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十单元 第1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十单元 第1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十单元  第1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十单元  第1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时作业·知能提升]单独成册

1.下图为枸杞果酒的生产工艺流程简图,据图回答问题。

选料→?→粉碎→灭菌→接种→发酵→?→果酒

(1)流程中“?”处的内容应为________、________。

(2)制作果酒时,温度应该控制在________。果酒酿造过程中如果果汁灭菌不合格,含有醋酸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菌能否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酒制作离不开酵母菌,与醋酸菌相比,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枸杞果酒制作过程中,接种完成后要先向发酵罐中通入一段时间的无菌空气,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果酒制作是否成功,需发酵后用________________来鉴定,在________条件下,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________色。

解析:(1)果酒生产的工艺流程为选料→冲洗→粉碎→灭菌→接种→发酵→过滤→果酒。(2)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果酒发酵的环境是无氧环境,且温度不适合醋酸菌生存,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3)醋酸菌是原核生物,无细胞核,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细胞核及多种细胞器,(4)枸杞果酒制作过程中,接种完成后要先向发酵罐中通入一段时间的无菌空气,目的是在有氧条件下,使酵母菌迅速繁殖,增加数量,有利于后期发酵。(5)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答案:(1)冲洗过滤(2)18~25 ℃不能因醋酸菌是需氧型细菌,而果酒发酵的环境是无氧环境(或因醋酸菌需要在有氧且温度是30~35 ℃的条件下,才能

将糖转化为醋酸,而此时发酵罐中的条件是无氧且温度是18~25 ℃)(3)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4)在有氧条件下,使酵母菌迅速繁殖,增加数量(5)重铬酸钾溶液酸性灰绿

2.如图为葡萄酒的发酵装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发酵初期,集气管中收集不到气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集气管中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可用________检测。

(3)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呈“________”型增长。

(4)若发酵液表面出现菌膜,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菌膜中的微生物最可能是________。

解析:(1)发酵初期,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吸收氧气的体积与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相等。(2)集气管中的气体主要来自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由于发酵瓶中的发酵液体积一定,因此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会呈“S”型增长。(4)发酵液表面出现菌膜,说明好氧细菌繁殖,最可能的原因是发酵瓶漏气,使醋酸菌等大量繁殖,因此菌膜中的微生物最可能是醋酸菌。答案:(1)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2)CO2澄清的石灰水(3)S(4)发酵瓶漏气醋酸菌

3.腐乳是我国民间传统发酵食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易于消化。请回答有关问题:

(1)在腐乳的制作中,起主要作用的生物是________,它与乳酸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

(2)腐乳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与此有关的物质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这些物质变化的酶有________。

(3)在腐乳的制作中,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中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腐乳以口感好、营养丰富等特点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下列有关腐乳制备的操作正确的是()

A.逐层增加盐的用量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也可以防止杂菌污染

B.制作腐乳时,容器要进行灭菌,装豆腐时操作要缓慢以防止豆腐碎裂

C.毛霉菌丝大量繁殖时可形成有害的“硬皮”,不能食用

D.不同颜色的腐乳制备过程有很大不同

解析:(1)多种微生物参与豆腐制作,如青霉、酵母菌、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为真核生物,乳酸菌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真核生物有。(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豆腐变成腐乳。(3)卤汤中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4)豆腐坯用食盐腌制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同时,盐能抑制微生物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装豆腐时操作要快速,以防止微生物污染;毛霉菌丝大量繁殖时形成的“硬皮”可以食用;不同颜色的腐乳都是通过发酵制作成的,制备过程基本相同,只是加入的辅料有所区别。

答案:(1)毛霉毛霉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2)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脂肪→甘油、脂肪酸蛋白酶、脂肪酶(3)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4)A

4.家庭中泡菜的制作方法是:新鲜的蔬菜经过整理、清洁后,放入彻底清洗并用白酒擦拭过的泡菜坛中,然后向坛中加入盐水、香辛料及一些“陈泡菜水”,密封后置于温度适宜的地方。有时制作的泡菜会“咸而不酸”或“酸而不咸”,前者是用盐过多,后者是用盐过少。

(1)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_____。密封菜坛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有机物的干重将________;菜坛内有机物的种类将________。

(5)乳酸菌与酿制果醋的菌种在代谢方式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家庭中泡菜的制作中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消毒,密封菜坛的原因是乳酸菌是厌氧生物,密封后形成缺氧环境,细菌进行无氧呼吸生成乳酸,及防止杂菌进入。(2)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大量的食盐抑制了乳酸菌发酵。(3)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接种乳酸菌。(4)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乳酸菌无氧呼吸消耗有机物,有机物的干重将减少,菜坛内有机物的种类将增加。(5)乳酸菌代谢方式是异养厌氧型,酿制果醋的菌种代谢方式是异养需氧型,其主要区别是乳酸菌是厌氧细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

答案:(1)消毒①乳酸菌是厌氧生物,密封后造成缺氧环境②防止杂菌进入(2)大量的食盐抑制了乳酸菌发酵(3)提供乳酸菌菌种(4)减少增加(5)乳酸菌是厌氧细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

