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至第九章的教材分析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至第九章的教材分析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至第九章的教材分析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至第九章的教材分析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结构

中国人常说“善始者,事半成。”,初中化学课是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本章是初中化学课的开头一章,它带有绪言的性质。正如章名所写,本章的学习内容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使他们在学习伊始,初步了解化学这门课将要学些什么,学了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化学;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为化学入门学习做好准备。简而言之,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启明星的作用,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开启化学的大门,就要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是引人入胜、富有魅力的。为此本章以“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化学研究什么?”、“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为主题,通过约53幅插图和11个实验介绍一些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化学成就及其应用、日常生活和生产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化学事实、现象及应用,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到:化学事实和现象就在自己的身边和体内,化学科学内容丰富多彩、有趣有用,从而把学生要求学习的“胃口”充分调动起来。基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且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掌握“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这一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尤为重要。本章第一节以26幅插图、4个《观察与思考》、2个《交流与讨论》和1个《活动与探究》,第二节以27幅插图、1个《观察与思考》、1个《交流与讨论》、1个《联想和启示》和3个《活动与探究》,第三节以1个《交流与讨论》和2个《活动与探究》;力求使学生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实验的实证性和什么是科学研究。与此同时教材在《练习与实践》中也安排了相关的训练题。

二、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创设情景,努力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面对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如何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进行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既十分关注又颇感困惑的问题。作为化学教师,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并付诸实践,是成功进行化学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在《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的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总目标又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建的。且《标准》在其第二部分进行了如下的概括性论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纵观《标准》中的上述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新教材所体现的种种特点(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②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③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④注意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⑤改革实验内容,加强实验

的探究性)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必须充分体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课程总目标。即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灵魂。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应包括下列三个主要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众所周知,素养的本意是指一个人的平日的修养。顾名思义,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日在科学方面的修养。而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来自于教育,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必然来自于科学教育。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就其对自然现象客观规律的探究进程来说,其本质是探究;

科学可分为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的内容,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科学教育应是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的的结合。科学教育无疑应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的教育。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具体实践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得以形成和提高,我们认为其切入点就是——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得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坏习惯是一种势力,好习惯是一种力量。改变坏习惯,习惯好习惯,这才是教育的美好结局。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存在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播种行为,收获的是习惯;播种习惯,收获的是命运。“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使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无疑是一个好方法,同时也是学科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地具体体现。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在新课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就是要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以适应未来的化学学习。鉴于初中化学教育是一个启蒙教育,因此我们以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加强培养具有学科特色的好习惯(如:细心观察、勤于动手、严谨描述等习惯)外,还应注意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四方面的好习惯。

①、阅读交流的习惯科学知识是由科学用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组成。

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使用)成为最重要的因素。阅读是指通过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有目的、有意义的阅读交流是掌握任何科学知识的基础。同样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来自于学生有目的、有意义的阅读交流。因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交流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情境和有目的的指导,使学生明确阅读交流不是文科的专利,化学知识的习得离不开自身的阅读量、阅读水平的提高和交流的情况;阅读的内容包括教材、课外参考书、报刊杂志和网页;阅读的方式可以是通读,也可以是有选择的重点阅读或上网查询等;也可以是同学观看电视、同学间、师生间和母(父)子(女)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阅读解疑、思考、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②、科学探究的习惯,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科学方法的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的科学方法包括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等。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样也有着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科学研究方法。“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因此科学探究的习惯的

培养是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化学、科学的解决化学问题方法、科学的思考化学问题和科学的进行化学实验的好方法。由好奇心引发的探究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好奇心、探究心不仅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的最佳切入点。我们知道简单内容的学习同样可以具有探究性,而复杂、深奥知识的学习照样可以是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观念和实践。因而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各个知识点,创设具有探究学习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③、敢于质疑的习惯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真理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本性是拒绝权威、更拒绝权力的,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的错误,不断更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中相通的一个要素就是敢于质疑。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只是一个入门教育,因此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基本切入点,也是完全符合入门学科教育要求的。如教师在进行氧气收集方法的教学时,可以在引导学生探究收集方法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类似“我们该如何到学校操场上收集一定量的空气,用于环保检测?”的问题,让学生探讨,并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实验室中收集氧气方法是否只有两种”,并加以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④、综合运用的习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深化地对世界进行分析的过程,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变化,依旧浑然一体。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学校里的课程各个分立,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不分立就无从指导。无从学习。但因为分立的缘故,某种课程往往偏于一种境界,如数学理化偏于逻辑的境界,历史地理偏于记忆得境界,公民训练偏于道德的境界,等等。”“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起,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要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这一“境界”,并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一“境界”,作为启蒙教育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就应该从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着手,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生活和社会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好习惯。

2、教学模式的选择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因校制宜、因班制宜选择能将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融入之中的模式。哪怕是“旧歌新唱”也可以,因此我校教研组提供了两位教师执笔的教案供各位同行参考。

三、教学建议

第一节课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要用丰富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各种新奇、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用各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从刺激学生感观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地、开放地学习,循序渐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即可摘到桃子”的愉快心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化学知识,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提供和创设一些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用好教科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养成认真读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还要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本章中有大量插图,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适用性于一体的彩图。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要

运用好插图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立志献身科学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爱国情,还要运用彩图要讲国情国策,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并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化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科学,而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中更有很多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一些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事物、现象中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研究的内容与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的生活影响极大;还要引导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合作,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提供有利于学生进行沟通和合作的良好空间,从而形成并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分享,这也有利于弘扬社会人文精神。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结论,发现不同之处;通过实验学习化学。在实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可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帮助学生学会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课时分配建议: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2-3课时

第一节化学研究什么 2课时

第一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2课时

沪教版教材第二章教材分析

一、【本章结构】

㈠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承上:在第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化学研究的内容、会初步区分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在本章,学生将通过对自己身边最为熟悉、须臾不可离开的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学习,更为感性的认识到化学研究的内容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制取;并更为深刻的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启下:本章内容作为初中化学教学接触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端,通过本章学习的全过程,首先会给学生以后如何进一步学习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提出一个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模式(即:物质在自然界的存在——组成——性质——用途——制取);其次这些素材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即将学习的“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做好铺垫,再次,通过探究实验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㈡本章结构:第一节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内容: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纯净物和混合物,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大气污染。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空气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种混合物。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并顺利的导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对人类生活作出了贡献。空气污染的内容会激发学生对大气环境的关心,自觉保护大气环境的责任感。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内容:氧气的性质,制取,用途,分解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氧气是学生学习的典型的非金属单质。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在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并探索其中的奥秘,并自然引出氧化反应的定义。增加了双氧水制氧气后,学生可掌握两种典型的实验室制气体操作技能。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内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取,用途。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氧

化碳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种气态非金属氧化物。由自然界的碳循环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更深入的认识人类生活。用学生极为熟悉的汽水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逐步学会关心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进一步认识到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由碳酸的形成和分解两个反应很容易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内容:水的存在、作用、性质、组成,水污染来源、危害、防治,软硬水的区别,蒸发过滤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水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种液态非金属氧化物。探究水的组成使学生会分析物质的组成。水污染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养成良好的节水、爱水的习惯和意识。

二、【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第一节?探究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第二节?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第三节?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第四节?认识水的组成?水污染的来源、危害、防治和净化

2. 难点第一节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第二节学生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第三节从实验室制气设计思路出发总结制气装置第四节从元素的角度理解水的组成

三、【教学建议】

1. 课时建议

第一节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2课时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3-4课时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2-3课时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3课时整理与归纳 1课时检测 1课时

2. 教学方法建议:

第一节: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而空气成分的发现不过两百多年。因此,探究空气组成时,建议以培养学生实验前先思考的能力为重。先把这个学生极为熟悉但从未深入思考的问题提给学生,让他们来思考;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对无法入手的学生铺设问题台阶;对学生设计的其它可行方案安排到课后实验并书面展示结果(方案不一定要绝对正确,即使不能得到1/5的现象,也可以从中分析原因)。另外增加空气成分的发现历史中舍勒与真理擦“鼻”而过的故事,使学生体会真实记录、细心严谨的重要性。空气污染最好能了解常州本地的大气质量状况,提出相应的可行的措施。此外除了介绍大气污染外,也可简介家庭室内污染的来源及防治。

第二节: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被不断消耗,但在空气中的含量较稳定。建议由这一矛盾让学生自己想到自然界存在氧循环,并分析是如何循环的。学习缓慢氧化的知识后,可以联系目前流行的“氧吧”、“氧立得”让学生思考,什么人需要去氧吧。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和作用。甚至可以请有条件的学生试着调查“氧吧”、“氧立得”中氧气的制法及原理。高锰酸钾制氧是初中唯一的加热固体制气体的实验,通过这一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课本中双氧水制氧的增加是非常有益的,建议组织学生对高锰酸钾和双氧水两种制氧方法从原料、反应条件、反应装置、操作等角度进行比较,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第三节:建议让学生对碳循环和氧循环进行对比,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的同时,认识到自然界有无数奇妙的化学变化。联系到上一节的催化剂的知识,指出我们现在使用的催化剂相对于自然界的叶绿素、酶有多大的距离,真是望“酶”兴叹,以激发鼓励学生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多的贡献而学好化学知识。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预先用小试管收集好若干二氧化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来探究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这一物理性质。 P43第2题学生家庭实验后,除了完成常规的探究报告。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这一实验用来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是否好?与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有什么不同?

