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史(2.1.19)--日本俳句辩论赛

外国文学史(2.1.19)--日本俳句辩论赛

俳谐是什么?

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日文字母组成(以日文为标准)。

俳句中要有一个季语。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像“樱花”、 “蝉”等动植物名称。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这些“季语”通常带着现代日本人民对于幼小时代或故乡的一种怀念眷恋之情。

俳句的前世今生

DYZL

H

目录

辩论

《中国文化or 日本文化对俳句影响大》

话剧表演

《树福版博物馆奇妙之夜》12

Part 1话剧表演

桃花丛中见早樱花

内山花多娇

外人哪知晓

树下肉丝

菜汤上

飘落樱花瓣

京都看花天

群集九万九千

——《赏花》

从当代生活看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

从当代生活看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 [摘要]“小”是日本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当代生活来看,无论是的短小精致的日本俳句,还是巧夺天工的庭院建筑,亦或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日本动漫,以及全球热销的科技产品,日本人“以小为关”的审美意识形态贯穿始终。这与他们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善于模仿的特性密不可分。“以小为关”的审美意识形态对日本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细致严谨的优良品质的养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当代生活;日本人;以小为关;审美意识形态提及日本,人们往往会想到其发达的科技产品,随身携带的CASIO表、SONY手机、佳能相机等等,身边的“日货”总是给人“小巧精致”的印象。放眼当代生活,日本人在生活的各方面都透露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传统的审美意识,一方面促使他们的产品以小巧轻便,深受当前国际市场的欢迎;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日本人严谨、细致的做事风格,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 一、日语中“美丽”的含义 日语中的“美丽”和汉语中的“美丽”所表达的意思是有所差异的。根据《说文解字》等古籍对“美丽”的释义可知,中国最初主要是以“羊大为美”的。而根据金田一春彦

《新明解古语辞典》中的解释可知,日语中的“美丽”原是表达对亲人的亲情,而到平安时期(760-1191),其逐渐演变为对小的事物的喜爱之情,这才开始具有了美的意识。大野晋在《日本语的年轮》中也有同样的论述,并提出现代日语中的“美丽”在平安朝是“小的,可爱的”意思。金田一春彦还在《日本语》中将日本人的这种美的意识总结成“小的就是美的”。由此可见,日语中的美丽自古以来就含有“小”的意思。 二、当代生活中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的表现 (一)以小为关的文学作品 文学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日本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表现出日本民族“气局偏小”的审美特性。被紫式部称为“物语祖鼻”的《竹取物语》就是典型例证。它讲述了一个竹生女――赫映姬拒绝天皇和五个贵族的求婚,最后升天的故事。书中描写当竹取翁在竹子中发现赫映姬时,感叹道:“只有三寸大小的小女孩真是美丽得惹人怜爱啊!’,竹取翁面对着只有10厘米大小的小女孩,竟然由衷的发出了赞美的感叹,这足以说明当时的日本人是从小小的、惹人怜爱的事物中体会到“美”的。此外,著名的日本俳句也是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领域的典型代表。俳句源于日本“和歌”,短小精悍,被视为世界上最小的定型诗。我国作家郑振铎在《蝴蝶的文

从樱花浅谈日本人的自然观

南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立题卡 课题名称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出题 人 张福旺 课题表述(简述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完成课题的条件、成果形式等) 课题背景: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作为日本代表性的景物为日本人所喜爱。可以说樱花融入了日本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与其说樱花的外表吸引了日本人,不如说它内在的魅力更为日本人所珍视。日本自古以来流传着“花数樱花,人推武士”的说法。日本人喜爱樱花,正是因为人的生命就像樱花一样,刹那的绚丽之后黯然散落。基于这样的生死观,日本人将樱花般灿烂的生死作为自己生命的理想。 目的及意义:日本人是怎样思考生死的?这是讨论日本民族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论文通过日本人对樱花的看法,对日本人的死生观念从正面的考察分析。从樱花来分析日本人怎样思考、怎样对待死亡的生死观。这不仅有助于大家更好的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还有助于两国文化的交流。 主要内容:本文先阐述日本文化里的樱花,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形象及影响;接着对日本人的生死观进行论述,最后论述樱花与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关联。 完成课题的条件: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论文。 成果形式:毕业论文 课题来源其他课题类别毕业论文 该课题对学生的要求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阅读与论文相关书籍,其中中文书籍不少于十本,日文书籍不少于五本。 主要参考文献:[1]杨烨.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学理论(16),2010. [2]周平等.日本风情录[M].东方出版中心,1999. [3]王永娟.樱花的国度:日本文化的面貌与精神.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 [5]李兆忠.日本人的樱花崇拜.世界知识(7),2008. [6]王炜.简论日本武士的死与名誉[J].日本学刊,2008(02). [7]郝祥满.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J].世界民族,2006(03). [8]川口雄市.桜を最も愛した日本人.法曹(715),2010.

