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零检测模块

过零检测模块

过零检测模块
过零检测模块

PC817是光电耦合器,使之前端(图中PC817发光器左边的电路部分)与负载(受光器右边的电路)完全隔离,目的在于增加安全性,减小电路干扰,简化电路设计。

当输入端加电信号时,发光器发出光线,照射在受光器上,受光器接受光线后导通,产生光电流从输出端输出,从而实现了“电-光-电”的转换。

PC817的引脚图

电路图中的电阻都是限流,稳压的作用

根据PC817的芯片手册,PC817导通时,回路电流为20毫安——50毫安

PC817正向导通电压为1.2V-3.0V。由于PC817光电耦合器直接接在220V上,需要保证PC817不被过高的电压直接击穿,要给PC817接入一个分压电阻,保证回路中的电流不超过50毫安。需要接入一个电阻6600欧姆——16500欧姆之间的电阻。

零点位置的确定:按照芯片手册,PC817两端的电压只要低于1.2V电压,发光二极管是无法点亮的。

高低电平的确定,滤波电容的容值

过零检测电路

过零检测电路如下,光耦我用的pc817 检测过零点,然后输入单片机INT0 ,过零后单片机中断延时,来控制可控硅光耦MOC3061导通时间,隔离后控制双向可控硅,负载用的是交流单相电机。但是调节到一定速度(低速时)电机会出现抖动,这是 什么原因?电路与下图相似 单片机程序如下: #include unsigned char time;

sbit bb1=P2^0; sbit key1 = P2^4; sbit key2 = P2^5; sbit key3 = P2^6; sbit key4 = P2^7; unsigned char k; void delay(unsigned int t) // 延时子程序,入口参数ms,延迟时间=t*1ms,t=0~65535 { unsigned char j; //j=0~255 while(t--) //t的值等于while()下面{}的语句执行的次数 { for(j = 0; j < 30; j++);//j进行的内部循环,j=j+1,每执行一次加1,大约消耗单片机处理时间//8us,那么执行一次for(),注意for()后面加了分号。大约消耗CPU 8us*125=1000us=1ms } } void int0() interrupt 0 { TR0=1; } void PWM (void) { if(key1==0) //按下相应的按键 { k=0; } else if (key2==0) //按下相应的按键 { k=10; } else if (key3==0) //按下相应的按键 { k=15; } else if (key4 ==0) //按下相应的按键

基于单片机的过零检测控制系统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过零检测控制系统的设计 如下图所示为按上述思想设计的电压正向过零检测电路。220V的交流电首先经过电阻分压,然后进行光电耦合,假设输入的是A相电压,则在A相电压由负半周向正半周转换时,图中三极管导通并工作在饱和状态,会产生一个下降沿脉冲送入ADμC812的INT0引脚使系统进入中断程序。微机系统进入中断程序后,发出采样命令并从采样保持器读取无功电流值Iqm,这个无功电流即为A相的无功电流,经过1/4个周期电压达到最大值,此时对电压进行采样,得到UM,由UM=1.414U可以得到电压有效值U。 过零检测及单片机调压 首先用PWM(脉宽调制)方法用于可控硅控制是有条件的,即调制频率不能大于市电频率(50Hz),也就是周期

不能小于20mS,否则就不能达到调制作用,调制频率超过市电频率时,可控硅即处于连续导通状态而不能达到调压目的。只有调制频率低于市电频率才能起到调压目的,即限制市电的周波通过可控硅的数量而起到调压的目的。因此用该种方法调制的电压周波数一定是小于50HZ,超过了人眼视觉暂留效应,此就是用于调光产生闪烁的原因。该调压方法用在调功或对脉动电压不敏感的用途上尚可。如果采用可控硅调压用在调光上,须采用移相的调制方法,可使光连续可调。采用移相方法就需过零检测作为移相基点。过零检测其实并不难,如果要求调压比不是很高采用简单的方法即可奏效;用一只三极管即可。用单片机进行移相调压控制可以做得很精。/********************************************************************************/ #i nclude __CONFIG (CPD&PROTECT&BOREN&MCLRDIS&PWRTEN&WDTEN&INTIO); /********************************************************************************/ // void init (void); /********************************************************************************/ // bit fg_pw,fg_vs,fg_zq; volatile unsigned char fg_count; volatile unsigned int time1_temp,buff; /********************************************************************************/ #define powon GPIO|=0B00110000 #define powoff GPIO&=0B00001111 #define vpp GPIO2 #define feedback GPIO0 /********************************************************************************/ void init (void) { CLRWDT(); TRISIO=0B11001111; WPU=1; IOCB=4; //使能过零信号中断 VRCON=0;