第四节:本节内容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个相逆的变化来探究水的组成。可以由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研究证明物质的组成。水污染的来源可布置学

生查找其它资料(有条件以网络课为好)进行交流,还可请学生调查本校、自己家里的用水量。控制水污染的方法水除了介绍控制工业三废、合理使用农业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外,可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提出切实可行的节水、爱水的行为措施。帮助学生形成合理使用水的意识,培养学生爱护水的行为习惯。

3. 教学注意点:①有关白“烟”,如果仅仅用语言解释“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可能某些学生仍然不理解烟、气、雾的区别,此时教师可举生活中学生感受过的实例来说明,比如,起雾时眉毛上会有水(液体),无色的气体如空气肉眼是看不见的,经过拖拉机喷过的黑烟后人的衣服不会湿,但会变黑(固体)。②对是否是氧化反应的判断可增加氧气雷电条件下生成臭氧的反应让学生判断。③学生做氧气的制取及性质实验时,如果先做木炭、铁丝的性质实验,后做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性质实验。而学生既要练习排水法收集,还需要用排气法收集干燥的氧气,所以需要更换相应的进气导管。如果教师只是口头强调,学生易忘记,所以建议教师将应注意的操作用图示表示在黑板上(或投影),最好进气导管的颜色醒目些。④氧气性质实验的中点燃木炭观察现象时,多数同学会被发光这一现象吸引,忘记还需要检测产物。建议教师仍然在黑板上画图提示。⑤做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时,有些学生因为看不到碳酸这种具体的物质,会将二氧化碳和碳酸两种物质弄浑。建议对比实验,分别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导管口。⑥做灭火实验时,如果梯形台较大,而集气瓶不够大,可在收集满二氧化碳后倾倒的同时,将进气导管通入装有梯形台的大烧杯底部。还要注意轮到排在后面的班级蜡烛烛芯会露出较长,火焰过大而难以熄灭,应提醒学生将烛芯弄短。⑦如果做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由于石蕊的紫色和红色区别不是很明显,建议做对比实验,即,紫色溶液分两份,其中一份中通入二氧化碳,另一份用来对比。⑧学生用碳酸饮料做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速度会比较快。如果时间充足,建议展示一种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停止的制气装置,并提供其它仪器,请学生组合设计新的装置⑨如果用霍夫曼水电解器,为避免玻璃导管对氢气火焰颜色的影响,建议尖导管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替;若不容易看到木条复燃,可在导管末端加一个干燥管。⑩水污染一部分,建议介绍新的节水标志,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时间,部分主题。

四、【问题讨论】 P25图2-3中分液漏斗末端为平的,是否应改为尖的? P47图2-25

蒸发操作没画玻璃棒,是否应要求学生补画在相应位置?明矾做净水剂,从人体健康考虑到底有无弊端,是否需要介绍给学生?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在学习和探究了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之后,学生了解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及制取和用途,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不同物质为什么具有不同的性质,为什么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学生会产生各种疑问,为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准备了一定的条件。本章将带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走入奇妙无比的微观世界,帮助学生用微观粒子的观念去解释宏观现象,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前两章知识的认识,为以后灵活、方便使用化学用语,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做好准备,为后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燃料、金属以及酸、碱、盐知识奠定基础。 ]

(二)本章知识结构本章共分四节,从定性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四个问题概括本章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物质奥秘的? 3、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什么特征? 4、怎样正确地表示物质的组成?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由雪花、汞、冰糖、铝、硫酸铜晶体、钻石的图片,展示绚丽多彩的物质,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2)通过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稀释的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3)探

究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及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体积变小;空气易压缩,水难压缩的事实,让学生感知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开门见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结构。(2)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结构的示意图,真实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等。(3)由原子的质量描述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有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础。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1)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元素开始,认识元素和元素符号。(2)根据纯净物中元素的种类,引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分类的依据。(3)介绍地壳中、海水中、人体中元素的分布和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1)首先结合水、铁、氧化铜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2)其次,让学生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并学会命名,熟练掌握化学用语。(3)从量的角度深化对化学式的理解,对物质组成的认识。这些质量关系为①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②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重点、难点]

第一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粒子之间存在空隙。 2、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学会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第二节 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第三节 1、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能根据单质、化合物、纯净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3、了解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第四节 1、能正确书写化学式,知道化学式的含义,并能进行命名。 2、能根据化学式进行各元素质量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培养定量处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2课时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3课时课堂练习 1课时第三节,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2课时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3课时课堂练习 1课时整理归纳 1课时测试, 1课时

2、教法设想与建议

① 第一节,第1课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建议用多媒体展示绚丽多姿的各种物质(或实物展示),如:铜、铝、胆矾、石墨、金刚石、冰糖、汞、干冰等物质,启发学生探究物质的结构。学生实验:高锰酸钾溶于水,稀释溶液,便于操作,现象明显补充学生实验:无色溶液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补充演示实验:加热,使固体碘升华;致冷,使碘蒸气凝集。然后,通过交流实验现象,感受、想象、解释现象,建立微粒的观念。最后,讨论,P58页联想与启示中的问题。第2课时,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第58页的活动探究中的实验1:1-2分钟后,现象明显。(建议由4人一组来完成,因为浓氨水的挥发性很强,同时做实验时,刺激性气味太浓。)实验2:在酚酞溶液中可加入稀氨水,减少浓氨水的挥发。可以补充学生实验:品红扩散。也可补充演示实验:二氧化氮(或溴蒸汽)的扩散。第59页的活动探究:做学生分组实验时,可以用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也可改为5mL水和5mL酒精混合,现象同样明显。)

② 第二节,第1课时,分子、原子内容比较抽象,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者用球棍模型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

金刚石、氯化钠的结构等,让学生感受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第2课时,原子的构成、离子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联想与启示。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原子的构成。第3课时,原子的质量建议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X10-26Kg,m(氧)

=2.657X10-26Kg,m(碳)/12=1.993X10-26Kg/12= 1.66X10-27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993X10-26Kg/1.66X10-27Kg=16。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巩固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③ 第三节,第1课时,元素与元素符号让学生先收集资料,将知道的元素、含该元素的物质、该元素的作用,填入第70页表3-2中,大家相互交流。然后,引出元素的概念,注意讨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元素符号由于在前面的学习中已出现多次,故学生不陌生,但元素符号的含义要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如:H、2H的含义。另外,离子符号的书写学生有一定困难,建议降低难度。判断纯净物、混合物有些学生尚不熟练,再加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学生会有困难,建议多加练习巩固。第2课时,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元素与人体健康建议由学生查找资料,相互交流,教师作一些指导补充。

④ 第四节,第1课时,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化合价化学式在前面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多次,难点是化合价的引出。建议:淡化化合价的概念,重点应在指导学生记忆常见化合价上。第2课时,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命名建议:先写出一些化学式,标上化合价,让学生讨论探究书写化学式的规律,得到一般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和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然后,由学生根据找到的规律练习书写化学式,反馈矫正,练习巩固。第3课时,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通过示范、模仿、矫正、变式训练,让学生熟练化学式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建议:注意有效数字,难度不能太大。

3、教学中的注意点(1)本章内容抽象,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以及学生成绩的分化,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从宏观走进微观世界。(2)要降低要求,淡化某些概念,控制化学式计算难度。 [问题讨论] 1、微粒是否改为粒子。? 2、计算格式是否按照Ar(Fe)X2/Mr(Fe2O3)X100%? 3、有效数字是否一般为3位?

[参考资料] 进入原子世界原子论是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一种重要思想。按希腊语,"原子"一词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后来,罗马人卢克莱修用这样的诗句来表达:物体或者说物质要素,都是由原始粒子集合而成;虽有雷霆万钧之力,要破坏物质要素也不可能。随着电子的发现和对放射性现象的深入研究,人们终于在明世纪初抛弃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陈旧观念,开始思考原子结构问题。 1904年,汤姆孙首先提出一个被叫做"面包夹葡萄干"的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小球,球内平均分布着质量很大、带正电荷的物质,其中嵌着质量很小、带负电的电子,因而整个原子保持电中性。1910年,另一名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其助手在研究α粒子的散射时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事实。他们用α粒子作炮弹去轰击金属铂片,按卢瑟福的预料,由于α粒子的质量比电子质量大七千多倍,它在轰击铂原子时应该一冲而过。但实验结果却表明,在射向铂原子的八千到一万个α粒子中,会有一个α粒子被原子反弹回去(形成散射)。这好比对一张纸射出一发炮弹,结果被弹了回来一样不可思议。卢瑟福认为原子内部必定存在一个原子核,这个核的体积只有整个原子的100万亿分之一,但它却集中了整个原子质量的99. 99%;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里绕原子核旋转,就好像地球绕太阳运行。这就是卢瑟福建立的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后来的实验进一步表明,核外电子的运动很特别,它不像行星绕着太阳旋转一样有固定的轨道,而是既像声波、水波一样具有波动性,又像子弹一样具有粒子性。因此,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依据当时的实验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原子模型,后经索未菲等人的修正和改良,终于成功地解释

了元素周期律和其他原子现象,从而为人们进一步探索原子世界内部的奥秘打开了大门。(摘自《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英文缩写是STM。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新型表面分析工具。其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和三维扫描。它是用一个极细的尖针(针尖头部为单个原子)去接近样品表面,当针尖和样品表面靠得很近,即小于1纳米时,针尖头部的原子和样品表面原子的电子云发生重叠。此时若在针尖和样品之间加上一个偏压,电子便会穿过针尖和样品之间的势垒而形成纳安级(10ˉ9A)的隧道电流。通过控制针尖与样品表面间距的恒定,并使针尖沿表面进行精确的三维移动,就可将表面形貌和表面电子态等有关表面信息记录下来。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l纳米,纵向可优于0.01纳米。它主要用来描绘表面三维的原子结构图,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还可以实现对表面的纳米加工,如直接操纵原子或分子,完成对表面的剥蚀、修饰以及直接书写等。目前扫描隧道显微镜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出现了原子力显微镜(AFM)。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BEEM)、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PSTM),以及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等。(摘自《世界科技大博览》)