日本古典俳句选

日本古典俳句选 那么短的句子,那么长的意境。三五个字,便勾勒出一幅挥之不去的画面,如此精髓,便是日本俳句了。下面是分享的日本古典俳句选,一起来看看吧。 渔线秋风水一泓(与谢芜村) かなしさや釣の糸吹く秋の風(与謝蕪村) 山是夕阳野是黄昏的菅芒(与谢芜村) 山は暮れて野は黄昏の薄かな(与謝蕪村) 愁不断步上山冈花草也是荆棘(与谢芜村) 愁ひつつ岡にのぼれば花いばら(与謝蕪村) 拾落穗漫步向向阳的方向(与谢芜村) 落穂拾ひ日あたる方へあゆみ行く(与謝蕪村) 旅中患疾梦犹在枯野游弋(松尾芭蕉) 旅に病んで夢は枯野をかけめぐる(松尾芭蕉) 古池蛙跃入水的涟漪(松尾芭蕉) 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松尾芭蕉) 菊花香奈良古寺众佛光(松尾芭蕉) 菊の香奈良には古き仏たち(松尾芭蕉) 唇齿含北风萧萧(松尾芭蕉) 物言へば唇寒し北の風(松尾芭蕉)

秋已深四下竟是无措人(松尾芭蕉) 秋深き隣は何をする人ぞ(松尾芭蕉) 瓜的土壤受朝露污的滴落散开而寒(松尾芭蕉) 朝露によごれて涼し瓜の土(松尾芭蕉) 静听蝉声磨入岩心(松尾芭蕉) しずかさや岩にしみ入る蝉の声(松尾芭蕉) 如何如何哑然花间吉野山(小林一茶) これはこれはとばかり花の吉野山(小林一茶) 几人阵雨中跑过濑田桥(内藤丈草) 幾人か時雨かけぬく瀬田の橋(内藤丈草) 白露残梦 现世虚幻 喻之皆太长 ——和泉式部 (郎君来会,才逢又别,譬如朝露,因赋此歌。) 春风无情吹落樱 梦醒依然意难平 ——西行法师:梦中落花 愿在花下死 如月望日时 ——西行法师 (杂歌。如月望日,指阴历二月十五日,满月,正是樱花盛开时。)

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正文

目录 1引言 (1) 1.1稻作文化圈简介 (2) 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 (2) 2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 (2) 2.1勤劳性 (2) 2.2纤细性 (3) 2.3亲植物性 (4) 2.3.1从衣服看亲植物性 (4) 2.3.2从食物看亲植物性 (4) 2.3.3从住房看亲植物性 (4) 2.4对自然的顺应和多神论 (5) 2.5集团意识 (6) 2.5.1集团意识的形成 (6) 2.5.2集团意识对日本的影响 (6) 3结合中国的现状吸取日本人的经验 (6) 4参考文献 (7)

1引言 1.1稻作文化圈简介 从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从属于农耕文化圈,这和游牧文化圈有很大的区别。农耕文化圈在世界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等地,但是它又分为麦类栽培圈和稻作栽培圈。欧洲、中国的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从属于麦类文化圈,而中国的南部、朝鲜半岛的南部、日本、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则从属于稻作文化圈。虽然中国和日本同属于农耕地域,可中国又分为北方黄河流域的麦类栽培圈和南方扬子江珠江流域的稻作栽培圈。同时中国还拥有广阔的游牧文化圈,这与日本形成强烈的反差。中国的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拥有稻作文化和麦类文化。而日本基本上没有游牧文化,强烈的展现出的是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 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传播都是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的,稻作文化亦然。稻作文化就是特定地域的民族自古以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的一种农耕文化,主要以水稻农业为主,并和其他的文化要素相协调。 约一万年前,日本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化叫做绳文文化。在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并没有真正的农业活动。从绳文文化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日本处于绳文文化的原始社会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中国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秦等时期,随后强大的汉朝兴起,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农业方面也相当的有成就。 纪元前3至2世纪前后,日本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先进的大陆文明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列岛,在日本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明文化—农耕文化。同时,日本也从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这在日本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日本通过金属器的使用和以水田耕作为主的农业技术的传播,开始了以稻米为主的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文化史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列岛上稻作文化的上陆,给稻作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进一步的改变着日本文化。日本的社会开始向弥生时代转移,形成了弥生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之一的稻作文化,通过渡人被传播到日本各个地方。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铁器道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也得到大力发展。 2.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 稻作文化对日本人某些特性的形成有极大地影响,这些特性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稻作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特性也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人现有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惯、企业经营模式和对自然的观念等都跟稻作文化背

浅谈日本樱花

浅谈日本樱花 东京樱花(学名:Cerasus yedoensis (Mats.) Yüet Li)又称江户樱花、日本樱花。东京樱花为落叶乔木,花先叶开放,伞形总状花序,白色至淡粉红色;花期3月。生长较快但树龄较短,盛花期在20—30龄,50—60龄则进入衰老期。 在日本,如果单说一个“花”字,一般就指樱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虽然这并没有被任何法律明文规定,但谁都没有异议。酷爱樱花的日本人,把樱花作 为与瑞雪覆盖的富士山并列的两大国家象征。以樱花命名的街道、车站、市镇、商标、饭菜、茶点、汤饮比比皆是。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 赞樱曲,银行印出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场制出樱花工艺品,电视台以樱花为背景作节目,并特辟报告樱花开放动态的专栏……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可说渗透到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日本樱花文化作为日本特有的一项文化,在日本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江户时代,赏樱才成为日本的民间风俗。 一.日本关于樱花的传说① 日本的国花樱花(Cherryblossom)就源于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名叫木花开耶姬。木花开耶姬即樱花的意思。有一年年底,她从日本冲绳出发,途经九洲,关西、关东,于第二年五,六月间到达北海道,沿途中,她把一朵朵樱花撒遍日本各地。从此,樱花在日本盛开千载。且年年灿若云霞。日本人民非常喜爱樱花。日本人民之所以将樱花定为国花,除了它的纯洁、雅丽、崇高外,还为了纪念那勤劳、善良的木花开耶姬姑娘、并以此象征勤劳、智慧、勇敢的日本人民。 樱花的传说②

