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积学

沉积学

沉积学
沉积学

沉积岩与沉积相

1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组合。

2 清水沉积作用: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3扇三角洲:由相邻高地进积到安静水体中的冲积扇。

4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5成岩作用: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

6细层:数毫米~ 数厘米;组成层理的最小宏观单位。同一纹层在相同水动力条件下同时形成。

7板状交错层理:细层单向倾斜,单向水流所造成,见于河床沉积中。8楔状交错层理:层系呈楔形,多出现于三角洲及湖、海的浅水地带。9杂基:与粗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碎屑混入物。

10胶结物:碎屑颗粒沉积以后,以化学沉淀方式从胶体或真溶液中沉淀出来,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各种自生矿物。

11火山碎屑岩:是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12相模式:古代沉积面貌的再现,并加以典型化和模式化。

13萨勃哈:指高出高潮面的干燥海岸平原

14浊流:是指主要由涡流的向上分力支撑的一种沉积物重力流。

15相序递变规律: 只有横向相依的相,才能在纵向上相互叠置而没有沉积间断

16底砾岩:由下伏地层风化剥蚀的砾石形成的,结构和成分成熟度高,成分以稳定岩屑为主,位于海侵层序的最底部的砾岩,其下部存在一个沉积间断。

17异化颗粒:是指在沉积盆地中形成的一种非正常化学沉淀的碳酸盐颗粒。

18亮晶方解石:是异化颗粒下沉到水盆地底部以后,由碳酸钙达过饱和的粒间水沉淀结晶而成的,故不单独组成岩石。

19蒸发岩:是由于蒸发作用使水溶液高度浓缩而沉淀形成的。20油页岩:是指主要由藻类及一部分低等生物的遗体经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高灰分、低变质的腐泥煤。

21相标志:最能反映沉积相的一种标志

22二元结构:洪水期限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洪水流速减小,洪水挟带的细粒泥沙,覆盖在河床冲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沙和砾石组成的河床冲积物,上部为细沙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冲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

23广盐性生物:指能够在海水含盐度变化较大的海水中生活的生

物。

24窄盐性生物:耐盐度有限的生物。

25沉积物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体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26浊流:是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

27陆表海:是指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范围广的很浅的浅海。

28陆缘海:是指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

29同期异相:每两个等时线间所限制的前积层都包含了同一时期形成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个不同的亚相

30同相异期:三角洲沉积中,同一亚相乃是不同时期形成的该亚相的叠加

31潮坪:是一种沙质或泥质的几乎是水平的海岸沼泽化平坦地,这种平坦地随着潮水的升降而交替地被淹没或露出。亦称潮间带。㈡论述题

1三角洲各亚相的主要沉积特征及其纵横关系?

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可将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亚相

(1)三角洲平原亚相

由河流入海发生分流所形成。

沉积物类型有:以砂和粉砂为主,也有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分流河道沉积、天然堤沉积、分流河道间沉积

(2)三角洲前缘亚相

三角洲前缘亚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外侧的向海方向,处于海平面以下,为河流和海水的剧烈交锋带,沉积作用活跃,是三角洲砂体的主体。其进一步可划分为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分支河口砂坝、远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六个沉积微相

(3)前三角洲亚相

前三角洲亚相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方,是三角洲沉积最厚的地区。

沉积物大部分是在波基面以下深度范围内形成的,主要由暗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可含少量细砂,有时可见海绿石等自生矿物。

平面相组合及垂向层序

三角洲内部的平面相组合由陆向海依次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这些亚相在三角洲沉积中处于同一时期的同一沉积界面上。随着三角洲前积式向海推进,早先的沉积界面就成了三角

洲前积层的等时线或等时面。每两个等时线间所限制的前积层都包含了同一时期形成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个不同的亚相,故称为“同期异相”。而在一个大的三角洲沉积中,同一亚相(如前三角洲)乃是不同时期形成的该亚相的叠加,故又称为“同相异期”。三角洲在平面上依次邻接而出现的相,在垂向上亦依次递变。对河控三角洲来说,由下至上依次为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前缘砂和粉砂、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砂和细粒沼泽沉积,大致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沉积的垂向层序,在层序的上部局部出现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旋回,顶部出现夹炭质泥岩和薄煤层的沼泽沉积。

2砂岩中长石含量多寡有何地质意义?

答:由于长石是一种不稳定的矿物,砂岩中长石主要来源于含长石的母岩,需要有利于母岩快速分解,搬运和沉积的条件,主要原因是构造和气候条件,因此砂岩中含量高,说明其形成于构造运动比较强烈的地区。如果砂岩中长石含量低而石英含量高,则说明形成于稳定的构造环境。

3何谓颗粒支撑和杂基支撑?二者在搬运方式、沉积特点、水动力条件、颗粒接触关系及粒间塡隙物上有何差异?

答:颗粒支撑是沉积岩的一种结构类型。其特点是碳酸盐颗粒或陆源碎屑颗粒互相支撑,形成岩石的支架,很少含有或者不含有灰泥杂基,常具亮晶方解石、白云石或石膏、硬石膏、硅质等各

答:①根据沉积物的分布规律:一般特殊的岩石类型形成于一定的环境,如蒸发岩为0至几米;礁灰岩为10到50米,浊积岩一般形成于盆地的较深水区域。

②根据沉积构造:沉积构造是反映水体深度及水流状态的良好标志。如干裂、雨痕等层面构造主要是滨海相的标志。

③根据古生物和痕迹化石

④根据自生矿物

⑤根据地球化学标志

⑥古地形与相的特征

5试对比碎屑颗粒、杂基、胶结物等三种结构组分在碎屑岩中的分布状况及其在搬运方式、沉积特点、水动力条件、形成阶段上的差异?