最小的物质--分子把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水中,可以看到红颜色不断向四周扩散,很快整杯水变成淡红色;晾着的湿衣服不久就干了;放在衣箱中的"卫生球",是一种叫"萘"的物质做成的,它会逐渐变小,而箱中的衣物都有它的气味。这些现象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原来,水、奈等物质,都是由很小很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单位,所以又称它为最小的物质。自然界中的水,无论是海水、河水、井水,还是雨水,都是由相同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冰雪则是固态的水,它是由水分子按一定规律排列而形成的。水分子很小很小,喝一瓶汽水,大约要喝进8亿亿亿个水分子。单个的水分子,就是一般的显微镜也观察不到。分子永远处在不停的运动中。红墨水中含有红色的染料,这种染料的分子在水中自由扩散,于是水杯中的水都成为红色的了。湿衣服上的液态水分子扩散到了空气中,衣服就干了,这种现象叫蒸发。固体卫生球的萘分子也能一个个飞入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升华"。萘的升华,使卫生球越来越小,而萘分子充满了衣箱各个角落,使蛀虫无处藏身。鼻子能够闻到气味,也是由于物质的分子接触到鼻中的神经细胞。各种不同的分子对嗅觉神经的刺激不同,感觉到的气味也不同。警犬在执行任务时,就是用鼻子不断捕捉罪犯遗留下来的某些分子而追踪罪犯的。有些昆虫能分泌特殊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分子随风飘散,在几十里外的同类昆虫用触角收集到这种分子,就会赶来相聚,真比拍电报还灵。(摘自《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静止的分子:绝对零度如果问你: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7有的人可能会说:南极或北极,因为南极洲最低气温(1983年)是-89.2℃。但是,最冷的地方却不是这两个极地,而是在荷兰的莱顿市低温实验室。以前人们在不知道微观世界时,无法深入地理解热和冷是怎么一回事。实际上,热和冷都是分子运动造成的。一个物体或冷或热,取决于它的分子运动速度的快慢。分子运动l越慢,温度越低。而运动越快,温度也越高。但是。分子能静止不动吗,如果我们能使温度达到-273.16℃时,分子便会真的静止不动--但是这一想象中的最低温度(绝对零度)到目前为止尚未能达到。当然,人们能做到的已经非常接近于它了。在荷兰的莱顿市低温实验室中,德·哈斯教授使某些在固态氮中冷却的盐类突然退磁,从而成功地获得比绝对零l度只高1/I000度的温度。人们已经能够用这些盐类的几乎静止不动的分子进行一些有趣的考察研究了。莱顿市可以宣布它拥有最冷的场所,不仅在地球上是最冷的,在整个宇宙间也是最冷的。(摘自《世界科普画廊》)

分子原子电子和离子分子论产生以后,人们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它的分子又是由多种原子化合而成的。可是在物质中也有直接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例如铁、锡、碳等固体状态的元素就是。此外,如氧、氢、氮等气体状态中的元素,是由两个相同的原子化

合成分子而组成的元素。这种原子、分子的发现是通过化学实验反应、然后抽象推理出来的。到了20世纪,才用物理方法证实了原子、分子的存在。那么,顾名思义,原子是否真的不可分呢?在化学反应中,它表现的状态的确是不可分的。可是,对它进行物理试验,情形就不同了。现已清楚,它不是不可分的,而是具有一定构造的复合体。这点通过研究气体中的放电现象,已经得到证实。分子和原子,作为整体,其电性是中性的。因此,分子集合体的气体是不导电的。可是,在气体中可以产生放电而让电流通过,这是19世纪初期的电学家发现的。也就是说,它显示了气体的电性不是中性。解开这种放电现象之谜的是英国的J.J.汤姆逊,那是1897年的事了。他证实,电可以把气体中的分子和原子分割为带电的两部分。因此,这时的气体不是中性了,所以,可以通过电流。他还发现,被分割的一部分,其质量比原子小得多,且带阴电,由此,确认为电子。电子是具有最小电量值的质量最小的粒子这一理论学说,最初是由爱尔兰人斯特尼(1826~1911)于1874年提出来的。后来,由于英国物理学家约翰·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从而证实了斯特尼的预想--电子存在论。如果用"克"单位表示电子质量的话,那是小数点后加上27个零。被分割的另一部分带阳电,它比电子要重得多,取名为"离子"。(摘自《国民科普大课堂》

永不停息的物质分子运动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分子很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就是在光学显微镜下也看不到它们。那么,怎样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呢?在科学上,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是由实验来证明的。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在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的花粉时,发现花粉颗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取一滴稀释了的墨汁在显微镜下观察,同样看到小炭粒在不停地游动着,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每个小炭粒运动的路线是一条不规则的折线。由于这种现象是布朗发现的,所以把这种运动叫布朗运动。布朗运动说明,悬浮在水中的微粒被水分子包围着,不断受到水分子的撞击,如同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一群鱼在冰块周围游来游击,不断撞击着冰块一样。某个时刻向左的力量大些,冰块就向左运动;下一时刻向右的力量大些,冰块又向右运动;向前的力量大些,冰块又向前运动,……就这样,冰块一会儿前、后,一会儿左、右地运动着。从显微镜中看到的小颗粒好比冰块,水分子好比鱼群。冰块的运动是鱼群运动引起的,小颗粒做无规则运动,正是水分子无规则的运动推动的。科学观察表明:布朗运动是绝不会停止的。不管在白天或黑夜,也不管在夏天还是冬天,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的悬浮微粒,随时都可以看到布朗运动。由此证明,物质分子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摘自《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并不"基本"的基本粒子两千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一个物体一直分割下去,将会怎样?能不能找到一种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 物理学家先是发现许多物体都由很小的分子和更小的原子组成。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它的中心是原子核,核里有质子和中子,环绕原子核运转的是电子。因此,人们一度认为,质子、中子、电子和光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并将它称为"基本粒子"。随着实验技术的日渐完善,近40年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一大批新的基本粒子。至今为止,基本粒子已是一拥有300多个成员的大集体。在这些成员中,论质量有的竟是电子的 6 000倍,而有的轻得没有静止质量;论寿命,有的可以"永久生存'",而有的还不到亿亿分之一秒。这么多形形色色的基本粒子的发现,给物理学家出了一个难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粒子,而且每一种粒子都与另一种不相同呢?于是,有的科学家设想:这些不同的粒子可能组成几个家族,每一个家族内的粒子可能按照非常有规律的方式彼此有些差异。大家知道,元素周期律的出现,是由于原子具有内部的结构。物理学家由此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想法,基本粒子是不是也有内部结构,从而可以像原子一样列出一个规则的表来?根据这样的思路,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进一步的假设,认为基本粒子是由三个(或一对)更基本的粒子组成的体系,他们称之为"夸克"。令人高兴的是,根据这样一个假设,可以解释许多实验事实。但是,夸克是真的存在呢,还是仅仅是一种数学上的臆想?有待物理学家在以后的实验中进一步解答。可以肯定的是,基本粒子

并不"基本"。基本粒子世界还有许多尚未揭开的谜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追寻。(摘自《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质子、中子里有些什么沈建其盖尔曼(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及浙江大学物理系,杭州 310027)

对强子结构和标准模型研究的一再成功已表明夸克和色场是强子世界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尽管如此,强子物理还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困难,如夸克幽禁、质子自旋危机、质子衰变等。一、质子、中子不是点状粒子对于物质结构的探索是科学的重要任务,自从有人类出现,这种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在19 世纪,人们逐渐弄清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应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就如剥笋一样层层盘剥下去,每一个层次的发现,都是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深化。在原子核层次下面,质子和中子是否还有其内部结构呢?质子和中子不是点粒子,它们都具有内部结构。在30年代,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作为核子的质子和中子是基本粒子,应该象点粒子,根据狄拉克的相对论性波动方程,质子的磁矩是一个单位核磁子,中子由于不带电,因而磁矩是零。但出乎意料的是,实验家斯特恩测得的质子磁矩却为5.6个单位核磁子,中子磁矩也不是零,而是-3.82个单位核磁子,与点粒子理论相悖。这些都清楚地说明质子、中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它们可能是具有内部结构的。60年代,霍夫斯塔特等人用高能电子轰击核子,证明核子电荷呈弥散分布,核子的确具有内部结构[1]。既然核子并不是点粒子,那么其内部的物质是怎样分布的呢?也许有三种情形:或者核子内有一个硬核,核子象一枚桃子;或有许多颗粒,象石榴一样有许多子;或没有颗粒,疏松如棉絮状。具体属哪一种情形,要靠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来作进一步决定。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指用极高能电子去撞击质子或中子,使后者激发到一个个分立的能级即共振态,甚至达到使π介子离化出来的连续激发态。非弹性散射实验会改变质子、中子的静止质量。实验表明,质子、中子内部有一个个点状的准自由的粒子,它们携带有一定动量和角动量。那么质子、中子内的这些点状粒子是什么呢?具有些什么性质?二、夸克模型1964年,美国科学家盖尔曼(见右上图)提出了关于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强子是粒子分类系统的一个概念,质子、中子都属于强子这一类。“夸克”一词原指一种德国奶酪或海鸥的叫声。盖尔曼当初提出这个模型时,并不企求能被物理学家承认,因而它就用了这个幽默的词。夸克也是一种费米子,即有自旋1/2 。因为质子中子的自旋为1/2,那么三个夸克,如果两个自旋向上,一个自旋向下,就可以组成自旋为1/2的质子、中子。两个正反夸克可以组成自旋为整数的粒子,它们称为介子,如π介子、 J/ψ子,后者由丁肇中等人于1974年发现,它实际上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组成的夸克对。凡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粒子称为重子,重子和介子统称强子,因为它们都参与强相互作用,故有此名。原子核中质子间的电斥力十分强,可是原子核照样能够稳定存在,就是由于强相互作用力(核力)将核子们束缚住的。由夸克模型,夸克是带分数电荷的,每个夸克带+2/3e或-1/3e