日本俳句

日本俳句、和歌对小诗派的影响 小诗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是上世纪初叶中国诗人对汉语诗歌形式多样化探索的结果。 中国小诗运动在1921年至1925年曾盛行一时,1922年前后小诗盛行,主要作者除了冰心之外,还有宗白华、刘大白、刘半农、俞平伯、康白情、朱自清、沈尹默、郑振铎、王统照及湖畔派诗人,他们都写过小诗,但影响最大的是冰心,成为小诗派的代表诗人。代表作品有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由于小诗派不少作者脱离时代,诗作没有反映现实生活,艺术上直白浅露,1925年后,小诗逐渐衰落。 小诗的定义可以界定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个诗节,五行以内,讲究韵味,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表现刹那间的情感,寄寓人生的哲思,言简意赅,韵味悠长,生动形象,细腻有味,诗意隽永。 小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个诗节,五行以内,言简意赅。小诗是一种短诗,从规模上讲,它限制在一个诗节,五行以内。它要用尽可能少的语句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但是,并不是说只要符合这个规模要求的短诗就是小诗了,小诗还有其它更重要的特征要求。 第二、讲究音律,韵味悠长。小诗要讲究音律。只有讲究音律,才能使小诗产生音乐美,才能韵味悠长。这个要求,不仅表现在韵脚上,

还表现在小诗内部的节奏感上,这就要求小诗创作者要充分运用好排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 第三、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生动形象。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是小诗的重要特点。小诗拒绝空洞的呼喊,拒绝单纯的词语的堆砌。如果连一个深刻刻画的意象都没有,这样的诗不是小诗。小诗用意象构造优美的意境,生动形象,呈现给读者诗情画意。 第四、心灵外化,细腻有味,诗意隽永。小诗通过意象刻画、意境营造以具有音乐美感的三五诗行表现诗人刹那间的情感,寄寓诗人人生的哲思,心灵外化,细腻有味,诗意隽永。读一首小诗,就是一程情感共鸣的心灵感动之旅,就是一程心智触动的心灵感化之旅。 季羡林先生在1986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日本,“为什么独独新诗不发达呢?介绍到中国来的文学作品,绝大部分都是长篇、短篇小说,戏剧和散文有一点,古代俳句数量颇多,但是几乎一首日本新诗都没有。在日本本国新诗歌也不受到重视,没有听说有什么重要的新诗人,这个问题不是也同样有趣而值得探讨吗?” 在中日文学比较研究中,这确实是一个“有趣而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在日本现代文学中,新诗(白话自由诗)不是不发达,重要的著名的新诗人很多(如北村透谷、岛崎藤村、北原白秋等),译介过来的日本新诗也不少,特别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坛曾大量地翻译过日本新诗。仅在1920年,周作人、郑伯奇、郭绍虞等人就分别翻译并发表了贺川丰彦、生田春月、崛口大学、石川啄木、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白话新诗。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夏目漱石 三十五首夏目漱石(1867-1916),本名金之助,东京人。东京大学英文科毕业。 留学英国。东京大学讲师。明治三十八年(1905)发表小说《我是猫》 ,一时声名大著。同年辞教职,加入朝日新闻社。翌年发表自称俳 句小说的《旅宿》有脱离世俗、心境澄清的趋向。这种情趣,常反 映在俳句、汉诗、绘画上面。他热心写俳句是在明治二十八年(1895) 在松山中学任教中,其时与正冈子规过从甚密,直到明治三十年(18 97)所写的俳句,数量颇多。他和子规是同龄人,曾受子规的影响, 注意子规所倡导的写实,但也发展自己浪漫气氛与洒脱畅达的特色。 子规曾赞其俳句雄健、真诚。夏目漱石后来写作俳句的热情减退, 从事创作小说,名作《明暗》是他的绝笔。新年福寿草花

开在光琳屏风注:福寿草乃日本特产。花黄多瓣,为贺春增添气氛。光琳即尾形光 琳(1658-1716)日本名画家。春马夫歌声处, 白发对暮春。注:小说《旅宿》载此句,指寂寞山村老太婆,几经岁月数着过路的 马。惟然耳边声, 春风吹马铃。注:广濑惟然是江户时代前期俳人松尾的门人。句写登山之后,景象 寂寥。似以惟然自况。春寒幕树, 挂着子季子的剑。注:春秋吴国季札给逝世的徐君赠剑的故事。人死转生鹤, 高洁又清和。注:此句有评论家认为浪漫幻想的离俗的格调,几乎不见能和它比拟 的秀句。粥味滴滴香, 春入胃肠。注:作者患胃溃疡,在伊豆修养圭疗养,病情好转,才得进粥食,有 苏生的喜悦。虻虫藏在茶花里, 正将落地时。注:此句抓住瞬间的感触,轻小的虻虫,伏在沉甸甸的山茶花蕊上行 将落地。谁住梅花从里, 幽幽的灯光。注:句写梦幻的诗境,如见《源氏物语》的画卷,充满着古典美。伫立抬头看,

