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3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3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3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3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

设计

常州市北郊中学杭佳楣单元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乐趣;

二、能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展开联想,谈谈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

三、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品赏散文含蓄、生动、简练、优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并加以积累;

四、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结合所写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

五、学会在口语交际中善于抓住对方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课时

《三颗枸杞豆》2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2课时

《柳叶儿》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涵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趣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三颗枸杞豆》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主人公年纪尚小,远未定型,却表现了未来的某些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柳叶儿》一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

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学习步骤:

一、导入语: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四、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文章,并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2.开展一次“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第二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读准文中字音,弄懂字意。

2、查资料(可以利用图书或网络),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

3、查找有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简介,增加印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鲁迅先生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乐园。

二、由学生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根据文章标题,并结合课前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第二部分: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快速阅读全文,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的百草园”和“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可能的说法: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

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

3、仔细阅读全文,谈谈作者本人就这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更喜欢哪一个?试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后学习:

学生交流: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作比较,有何异同?第三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

学习目标:1、能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的写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能品赏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课前学习:朗读文章的精彩部分,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内容,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乐园生活。

二、精读“百草园”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此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记叙的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一段文章,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然后凭记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说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尝试背诵此小节)

3、仿句练习: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描绘一种情景。

4、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表达清晰,语言生

动,富有感染力。(可以结合《社戏》一文中为什么说迅哥儿到赵庄去看社戏时蛇精戏是他最想看的一出戏。)

5、朗读“冬天雪地捕鸟”的一段文章。

划出捕鸟动作的动词,并通过学生课堂表演,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6、课堂作为片段练习: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可以让学生边说边表演。)

三、课后学习:

交流并修改自己的课堂小作。第四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

学习目标:1、能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2、能从多角度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学习:能复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并加以概括。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相对于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二、精读“三味书屋”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单调无味的,无味在何处?如果你把自己看作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

2、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

可以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

3、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课堂片段作文练习: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学生交流)

5、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

学生畅谈: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与鲁迅先生的学习生活相比,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三、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其乐无穷”与“枯燥无味”是一对鲜明的反义词,但鲁迅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否意在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呢?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四、课后学习: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写成小论文。第五课时:《三颗枸杞豆》(一)学习目标: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能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能找出文章细致描写景物和细腻刻画人物的句子,揣摩其作用。

4、能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品读文中的精彩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二、速读全文,说说这是怎样的三颗枸杞豆?(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答案可能会有:“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启示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

三、这三颗有着特殊意义的枸杞豆,征服了年少的“我”,最终使“我”成就了一名植物学家。但在这之前,“我”是什么样的人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可能会有:“贪玩的我”;“不爱读书的我”;“爱逃学的我”;“不怕打的我”;“顽皮淘气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我”------

四、“我”为此经常挨打,但“我”并没有改变自己,直到遇到病中的三叔。

创设问题情境。

1、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三叔,表现人物什么特点?

2、“我”和病中的三叔共有几次对话,对“我”有什么影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内容)

第一次对话给我的影响:让“我”更懂得热爱自然,而且和三叔相比,还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和不善于观察。

第二次对话给“我”的影响:懂得时间的珍贵,珍惜金色年华。

3、找出第二段对话中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如小组不能解决,可以全班讨论。

(如探究练习中的第二大题。)

五、学生畅谈:三颗枸杞豆改变了“我”的一生,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作者的事情?带给了你哪些人生的启示?

六、课后学习:

课文写童趣和景物生动细致,联系课文中的描写语句,体会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关系。第六课时:《三颗枸杞豆》(二)

学习目标:1、品读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

2、小组合作,课堂表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读完《三颗枸杞豆》,三叔这一人物形象也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在课文中,我们知道三叔有着远大的理想,但因为虚度年华以至于悔恨终生。假设作者笔下的三叔带病来到我们的现场,和我们一起聊聊生活与人生,将会如何呢?

二、创设情境,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组合方式,分别扮演主持人、三叔与观众。

三、交流有关时间与生命的名言警句,或配乐朗读朱自清的美文《匆匆》,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文章带给我们有益的生命启示,而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也颇令人玩味。

品赏课文中描写童趣和景物的生动细致的语言,并说说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有何关系?

五、课后学习:

1、发挥想象:假如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年轻时的“三叔”,你会怎样劝说他珍惜时间?