步态分析实验报告

步态分析方案设计 报告说明:我看了五篇关于步态分析的文献,并对其具体实验方法进行归纳。五篇文献的原文在文件夹中。最后为我的方案设计。 一、A practical gait analysis system using gyroscopes陀螺仪分析步态 本研究是为了调查使用单轴陀螺仪来研制简单便携步态分析系统的可行性。陀螺仪绑在小腿和大腿的皮肤表面,记录小腿和大腿角速度。这两部分的倾斜度和膝关节角度都来自角速度。使用从运动分析系统得到的信号来评估角速度和陀螺仪传来的信号,发现这些信号有不错的相关性。当转身时,腿部倾斜度和角度信号会发生漂移,有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自动复位系统,重新初始化每个步态周期的角度;(2)高通滤波。两种方法都能很好的纠正漂移。小腿部的单陀螺仪可以提供以下信息:腿部倾斜度、摆动频率、步数以及步幅和步速的估计。 具体方法: 受试者在步态实验室沿直线行走进行陀螺仪数据收集,陀螺仪用绳子固定在大腿和小腿部,感测轴沿中间-横向方向,以测量矢状平面中的角度。 两个人加入测试,一个是不完整的脊髓损伤,一个没有损伤。一运动分析系统使用各部分解剖学位置的回射标记物来评估腿部的偏移、腿部的角速度和膝角度。实验开始前5s,受试者直立站立以初始化倾斜角度和陀螺仪的偏置,随后,对象以一个自己喜欢的速度沿预定路径行走。进行了三组实验来分析陀螺仪的性能,并计算步幅、步态周期时间和每次行走期间的速度。第一个实验,数据来自两小腿上陀螺仪的信号,并与未损伤者进行比较。后两个实验是陀螺仪的数据与运动分析系统进行比较。第一个实验是比较小腿不同位置的陀螺仪信号,对于同一小腿上的两个点,先站立后倾斜,两个点的角速度、角度应该是相同的,陀螺仪一个放在胫骨关节处,一个放在胫骨靠近踝关节10cm处。第二个实验一个放置在大腿髌骨上方10cm处,一个在胫骨靠近踝关节10cm处,记录的是陀螺仪的角速度。第三个实验,陀螺仪放置于第二个相同,受试者直行4.5m然后转身180°。 二、Acoustic Gaits: Gait Analysis With Footstep Sounds 声步态 我们描述的是声步态——从人正常行走时的脚步声推导人的自然步态特征。我们引入了步态轮廓,这是从通过麦克风收集的脚步声时间信号得到的,可以说明某些时空步态参数,这些参数是通过对声步态轮廓的三个时间信号分析方法提取,三个时间信号分别是平方能量估计、希尔伯特变量和Teager–Kaiser能量。通过对这些参数估计的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从步态轮廓获得的时空参数和步态特征可以连续可靠地评估目前用于标准化步态评估的临床和生物测定步态参数信息。我们的结论是Teager–Kaiser能量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提供最稳定的步态参数估计。相对于目前实验室步态分析中使用的昂贵侵入式系统,如测力台、压力垫、可穿戴传感器,声步态使用便宜的麦克风和计算设备制成了准确非侵入式的步态分析系统,而且实验室的一些系统会改变正在测量的步态参数。