电荷(e为质子电荷单位)。现代粒子物理学认为,夸克共有6种(味道),分别称为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顶夸克、底夸克,它们组成了所有的强子,如一个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一个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则上夸克带+2/3e电荷,下夸克带-1/3e电荷。上、下夸克的质量略微不同。中子的质量比质子的质量略大一点点,过去认为可能是由于中子、质子的带电量不同造成的,现在看来,这应归于下夸克质量比上夸克质量略大一点点。质子和中子的组成:一个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一个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虽然夸克模型当时取得了许多成功,但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如重子的夸克结构理论认为,象Ω-和Δ++这样的重子可以由三个相同夸克组成,且都处于基态,自旋方向相同,这种在同一能级上存在有三个全同粒子的现象是违反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说的是两个费米子是不能处于相同的状态中的。夸克的自旋为半整数,是费米子,当然是不能违反泡

利原理的。但物理学家自有办法,你不是说三个夸克全同吗?那我给它们来个编号或着上“颜色”(红、黄、蓝),那三个夸克不就不全同了,从而不再违反泡利原理了。的确,在1964年,格林伯格引入了夸克的这一种自由度——“颜色”的概念。当然这里的“颜色”并不是视觉感受到的颜色,它是一种新引入的自由度的代名词,与电子带电荷相类似,夸克带颜色荷。这样一来,每味夸克就有三种颜色,夸克的种类一下子由原来的6种扩展到18种,再加上它们的反粒子,那么自然界一共有36种夸克,它们和轻子(如电子、μ子、τ子及其相应的中微子)、规范粒子(如光子、三个传递控制夸克轻子衰变的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玻色子、八个传递强(色)相互作用的胶子)一起组成了大千世界。夸克具有颜色自由度的理论得到了不少实验的支持,在70年代发展成为强相互作用的重要理论——量子色动力学。

《第四章燃料燃烧》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通过对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本章的“活动与探究”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让学生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再设计实验去检验自己的假设,这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的要求都有了提高,也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定律,也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在学习了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知识后,学生对于化学反应中质量为什么会守恒很容易理解,学习这个定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从本章开始,学生又开始学习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准确、更科学地认识物质。用定性和定量的不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化学方程式的出现,使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只有在对物质的结构、化学式的书写、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比较扎实的学习之后,才能对化学方程式的学习较为容易接受;而化学方程式又是化学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化学用语,学好化学方程式是做好化学计算的前提,也是定量研究物质变化的手段。本章有关“化石燃料的利用”部分,相对于前面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更密切相关,容易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充分利用这一节,挖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关注环境、关注社会,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使命感,激发学生为解决能源危机而刻苦学习的斗志。

(二)本章结构

第一节:(1)说明火是燃烧时的一种现象,给出三幅彩图,均为有火的画面,其中有造福于人类的,也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说明科学是一把双刃剑。(2)通过回顾第1、2章有关内容(燃烧现象),总结燃烧的概念。(3)通过三组探究实验,归纳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三组实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和整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对于“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知识”的重要性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和认识。(4)通过“观察与思考”,了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以及爆炸的现象,培养安全意识,认识燃料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生产、运输、使用、贮存易燃、易爆物的安全常识。(5)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各种灭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灭火原理,认识防火的意义。在调查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二节:(1)从火柴燃烧和酒精燃烧两个现象引起对物质反应过程中质量变化的思考,而后进行“活动与探究”:设计实验——猜想质量变化——进行实验论证——得出正确结论。(2)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意义,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运算,是全书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在这一节里,要让学生规范使用化学用语,明确计算格式,尝试多种解题途径。

第三节:(1)介绍什么是化石燃料,使学生对“化石”两个字有深刻的理解,产生危机感,激发学生为寻找新能源而努力学好化学的奋斗精神。(2)介绍化石燃料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全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使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3)介绍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加工常识,对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有初步的印象。

【重点、难点】

第一节:重点(1)燃烧概念(2)燃烧条件(3)灭火方法难点(1)通过探究活动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2)P89“联想与启示”的问题回答(3)“面粉爆炸”实验(4)P93“练习与实践”问题回答第二节: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2)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运算难点(1)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第三节:(1)了解哪些属于化石燃料(2)化石燃料与污染的关系(3)合理利用资源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3课时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5课时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 1课时(课前调查活动自行安排)本章复习 1课时本章测试 1课时(二)教法设想与建议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本节知识与第2章中氧气的性质有紧密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帮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呈现旧知识,将新知识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构成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程序化、网络化。(1)“火”不等于“燃烧”,火只是燃烧的一种现象。火焰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让学生完成P87表格的同时,注意各种物质燃烧时火光的不同,还可举出其它颜色的火焰的例子。〈补充实验〉用铂丝蘸取硫酸铜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2)P88“活动与探究”的〔实验1〕中,用棉花球蘸酒精和水燃烧的实验会引起部分学生误解,将注意点放在棉花球上,而非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可以改成用燃烧匙装少量水和酒精分别点燃,或将水、酒精分别置于两个蒸发皿中,投入一根燃着的火柴,观察现象。(3)总结燃烧的条件,还可补充如下实验(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块白磷放入水中。烧杯口放一铜片,铜片一端放少量红磷,另一短放一小块白磷。观察现象。然后拿去铜片,给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4)P89“观察与思考”的实验较简单,可改成“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备蜡烛和一只白瓷碗,人人动手,增强趣味性、直观性。(5)讲解“爆炸”现象时,可以举出锅炉爆炸、自行车胎爆炸等例子与火药爆炸做对比,将爆炸分为化学反应引发的爆炸、物理膨胀引发的爆炸、核物理爆炸等类型,然后再详细讲述化学反应中的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和后果。(6)P91“面粉爆炸”实验不易做出,可采用让2—3位学生同时演示的方法,成功几率大一些,也增强了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7)〈补充实验〉如图,点燃不纯的氢气,小筒高高掀起。第2章“水的生成实验”中,教师在讲课时已指明纯净的氢气才能安静地燃烧,这里补充这一实验,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爆炸” 这一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前后呼应。(8)讲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时,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查和交流,这一段内容采用互教、互学的方式,结合人防知识,发挥学生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9)补充一些安全标志让学生辨认、识记。(采用投影片等方式)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节内容多,重点难点突出,5课时可按如下方法分配:一、质量守恒定律 1课时二、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1课时三、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 2课时四、本节练习 1课时教法设想:(1)将P95“活动与探究”中的两个实验顺序颠倒一下,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较为简单,先做这个实验,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2)可补充一个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如图,锥形瓶内装有稀硫酸,小试管里有氯化钡溶液,先称量

该装置的质量;然后将锥形瓶倒置,反应后再称量,对比反应前后的质量。(3)P95“活动与探究”中的第一个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实际涉及到两个反应,在课本上补充“CO2+Ca(OH)2→CaCO3+H2O”,并告知学生这两个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4)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动中,有一部分学生会操作失败,可指导学生看阅P96“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进行教育和鼓励,使学生树立不畏挫折的正确观点。(5)P97解释质量为什么会守恒时,课本上给出“2Mg+O2→2MgO”,要对系数2的来历加以解释,为后面讲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奠定基础。(6)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难点,要多讲、多练;会读化学方程式,了解意义,并能与前面的化学反应表达式加以区分。(7)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要明确,有的题目可一题多解,要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开扩思路;补充练习题,训练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8)本节内容可让学生自己编一些习题,与同学交流、讨论。

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本节是一个很好的调查研究的素材,建议学习重点放在课外。(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调查,调查地点可选择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煤炭研究所、炼焦厂、加油站等。为使学生的调查范围更广、调查内容更全,可将学生分组,有选择、有目的地调查。(2)课堂上,由学生做主讲,相互交流,归纳总结;教师做好串联的工作。

【问题讨论】

1、燃烧概念: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没有强调是氧化反应,而燃烧的条件里却强调氧气必不可少。是否需要补充讲解没有氧气参与的燃烧?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2、课本上只描述了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我认为应该补充讲解由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因为这类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很常见。

第五章《金属与金属矿物》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1.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通过前面四章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道了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到燃料的燃烧给人类会带来的幸福或灾难;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微观粒子概念,认识到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等。也就是说:同学们已接触了较多的非金属元素的知识。而在初中阶段,对“金属元素”的系统研究,是化学教材中首次出现的。对“金属与金属矿物”的系统认识,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且与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金属——铁的研究,就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了。本章内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围绕“金属的性质、金属矿物存在的形态、怎样冶炼、金属的特点和用途、如何防止金属腐蚀和如何利用石灰石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活动与探究”,使学生从熟悉身边的物质及现象入手,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交流、动手实验、大胆猜测,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向生活以及走向社会。教师对这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处理,要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有条件的话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将科学探究向深层次推进。

2.本章重点和难点

能否正确分析和把握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是决定教学成效的关键。

第一节: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难点—如何鼓励胆小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得到锻炼

第二节:重点—铁的冶炼、合金难点—“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操作全过程

第三节:重点—钢铁的锈蚀条件、防锈方法、变废金属为宝难点—铁生锈的条件

第四节:重点—石灰石主要成分的检验、生石灰与熟石灰的转变难点—石灰石、生石灰与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

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 2课时第二节铁的冶炼合金 2课时第三节金属的防护和回收 1课时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 2课时或3课时本章整理和归纳 1课时本章练习或测试 1课时