从有关鱼的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39740868.html, 从有关鱼的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作者:崔丽霞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3期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其中,谚语是由一个民族长期的的 生活经验发展形成的智慧的结晶。而日本,四面环海,海产丰富,日本人对鱼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有很多跟鱼有关的谚语。谚语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的参照物,可以从某个侧面窥探到这个民族的国民性格。本论文通过独特的有关于鱼的谚语来分析日本民族的国民性格。在加深对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理解方面极具研究意义。 关键词:鱼谚语国民性格日本人 1、序论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谚语是人类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被人们口口相传下来的简洁易懂的语言。谚语仅仅是语言中的一个侧面,通过对谚语的研究,可以从某个侧面看出这个民族的自然环境、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 众所周知,汉语和日语中都有很多谚语,而且各有特色。其中,跟汉语的谚语不同,日语中有很多跟鱼相关的谚语。日本四面环海,海产丰富,这个跟日本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思考方式,价值观等国民性格的特点。本论文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通过整理跟鱼相关的谚语来探求日本人的国民性格的特点。 2、有关鱼的谚语的来源以及分类 这一部分主要从词源,形式两个方面来分析跟鱼有关的谚语。 2.1 词源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日本文化是通过选择吸收外来文化,并且发掘本国的优秀文化形成的一个集合体。日语的谚语也不例外,既有从中国传来的谚语,也有从西洋传来的谚语。 2.1.1 中国由来的谚语

浅谈中日花文化比较

浅谈中日花文化比较 一、中日花文化概述(526字) 1、中日花文化的同源异形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花,作为美好的象征,一直贯穿着整个人类社会。而这种自然的花卉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的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了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想象与生活,这就是花文化。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花自然也充斥着中日人民的生活。由于地貌和气候的原因,中日的花草种类十分丰富,为花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自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传到了,中日的花文化有了不同的形态。 2、中国花文化的发展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由于气候、地貌等各种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全世界3万多种花卉,我国就有2万余种,花草早已深深地扎入我们的生活。书画作品中有花,文学作品中有花,中药配方中有花,甚至连日常生活中的服饰(衣服和饰品)也都充满了花的身影。时至今日,人们对花依旧情有独钟,各地的花展、花市、花节盛况依然,不断发展。 3、日本花文化的发展 日本地形狭长,气候温和,四季变化明显,春夏秋冬都有大量应季的鲜花开放。在日本的一些祭祀活动中也常出现祭祀花的身影。对于日本人来说,用鲜花来装饰房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而随着花道的发展,插花技术的提升,用各种花摆成各种不同的造型形成一种新的景观并代表各种不同的含义。花道已经成为了日本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中日花文化代表的比较研究(1097字) 1、中国的“富贵牡丹”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尤其钟爱牡丹。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碗口大小的花朵,色彩鲜艳,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契合了人们企盼美好、富贵的心愿和对平安祥和的向往,长期以来被人们当作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我国牡丹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初时作为药用,唐朝时开始繁盛于观赏,那时人们生活的富裕与情调使他们喜欢一切暖色调的事物,尤其是对牡丹如痴如狂,不断掀起观赏牡丹,歌颂牡丹的热潮。而牡丹花开时节万紫千红,花香怡人。花谢后依然枝干充满美感。可谓色、姿、香、韵俱佳。自唐代以来,历代咏牡丹的诗词约有400首,以牡丹为主体的绘画不乏名作,而小说戏曲中更赋予了牡丹以仙子形象,生活用品中也常出现以牡丹作为装饰甚至食用的作品。 从最初的药用价值,到后来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牡丹,代表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牡丹花开时的艳丽,更让人们在生活中充满了力量与自信,被称之为“花开富贵” 2、日本的“凄美樱花” 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 在直面死亡时,思考怎样去死,去实现死亡瞬间散发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死亡,被日本人赞誉为落花之美。樱花是日本的国花,隐于叶下,凋零有期,遇有知音,瞬间飘落,

日本俳句和和歌区别

日本俳句和和歌区别 俳句和和歌都是日本文化的精髓,相当于古诗词在我国的地位。下面是分享的日本俳句和和歌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从长短区分】 一般认为以575的形式写成的是「短いほう」,以57577作成的是「長いほう」。而“长的”那种就是短歌。 在古代日本,和歌的形式有很多,有些特别长的称为「長歌」,有些57577形式的和歌比长歌要短,所以称之为短歌。但是后来长歌就渐渐衰落了,只剩下短歌流传至今。 俳句和川柳是相隔几个时代才出现的。短歌虽名为“短”,但是和俳句、川柳相比,字数还是挺多的。也就是说,文末音节是77形式的就是短歌! 【看有没有季语】 短歌可以从字数上看出来,接下来就说说俳句和川柳怎么分吧。最常用的区分方法就是看诗歌里有没有“季语”。 所谓“季语”,就是指代特定季节的词语。句中带季语的就是俳句了。可以说,季语是俳句的灵魂,而对于短歌和川柳则是可有可无。季语所代表的季节是五季:春夏秋冬和新年。翻看一下《岁时记》就能知道各个季节都有哪些季语了。 但是季语有千百种,想一眼就认出来也不容易,所以得多加留意。

