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人生仪礼

第六章 人生仪礼

第六章  人生仪礼
第六章  人生仪礼

第六章人生仪礼

第一节人生仪礼的性质

一、人生仪礼的概念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二、人生仪礼的性质

人生仪礼是社会民俗事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人生仪礼与社会组织、信仰、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交织,集中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

3、【法】范·热纳(Arnold van Gennep)

《通过仪礼》:“脱离仪式”、“转换仪式”、“合入仪式”

【英】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阈限理论”

诞生仪礼

一、求子仪式

向神灵祈子

由旁人送子

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

二、孕期习俗

1、孕期禁忌;

2、孕期馈送;

3、接生方式

三、庆贺生子

生命降生仪式:“洗三”(“三朝”)

进入人群仪式:“满月”及“百岁“(百禄)

预卜前程的仪式:”周岁”(抓周儿“仪式)

成年仪礼

一、成年仪礼的习俗表现

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

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

相对独立的成年礼

二、成年仪礼的规范和特征

1、行成年礼的年龄规定

2、成年仪礼的性别区分

3、成年仪礼的考验

4、成熟的标志

三、成年仪礼发生变化的原因

农业社会组织形式的制约

对教养过程的日渐重视

婚姻仪礼

一、婚姻形态

一般的婚姻形态:一夫一妻制

特殊的婚姻形态

抢婚b、童养婚c、冥婚d、入赘婚

e、转房婚

f、典妻

g、不落夫家

h、表亲婚

二、结婚仪礼程式

相亲、定婚阶段:媒、帖、聘的含义

迎娶阶段:祈求吉祥、多生贵子的祝愿

婚礼后,姻亲关系的认可(”三朝回门“)

丧葬仪礼

一、死——人生旅途的转换

初终→设床→沐浴、更衣→报丧→大殓→选择墓地及落葬日二、葬——灵魂不灭的幻想

让死者回归大自然

土葬b、水葬c、天葬d、树葬

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

墓葬b、塔葬c、悬棺葬

三、弃其朽肉,让灵魂离尸体而再生

火葬b、瓮葬(”二次葬“、”拾骨葬“)

论文论美学和人生

论审美与人生 【摘要】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命的时间不是重复循环的圆,而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我们的人生以时间为度量衡,也是如直线般向前延伸。表面上,我们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人生似乎是一条曲线;本质上,一切的欢乐与不幸,得意与失落都将随时间匆匆流去,如直线飞速向后,永不复返。 哲人说,人生三重境界。一位作家将这三重境界用一般充满禅机的语句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关键词】人生,得意与失落,境界 Life with aesthetic theory [Abstracts] Milan kundera, say, of life is not to repeat the cycle time round, but the fast forward in a straight line. Our life in time weights and measures, such as straight line is a straight line. On the surface, we experience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bumpy, life seems to be a curve; In essence, all the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proud and loss will be in a hurry to flow over time, such as linear rapid back, never return. A wise man says, life three levels. A writer will the three levels of statements with general full of zen to illustrate: see mountain is mountain, see water is water; See mountain is not a mountain, see water not water; See mountain or mountain, see water or water. [Key words] Life, proud and lost, realm 1.审美的魅力 1.1 审美的理解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人生礼仪是社会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人之所以经历人生礼仪,决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是在他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族等社会制度对他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因此,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1]彝族在人生礼仪上表现出来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他们在生活进程中自然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作为具有悠久彝族发展史的楚雄昙华乡,其人生礼仪积存着厚重的文化蕴涵。昙华彝族的人生礼仪既与其他彝族地区有着相同之处,又因为社会历史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彝族的人生礼仪有诞生礼、成年礼、婚姻礼和丧葬礼等不同的礼仪,而“满月”就是诞生礼中十分重要的礼仪。婴儿降生一个月称为“满月”,一般家庭这天要给婴儿举行“满月礼”,祝贺母子平安,此谓“弥月之喜”。满月这天亲朋好友要前往送贺礼,主家则设宴招待宾客。早在我国唐朝,庆贺儿孙满月的满月礼就已经非常盛行。《太平广记》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唐高宗显庆年间(公元656-661 年),长安城西路侧有一店家生下一男,“月满月,亲族庆会,欲杀羊,羊数向屠人跪拜”,但大家都不以为意,就将它杀了,把肉放在锅里煮。“余人贪料理葱蒜饼食,令产妇抱儿看煮肉。抱儿火前,釜忽然自破,汤冲灰火,直射母子,母子俱亡。”这则故事的本义或许在于对人们进行宗教宣传,却反映出当时民间庆祝满月的活动是相当隆重的。[2]所有的人生礼仪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功能,满月礼除了“庆生”之意, 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满月礼是昙华彝族极为重要的人生礼仪,是婚姻关系和家庭血亲关系得到社会认可的标志性程序。它整合了身份认同、职责赋予、教育传承、人际交往等多种功能,同时还展现了当地彝族的信仰文化和人际馈赠文化。 满月礼自古至今传承已久。《北齐书·恩幸传·韩凤》中有:“男宝仁尚公主, 在晋阳赐第一区。其公主生男昌满月,驾幸凤宅,宴会尽日。”鲁迅在《野草·立论》中写道:“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由此可见,为孩子过满月是我国

