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耳穴疗法概述

耳穴疗法概述

耳穴疗法概述
耳穴疗法概述

耳穴疗法概述

[摘要]:耳穴疗法:是指用一定的刺激方式,刺激耳穴以达到条理身体和治疗

疾病的一种作用。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关键词]:耳穴,经络,脏腑,诊断,治疗,发展

关于耳针疗法的记载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1958年法国医学博士Nogiet提出的人体耳廓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耳针学的发展。关于耳穴疗法的原理,一段时间从整体在耳部的缩影,耳与脏腑的关系,经脉与耳相通方面入手研究【1】。

耳穴与内脏肢体通过多条途径使在多个层次上联系起来。神经系统是一个重要途径:经络是学术界早已公认一条联系途径;体液也是一条联系途径【2】。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

耳穴疗法为什么有效

(一)耳廓与经脉的关系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3】。

(二)耳郭与脏腑的联系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

能,如此产生阳性反应,更加证实了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4】(三)耳郭与神经血管关系

耳郭的神经血管淋巴很丰富,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和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枝,颞浅动脉,颈外动脉,耳后动脉,颞浅静脉,耳后经脉,淋巴管和淋巴结。有学者认为这些结构组成很大程度上与其作用机制密切联系【3】。

(四)耳的全息胚级

生物体是一个大系统,构成整体的全息胚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全息胚包含着小全息胚,层次我们用级来表示,整体以下的全息胚的级由高向低由大向小依次称为第1级、第2级,……,第 n级,…。全息胚的级越高( n越小),全息胚与整体的联系就越密切,全息胚与整体的全息相关度就越太,整体各部位在这样的全息胚可以有较精确的缩影定位。

(五)全息质

全息质是全息胚与整体,全息胚与全息胚之间全息相关的内容。全息质相关内容相同,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也最大。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的外形似肾,而肾阴肾阳又是元阴元阳之本。因此耳穴具有疗效高应用广的特点。耳穴中的肾、肾上腺、内分泌、睾丸、卵巢等穴位具有中医肾的内涵,因此这些穴位与中医“肾”的全息质较高【5】。

(六)耳穴电特性

人体耳穴电特性是经穴特性的一种表现由于耳穴具有反映病变的特异性,电特性测量能给出比较准确、可靠的定量观察指标。人的体表电位由恒定电位和瞬变电位迭加而成。耳郭以软骨为支架,由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和结缔组织等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也有汗腺。耳穴电位反应病变的特异性存在差异,不同穴位鉴别不同疾病的临界指标不同。这种耳穴特异性的差异是电特性测量中的共同特点。正因为有这种特点,使得在临床应用中如何正确诊断病位和病症变得较为复杂,人们不易在耳穴电特性检测中,由获得的特征参数简便地得到临床印象【6】。

耳穴分布规律

(一)耳廓穴位分布全息律

整体可以划分为无数的部位,在人体任一肢节系统都有相同的穴位分布形式这种穴位分布的规律,称为穴位分布的全息律。这使耳针穴位群等已知的穴位系统形成了穴位分布全息律的特例【7】。尉迟静氏在其《简明耳针学》中除载有一般习用的经验耳穴图外,还接抻经、消化、内分泌系统及内脏、五官、躯干、四肢等分别绘制了“身体的每个区域在耳廓上众多不同部位与其相应的区域”图共27幅【8】。经现代验证尉迟静氏的理论有一定的正确性。

(二)耳廓经络全息律

根据穴位分布全息的原理,人体存在大针灸系统和微针系统,在各个微小经络系统(如手系统或足系统)中存在着固有的微小经络的循行路线是与其同名的

大经络在微小针灸系统分布图上的缩影。这样不但耳廓这一全息胚存在着微经络,而且在耳廓组成部分的全息胚也存在着经络全息现象,这就是耳廓经络全息律。

1985年尉迟静氏在给经络敏感人扎针后发现,耳廓经络及耳背经络与全身经络息息相通,是全身经络的继续。耳廓经络及耳背经络与全息经络内外相应,表里相合、上下相通,它内联脏腑、外达肢节、旁通七窍,耳针通过耳廓经络而得以影响全身[9]。

(三)耳廓全息对称律

凡对称部位较之非对称部位生物学特性(病理、生理、生化、遗传等) 上相似程度较大,亦即全息相关度较大这样,当某一器官、部位发生病变时,便可通过相应对称部位或穴位来诊断和治疗。由于耳廓及其组成部分的穴位分布也具有左右、上下、交叉、前后、多维对称等对称现象。如当右肩颈疼痛,可取左耳骶部区【10】。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与头脑、面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垂和对耳屏;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舟;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等等。这一分布也在现临床上广泛运用。由于以生物全息律为依据的耳穴分布全新规律地揭示,将使经络、脏象学说及现代医学理论在耳穴地研究中得以科学而合理地运用。

耳穴诊断

现代医家将耳穴诊断概分为望诊、触诊及电测法【1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为耳针法诊治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

诊断之要在于视、压、探、辨。“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耳廓诊断手段包括耳廓视诊、耳穴触诊、耳穴电探测、压痛、耳穴染色、耳穴目光反射和耳穴示波等多种方法。耳郭诊断是通过观察耳郭穴位上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来辅助诊断疾病与鉴别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中医的内外相关论。临床应用时诸种方法不可偏执,应相互参照,有机结合,才能全面了解阳性反应点的位置与变化,摒除假阳性,为耳针诊治提供依据。如视诊发现异常,要鉴别是病理反应点还是假阳性点,先压之有酸麻刺痛者为阳性反应点,压之无痛者为假阳性反应点,再配合耳穴探测仪加以认证。三者互参,把所得结果进行辨证分析,而不管哪种方法,都必须熟悉耳郭穴位的分布规律【12】。且耳穴阳性反应的位置与患病脏腑的位置相一致,胃病在胃区有阳性反应,耳穴阳性反应多与中医脏象理论相符合,如“肝开窍于目”目疾在肝区有阳性发应【13】,可以作为直接诊断。亦可作辅助诊断,如胃区不适,耳穴胆区探测提示强阳性反应,可诊断为胆疾【14】。

