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朝民歌中的生活风俗

北朝民歌中的生活风俗

北朝民歌中的生活风俗
北朝民歌中的生活风俗

北朝民歌中的生活风俗

[内容摘要]北朝民歌中不乏生活风俗的信息,它的内容是精彩的。在本文中,着重对北朝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服饰、饮食和爱情婚姻风俗进行了研读,从而使我们了解到北地人民的衣着主要有裲裆、袴褶、袍、裳等,并且他们以肉和乳酪为主要食物,除此以外,还有少数民族开放的婚俗及其成因。北朝民歌是中古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和民族历史的储存处,它是开放的,有巨大的容涵性。

[关键词]北朝民歌;生活风俗;服饰;饮食;婚俗

一、北朝民歌的内容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所歌唱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有的则是经过了南方乐工的加工润色,它总体上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最初是可以和乐歌唱的。《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横吹曲辞五”之“梁鼓角横吹曲”,计有《企喻歌辞》四首、《琅琊王歌辞》八首、《钜鹿公主歌辞》三首、《紫骝马歌辞》六首、《紫骝马歌》一首、《黄淡思歌辞》四首、《地驱乐歌辞》四首、《地驱乐歌》一首、《雀劳利歌辞》一首、《慕容垂歌词》三首、《陇头流水歌辞》三首、《隔谷歌》二首、《淳于王歌》二首、《东平刘生歌》一首、《捉搦歌》四首、《折杨柳歌辞》五首、《折杨柳枝歌》四首、《幽州马客吟歌辞》五首、《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歌》一首、《陇头歌辞》三首、《高阳乐人歌》二首,加上《木兰诗》一首,共计67 首;另有《乐府诗集》卷第七十八“杂曲歌辞十八”之《阿那瓌》、卷第八十五“杂歌谣辞三”之《陇上歌》、卷第八十六“杂歌谣辞四”之《咸阳王歌》、《敕勒歌》以及《魏书》列传第四十一《李孝伯、李冲传附李安世传》所载的《李波小妹歌》,总计72 首。

二、北朝民歌中展现的生活风俗

风俗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长期形成较为固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它是一种历史的沿袭和发展过程,是由人们的生活习惯逐步积累发展而约定俗成的。风俗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时无刻地呈现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特有的生存状况。包括于其中的生活风俗,是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十分重要的普遍性风俗,如职业、服饰、饮食、语言、医药、居住、器具、建筑等等。北朝民歌, 正是中古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和民族历史的一个储存处。北朝民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的民族性, 它不但是当时鲜卑族、羌族、羯、敕勒等民族的诗歌, 而且也以当时的民族矛盾和民族生活作为反映的中心。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广泛涉及了北朝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环节, 展现了北朝大动乱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各民族的生活场面。它不但是我们了解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的文学作品, 也是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习俗的材料。本文试图从服饰、饮食和爱情婚姻等方面研究各民族的这笔文化遗产, 以进一步挖掘它的社会习俗意义。

服饰与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研读,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有所了解,从而管窥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模式。

(一)服饰

据《唐书·乐志》记载,北朝民歌多出自鲜卑、吐谷浑和部落稽等少数民族,他们长期活动的地域,主要是在辽阔的蒙古高原,史书常称之为大漠或瀚海的大

戈壁。北方民族在大漠苦寒的环境下,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和射猎的生活。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影响,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形成了独特的有别于南方的服饰风格。这些服装质地较为厚实,冬季以皮毛材料为主,颜色也较杂乱,衣服样式大体为紧身窄袖、长裤革靴,便于乘骑射猎。

服饰的种类,根据划分依据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除男女装束不同之外,还有礼服、平冕服、朝服、冠服、便服、常服、军服各种类型。从风俗的角度入手,我们主要研究生活中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常服。

吐谷浑是北地少数民族之一,在南朝,它也多被称为河南国。关于吐谷浑的风俗,《魏书·吐谷浑传》记:

其俗:丈夫衣略同于华夏,多以罗幂为冠,亦以缯为帽;妇人皆贯珠贝,束发,以多为贵。……好射猎,以肉酪为粮。

这段话,向我们透露了吐谷浑的服饰和饮食风俗。吐谷浑原为慕容鲜卑的一支,其统治的人民除了鲜卑、匈奴、汉族等而外,主要是羌族。

《梁书·河南传》记当时的人民“著小袖袍,小口裤,大头长裙”,基本上与内地汉族,特别是北朝汉族的服装一致。这与少数民族和汉族长期交流融合的原因有关。

北地少数民族居民的服饰风俗多反映在北朝民歌中。

“念郎锦裲裆,恒长不忘心。”(《紫骝马歌》)“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琅琊王歌辞》)“裲裆”——亦作“两裆”、“两当”,在北朝民歌中被多次提及,《释名·释衣服》中的解说是,“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因以名之也。”裲裆最初盛行于北方,形状很像现在的背心,套在褶①服外。它可以保持身体的温度,不使衣袖增加厚度,以使手臂行动方便。不仅男子可以着裲裆,女子的日常服饰也有裲裆,妇女穿的常饰有彩绣。裲裆有夹有棉,并且多为布帛所制。《太平广记》卷三一七引《幽明集·钟繇》:“棺中一妇人,形体如生。白练衫,丹绣裲裆,伤一髀,以裲裆中绵拭中血。”后来,“裲裆”推广到到军营中,形制与百姓所着裲裆衫并没有过大的差别,功能相当于铠甲,可以用来抵御敌人的攻击,所以被称做是“裲裆铠”或“裲裆甲”。正如《企喻歌辞》中的诗句所描写的“牌子铁裲裆,金互鉾鸐尾条。”“前行看后行,齐著铁裲裆。”它通常都是由胸甲及背甲两片组成,在肩上用皮带搭襻前后扣联,腰间再用皮带系扎。制作裲裆铠的材料,一般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革。《隋书·礼仪志》:“(直阁将军)平巾帻,绛衫,大口袴褶,银装两裆甲。”铠甲的甲片,有长条形和鱼鳞形两种,比较常见的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鱼鳞纹甲片。

除“裲裆”之外,北朝民族中还提到了“衫”、“裙”、“袍”、“裳”,但这几种服饰并不是位于苦寒大漠地区的少数民族所特有,之所以会出现在北朝少数民族的生活和诗歌中,更多的应该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相互融合的结果。

“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琅琊王歌辞》)“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衫后裙露。”(《捉搦歌》)这两句诗中提到了衫。“衫”,依据《释名·释衣服》中的解释,“衫,芟也,芟末无袖端也。”衫有单衫和夹衫两种,质料为纱、绢、布等。上面诗句中的“裌衫”是指有表有里而无絮的双层衣衫。

“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衫后裙露。”(《捉搦歌》)“郎著紫袴褶,女著綵裌裙。”(《幽州马客吟歌辞》)裙,自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释名·释衣

服》:“裙,群也,联结群幅也。”它是女子常见的下裳装束,裙形宽而且长,裙裾拖到地面有四五尺。裙可以粗略的分为两种,即是外裙和内裙。魏晋南北朝大量的壁画和出土陶俑中都有这种服饰。两汉至南北朝,“裙”和“裳”在日常生活中都很流行,用途相同,男女无别,但形制有异,裙不再开缝。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辞》)短短一句诗中却提及了两种服饰的名称,但这两种服饰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袍是不分衣裳的男子服饰。袍服的样式,属于长衣,里面装的是棉絮,并且依据棉絮的不同,还有不同的名称。如果装的是新棉絮则称为“茧”,杂用了旧棉絮就称为“袍”。袍以大袖为多,在袖口的部分收缩紧小。袖口紧窄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的部分为“袂”。领和袖一般都用花边,领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衣。也有大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领袖也用花边装饰。下摆常打一排密裥②,有些还裁成弯曲的月牙的样子。

裳,是古代男女都可以穿的下体服饰。《释名》中称:“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庇暑寒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这里的衣只是指上衣,而裳虽然是下衣,却不是今天的裤,而是类似于裙的服饰。《说文解字》称“裳”与“常”通用,“常,下裙也。裳,常或从衣。”裳的形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帷裳,是把整幅布帛裹在腰际;另一种是普通的裳,两侧开缝,前后两片宽度各不相同。