2、模仿文中描写“太阳”的写法,写一段关于月亮、星星或其他事物的文字。

第七课时:《我们家的男子汉》(一)

学习目标:1、查工具书,读准文章字音,弄清字意。

2、能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小组合作,探究课文思路,深入研究课文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4、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1、熟悉课文内容。

2、阅读王安忆的有关作品。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男子汉,是指男人,强调的是男性的健壮或刚强,而课文写的却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让我们去看看王安忆是怎样来刻画他的男子汉的气概的。

二、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2、展开讨论: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或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几岁的小男孩是一条‘男子汉’?)

3、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三、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文章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再加上五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四、第二单元的阅读提示中写到:“有人的童年,远未定型,却表现出了未来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某些个性。”根据文章小标题结合文章内容,你能想象出“男子汉”将来的某些个性吗?你认为真正的男子汉要具有什么品质?

答案可能有:耐心、独立、刚强、勇敢、专心等。

五、课后学习:

请亲朋好友回忆有关你的童年趣事,并整理一下,课上交流。第八课时:《我们家的男子汉》(二)

学习目标: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体会描写的精妙之处。

课前学习:品读文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课上小组交流自己小时侯的事,每人着重讲一个方面,要讲得具体细致。

二、仔细阅读课文。

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并做赏析。

三、划出文中你认为写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并作赏析。

四、课堂练笔:写一个你熟悉的小孩。

要求:1、仿照文章的结构,用小标题串联全文,一题一事,重点记叙二三事。

2、观察要细致,描写要细腻,语言力求做到生动、幽默。

课堂交流小作。

五、课后学习:

修改自己的小作。第九课时:《柳叶儿》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生活的幸福。

2、品读文中的精彩句子,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

3、能与其他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课前学习:1、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熟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3、阅读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李治修的《挂在墙上的童年》。

4、积累绘柳的古典诗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谚语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柳是春的使者。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绘柳的绝句。(学生交流)作为文人笔下的爱物,宋学孟在苦难的岁月里,也与柳叶儿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二、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结合课文描写的内容,说说你认为柳叶儿好吃吗?

2、为什么在柳叶儿抽芽的时候,全家最乐的人是我?

为什么我会感到“乐”?

3、除了“乐”之外,作者还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回忆往事的?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苦中带涩。

三、通过自己的了解,谈谈在艰苦的岁月里人们还以什么来充饥?

四、比较阅读。介绍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并把这两篇文章与《柳叶儿》作比较,谈谈在结构、感情、语言、对苦与乐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点。

五、课堂讨论:

你吃过野菜吗?如有,与课文所写的感受是否相同?为什么?

六、课后学习:

询问一下自己长辈年少时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作比较,谈谈感想,提升人生感悟。第十、十一、十二课时:写作

第十课时:

学习目标:明确本单元的写作要求——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二、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四篇文章,说说记叙的线索。明确: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第十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提供参考题目,学生自由写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二、课后阅读“修改作文”,试着修改自己的作文,着重注意把句内重复多余的词语删去。第十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三、小组推荐作文,全班集体评改。

四、指导学生根据评分标准打分。第十三课时:口语交际——劝告

学习目标:掌握劝告的几种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的口语交际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启发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围绕下列问题展开交流: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正确的行为?你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然后提出“劝告”一词。

二.研讨案例,探究劝阻要领。

1.出示案例

案例:张明和李响在高压电线旁放风筝,玩得非常开心。这时,江晓宁急切地跑来,对他们说:“喂,你们不能在这儿放风筝!”张明不服气地说:“我说班长大人,你管得也太宽了吧!”江晓宁着急地嚷起来:“在这儿放风筝是非常危险的,快离开这里。我是好心好意,你们怎么不听我的话呢?”李响说:“不就是放风筝吗,值得你大惊小怪吗?”说完,他们再也不理江晓宁,专心地放他们的风筝。

2.讨论案例。

(1)如果你和同桌就是录像中的张明和李响,你们会接受怎样的劝告?

? (2)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有效劝阻的要领:

“正面劝导”法、“直话屈说”法、“归谬”法、“激将”

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表演情景剧,参与劝阻实践。

?学生回忆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曾经有过的不正确行为,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与他(她)合作表演互相劝阻。

四、课后学习:根据课后习题,自主创设情境,劝告他人。

第十四课时:单元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一.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学习结束后,写成小论文,举行论文交流大会,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二.开展“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故事演讲活动。

(附: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杭佳楣(常州市北郊中学)

一、积累运用。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写在横线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