6试写出5种能反映古水流确切流向的沉积构造的名称,并用图示和相应的文字说明这些沉积构造如何指示水流方向。

答案在沉积岩沉积相书上36页的层理表示

7试说明弯曲河流的沉积作用及其沉积模式的建立。

答:⑴曲流河又称蛇曲河,为单河道,其弯度指数大于1.5,河道很稳定,一般小于40。侧向侵蚀和加积作用使河床向凹岸迁移,凸岸形成点沙坝。曲流河河道坡度较缓,流量稳定,搬运形式以悬浮负载和混合负载为主,故沉积物较细,一般为泥、砂沉积。

⑵曲流河相分为四个亚相①河床亚相,河床滞留沉积微相(砾石,叠瓦状)边滩沉积微相(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与水平薄层层理,二元结构)

②堤岸亚相天然堤沉积微相(沉积颗粒细)决口扇沉积微相(粗)

③河漫亚相河漫滩沉积微相(水平层理,暴露标志)河漫湖泊沉积微相河漫沼泽沉积微相(淡水湖生物及泥炭层)

④牛轭湖亚相垂向加积粉砂和泥,水平层理

⑶垂向沉积层序:曲流河沉积的理想垂向层序由上至下,粒度由粗变细,层理规模由大变小,层理类型由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变为小型交错层理、上攀层理、水平层理,底部具有冲刷面,从而构造成了一个典型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

8何谓潮坪?主要出现在什么环境?试以潮坪、瀉湖为例说明其沉积作用、分布特点、主要特征。

答:潮坪是一种沙质或泥质的几乎是水平的海岸沼泽化平坦地,主要发育在有明显潮汐周期而无强烈风浪作用的平缓倾斜的海岸地区,如在障壁岛内侧瀉湖沿岸。潮坪一般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然而构成潮坪的主要部分是潮间带,因为潮间带地形坡度极为平缓。

瀉湖是为海岸所限制,被障壁岛所遮拦的浅水盆地。它以潮道与广海相通或与广海呈半隔绝状态。瀉湖中海水能量较低,以潮汐作用为主。沉积物为粉砂和泥,以水平层理为主。海水盐度不正常。生物数量不多,属种单调,体小壳薄。

9石灰岩中的泥灰和亮晶方解石胶结物是怎样形成的?试对比两者特征的异同点?

答:

10按下列要求阐述福克的石灰岩分类:⑴三端元组分的名称及含义;

⑵四种主要岩石型的名称及含义;⑶与砂岩的分类进行对比,并按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相似性举出三种或三种以上相当的岩石类型。答:三端元是①异化颗粒②微晶方解石泥或称为微晶③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简称为亮晶。福克把亮晶异化石灰岩和微晶异化石灰岩称为异常化学石,把微晶石灰岩称为正常化学岩。此外,福克还把由生物格架所组成的礁石灰岩称为生物岩。亮晶异化石灰岩主要由异化颗粒组成,这种石灰岩是在水动力条件很强的环境中形成的。微晶异化石灰岩主要由异化颗粒和微晶方解石泥组成,不含或很少含亮晶方解石胶结物,形成这种石灰岩的水动力条件比形成亮晶异化石灰岩水动力条件弱的多,微晶石灰岩几乎全部由微晶方解石泥组成。这是水动力条件很弱的环境的产物。

11试述毛细管浓缩作用—准同生白云化作用机理,该作用所形成的白云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⑴准同生白云化作用机理:在刚沉积不久的表层沉积物还是疏松的,其粒间充满着水。这些粒间水,在开始阶段是正常的海水。由于

该地区气候干燥,这些粒间水就不断地向空气中散发。与此同时,海水又通过毛细管作用,源源不断地补充到这些疏松沉积物的颗粒间。使含盐度变高,从这种盐水中首先沉淀出来的是石膏,这种高镁的粒间盐水或表层水经常与文石颗粒相接触,将不可避免的使文石被交代被白云化。

这种白云岩的特征:①多为泥晶或粉晶的②具有朝上环境的特征③颜色多为黄色或土黄色④常含泥质⑤以薄层为主

12试概括说明沉积盆地的物质来源分析的主要依据及其与砂质储集层形成和分布的关系。

答:物源分析在确定沉积物物源位置和性质及沉积物搬运路径,甚至整个盆地的沉积作用和构造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物源分析的依据在于不同的物源在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岩性、岩相和地球化学特征响应。

它在原盆地恢复、古地理再造、限定造山带的侧向位移量,确定地壳的特征,验证断块或造山带演化模型,绘制沉积体系图,进行井下地层对比以及在评价储集层的品质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㈢术语异同点的比较

1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

答:水平层理主要产生于细碎屑岩和泥晶灰岩中,细层可连续或断续,水平层理是在比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下,由悬浮物沉积而成。平行层理主要产于砂岩或颗粒石灰岩中,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沙迁移,床面上连续滚动的砂粒产生粗粒分离而显出的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环境中。

2碎屑岩与粘土岩

答:碎屑岩由碎屑成分和填隙物成分组成。碎屑成分占50%以上。碎屑岩的性质主要是由碎屑组分的性质决定的。粘土岩是指以粘土矿物为主的沉积岩。疏松或未固结成岩的成为粘土。