比如说, 像「髪洗う」(夏)、「猫の恋」(春)这样晦涩难懂的季语就有很多。要分辨出季语可是相当有难度的呢。 记住了,有季语的就是俳句! 【上班族or好茶?】 来看两句575的诗歌: ①「宝くじ当たれば辞める」が合言葉 ②水切りは銀河を走る小石かな 读过之后,你觉得哪句更为幽默诙谐呢? 实际上,①句是第25届上班族川柳大赛的冠军作品,②句是在第22届好茶新俳句大赛中获得文部科学大臣将的作品。 明白了吧?惹人发笑或带有讽刺意味的就是川柳,反之则为俳句。而这两个大赛也是知名度听过的,日本人也喜欢称之为「サラリーマン川柳」和「お~いお茶俳句」。 在找不出季语的时候,可以从有没有笑点或者幽默讽刺这些方面去入手。 一言蔽之,搞笑的就是川柳! 知识拓展和歌 和歌(わかwaka)是日本的一种诗歌,由古代中国的乐府诗经过不断日本化发展而来。这是日本诗相对汉诗而言的。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现已占绝对多数。歌人

浅谈日本人的樱花信仰

TECHNOLOGY WIND 日本盛产樱花,被誉为“樱花之国”。樱花对日本人来说是春的象征,日语中的“樱时”,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当四月来临,樱花从气温高些的南方向北方逐渐盛开时,真的是“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可称得上是“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日本樱花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生活,是精神,是信仰。 一、樱花前线和举国赏樱 由于地理与气候的原因,每年的3月至6月,樱花从最南端的冲绳,一直开到北海道。最北端的稚内市,樱花盛开季节已经是6月底,比冲绳要晚3个月。把樱花开花时期相同的地区用线连接起来,宛如气象图的前线,所以樱花由南向北开放的锋线被称为「桜前線」。在日本一到3月左右,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在预报天气的情况的同时,也要发布预测樱花开花的消息。待到樱花烂漫时,人们便迫不急待地倾巢而出,遍赏樱花,乐此而不疲。而几天后,人们又为片片樱花的凋零而惋惜,也会为那落花流水的壮烈之美而心醉。可以说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会因为一种花的盛开而举国上下沸腾不已。 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政府规定的“樱花节”。每年这个时候,皇室和内阁总理都要在皇家花园奉行盛大的“观樱会”,宴请并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并为员工们准备好各种饮料、小吃,让员工们去附近公园的樱花树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不论城市还是乡村,樱花树下总是挤满各种各样的人群,吃的、喝的、唱的、跳的、哭的、笑的,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人们在一起尽情宣泄春的激情与欢乐。 二、樱花花季和社会生活 日本人酷爱樱花,现实生活已经同樱花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春天来临时,日本人开始换上樱花图案的窗帘,使用有樱花图案的餐具,家中放上樱花的饰物,一切都提醒着人们樱花要开放了。日本人为了回味樱花的香气,给花和叶片上撒盐腌制成咸菜;或者往饼里放入樱叶做成樱饼;或者把新鲜的樱花放在酒中泡制酿成甘美的玉液琼浆。在日本,以樱花命名的街道、车站、市镇、商标、茶点、汤饮随处可见,以“樱”为姓的人多不胜举。日本的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赞樱曲,语言学家把樱溶入词汇,银行印出具有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场制出樱花工艺品……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可以说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樱花早已深深植入了日本人的心田。日本人出生后,最早知道的花,是樱花,因为大人口中常常念叨的就是樱花;最先认识的花,还是樱花,等考上了大学,称飞来的录取通知书,叫“樱花开了”;大学毕业,有了一份称心的工作,叫“樱花又开了”;工作有成绩,被提拔重用了,叫“樱花盛开了” ;就连同学、同事,也称作“同期樱花” 。更有意味的是,日本人过新年是每年的1月1日,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仿佛新年不是这一天,而是在每年的4月1日,因为这一天是樱花盛开的日子,日本首相例行的“赏樱会”要举行了;国家电视台的樱花开花预测报道开始播报了;并且新的财政年度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上学、工作、调动一般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的;更让人怦然心动的是,从这天开始,青年人开始恋爱了。 三、樱花和武士道精神 在日本有句著名的谚语:“花为樱花,人则武士”,意思是说在百花中最绚烂的是樱花,在人中最出众得是武士。日本明治时代著名学者 新渡户稻造,也曾在其用英文著述的名作《武士道》一书的开章里写道:“所谓武士道,就是如同日本的象征———樱花一样的事物。”在日本,人们常常用樱花来比喻武士。因为武士道精神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与樱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单独看一小朵樱花,十分柔弱,但当所有的樱花一起开放时,其凝聚力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无言表达的震撼,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武士道的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并非是爱国精神,日本武士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忠于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所以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集团。樱花盛开时曼妙多姿,圣洁美好,漫山遍野一片生机盎然,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璀璨和光辉;而它的花期仅仅是四五天,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就能全部凋谢,没有一朵流连枝头,只剩下漫天飞舞的樱花,带给人心灵的洗礼与震撼。樱花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留给人们的,唯有那全樱盛开的壮丽和落樱缤纷的凄美。 受樱花精神的影响,日本武士认为自己的一生,应生若樱花,他们恪守着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应该果断离去,正如落花一瞬,凄美壮观,一生无败。樱花最美的一刻是凋谢,而武士生命中最美的一刻,即是武士生命之花凋谢时的死亡。所以武士切腹自杀,也是樱花精神的一种体现。在外国人眼中往往认为,武士自杀是输不起因屈辱而自杀,或者是感觉大势已去,已无路可走的一种做法。而事实上,武士是认为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自己的心愿也已了结,在自己的一生中,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此时,就应该像樱花一样,在自己到达人生的巅峰时毫无留恋的凋谢。武士的死,在更多意义上,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觉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判断,是对自己曾经的努力的一种满足,更是对神圣樱花凋谢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四、樱花和日本人的性格 日本人偏爱樱花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所象征的集合美。一朵樱花是柔弱的,一株开满了花的樱树是单薄的,一片开满了花的樱林,才能让人感觉春意逼人、美不胜收。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亦是如此,它不推崇独立、自由,因为单个日本人是不成气候的,它推崇的是协调、合作,集合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日本的教育中,从小就强调集团和团队意识的培养,教人们将个人的意愿融于和服从于集体的意愿,在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用自律来服从群体利益。所以日本人认为压抑自己的个性是一种美德,人们要循众意而行。 由于崇尚集合美,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人们时时意识到自己属于集团的一员,个人应该属于某一集团,集团成员由一种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这种集团的概念,对现代日本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所供职、求学的企业、机关、学校,乃至于整个国家。日本人所奉行的原则是:只要我认准社会的主流,坚定不移地把自己汇入社会的洪流中去,就一定会成功。 日本人之间也有竞争,他们的竞争是当身边有比自己强的人,首先是敬佩,然后学习他,最后超越他,使自己成为最强的人。在大多数日本人的心中没有嫉妒,这种良性的竞争,带来的是更加团结,更有活力。一位西方评论家表达过这样的看法:日本人就像池子中的一群小鱼,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如有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搅乱了这个列队,它们就转变方向朝相反的方向游去,但仍然队列整齐,成群游动。 浅谈日本人的樱花信仰 田 惠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樱花对日本人来说不仅仅是季节的象征,它已经成为一种樱文化,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樱花的凋谢 之美正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完美诠释,樱花的集合之美则是重视集团的日本人所欣赏的。[关键词]樱花;文化;精神 文化艺术 209