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人生

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人生(解说词) ——岭南学校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建设记略 (字幕: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这是一片培育英才的沃土,新生中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座凝重厚实的学苑,成长时传承着人类的文明,撒播着科学的精神; 这是一处产生思想的殿堂,希望里绽放着生命的光芒,高扬着猎猎作响的人文大旗! 岭南学校创办于2001年4月,十年来,学校艰苦创业,从无到有,砥砺风雨,发展壮大,现在已是桃李溢园,享誉东莞!(影像资料:学校大门) 一、决策篇(字幕: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专题片配音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人格构成的冲击很大,加上当前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部分学生家长急功近利,对子女寄予过高希望,从而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大、内心浮躁,现行教育培养的高分学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管用,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涵养的缺失。身为校长的贺国新同志认为以经典教育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弥补这种缺失的一条最可行途径,学校自2005年始倡导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就是希望中国文化从根救起。着眼未来和发展,铸造个性与特色,岭南学校为自己的发展明晰了一条思路。

学校以“立君子志,养君子德,践君子行,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基础”为办学宗旨。以“胸怀感恩,心存敬畏”为校训,以“温文尔雅,谨信笃行”为校风,以“见贤思齐,敏而好学”为学风,以“博学修身,诲人不倦”为教风,以“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人生”为形象口号,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特色,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影像资料:字幕:学校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影像资料:贺校长同期声) 二、理念篇(字幕: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古典文化的吸收,继承、吸收传统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专题片配音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经典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经典诵读”。(出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弟子规》等书籍的图片) 早在1994年,学者王财贵在台湾发起青少年读经运动,倡导教育从读经开始,主张利用学生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提升文化修养,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读经”教育一经倡导,便在台湾得到广泛的响应。后经南怀瑾、杨振宁等诸多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推动,祖国大陆和海内外华人均开展了儿童青少年读经活动。(王财贵来岭南学校讲学的视频、图片)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 为之哀叹和愤怒。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 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NAME:郑茂盛 NJUID:101220162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论儒释道的人生观 谈到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说到人生和人生观。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人生,什么事人生观。人生,顾名思义,就是人的生活、人的生存、人的生死历程的总称。人生的生死历程,在不同宗教,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含义。从生到死,是人的一期生命,在老子看来,人一出生,便是向死里去,便是所谓的“出生入死”,生生死死的过程,就形成了一个怎么样去观人生的过程。而在观人生的过程中,难免会对人生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认识、态度和观想,这便是所谓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它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其基本内容有:贫富观、苦乐观、义利观、荣辱观、道德观、公私观等。 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在不同条件下,同一个人也可能产生不同的人生观。人们活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形成形形色色的人生观是一种必然,一种客观事实。就像对于同一句格言,在六岁小孩和六十岁老人的口中讲出所表现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完全不同,一千个人眼中总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如先秦诸子百家便是一个典型,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种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他们对于人生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一种极其高深的水平,由此形成的人生观就各有各的特色。先哲对于人生观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讲讲我对儒释道三家人生观的一点理解。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成就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对待他人充满爱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要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儒家因此出了无数志士仁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的精华便在这句话中,他从小就立志向学做人,寒窗十五载,三十岁能在社会立足,在齐、鲁传播礼法,到了四十岁不再困惑了,而后退居修诗书礼乐,讲学弟子,五十岁后,懂得了人生和宇宙相通的道理,能够处理一切突变;后仕鲁授政,去卫、陈屡受挫折,至六十岁便尝遍世间的酸甜苦辣,能顺其言知其作为了;晚年自陈到蔡、楚、卫返回鲁国,潜心研究学术,七十岁完全超脱人世纷争,随心所欲而不逾越礼法。孔子的一生将儒家的人生观阐释得淋漓尽致。 道家的人生观,是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与宁静,认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道家的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道家人物是典型的清修隐者。以庄子为例,在人生观方面,庄子可谓是极具特色很有的,他所极力奉行的是“出世”、“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而反对与统治阶级合作的所谓的“卑鄙”行为;为统治者卖力的人,庄子也是很鄙视的;在财物和感情方面,庄子明显的是重感情而轻财物的。他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虽淡却很亲近,小人虽表面热情,实际上却没有沟通感情,只是相互利用,尔虞我诈,各有谋求