耳穴诊疗的取穴法

耳穴的取穴方法也各种各样,医者课根据病人和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取穴。

(一)中医辩证法

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进行治疗。如呃逆跟胃气上逆有关,治疗时可取耳穴胃区【15】。

(二)相应取穴

就是身体某一部位有病,在耳区相应部位上进行针刺。前面已有介绍。

(三)按经络学说取穴法

1.循经取穴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取穴。

2.按经络病候取穴是根据经络之“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病候来取穴【16】。

(四)仿体取穴法

耳是人体的整体缩影,是一个倒置的胎儿。它不但是全身经脉在耳朵上的高度概括,还具有耳微经络和耳脏腑的性质等。幽门部患疾,可在耳穴胃区的仿体幽门部找敏感点进行治疗【17】。

(五)米式取穴法

米式取穴法,是根据米式对称原理进行取穴,也是传统针灸缪刺、巨刺和同经异穴在耳上的灵活运用。如取耳郭上的会阴穴可治疗头部疾病。

(六)特定取穴法

根据每个穴位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按照某一疾病,可选取某一穴区进行治疗。高血压病,取降压点。

(七)标本轻重缓急法

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而决定选取的穴区与穴位根据作用原理,遇到重症,如壮热可在耳尖放血,若是慢性病则可调理为主【18】。

(八)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取穴法

耳穴有两套,一是国内的,一是国外的。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神经、体液等理论,如月经不调取内分泌穴,消化道溃疡取皮质下、交感穴等。

(九)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取穴法

在临床上,每个医生对穴位的资料作用都有自己的把握,以此形成各自的取穴原则。

(十)时间治疗法

人是一个整体,体针的处方取穴原则同样可以运用于耳穴治疗上。如时间治疗学上的子午流注,《针灸大成》十二经纳地支歌:“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进行配穴,即十二个耳穴与十二个时辰相配,依据这种配穴方法,如寅时针刺耳穴肺,卯时针刺耳穴大肠【19】。

上述耳针处方选穴原则,应根据具体情况,既可单独使用,亦可配合互用。选穴时要掌握耳穴的共性和特性,用穴要少而精。每一套全息胚有自己的适用性即其主治,有一定的优点又有缺点,所以在临床上很多时候配合体针或者其他针法甚至药物共同使用已达到治疗最好的效果。如:穴位埋线加耳穴贴压防治化疗引起的迟发性呕吐【20】、配合体针治疗肥胖【21】、配合中药治疗痤疮【22】。等等

耳穴疗法分类

(一)耳针法

穴位:神门、胃、大肠、内分泌、肺、心、三焦等。

方法:每次选1一2穴,用75%酒精常规消毒,用短毫针真针入,中等刺激,并用小块胶布固定。

(二)开穴埋针法

穴位:神门、胃、大肠、三焦、肺、内分泌。

功效:行气利水,通腑去脂。

用法;选定穴位进行局部常规消毒,以小号止血钳持掀皮内针针准确地置入穴位,然后以胶布固定,留针5天后取出,再埋1个穴位。以上穴位每次1穴,6个穴位轮流埋针,6次为1疗程。

(三)耳穴贴压法

主穴:内分泌、神门。

配穴:大肠、胃、肺、口、贲门。

功效:调理阴阳,去脂减肥。

用法:取0.6×0.8(平方厘米)的胶布,将光滑饱满之王不留行籽贴于胶布上,用血管钳送至耳穴,贴紧后加压力,让患者感到局部有酸、麻、胀、痛或发热感。每次只贴单侧耳穴,两耳交替应用,每次主穴必贴;配穴可取1—2穴,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现有耳贴可以直接使用。

(四)耳穴压豆法

穴位;内分泌、丘脑、卵巢、脑点、饥点、渴点、神门、脾、胃。

功效:协调阴阳气血,抑制过强食欲,去脂减肥。

用法:上述穴位均取双侧,根据病情选穴。若内分泌紊乱,取内分泌、丘脑、卵巢、脑点;食欲过盛取饥点、渴点、脾、胃;嗜睡则再加丘脑、神门。常用王不留行、白芥子、急性子、绿豆等贴压。将其置于小块正方形胶布上,准确地粘于选用的耳穴表皮,给予适度的按压刺激。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疗程。

参考文献:

【1】官焰.试从整体观念的角度探讨耳针疗法的原理[J].针灸临床杂志 1997,l3(4、5):12-13

【2】管遵信,李惠芳.耳穴诊治疾病的原理[J]. 中国针灸 1993,(1):43

【3】母建华.耳针作用原理的研究概况 [J]. 齐鲁中医药情报 1991年第l期:(23、23-24)

【4】陆寿康主编.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2009.1重印)

【5】杜昌华.试论耳穴取穴的优选原则[J].中国针灸 1999,(9):565

【6】朱兵,张骏,邢剑秋等.人体耳穴的体表电位[J].中国针灸 1998,(3):153-155

【7】张颖清.生物全息律、全息胚学说与穴位经络的实质[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7,11(1):5

【8】尉迟静.简明耳针学[M].安徽科技出版社.1987:57~84

【9】尉迟静.耳球经络的新发现·经络论文集.安徽省芜胡市卫生局,1985:1

【10】杜昌华.以生物全息律为依据探索耳穴分布规律[J].中国针灸.1997,(5):308-310

【11】王虹峥.耳穴诊断法及其发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5,19(5):317-318

【12】洪文.王照浩耳针特色经验辑要[J].中国针灸 2002. 1, 22(1):37-39 【13】汤晓云,姜云武.管遵信耳郭视诊诊断特点[J]. 中国针灸 2000,(11):675-676