日本描写冬天的俳句

日本描写冬天的俳句 日本的俳句,短小,但意境却和历史一般长。下面是分享的日本描写冬天的俳句,一起来看看吧。 小孤女… 独自吃晚饭 在冬日的黄昏 冬夜月下 冷风括过小河 磨石的锐角 新建的花园… 石子安顿下来 和谐地 在头一阵冬雨里 当我抬起头来… 我僵硬的身躯 躺在刺骨的寒冷里 在冬日的田里 大胆的麻雀 成群结队飞着 从稻草人到稻草人

烧洗澡水的柴火… 感谢这 最后的服务 忠心的老稻草人 我的骨梢 同深冬的 冰棉被 针锋相对 在我黯淡的冬日… 缠绵病榻 最后我问 邻居近来好吗? 躺着的老狗侧耳 倾听… 莫非它听到 掘洞的鼬鼠? 一千个屋顶 一千个 市声… 冬晨的雾 昨夜初雪… 早晨港湾

对面 突现白山 看那红草莓… 像许多小足印 落在 园里的雪上 冬日黄昏的雪… 未完工的桥 变成白色的拱门 月下的雪野… 这里血淋淋的 武士 抛掷高贵的生命 午夜流浪客 走过积雪的街道… 同犬吠声相呼应 至于那些垂冰 我常想 为什么它们 有的长…有的短冬夜月下

鱼网的桩 投下移动的 参差不齐的影子 这么近…这么大… 嘎嘎的冬天 在我斗笠上 下着冰雹 走远路的灯笼 没入 某座房子… 荒凉的白色山丘 冬夜的月光投射 冰冷的树影 修长而静止… 我暖和的影子移动 看那游荡的猫 睡觉…舒展 檐下 在呼啸的雪里 在我新年的心里 我气怒不起来… 甚至对