过零检测电路的研究

过零检测电路的研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引言. (1) 1.过零检测电路设计的必要性 (2) 2.DC-DC电路的原理 (3) 2.1 DC-DC变换器的前景 (3) 2.2 降压型DC-DC变换器 (3) 2.3 同步BUCK型DC-DC的工作原理 (4) https://www.doczj.com/doc/129343343.html,M和DCM状态下的电感电流 (5) 4.电路模块简要分析 (6) 4.1电流镜的原理 (6) 4.2差动放大电路的分析 (7) 5.过零检测电路的分析 (8) 5.1 设计思路 (8) 5.2 失调电阻的引入 (8) 5.3 电路设计及深入分析 (9) 6实验仿真结果 (11)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摘要 DC-DC转换器为转变输入电压后有效输出固定电压的电压转换器。DC-DC转换器分为三类:升压型DC-DC 转换器、降压型DC-DC 转换器以及升降压型DC-DC转换器。根据需求可采用三类控制。目前DC-DC 转换器广泛应用于手机、MP3、数码相机、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等产品中。同步整流降压型DC-DC工作在不连续电感电流模式(D CM) 下会出现的电感电流倒灌现象,这种情况会使得整个系统处于一种超过放状态,从而使系统的效率大幅度地下降。对电感电流进行过零检测,根据负载的大小,系统工作在连续导通模式(CCM)或不连续导通模式(DCM)。在日益普及的便携电子产品中,大都采用电池供电,有限的电池容量和产品功能的迅速扩展给电源管理的效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集成同步BUCK型DC-DC变换器在很宽的输入输出电压范围内都可以保持很高的效率,使得它在很多场合成为首选的电源管理器件。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实现了一款电感电流过零检测电路达到快速关断同步管的目的,有效降低电流倒灌。该电路利用失调电阻抵消同步管关断延迟,达到了快速关断同步管的目的,有效地降低了电流倒灌。且 该电路正常工作时的静态电流为5μA,其面积仅有0.1005mm2。 关键词:同步;DC-DC转换器;降压型;过零检测

过零检测电路原理与作用 可控整流

使用光耦 Multisim仿真电路

网友建议电容代替那只47K的电阻,330欧电阻直接短路.因为电容的恒流效果,电容压降吗? 电阻限流的缺点是过零脉冲的宽度与检测电压值相关.可以用一只0.1u/400v的无极性电容作恒流限流.可获得宽度稳定的窄脉冲. 示波器波形

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129343343.html,/bibis/moredata30_1162505_62938.shtml ================================================================ ================================ 方法一: 过零检测的作用可以理解为给主芯片提供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 起点是零电压,可控硅导通角的大小就是依据这个标准。也就是说塑封 电机高、中、低、微转速都对应一个导通角,而每个导通角的导通时 间是从零电压开始计算的,导通时间不一样,导通角度的大小就不一样, 因此电机的转速就不一样。 1. 电路原理图

2. 工作原理简介 D5、D6电压取自变压器次级A、B两点 (~14v),经过D5、D6全波整流,形成脉动直流波形,电阻分压后,再经过电容滤波,滤去高频成分,形成C点电压波形;当C点电压大于0.7V时,三极管Q2导通,在三极管集电极形成低电平;当C点电压低于0.7V时,三极管截止,三极管集电极通过上拉电阻R4,形成高电平。这样通过三极管的反复导通、截止,在芯片过零检测端口D点形成100Hz脉冲波形,芯片通过判断,检测电压的零点。 3. 各元器件作用及注意事项

3.1 D5、D6前期选用1N4148,由于耐压偏低,损坏后出现运行灯闪烁(风机失速保护)和所有指示灯闪烁(无过零信号保护)等故障,因此今后设计和维修都必需选择1N4007。 3.2 Q2可选用9014三极管或D9D贴片三极管;该三极管开路、短路都会造成开机后内风机不转,一分钟后出现失速保护。 只要元件不用错,该电路一般不会出问题。 方法二: 如下图所示为按上述思想设计的电压正向过零检测电路。220V 的交流电首先经过电阻分压,然后进行光电耦合,假设输入的是A相电压,则在A相电压由负半周向正半周转换时,图中三极管导通并工作在饱和状态,会产生一个下降沿脉冲送入ADμC812的INT0引脚使系统进入中断程序。微机系统进入中断程序后,发出采样命令并从采样保持器读取无功电流值Iqm,这个无功电流即为A相的无功电流,经过 1/4个周期电压达到最大值,此时对电压进行采样,得到UM,由 UM=1.414U可以得到电压有效值U。