除上述几种服饰外,北地少数民族的服饰“袄”和“襦”也值得一提。

袄(子),又被称做小襦袄。最早应出现于北魏时期,《魏书·任城王澄传》记载着有关袄的故事,太和二十三年正月,高祖还洛,引见公卿。高祖曰:“营国之本,礼教为先。朕离京邑以来,礼教为日新以否?”澄对曰:“臣谓日新。”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尚书何为不察?”③“袄”字《说文解字》中原来并没有,五代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新增添了许多字,“袄”便是其中之一:“袄,裘属”。可见“袄”原本不是汉族自古就有,它出现得较晚.是从北方胡族传入的,最初是裘皮上衣,继而是丝絮袄或者麻絮袄(衣中填充丝絮或麻絮),最后棉花普及,才逐渐有了“棉袄”。

襦,《说文》:“短衣也,长度在腰上。”《太平御览》卷六九四“襦”条引《释名》:“襦,暖也,言温暖也。”又《急就篇》颜师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腰曰襦。”这就是说,在腰以上或膝以上保暖的短衣,叫做“襦”。襦在最早时一般作为内衣,后来由于式样紧小,便于做事而被穿着在外。由此可见,襦袄,就是紧身小袖的短皮裘袄。《魏志·鲜卑传》注引《魏书》曰:鲜卑“有貂、肭、驿子,皮毛柔蠕,故天下以为名裘。”这种名贵的短裘皮袄,是鲜卑贵族妇女冬天最喜欢穿的服装,襦比衫短,但袖较长,可以加絮,衣身较窄合体,襦下必配裙。襦的质地有布帛、罗縠纱或锦。外形上有广袖襦,也有袖口极小的襦。

“郎著紫袴褶,女著綵裌裙。”(《幽州马客吟歌辞》)“袴褶”——也称“裤褶”,是北朝民歌中的一种服装名称,本为便于骑乘的战服。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处于狩猎文化和畜牧文化之中,他们赖以生存的活动便是狩猎和游牧,这种生存方式的需要,使得他们的服饰很早就形成了上衣下裤的形式。自从赵武灵王将胡服引入中国后,从战国中到南北朝初期,历经几百年的演变,这种适于骑射的服装,后来成为中国普遍的戎服。这种上衣下裤的装束,服饰史上称之为“裤褶”。袴褶同裲裆一样,是由汉代北方百姓的日常着装逐渐演化为南北朝时期的军服的。其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

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以用来抵御寒冷的气候。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用较粗厚的毛布做成左衽(衽指衣襟,左衽即衣襟向左掩。左衽是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的衣服款式,与汉族传统以右衽的习尚不同。)大袖短上衣和肥管裤。秦汉时期,汉族人也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于襦裤之外加穿袍裳,只有骑者、刑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上身甚至不穿上衣。到了晋代,受北方民族的影响,也穿起了裤褶。我们现存的壁画、画像砖石及陶俑等形象中所见到的“裤褶”,大多是右衽,大袖,裤腿也相当肥大。南北朝的裤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为时尚,但穿大口裤行动不方便,人们便常在膝盖处用绳或带子扎起,使下部形成喇叭状,称之为“缚袴”。这种装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南北服饰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南朝的裤褶,衣袖和裤管都更宽大,即广袖褶衣、大口裤,这种形式,又反过来影响了北方的服装款式。“袴褶”也并不只是适用于男性,也是女性的日常着装。如《太平御览》中的记载:“西河无蚕桑,妇女以外国异色锦为袴褶。”④北朝民歌中也有关于鞋的记录,但只提到“履”和“屐”。“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系两头系。”(《捉搦歌》)这句诗的目的更多的是想表达北朝女子的爱情观,但也传达给了我们北朝时期的鞋的形态的信息。

古代把装有木齿的鞋子,叫做“屐”。《释名·释衣服》称:“屐,榰以践泥也,为两足榰以践泥也。帛屐作之如屩(草鞋)者也,不曰帛屩而曰帛屐者,屩不可以践泥,屐可以践泥也,故谓之屐。”榰即支,有支撑的意思,是屐齿,在屐的底部,通常呈直竖状,前后各有一个。根据《释名》的解释,可知屐为一种趟水践泥时穿的鞋子。屐的优点是走路比较轻便,尤其是在雨后的泥地或长满青苔的路上行走更为舒适。屐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木料。履,分为两种,有冬夏的差别,夏天的履多为薄底,以麻葛等材料制成,叫做“麻履”、“葛履”。冬天的履都是用动物皮革制成的革履。屐和履,应更多见于汉族的生活中,因为北地的生存环境,屐、履并不适用于他们的生活。北地气候寒冷,人们主要过的是游牧生活,保暖方便起见,靴子是北朝人民的日常装束。