2.教学设想与建议

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①本节内容建议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组织教学。因为化学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是用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本节内容实践性很强,实验时又没有严重的危险。再说,通过前几个月的学习,同学的动手能力是在逐渐的提高,而且同学中的一种潜在喜爱动手的能量不可低估;所以,教师尽管大胆、放心的让学生去做。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探究过的实验入手,“镁带的性质”、“加热铜丝”、“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质量守恒定律中的“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等,多少也认识了一些金属;上述铺垫好后就可以引入新课,告诉学生,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物质中的一大家族——金属与金属矿物。“金属”、“金属矿物”是人类赖以生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例如,历史上的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金属材料作为主要标志的。可以说“没有半导体材料的发明,便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同学们经过前面的学习,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这些金属就在学生的身边,就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而且能很方便的找到。让他们用自己带来的金属做实验情趣更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金属具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第二学期结束的实验考核奠定牢固的基础。②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讲一些“化学元素漫话”,再一次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铁栏杆上涂的“银粉”—铝;热水瓶内胆壁的金属—银;温度计里象水一样的银子—汞;未来金属—钛;最重要金属—铁;地球上最多的金属—铝;电器工业的“主角”—铜;马口铁的“外衣”—锡;蓄电池的“主角”—铅;白铁皮的“外套”—锌;闪光灯中金属—镁;金属的贵族—金;最难熔的金属—钨;最硬的金属—铬;最轻的金属—锂;食盐里的金属—钠;原子弹的“主角”—铀等。再如:一滴水那么大小的纯铜,可拉成达两公里长的丝,或压延成比床还要大的几乎透明的箔片。③介绍常州地区(一市三县)的金属矿物常州市三县矿产资源分布很不平衡,种类不多,金属矿物资源非常贫缺,但也有具优势的矿种资源,如岩盐、硅灰石、方解石等。常州市1/6以上面积是平原(主要存在的是煤矿),找其它矿物难度很大;比较集中分布在三县。 a.黑色金属铁矿分布于溧阳的别桥乡的土山、新桥等;矿物的主要成分有磁铁矿、黄铁矿。 b.有色金属溧阳的南部山区具有一定工业意义的是周城乡中巷的铜矿。 c.贵金属矿溧阳的城西乡的土包山,矿床以金为主的金铁硫矿。 d.石灰岩武进的孟城,主要成分有:CaO、MgO、SiO2、Fe2O3、Al2O3等。 e.石灰石质大理石溧阳的南部青山村一带,主要成分有:CaCO3等。 f.石英砂岩溧阳的瓦屋山赋产石英砂岩,主要成分有:SiO296%、Al2O30.6%等,达到玻璃硅质原料或冶金原料的工业要求。

第二节铁的冶炼合金①做好“CO还原Fe2O3”的演示实验。由于学生按新教材的学习,没有学“H2还原CuO的实验”,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让学生来掌握这方面的完整知识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务必将此实验的“反应原理、操作步骤及证明反应已发生的”一套装置详细的告诉学生。还要当心,教师演示时很可能会出现“石灰水倒吸”的情况,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关键要有足够的一氧化碳。②工业生产设备的介绍——高炉目前为止,只要学习一种生产设备——炼铁高炉。要将炼铁高炉的结构向学生讲解清楚,有可能的话,可以带学生到炼铁厂去参观考察一下(向十五中学、实验初中以前曾成功的做过此方面的试验)。③关于“生铁和钢、合金”内容的教学,由于化学与社会

生活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建议课前布置学生去“图书馆、在相关的网站、向父母或有关企业部门调查”收集资料,作好书面材料在班上或小组进行交流,并作为一次学生档案资料的积累;也可以让学生回忆所看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其中海轮触礁而断裂之事,说明当时最好的钢材质量水平,若按当今的标准来分析,可能是不合格钢材;通过活动鼓励学生要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介绍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和我国的钢铁工业飞速发展情况,特别强调1996年后,我国的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居世界前茅。及时进行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⑤“塑钢”不是合金。

第三节金属的防护和回收①建议在讲本章第一节内容前就布置学生做家庭实验。书上第127页的图5—14的活动与探究,当然,这些实验不一定都能做。但做其中的②、③、④实验条件是能办到的。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随天数的增多现象有什么不同,作好适当的记录;到了讲该节内容时,请同学把所做的实验带到学校。对学生做的无论成败如何都要加以肯定,因为,我们倡导的是一种精神。不过,总有做成功的学生;可请他们介绍具体的做法;然后,归纳出铁生锈的原因,最后寻找出防锈的方法。在这些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了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努力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也只是将知识作为一种载体或媒介,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对现象进行分析,学会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地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而是感到是进行科学探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②由于金属易受腐蚀,造成了金属的浪费。如工业排放的某些废水中含有银离子,即造成环境的污染又浪费金属;钢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特别是潮湿的空气中浪费更大。可以让学生说生锈的事实,也可让学生讨论“你有什么方法回收废金属呢?”。常州快餐单位——“丽华快餐”,以32节废旧电池换取高级快餐的举措,为减少环境的污染作了贡献。

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①对CO32-的检验,建议让学生带些家庭实物。如旧的珍珠物品、花盆中的小石子、鸡蛋壳、碱面等来完成书第132页的图5—20的实验。②书上第134页的图5—24的演示实验要做,很方便的。③介绍江苏地区的旅游点——宜兴的各个山洞里“水滴石穿”的现象,同学们肯定都去过。让他们叙述屋檐下石块,在长期的屋檐水的作用下,日久天长地被水击穿的现象。要求学生观察一下你生活的环境中是否有这样的事例,并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本章知识网络]

原理:高温下用CO还原铁矿石设备:高炉物理性质:色、态、金属特性、硬度等干燥情况—稳定空气铁性质与氧气反应潮湿情况—锈蚀纯氧—燃烧盐酸 Fe+2HCl

FeCl2+H2↑ 化学性质—与酸反应稀硫酸Fe+H2SO4 FeSO4+H2↑ 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CuSO4 FeSO4+Cu 合金—新型金属 CaO Ca(OH)2 CaCO3

[资料卡片]

珍珠哪里去了?克娄巴特拉七世是托勒密王朝的末女王,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埃及艳后。她父亲死后,她与兄弟共同统治富饶的埃及。公元前48年,她在罗马统帅恺撒的帮助下,击败兄弟而独霸王位,将价值连城的王冠戴在自己的头上。王冠上镶有一颗珍珠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珍珠,名叫“埃及的眼泪”。夺位之事,引起王妹安尔西格尼的不满,王妹时刻想报复。公元前44年,恺撒被人刺死,其部下安东尼举兵进攻埃及,克娄巴特拉七世无法抵抗安东尼的进攻,准备投降并以“埃及的眼泪”讨好安东尼。可是,一件奇怪的事破坏了她的计划。欢迎安东尼的宴会开始前,一个侍女突然报告说,王妹的女佣偷去了“埃及的眼泪”并把它吞到肚里去了。女王想刹了女佣取出珍珠,但又怕被玷污的东西送人反而是一种亵渎。犹豫之时,王妹突然建议说:“让她喝醋,醋喝多了她就会泻个不停,一定会把珍珠泻下来。” 于是女王令人一个劲地给女佣灌醋,女佣果真泻个不停,但始终没有见珍珠

下来。珍珠到哪里去了呢?原来珍珠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在酸的作用下,珍珠溶解了。王妹设计报复了女王,让这颗“埃及的眼泪”永远地消失了。

钢铁大桥和万吨巨轮为何断裂 19383年3月14日,比利时的哈塞尔特城,温度低达零下15℃横跨在阿尔伯运河上的阿尔伯大桥在寒冷中屹立着,显得格外雄伟、壮观。突然,从桥下传来惊天动地的金属断裂声,接着,桥身剧烈抖动,桥面出现裂缝,桥上的惊恐万状,争先恐后地向桥的两端奔逃,不到几分钟,大桥折成几段,坠入河中。 1954年寒冬,在爱尔兰寒风凛冽的海面上,3万2千吨级英国油轮“世界协和号”正在航行,水手发现船体中部出现裂缝,立即向船长报告,话音未落,忽然一阵巨响,油轮裂成两段,迅速沉入海底。谁是着两起事件的罪魁祸首?经过有关专家的调查研究,终于真相大白,罪魁是藏在钢铁中的磷元素。钢铁中的磷元素含量过高,致使钢铁有冷脆性。寒冷的日子里,藏在钢铁中的磷使钢铁发脆,造成阿尔伯大桥断裂“世界协和号”油轮解体等严重恶性事故。为了防止类似恶性事故的再次发生,人们在炼钢时,除减少生铁中的磷含量外,还加入适量的氧化钙,使磷变成炉渣除去,以消除钢铁的冷脆性。

21世纪的朝阳产业——材料科学一.再现风骚的传统材料 1.高温结构陶瓷的显现与应用 2.光导纤维交流容量倍增 3.蓬勃发展的合成材料二.异军突起的信息材料三.倍受青睐的形状记忆材料四.新世纪的宠儿——纳米材料五.前途无量的超导材料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生态环境材料等等。大家知道一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成功,可以引起人类文化和生活新的变化,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人类生活也不能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相反,有很多新技术,因材料不过关,很难实现。例如长距离输电,中途损耗很大,以致造成我国全国电力分布不均;又如,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的一种能源,但目前还没有研制成将光电转换效率很高的材料。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材料是科学的先导,没有新材料的发展,便不可能使新的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各同仁批评指正。 2002.11.28