5.(2017·云南玉溪月考)苹果酒、苹果醋、苹果汁等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品。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鲜苹果汁――→

①高纯度

苹果酒

――→

②苹果

原醋

苹果汁

等原料

―→苹果醋

(1)如图所示是在苹果酒的基础上制作苹果醋的流程图。

过程②常用的发酵菌是________,可以在食醋中获得,分离和纯化该微生物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配制培养基。根据物理性质,纯化微生物常用的培养基为_____________。

第二步: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培养温度控制在________________。

第五步:挑选符合要求的菌落。

(2)某同学计划统计食醋中该发酵菌的总数,他选用10-4、10-5、10-6稀释液进行涂布,每种稀释液都设置了3个培养皿。从设计实验的角度看,还应设置的一组对照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此对照实验的目的是检查________________过程中是否被杂菌污染。

(3)苹果泥与果胶酶混合能提高苹果的出汁率并使浑浊的果汁变澄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果汁制作苹果酒需要酵母菌发酵,由苹果酒制作苹果醋需要醋酸菌发酵。分离和纯化醋酸菌的过程中,常用的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其灭菌,再接种,放置在30~35 ℃的温度环境中培养。(2)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发酵菌,需要设计一组空白对照组,即不接种的空白培养基,目的是检查培养基制备过程中是否被杂菌污染。(3)苹果泥与果胶酶混合能提高苹果的出汁率并使浑浊的果汁变澄清,其原因是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细胞壁及胞间层。

答案:(1)醋酸菌固体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接种30~35 ℃

(2)不接种的空白培养基培养基制备(3)果胶酶能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细胞壁及胞间层

高中生物选修1传统发酵技术 知识点总结(经典全面)

选修一知识总结(专题一、二、三、六) (请妥善保存) 专题一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广义发酵→有氧发酵和无氧发酵;狭义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发酵≠无氧呼吸 (一) 果酒制作 1.原理:菌种 ,属于 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 , 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反应式为: ; 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反应式为: 。 2.控制的发酵条件: 。 3.菌种来源:??? 。:。:菌菌种分离获得得纯净的酵母人工培养型酵母菌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自然发酵 4.实验设计流程图 挑选葡萄→冲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果酒 果醋 5.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可通过嗅觉和品尝初步鉴定,并用____________检验酒精存在。可观 察到的现象为 。葡萄酒呈红色的原因: 6.注意事项: (1) 在 、 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多数其它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 一环境而受到抑制,从而在不灭菌情况下,使酵母菌成为优势菌种。 (2)新鲜葡萄的处理: 为防止杂菌感染应先 (冲洗/去枝梗),注意不要反复冲洗,否则酵母菌数 量减少,影响发酵。 (3)为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发酵瓶要用 消毒。发酵液装瓶后保留 的空间,目的是 (4)装置各部件作用 ①出料口: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③___________ : 排出酒精发酵时产生的CO2。 ④排气口连接一个长而弯曲胶管的作用是 ___________ 。使用该装置制酒 时,应该______充气口;制醋时,应该充气口连接____________。 (二)果醋的制作: 1.原理:菌种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为___ ______ 。 当 、 都充足时,醋酸菌将 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 时,醋酸菌将 变为 ,再将 变为醋酸。 反应式为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2.条件:最适合温度为__________,需要充足的______________。 3.菌种来源:可以从食醋中分离醋酸菌,也可以购买。 4.设计实验流程及操作步骤: 果酒制成以后,在发酵液中加入___________或醋曲,然后将装置转移至 _____ 0C 条件下发 酵,适时向发酵液中通入________。如果没有充气装置,可以将瓶盖打开,在瓶盖上纱布,以减 少空气中尘土污染。 5.注意事项: (1)严格控制发酵条件,因为醋酸菌对_______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 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此外,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_________℃,控制好发酵温度,使发酵时 间缩短,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 (2)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 为底物的氧化。