靴,一种高至踝骨以上的长筒鞋,其形制和今天的中、高筒靴比较接近。《说文》:“革是,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革是。”络革是就是后代的靴。《释名》中也有关于靴的记载,“靴本胡服也,赵武灵王始服之。”许多文献记载,穿靴是北方的风俗。与靴可以相提并论的还有鞜,它也是一种鞋的名称,是用生皮制作的履,通常为士兵或北方人穿用。除此以外,在皮制鞋中,头部深、底部平浅的还有称为革及的.。

北朝民歌中所记载的服饰名称,既有少数民族本身就有的,也有因为民族融合所纳入的汉族人民的,不论这些服饰的起源在哪里,它都真实的反映了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生活的一面。

(二)饮食

北方草原大漠,气候严酷,干旱多风沙,无霜期短,不利于粮食作物栽种,而适应畜牧业发展,从而人的饮食以肉酪为主。食肉饮酪,这是北方少数民族饮食的基本特点。游牧的生活方式取决于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魏书·乌丸鲜卑传》注引《魏书》说乌丸、鲜卑“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后汉书·西羌传》说羌族“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特征是食肉饮酪,这种饮食风习进入中原后,与中原传统农业社会的以粮食、蔬菜为主,辅以肉食的饮食风习不断碰撞,互相吸收,融会贯通。

生活中,饮食的种类很多,但北朝民歌中提及的甚少,主要出现在《紫骝马歌辞》、《捉搦歌》、《木兰辞》和《地驱歌乐辞》四首诗中。在下文中,集中介绍诗歌中所提到的几种日常的食品:牛、羊、猪、羹、粟(谷)、葵及乳酪。

“青青黄黄,雀石颓唐。槌杀野牛,押杀野羊。”(《地驱歌乐辞》)在北方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济中,马、牛、羊是最主要的放牧动物,北地人民的生活也主要依靠畜牧业。少数民族的内迁,使大量荒芜的土地上有了放牧的痕迹,也形成了放牧业的繁荣期。畜群和皮毛可以说是北地人民最重要的财产,同时也象征着拥有者身份的高低。占饮食主要地位的羊肉,制作方法有很多种,可以蒸、煮、烧、烤,甚至生吃。用羊肉做成的菜肴主要有蒸羊、胡炮肉、腩炙羊肉、胡羹、灌肠等等。关于牛肉,也有多种食用方法,相关的菜名有捧炙、损肾、糟肉。

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影响,逐渐地饮食方面也有了汉族的印记。如《木兰辞》中,在木兰征战归来后,其弟喜闻阿姊归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前面已说过羊是北地少数民族的主食之一,由诗中可见,食猪肉也是当时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养猪业在我国有很久远的历史,汉代的养猪业非常发达,但到了南北朝时期有所衰落。在当时猪肉可以烤着吃,或者蒸煮,煎炸着吃。

在食肉的同时,各游牧民族多饮乳酪。《释名·释饮食》中说:“酪,泽也,乳汁所制,使人肥泽也。”从现代食品科学的观点来看,酪是用牛、羊、马的乳汁经发酵而制成的半凝固食品,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发明创造。关于乳酪的制作方法,《齐民要术》中有详细的篇目对此进行专门的介绍,如《做酪法》和《做干酪法》篇。

“羹”是一种汤菜,自先秦以来就是人们的常用食品。魏晋南北朝时期制作羹的技术日渐精湛,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对羹的制作方法有详细的记载。当时的羹可以分为三大种。第一种是菜羹,是由常吃的葵、芜菁、韭等蔬菜制成的汤,属于粗食的一类,多为贫苦的老百姓所吃。第二种是肉羹,是用各种动物的肉煮成的汤,食用的家庭也是比较富裕的。最多见的是羊肉羹,猪肉和鸡鸭鹅等家禽所制的肉羹次之。第三种是鱼羹,鱼类盛产在水源丰富的南部地区,因此主要流行于南方。