双向晶闸管过零检测电路设计

双向晶闸管过零检测电路设计 2012年05月18日 10:27 来源:本站整理作者:秩名我要评论(0) 引言 双向可控硅是一种功率半导体器件,也称双向晶闸管,在单片机控制系统中,可作为 功率驱动器件,由于双向可控硅没有反向耐压问题,控制电路简单,因此特别适合做交流 无触点开关使用。双向可控硅接通的一般都是一些功率较大的用电器,且连接在强电网络中,其触发电路的抗干扰问题很重要,通常都是通过光电耦合器将单片机控制系统中的触 发信号加载到可控硅的控制极。为减小驱动功率和可控硅触发时产生的干扰,交流电路双 向可控硅的触发常采用过零触发电路。过零触发是指在电压为零或零附近的瞬间接通。由 于采用过零触发,因此上述电路还需要正弦交流电过零检测电路。 1 过零检测电路 电路设计如图1 所示,为了提高效率,使触发脉冲与交流电压同步,要求每隔半个交 流电的周期输出一个触发脉冲,且触发脉冲电压应大于4V ,脉冲宽度应大于20us.图中 BT 为变压器,TPL521 - 2 为光电耦合器,起隔离作用。当正弦交流电压接近零时,光电 耦合器的两个发光二极管截止,三极管T1基极的偏置电阻电位使之导通,产生负脉冲信号,T1的输出端接到单片机80C51 的外部中断0 的输入引脚,以引起中断。在中断服务子程 序中使用定时器累计移相时间,然后发出双向可控硅的同步触发信号。过零检测电路A、B 两点电压输出波形如图2 所示。

2 过零触发电路 电路如图3 所示,图中MOC3061 为光电耦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也属于光电耦合器的一种,用来驱动双向可控硅BCR 并且起到隔离的作用,R6 为触发限流电阻,R7 为BCR 门极电阻,防止误触发,提高抗干扰能力。当单片机80C51 的P1. 0 引脚输出负脉冲信号时T2 导通,MOC3061 导通,触发BCR 导通,接通交流负载。另外,若双向可控硅接感性交流负载时,由于电源电压超前负载电流一个相位角,因此,当负载电流为零时,电源电压为反向电压,加上感性负载自感电动势el 作用,使得双向可控硅承受的电压值远远超过电源电压。虽然双向可控硅反向导通,但容易击穿,故必须使双向可控硅能承受这种反向电压。一般在双向可控硅两极间并联一个RC阻容吸收电路,实现双向可控硅过电压保护,图3 中的C2 、R8 为RC 阻容吸收电路。

步态识别方法的分类及各类方法的比较

步态识别方法的分类及各类方法的比较 程汝珍1,2 1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2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E-mail:chengruzhen@https://www.doczj.com/doc/129343343.html, 摘要:步态识别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旨在根据个体的行走方式识别身份。步态识别主要是针对含有人的运动图像序列进行分析处理,所涉及到的几项关键技术包括:视频处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步态识别分析可以划分为特征抽取、特征处理和识别分类三个阶段。在最近的文献中已经有许多研究尝试,提出了许多步态识别的具体方法。但国内外尚无将步态识别技术分类,本文提出了步态识别的六类分类法,且初步比较了每类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使读者较为全面了解步态识别技术现状。 关键词:步态识别;分类;适用范围;优缺点;比较 中图分类号:TP391.4 1.引言 步态识别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旨在根据个体的行走方式识别身份[1]。根据早期的医学研究[2]人的步态有24个不同的分量,在考虑所有的步态运动分量的情况下步态是唯一的。精神物理学[3]中的研究结果显示即使通过受损的步态信息人们也能够识别出身份,这表明在步态信号中存在身份信息。 步态识别主要是针对含有人的运动图像序列进行分析处理,所涉及到的几项关键技术包括:视频处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4]。步态识别分析可以划分为特征抽取、特征处理和识别分类三个阶段[5]。 步态识别部分 图1 步态自动识别系统框图 Fig1 the framework of gait automatic recognition system 步态识别系统的一般框架如图所示[6]。监控摄像机首先捕捉监控领域来人的行走视频,然后送入计算机进行检测和跟踪,提取人的步态特征,最后结合已经存储的步态模式进行身份识别。若发现该人是罪犯或嫌疑人,系统将自动发出警告。