高中生物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高中生物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2019年3月20日 (考试总分:13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1、(5分)在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发酵过程中,菌种由原料本身提供的有 ①果酒②果醋③腐乳④泡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分)下列有关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菌种均可来自于自然环境,接种纯净的菌种则品质更佳 B.均需在适宜温度下进行发酵,果酒发酵温度最高 C.果酒、果醋发酵需无氧环境,腐乳制作需有氧环境 D.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含大量酵母菌,腐乳的“皮”为毛霉菌丝 3、(5分)以下关于泡菜制作过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泡菜制作过程产生的亚硝酸盐有可能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具有致癌作用 B.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呼吸作用,生成乳酸并释放热能 C.接入含有菌种的“老汤”不利于抑制有害菌繁殖 D.泡菜腌制时间的长短会影响亚酸盐含量 4、(5分)腐乳制作过程中,豆腐坯要用食盐腌制,其作用是 ①渗透盐分,析出水分②给腐乳以必要的咸味 ③防止毛霉继续生长和杂菌的污染④浸提毛霉菌丝上的蛋白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5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酒精产生醋酸 B.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汁产生酒精 C.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D.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分泌的蛋白酶和脂肪酶 6、(5分)酒厂利用酵母菌酿酒过程中,经检测活菌数量适宜但却不产生酒精,应采取的措施是A.降低温度 B.隔绝空气 C.加缓冲液 D.加新鲜培养基 7、(5分)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B.亚硝酸盐经一定方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 C.制备样品处理液时,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除去色素等杂质,得到澄清溶液 D.样品液显色后,通过与己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8、(5分)右图是果醋和果酒的发酵装置,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发酵前要用70%的酒精清洗 B.排气口能排出酒精发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C.发酵瓶出料口可以用来取样 D.为得到较多的产物,葡萄汁要装满发酵瓶 9、(5分)下列关于发酵技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果酒制作的菌种属于真核生物,而果醋制作的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B.果醋制作需要的温度比果酒制作温度高 C.醋酸菌在糖源充足和缺少糖源但有乙醇时都能产生醋酸 D.为了保证腐乳的风味应在加盐腌制时在每层均匀地加入盐分 10、(5分)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原理、方法或选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作果醋时,通氧不足或温度过低会使发酵受影响 B.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细菌计数时需借助于显微镜 C.提高玫瑰精油的品质,就需要提高蒸馏温度 D.对提取出的胡萝卜素进行纸层析鉴定,滤纸可放在普通烧杯中 11、(5分)如图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原因是它们所含亚硝酸盐的含量低 B.泡菜风味形成的关键在于调味料的加入 C.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 D.泡菜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 12、(5分)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制作果酒、果醋、泡菜、腐乳的菌种都是异养生物 B.制作果酒、果醋、泡菜、腐乳的菌种,只有乳酸菌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C.制作果酒、果醋、腐乳过程中所需温度最高的是果醋的制作 D.制作果酒、果醋、泡菜、腐乳的菌种,只有毛霉是真核生物 13、(5分)下列关于病毒、醋酸菌、毛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病毒与后两者比较,没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是RNA B.醋酸菌是好氧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其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和核仁 C.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毛霉能产生蛋白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为肽和氨基酸 D.三者在培养过程中,只要培养基中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都能正常生长繁殖14、(5分)制作泡菜、酸菜时,所用菜坛子必须密封,其原因是

八年级生物下册《25.1 发酵技术》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第一节“发酵技术” 一、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说明食品的腐败的原因。 3、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发酵技术制作一种传统食品。 (3)、体会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品尝酸奶,引出身边的发酵技术。 (2)、通过自制酸奶(或制酱,或酿米酒)的实践活动,了解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一般原理。(3)、通过制用沼气发酵装置,了解科学技术的关系。 (4)、通过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了解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体验与生物发酵技术有关的职业。 三、教学重点 1、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四、教学难点 1、活动: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3、活动: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准备 1、生物技术成果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2、生活中常见的发酵产品:调味品、米酒等。 3、师生各自制一份酸奶。 4、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一份米酒。 5、收集工业化的发酵产品:味精、抗生素、加酶洗衣粉等。课前学生调查家中厨房里的调味品。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你们吃过面饱、酸奶吗?你们洗衣服时用过加酶洗衣粉吗?知道多莉绵的故事吗?通过多媒体或图片给学生展示。从而导入本章课题——《生物技术》。 出示面包、酸奶、醋等准备好的发酵食品,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酵产品?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发酵技术》。可见,了酵技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可不分,有极重要的意义。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指导学生看教材114页,并勾画生物技术的概念。 学生积极回答。甜面酱、豆腐乳。。。。。 (一)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 你们还记得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特点吗? 你们家中厨房中有哪些发酵产品? 你可能品尝过多种各有特色的酸奶,但你品尝过自制的酸奶吗?其实课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每一个小组的同学按照书中的操作步骤自制一份酸奶,今天老师和你们一样制作了一份酸奶,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好吗? (品尝学生自制的酸奶时,教师要提示学生品尝前一定要仔细观察酸奶的色泽和形态,确认质量合格后才能品尝)。 通过展平台或每小组一名学生进行对自制酸奶进行展示,并对每小组的酸奶进行评比。提问:(1)你们刚才品尝的酸奶是什么味? (2)你们能否将刚才品尝的酸奶,制作的步骤讲给大家听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15页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3)为什么要将牛奶煮开? (4)煮开的牛奶为什么要冷却后,才可加入酸奶?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和个人生活,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学将是二十一世纪领先的科学之一。 一、课程目的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应当实现以下课程目标,以达到本课程的目的。 1.知识方面 (1)获得关于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了解并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获得适应现实生活所需要的人体生理知识,促进身心健康。 (4)了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态度观念方面 (1)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3)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与合作精神。3.能力方面 (1)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进行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能够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 (3)学会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初步学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合理的结论。 (4)发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三、课程安排