【14】闰圣秀.耳穴诊病的临床应用[J].湖北中医杂志 1993,15(3):41

【15】吴静君,张德宽.耳针治疗膈肌痉挛55例[J].美国中华健康卫生杂志2005.9, 8(9):P48-49

【16】黄丽春编著.耳穴诊断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

【17】孟庆刚编著.中国针灸头穴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102

【18】董勤,刘农虞.杨兆民教授耳针刺法特色[J].中国针灸 1999,(4):239-241

【19】胡浩.子午流注法耳针止痛[J].chinese acupuncture&moxibustion,Jul。2006,Vol.26 NO.7

【20】黄国富,王继红,靳瑞等.穴位埋线加耳穴贴压防治化疗引起的迟发性呕吐[J].《中国临床医生》 2006,34(9):39-40

【21】熊莉华,朱立群,陈秀华等.体针与耳穴贴压治疗不同类型肥胖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7.6,23(6):18-19

【22】姚玉芳,吴成长,孟云凤.耳针加中药治疗寻常痤疮3O例临床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2006,22(9):23-24

耳穴治疗常见病症取穴参考表

耳穴治疗常见病症取穴参考表 恶心、呕吐:胃、脑干、神门、交感、内分泌、食道、枕、肝、脾 急慢性胃炎:胃、交感、脾、皮质下、枕、内分泌、肺 胃神经官能症:胃、神门、肾、交感、肝、内分泌 胃溃疡:胃、神门、脾、交感、胰胆、皮质下 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胃、神门、脾、交感、三焦、枕、内分泌、皮质下胃痉挛:胃、神门、交感、耳中、枕 慢性胆囊炎:胰胆、肝、交感、内分泌、神门 慢性胰腺炎:(胰腺炎点)、内分泌、交感、神门、肾上腺 呃逆:耳中、内分泌、食道、神门 腹泻:大肠、小肠、交感、内分泌、脾、肾、肺 肠胀气:肺、大肠、小肠、胃、交感、三焦 消化不良:肠、胰胆、脾、胃、内分泌、三焦 食欲不振:胃、脾、胰胆、三焦、肝 胃肠功能紊乱:胃、交感、脾、大肠、小肠、枕、三焦 过敏性结肠炎:内分泌、大肠、交感、肺、神门、直肠、小肠、三焦 便秘:大肠、角窝中、皮质下、直肠、交感、脾、肾 酒精中毒:艇中、枕、额、皮质下 咳嗽:气管、咽喉、对屏间、神门、肺 胸闷:交感、心、胸、肺、肾上腺 胸痛:肝、神门、相应部位、交感 伤风感冒:内鼻、外鼻、肺、肾上腺、神门 支气管炎:(支气管)、肺、角窝中、内分泌、神门、大肠、枕、耳迷根、肾 支气管哮喘:交感、肺、气管、内分泌、对屏间、肾上腺、肾、脾、大肠 肺炎:肺区、胸、内分泌、肾上腺、交感 扁桃体炎、咽炎:扁桃体、轮4—轮4、耳尖(放血)又咽喉,可用蒜泥天灸内关穴 高血压:角窝上、交感、内分泌、心、神门、肝、肾、耳背沟、相应部位 低血压:心、交感、肾上腺、(升压点)、皮质下相应部位 心肌炎:心、交感、神门、肾上腺 阵发性心动过速:心、交感、神门、小肠、内分泌、枕、皮质下 冠心病:心、交感、神门、内分泌、脾、皮质下、小肠、肾、(耳折痕) 心绞痛:心、交感、神门、(心脏点)、小肠 心动过缓:心、交感、肾、枕、肾上腺 心律失常:心、交感、神门、内分泌、小肠、枕 头晕、头痛:枕、颞、额、神门、皮质下、肝、肾、耳尖(放血) 失眠:神门、肾、心、枕、胃、耳尖(放血) 多梦:神门、肾、枕、心 偏头痛:颞、神门、肾、皮质下、枕 三叉神经痛:面颊区、颌、神门、肝、枕、眼 面神经麻痹:颊区、眼、口、枕、神门、额、胃 肋间神经痛:脑、神门、枕、交感、腺 1

耳穴疗法概述

耳穴疗法概述 [摘要]:耳穴疗法:是指用一定的刺激方式,刺激耳穴以达到条理身体和治疗 疾病的一种作用。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关键词]:耳穴,经络,脏腑,诊断,治疗,发展 关于耳针疗法的记载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1958年法国医学博士Nogiet提出的人体耳廓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耳针学的发展。关于耳穴疗法的原理,一段时间从整体在耳部的缩影,耳与脏腑的关系,经脉与耳相通方面入手研究【1】。 耳穴与内脏肢体通过多条途径使在多个层次上联系起来。神经系统是一个重要途径:经络是学术界早已公认一条联系途径;体液也是一条联系途径【2】。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 耳穴疗法为什么有效 (一)耳廓与经脉的关系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3】。 (二)耳郭与脏腑的联系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

常见疾病耳穴治疗取穴

主穴:大肠、三焦、脾、腹、消化系统皮质下。配穴:肺、乙状结肠。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腹穴:腰、骶椎内侧中点近耳腔缘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乙状结肠:左耳大肠、小肠两穴之间。 肺:心区的下方,下方为同侧肺,临床上多取下肺。 腹泻取穴 主穴:直肠、大肠、神门、脾、交感、消化系统皮质下 配穴:炎症或慢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内分泌、肾上腺 脾肾阳虚型:肾;肠胃不和型:小肠、胃 直肠:耳轮起始部,接近屏上切迹,与大肠穴同水平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神门:盆腔与降压点连线中、下1/3交界处。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面中点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cm. 小肠:耳轮脚上方的中1/3处。 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肾:对耳轮上、下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高血压取穴 主穴:降压点、心、额、心血管皮质下、神经系统皮质下、肝、交感。 配穴:头晕:枕、晕区;肝肾阴虚:肾 心: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降压点:三角窝内的外上角 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 心血管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与神经系统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连成等边三角形顶点。 神经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下缘中点(卵巢与丘脑连线中点) 肝:耳甲艇的后下方。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颞与脑干中点) 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晕区:脑垂体与枕连线取中点,此点与脑干,脑垂体连线区域即为晕区。