第6章溶解现象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首先,溶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如碘酒、红药水、紫药水、酒精灯灯用酒精以及一些日用调味品;溶解现象也是学生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也曾经自己动手配制过溶液,如冲糖水、冲咖啡等,有一定的实际生活经验;对于溶质和溶液以及质量分数(或质量百分比或浓度)的计算,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前阶段的数学或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已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此外,在一个阶段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一些化学反应就是在溶液中发生的,也接触过一些试剂,例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稀硫酸等,这些物质本身也都是溶液,在前面的一些基本实验操作中训练时,也已经遇到了溶液的有关问题,如食盐水和纯水的区别,过滤和蒸发等,以上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进行本章学习的知识方面的基础。其次,学生在看到形形色色的溶液,看到它们各不相同的性质,会产生相当的好奇感,激发起探索的愿望,形成学习动机,而且这些溶液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了解的,是必须的,这也可以促进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进行本章学习的心理准备。第三,通过上册书五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原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逐步了解并熟悉化学学习的方法,知道怎样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探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这是学生进行本章学习的能力准备。综上所述,在这里专门安排这一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因为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从本章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同时,在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的知识,有关

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因此本章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当然也为后续学习中深入学习分散系做了准备。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共分三节。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溶液的概念、形成与性质。 2.溶液组成及其表示方法。 3.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4.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地位和应用。 5.乳化现象和结晶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节: 1.通过由学生回忆把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用途,激发学生对溶液等液体的潜在认识,并通过“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这组实验,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并体会到我们身边的许多液体都是溶液。 2.通过洗洁精洗去油污的探究活动认识乳化现象并了解乳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探究活动来了解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以及加速溶解的方法, 4.通过生活和以往学习中的3个问题根据书上的探究活动了解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及其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节: 1.从日常生活经验和图例了解溶液的组成,溶质与溶剂的概念,并交流与讨论常见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溶液的质量关系,学习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3.通过例题学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4.与同学协作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第三节: 1.通过三组探究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与溶剂本身的性质以及温度。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交流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4.学习描画溶解度曲线,并能利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5.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第一节:重点: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 2.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知道物质溶解时温度会变化。 4.知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熔沸点和导电性会改变。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的形成。

第二节:重点: 1.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关系。 2.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难点: 1.溶质与溶剂的辨证关系。 2.涉及体积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与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第三节:重点: 1.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4.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难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2课时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 5课时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3课时本章复习 1课时本章测试 1课时

二、教法设想与建议:

总体建议: 1.由于本章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性较强,在处理本章教材时,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出发,让学生在在“同化”与“顺应”中建构新的知识。2.本章所涉及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物质,因此本章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探究活动的作用,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实验,并从中体验与理

解相应的知识点。其次对于本章的知识,学生也有“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也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对相关知识的独特见解,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进一步习惯合作学习。再次本章出现的“拓展视野”部分的知识,也是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的,并且都与生产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有必要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了解与体会溶液的重要性。

3.本章内容应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第一节 1.P151页的活动与探究中,建议再增加一组悬浊液与乳浊液的例子,如把面粉放入水中,动物油脂放入水中。每一组各有两至三种液体,更容易让学生了解与归纳每组液体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溶液特点的理解。 2.对于溶液的特点:均一性与稳定性应当在比较三类液体的基础上加以分析与说明,并建议把三种液体的形成过程能用简单动画演示,让学生对其微观过程有直观的认识,更好的理解溶液的形成。 3.由于学生见到的无色溶液较多,所以很容易把无色也当作是溶液的特征。所以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多展示几种有色的溶液,纠正学生的想法,并为以后利用溶液的颜色鉴别物质打下基础。 4.对于乳化作用建议也可用简单动画演示其微观产生过程。 5.在P153页的“活动与探究”部分,建议再做一个生石灰溶于水的实验,并可简单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史实,一方面是学科间的渗透,另一方面也可增加课堂趣味性。 6.对于P154页的“活动与探究”,因为难度不大,可以改为家庭小实验,由学生在家里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即可。 7.P155页的“联想与启示”,第一、第二两个问题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对其中的原理较难解释清楚,建议在P155页的探究活动实验一完成后再进行思考。而第三个问题则是学生比较了解的,能够较好的进行解释。 8.固体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建议也可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演示,加强直观性,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第二节 1.书上P157页通过图6—9讲述溶液的组成,虽然看上去比较清楚,但是不利于学生得出质量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建议补充该实验,并通过天平检测质量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上述公式。 2.对于溶质是固体的情况,学生了解比较多,但对于溶质是气体和液体的情况,学生的了解是比较少,甚至是完全不知的。建议在此可以补充溶质为液体与气体的实验。如可补充油脂溶于汽油、酒精与水互溶的实验,补充氯化氢或氨气的喷泉实验等,既可以达到上述目的,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对于溶质与溶剂的辨证关系与判别,学生是比较容易搞错的,在此应加强练习。 4.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书上的例题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但是这部分内容考试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在这里要补充一些内容:1、涉及体积、密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2、溶液稀释的计算。3、与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5.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操作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包括量筒、天平的使用、药品的取用等。 6.“拓展视野”里的“无土栽培”是一种逐渐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并推广的种植新方法,所以做一些介绍是必要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更加意识到溶液的重要性。

第三节 1.本节内容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设置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教学问题,展示出问题中的矛盾所在,引导学生较好的进行思考、讨论与展开。 2.P164页探究活动实验一“量取5毫升水分别溶解食盐、蔗糖、消石灰各5克”,在现在的温度下,5毫升水不能把5克食盐或蔗糖溶解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建议把5克改成3克,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3.P164页“交流与讨论”中,第二题“毛料衣物干洗的原理”:干洗是利用清洁剂或溶剂,除掉衣服上的污渍。目前主要是用四氯乙烯等干洗剂溶解衣物上的油脂等污迹。 4.在以往的教学中,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容易混淆,所以在分析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后,可以补充一组实验:熟石灰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与食盐的不饱和溶液是相对而言的浓溶液,从而让学生理解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之间的区别。 5.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与掌握的概念,因此要在饱和溶液的概念的

基础上,让学生从溶剂的量是确定的100克出发,从而理解为什么说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6.在P166页的“活动与探究”中,学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时,应该以学生在数学上已经学习并掌握的函数解析式和函数图象的绘制为基础。 7.建议在结晶一节,增加一个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实验,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蒸发结晶与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两种方法的区别与适用范围。 8.对气体溶解度建议也应做一定的介绍,因为气体溶剂度及其影响因素也是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范围也较广。

【问题讨论】

1.在通过实验探讨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时,是否要提一提悬浊液与乳浊液的概念,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分散系做准备。 2.在讲述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时,是否要提出电离的概念,为第7章的学习做适当铺垫? 3.在学习溶解度曲线时,如学生对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的意义提出质疑,是否也应提一提过饱和溶液的概念?

【参考资料】

溶液的早期认识人类应用溶液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可以说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溶液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天然水就是溶液,植物和动物体内的液体也都是溶液。在古代,有关酱、醋、酒之类的东西,都属于溶液。尤其是在制盐的过程中,无论是海盐或井盐都要先尝试盐水的浓度以确定其开采价值。据有关记载,在4、5世纪时,希腊炼金术士辛内索(Synesios)制作了一种比重计,以测量酒、醋、牛奶、蜂蜜等水溶液的比重。到了6世纪,已经有了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基本相同的比重计。11世纪初阿拉伯人比鲁尼(al-Biruni)对当时一系列液体和金属盐溶液所测得的比、重数据,已经相当准确了。到了16世纪,化学发展进入了所谓医药化学时期,由于化学家摆脱了中世纪炼金术家的一些神秘观念的束博,化学研究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紧密的关系,因而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有很多人从事矿泉水的研究。由于各地的矿泉水的药理性能非常复杂,困而对它的研究也就促进了有关溶液的分析研究。于是对溶液中各种定性反应的认识也就逐渐的多起来。在此以前一些研究者只是简单地把一定量水蒸发干,称出残渣的重量,计算出矿泉水中溶解物质的比例。到16世纪中叶,人们则进一步根据盐类的特征晶形,从溶液中使盐结晶出来加以识别。例如,德国医生李巴维(Libarius,A.1540-1616)在1597年曾指出:确定水中深质的品种,可将水样蒸发浓缩,在其中悬一稻草或棉线,让溶质在它的上面结晶出来,从结晶的形状可以判断它是明矾还是硝石。可见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溶解和结晶的方法。关于利用化学试剂对水深液进行定性检验,大概在公元初就开始了。古罗马的普里尼曾介绍过用五倍子浸液检验胆矾溶液中的铁。后来李巴维便利用这个反应来检验矿泉水中的铁。他还发现铜盐溶液与氨作用时显现翠蓝色,因而可以用胆矾溶液检验水中的氨。17世纪荷兰医生埃享尼乌斯(Tachenius,O.1620-1690)系统地研究了五倍子浸液与各种金属盐溶液的反应。他曾用它来检验尿中的铁,以研究铁的排泄途径。他还用苏打溶液检验驱蛔药水中污染的物质铜。医生高克尔(Gockel,约17世纪)曾采用硫酸检验葡萄从贮器上污染的有毒物质。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依靠前人的实践经验和自己的钻研,把当时的溶液检验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编写了一本关于矿泉水的专著《矿泉的博物学观察》,相当全面地总结了当时已知的关于水溶液的各种检验方法和化学反应。他研究制取五倍子浸液时发现,这种浸液滴入铁盐溶液,会使溶液变黑。他认为这种变化可以检验铁的存在。又由于这种溶液可以当作墨水用,于是他研究了制备的方法,确定了配方。后来人们沿用这个配方生产高质量的墨水几乎达一个世纪之久。他还研究了在硝酸银溶液里滴入盐酸,而生产白色的“月牙”(氯化银)沉淀的化学反应。并观察到这种沉淀在开口的容器里会逐渐变成黑色。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确证在所检验的物质里是否有银存在。后来由于氯元素的发现,这个反应便成为检验氯的特效反应了。他还研究了沉淀作用的过程,解释了沉淀产生的原因。因为在当时化学界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当两种物质在溶液里相遇,彼此之间若有“厌恶感”便会发生沉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 沪教版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沪教版 教材分析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常州国际学校穆楠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几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具备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将带领学生从“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三方面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认识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知道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境污染的治理均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 *******************************************************************************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共分三节, 1、化学在能源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几种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和装置。重点了解氢能源的特 点,能在实验室里自行制备氢气。 2、化学对材料科学的发展作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以及材料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3、了解环境污染的种类、成因以及防治方法。 [重点、难点]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 1. 化学在能源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几种能量(化学能与电能、热能、光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和装置。重点了解氢能源的特点,能在实验室里自行制备氢气。 2. 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自然资源及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3. 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 1.知道常见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3.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知道化学在材料科学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三节,化学与环境 1.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2.了解酸雨的形成原理和危害;污染水体净化的基本方法; 认识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危害,知道垃圾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 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的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知识点整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电热棒足量 新丝路教育化学学科导学案(第次课)教师: 姚波学生: 年级: 日期: 2