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人生智慧 论文题目: 道德与社会 道德与幸福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法律体系日益完善,道德与法律又有了新的诠释,法律和道德反过来有助于提高人们 的幸福感.道德与幸福历来是哲学伦理学关注的两大问题, 由于哲学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的关系也一直是哲学 史上争论的热点。而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价值 追求。 关键词社会道德幸福 正文道德与幸福历来是哲学伦理学关注的两大问题,由于哲学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的关系也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的热点。而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梳理中西方伦理思想史,可以发现,基于对人本性的不同理解,存在三种不同的关于道德与幸福关系的观点:快乐主义幸福论、德性主义幸福论和德福统一至善论。康德在其《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至善理论,他认为只有道德与幸福的结合才可以称为至善,为了保障德福统一,康德提出了意志自由、灵魂不灭和上帝存有三大公设,把道德与幸福的配称归于上帝。现代

新儒学的代表牟宗三先生,接受了康德的德福观念,但否定康德以上帝的悬设来解决德福统一的实现途径,认为在德福统一问题的解决上,与其寻求上帝这一人格化的神,不如直接依托于无限智心。并提出“良知自我坎陷”以开科学民主。马克思创新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德福一致思想,认为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只有在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里才能够实现。本质上,道德与幸福的统一问题是一个正义问题,也就是按照道德来分配或享有幸福。从应然来看,人们都期望道德与幸福的统一,然而现实中道德与幸福不统一甚至冲突的现象屡有发生。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原来所存的道德信仰在市场经济的强力作用下瓦解,被眼前经济利益的追逐所取代,以至片面追求个人享乐,以满足感官快乐为幸福。德福不统一表现在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领域,受到社会制度、分配制度、经济水平和教育状况的影响。面对现代人的困惑,呼吁道德,强调追求幸福应符合道德原则,使幸福与道德统一起来,来改善现代人类的信仰危机,满足人们迷失的内在精神需求就尤为重要。要促进道德与幸福的现实统一,就要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入手: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培养道德情感、加强道德信仰,使个人能够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道德回报机制、重视道德信仰教育、发挥舆论导向功能,以此来健全社会制度,优化道德环境。二者的结合可以促进德福统一的实现,并为其提供了完备的现实基础 什么是幸福?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这里主要从伦理学范畴来考察。