浅论日本花道文化

浅论日本花道文化 摘要:日本花道是日本传统特色文化之一,是日本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一种技艺,同时更可以陶冶情操、修炼精神,从中反映出日本人的自然观、审美观和伦理道德观念其间作为插花曾被日本人认为是具有生灵的东西.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 日本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对美的意识也随之变化, 但是通过花来追求自然的美这一花道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伴随着科学及因艺技术的发达,一方面维护着自己的传统, 另一方面则适应着时代的要求在不断前进. 关键词:日本文化、花道、自然 为什么写这篇论文: 在日本,花道不是单纯的插花,它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被推崇为日本妇女的必修课。日本有许多花道学校和培训班,每年有几百万女性学习插花技术,插花爱好者更是多达日本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可见花道已是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我们对日本花道精神有了足够的了解后,我们才能去挖掘去日本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有利与这个国家及人民打交道。 本论: 一、花道--综合文化 所谓“花道”就是截取树木、花草的技、叶、花朵, 艺术地播入花瓶等花器中的方法和技术, 从而达到锻炼技艺、修养精神的境地。它和歌道、书道、武道、茶道一样是日本自古以来传统文化的技艺之一。 日本主要地处温带. 季风气候明显. 但由于四面临海. 具有海洋性特征, 与亚洲同纬度地方相比, 冬季较温暖, 夏季较凉爽,降水比较丰沛, 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 培育了日本人独特的市美意识, 也深深影响了日本人对大自然及人生的看法。日本人认为花道是各个时代的人和大自然的叶话,是他们的人生观的反映。 二、花道—历史 花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佛教活动。唐宋时代,中国有向佛祖“供奉鲜花”的习俗,后来这习俗和佛教一起传入日本。这就是原始的花道,在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史书《古事记》中记载有当时供花的记述,花枝要向着天空摆放,以表示诚与信。《万叶集》、《古今集》中也有“大宫人戴花冠”、“瓶中斜插花”的描述。日本花道经历了古典插花艺术,自然主义插花艺术和现代插花艺术三个阶段。 1、室町时代—立花 起初,插花人并不讲究花的华丽美,只求自然简朴,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在茶室里只插一轮向日葵或在花笼上画上几枝竹花。从8-12世纪,插花逐渐摆脱了佛教色彩,演变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室町时代,涌现出以插花为业的花道家,其中池坊专庆创立了“立花”插花术,并把它规范成一门独立的艺术。专应的后代专荣在整理插花构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真、副、副清、真隐、见越、流枝、前置的“七种工具插花法”。再后来专好又进一步发展了插花技术,在七种工具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扣、胴作、大叶、后围、木留、草留、会释,由于插

日本俳句

(一)音频 日本俳句朗诵、中文字幕日文拼音 (二)日本俳句简介 1.定义: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它 源于日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从音频中我们可以听出,这是对偶的诗句,这种古典短诗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我国作家郑振铎《蝴蝶的文学》:“在日本的俳句里,蝴蝶也成了他们所喜咏的东西。” 2.连歌与俳谐(起源): 连歌是源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连歌是格调高雅、古典式的诗。连歌中承袭了中世的审美意识,其写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出诗句。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作为题材。 在俳谐中,开始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3.特点 俳句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季语。(ppt上举例但不用念出来,一带而过)但也有一些无季语俳句和自由律俳句 4.代表人物: 俳谐三祖:山崎宗鉴;荒木田守武;松永贞德——松尾芭蕉——谢芜村与小林一茶。(图片) (三)日本俳句名家介绍——松尾芭蕉 (四)俳句和中国诗歌的对比 1.内容对比 2.格式体裁对比 3.联系与发展 创新:刚才的那首芭蕉的《古池》(青蛙噗通)娴熟的运用了以声显静的文学手法,可以说是日本俳句文学的一个重大创新;其二,引禅入俳也是其一大创新,,与中国唐宋时期佛教盛行有很大关系。宗教思想作为最高层次的文化对中日两国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第三,日本诗人写生活情趣的俳句增多,意在雅俗共赏,贴近百姓,恐怕与中国市民文学的倾向不无关系。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从隋唐时期便开始的文化交往。俳句更是文化上的一个典型代表体现了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和创新以及文化交流的价值。

日本描写红叶的俳句

日本描写红叶的俳句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日本描写红叶的俳句》的内容,具体内容:如果用颜色来定义秋天,那么黄和红应该是最贴切的颜色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描写红叶的俳句吧。一起跟着我来看看吧。描写红叶的名作赏析1. 深山红叶满地飘,足踏红叶路迢迢。... 如果用颜色来定义秋天,那么黄和红应该是最贴切的颜色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描写红叶的俳句吧。一起跟着我来看看吧。 描写红叶的名作赏析 1. 深山红叶满地飘,足踏红叶路迢迢。闻道鹿鸣声哀苦,悲感风寒秋气高。 2. 神代灵迹处处生,远古未见此奇情。浩浩龙田川里水,尽被红叶染成红。 3. 今朝远旅去天边,未带路神受祭钱。满山红叶美如锦,即做厚礼献神前。 4. 小仓山上秀峰高,红叶如花无限娇。多情红叶如有意,其待御幸于来朝。 "红叶狩"的传统 日本人喜欢观察、感受四季的斗转星移,并将其反映到自己的一生及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能从"红叶"中感受到秋之浓韵。尽管书面上写为"红叶"二字,但红叶并不一定就是红色。在日本,树叶入秋后变色的树种很多,树叶也呈现出红色、黄色、褐色等多种颜色。这些颜色交汇在一起,绘制