“粟”,今北方称“谷子”,去壳的实叫“小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主要的粮食品种。《齐民要术·种谷》中说:“谷,稷也,名粟。谷者,五谷之总名,非止谓粟也。然今人专以稷为谷,望俗名之耳。”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在魏晋以前,粟只是五谷之一,和其它的谷物地位、作用相等,而魏晋以来,粟的地位逐渐上升,以致于普通百姓都以为粟就是谷,谷也就是粟。粟多被种植于北方地区,在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食用方法,通常是捣碎蒸熟之后以饭的形式食用,称之为粟饭或粟米饭。除粟之外,黍也是北方人民喜欢的主食之一,每逢节日、宴饮、祭祀时,黍末被作为肉羹,是宴席上不能缺少的食物。

“葵”,是北朝的蔬菜品种之一,又称冬葵、冬寒菜或冬苋菜,它的味道甘甜,口感爽滑,自从汉代开始就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欢,是食用最为普遍的家常菜,南北朝时期,葵的种植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并且被广泛种植,在那个时代有“百菜之首”的称号。北朝时期葵的品种有10多个,比较出名的有:紫茎葵、白茎葵、鸭脚葵、蜀葵、落葵、防葵等。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迁徙和入住中原,使得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的饮食也受到了汉族的影响,导致黄河流域的饮食生活和结构发生了变化,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而且也奠定了中华饮食精工细做和多样化的基础。

(三)爱情婚姻

爱情婚姻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反映男女爱情与婚姻的诗歌,是北朝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北朝民歌中的情歌以女性口吻歌唱的占大多数,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她们是热爱生活的,是以纯洁的心灵来看待爱情的。因此,在她们的歌辞中总会流露出积极的生活意向和真挚美好的感情。北朝民歌中有一首《紫骝马歌》是这样写的:“独柯不成林,独树不成林。念郎锦裲裆,恒长不忘心。”这是一首以女性口吻作的诗,诗的主要内容是婉转表达寻找伴侣的激动心情。诗中采用比喻手法,以树喻人,以物及人,暗示要与心上人结成良缘,希望意中人能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背心,把自己记挂在心里,永远不要忘记。如果说这首民歌是以委婉的语气,表达了青年女子对所爱慕的人的忠贞和执着,那么《地驱歌乐辞》唱得就更为直露、大胆了,其诗曰:“驱羊入谷,自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唤天。”诗中表现了一个待嫁的女子在山谷中放牧,看到头羊在前面带路,从而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捶胸顿足,并发出了呼喊。诗中的语言简洁朴实,但却真切地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悲苦与绝望。再如《捉搦歌》之二:“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衫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它的主题是叙述一位姑娘对终身大事的关切,希望能够早日与自己的心上人结成姻缘,以免岁月流逝年华老去而错失机会。《捉搦歌》之四更坦率地表达了一个女孩子“小时怜母大怜婿”的心理发展过程, 发出了“何不早嫁论家计”的强烈要求。除此以外,《折杨柳枝歌》中也有类似的内容:“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也迫切表达了要求母亲尽早嫁女的愿望。在婚配对象的标准上,北朝妇女心目中理想的配偶,并不是南朝民歌所乐道的那种具有女性美的“百媚郎”,而是勇敢顽强的战士和少年,正如在《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歌》中所写道的:“郎在十重楼,女在九重阁。郎非黄鹞子,那得云中雀。”这里以凶猛的黄鹞子才能得到云中雀的形象比喻,表达了北朝少数民族的女性关于配偶的标准和要求。据《北史》记载,流行在鲜卑等北方民族中的一首“处女歌谣”说:“求良夫,当如倍侯利”。倍侯利原是高车斛律部将帅,以后奔魏。史称“侯利质直,勇健过人,奋戈陷阵,有异于众,北面之人畏之。婴儿啼者,语曰‘倍侯利来’便止。”⑤这位具有超人勇猛的倍侯利, 便被北方民族的少女们视为理想的配偶。由以上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在北朝女子的观念里,男女成双成对是天经地义的现象,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可忽视的是,她们之所以这样直白、大胆急切的吐诉自己的婚姻要求,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北朝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青年男子多死于战争,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因此女子都希望能有一个安稳可以依靠的家