耳穴疗法主治病症

耳穴疗法主治病症 、胆石症 胆石耳穴方(《中国民间疗法》)王不留行籽。取耳穴胰、肝、胆、脾、胃、食道、贲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等。将王不留行籽放置在一块0.6 x 0.8cm 见方的橡皮膏中央,上述耳穴(单侧)分别各贴置一块,间隔1~2天后撕去,贴另一耳穴,反复交替。每次饭后用手轻轻揉按各穴,共20 分钟左右,以加强刺激。治疗期间每天中午食脂肪餐,可吃油煎鸡蛋两个或其它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功能疏肝利胆排石。主治胆石症。 、失眠压豆安眠方(中医杂志1990;(10):46)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 心、肝、脾、肾、胆、胃(配穴)。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 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帖敷,并用手指按压,每日3~5 次,每次3 分钟左右,贴敷1 次持续3~5 天。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主治顽固性失眠。 三、支气管哮喘耳穴压豆定喘方(黑龙江中医药1978;(1):36)生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取耳部支气管、肺、肾上腺、前列腺、内分泌等穴,将药籽置于O.3x 0.5cm 的胶布中央,贴双耳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压4~6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功能宣肺平喘。主治各型哮喘。 四、腹痛腹痛耳穴压豆方(经验方)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取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将药籽置于O.3x0.5cm 的胶布上,贴于双侧上述部位,嘱患者半小时按压1 次,每次按压5 分钟。功能理气止痛。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腹痛。 五、胆囊炎利胆耳穴方(《中医外科》)王不留行籽。用耳穴探测仪检查,在耳穴压痛点上敷贴中药王不留行籽。每日或隔日1换,10次为1疗程。功能疏肝利胆止痛。主治胆囊炎、胆区疼痛。 六、冠心病冠心止痛方(四川中医1987;(2):28)王不留行籽。取耳穴心、冠状动脉后(位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取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贴一侧耳穴上述各穴,嘱病人每日按压4 次,每次每穴按压40 次,5天交换1 次,10天为1 疗程。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等引起的心前区疼痛。 七、高血压病降压耳穴方( 黑龙江中医药1988;(4):29~31) 王不留行籽。取单侧耳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耳后肾穴。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压于耳穴上,每穴压1 粒,每次按揉各穴3~5分钟,每日按压3 次,每隔3 日换压对侧穴位, 1 个月为1疗程。功能降血压。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 八、眩晕 止晕耳穴方(江西中医药杂志1988;(1):43) 王不留行籽。主穴: 内耳、额、枕、脑点、神门、交感; 配穴:肝阳上亢加心、肝、肾、三焦。气血亏虚加脾、胃、肾;肾精不足加肾、子宫或睾丸、内分泌; 痰浊内蕴加肺、脾、肾、皮质下; 瘀血阻络选加脑干、肾、内分泌、皮质下。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穴1粒,隔日换药1次,3次为1疗

常见疾病的耳穴治疗

常见疾病的耳穴治疗: 呼吸系统(普通感冒、咳嗽、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大肠、咽喉、气管、支气管、肾上腺 鼻炎:内鼻、外鼻、肺、肾上腺、额、风溪 消化系统: 呃逆:膈、胃、神门、相应病变脏腑(肺、脾、肝、肾) 胃痛: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 腹痛:胃、小肠、大肠、肝、脾、交感、神门、皮质下 胁痛:肝、胆、脾、胃、肾、神门、胸 黄疸:肝、胆、脾、胃 泄泻:大肠、胃、脾、肝、肾、交感 痢疾:大肠、直肠下段、胃、脾、肾、腹 便秘: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 泌尿系统: 遗尿:肾、膀胱、皮质下、尿道 癃闭:肾、膀胱、肺、肝、脾、三焦、交感、神门、皮质下、腰骶椎 阳痿:肾、肝、心、脾、外生殖器、神门、内分泌、皮质下 遗精:内生殖器、肾、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 妇科: 月经不调:皮质下、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肝、脾 痛经: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 经闭: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皮质下、神门

崩漏: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肾、肝、脾 绝经前后诸症: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脾 带下病:内生殖器、内分泌、膀胱、三焦、脾、肝、肾 不孕症:内生殖器、皮质下、肾、肝、内分泌 缺乳:胸、内分泌、交感、肝、肾 乳腺增生:胸椎、内分泌、胃、心、神门、肝、脾 儿科: 小儿惊风:交感、神门、皮质下、心、肝、肾 小儿脑性瘫痪:枕、皮质下、心、肾、肝、脾、神门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心、肾、肝、皮质下、肾上腺、交感、枕 头痛:枕、额、脑、神门、皮质下 眩晕:皮质下、交感、神门、肝、肾、脾 郁证:神门、心、交感、肝、脾 心悸: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消渴:胰、胆、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屏尖、胃 神经衰弱(失眠):神门、心、肾、皮质下、垂前穴、交感、神经衰弱区高血压:耳背沟、角窝上、神门、心、肝、肾 肥胖症:脾、胃、口、大肠、内分泌、三焦 更年期综合征: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神门、交感 痤疮:面颊区、内分泌、肺、脾、交感、大肠 黄褐斑:肺、肝、内分泌、内生殖器、肾上腺、面颊区

健康讲座-神奇的耳穴诊疗法

健康讲座-神奇的耳穴诊疗法 小小的耳朵,却是一个奥秘无穷的大千世界。它不仅能从这方寸之地反映出你的全身部位的健康状况,甚至还看出你过去曾得过什么病,并对一些疾病作出预测。同时,也可以从耳穴上治疗全身的病症,很多小病小痛更是起立竿见影的神奇疗效。 一、耳穴诊疗法 为什么能从耳朵上诊疗疾病呢?经 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从耳穴与经络、 脏腑、神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并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电 学说、生物全息学说、神经体液学说、 胚胎倒置学说等。研究发现,耳朵犹如 一个倒置的胎儿形象,是人体的一个缩 小,它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耳朵上 的许多穴位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分布的。 这些穴位又通过经络、神经与全身各部 位紧密相联。一旦机体的某一部位出现 病变,与其相应的耳穴就会出现变化,通过望诊、触诊及电测诊就可进行诊断。同样,刺激某些耳穴也可治疗相应部位疾病。 耳穴诊疗法起源于我国古代。早在二千三百多年以前的西汉已有了耳脉诊病的记载。我国第一部经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详细的论述了经络和耳穴的关系。其中如“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记载,就生动的说明古代就知道用观察耳朵来判断人体疾病情况。 目前常用的耳穴诊断法有耳穴视诊法、耳穴触诊法、耳穴电测法等,这些方法可以综合运用,相互补充,并运用中、西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对人