成一幅自然风景画。 红叶虽非日本独有,但由于日本树叶变色的落叶树种类繁多,而且冷暖温差大,因此树叶呈现出的颜色格外美丽。为寻此美景,日本人特意到山里或林中观赏红叶,日语称为"红叶狩"。尽管写为"狩"字,但并非狩猎之意,而是寻访之意。日本人将在手中把玩红叶,放在手中欣赏红叶的情形比拟成狩猎。直至16 世纪左右,"红叶狩"还仅仅是贵族们的乐趣。但是到了17 世纪以后,普通市民也开始出游赏红叶,于是"红叶狩"便渐渐成了人们的秋游项目。 在古代日本,从最古的诗集《万叶集》时代开始就有喜欢红叶出游赏红叶的习惯,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中也描写了华丽的赏红叶的场景。《古今集》(秋下)中几乎全部都是关于红叶的和歌。四季的"季"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确定的,如同樱花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花儿一样,红叶也成为了代表秋天的景物之一。 红叶与日本文化 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体。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红叶跟月亮一样,是代表秋天的字眼。和歌和俳句在赞美红叶胜景的同时,还寄托了人们的种种情思。比如日落时间开始变早的晚秋会让人感到留恋、感伤。因此,红叶愈火红愈使人感到自己如孤家寡人,无人惦念。脚步落在如绒毯般铺了一地的红叶上时发出的声音、红叶舞落时的情景和落叶随水飘零的光景等向来是短歌和俳句吟咏的对象。可以说,正是这

从樱花透视日本民族精神

从樱花透视日本民族精神 贺杰婵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湖北武汉430223) 【摘要】樱花,纯洁美丽,然而又浓烈绚烂、气势宏大。在日本,樱花被赋与了深厚,沉重,美妙的历史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受人们的喜爱。对 樱花的热爱体现了哪些日本民族精神呢?本文从日本民族精神的集团主义、武士精神、生死观和审美意识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樱花;日本精神;集团主义;武士精神;生死观;审美意识【Abstract】Cherryblossom is beautified with purity as well as spendidness and grandness.In Japan,it is identified with significant and deep historical cilivization and humanity spirits.The tremendous love of Japanese people toward Cherryblossom can embody many of their national spirits. And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explain those national spirits,including collectivism,warriorism,ethic of death and the sense of beauty through the illustration of Cherryblossom. 【Key words】Cherryblossom;Japanese national spirits;Collectivisim;Ethic of death;The sense of beauty 日本把每年的3 月15 日至4 月15 日定为“樱花节”。春天一到,举国上下,都沉浸在樱花的气息之中。在漫天飞舞的“花吹雪”中,总是看不厌那刹那间辉煌的怒放与其后干脆利落的凋谢。樱花的生命很短暂。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 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 天左右,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使樱花有这么大的魅力。被尊为国花,不仅是因为它的妩媚娇艳,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壮烈”。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在社会学家的眼中,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复杂而又矛盾,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忠诚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日本人的性格不是仅靠樱花就能形容的,但从日本人对樱花的感悟,和热爱,可以看到日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花开时,心系团队,绚烂精彩;花落时,果断干脆。作为个体的内敛、作为团体的张扬,这是樱花的性格,也是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以下,本文从日本民族精神的集团主义、武士精神、生死观和审美意识这四个方面来阐述从樱花可透视的日本民族精神。首先,从集团主义这方面进行叙述。1.从樱花透视集团主义 日本人的国家意识自古就相当强烈。国土狭窄、四面环海从而易于整和的特色是其原因之一;此外,特别重视“纵的序列”也是一个重要理由。强烈的国家观念在现代社会里直接反映为集团化。在世界各国的国民当中,若是比较一下各自的才能或性格,日本人并非是出类拔萃的。而战后却经济上取得了奇迹般的飞跃,就应该归结到起集团性了。 日本人较之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更为具有强烈的集团指向和紧密的团结心。日本人重视集团的做法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过去曾因此而酿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玉碎或集体自杀的悲剧;现如今,在强调企业管理的工薪阶层社会里更

日本俳句是什么

日本俳句是什么 俳句是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同时在日本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下面是分享的日本俳句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俳句的意境与汉诗更多有相通之处。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定格永久。而这种禅寂,在中国的诗歌里也屡有体现。比如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诗人,有很多能写汉诗。也有很多,把中国的汉诗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日本俳句欣赏与赏析正冈子规写春之将至: 我庭の小草萌えいでぬ限りなき天地今やよみがへるらし. 译文: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 正冈子规写春雨: 春雨や傘高低に渡し舟 译文:渡船春雨至船上伞高低。

网友唐棣:“俳句是传播微光与颤栗的诗。”安德烈;贝勒沙尔的评价大概描绘出了这种体裁轻快优雅的特点。我认为相比其它诗歌,俳句的特长在于用短小的语言带出悠远的意境,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上。正冈子规写春之将至不过寥寥十余字,天地间的蓬勃生机竟欲透纸而出,写春雨如在眼前。 松尾芭蕉写初春: 雪間より薄紫の芽独活哉 译文:雪融艳一点,当归淡紫芽。 松尾芭蕉写夏天: 蛸壶やはかなき梦を夏の月 译文:章鱼壶中梦黄粱,天边夏月。 网友唐棣:“融雪”,“紫芽”,选取意象色彩素雅清冷干净,教科书一般的日式美学。日本人惯用陶罐捕章鱼,称为章鱼壶。以上几句都可成绝妙的电影镜头。 松尾芭蕉的千古名句: 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 译文: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 网友唐棣:与古诗中“鸟鸣山更幽”相似又不同。“鸟鸣山更幽”写的是鸟鸣衬的山林愈发幽静,而蛙跃句,则描绘的是亘古的沉寂被倏然打破之后又回归于更深的寂静。布满青苔的古池就是万古长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