审美与人生论文—《活着》读后感

审美与人生论文只是为了《活着》

只是为了《活着》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活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有人为信仰或者,有人为爱情活着,有人为事业活着,有人为别人活着;有人活得很轻松,有人活得很沉重;有人活得洒脱,有人活得笨拙;有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或。活着,体现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活着也昭示着崇高和猥琐,活着是一种累,活着是一种快乐,活着是一种悲哀,活着是一种享受,活着是一种美丽。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我对活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生命与死亡的冷静描述 《活着》其实就是一幅活人观看死亡的全景图:“我”爹被活活气死,龙二阴差阳错做了替死鬼,有庆输血时被抽空而死,风霞生产时大出血而死,家珍得了软骨病安然病死,二喜被水泥压死,苦根饿后吃豆撑死,春生自杀而死,至于战争上的死亡事件却像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平凡而集中,成千上万的伤兵在雪地里被冻死……命运的残酷和无常总是将生命逼向死亡的角落,主要人物的活着和其他人物的死亡成了贯穿文本始终的强大对比法则。 这种生死无常的边缘状态,也正是福贵在目睹了各种各样的死亡,在经历了苦难的人生之旅后的一种活着状态。一方面,从亲人的相继离去中他深深地明白了死亡的突如其来和随时性,所以他预先将五十块钱压在枕头底下,随时等待着死亡的降临;另一方面,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使得他处于阴阳混界的状态中,这可以从他和那条同是福贵的老牛的对话中看出。 其次,这种生死无常的边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消解了生与死之间一贯的对立性。因为这种生死无常的状态归根结底是由命运的无常决定的,在巨大的命运苦难面前,生与死只不过是承载生命的两种不同的形式而已。 也正因此,生与死在余华笔下成了一种自然交替现象,就像白昼和黑夜一样,正如作品的结尾写道:“我看到广阔的大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①土地的召唤容易让人想到死亡的召唤,在这里,死亡卸去了它可憎的面目,而是以土地般的朴实,宽阔呈现,于是,生与死在余华笔下得到了升华和超越。 二、苦难命运的漠然展示 在这里,余华将对人物的关注摆在了突出位置,通过他们的生存状态折射出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人总是活在某种边缘。福贵的家道中落却因而保命;龙二在赌场上使福贵破产,却在大富大贵时被革命政权枪毙;解放后春生春风得意地当上了一县之长,但却在文革中一落千丈,被迫上吊自杀……这一切都深刻孕含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思想。福贵虽然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中,但是在强大的命运面前,任何历史社会背景都是微不足道的,都将黯然消退,人所面对的除了命运还是命运。因此,《活着》中的苦难便成了一种超越历史,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的本原性的苦难。 而余华呢,他的任务好像就是站在非人间的立场,以一种不介入的方式将人间的苦难客观冷静的叙述一通了事,刻意地回避排斥了主体对苦难人生和人生苦难的价值评判和情感渗透,使苦难得以纯粹而透彻的呈现。因此,在《活着》里,在福贵平静地回忆他一生的苦难时,我们无法把握作者甚至是福贵对苦难的感受。 同时,余华所展现的苦难及其对苦难貌似无动于衷的方式,从另一角度而言,

第六章 人生仪礼

第六章人生仪礼 第一节人生仪礼的性质 一、人生仪礼的概念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二、人生仪礼的性质 人生仪礼是社会民俗事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人生仪礼与社会组织、信仰、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交织,集中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 3、【法】范·热纳(Arnold van Gennep) 《通过仪礼》:“脱离仪式”、“转换仪式”、“合入仪式” 【英】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阈限理论” 诞生仪礼 一、求子仪式 向神灵祈子 由旁人送子 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 二、孕期习俗 1、孕期禁忌; 2、孕期馈送; 3、接生方式 三、庆贺生子 生命降生仪式:“洗三”(“三朝”) 进入人群仪式:“满月”及“百岁“(百禄) 预卜前程的仪式:”周岁”(抓周儿“仪式) 成年仪礼 一、成年仪礼的习俗表现 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 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 相对独立的成年礼 二、成年仪礼的规范和特征 1、行成年礼的年龄规定 2、成年仪礼的性别区分 3、成年仪礼的考验 4、成熟的标志 三、成年仪礼发生变化的原因 农业社会组织形式的制约 对教养过程的日渐重视 婚姻仪礼 一、婚姻形态 一般的婚姻形态:一夫一妻制 特殊的婚姻形态 抢婚b、童养婚c、冥婚d、入赘婚 e、转房婚 f、典妻 g、不落夫家 h、表亲婚 二、结婚仪礼程式 相亲、定婚阶段:媒、帖、聘的含义 迎娶阶段:祈求吉祥、多生贵子的祝愿