浅谈对发酵工程专业的认识

浅谈对发酵工程专业的认识 当今世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生物科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工程构成了生物科技的核心。所谓发酵工程,是以微生物通过上游(分子改造,代谢工程等)、中游(发酵优化,智能控制等)、下游(分离纯化,清洁生产等)各种生物学操作,以得到人们所需要的一系列产品(细胞,代谢产物)的综合性科学。从生物发酵工程角度来说,这一专业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发酵工程专业的交流和创新,提供了发酵工程进一步前进的良好平台。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农业、工业、医学、药物学、能源、环保、冶金、化工原料、动植物、净化等。它必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美好的前景。 1. 发酵工程简介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发酵不仅仅体现在食品领域,还存在于医药品、化妆品、能源、环境等领域。因此,发酵对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光明的应用前景。 对于发酵工程而言,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来大量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过程的理论和工程技术体系,是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酵工程也称微生物工程,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菌种选育和保藏、菌种的扩大生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和分离纯化制备。进一步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现代发酵工程的发展,是生物科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结果。发酵工程与有关科学的高度的双向渗透和综合,也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发展趋势。 2. 上游领域(分子改造,代谢工程等) 发酵工程的上游领域是整个发酵过程的基础,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系统代谢工程定向改造目的产品生产菌株已经成为发酵领域的发展趋势。因此,上游领域主要集中在分子改造和代谢工程等相关方面。

高中化学发酵工程简介练习

发酵工程简介 一、书本知识梳理 1.发酵的概念 2.谷氨酸发酵实例 3.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 4.发酵工程的应用 5.发酵工程的优点 6.发酵工程生产流程图 7.发酵罐的装置及作用 二、思维拓展 液体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分 1.发酵工程常用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按化学成分分 目的要明确 2.培养基配制原则营养要协调 PH值要适宜 温度 PH值 容氧影响因素:通气和搅拌 3.影响发酵的因素安装消泡沫控板 泡沫:消除方法 使用消泡沫剂 营养物质的浓度 4.扩大培养与发酵生产过程的培养 扩大培养是将培养到对数期的菌种分开,在分别培养,以促进菌体数量快速增加,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菌种;发酵生产过程的培养是为了获得代谢产物;它们培养 目的不同,条件也就可能不同:如酒精发酵过程中,在有氧条件下快速增殖,就 是说酵母菌扩大培养必须有充足的氧气;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产生酒精, 所以酒精发酵的条件必须缺氧。 5.味精的生产与使用: 目前我国采用发酵法生产味精,首先要将各种粮食制成淀粉,然后将淀粉糖化,加入菌种进行发酵产生谷氨酸,再经过冷却隔离,中和除铁脱色结晶,分离干燥等工序制成纯度很高的谷氨酸钠,即味精。味精易溶于水,一般在起锅之前加入效果好,味道会更加鲜美。味精平时贮存在密闭防潮通风干燥处,可经久不变质。 6.发酵工程的人工控制

说明:条件控制至关重要,不仅会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而且会影响代谢产物的形成,例子见课本。 7单细胞蛋白 本质:微生物菌体 分离提纯法:过滤、沉淀 石油蛋白 按生产原料分甲醇蛋白 甲烷蛋白 分类:细菌蛋白 按产生菌种类分 真菌蛋白 作用:作为饲料,制造“人造肉”,用作食品添加剂。 生产效率高 优点:生产原料来源广 生产工业化 缺点:安全性问题如食用过多,由于核酸含量多,可导致痛风等疾病 跟踪训练 1.下列不属于单细胞蛋白作用的是() A使家禽家畜快速增重B做饲料 C增加产奶产蛋量D做食品添加剂 2 . 在谷氨酸发酵生产中,必须不断地调整PH,原因是( ) ①谷氨酸发酵的最适PH是7.0~8.0 ②在发酵过程中,溶液的PH会发生变化 ③当PH呈酸性时,谷氨酸的产量会下降④不调整PH,培养液中生产的谷氨酸会转变成其他物质

《发酵技术》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发酵技术》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能力目标:描述酒精发酵过程,明确发酵原理;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通过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1、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 2、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 3、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发酵过程的控制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 2、学生做预习

3、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 1、教师描述:我们在平时吃早饭时会吃腐乳,学校楼下还经常会有人叫卖桂花酒酿(板书)(酒、醋、酱油、馒头等) 教师:刚才我在黑板上写下的这些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问:我们经常会听别人说到发酵,究竟什么是发酵呢? (发酵:某些微生物厌氧呼吸的一种方式) 教师描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酸,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发酵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答:发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气的情况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呼吸。通过这种呼吸不同的微生物会产生不同的产物。 教师描述:比如在果酒中含有乳酸菌,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乳酸菌会发酵产生乳酸,使酒变酸。而水果中的酵母菌发酵会产生酒精,所以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以上这两种情况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

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这两种发酵产物我们可以如何加以利用呢? 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 3、教师提问果酒的制作过程以及原理。 4、学生自己看课本后回答问题。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和补充。 6、教师演示果酒的制作过程,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请学生上台尝试。 7、教师提问不同风味的腐乳的制作过程并向学生展示他们的不同,引起学生的兴趣。 8、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9、教师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高中生物总结--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含练习)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知识归纳及试题例析 一、知识归纳 1、几种常用发酵菌种的比较 2、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制作中所用菌种及控制条件的比较

3、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制作过程的比较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 比 较 项目果酒和果醋制作 腐 乳 的 制 作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制 作原理果酒:无氧呼 吸果 醋:有氧呼吸 多种 微生 物发 酵 泡菜制作:乳酸菌无氧呼吸 亚硝酸盐检测:在盐酸酸化条件 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 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 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 红色染料