体的疾病作出判断,有经验的耳穴医生通过耳穴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很高,令人惊奇。不仅对急性病症、慢性病症、慢性病急性发作有诊断价值,而且对于既往史、外伤史、遗传病史及肿瘤的诊断更有其重要的参考意义。耳穴诊断中运用:一视(视诊法);二触(触诊法:包括指摸法、探测法、压痕法、压痛法);三测听(用耳穴探测仪的仪表、灯光、声音的变化);四辨证(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穴位的功能,相应部位的反应和临床经验)的综合系列诊断法。这种诊断法既符合现代西医的物理诊断:即“视、触、叩、听”,又符合中医“望、闻、问、切”的辨证理论。这种诊断方法,更完善充实及发展了中医的诊断方法,非常值得推广,以及深入研究造福于人类。 二、耳穴疗法临床应用 目前常用的耳穴治疗方法有针刺法、埋针法、刺血法、电疗法及耳穴贴压法、耳穴按摩法等。耳穴贴压法也称压丸法或埋豆法,因其无痛、无副作用、安全经济、简便省时等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的欢迎。目前此法已风靡全国及世界许多国家。特别适合惧痛者、老人、儿童及各种慢性病患者。 耳穴治疗对疾病的适应范围较广,可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科上百种常见病和一些疑难、怪症、无名杂症。对有些专科的疾病疗效独特,并已形成特色。如眼科的青少年近视、早期白内障等;美容方面的痤疮、黄褐斑、扁平疣等;内科的失眠、头痛、高血压、眩晕等;皮肤科的带状疱疹、早期白癜风、湿疹等;五官科的耳鸣、听力下降、咽炎、过敏性鼻炎等。此外,耳穴在退热、止痛、明目、健脑、减肥、戒烟、调内分泌、保健、抗衰、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功效。 (一)耳穴的适应症 1.疼痛性疾病 如各种扭挫伤、头痛和神经性疼痛等。 2.炎性疾病及传染病 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胆囊炎、流感、百日咳、菌痢、腮腺炎等。 3.功能紊乱性疾病 如胃肠神经官能征、心脏神经官能征、心律不齐、高血压、眩晕症、多汗症、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癔病等。

耳穴疗法

中医外治法之耳穴疗法的临床使用 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典籍《灵枢·口问篇》中就有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通于耳”,可见耳是全身经络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的别气都走形于耳,许多经脉注入于耳,耳和人体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通过经络相互沟通,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连,通过刺激耳部相应穴位,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一、主要特点 1、适应症广、疗效好 耳穴疗法具有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脱敏止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壮健肾等功能,所以它被广泛的使用于临床。治疗的病症遍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内分泌等各科。 2、简便易行、花费低廉 耳穴绝大多数是人体解剖学名称,并且耳穴的分布排列有一定规律,且耳穴疗法无需特殊设备,费用低廉。 3、副作用少 耳穴疗法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它无刺伤内脏之虞,也无滞针等现象。如若注意消毒并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史,耳廓感染和晕针等副作用就可以预防或减少发生。 二、适应症 1、各种疼痛性疾病 1.1外伤性疼痛:如扭伤,挫伤、刺伤、切割伤、骨折,脱臼、落枕,烫伤等疼痛。

1.2手术后疼痛:如五官、脑外,胸,腹、四肢各种术后所产生的伤口痛,疤痕痛,患肢痛,麻醉后的腰痛、头痛等,常可用其来减少或代替杜冷丁、吗啡诸类止痛麻醉剂。 1.3神经性疼痛: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 1.4各类晚期疾病所致的疼痛。 2、各种炎症性疾病 如急性结膜炎、疱疹性角膜炎、牙周炎、化脓性牙髓炎、中耳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大叶性肺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炎、肠炎、阑尾炎、胆囊炎、盆腔炎、睾丸炎、副睾炎、各种脓疡、丹毒、风湿性关节炎、末梢神经炎等,耳针有消炎止痛之功效。 3、功能紊乱性疾病: 如眩晕综合症、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癌症、性功能紊乱、腹肌痉挛、面肌痉挛等。 4、过敏性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结肠炎、结节性红斑、风湿热、药热、血清病、荨麻疹等,耳穴疗法可以提高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具有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 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单纯性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肥胖症、经绝期综合症。 6、传染性疾病: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一.呼吸系统 1.伤风感冒:感冒穴(双)(对耳轮上缘的微前方耳轮的边缘部) ●风寒型感冒:感冒穴、肺、气管、内鼻、胃 ●风热型感冒:感冒穴、肺、内鼻、三焦 方法: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 2.扁桃体炎咽炎:扁桃体、轮4—轮4 耳尖(放血)又咽喉,配穴耳背放血。 3.支气管炎:支气管、肺、角窝中、内分泌、神门、大肠,配穴枕、耳迷根、肾 4.支气管哮喘:交感、肺、气管、内分泌、对屏尖、肾上腺,配穴肾、脾、大肠 5.肺炎:肺区、胸、内分泌、肾上腺、交感 二.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角窝中、交感、内分泌、心、神门、肝、肾,配穴耳背沟。注意事项:1)耳穴疗法适宜初、中期的患者,不适宜已出现心脑或肾并发症的患者,疗效较差且不稳定。2)有些疾病也可导致血压升高,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不同,不宜使用耳穴治疗。 2.低血压:交感、新、肾上腺、(升压点)、皮质下 3.头晕:神门、肝、肾、降压沟、心、交感 4.头痛:神门、皮质下、枕穴,配穴耳尖、肝、肾、脾、胃 1