3正常沉积作用与事件沉积作用

答:正常沉积作用是在正常情况或条件下发生的作用,这一作用过程是缓慢的、均变的。

事件沉积作用:是事件性的、阵发性的、或变灾性的搬运和沉积作用。4胶结物与亮晶方解石

答:胶结物是碎屑颗粒沉积以后,以化学沉淀方式从胶体或真溶液中沉淀出来,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各种自生矿物。

亮晶方解石是异化颗粒下沉到水盆地底部以后,由碳酸钙达过饱和的粒间水沉淀结晶而成的,故不单独组成岩石。

5曲流河与辫状河

答:曲流河又称蛇曲河,为单河道,其弯度指数大于1.5,河道很稳

定,一般小于40。侧向侵蚀和加积作用使河床向凹岸迁移,凸岸形成点沙坝。

辫状河为多河道,而且多次分叉和汇聚构成辫状。河道宽而浅,弯曲度小,弯度指数小于1.5,河道沙坝发育。河流坡降大,河道不固定,迁移迅速。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科学的社会意义

科学的社会意义 什么是科学?综合来说,科学就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同时,它反映了人类意识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正确的认识。它是来源于人类实践并且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指导着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行具体有续的整理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科学就如霍金的黑洞,神秘而深奥。但是我们人类正有着夸父逐日般的执着,我们对科学的探索永不止步,并且趋于完美。但我们要注意到的是,科学仅仅是趋于完美而非达到完美。科学是个成长过程,而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错误,普通人犯错误是经常的,伟人也会犯错误。象牛顿、爱因斯坦和马克思这样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错误的理论。罗素的著作中,经常描写伟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节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马尔萨斯四年内添三个孩子;提倡无为的叔本华对晚来的荣誉欣喜若狂;被称为实验科学的始祖的培根则不知道为他治病的哈维发明血液大循环理论。伟人尚且如此,那么集所有伟人智慧的科学内容要想没有一点自相矛盾的暇点则十分困难,而且体系越大越难以没有错误,特别是新学科,需要时间的检验。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而科学决不会装作没有看见,必定要去解决这一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正如由迈克尔逊实验引起的相对论、由黑体辐射实验引起的量子力学以及理发师悖论引起的数学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后发展起来的。因此,没有探索的精神,没有敢于接受一切新观点的勇气,没有铲除一切旧观念的决心,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是无法存在的。 很多人总是片面的认为,科学只产生于近代,因为近现代的社会技术决定了科学的发展。其实不然,科学的诞生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700万年,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30万年前,原始人就在制造石器的过程中,开始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在距今一两万年前,原始人发明了新的劳动工具—弓箭。弓箭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弓箭有组织地狩猎,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剩余的猎物则被饲养起来,使人类由狩猎进入的畜牧时代;另一方面利用弓弦绕钻杆打孔的方法钻木取火,又发明了摩擦生热的制火技术,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生产的手段;用火炼制粘土,发明了制陶技术;用火熔化铜和铁,制造出金属农具,使人类结束了一万多

沉积学试题库

《沉积学》复习题库 一、名词解释(每题1.5分,共18分) 1.沉积岩: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生物来源的物质、火山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风化作用:因温度的变化,水以及各种酸的溶蚀作用,生物的作用以及各种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等,地壳表层的岩石处于不稳定状态,逐渐遭受破坏,转变为风化产物的过程。 3.风化壳:由风化残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4.牵引流:指的是能沿沉积底床搬运沉积物的流体。 5.沉积分异作用:母岩风化产物以及其他来源的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会按照颗粒大小、形状、密度、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这种现象称地表沉积分异作用。 6.沉积后作用:沉积物形成后到变质作用或风化作用之前所发生的作用,包括同生、成岩、后生、表生等阶段的变化。 7.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已基本与上覆水体脱离的情况下,由疏松的沉积物转变为固结的沉积岩的作用。

8.杂基: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其粒级一般以泥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9. 胶结物:是沉积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10. 成分成熟度:指碎屑沉积组分在其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11.结构成熟度:指碎屑沉积物在其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 12. 层理: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 13.波痕:由于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非粘性沉积物(主要是松散砂)表面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也称波纹或沙纹。 14.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15.鲕粒: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很像鱼子,故得名。 16.亮晶:它是充填于原始粒间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质。 17.缝合线构造:压溶作用形成的压溶面,呈锯齿状、波状、指状。 18.萨布哈:干旱气候条件下潮坪沉积。 19.微亮晶:某些古代泥晶石灰岩,其泥晶的粒径一般为5-10微米,福克将这种大小为5-10微米的方解石晶体称为“微亮晶”。 20.蒸发岩:海盆或湖盆水体遭受蒸发,其盐分逐渐浓缩以致发生沉淀,这样形成的化学成因的岩石叫“蒸发岩”。 21.含煤岩系(煤系):是指一套连续沉积的含有煤或煤层的沉积岩层或地层。