过零检测电路原理及注意事项

过零检测电路原理及注意事项 2009-08-07 09:46:53| 分类:嵌入式技术探索|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方法一: 过零检测的作用可以理解为给主芯片提供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起点是零电压,可控硅导通角的大小就是依据这个标准。也就是说塑封电机高、中、低、微转速都对应一个导通角,而每个导通角的导通时间是从零电压开始计算的,导通时间不一样,导通角度的大小就不一样,因此电机的转速就不一样。 1. 电路原理图 2. 工作原理简介 D5、D6电压取自变压器次级A、B两点(~14v),经过D5、D6全波整流,形成脉动直流波形,电阻分压后,再经过电容滤波,滤去高频成分,形成C点电压波形;当C点电压大于0.7V时,三极管Q2导通,在三极管集电极形成低电平;当C点电压低于0.7V时,三极管截止,三极管集电极通过上拉电阻R4,形成高电平。这样通过三极管的反复导通、截止,在芯片过零检测端口D点形成100Hz脉冲波形,芯片通 过判断,检测电压的零点。 3. 各元器件作用及注意事项 3.1D5、D6前期选用1N4148,由于耐压偏低,损坏后出现运行灯闪烁(风机失速保护)和所有指 示灯闪烁(无过零信号保护)等故障,因此今后设计和维修都必需选择1N4007。

3.2Q2可选用9014三极管或D9D贴片三极管;该三极管开路、短路都会造成开机后内风机不转, 一分钟后出现失速保护。 只要元件不用错,该电路一般不会出问题。 方法二: 如下图所示为按上述思想设计的电压正向过零检测电路。220V的交流电首先经过电阻分压,然后进行光电耦合,假设输入的是A相电压,则在A相电压由负半周向正半周转换时,图中三极管导通并工作在饱和状态,会产生一个下降沿脉冲送入ADμC812的INT0引脚使系统进入中断程序。微机系统进入中断程序后,发出采样命令并从采样保持器读取无功电流值Iqm,这个无功电流即为A相的无功电流,经过1/4个周期电压达到最大值,此时对电压进行采样,得到UM,由UM=1.414U可以得到电压有效值U。

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步态相位切换研究

第39卷 第8期 2017-08 【43】 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步态相位切换研究 Research on gait phase transition for lower limbs rehabilitation exoskeleton robot 马 乐1,2,周 平2,王美玲2,陈淑艳2,张鹏万3 MA Le 1,2, ZHOU Ping 2, WANG Mei-ling 2, CHEN Shu-yan 2, ZHANG Peng-wan 3 (1.合肥工业大学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2.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常州 213164;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科学学院,合肥 230000) 摘 要:为实现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步态相位的稳定切换,通过压力传感器,编码器,陀螺仪以及拐杖按钮检测单元构建的感知系统实时采集人体步态运动信息,先根据足底压力信号的标志性事件将人体步态周期依次序划分为四个相位,然后对不同相位的运动状态切换进行具体研究。针对人体行走过程中支撑腿与摆动腿的切换判断,提出基于学习矢量量化(LVQ)的神经网络模型。将整个步态相位切换模型嵌入控制程序中进行在线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实时性好,识别率高,能够实现稳定柔顺的步态切换。 关键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传感信号融合;相位划分;LVQ;步态相位切换中图分类号:TP2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34(2017)08-0043-05 收稿日期:2017-06-14 基金项目:常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CE20150013) 作者简介:马乐(1989 -),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感技术,模式识别。 0 引言 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集人机工程学、仿生学于一体的机械装置,穿戴于人体肢体外侧,靠人的智慧来控制机器人,发挥机器人能量动力的优势,辅助人类完成自身无法完成的任务,广泛应用于医疗、军事、工业等领域[1]。康复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能够帮助患者进行腿部康复训练,在可重复性方面优于传统方法,可以大幅度缩短患者的康复训练时间,并减少陪同康复的医师数量,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帮助老年人、下肢不便患者实现自主行走,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目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仍然面临众多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挑战就是机器人缺乏充分的能力识别穿戴者的行为和意图。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研究者们采用惯性传感器[2]、足底压力传感器[3]和关节角度传感器[4]来获取穿戴者的运动信息,并通过模式识别的方法来检测穿戴者的步行状态与运动意图。Pappas I P I 等人基于足底压力传感器和安装在踝关节的陀螺仪信号采用有限状态机的方法对足跟触地、支撑、足跟离地、摆动四个步态相位进行在线识别[5]。吴贵忠等人根据关节角度信息和足底压力分布信息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和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外骨骼机器人的步态相位[6]。Djuric M 等人基于大腿、小腿和足部的加速度信息采用 阈值法进行步态运动相位的识别[7]。 本文为实现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步态相位的稳定切换,使用足底压力传感器、陀螺仪、编码器和拐杖按钮检测单元构成实时感知系统,先通过阈值法模糊处理足底压力信号,将步态运动周期依次序划分为四个相位,然后对每个相位的运动状态切换进行了具体研究。此外,针对双支撑相位的支撑腿与摆动腿切换判断采用了学习矢量量化(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 ,LVQ )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整个步态切换模型的在线测试,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1 采集系统结构 本文的信号采集系统主要由足底压力采集模块、陀螺仪模块、编码器、拐杖按钮信号检测模块和嵌入式PC 主控制器模块组成,各个模块以节点形式挂载在CAN 总线。1.1 信号采集模块 足底压力信号采集模块的传感器采用Tekscan 公司的A401,在每一只脚底安装三个传感器,分别放置在第一跖骨、第五跖骨和足跟部位。模块的微控制器采用STM32F103,采集频率为100Hz ,信号被控制器的12位A/D 转换器采集后进行处理。陀螺仪模块由MPU6050和微控制器组成,集成了3轴MEMS 加速度计、3轴MEMS 万方数据