庭。“南山自言高,只与北山齐。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幽州马客吟歌辞》)这与“天生男女共一处”(《捉搦歌》)是同一观念的不同表现形式。北朝民歌中的男女交往,也具有泼辣干脆的特点.《地驱乐歌辞》(三、四)生动地描写了女子“侧侧力力,念君无极”的思想情态和“枕郎左臂,随郎转侧”以及“摩捋郎须,看郎颜色”的生动情景。最后明明白白表示意中人不爱自己,也不必勉强。《地驱乐歌》仅两句:“月明光光星欲坠,欲来不来早语我!”展现的是恋人幽会的情景,结果情人失约了,等到天快亮还不来,但是作者却毫不哀伤,只是直截了当的指责对方,“欲来不来早语我”了事。上述作品中反映的婚配观念, 既是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的产物,但更重要的是由民族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它是部落和部落联盟阶段的道德观念在婚姻爱情上的表现。北朝民歌中的爱情诗,使我们看到了中古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的

爱情生活风貌,看到了他们的爱情婚姻观和生活态度,这对于我们了解北朝婚姻史,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四)居住

北朝民歌中并没有详细提及有关住所的名称,仅在《敕勒歌》中说到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但在读了这首诗后,还是会让人联想到北朝人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穹庐”,又称为“毡帐”、“百子帐”。北方少数民族逐水草而牧,迁徙无定,毡帐是他们日常的住房。《魏志·乌丸鲜卑传》注引《魏书》:“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梁书·河南传》:鲜卑吐谷浑“有屋宇,杂以百子帐,即穹庐也。”这种毡帐与今日蒙古族居住的“蒙古包”,是很相似的。毡帐的形状,可从“穹庐”一词得到解答。“穹”字,书中一般都解释为“物体中间隆起,四周下垂。”可见,穹庐就是中间隆起,四周低矮的圆形毡帐。毡帐的材料,汉朝时期就有记载,“匈奴穹庐……织柳为室,毡席为盖。”(《盐铁论·论功》)⑥可见,制造毡帐的材料,主要是柳条(北方草原大漠多红柳)和毛毡。毡帐的结构,是隆起的顶盖,下部是围壁。其制作是怎样的呢?《南齐书·魏虏传》记载,齐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即北魏太和十年),齐武帝遣萧琛、范云出使北魏,他们回到江南后,这样来叙述拓跋鲜卑的毡帐:“以绳相交络,纽木枝枨⑦,覆以青缯,形制平圆,下容百人坐,谓之“缴”(即“伞”),一云“百子帐”也。”这就是说,用牛毛绳从各面绑缚,结扎木条(或柳条),做成伞形支架,再用毡子覆盖在上面,毡帐顶盖便做成了。

三、总结

北朝风俗是在民族融合中形成的,由此便使它具有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征,北朝风俗是开放的,有巨大的容涵性。

在本文中,着重研究描写了有关于北地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和爱情婚姻的内容,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能直观了解北朝生活最有效的部分。通过对它们的研读,让我在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条件和思想状况的同时,更多的收获了这种状况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北朝的风俗与南朝的相碰撞,成就了南北朝社会风俗和文化的特征,同时也留给后人一扇可以研究那个时代的窗口,而作为载体的北朝民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文学长篇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注释]

①“褶,袴褶的省称。《释名·释衣服》:‘褶,袭也。覆上之言也。’”《中国服饰大

典》,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②裥,衣服上打的褶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2年增补本第618页。

③《通鉴》齐纪八·东昏侯永元元年胡三省注:“此代北妇人之服也。乘车妇人,皆贵臣之

家也……袄,乌浩反,夹衣也……史言魏宅汲汲于用夏变夷。”

④《太平御览》卷六九五引《西河记》。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年版。

⑤《北史》卷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李延寿:《北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⑥《盐铁论》卷九《论功第五十二》。横宽:《盐铁论》,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⑦枨,音chéng,名词,支架的意思。《说文解字》:“枨,杖也。”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

[参考文献]

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②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刘熙:《释名》,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⑤贾思勰:《齐民要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⑥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⑦白翠琴:《中国历代民族史·魏晋南北朝民族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⑧张景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⑨李德芳:《北朝民歌的社会风俗史研究》,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⑩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魏晋北朝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及其对隋唐的影响》,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英文摘要]

North Dynasty folk songs contains a lot of message o f custom.In this text,we study the clothes,diet and marriage

of these songs,thus,

we can se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eatures of north minorit y nationalities.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features are a part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but they affect the whole histor y,it has a great influence.Familiar with the North Dynasty f olk song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culture of the North Dynasty.