认识审美本质及与生活的关系

认识审美本质及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本质的审美价值理性在于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符号性创造,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艺术对象包括整个宇宙、人生,自然科学在科幻艺术创作中经常以审美的方式得到某个侧面的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亦普遍地为艺术家所注目:伦理道德的表征也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伴而行的;艺术产品作为物质构成物,表现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审美价值理性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其他价值属性,须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理性,或者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回到生活,回归自然,深切体验生命的美好与神圣并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这是每个人内心所热切追求的根本目的,这是两个过程:发现美和创造美。尽管有些人并不知晓自己此生真正的追求,做着和这个目的相聚或者相离的事情,《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芸芸众生,往往如迷失的羔羊······然而,正如每个人所经历的,这个目的,也就是审美给我们的幸福感往往会在与大自然的邂逅中微妙显现,也往往在一种创造行为完成后呈现。回归自然,是因着人就是来自自然的,本是她的一部分,爱着自然的感觉,这就是审美!没有什么生命群体不依恋大自然,你可以想见在美丽的晨光中鸟儿的心情都无比的好,才有充满灵性的啁啾鸟鸣。这样的感性是天赋的,而通过理性与感性的揉合——审美教育,这种感性才更为自觉,并化作创造的动力,当然也会携带着美。于是生活更

加美好!因为不单在我们环境中处处增加了大自然美的印记,使我们感到大自然的无处不在,它平和着我们的内心,使安全感加分,幸福感也加分。更重要的是,美的体验激发创造的活力,美的创造带来成就感充实感,生命过程的体验由此来得更真切。 只有体验到生命美感的人生才是不枉此生的人生,只有体验过创造的人生才是有力度的人生!当这种幸福感充实感化作进一步热爱生命的动力时,生活与艺术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就此开启。 牵着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在醉人的大自然里嬉戏,回归自然。美术鉴赏,第一步,就是让远离母亲的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爱与审美,是最好的教育。

第六章 餐饮礼仪

第六章餐饮礼仪 第一节宴请礼仪 一,宴请的类型和特点 1,按宴请的习惯分,有中餐宴请、西餐宴请和中西合餐宴请,常见的有冷餐会、酒会、茶会、自助餐 2,按举办规格分,有国宴、正式宴会、便宴和家宴 3,按举办的目的分,有欢迎宴会、庆贺宴会、答谢宴会、送别宴会等 4,按举办的时间分,有早宴(茶)、午宴、晚宴、夜宴(宵夜) 二,宴请的筹备 1,确定宴请对象、范围、规格和形式 2,确定宴请的时间、地点:注意,宴请的时间选择不宜安排在宾客的重大节日、重要活动之际或有禁忌的日子 3,发出邀请:一般应提前3---7天 4,选定菜谱:要以宾客优先;营养平衡、搭配合理;即经济实惠有扬己所长;席位安排; 场所布置 三,主办者在宴请中的礼仪要求 1,迎宾 2,引宾入座 3,致辞祝酒 4,请侍应生唱菜、介绍其特点及实用方法 5,当主宾食用完水果后,主人应随主宾起立宴会既告结束 6,告辞时,主人应将主宾送至门口 第二节中餐礼仪 一、中餐的出菜顺序 *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 * 有时冷盘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盘。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盘多半被省略。 * 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 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 * 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交配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 * 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以儒学为例 摘要: 本文回溯了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以儒家思想作为例证分析其与人生的关系,又通过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古代哲学,人生,儒学,现实意义。 一、古代哲学简述 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是对思考的思考,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一门科学。是一种“觉解”的活动。 这个世界是极为复杂的,哲学就是要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冯友兰说人生有四境界:使人超越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最后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所以,中国哲学最讲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养吾浩然之气。这是冯先生所理解的哲学,也就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也渊源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而在古代传统文化中, 最重要、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就是古代的人生哲学。 古人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涉及极广泛的方面。其中有关于人和人性、人与自然关系、为人之道和治国之道的系统的理论; 有对于人们交往和言行的完备的规范体系; 也有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和丰富经验。其体系博大精深、丰富多样, 各派学说异彩纷呈; 从先秦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到汉末佛教传入,魏晋隋唐玄学佛教各领风骚, 至宋代理学形成, 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共存互补的格局。其间众多先贤写下了浩瀚的著作, 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儒、释、道三家, 思想各有所异, 又有所同。简言之, 儒家积极, 以天下为己任, 刚健有为; 道家贵柔, 主张清静无为, 返璞归真, 全身保命; 佛教虚空, 消极出世。三家又都以天道为依归, 重视人格修养。三家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作用虽各有不同,却都包含着深刻的智慧。其所异表现了各家的特点; 所同则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质。在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中, 三家在互相吸取、互相融合中发展, 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由此绘出了中国人丰富多彩的人生图画, 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审美与人生论文