论《两京新记》的文献学史意义

论《两京新记》的文献学史意义 与文本整理研究问题 辛 德 勇 能够来到这里和诸位交流有关《两京新记》的想法,我感到很荣幸。这不仅是因为日本是保藏《两京新记》使其得以存留于世的国度,这更是由于妹尾达彦先生是整个国际学术界利用《两京新记》来研究隋唐东西两京即长安城和洛阳城最优秀的的权威专家,并且同时还领导着一个卓越的研究团队,组织一批年轻的学人,在不断深入拓展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比之下,我对《两京新记》和隋唐东西两京的了解都很肤浅,因此,和诸位在这里交流,荣幸之馀,未免惶恐,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教。 一、《两京新记》在中国古代城市志书中的地位 首先我想和诸位简单谈一谈《两京新记》是怎样性质的一部书。这对我们把握和理解书中所记述的内容,我想会有一定帮助。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史志类书籍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这一类书籍演变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按照我的粗略划分,中国古代城市志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下面这样几个阶段: 1)以《国朝》和《宫宅地形》为代表的秦汉以前的城市著述 2)《三辅黄图》与汉末三国时期的城市志 3)西晋时期的城市著述与城市志内容的现实化 4)唐代韦述的《两京新记》与城市志内容的世俗化 5)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与城市志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大家可以看到,其中至少有三个阶段的代表性著述,都与长安这座城市有关。 中国古代专门讲述城市状况的历史典籍,根据目前所知见的记载,可以上溯到《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这两部书的成书年代,至迟也要在西汉末年以前。《国朝》和《宫宅地形》都早已佚失不存。 从清朝中期起,中国的学者一直普遍将《国朝》视作记述一国地理状况的地理总志,这已经成为研治舆地的学者、特别是地方志书研究者的定论。 然而,在《汉书·艺文志》中,《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是列在数术略“形法”类项下,而所谓“形法”,乃是古代揭示自然存在状况之表征意义的一种学术。由此基点出发,我认为,《宫宅地形》,顾名思义,应当是为建筑宫室选择适宜的地点。《国朝》的“国”字在上古本多指都城,“朝”即宫廷,故所谓《国朝》,就应该是讲述都城和宫廷的位置选择等技术方法的书籍。《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虽然都已佚失无存,但是,却有一部含有同类内容的重要书籍,流传下来,这就是今收录在《周礼》一书当中的《考工记》。《考工记》中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部分内容,分别讲述了建设城邑时确定方位的方法和城邑布局形式,所谓“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有国有朝,正与“国朝”之书名相应。由《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关于城市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完整版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互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对社会互动有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继其之后布鲁默率先使用了“符号互动论”一词来指代以米德思想为核心的若干理论形态。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通过对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的研究提出了常人方法论;还有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用交换的理论来解释人们之间的交往,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互动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互动理论,但这些理论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人与社会的了解,促进了社会化的进程,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这里包括人们之间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交换,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也包括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战争等。交往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社会交往是人自我表现的方式,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展示自己真正的天性;第三,社会交往构建着社会,人们相互之间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人们之间的交往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李芹女士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做过一个研究,她发现在年级间大三学生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大生四学生,在独生间,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指数略高于独生子女。而在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差中,大四学生的心理状况远低于大三学生,在心理适应性和平衡性上非独生子女优于独生子女,而乡村生源比起城市生源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敌对。这些充分显示社会交往对一个人正常生活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交流和交往才能了解其他人,才能将自己的特性展现出来被他人了解,这构成了了我们生活的基础。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如文字、语言、物品、情境等。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人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第二,人类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看中介作用;第三,人们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第四,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事物的定义;第五,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

地层重点

一颗星、两颗星: 1、地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分枝学科★ 根据地层的属性确定地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岩性、岩性组合+矿物=岩石地层学 生物化石=生物地层学 生物化石+环境=生态地层学 化石DNA+有机分子=分子地层学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磁性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化学地层学 古代地质事件+标志=事件地层学 海平面变化=层序地层学 地球旋回性(天文事件对地球的影响)=旋回地层学(高精度地层学) 形成环境、形成方式及地质历史。 2、地层学中的时间概念 时间标志 古生物标志★★ (1)化石:生物层序律确定相对年龄。 (2)某些海生动物的生长纹饰:珊瑚;头足类(一天一根,一月一房室)。 (3)树木年轮:1064-1065年间美国一火山爆发的确定。 (4)地衣的生长变化:某些地衣的直径可测出生长的年龄,1937mm、30;1650、140;1580、170。 (5)氟的含量:动物骨骼中的氟含量随时间而增加。1912年的辟尔唐人。 (6)氨基酸的消旋作用:活体生物体的氨基酸左旋,死后慢慢变为不旋,L型氨基酸→D 型氨基酸(只存在于死亡的生物) 不同的氨基酸的半消旋期是不一样的。天门冬:5700年,异白:100000年。 物理标志★★ (1)季侯泥:浅色夏季季侯泥、深色的冬季季侯泥。石膏层、硬石膏层。 (2)裂变径迹:U238、U235、Th232自然衰变成比较小的原子核通过绝缘物质(云母、玻璃)留下的痕迹。裂迹的密度与矿物年龄及矿物的含量呈正比。一般用氢氟酸、氢氧化钠和苛性钾处理。 (3)天然放射性: (4)矿物热发光(TL)(热释光、光释光):矿物加热后会发光,在同等温度下其发光的程度与矿物曾得到的辐射剂量(年龄)有关。地质年龄的测定及相对年代的确定。(第四系测年) (5)电子自旋共振(ESR):含Fe,Mn,Al 等杂质的石英在放射性的作用下产生电离损伤,Si-O 键断裂,形成不配对电子, Si悬键上有一个电子自旋.其数量与年辐射量及地质年龄有关. (6)天然剩余磁性(磁性地层学) 3、时间的测定 最初的方法:地层厚度、海水含盐度 现在的方法:★★ 1)天然放射性法 铀—钍—铅法;铷—锶法,钾—氩法,C14法等等 2)估计时限法:

《沉积学基础》复习思考题(共享).doc

《沉积学基础》复习思考题 沉积岩的成因特点,建议和岩浆岩对比分析;沉积岩有哪些显著特征,建议从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分布等方血等方面进行总结。 简述沉积学(包括沉积岩石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给你的启示? 试述沉积(岩石)学与油气勘探开发的关系? 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有儿种来源?并论述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造岩矿物的稳定性有何不同,它们如何反映在风化作用的阶段性和风化产物?并试述母岩风化产物的主要类型。 试述鲍文反应系列及其和矿物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母岩风化过稈中元素迁移顺序及影响元素迁移能力的主要因素? 什么是风化壳?其地质意义? 雷诺数(Re)的含义,及其水力学解释在地质屮的应用。 佛罗徳数(Fr)的含义,及其水力学解释在地质中的丿应用。 解释下列名词:层流、紊流、静流、急流。 试论牵引流和重力流的基木特征和区别,重点在于试论牵引流和重力流在搬运和沉积方血各有什么特点?理解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概念、福劳徳数和雷诺数的意义。试述斯托克斯沉速公式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 以龙尔斯特龙图解为例,说明不同人小的碎屑颗粒的启动流速、临界流速和侵蚀区、搬运区、沉积区的关系。理解细砂级颗粒为何分选最好。 试述影响碎屑物质在流水屮搬运和沉积作川的主要因素。 什么是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它们在搬运和沉积方瓯有何不同? 什么是化学沉积分异作用?试述机械沉积分异和化学沉积分异的关系及其在地质中的意义。 试以碳酸盐矿物的溶解、沉积为例,说明C02溶解度对其的影响。 与流水搬运、沉积作用相比,风和冰川的搬运、沉积作用备有哪些显著特点? 溶度积、PH值、Eh值对溶解物质的搬运、沉积有何影响?请举例说明。 试述成岩作用的物化环境(T、P、Ph、Eh)特点,及各类沉积物在此阶段的变化情况。有何典型自生矿物生成?它有何环境意义? 试述示生作用阶段的物理化学环境、沉积物变化情况及新生矿物特点。 试述表层后生作用和风化作用的区别。 从原始物质、搬运方式、沉积作用及成岩后生作用等方面说明碎屑岩、粘土岩、化学

社会学答案

单选题 2.第2题 孔德的代表作是() A.《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B.《权力精英》 C.《实证哲学教程》 D.《神圣的帷幕》 C 4.第4题 下列关于角色的理解,正确的是 A.角色内含着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关系 B.角色与身份是相同的 C.角色与地位是相同的 D.角色与社会期待无关 A 10.第15题 个体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指() A.身份 B.地位 C.角色 D.角色丛 B 15.第22题 认为存在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不同文化要素代表不同群体或社会阶级的利益的文化分析视角是() A.生态学视角 B.互动论视角 C.功能论视角 D.冲突论视角 D 26.第50题 一般认为,最早使用“社会互动”的社会学家是() A.齐美尔 B.涂尔干 C.滕尼斯 D.帕累托 标准答案:A 28.第52题 如同们师兄弟这样群体成员对其有忠诚感的群体,属于() A.外群体 B.内群体 C.正式群体 D.次级群体 标准答案:B 4.第4题 以下沟通方式,属于语言沟通的是()A.借助面部表情的沟通 B.借助身体姿势的沟通 C.借助行为举止的沟通 D.借助文字的沟通 标准答案:D 16.第16题 家庭的本质关系是() A.婚姻关系 B.血缘关系 C.收养关系 D.同代关系 标准答案:A 18.第18题 社区发展的直接目标是() A.培养社区成员的民主意识 B.协助社区成员认识到自己的共同需要,协助社区运用外部援助和内部资源 C.提高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经济收入水平 D.建立良好的社区内部人际关系和合理的社会结构 标准答案:B 23.第23题 按照霍尔的观点,45至120厘米的距离属于() A.个人距离 B.公众距离 C.亲密距离 D.社会距离 标准答案:A 30.第30题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是() A.再社会化的环境相对开放,继续社会化的环境相对封闭 B.再社会化具有自主选择性,继续社会化具有强制性 C.再社会化在成年早期进行,继续社会化在成年之后进行 D.再社会化具有强制性,继续社会化具有自主选择性标准答案:D 1.第1题 假设教师、警察和消防员的职业声望分别是75分、70分和65分(满分100分),如果一个人从警察变成了教师,他的社会流动属于() A.向上流动 B.水平流动 C.向下流动 D.地理流动 标准答案:A 3.第3题 被假设为会对其他变量造成影响的原因变量是() A.控制变量 B.因变量