实 验流程图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 果酒果醋 让豆 腐上 长也 毛霉 →加 盐腌 制→ 加卤 汤装 瓶→ 密封 腌制 操作 提示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防止发酵液被污染;控制好发酵条件。 控制 好材 料的 用 量; 防止 杂菌 污 染。 泡菜坛的选择;腌制的条件;测 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 二、相关试题 1.(2010·北京理综,1)在家庭中用鲜葡萄制作果酒时,正确的操作是() A.让发酵装置接受光照 B.给发酵装置适时排气

C.向发酵装置通入空气 D.将发酵装置放在45℃处 2.下列关于腐乳制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制作腐乳时只有毛霉发挥作用 B.豆腐的表面长出青色物质则标志着腐乳制作完成 C.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 D.制作腐乳时加盐是为了促进毛霉的生长 3.下列关于病毒、醋酸菌、毛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病毒与后两者比较,没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是RNA B.醋酸菌是好氧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其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和核仁 C.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毛霉能产生蛋白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为肽和氨基酸 D.三者在培养过程中,只要培养基中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都能正常生长繁殖 4.(2010·江苏生物,7)下图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和②都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 B.过程①和③都发生在酵母细胞的线粒体中 C.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D.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 5.(2011·广州一模,6)以下关于生物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需借助胚胎移植技术才能获得克隆牛 B.单倍体育种过程涉及脱分化和再分化

2020最新高中生物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练习 新人教版必备1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严格控制发酵条件是保证发酵正常进行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得到质量高、产量多的理想产物,通常所指的发酵条件不包括( ) A.温度控制B.溶氧控制 C.pH控制D.酶的控制 解析:通常所指的发酵条件包括温度、pH、溶氧、通气与转速等。酶是自身调节物质,不属于发酵条件。 答案:D 2.下列有关果酒自然发酵流程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应将选择好的葡萄进行反复冲洗,防止杂菌污染 B.应将选择好的葡萄只冲洗1~2次,防止菌种流失 C.应去梗再冲洗,防止冲洗时梗刺破葡萄皮造成污染 D.应对榨取的葡萄汁进行灭菌处理,防止杂菌污染 解析:在果酒自然发酵中,冲洗这一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除去浮尘,不能冲洗得过于干净,也不能去皮,因为自然发酵的菌种来自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去梗的操作应在冲洗之后,否则会因去梗造成汁液流出和造成杂菌的污染。灭菌会使酵母菌被消灭,无法产生果酒。 答案:B 3.利用酵母菌酿酒时,一开始持续通入空气后,再封闭,其结果是( ) A.酵母菌大量死亡,单位时间酒精减产 B.酵母菌数量不变,单位时间酒精增产 C.酵母菌数量增多,单位时间酒精增产 D.酵母菌数量增多,不产生酒精 解析:酿酒开始阶段通气,酵母菌通过出芽生殖大量繁殖,得到大量菌种,密封后酵解速度快、单位时间内获取酒精产量高,完成发酵时间短。 答案:C 4.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时,一般酒中所含的酒精成分在12%左右,其原因是( ) A.加水过多 B.原料中用于发酵的糖太少 C.一定浓度的酒精影响酵母菌的存活 D.发酵过程中产热多,高温使酵母菌死亡 解析:酒精浓度过高会对酵母菌产生毒害作用,因此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时,一般酒中