什么是审美?审美需要哪些条件?审美对人生有何意义? 浅论审美与人生 【摘要】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人们更加渴求对生活与大自然的审美去感悟人生的美好,拂去心里或看到的丑陋。本文正是通过对审美的概念分析,如何对事物进行审美和发现美的所在, 以及审美对于人生的意义所在,去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 关键词] 审美人生美的事物 审美的概念 1.审美的理解 1.1主体是审美活动的人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同时只有处在审美的活动中的人,才称得上是“审美人”。 只有一个人对自己喜欢或是感觉到美的事物进行精神和心理的洗礼,让美的事物陶冶自己的情趣,得到灵魂的更上一层,倘若一个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而无动于衷的人,是怎么也不会发现这个事物的美,也很难进入到审美的状态的。比如,一朵盛开的鲜花,在不同的人眼里,是有着不同的感观,一个喜欢它的人,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妙感受;然而一个不喜欢它的人,甚至会觉得这朵花,影响到他美好心情。 1.2客体是一切美的事物 1.21美的概念 美是纯朴的,是一切的真善美,同时美也是一种精神的超越和非功利性的,否则它就变成了一种“恶”或是“不美”。在阅读老师的的博客时候,我被《和农人们去卖菜》这篇文章深深的感触到了,“打开后尾箱,开始装菜,农人们拿来塑料纸铺在里面,说是怕把我的车弄脏。”,农人们是纯朴和真实,因为怕弄脏别人的车,就把一些塑料纸放上去了,他们这个小细节动作,就体现了他们是美的,是因为他们的善良和美丽,才让这篇文章更加的生动和感人。 1.22审美客体的存在形态 1.大自然 大自然的美是因人而异的,自身是不自觉,不雕塑的,具有天然性和原始性的。大自然的美,美在和谐,让人引发艺术的情怀和人生的感悟。 2.社会美 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事物中的,能体现人类的社会情感的美。社会美在普通人老百姓上就可以深刻地体现出来,如《与农人们卖菜》中的农人们就体现出他们的真善美。社会的美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逛街,它成为了人们感性的释放, 也是对美的熏陶与享受,而不只是为了购物而购物。 3.艺术美 一个美丽的建筑、一首动听的音乐、一件漂亮的服饰等等,都能舒缓我们烦躁的心,陶冶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让我们在这个物质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些宁静的真实的东西。 2.发现美的条件 2.24具备必要的审美修养 要正确领会艺术作品的精髓、感受其魅力、获得美的享受需要一定的审美修养,必要的审美修养包括知识储备、文化教养及生活阅历等。审美活动包含理解的因素。人的审美活动不只停留在感觉阶段,要用自己所处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阅历以及自己的情感区欣赏美。欣赏世界上的一切美的事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些论述我国是个有五千年以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些论述 我国是个有五千年以上历史的国家,文化传统十分丰富,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也是如此。在这个问题上,固然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等为不少人信奉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广土众民,自古以来天灾人祸频仍,不仅十年九灾,而且不断受到异族的侵害掠夺,为了群体、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必然产生以群体意识为主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特别体现在一些杰出人物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上,代代相传,不绝为缕。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体现在对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看法上 中国人自古向往的大同理想,可以说体现了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礼记?礼运大同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中国人追求不朽,是建立在为国家社会立德、立功、立言的基础上。 “民之所好好之,民主所恶恶之”。(《礼记?大学》) “利于国者受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乐以天下,爱以天下”。(魏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壮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为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穷年忧黎之,叹息赐内热”。(杜甫) “百姓多忧天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白居易)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白居易) “丈夫贵兼济,独善其身”。(白居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必有天下之大志,而后能立天下之大事,夫以天下之志素存于心中,贫贱患难不足以动其心,而其志虑未始不为经国之谋也”。(陈亮) “但得众生皆约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 “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司马光)