3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1. 电解水 2H 2O ==== 2H 2↑ + O 2 ↑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 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 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 2物理性质:密度比 , 溶于水 O 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 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 2 === CO 2 2H 2 + O 2 === 2H 2O S + O 2 === SO 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 2 === 2MgO (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3Fe + 2O 2 === Fe 3O 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Al + 3O 2 === 2Al 2O 3 2Cu + O 2 === 2CuO (黑色固体) 3.CO 2物理性质: 密度 , 溶于水,固态CO 2俗称 CO 2化学性质: H 2O + CO 2 === H 2CO 3 (CO 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a(OH)2 + CO 2 === CaCO 3 ↓+ H 2O (用石灰水检验CO 2) CO 2用途: 人工降雨 、 制碳酸饮料 、 灭火(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等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药 品 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双氧水、二氧化锰(黑色固体) 反应 2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 ↑ 2H 2O 2 === 2H 2O + O 2 ↑ 发生 装置 酒精灯、试管、 铁架台 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锥形瓶 收集 装置 集气瓶、水槽 法 向上 排空气法 操作 要点 查气密性 导管放入水中,双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不漏气 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加水,水不持续流下,不漏气 收集 有大量、连续气泡产生时开始收集,集气瓶外有气泡产生,收集满 将带火星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集满 其它 棉花作用:防止KMnO 4 粉末进入导管 分液漏斗优点:能控制反应速度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 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 点燃 加热 MnO 2 通电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加热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性质】 (1) 氧气的物体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说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的制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又叫触媒) (2) 特点:“一变二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加快或减慢) 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 反应原理: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 →水+氧气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氯酸钾--( 加入) 二氧化锰( 并加热)-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在上,加热在下) 三、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四、分解反应 (1) 是基本反应类型 (2) 含义: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 特点:“一”变“多” 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 1、实验用品:铁架台、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高锰酸钾 2、操作步骤 (1)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装:装药品 (3) 定:固定试管 (4) 点:点燃酒精灯 (5) 收:收集氧气( 利用排水法) (6) 离: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 (7) 熄:熄灭酒精灯 3、注意事项 (1) 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

唐玲制作仅供学习交流 期末测试题 本检测题满分:120 分,时间:90 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30分) 1. 抛物线向右平移 3 个单位得到的抛物线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 A. B. C. D. 2. 如图,P是 Rt△ABC的斜边BC上异于B,C的一点,过P 作直线截△ ABC,使截得的三角形与△ ABC相似,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共有() A. 1 条 B.2 条 C.3 条 D.4 条 1 2 1 3. 把二次函数y x2 3x 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右平移 4 个 22 单位,则两次平移后的图象的函数关系式是() 1 2 1 2 A. y (x-1)2 7 B. y (x 7)2 7 22 1 2 1 2 C. y (x 3)2 4 D. y (x-1)2 1 4. 如图,△ ABC 中,点 D 在线段BC 上,且△ ABC∽△ DBA ,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 B. C. D. 5. 如图,△ ABC 中,D、E分别为AC、BC 边上的点,AB∥DE,CF 为AB 边上的中线,若AD=5,CD =3, DE =4,则BF 的长为()

唐玲制作仅供学习交流 C.10 A. 32 B.16 D.

6. 二次函数无论k 取何值,其图象的顶点都在( A. 直线上 B. 直线上 C.x 轴上 D.y 7. 如图,在Rt△ABC 中, C 90,AC=1 cm , 以 1 cm/s 的速度沿折线AC→CB→BA 运动,最终回到 A 点.设点P 的运动时间 轴上 BC=2 cm,点P从点 A 出 发, 为x(s),线段AP 的长度为y(cm ),则能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 象 8.如 图, 在Rt△ ABC AD 中,∠ C=90 ,,点 D 在AC 上,,则D A C D的值为() A. 3 B. 22 C. 3 1 D.不能确定 9.如 图, 在矩形ABCD 中,DE⊥AC 于点E,设∠, 且 3, 5 AB=4,则AD 的长为 ( A. 3 16 B. 3 20 C. 3 16 D. 5 第8 题 图 10. 已知反比例函数 y= k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二次函数 x22 y 2kx2 4x k2的图象大致为() 、填空题(每小题 3 分,共24分)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1.1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O :16 C :12 S :32 N :14 Fe : 56 Zn :65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而物质在不断地变化。下列变化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B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D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2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河水 B 干冰 C 煤 D 纯净的空气 3实验室用试管收集CO 2,最好选用的装置是.............................. ( ) A B C D 4今年5月11日-17日是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我市有关部门呼吁我市市民“像北方缺水城市一样珍惜水资源”。下列做法中有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A 、洗脸、刷牙时,不间断地放水 B 、洗澡擦肥皂时不关喷头,任水流淌 C 、任由水龙头漏水而不及时修理 D 、洗莱、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5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方法是: A 、分别插入燃着的小木条 B 、分别通人到澄清石灰水中 C 、闻气味 D 、看颜色 6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B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C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D .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7下表是北京市空气质量每周公报的部分内容,下列情况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 ) A.用天然气作燃料 B.焚烧垃圾 C.汽车排放的尾气 D.用煤和石油作燃料 8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空中失事,有专家分析认为,其原因可能是航天飞机壳底部的石墨瓦在空中脱落,击中机翼。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可以起保护和隔热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石墨 ( ) A 具有氧化性 B 具有还原性 C 具有可燃性 D 具有稳定性 9在烤肉中含有某种致癌物质,其化学式为C 20H 12,有关该物质的正确说法是: (A )该物质碳氢元素质量比为20:1 (B )该物质共有34个原子 (C )100克该物质含氢5克 (D )它是由氧气氧化生成的一种氧化物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了解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勇于创新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课前准备 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玻璃棒、温度计等。 药品:食盐、蒸馏水、氢氧化钠、硝酸铵、硝酸钾、食用油、汽油、洗洁精等。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投影图片。 提问: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清澈透明,是不是纯净的水呢,为什么? 【教师引导】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那么,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了解溶解的过程。 一、溶解的过程 【活动天地】观察实验的溶解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食盐的溶解,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感受温度的变化,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 ②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 (可引导分析喝的咸汤或雪碧饮料来感知这个问题。) ③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展示两瓶不同年份的氯化钠注射液,让学生观察有无区别。) 1.溶液、溶质、溶剂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溶剂: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 【提问】举出几种生活中你熟悉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归纳总结: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三态;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此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溶剂。 2.溶液的特征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过渡】为什么溶液会均一、稳定? 播放视频: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归纳总结:混合物中的各种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外界条件不改变,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不会分离。所以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均一、稳定是所有溶液的共同特征。 【提问】在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中,用手触摸烧杯,感觉不到明显的温度变化。那么,其他的物质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呢? 3.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渡】为什么不同物质在溶解时能量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 【微观解释】这是因为物质在溶解于水时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叫扩散,一种叫水合。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过渡】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溶液的重要应用 【讲授】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吸收营养物质、动物摄取养料都是要形成溶液才能吸收,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人们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医疗上广泛使用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所以说,溶液是生产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混合物。 二、乳化现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茅天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化学卷 考试范围:上册;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60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u:64 Zn:65 I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树根“变”根雕 B.葡萄“变”美酒 C.玉石“变”印章 D.机器人“变”形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可口可乐 B.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 C.洁净的空气 D.冰水混合物 3.下列记录的实验现象与事实相符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产生的气体比正极产生的气体少 D.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 ..的是( ) A. 倾倒液体 B.称量固体 C.检验气密性 D.加热液体

5、元素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成分,下列关于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原子和氯离子都属于氯元素 B.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碳和碘元素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D.人体缺铁元素会引起贫血 6.茶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 下列关于单宁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由单宁酸分子构成的 B.一个分子中含76个碳原子 C.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76:52:46 D.单宁酸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7.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是因为及时去掉了表面的煤灰 8.用“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溶解黄金后得到四氯合金酸(HAuCl4),其中金元素(Au)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9、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 如果把Y和Z分别放人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正确 ..的是( )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教案

学期: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初中数学 年级:九年级(上册) 授课班级:九() 授课教师: 2012年9月

曹店中学电子教案模板 第单元.第课时.总第课课 题 22.1 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 法 教 具 问题引导法 课时 安排 一课时 课 前 准 备 复习初二一次函数的相关内容,作为二次函数的铺垫 教学过程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AB长x(m) 1 2 3 4 5 6 7 8 9 BC长(m) 12 面积y(m2) 48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 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 (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 (0<x<10) (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100x2+100x+20D (0≤x≤2) (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 取得最大值。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8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金属和合金 1、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都是固体(汞除外),大多数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优良的导电导热性、有延展性,密度、硬度较大,熔点较高。 2、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但这不是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价格、资源、美观、便利、回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3、合金(混合物) (1)合金是金属和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物质。(合金属于混合物。) (2)合金的性能与纯金属不同,硬度和强度一般比纯金属更高,抗腐性也更强。(3)生铁和钢是两种常见的铁合金。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很多金属在常温或高温下能和氧气反应,但剧烈和难易程度不同)①2Mg + O2 == 2 MgO ②4Al + 3O2 ==2 Al2O3 (氧化铝是致密的保护膜,能阻止铝被进一步氧化,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2、活泼金属与稀酸反应(指稀盐酸和稀硫酸),能转换出酸中的氢。 ①Fe +2 HCl == FeCl2 + H2 ↑ ②Mg +2HCl ==MgCl2 + H2 ↑ ③2Al +3H2SO4==Al2(SO4)3 +3H2↑ 3、金属和盐(可溶性盐)的反应