交流电过零点检测电路总结-推荐下载

交流电过零点检测电路总结 交流电的过零点检测方案较多,目前较常见的也是我之前所使用的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交流电光耦过零检测电路 图1的电路可以检测到交流电经过零点的时间,但是它存在诸多的弊端,现列举如下: 1.电阻消耗功率太大,发热较多。220V 交流电,按照有效值进行计算三个47K 的电阻平均每个电阻的功率为 220^2/(3*47k)/3=114.42mw 。对于 0805的贴片电阻按照1/8w 的功率计算,当前的消耗功率接近其额定功率,电阻 发热大较大。同时需要注意市电的有效值为220V ,其峰值电压为311V ,以此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每个电阻的瞬时最大功率为228mw ,严重超过了电阻的额定功率,因此使用是存在危险的。 2.光耦的过零点反应速度慢,TZA 上升沿时间长。实际测试发现光耦过零点上升沿和下降沿的跳变时间为120us 左右(高低电平压差为 3.3V)。对于一般的应用可以接受,但是对于通信中的同步应用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过零检测

整个主控板上有三种电压:AC220V、DC12V和DC5V。AC220V直接给压缩机、室外风机、室内风机和负离子产生器供电;AC220V经过降压,变为DC12V和DC5V,用于继电器和微控系统供电。供电系统如图4-3所示,AC220V先经过变压器降压,然后从插座J1输入,经过整流桥进行全波整流,通过电容C2滤波,得到DC12V,再经过稳压片7805稳压,得到DC5V。图中的采样点ZDS用于过零点的检测,二极管D1防止滤波电容C2 对采样点ZDS的影响。 图4-3供电系统 4.4 过零检测电路 过零检测电路如图4-4所示,用于检测AC220V的过零点,在整流桥路中采样全波整流信号,经过三极管及电阻电容组成整形电路,整形成脉冲波,可以触发外部中断,进行过零检测。采样点和整形后的信号如图4-5所示。 过零检测的作用是为了控制光耦可控硅的触发角,从而控制室内风机风速的大小。 图4-4过零检测电路

本文介绍的这种过零调功电路虽然简单,却能可靠的工作。它适合于各类电热器具的调功,串激式电机的调功等。可供电气工作人员参考。字串6 该装置的电路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它是由电源电路、交流电过零检测电路、十进制计数器/脉冲分配器及双向可控硅等组成。220V市电经电源变压器T降压后,由二极管VD1、VD2构成的全波整流电路整流,由C滤波后供给整机电路工作。经二极管VD3、VD4全波整流后,得到的脉动直流电压经R1后加到运算放大器IC1的反相输入端。当脉动电压过零(也就是交流电压过零)时,IC1便出现过零脉冲。 IC2用于对过零脉冲进行计数和脉冲分配,从而产生可控硅触发信号。S是功率调节开关,通过S改变IC2计数方式来调节交流负载的功率。例如,当S位于“3”档时,IC2进行四进制计数,每输入4个过零脉冲仅产生2个触发脉冲去触发双向可控硅导通,因而该档为半功率档。图中给出了4档,由于IC2具有10个输出端,将这些输出端适当的组合,就可以获得不同的功率档。VT接成一个大电流开关,可对不同通流量的可控硅VS进行大电流触发,从而使之可靠地工作。 其中IC1采用通用运算放大器集成电路(如LM324N、TL082等)。IC2采用CD4O17。VT采用3DK4或其它中功率开关三极管均可,β≥1OO。VS应根据负载的电流来选择,其耐压不低于600V,感性负载其耐压值还可提高。T采用2~3W的电源变压器,次级电压力9V。S为调功选择开关,可选用瓷质波段开关。其它元器件无特殊要求,可按图示数值选用。