高中生物总复习 课时作业40发酵工程简介 人教版

一、选择题 1.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接种前都要进行扩大培养。下列有关扩大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接种前不进行扩大培养,会使调整期延长 B.酿酒过程中,通入无菌空气的目的是扩大培养 C.在谷氨酸生产中,可用C、N比为4∶1的培养基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 D.扩大培养可提高发酵罐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产量 解析:扩大培养的目的是增加发酵罐中菌体的数量,尽快达到K值,通过缩短调整期来缩短培养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如果不进行扩大培养就直接接种,发酵罐中的菌体数量很少,将使调整期延长;酿酒过程中,常采用控制溶氧的方法来进行扩大培养(通入无菌空气)和酒精发酵(隔绝空气);在谷氨酸生产中,常采用控制C、N比来进行扩大培养(4∶1)和谷氨酸生产(3∶1)。 答案:D 2.下列关于微生物发酵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菌种选育是发酵的中心阶段 B.只要不断地向发酵罐中通入液体培养基,就能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 C.在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pH、溶氧、通气量与转速等发酵条件,否则会影响菌种代谢产物的形成 D.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当pH呈酸性时,生成的代谢产物就会是乳酸或琥珀酸 3.利用生物工程生产啤酒、味精、胰岛素、酸奶的常用菌种分别是( ) A.酵母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 B.酵母菌、大肠杆菌、青霉菌、乳酸菌 C.酵母菌、谷氨酸棒状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 D.黄色短杆菌、酵母菌、大肠杆菌、乳酸菌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味精的生产,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可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出谷氨酸,再用Na2CO3溶液中和后,再经过过滤、浓缩、离心、分离等步骤,便可制成味精。 答案:C 4.关于青霉素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综合练习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两组非生物因子的组合,最有利于酵母菌的发酵() A.无氧和10℃ B.有氧和30℃ C.无氧和30℃ D.低氧和30℃ 2、下列有关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酿造工业如酿酒、制醋、制酱等都是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的结果 B.蒸馒头、制面包都是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的结果 C.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性生殖 D.酵母菌无论是有氧条件还是无氧条件下,只要条件适宜都能进行出芽生殖3、用酵母菌酿酒时,向原料中通入足够的空气,酵母菌的数量与酒精产量变化是() A.死亡、增多 B.增多、不再产生 C.增多、增多 D.死亡、不再产生 4、在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中,用到的微生物分别是() A.酵母菌、酵母菌、毛霉、乳酸菌 B.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乳酸菌 C.毛霉、醋酸菌、乳酸菌、酵母菌 D.酵母菌、乳酸菌、毛霉、醋酸菌 5、利用酵母菌生产酒精,投放的最适原料和产生酒精阶段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 A.玉米粉和有氧 B.大豆粉和有氧 C.玉米粉和无氧 D.大豆粉和无氧6、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温度过高,产量降低 B.温度不影响生物合成的途径 C.温度能影响菌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D.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所需的最适温度不一定相同 7、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下列不是其作用的是() A.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B.使腐乳具有独特香味 C.使腐乳中蛋白质变性 D.使后熟期安全度过,延长保质期 8、下列于乳酸菌结构相似的病原体是() A.朊病毒B.艾滋病毒C.炭疽杆菌 D.草履虫 9、下列物质在腐乳发酵过程中具有浸提毛霉菌丝蛋白酶作用的是() A.乙醇 B.食盐 C.香辛料 D.水 10、—般葡萄酒所含酒精成分不会超过14%,原因是() A.葡萄酒是人为配制的低度酒 B.原料中用于发酵的糖含量偏低C.此浓度的酒精妨碍了酵母菌的存活 D.发酵产热造成了酵母菌的死亡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7.1.1《发酵技术》教案设计

7.1.1《发酵技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描述酒精发酵过程,明确酒精发酵的原理。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 2.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教学难点 1.活动:参观了解传统酿酒工艺的过程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3.活动: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搜集和整理资料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 2.学生做预习 3.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吃过面饱、酸奶吗?你们洗衣服时用过加酶洗衣粉吗?知道多莉绵的故事吗?通过多媒体或图片给学生展示。从而导入本章课题——《生物技术》。

出示面包、酸奶、醋等准备好的发酵食品,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酵产品?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发酵技术》。可见,了酵技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可不分,有极重要的意义。(视频播放:发酵食品的养生)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指导学生看教材了解掌握什么是乳酸发酵。 二、新课学习 乳酸发酵 引言:你可能品尝过多种各有特色的酸奶,但你品尝过自制的酸奶吗?其实课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每一个小组的同学按照书中的操作步骤自制一份酸奶,今天老师和你们一样制作了一份酸奶,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好吗? (品尝学生自制的酸奶时,教师要提示学生品尝前一定要仔细观察酸奶的色泽和形态,确认质量合格后才能品尝)。 通过展平台或每小组一名学生进行对自制酸奶进行展示,并对每小组的酸奶进行评比。 提问:(1)你们刚才品尝的酸奶是什么味? (2)你们能否将刚才品尝的酸奶,制作的步骤讲给大家听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15页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3)为什么要将牛奶煮开? (4)煮开的牛奶为什么要冷却后,才可加入酸奶? (5)加入酸奶的作用是什么? (6)为什么酸奶和牛奶的口味、形态不同? (7)你能举出一种利用相同原理制用的食品或饲料吗?(教师要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给予肯定的指导)。 教师小结:酸奶的制作需要乳酸菌的参与,温度适宜,没有氧气条件,可以使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产生乳酸所致。四川泡菜、青贮饲料等根据同样的发酵原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酶 酶 酶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制作果酒、果醋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理解制作腐乳的基本原理,知道制作腐乳的实验流程。 3、掌握制作泡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测定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与传统发酵技术有关微生物的总结比较 比较项目 生物学分类 代谢类型 繁殖方式 适宜温度 发酵条件 生产应用 酵母菌 真核生物 异养兼性厌氧型 适宜条件下出芽生殖 20℃ 前期需氧,后期厌氧 酿酒 醋酸菌 原核生物 异养需氧型 分裂生殖 30℃~35℃ 一直需氧 酿醋 毛霉 真核生物 异养需氧型 孢子生殖 15℃~18℃ 一直需氧 制作腐乳 乳酸菌 原核生物 异养厌氧型 分裂生殖 室温 厌氧 制作泡菜、酸奶 要点诠释: 由于醋酸菌和乳酸菌都属于原核生物,因此在利用这两类微生物室,其环境中一定不要加入青霉素等抗生素。 要点二、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果酒制作与果醋制作的比较 制 作 原 理 菌种 反应式 果酒制作 酵母菌 有氧呼吸:C 6H 12O 6+6H 2O+ 6O 2 ??→ 6CO 2+12H 2O+能量 果醋制作 醋酸菌 有氧呼吸,缺少糖: C 2H 5OH+O 2 ??→ CH 3COOH+H 2O 无氧呼吸:C 6H 12O 6 ??→ 2C 2H 5OH+2CO 2+能量 发 酵 条 适宜温度 对酸性环境 20℃左右 耐酸性环境 30℃~35℃ 耐酸 件 发酵时间 10 d ~12 d 7 d ~8 d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发酵工程简介教案 第2课时