地质学重点

《地质学》知识点(采矿083班内部使用) ?质学研究的对象是:_地球,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固体地球(重点是地壳或岩石圈)的(1)物质组成;(2) 结构构造;(3)形成和演化历史;(4)地质学应用 ?地球极近似旋转椭球体 ?地球内部具有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划分依据:地震波速的变 化 ?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指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 深度<20km平均地温梯度为3℃ ?地热增温级:指温度每增加1 ℃,所需增大的深度数值。平均地热增温级 为33m ?地热异常凡一地区实际地热增温率大于平均地热增温率。地热异常区蕴藏 着丰富的热水和蒸汽资源,但对采矿不利,特别是采矿深度较大时,应充分考虑地热因素,及时调整通风系统,加强通风措施。 ?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 ?元素是构成地壳物质的基本单元 ?地质作用:所有引起矿物、岩石的产生和破坏,从而使地壳面貌发生变化的 自然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地壳运动的方式以水平运动为主伴随着垂直升降运动 ?岩浆作用:在地壳运动下,由于外部压力的变化,岩浆向压力减小的方向移 动,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成为岩石的全过程。 ?岩浆作用的方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 ?侵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处上升到地壳上部的活动喷出作用:是指岩浆 直接喷出地表 ?变质作用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使已形成的矿物和岩石受到高温、 高压及化学成分的加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压力和化学成分的加入。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震源振动的发源点,能量的发源点。 ?震中震源在地表投影点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级: 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破坏的强烈程度 ?按成因可将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将风化产物从岩石上剥离下来,同时也对未风化的岩石进行破坏,不断改变 着岩石的面貌,这种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概念:风化剥蚀的产物,在风、流水等地质营力的作用下,离开母岩区,经 长距离搬运,到达沉积区的过程,叫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方式:拖运、浮运和溶运。 ?被搬运的物质,经过一定距离的搬运后,由于搬运介质的搬运能力(如水的流

沉积学期末总结(长江大学)

沉积学复习 基本概念: 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物及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别着重研究沉积(物)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以及沉积物及岩石的形成作用、分布规律及其演化过程的学科。 沉积学:沉积学是沉积岩岩石学中的沉积作用部分发展、演化而来的,并形成了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它解释了沉积地层的垂向和横向的关系,从多方面探讨沉积地层中构成地质记录的特征,作用成因分析,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沉积相:是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成分相同的岩石组成同一种相,在同一地理区的则组成同一组。(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岩相: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和表明沉积环境的岩性特征,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总和。沉积环境: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条件。 相标志:指反应沉积相的一些标志,它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可归纳为岩性、古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四种相标志类型。 相序递变规律:是指沉积相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变化的有序性或相序递变。主要是: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没有间隔。 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称为相模式。 沉积体系:是与某些现象的或推测的环境和沉积作用有密切成因联系的三度空间岩相组合。(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基本原理: 沉积相(见P241)和沉积环境、岩相之间的相互关系 1)沉积相的概念: 2)沉积环境的概念: 3)岩相的概念: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它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岩相和沉积相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同一关系。 相互关系:关于沉积相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对于这种观点,沉积相就是沉积环境,岩相是它们的产物;第二种观点是指疼的岩石组合就是岩相,对于这种观点,沉积相就是岩相,沉积环境是其基础;第三种观点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特征的组合,对于这种观点,沉积相包含沉积环境和岩相。 相模式的作用:(见P242) 1)从比较的目的来说,它必须起到一个标准的作用; 2)对于进一步观察来说,它必须起到提纲和指南的作用; 3)对于新的研究地区来说,它必须起到预测的作用;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一)名词解释 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 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5、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作单行本。 6、丛书: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名称,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抄”等。按内容来分,丛书主要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两大类。综合性丛书是指包罗各种各类著作的丛书,如《四库全书》;专科性丛书是指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的丛书。 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又分为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在古代,类书还有帮助人们应付科举考试的功用。如《皇览》《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广记》等。 8、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它可以说是“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其种类很多,有府志、州志和县志等。如《元和郡县图志》《大清一统志》《浙江通志》。 9、目录:目、录两词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将目与录二者结合在一起,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换言之,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它分为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前者如《诗》《书》之序,《周易》之《序卦传》;后者如《别录》和《七略》。 10、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与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它也是编次群书目录,介绍图书主旨,说明学术源流,指导求书治学的专门学术。 11、叙录:又称解题、提要,列于书后,是用以提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如《别录》《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等。 12、六分法:“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它创始于《七略》。据〈汉书〉载,刘向等进行大规模校书工作时,其分工在一开始就按学术性质分为六类,即经传类、诸子类、诗赋类、兵书类、数术类和方技类。这六类分别对应于〈七略〉中的六艺略、诸子类、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13、四分法: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于东晋时的李充。曹魏时期,秘书郎郑默制成国家内部藏书目录

对社会学几个方面的认识

认识社会学 1、对于社会学的接触 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我才接触到这门被人关注甚少的专业——社会学,然后又阴差阳错的进入了这门专业,带着我的憧憬与好奇,我开始走进社会学的世界。 2、对于社会学几个方面的认识 (1)什么事社会学。这是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在我脑中,社会学的概念很是模糊的,更谈不上中形成具体的内容了,所以首先我思考的是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的概念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具体社会科学,并且,它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我对这个概念是这样理解的,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看这个概念就能够理解,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因素,所以社会学是会借鉴了很多其他学科来研究怎么解释这些问题的产生以及如何解决。从老师口中我也了解到,社会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有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统计这几门最核心的课程,而要想真正的研究社会学,还必须对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有深刻的认识,否则也就无法真正掌握社会学。 (2)学习社会学的意义所在。每一门科学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社会学的价值和人们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又何在呢?我觉得其意义之一就是社会学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并且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认识社会是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会怎样变化,社会学会提供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其意义之二是社会学的实践功能和实践意义。社会学帮助人们

