的动植物··· 生4:在观察中要认真仔细,不漏掉每一个角落,要按一定的顺序,不要伤害土壤里的小生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土壤中有什么,从而激发去挖掘的欲望,并让学生能够再说的过程中,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的想法)出示注意事项做补充。 2.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及时留下观察后的证据,做汇报时有据可依) 3.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三)研讨活动。 1.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 (设计意图: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组之间发现的种数可能会有所不同,认真仔细有序全面的小组会发现的比一般小组多一些,可以形成组间竞争,激发学生观察的热情) 2.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动植物和土壤的“关联”的认识,即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认识,很多动植物都需要依赖土壤而生存) (四)拓展。 用防水胶、木条、有机玻璃做一个扁的透明观察盒,往观察盒里倒满土并注意保持土的湿润。把蚯蚓或是蚂蚁放到土上,再铺一些嫩草和树叶,观察蚯蚓或蚂蚁的活动。 (设计意图:拓展活动有效弥补了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土壤下的动物生活情况。不同地区可以考虑“蚂蚁工坊”这一材料替换,但观察蚯蚓从观察环境的真实性和观察成本来看都更为适宜。)

土壤地理学课后答案

1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P6~P7 土壤与人的关系: 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2 解说土壤剖面中的新生体和侵入体,并说明研究它们的意义。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称为新生体。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土壤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 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一般常见耕作土壤,是判断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层次影响所达到的深度,以及土层的来源等的重要依据。

3 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 土壤形态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上,包括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 4 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 5 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 土壤的三类基本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封肥力的物质基础。 6 结合我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土壤料径分级系统为 <0.001mm为黏粒 0.001mm~0.005mm为粗黏粒 0.005~0.01为细粉粒 0.01~0.05为粗粉粒 0.05~0.25为细砂粒 0.25~1.0为粗砂粒 1.0~3.0为细砾 3.0~10.0为粗砾 >10.0为石块。

9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案 (1)

9.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里有许多小动物。 2.了解蚯蚓等部分小动物有避光性,所以适应土中生活。 能力目标: 1.能用文字、图画简单描述小动物的外形特征。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寻找土壤小动物。 【教学难点】 利用自制“土壤动物漏斗分离器”发现土壤小动物的趋光避光特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视频。 学生材料:小铲子、放大镜、笔、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谜语: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土壤中,它是庄稼好朋友,钻来钻去把土松。)师:小朋友们,能猜出这条谜语吧?(学生猜)对,是蚯蚓。(板书:蚯蚓) 2.师:蚯蚓的身体细细长长像条龙,生活在地下土壤中,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土壤中还有那些小动物吗?生:蚂蚁/皮球虫…… 3.师:在我们脚下的土壤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它们也是生物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今天,老师就想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土壤里的小动物,你们愿意吗?(板书:寻找土壤里的小动物)生:愿意 二、寻找土壤中的小动物 1.师:今天老师给每一组的小朋友都带来了土壤,想请大家来找一找,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

动物?不过,先别急,小朋友们先来想一想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后汇报。生:安静、卫生。生:认真观察 2.师:很有道理,为了让小朋友观察地更细致,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小木棒,等会请你们(出示PPT:将材料袋打开,用小木棒轻轻翻动) 3.师:不过小朋友可能不知道土壤里的小动物有些可是非常小的,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小动物的样子吗?生:用放大镜 4.师:好办法,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也准备了放大镜,我们一起来用放大镜好好观察!(出示ppt: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刚刚小朋友们考虑得都很周到,老师这儿还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一张记录单,等会把你们的发现填在记录单上。(出示记录单) 5.师:请小朋友们(出示ppt:及时记录下寻找到的小动物的名称、体型及数量。(名称不知的可不填)) 6.最后提醒同学们,(出示ppt:保持桌面清洁)(友情提醒:不要伤害到小动物哦~)生领取材料袋,开始观察。生汇报结果。蚯蚓、蚂蚁、蜗牛…… 三、进一步寻找土壤中的小动物 1.师:小朋友可真棒,利用放大镜在土壤里找到了这么多的小动物,还认真记录下来了,其实徐老师在上课前也已经偷偷观察过了,你们的土壤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小动物呢,只是还没发现。徐老师这儿还有更好得一种方法,想知道吗?生:想 2.师: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出示装置图) 等会我们就利用这样的装置来寻找更多的小动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装置都有哪些东西啊?生:灯泡

土壤里的小动物

土壤里的小动物 第1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土壤里动物种类 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准备: 调查表、笔、放大镜、白瓷盆、小铲子、透明有盖的小瓶子。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调查土壤中的生物种类 我们的脚下的土壤中有些什么生物呢?先请大家观察一下,书本94页图12-1中的动物,你见过这些动物吗?你能辨认一下吗? 今天我们打算带同学们走出教室到室外现场调查一下,我们校园里的土壤生物种类。 方法指导:

全班同学4~5人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在我们学校的某处选择一个地方, 用小铲子掘取少量土壤,放在白瓷盘内,用手弄散土壤,捕捉,放入小瓶里,并加以辨认。每种动物收集3~4只,带回实验室。要注意安全和减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下表的检索表,在老师的指导下查找资料,设法认识从土壤离捕捉的小动物。通过观察,要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它们初步归类。认真记录你观察到的每一种动物,并将有关内容填在下表中。 班级组员记录员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环境特征 动物名称数量形态特征4.观察完毕后,别忘了把这些小动物送回土壤中去。 第二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导言:小小的蚯蚓,泥水里有,花鸟市场有,渔具商店有,甚至饭桌上也会有,人们用它来喂鸡、喂鱼、做药,直至人类食品。可见它趋势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的朋友;此外,蚯蚓在生物演化史上还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许多形态结构在更高等的动物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因此,研究蚯蚓和生活习性,学习有关蚯蚓的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章我们学习土壤中生活的动物,就是以蚯蚓为代表的。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中主要的有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气体组成、pH 以及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数量和组成等。农业技术措施,包括耕作、栽培、施肥、灌溉、排水和施用农药等,也能影响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通过接种等措施有目的地增加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及其生化强度。 土壤温度除了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外,还有空间上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夏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白天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夜间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土壤温度在35-100cm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30米以下无季节变化。土壤温度除了能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外,还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能力有很大影响。温带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壤温度太低而停止生长,但土壤温度太高也不利于根系或地下贮藏器官的生长。土壤温度太高和太低都能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此外,土壤温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着明显影响,而土壤的这些理化性质又都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从冬到夏和从夏到冬要发生两次逆转,随着一天中昼夜的转变也要发生两次变化,这种现象对土壤动物的行为具有深刻影响。大多数土壤无脊椎动物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垂直迁移,以适应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土壤动物于秋冬季节向

土壤深层移动,春夏季节向土壤上层移动。移动距离常与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很多狭温性的土壤动物不仅表现有季节性的垂直迁移,在较短的时间范围也能随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而调整其在土壤中的活动地点。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 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最好,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钾,钙、镁,磷等元素的短缺,而在强碱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铁、硼,铜、锰和锌的短缺。土壤酸碱度还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的活动,根瘤菌,褐色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大多生长在中性土壤中,它们在酸性土壤中难以生存,很多豆科植物的根瘤常因土壤酸度的增加而死亡。真菌比耐酸碱,所以植物的一些真菌病常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发生。 土壤中活的有机体,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总称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对土壤的生长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营养供应状况有重要作用。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

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

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土壤里动物种类 2.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准备: 调查表、笔、放大镜、白瓷盆、小铲子、透明有盖的小瓶子。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调查土壤中的生物种类 我们的脚下的土壤中有些什么生物呢?先请大家观察一下,书本94页图12-1中的动物,你见过这些动物吗?你能辨认一下吗? 今天我们打算带同学们走出教室到室外现场调查一下,我们校园里的土壤生物种类。 方法指导: 1. 全班同学4~5人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在我们学校的某处选择一个地方, 2. 用小铲子掘取少量土壤,放在白瓷盘内,用手弄散土壤,捕捉土壤里的小动物,放入小瓶里,并加以辨认。每种动物收集3~4只,带回实验室。要注意安全和减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参考下表的检索表,在老师的指导下查找资料,设法认识从土壤离捕捉的小动物。通过观察,要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它们初步归类。认真记录你观察到的每一种动物,并将有关内容填在下表中。 班级组员记录员调查时间调查地点环境特征动物名称数量形态特征4.观察完毕后,别忘了把这些小动物送回土壤中去。 第二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导言:说个谜语大家猜猜:“细细长长象条虫,没手没脚会劳动。天天躲在泥土中,钻来钻去把土松。”(蚯蚓) 提出主题,引出预习展示 蚯蚓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但大家未必仔细观察过。谁能告诉我关于蚯蚓的秘密? 1.蚯蚓在什么样的土壤中被捕捉的? 2.能否说明蚯蚓的生活环境就是潮湿的土壤? 3.观察蚯蚓的外形,蚯蚓的形状是怎样的?这种形状对于土壤中的生活有何帮助? 4.蚯蚓的体节大约有多少? 5.如何辨认蚯蚓的前后端? 困惑扫描——说出你的疑问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剔除跟课堂有关的问题进行 合作探究 提出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用实验台上准备好的实验器具。完成观察蚯蚓的实验。观察时思考讨论下列讲义上的问题。 (一)蚯蚓的呼吸方式 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说体表有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如何用实验证明?(提示:将蚯蚓放入沙土中,看蚯蚓反应如何)

土壤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

土壤里的小动物(1)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壤是生物的重要生活环境之一,土壤里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第一部分,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认识生物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土壤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土壤里的小动物比起微生物来是比较容易获取和观察的,因此安排在前,体现了由熟悉到不熟悉、由容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土壤里几种生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土壤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而且深切认识土壤生物对生物圈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而帮助学生深切领悟土壤里的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了前三章(地面上、水域和空中)环境中的生物类群后,通过比较和识别,认识学生平时不易见到的,但与人类关系又是潜在的,安排了“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这一内容。其中“小动物分类检索表”的呈现又为后一章“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的学习作了铺垫性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调查、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2)概述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调查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保护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教学难点: 找出土壤里的小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好“小动物检索分类图表”这一工具,查找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和讨论。 一、学情分析 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学生,对于土壤里的动物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而且学生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对不同动物的一些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很多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分析观察基础。 二、教法与学法: 通过前几章不同种类动物的学习,对于简单的动物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