单片机在市电过零检测并驱动可控硅进行功率调节的应用综述

单片机在市电过零检测并驱动可控硅进行 功率调节的应用综述 摘要:利用可控硅可实现通过控制低电压直流电使高电压交流电开启或关闭,相比继电器的控制方法可控硅具有更经济、无高次谐波产生、不干扰通讯设备的优点,并且通过对市电是否过零进行检测,通过可编程器件触发可控硅可以实现功率调节。本文综述了一些常用的市电过零检测的方法,及如何通过单片机产生中断来触发可控硅进行功率的调节。 关键词:单片机;可控硅;过零检测;功率调节 由于单片机体积小功耗低数据处理速度快的优点在工业现场被广泛的使用。单片机在工业流程控制的应用,与手动控制相比,它有准确、及时、迅速等诸多方面的优点。市电通过过零检测电路检测到过零时,电路向单片机发出中断申请,单片机通过定时器延时选择导通角从而调节可控硅导通系数。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控制交流电的通断,并且还能调节电路的输出功率。笔者通过工程试验提出以下市电过零检测的方法,和单片机控制可控硅的调节功率的方案。 1可控硅开关原理 可控硅是一种以硅单晶为基本材料的P1N1P2N2四层三端器件,创制于1957年,由于它特性类似于真空闸流管,所以国际上通称为硅晶体闸流管,简称可控硅T。又由于可控硅最初应用于可控整流方面所以又称为硅可控整流元件,简称为可控硅SCR。在性能上,可控硅不仅具有单向导电性,而且还具有比硅整流元件(俗称“死硅”)更为可贵的可控性。它只有导通和关断两种状态。可控硅能以毫安级电流控制大功率的机电设备,如果超过此频率,因元件开关损耗显著增加,允许通过的平均电流相降低,此时,标称电流应降级使用。 由于可控硅共有三个PN结,分析原理时,可以把它看作由一个PNP管和一个NPN管所组成。当阳极A加上正向电压时,BG1和BG2管均处于放大状态。此时,如果从控制极G输入一个正向触发信号,BG2便有基流ib2流过,经BG2放大,其集电极电流ic2=β2ib2。因为BG2的集电极直接与BG1的基极相连,所以ib1=ic。此时,电流ic2再经BG1放大,于是BG1的集电极电流ic1=β1ib1=β1β2ib2。这个电流又流回到BG2的基极,表成正反馈,使ib2不断增大,如此正向馈循环的结果,两个管子的电流剧增,可控硅使饱和导通。由于可控硅只有导通和关断两种工作状态,所以它具有开关特性。 2过零触发电路的实现 2.1通过光电耦合器进行过零检测 过零检测电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当50Hz的交流电压通过零点时取出其脉冲。电路中采用两个光电耦合器实现过零控制,其工作原理(图2.1)是:交流电源

过零检测电路设计指引(5月28日)

文件编号:YK/ZB2-002 版 本 号:1.0 原 理 图 设 计 规 范 一、过零检测电路设计指引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会签/日期: 批准/日期: 广东盈科电子有限公司

标记 次数 更改文件号 签名/日期 更改记录过零检测电路设计指引 (发布日期:2011-05-28) 1 范围 本设计指引对过零检测电路的电路原理,各器件的参数计算选择,相关技术要求和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本设计指引适用于广东盈科电子有限公司的电控系统过零检测电路的设计。 2 定义 无 3 总述 过零检测的作用就是为给主芯片提供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起点是零电压,可控硅导通角的大小就是依据这个标准。一个好的过零检测电路必须是:保证电源电压过零时,会有一个脉冲信号输出。并且,每个脉冲都有一个基准和过零点的时间一致。 4 典型电路 在家电控制器中我们一般会用到以下几种单片机过零检测电路:变压器后取信号、变压器前取信号(三极管非隔离)、变压器前取信号(光耦隔离)、非隔离过零检测基本电路。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案。 4.1变压器后取信号(模块编号:GL-01) 4.1.1应用范围 此电路主要应用于使用变压器的家用空调控制器中的过零检测。 4.1.2原理及框架