发酵工程简介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以“发酵工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展开调查活动,收集有关发酵工程发展过程的资料,了解当今世界及本地区发酵工程的现状和发酵工程的最新进展。了解发酵工业在世界及本地区的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展望发酵工业的未来前景。 2.组织学生以“我与发酵工程”为主题展开调查活动,收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发酵工程产品的相关资料。 发酵工程的应用: 复习发酵工程的相关内容以及发酵产品的种类并引出课题。 组织学生以“发酵工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展开讨论和信息交流。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发酵工程从20世纪40年代初逐渐兴起,50年代开始将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和诱变育种技术应用于发酵工程。70年代,由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的利用,使发酵工程进入了定向育种的新阶段,80年代以后由于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手段应用于发酵工程,使发酵工程得以迅猛发展。在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农业、冶金业、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发酵工业。现在,发达国家发酵工业的总产值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左右。 组织学生以“我与发酵工程”为主题展开讨论并相互交流。 二、进行新课 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发酵工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总结出发酵工程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在医药方面: 1.发酵工程能生产人们所需的药品。例如:通过青霉发酵能生产青霉素。 2.通过发酵工程能生产基因药品。例如:将合成的人的胰岛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构建成“工程菌”,再通过培养“工程菌”即可获得人的胰岛素。 (二)在食品工业方面: 1.发酵工程能为人们提供丰富优质的传统发酵产品。 如:生产呻酒,果酒等。

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1106009 课程中文名称:发酵工程 课程英文名称: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课程性质:共同学科课程选修 使用专业:生物技术、葡萄酒专业 开课学期:第6学期 总学时:36 总学分:2 预修课程:无机及分机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课程系统讲授发酵工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工业发酵培养基设计、发酵工业无菌技术、种子扩大培养、发酵动力学、氧的供需、发酵生理及其过程控制、发酵罐的放大与设计、基因工程菌发酵、发酵产品的提取与精制、发酵工业清洁生产、发酵工厂设计、发酵经济学、发酵产品生产原理与技术应用,以及发酵工程在现代生物化工中的应用等方面。 教材建议:余龙江,《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李艳主编,《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李艳,《发酵工业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姚汝华,《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年。 毛忠贵,《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梅乐和等,《生化生产工艺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俞俊棠等,《生物工艺学》,华东化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 贺小贤,《生物工艺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发酵工程具有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的特点,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的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较深刻的微生物学观点,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要求学生能了解现代发酵工程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

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选修部分 第五章《发酵工程简介》第三节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2011·南充质检)下列关于黄色短杆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黄色短杆菌用于赖氨酸生产时,不能合成高丝氨酸脱氢酶的理想菌株是诱变育种的成果 B.黄色短杆菌在大量合成谷氨酸时,培养基中碳源与氮源的比为3∶1,此时菌体种 群处于稳定期 C.由培养基的成分和发酵条件的控制可知,黄色短杆菌是异养需氧型,在自然界属于分解者 D.黄色短杆菌的性状主要由拟核DNA中的基因决定,其基因结构的特点是编码区是连续的,而黄色短杆菌质粒中的基因结构不具有此特点 解析:黄色短杆菌的拟核和质粒的基因的编码区都是连续的,不间隔的,没有外显子 和内含子之分。 答案:D 2.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优良的单一纯种,获得纯种的方法不包括() 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求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B.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 C.利用高温高压消灭不需要的杂菌 D.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生素 解析:利用高温高压消灭不需要杂菌的同时,也消灭了所需要的微生物。 答案:C 3.通过发酵罐发酵可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好氧的谷氨酸棒状杆菌。下面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谷氨酸棒状杆菌只能通过无丝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其可遗传变异只来源于基因突变B.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为4∶1时有利于提高谷氨酸的产量 C.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不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 D.发酵液中溶氧量与pH均可制约谷氨酸产量 解析:谷氨酸棒状杆菌属原核生物不可进行无丝分裂;发酵液中碳源与氮源比例为3∶1 时有利于提高谷氨酸产量;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答案:D 4.如图中的曲线A为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生长曲线,那么曲线B纵坐