审美与人生

审美与人生 所谓美丽人生,即有意义的人生,而人生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审美而发现的,也是通过审美而得到理解的。生活的审美化,就是对生活的非审美因素加以克服,审美的生活化就是让审美从纯粹艺术走向世俗生活。在我看来,成就美丽人生,就要寓审美于生活,寓生活于审美,以审美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将审美与人生合二为一。 美,咫尺之间 美,是一种主体对于客体的感受,一种愉悦的感受,一种触动心灵深处的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家里面井然有序,窗明几净,各种家什摆放错落有致,这是一种整洁的美;端庄秀丽,静谧可人,这是一种沉静的美;落落大方,清新自然,这是一种自信的美;平和洒脱,超然物外,这是一种闲适的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这是一种大气的美。在多姿多彩的自然美之中,又不乏人性之美。“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荫蔽”,作家冰心用笔尖点出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衣沾不足惜,但是愿无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山林,追求一种他所崇尚的美。诸如此类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谁都会见过,只是大多忘记了欣赏,没有真正感受到那种令人忘怀得失的美。美的感觉存在于心中,很多时候无法用文字表述出来,

很多美好的思绪在脑海中一闪即过,无法捕捉。美不是空谈,而是要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 所谓审美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夏夫兹薄里认为,心灵是美的根源,人的审美能力是天生的内感觉,审美起自于内在感官。发现美是审美的第一步,追求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完成最后一步欣赏美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对内在世界的美丽漠不关心,那你无论如何也看不见外在世界的美丽,摈弃掉偏见和固执,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就呈现在你眼前了,因为美就在你的心中。因此,我将审美定义为对美的发现、追求、欣赏的过程,生活中的美充斥在各个角落,要的是去学会发现,学会欣赏,当我们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时,人生的意义便在瞬间绽放光彩。人生的意义在于由于美而产生的对美的追求;人生的价值是因为人本身某方面的美得到认可、得到崇拜而获得的社会认同感与成就感;人生的使命在于不断的完善人生的过程中探寻到了美的源泉。因而人生与审美有着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相互融入的一层层深刻的交织。 美丽人生 寓审美于人生,寓人生于审美,当两股力量交织相融时,美丽人生便是他们的结晶。