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帮助人们在维持和改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等方面避免了盲目性,增强了自觉性,制定出正确的社会政策,为社会改革服务,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最终为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就是可以利用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 (3)社会学这门学科的优势所在。首先是讲对于社会学这个专业学科来说在中国还是比较年轻的学科,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我们的学科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是经济学唱主角的话,现在和未来20年应该是社会学和相关学科可以更多的发出声音来。因为当我们强调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时候,我们会更多的涉及到非经济因素,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各种统筹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进入我们的视野,进入政府决策的过程,老百姓也会越来越关注。所以我们的学科还是处在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对于刚进大学学习这门专业的同学来说可能有很多机会在等着我们。 (4)社会学这门专业的职业去向是什么。我们所学习的专业和我们以后的就业有着直接或间接上的联系,那社会学的就业趋势也是我们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必须考虑的问题。社会学在国内还没有被大多数的用人单位所理解,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学科正在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为今天的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迁的时期,社会结构分化加剧,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因素更趋复杂,现实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始出现困难。而这一切,都需要社会学来逐一解决。社会学专业的职业去向主要有哪些呢?目前,在社会领域还没有一个部门是必须由社会学来提供专门人才的,但是除了纯技术性职业(比如会计),大多数的社会领域,如新闻机构、政府部门、市场运销、企业管理、公共关系等部门,社会学毕业的学生都时能够胜任的。因为社会学的训练不但赋予我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进化: 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 4、大进化的形式 (1)适应辐射: 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 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线系演变模式认为生物逐代的微小变化可以随时间积累导致主要的进化。间断平衡模式认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期的进化停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停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明显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之前。 5、大爆发: 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 6、大灭绝:

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存条件: 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 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生物生存跳进的总和 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指标: 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 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点: (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分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 1、古生物学: 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文献学

文献:文献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切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先秦)“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特指博学多闻、熟悉礼仪掌故的人。(汉唐以后)“文”是叙事的依据,“献”则是论事的依据。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对“献”的解释已经与本义发生变化,“献”的含义已日益向“文”转化。自此以后,人们对“文献”的概念,逐渐变为专指文字记载的东西。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我们对文献的定义是(见句首)。与传统的“文献”含义相比较,现代“文献”含义不仅包罗了传统意义上有文字记载的一切图书资料,掌握某一方面知识技艺的专门人才,还囊括了现代所有的知识记录和信息载体。 作用: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典藏传播、整理利用以及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其特征和规律的学问。其任务在于为各种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尤其要为历史学的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古代多属于校雠学的范畴) 文献学的成就:1.廓清后世对经书的误解和歪曲 2.钩稽考证汉人经说 3.撰著新疏新解4.汇释群经(《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续编》) 甲骨文献:又称“卜辞文献”,是殷人占卜的记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王懿荣是甲骨文献价值的第一位鉴定人。刘鹗《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专书。 金石文献:分别是指以金属和石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录。金文文献: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始于夏商,盛于周代。石刻文献起源大体与金文文献同步。石经是儒家经典的大型石刻文献。始于汉魏,绵延到清代,内容由“七经”发展到“十三经”。墓志碑刻是古代石刻文献的主体,现存最早的碑刻文献著录是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 金石学:对各种青铜器和石刻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门学问。 经部文献:包括儒家经典“十三经”、历代学者对儒家经典的各种注释阐发之书以及为解经需要而衍生的各种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典籍。 十三经:儒家十三中经典的合称。十三经的概念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其发展演变过程是:汉代把《易》、《诗》、《书》、《礼》、《春秋》立于学官,名“五经”(“熹平石经”);唐代增加《周礼》、《仪礼》、《公羊》、《榖梁》四种,名“九经”;唐文宗开成间刻石于国子学,又增加《孝经》、《论语》、《尔雅》,称“十二经”(“开成石经”);到宋代,复增《孟子》,合称“十三经”。“十三经”是经部文献的核心,是集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大成的总集。 十三经注疏:汉代及魏晋时代学者对十三经所作的注和唐宋时代学者所作的疏,合称“十三经注疏”。 二十四史:形成过程是:“前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前四

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一、对社会学的认识 (一)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社会学的研究问题无一不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社会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是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而变化,因此,社会学是从系统的社会整体出发,综合地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动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整合、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等社会事实的学问。 1、社会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的科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这一完整体系 以及论述与整个社会有关的各种社会法规、过程和人群的学科。 2、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通过研究社会 发展情况以及其方法和规律,来促使社会良性运行。 3、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它研究人们的社会 性行为规律的科学。 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或群体生活的科学,以其科学的社会 观,寻求社会生活的系统联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5、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成或社会制度的科学,是研究社会关系 的科学。

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一)社会学的功能 每一学科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社会学在其实践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功能不断完善,其作用不断得以发展,社会学的作用在于描述、解释、预测、规范社会的发展。社会学可以客观、完整地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现状资料,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社会学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我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这使得我们能够客观的认识社会。社会学说明了社会事实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揭示了事物的现象和过程。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的方法去预测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社会学是在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并且规范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1、对人自身的作用 首先,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社会知识,促进个人的社会性发展,帮助人们制定出正确的社会政策,为社会改革服务,最终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能够使我们利用所学的社会学基础知识,更加科学的分析以及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理解他人,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对整个社会世界进行探究,从而使我们更