●外感头痛者:配加耳尖穴 ●肝阳上亢者:配加肝穴 ●肾虚头痛者:配加肾穴 ●痰浊头痛者:配加脾、胃穴 每日按压耳穴2—3次,7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1----2日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适宜病程5年以下的单侧或双侧头痛。 5.中风后遗症:皮质下、缘中、肝、相应部位,配穴心、神门 6.冠心病:心、交感、神门、内分泌、脾、皮质下。配穴小肠、肾 7.心绞痛:心、交感、神门、(心脏点)、小肠 8..心悸:心、小肠、皮质下,配穴心脏点、交感、胸、肺、肝 9..失眠:神门、肾、心、枕、胃 10.神经衰弱:肾、心、枕、胃、垂前、神门、皮质下,配穴肝、脾 11.癔症:神门、枕、新、(脑干)、皮质下、肝 三.消化系统 1.恶心、呕吐:胃、(脑干)、神门、交感、内分泌、食管 2.呃逆:耳中、内分泌、食管、神门 3.急慢性胃炎:胃、交感、脾、皮质下、枕、内分泌 4.胃溃疡:胃、神门、脾、交感、胰胆 5.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胃、神门、脾、交感、三焦 6.腹胀:肺、大肠、小肠、胃、交感,配穴三焦 7.急性胆囊炎:胰胆、交感、肝,配穴神门、内分泌、胃、三焦、脾

耳穴疗法的依据

耳穴疗法的依据 耳穴疗法是由传统针灸医疗体系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是通过对集中在小小的耳郭上特定区域(即耳穴)的观察和刺激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据统计该法已被应用于除外伤病、传染病和明显的气质性病变外,包括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多种疼痛性疾病,如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等多种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心律不齐、高血压、神经衰弱等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特别是近年来戒烟、减肥以及治疗如青年痤疮、黄褐斑等美容性皮肤病、竞技综合征等,甚至对一些年久不愈又找不出原因的疑难杂症在内的150余种病症的预防、治疗和保健有着独到的疗效。是最简易可行、最安全可靠、最经济实惠、最有疗效、最适合大众需要的具有诊断、预防、治疗、保健四位一体的防治疾病手段。 我们的祖先对耳穴能防疾治病早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耳脉”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记载。再后来的《内经》中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胆足少阳之脉……下耳后……耳上,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阳明之别……入耳,会于宗脉”,“胃足阳明之脉……循颊车,上耳前”,“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从巅至耳上角”,“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卫生宝鉴》云:“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类经图翼》言:“足太阳支者,至耳上角;足阳明循颊车上耳前;足少阳下耳后,支入耳中,出耳前;手太阳入耳中;手少阳系耳后,出耳上角,支入耳中,出耳前;手阳明之别者,入耳合于宗脉;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足阳明之筋,其支者结于耳前;手太阳之筋,结于耳后完骨,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手厥阴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内经》曰:“耳者,肾之官也。”《内经?太素》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者,……即心以耳为窍。”《中藏经》有“肝者……真气逆,则头痛,耳聋。”的论述。《脾胃论》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胃气一虚,耳……为之病”,“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杂病源流犀烛》载:“盖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大肠实,则耳后……皆痛,大肠……若虚,则耳鸣耳聋”,“胆……实则口苦,耳聋”,“胆绝者,耳聋。”《厘正按摩要述》曰:“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黄帝内经?太素》云:“小肠病者,当耳前热。”《医学真经》曰:“十二经脉,上终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丹溪心法》言:“盖十二经络,上络于耳”,“耳为诸宗脉所附。”《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如阴阳二跷脉循行“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意思是指耳朵是人体重要经脉汇聚的地方。这些零散的古代论述为耳穴疗法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耳穴疗法能防治疾病是通过对耳郭上特定区域(即耳穴)的刺激后,通过复杂的人体自身良性综合调节来完成。安徽中医学院经络研究所根据国家卫生部规定的“经络敏感人普查登记”标准对4例发育正常、体质较好、无神经精神症状、能准确回答问题的经络敏感人分别刺激耳穴进行测试,证明耳穴各区与相应经络之间的感传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按压经络时敏感人耳穴各区所产生的循经感传路线与古代十二经脉循行路线的记载基本是一致的。上海、北京、沈阳、南京等地通过耳穴的神经解剖和组织切片观察,明确耳廓上不仅有上颈段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支配,而且有来自脑神经的Ⅴ、Ⅶ、Ⅸ、Ⅹ分支。人体内脏在耳廓上

常见疾病耳穴治疗取穴

常见疾病耳穴治疗取穴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便秘取穴主穴:大肠、三焦、脾、腹、消化系统皮质下。配穴:肺、乙状结肠。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腹穴:腰、骶椎内侧中点近耳腔缘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 乙状结肠:左耳大肠、小肠两穴之间。 肺:心区的下方,下方为同侧肺,临床上多取下肺。 腹泻取穴 主穴:直肠、大肠、神门、脾、交感、消化系统皮质下 配穴:炎症或慢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内分泌、肾上腺 脾肾阳虚型:肾;肠胃不和型:小肠、胃 直肠:耳轮起始部,接近屏上切迹,与大肠穴同水平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神门:盆腔与降压点连线中、下1/3交界处。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 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面中点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cm. 小肠:耳轮脚上方的中1/3处。 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肾:对耳轮上、下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高血压取穴 主穴:降压点、心、额、心血管皮质下、神经系统皮质下、肝、交感。配穴:头晕:枕、晕区;肝肾阴虚:肾 心: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降压点:三角窝内的外上角 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 心血管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与神经系统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连成等边三角形顶点。 神经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下缘中点(卵巢与丘脑连线中点)肝:耳甲艇的后下方。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颞与脑干中点) 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晕区:脑垂体与枕连线取中点,此点与脑干,脑垂体连线区域即为晕区。 面瘫取穴 主穴:三焦、相应部位(面颊区、眼、口)、脑干、神经系统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一.呼吸系统 1?伤风感冒:感冒穴(双)(对耳轮上缘的微前方耳轮的边缘部)风寒型感冒:感冒穴、肺、气管、内鼻、胃 风热型感冒:感冒穴、肺、内鼻、三焦 方法: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 2.扁桃体炎咽炎:扁桃体、轮4—轮4 耳尖(放血)又咽喉,配穴耳背放血。 3.支气管炎:支气管、肺、角窝中、内分泌、神门、大肠,配 穴枕、耳迷根、肾 4.支气管哮喘:交感、肺、气管、内分泌、对屏尖、肾上腺, 配穴肾、脾、大肠 5.肺炎:肺区、胸、内分泌、肾上腺、交感 二.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角窝中、交感、内分泌、心、神门、肝、肾,配穴耳背沟。 注意事项:1)耳穴疗法适宜初、中期的患者,不适宜已出现心脑或肾并发症的患者,疗效较差且不稳定。2)有些疾病也可导 致血压升高,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不同,不宜使用耳穴治疗。 2.低血压:交感、新、肾上腺、(升压点)、皮质下 3.头晕:神门、肝、肾、降压沟、心、交感