标记 次数 更改文件号 签名/日期 更改记录4.1.3电路说明 图1取信号点在变压器的次级线圈,若未加虚线所示的二极管,经三极管整形后成为方波信号,也可以在变压器后加两个二极管(如图虚线框所示)进行全波整流后再取信号,且不会降低后面的电压(对电压要求高的电路可采用此方案)。 4.1.4关键元器件参数选择 滤波电容C101取值1000PF。 4.1.5使用注意事项 根据干扰情况加RC 滤波(C102、R104),R104取值1K,C102取值1000PF。 4.2变压器前取信号(非隔离)(模块编号:GL-02) 4.2.1应用范围 此电路主要应用于使用可控硅且未隔离的家电控制器中的过零检测。 4.2.2原理及框架

过零检测电路的原理及过零检测电路的优缺点

过零检测电路的原理及过零检测电路的优缺点 过零检测电路的原理 交流电具有方向性,可以通过整流桥整流为脉动直流,再经过光耦隔离后将零点信号输出。或者采用双向光耦的方案,将零点信号输出。这里采用整流桥的方案设计过零检测电路,所设计的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交流电经过整流桥后,变成了脉动直流,交流电的负半周期被翻转为正,在过零点以外的地方都可以使光耦导通,而在零点附近光耦截止。光耦的输出端连接上拉电阻。波形分析如下: 正半周期:光耦的发光二极管导通,输出端导通,输出信号为低电平; 负半周期:光耦的发光二极管导通,输出端导通,输出信号为低电平; 零点附近:光耦的发光二极管截止,输出端截止,输出信号为高电平。 输出波形如下图所示。

从上面的波形可以看出,只要检测到高电平即可判断零点来临,这时候只要控制接触器/继电器的线圈,就能保证触点在交流零点电流最小的时候断开,从而抑制了电弧的产生。多触点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延长了触点寿命、保障了财物安全。 过零检测电路的优缺点 过零检测电路是抑制电弧的辅助手段,在主控回路中告知处理器零点的来临,处理器及时在电流最小的零点处将主回路断开,最大限度地杜绝了电弧的产生。但是该电路只适用于交流回路,不适用于直流回路。直流控制回路地电弧目前没有非常有效的手段来解决,依然依赖于磁吹、灭弧室、灭弧栅、充惰性气体等方式。 固态继电器虽然是电子式触点,不存在电弧的问题,但是电子式触点过大电流能力有限并且需要加装较大体积的散热片,增加了成本和体积。 总之,电弧是行业问题,不可避免,目前抑制电弧的手段非常有限,行业内的工程师一直在努力的研究抑制电弧的有效办法。 转载于今日头条

过零检测电路20120428-1

过零检测电路 scott 2012-4-28

过零检测电路-软件补偿型 ?广芯电子: “200910199782自适应数字式交流电压过零点检测方法”,发明专利 ?原理: ?利用比较器将被测信号变为小于50%的矩形波——测量高电平宽度T1和低电平宽度T2——补偿时间T3=1/4*(T2-T1 )——过零点即T1+T3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 200920023042种过零点检测电路,实用新型200920023042一种过零点检测电路实用新型原理:

?哈尔滨九州电器: 200920100908,一种用于电机软启动器的电流过零检测装置,实用新型?200920100908种用于电机软启动器的电流过零检测装置实用新型?原理: ?N1A和N1B组成窗口比较器 ?N1A和N1B输出端连接在一起,输出相“与” ?IC1为单稳触发器,起整形滤波作用

?伊莱克斯: ?200980148749,具有过零点检测电路的电器控制系统,发明专利200980148749具有过零点检测电路的电器控制系统发明专利?原理: ?电压互感器感应电压信号 ?三极管36将37基极偏压电压 极管36将37基极偏压电压 提升到临界导通状态 ?三极管36和37是同一型号, 起到温度补偿作用 ?三极管38吸收反向电压,避免 损坏37

?伊莱克斯: ?200980148749,具有过零点检测电路的电器控制系统,发明专利200980148749具有过零点检测电路的电器控制系统发明专利?原理: ?电流互感器感应电流信号 ?三极管36将37基极偏压电压 极管36将37基极偏压电压 提升到临界导通状态 ?三极管36和37是同一型号, 起到温度补偿作用 ?三极管38吸收反向电压,避免 损坏3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