经典层序地层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二章 经典层序地层学的原理与方法 经典层序地层学为分析沉积地层和岩石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手段,其原理和实践已被大多数地质学家所接受。理论上,层序地层学特别重视海平面升降周期对地层层序形成的重要影响;实践上,它通过年代地层格架的建立,对地层分布模式作出解释和同时代成因地层体系域的划分,为含油气盆地地层分析和盆地规模的储层预测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油气勘探的有效手段,有力的推动了地质学,特别是石油地质学的发展,它的推广与应用标志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精细描述、精细预测阶段。 第一节经典层序地层学中的两种层序边界 Vail等在硅质碎屑岩层系中已经识别出两类不同的层序,即Ⅰ类层序和Ⅱ类层序,这两类层序在碳酸盐岩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详细论述这两类层序边界的含义、特征和识别标志。 一、Ⅰ型层序边界及其特征和识别标志 当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率大于碳酸盐台地或滩边缘盆地沉降速率、海平面位置低于台地或滩边缘时,就形成了碳酸盐岩的Ⅰ型层序界面。Ⅰ型层序界面以台地或滩的暴露和侵蚀、斜坡前缘侵蚀、区域性淡水透镜体向海方向的运动以及上覆地层上超、海岸上超向下迁移为特征(图1-2-1)。 图1-2-1碳酸盐岩Ⅰ型层序边界特征(据Sarg,1988) 1.碳酸盐台地或滩边缘暴露侵蚀的岩溶特征 碳酸盐台地广泛的陆上暴露和合适的气候条件为形成Ⅰ型层序界面提供了地质条件,层

序界面以下的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暴露、溶蚀等特征,碳酸盐台地或陆棚沉积背景上的陆上暴露,可通过古岩溶特征来识别,因此,风化壳岩溶是识别碳酸盐台地碳酸盐岩Ⅰ型层序的重要特征。 ①古岩溶面常是不规则的,纵向起伏几十至几百米。岩溶地貌常表现为岩溶斜坡和岩溶凹地。如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顶部、新疆奥陶系顶部、川东石炭系黄龙组顶部等发育的古岩溶。 ②地表岩溶主要特征为出现紫红色泥岩、灰绿色铝土质泥岩以及覆盖的角砾灰岩、角砾白云岩的古土壤。风化壳顶部的岩溶角砾岩往往成分单一,分选和磨圆差。碎屑灰岩和碎屑如鲕粒、生物碎屑常被溶解形成铸模孔等。 ③古岩溶存在明显的分带性,自上而下可分为垂直渗流岩溶带、水平潜流岩溶带和深部缓流岩溶带。 ④岩溶表面和岩溶带中出现各种岩溶刻痕和溶洞,如细溶沟、阶状溶坑、起伏几十米至几百米的夷平面、落水洞、溶洞以及均一的中小型蜂窝状溶孔洞等。 ⑤溶孔内存在特征充填物,可充填不规则层状且分选差的角砾岩、泥岩或白云质泥的示底沉积,隙间或溶洞内充填氧化铁粘土和石英粉砂以及淡水淋虑形成的淡水方解石和白云岩。 ⑥具有钙质壳、溶解后扩大的并可被粘土充填的解理、分布广泛的选择性溶解空隙。 ⑦岩溶地层具有明显的电测响应,如明显的低电阻率、相对较高的声波时差、较高的中子孔隙度、较明显的扩径、杂乱的地层倾角模式和典型的成像测井响应。 ⑧古岩溶面响应于起伏较明显的不规则地震反射,古岩溶带常对应于明显的低速异常带。此外,古岩溶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古生物组合、微量元素及地化特征也有明显的差别。 2.斜坡前缘的侵蚀作用 在Ⅰ型层序界面形成时,常发生明显的斜坡前缘的侵蚀,导致台地和滩缘斜坡上部大量沉积物被侵蚀掉,结果造成大量碳酸盐砾屑的向下滑塌堆积作用和碳酸盐砂的碎屑流、浊流沉积作用和碳酸盐砂砾的密度流沉积作用(图1-2-1)。斜坡前缘侵蚀作用可以是局部性或区域性的,向上可延伸到陆棚区形成发育良好的海底峡谷,滩前沉积物可被侵蚀掉几十至几百米。 在碳酸盐缓坡和碳酸盐台地边缘出现的水道充填砾屑灰岩,以及向陆方向由河流回春作用引起的由海相到陆相、碳酸盐岩到碎屑岩的相变沉积物以及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也是Ⅰ型层序边界的标志。 3.淡水透镜体向海的方向运动 Ⅰ型层序界面形成时发生的另一种作用,就是淡水透镜体向海或向盆地方向的区域性迁移(图1-2-1)。淡水透镜体渗入碳酸盐岩剖面的程度与海平面下降速率、下降幅度和海平面保持在低于台地或滩边缘的时间长短有关。在大规模Ⅰ型层序边界形成时期,当海平面下降75~100米或更多并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时,在陆棚上就会长期地产生淡水透镜体,它的影响会充分地深入到地下,并可能深入到下伏层序。若降雨量大,剖面浅部就会发生明显的淋滤、溶解作用,潜流带出现大量的淡水胶结物,如不稳定的文石、高镁方解石可能被溶解,形成低镁方解石沉淀(Sarg,1998)。Vail的海平面升降曲线表明,在全球海平面下降中,少见大规模的Ⅰ型海平面下降。一般的海平面下降幅度不超过70~100m。也就是说,在小规模Ⅰ型层序边界形成时期,淡水透镜体未被充分建立起来,只滞留在陆架地层的浅部,没有造成广泛的溶解和地下潜水胶结物的沉淀。在Ⅰ型层序边界形成时期,在适宜的构造、气候和时间条件下可能发育风化壳。同时,伴随Ⅰ型界面形成期间,可发生不同规模的混合水白云化和强烈蒸发作用而引起的白云化。 二、Ⅱ型层序界面及其特征、识别标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