生活中的习俗4篇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单元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籍仪式。能力目标: 1.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与现象。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 2.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课时建议:10-12课时 1、多彩的民族节日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2、通过对春节、元宵节的体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传统节日,领会民族的传统文化,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节日文化。 3、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春节、元宵节的体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传统节日,领会民族的传统文化,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节日文化。 难点:理解不同国家所产生的不同节日和独特的传统节日活动,并能理解各个国家的传统,分享节日的快乐。 第一课时辞旧岁迎新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走进节日大观园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节日越来越丰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大观园,再次感受节日里的浓浓的气氛。(课件出示课题) 二、走进春节 1、创设情境,引出春节(课件播放) 2、学习春节知识 (课件出示)春节俗称“过年”,起源于中国商朝时期年头岁尾的拜神祭祖活动。春节一直是全世界华人的传统节日,后来影响到其他国家,现在东南亚许多国家也都有过春节的习俗。 学生读读。 3、交流春节风俗 教师导语:春节年年过,那你们在过年时都做过哪些开心的事呀? (1)吃团圆饭。 是啊,在这一天,无论是远在国外的,还是近在本地的;无论是工作的,还是在外求学的;无论是身居要职的,还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地回家过年,与亲人一起团聚在一起,吃一餐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即使是实在是无法回家过年的,他们也会打个电话,或者是发个短信之类的问候自己的亲人,道个平安。(2)拜年。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一年忙到头,平时有很多亲友难得有机会见面,春节走亲访友,互相百年,正是亲人间加深感情的最好时机,也是我们孝敬长辈的最好机会。 (3)张贴春联是我国过年时的风俗习惯。贴春联是有讲究的,它都是从右边到左边的,学生读读教师张贴的一幅春联后欣赏一组春联。说说春联里都透露着什么? (4)贴“福”字也是我国过年时的风俗习惯,它是怎么贴的呀?是呀,人们在贴“福”字倒着贴,也是为了图一个“福倒(到)了”的吉祥。 (5)放鞭炮 过年时放鞭炮等风俗习惯也是有来历的,放鞭炮,是为了什么呀?

《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知识要点

二单元2课《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知识要点 一、填空题 1.不同地区的( 气候、土壤、地貌、植被)等自然条件各不相同,而与饮食密切相关的农作物生长又深受( 自然条件)的影响,因而,这种(区域性)的差异必然导致各地区饮食各具特点。 2.江浙等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稻谷),饮食多以(米饭)为主食。丘陵盛产(茶叶),(饮茶)也成为江浙地区的日常习俗。 3.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以放牧(绵羊)、(牦牛)为主,(青稞)和(牛羊肉)是当地居民的主食,(酥油茶)在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 4. 陕西、山西等地的农作物以种植(麦子)为主,形成了当地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俗。那里有众多睇番特色的面食,如岐山的(臊子面)、凤翔的(擀面皮)等。 5. 四川、贵州等地气候(潮湿),自古有(食辣)的习俗,在川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6. 东北地区由于地处(寒温带)带,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居民以(面粉)、(杂粮)和(大米)为主食。由于(蔬菜)种植困难,当地居民还有吃(冻梨)、(冻豆腐)、(冻饺子)等习惯。 7.春节吃饺子以示(辞旧迎新)。按古代计时法,夜里十一点至次日一点为(子时),是(旧年)与(新年)相交的时刻。交子的交加食字旁谐音成了“饺”字。 8、民风民俗之所以能一代代传承延续下来,其根本原因是:它适应了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9.湖南、四川等地由于多山,民居一般(依山凿岩立柱架建),,俗称“吊脚楼”。这种建筑的特点是少(占土地),又(干燥通风)。 10.江南民居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显得格外重要,民居多用(木架)承重,屋脊(高),(防热通风)效果好。 11.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在大草原上建起的一种(房屋)。由于,蒙古族人民经常要(转场放牧),因此,蒙古包的材料都是做成(装配式)式的构建,可以随意(拆装卸),便于游牧的蒙古人们(迁移)。 12、窑洞广泛分布在(山西)(陕西)等地,是在(黄土)沟上挖掘(水平洞穴)而成。门窗(较小),以避(风沙),内多设(土炕)取暖。 13、福建西部的客家(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考虑而采取得一种(自主)式的居住形式。土楼一般高三四层。特点使(单体)建筑,(中轴)对称,以(厅堂)为中心,(通廊)贯穿,适合(族居),易(守)难(攻)。14、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形式,很有名。自(元)代就有了这种建筑。特点是(四面围合),暗含(井)字格局。 15、人们总处在种种民风民俗(规范)之中,衣食住行等诸方面,都会受到当地习俗文化的(制约)。 16、孔庙的祭祀,通常为每年(两)次。分别在(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 17、民风民俗对群体的每一个人释放出的是一种特有的(向心)和(凝聚力),这是因为民俗文化具有那种(统一)群体行为与思想的潜移默化、(约定俗成)