论审美的 意义

论审美的意义 摘要:人生有无意思的判断标准在于自我创造性价值的能否实现。主观自我对人生进行有无意思的价值判定,进而在积极意义上实现自我创造性价值追求。价值追求与实现为人生有意思的认定提供了条件,而人生有意思的认定又作为基础促成价值追求与实现。 关键词:人生价值;审美;追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试想人如果生活在一个没有美的环境中,那将会多么痛苦。也正是审美需求,促使人,哪怕是在原始时代,去追求美,创造艺术。审美需求是与人生的求知欲,功利欲相并列的。生活中,如果只拥有了知识,拥有了金钱,那么这种生活还是不完善的,生存本质地要求在真,善,知识与意志等样式之外表达自己,确证自己,故而,爱美,是人的生存对自己不仅作为一个与它物相对的生命,而且作为一个自为的存在的确证与表达。人的一生是追寻美的人生,而具审美的人生是诗意境界,达到人格的和谐完满。 一:何为审美 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源自人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它包括对世界与对自身的一种理解,也包括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认同。美学从广义上说,不仅是对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内涵的丰富多彩现象的思考,同时也包容在生存方式中,因为审美活动本身就实践,体现着美。审美活动更直接指明了审美现象中主体方面的状况,因为在审美中,主体是动态的,是实践的,同时也是生存性的。审美的目的就是需求的实现,审美的目的就是审美境界,审美活动一旦发生,由于其性质所致,它必然向审美境界发展,审美的活动是在对象之中的活动,是主、客合一的活动。另外,如果对审美经验具体分析,可看出审美是主体的自我超越,是对对象的投入,在理论上,这种超越与投入,就是审美活动与实践的本质的内涵。主体以一个个体,一个与对象相对而立的“我”出现,这种情况,与对象分为现象与实体、材料与实体、材料与形式,意义与基质的情况共生,它和对象合为一体,共同进入一种非功利的状态,当进入这种境界时,可以说人在“美”之中。这种具体的超越它使获得的意义更模糊,更丰富,它使获得的意义虽不明确,但更“痛切”。就获得的意义核心来说,抽象的超越获得的是“本质”,“本质”是对事物的陈述,它分离于事物。但在具体的超越中,人们面对事物直接的感性展示,并不在其“后”寻找“本质”,而是让事物就这样出现,也即“存在。”在审美经验中,事物在如其所展示的那样存在着,同时向主体展示“意味”。“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美总是存在于美的事物中,而美的事物之所以成为美的事物就在于它能给我们精神性的愉快,应合着我们的审美活动。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 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

论文--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启示 这个学期有幸选上了中国古代人生哲学这门课程,跟随徐老师对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学习与思考。 哲学是一门令人增长智慧的学问,学习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便是从民族文化的根源去探寻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财富不断膨胀的今天,物欲、名利欲潜藏在每个人的心底,驱使着人们不断从外界攫取财富,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完善。净化心灵世界、重寻精神家园,这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徐老师所说,在当下的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忧患了,不向善了,不敬畏了;许多人也没有思想,没有精神,没有信仰。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惨烈,信仰缺失,在利益的驱使下,使得一些人已经忘记了人之根本。正如孟子所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之所以能够保持宇宙中作为万物之灵的高贵地位,就在于人性中保留了兽类所没有的那一点点几希,倘若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天良,人与禽兽何异?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意识到当下人们纯粹的对于物质利益的盲目追求真的是本末倒置。 两千多年前的先贤就曾告诉我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更发出了“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直击人心的叩问。反观当下,很多人以“不义而富”为荣,比如靠制假卖假致富,不管不顾消费者所收到的伤害;比如靠贪污受贿敛财,破坏社会公平,比如靠巧取豪夺谋私,践踏社会正义。他们确实因此而得到了很多财富,但是得乎?失乎?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君子而

言,不义而富是一种耻辱,为了的一时的利益而将人之为人的天良弃之一边,真的是得到大于失去了吗?丢失了一件看得见的器物我们免不了伤心难过,那么如果丢失了人之为人的本心与天良呢?真正令人悲哀的是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人之天良的存在,更不会有找寻回来的想法。只有在当头棒喝之下才会明白自己离人之本心走了多远!殊不知,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之为人的天良那般珍贵,那是人所以为人的根本! 中国近几十年的的发展,难以否认是市场经济改革的成效。也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人地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膨胀的欲望与有限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GDP毕竟不是万能的,片面的追求物质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整体的失衡。看待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我们还是要追溯到资本萌生的源头。作家苇岸曾经写过“有一天人类将回顾他在大地上生存失败的开端,他将发现是1712年,那一年瓦特的前驱,一个名叫托马斯·纽科门的英格兰人,尝试为这个世界发明了第一台原始蒸汽机。”自此开始工具理性便大行其道。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功利的方法最有效地达到目的的理性,是一种崇拜工具和技术主义的价值观。它本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发展演变的结果,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膨胀,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理性也逐渐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了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在工具理性的统治下,人们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行动只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