4.头痛:神门、皮质下、枕穴,配穴耳尖、肝、肾、脾、胃 外感头痛者:配加耳尖穴 肝阳上亢者:配加肝穴 肾虚头痛者:配加肾穴 痰浊头痛者:配加脾、胃穴 每日按压耳穴2—3次,7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12日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适宜病程5年以下的单侧或双侧头痛。 5.中风后遗症:皮质下、缘中、肝、相应部位,配穴心、神门 6.冠心病:心、交感、神门、内分泌、脾、皮质下。配穴小肠、肾 7.心绞痛:心、交感、神门、(心脏点)、小肠 8..心悸:心、小肠、皮质下,配穴心脏点、交感、胸、肺、肝 9..失眠:神门、肾、心、枕、胃 10.神经衰弱:肾、心、枕、胃、垂前、神门、皮质下,配穴肝、脾 11.癔症:神门、枕、新、(脑干)、皮质下、肝 三.消化系统 1.恶心、呕吐:胃、(脑干)、神门、交感、内分泌、食管 2.呃逆:耳中、内分泌、食管、神门 3.急慢性胃炎:胃、交感、脾、皮质下、枕、内分泌 4.胃溃疡:胃、神门、脾、交感、胰胆 5.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胃、神门、脾、交感、三焦 6.腹胀:肺、大肠、小肠、胃、交感,配穴三焦

常见疾病耳穴治疗取穴

便秘取穴 主穴:大肠、三焦、脾、腹、消化系统皮质下。配穴:肺、乙状结肠。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腹穴:腰、骶椎内侧中点近耳腔缘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乙状结肠:左耳大肠、小肠两穴之间。 肺:心区的下方,下方为同侧肺,临床上多取下肺。 腹泻取穴 主穴:直肠、大肠、神门、脾、交感、消化系统皮质下 配穴:炎症或慢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内分泌、肾上腺 脾肾阳虚型:肾;肠胃不和型:小肠、胃 直肠:耳轮起始部,接近屏上切迹,与大肠穴同水平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神门:盆腔与降压点连线中、下1/3交界处。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面中点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cm. 小肠:耳轮脚上方的中1/3处。 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肾:对耳轮上、下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高血压取穴 主穴:降压点、心、额、心血管皮质下、神经系统皮质下、肝、交感。 配穴:头晕:枕、晕区;肝肾阴虚:肾 心: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降压点:三角窝内的外上角 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 心血管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与神经系统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连成等边三角形顶点。 神经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下缘中点(卵巢与丘脑连线中点) 肝:耳甲艇的后下方。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颞与脑干中点) 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晕区:脑垂体与枕连线取中点,此点与脑干,脑垂体连线区域即为晕区。

耳穴疗法简介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简介 耳廓的神经、血管最为丰富,刺激耳甲廓、耳甲腔等处,有调整机体内分泌系统以及内脏功能的作用,尤其是刺激迷走神经可影响胰岛素值,进而掏食欲,达到减肥的目的。 耳穴疗法为什么有效? 中医美容减肥方法中有一种刺激耳廓的耳穴疗法,而且颇有效果。然而,想必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耳穴疗法为什么这么有效,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耳廓与经脉、脏腑、神经关系密切. (一)耳廓与经脉的关系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如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经脉、经筋分别入耳中,或循耳之前、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手阳明大肠经之别络入耳合于宗脉。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或分布于耳廓周围,但均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临床实践中发现,接受耳针或耳穴贴压治疗的病人,有轻微的触电或气体流动或一股发热暖流感由耳廓沿着一定路线向身体的某一部位放射,其经过路线大部分与经脉循行的路线相似。如对针刺经穴循经感传显著的受试者、刺激耳穴时出现循经感传进行了观察。在104次的测试中,90次所诱发的感传的循行路线与耳穴刺激互有特异的对应关系,约占86.5%,其余14例感传系沿着同名经、表里经或其他无关经脉的路线循行。由此可见,耳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十分密切。故而刺激耳廓上的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耳廓与脏腑的联系 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机体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脉度》亦说:“肾气温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也说:“肺主声,故

常见疾病的耳穴治疗

常见疾病的耳穴治疗 呼吸系统(普通感冒、咳嗽、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大肠、咽喉、气管、支管、肾上腺 鼻炎:内鼻、外鼻、肺、肾上腺、额、风溪 消化系统: 呃逆:膈、胃、神门、相应病变脏腑(肺、脾、肝、肾) 胃痛: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 腹痛:胃、小肠、大肠、肝、脾、交感、神门、皮质下 胁痛:肝、胆、脾、胃、肾、神门、胸 黄疸:肝、胆、脾、胃 泄泻:大肠、胃、脾、肝、肾、交感 痢疾:大肠、直肠下段、胃、脾、肾、腹 便秘: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 泌尿系统: 遗尿:肾、膀胱、皮质下、尿道 癃闭:肾、膀胱、肺、肝、脾、三焦、交感、神门、皮质下、腰骶椎 阳痿:肾、肝、心、脾、外生殖器、神门、内分泌、皮质下 遗精:内生殖器、肾、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 妇科: 月经不调:皮质下、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肝、脾 痛经: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 经闭: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皮质下、神门 崩漏: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肾、肝、脾 绝经前后诸症: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脾