【人教版】生物选修一: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高中生物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综合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30每题1.5分,31-35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在果酒发酵后期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 B.条件适宜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C.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减小 D.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 [答案] D [解析]果酒发酵后期,随着葡萄糖的消耗和酒精度的增加,酵母菌的代谢减弱,无氧呼吸产生CO2较少,所以可增加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果酒发酵过程中不断消耗营养物质葡萄糖而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释放出,使发酵液的密度逐渐降低,故A、B、C项正确。制作腐乳时,对长满毛霉的豆腐加盐腌制时,需逐层加盐,并随层数加高而增加盐量,在近瓶口表面要铺的厚一些,以防杂菌感染,D项错误。 2.下列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腐乳制作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最高 B.果醋发酵包括无氧发酵和有氧发酵 C.使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D.使用的菌种都具有细胞壁、核糖体、DNA和RNA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发酵技术的过程与特点。制葡萄酒的温度为18~25℃,制作葡萄醋的温度为30~35℃,制作腐乳的温度为15~18℃,A项错误;果醋发酵的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在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B项错误;腐乳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C项错误;发酵使用的菌种都有细胞结构,都具有细胞壁、核糖体、DNA 和RNA,D项正确。 3.制作葡萄醋时,必须控制的发酵条件是( ) A.温度18℃~25℃,适时通气 B.温度18℃~25℃,隔绝空气 C.温度30℃~35℃,隔绝空气 D.温度30℃~35℃,适时通气 [答案] D [解析]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35℃,并且是需氧的细菌,所以要适时地进

生物技术发酵工程实验方案

产蛋白酶菌种的分离筛选及发酵 一、实验流程 二、实验安排 1、2班分为2大组,分别进行平行实验。由各组自行安排实验时间,其中13、14、15三周在指定时间集中实验。几个重要时间节点为:10周正式进入实验程序;第13周获得目标菌株1株;14周完成种子的摇瓶培养;15周分别完成上罐发酵;16周实验收尾工作。 三、发酵工程实验日程表

实验一产蛋白酶微生物菌株的分离 【实验材料】 1、采样样品 食堂泔脚等残存蛋白质丰富的环境周围的土壤或其它蛋白质腐败材料。 2、培养基 (1)增殖培养基:蛋白胨10 g/L,牛肉膏3 g/L,氯化钠5 g/L,pH 7.0~7.2,0.1MPa,灭菌20min。 (2)分离纯化培养基:酪蛋白10 g/L,Na2HPO4 6 g/L,KH2PO4 3 g/L,NaCl 0.5 g/L,NH4Cl 1 g/L,FeSO4 0.025 g/L,酵母膏0.2 g/L,MgSO4 0.24 g/L,CaCl2 0.011 g/L,溴百里香酚兰0.05 g/L,琼脂20 g/L,pH 7.0~7.2,0.1MPa,灭菌20min。 (3)菌种保存培养基:蛋白胨10g/L,牛肉膏3 g/L, NaCl 5g/L,琼脂 20g/L,pH 7.0~7.2,0.1MPa, 灭菌20min。 (4)无菌水:90 mL无菌水/250 mL三角瓶; 9 mL无菌水/试管6支。 3、实验器材 刮铲、一次性手套、无菌小塑料袋、试管、三角瓶、培养皿、吸管、接种环和涂布棒等。 4、实验设备 涡旋振荡器、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振荡培养箱、恒温培养箱、(数码)显微镜。【实验步骤】 1、采样 分别取食堂泔脚池周边土壤,腐烂基质或其它可能含有蛋白酶生产菌的生物制剂10g 装入无菌小塑料袋,在超净工作台上将样品混合均匀从中称取1g作为待增殖的采样样品。 2、增殖培养 1g待增殖的采样样品加入50 mL增殖培养基/250 mL三角瓶中,涡旋振荡器上振荡

2019_2020高中生物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2腐乳的制作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腐乳的制作 一、选择题 1.腐乳制作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将豆腐进行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前期发酵主要是毛霉在豆腐上的生长,后期发酵则加入多种物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使蛋白酶作用缓慢,促进其他生化反应的进行,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后期发酵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是( D ) A.适量的盐B.12%左右的酒 C.香辛料D.以上全部 [解析] 适量的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卤汤中12%的酒及香辛料主要是调节腐乳的色、香、味,但同时也能起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 2.腐乳制作过程中,影响腐乳风味和质量的是( C ) ①盐的用量②酒的种类和用量 ③发酵温度④发酵时间 ⑤豆腐含水量 A.只有1种B.有3种 C.有5种D.有4种 [解析] 题中①②③④⑤都会影响腐乳的风味和质量。 3.豆腐上长出毛霉之后,下一步要加盐腌制,其中不属于加盐作用的是( C ) A.调味 B.可使豆腐析出水分,使豆腐块变硬 C.促进毛霉的继续生长 D.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变质 [解析] 加盐后瓶中溶液浓度增高,不适于毛霉等微生物的生长,使蛋白酶作用缓慢,以促进其他生化反应,生成腐乳的香气。 4.(2019·康杰中学高二期中)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三种传统发酵食品的共同点是( B ) A.所有菌种均为异养原核生物 B.接种时都不需要进行严格无菌操作 C.菌种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始终生长旺盛 D.制作过程中利用的都是微生物胞内酶 [解析] 制作果酒和腐乳所有菌种分别为酵母菌和毛霉,二者均为真核生物,A项错误;三者制作过程中利用环境条件的控制抑制杂菌生长,接种时都不需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等严格的无菌操作,B项正确;制作果酒、果醋时,随着发酵底物的减少和代谢产物的积累,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