①Fe +CuCl2 == FeCl2 + Cu ②Mg +ZnCl 2==MgCl2 + Zn ③2Al +3CuSO4==Al2(SO4)3 + 3Cu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注意点: ①金属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反之越弱。 ②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氢后的则不能。 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A + BC == B + AC) 单元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金属矿物: 1、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以单质(Ag和Au)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常见的金属矿物: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 二、金属的冶炼:(以CO还原Fe2O3为例) 1、实验原理:3CO+ Fe2 O3高温2Fe + 3CO2 2、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尖嘴玻璃管有淡蓝色火焰。 3、含杂计算:将混合物质量转换成纯净物再计算。(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质量分数)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 1、铁生锈条件:铁制品与空气、水(或水蒸气)同时接触。 2、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刷漆、镀耐磨耐腐蚀的铬或制造耐腐蚀的合金等。 3、保护措施:①防止金属腐蚀;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④寻找金属代用品;

(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沪教版).pdf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NH 4HCO 3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铁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腐蚀性)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5.蜡烛燃烧: 1. 现象:△ 现象原因 1.变化 3.性质 4.能量变化 空

石蜡+ 氧气 二氧化碳+ 水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 N 2—78%O 2—21%稀有气体—0.94%CO 2—0.03%其他—0.03%2.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分数测定原理: 红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P O 2P 2O 5 产生大量白烟 放热 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打开止水夹,瓶内进水约占五分之一体积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5 1误差: 红磷的量不足,会使氧气不完全消耗集气瓶为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装置漏气止水夹没有夹紧没及时塞上橡皮塞 3.洁净物、混合物 洁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4.稀有气体 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氡(Rn ) 5.物质组成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P 137 燃烧匙:用来做燃烧实验的。蒸发皿:蒸发、结晶和浓缩。 托盘天平:称量物质和质量(固体的),量程100g ,精准度0.1g 铁架台:支撑和夹持物体。酒精灯:加热。研钵:研碎药品。 试剂瓶:粗口叫广口瓶,装固体药品;细口叫细口瓶,装液体药品。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集气瓶:收集气体,作反应容器。 烧杯:装药品作反应容器,稀释药品,溶解药品,用于加热(垫上石棉网)。锥形瓶:作反应容器,装药品。试管刷:刷试管的。 O 2 CO 2H 2O 点燃 现象:少于 5 1大于 5 1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 1. 现象: △

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 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现 象 原 因 空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二次函数基本知识 一.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 1.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 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当2b x a <-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2b x a =-时,y 有最小值2 44ac b a -. 2.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2b 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当 2b x a <-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2b x a =-时,y 有最大值2 44ac b a -. 二.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法 1. 一般式:2y ax bx c =++(a ,b ,c 为常数,0a ≠); 2. 顶点式:2()y a x h k =-+(a ,h ,k 为常数,0a ≠); 3. 两根式:12()()y a x x x x =--(0a ≠,1x ,2x 是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的横坐标). 4. 一次项系数b ab 的符号的判定:对称轴a b x 2- =在y 轴左边则0>ab ,在y 轴的右侧则0时,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在x 轴上方,即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为正; ⑵ 当0c =时,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为坐标原点,即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为0;

⑶ 当0c <时,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在x 轴下方,即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为负. 总结起来,c 决定了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位置. 总之,只要a b c ,,都确定,那么这条抛物线就是唯一确定的. 相似三角形基本知识 一.比例性质 1.基本性质: bc ad d c b a =?= (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积) 2.合比性质: d d c b b a d c b a ±=±?=(分子加(减)分母,分母不变) 3.等比性质:(分子分母分别相加,比值不变.) 如果 )0(≠++++====n f d b n m f e d c b a ,那么 b a n f d b m e c a =++++++++ . 二.黄金分割 1)定义:在线段AB 上,点C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 和BC (AC >BC ),如果 AC BC AB AC = ,即AC 2 =AB ×BC ,那么称线段AB 被点C 黄金分割,点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 AC 与AB 的比叫做黄金比。其中AB AC 2 1 5-= ≈0.618AB 。 三.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1.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上海版)全套讲义(WORD版)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讲义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4HCO3△NH3H2O CO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空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现 象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原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因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 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5、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6、能量变化 释放能量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 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后题电子版

第一章第二节 1.下列对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认识正确的是() A. 有其他物质生成 B. 有能量变化 C. 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发生变化 D. 发光发热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铁丝弯曲 B. 酒精挥发 C. 冰雪融化 D. 铁片生锈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 B. 可燃性 C. 延展性 D. 挥发性 4.生活中用到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调味用的食醋 B. 取暖用的煤炭 C. 温度计中的水银 D. 炒菜用的铁锅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电池工作时释放电能 B. 燃料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并放出热量 C. 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D. 面粉、蔗糖灼烧后都变成炭黑,说明他们是相同的物质 6.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有78%,氧气21%B. 空气是成分固定不变的气体 C. 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气资源 D. 空气被压缩时体积变小是化学变化 7.按照课本第13页图1-20做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时: 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8.从冰箱中拿出一个杯子,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红磷,用塞子将瓶口塞紧,等红磷燃烧完全并冷却后,这时打开瓶盖比较费力,原因是;登山运动员必须携带氧气瓶,这说明。 第一章第三节 1.根据课本第20页研究“铜绿”的实验,写出下列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 (1)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2)将粉末状药品放入试管中; (3)给酒精灯添加酒精; (4)加热试管中的固体药品; (5)点燃、熄灭酒精灯; (6)处理实验产生的废液、废渣。 2.铜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某同学在实验室完成镁的相关探究后,对铜产生深厚兴趣,请你与他一起完成下列探究实验,并在实验步骤后的横线上填写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1)找一段废铜电线,小心剥去外层橡胶,观察铜丝的颜色和状态。 ; (2)尝试弯折铜丝,感受其硬度和韧性。 ; (3)取一段铜丝,用坩埚夹住,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材料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材料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⑴物理变化: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蒸馏(如: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炼制石油);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蒸 发或冷却)结晶等 ⑵化学变化: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炼钢、炼铁、煤的干馏;酸碱指 示剂变色(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饭、 衣服穿久了褪色,变质、腐蚀、中毒等 ⑶不能确定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 石灰水变浑浊(通CO2变浑是化学变化,加热析出Ca(OH)2是物理变化) ⑷两种变化的关系: ①宏观区别: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 ②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 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⑸碳酸氢铵(化学式NH4HCO3)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CO2和S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SO2能使KMnO4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镁是银白色固体,但在空气中久置的镁带表面呈黑色。 氯化氢气体(HCl)和氨气(NH3)接触,会立即产生大量白烟(因为反应生成了NH4Cl白色固体) 硝酸银溶液(无色)与碘化钾溶液(无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因为生成了碘化银) ⑹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⑺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等。 ⑻两种性质的区别:物性与化学变化无关,化性与化学变化有关。 ⑼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法。 ⑽佛来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⑾探究面粉、葡萄糖等有机物是否含碳元素的实验方法(烧焦)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镁带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 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 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 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 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5、捕捉空气(获得某处气体样品)的实验方法:①用一个集气瓶,装满水,到某处后,将水倒掉,盖好集气 瓶即可。②用一个干瘪的气囊,到某处后撑开、扎紧口即可。③用一个注射器到某处吸取即可。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 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九年级数学(沪科版)上册测试卷

九年级数学(沪科版)上册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抛物线2 )2(-=x y 的顶点坐标是( ) A .(2,0) B .(-2,0) C .(0,2) D .(0,-2) 2.若(2,5)、(4,5)是抛物线c bx ax y ++=2 上的两个点,则它的对称轴是( ) A.5=x B.1=x C.2=x D.3=x 3.抛物线y =x 2 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则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A. y =x 2+4x +5 B. y =x 2+4x +3 C. y =x 2-4x +3 D.y =x 2 -4x +5 4.已知△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c =3b ,则cosA 等于( ) A . 3 1 B .32 C .332 D .310 5.在Rt△ABC 中,∠C =90°,若sinA = 2 3 ,则tanB =( ) A . 5 3 B .5 C .25 D .5 6.如图,锐角△ABC 的高CD 和BE 相交于点O ,图中与△ODB 相似的三角形有( ) A .4个 B .3个 C . 2个 D .1个 7. 如图,F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对角线BD 上的点,BF ∶FD =1∶3,则BE ∶EC =( ) A .1∶2 B .1∶3 C .2∶3 D .1∶4 8.如图:点P 是△ABC 边AB 上一点(AB >AC ),下列条件不一定能使△ACP ∽△ABC 的是( ) A .∠ACP =∠B B .∠APC =∠ACB C .AC AP AB AC = D .AB AC BC PC = ( 第6题图 ) ( 第7题图 ) ( 第8题图 ) 9.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O 点,若AOD S ?∶OCD S ?=1∶2,则AOD S ?∶BOC S ?=( ) A . 61 B .31 C .4 1 D .66 10.已知二次函数2 y ax bx c =++的图象如图所示,有以下结论: ①0a b c ++<; ②1a b c -+>; ③0abc >; ④420a b c -+<; ⑤1c a ->。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A E D C B O 1 1 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