带下病:内生殖器、内分泌、膀胱、三焦、脾、肝、肾 不孕症:内生殖器、皮质下、肾、肝、内分泌 缺乳:胸、内分泌、交感、肝、肾 乳腺增生:胸椎、内分泌、胃、心、神门、肝、脾 儿科: 小儿惊风:交感、神门、皮质下、心、肝、肾 小儿脑性瘫痪:枕、皮质下、心、肾、肝、脾、神门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心、肾、肝、皮质下、肾上腺、交感、枕 头痛:枕、额、脑、神门、皮质下 眩晕:皮质下、交感、神门、肝、肾、脾 郁证:神门、心、交感、肝、脾 心悸: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消渴:胰、胆、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屏尖、胃 神经衰弱(失眠):神门、心、肾、皮质下、垂前穴、交感、神经衰弱区 高血压:耳背沟、角窝上、神门、心、肝、肾 肥胖症:脾、胃、口、大肠、内分泌、三焦 更年期综合征: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神门、交感 痤疮:面颊区、内分泌、肺、脾、交感、大肠 黄褐斑:肺、肝、内分泌、内生殖器、肾上腺、面颊区 小儿推拿 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食欲不振、呕吐、有汗或无、便秘、小便色黄。 热轻:平肝、清肺、清天河水、掐五指节 热重(38.5以上):平肝清肺、退六腑、提捏大椎、掐五指节

神奇的耳穴疗法

神奇的耳穴疗法 主持人:走在街上,你是不是看到过有人耳朵上贴着小块胶布?别奇怪,这不是一种追求时髦的方式,而是一种防病治病的疗法。据说,这样做可以治疗近视,可以美容、减肥,甚至还可治疗好多慢性病等。虽然听着有点包治百病的小广告嫌疑,但这是真的。下面我们就请冯院长讲讲关于耳穴的那点事儿。 冯士华:主持人好,手机前的朋友们,大家好!传统的耳穴疗法,以适应症广、疗效好、简便易行和副作用少等优点,备受人们的欢迎。 我先说几个病例,也让大家了解一下耳穴疗法的神奇:双城集片一个耳鸣的患者第一次治疗,贴上耳穴回家的时候,走出连庄大街,耳鸣就消失了。张宽多年的糖尿病患者,坚持二十一次的耳穴治疗,至今血糖稳定。还有我家姑娘,在大连医科大学读研期间,因学习和工作紧张突发头晕、耳鸣、听力下降,在附属医院诊断为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不明显,我让孩子请假回来,带回来的一堆药一粒也没用,就贴耳穴和艾灸,一星期恢复正常。我们现在收到耳穴治疗的患者送的锦旗就多达23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疗效好。 耳穴疗法是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目前,已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耳穴疗法,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确立耳穴疗法为治疗多种病症的有效方法。

根据现代生物全息理论及实践证明,耳朵与全身各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对应关系。身体任何一个器官,都可以在耳部找到对应的反射区域,并可借助刺激达到调整、治疗的效果。 主持人:耳穴有这么多的治疗作用,而且有这么好的疗效,到底得用什么方法刺激耳穴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呢? 冯士华:耳穴疗法是用汉针(毫针)、压王不留行子、磁疗、艾灸、推拿按摩等方法准确地刺激相应耳穴处,并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主持人:请冯院长简单的介绍一下临床常用的治疗办法 冯士华: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的耳穴疗法是压子法(压豆法)、毫针刺法和刺血法三种,不同的耳穴疗法适应的病症也不尽相同。我今天带来的就是上述三种治法用的东西。一个是耳穴探测仪,一个是汉针,一个是三棱针、一个是耳穴所压的王不留子。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 压子法,就是以王不留行子黏附在0.6厘米×0.6厘米大小的胶布中央,消毒后用镊子夹住胶布,贴敷在所取穴位上即可。每日自行按压3~5 次,1周贴2次,双耳交替。 毫针刺法,耳穴严格消毒,用26~30号的0.5~1寸长的针灸针,刺入所选耳穴,刺激强度和手法依病情、体质、证型、耐受度等综合考虑。留针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耳穴疗法主治病症

一、胆石症 胆石耳穴方(《中国民间疗法》) 王不留行籽。取耳穴胰、肝、胆、脾、胃、食道、贲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等。将王不留行籽放置在一块×见方的橡皮膏中央,上述耳穴(单侧)分别各贴置一块,间隔1~2天后撕去,贴另一耳穴,反复交替。每次饭后用手轻轻揉按各穴,共20分钟左右,以加强刺激。治疗期间每天中午食脂肪餐,可吃油煎鸡蛋两个或其它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功能疏肝利胆排石。主治胆石症。 二、失眠 压豆安眠方(中医杂志1990;(10):46) 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肾、胆、胃(配穴)。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帖敷,并用手指按压,每日3~5次,每次3分钟左右,贴敷1次持续3~5天。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主治顽固性失眠。 三、支气管哮喘 耳穴压豆定喘方(黑龙江中医药1978;(1):36) 生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取耳部支气管、肺、肾上腺、前列腺、内分泌等穴,将药籽置于×的胶布中央,贴双耳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压4~6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功能宣肺平喘。主治各型哮喘。 四、腹痛 腹痛耳穴压豆方(经验方) 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取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将药籽置于×的胶布上,贴于双侧上述部位,嘱患者半小时按压1次,每次按压5分钟。功能理气止痛。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腹痛。 五、胆囊炎 利胆耳穴方(《中医外科》) 王不留行籽。用耳穴探测仪检查,在耳穴压痛点上敷贴中药王不留行籽。每日或隔日1换,10次为1疗程。功能疏肝利胆止痛。主治胆囊炎、胆区疼痛。 六、冠心病 冠心止痛方(四川中医1987;(2):28) 王不留行籽。取耳穴心、冠状动脉后(位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取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贴一侧耳穴上述各穴,嘱病人每日按压4次,每次每穴按压40次,5天交换1次,10天为1疗程。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等引起的心前区疼痛。 七、高血压病 降压耳穴方(黑龙江中医药1988;(4):29~31) 王不留行籽。取单侧耳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耳后肾穴。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压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