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篇一: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 . 右大襟 . 紧腰身 . 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 . 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 . 对襟 . 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 . 蓝 . 棕等色的棉 . 丝 . 绸 . 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篇二: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北朝民歌中的生活风俗

北朝民歌中的生活风俗 [内容摘要]北朝民歌中不乏生活风俗的信息,它的内容是精彩的。在本文中,着重对北朝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服饰、饮食和爱情婚姻风俗进行了研读,从而使我们了解到北地人民的衣着主要有裲裆、袴褶、袍、裳等,并且他们以肉和乳酪为主要食物,除此以外,还有少数民族开放的婚俗及其成因。北朝民歌是中古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和民族历史的储存处,它是开放的,有巨大的容涵性。 [关键词]北朝民歌;生活风俗;服饰;饮食;婚俗 一、北朝民歌的内容 北朝民歌原来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所歌唱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有的则是经过了南方乐工的加工润色,它总体上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最初是可以和乐歌唱的。《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横吹曲辞五”之“梁鼓角横吹曲”,计有《企喻歌辞》四首、《琅琊王歌辞》八首、《钜鹿公主歌辞》三首、《紫骝马歌辞》六首、《紫骝马歌》一首、《黄淡思歌辞》四首、《地驱乐歌辞》四首、《地驱乐歌》一首、《雀劳利歌辞》一首、《慕容垂歌词》三首、《陇头流水歌辞》三首、《隔谷歌》二首、《淳于王歌》二首、《东平刘生歌》一首、《捉搦歌》四首、《折杨柳歌辞》五首、《折杨柳枝歌》四首、《幽州马客吟歌辞》五首、《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歌》一首、《陇头歌辞》三首、《高阳乐人歌》二首,加上《木兰诗》一首,共计67 首;另有《乐府诗集》卷第七十八“杂曲歌辞十八”之《阿那瓌》、卷第八十五“杂歌谣辞三”之《陇上歌》、卷第八十六“杂歌谣辞四”之《咸阳王歌》、《敕勒歌》以及《魏书》列传第四十一《李孝伯、李冲传附李安世传》所载的《李波小妹歌》,总计72 首。 二、北朝民歌中展现的生活风俗 风俗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长期形成较为固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它是一种历史的沿袭和发展过程,是由人们的生活习惯逐步积累发展而约定俗成的。风俗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时无刻地呈现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特有的生存状况。包括于其中的生活风俗,是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十分重要的普遍性风俗,如职业、服饰、饮食、语言、医药、居住、器具、建筑等等。北朝民歌, 正是中古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习俗和民族历史的一个储存处。北朝民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的民族性, 它不但是当时鲜卑族、羌族、羯、敕勒等民族的诗歌, 而且也以当时的民族矛盾和民族生活作为反映的中心。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广泛涉及了北朝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环节, 展现了北朝大动乱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各民族的生活场面。它不但是我们了解北方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的文学作品, 也是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习俗的材料。本文试图从服饰、饮食和爱情婚姻等方面研究各民族的这笔文化遗产, 以进一步挖掘它的社会习俗意义。 服饰与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研读,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有所了解,从而管窥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模式。 (一)服饰 据《唐书·乐志》记载,北朝民歌多出自鲜卑、吐谷浑和部落稽等少数民族,他们长期活动的地域,主要是在辽阔的蒙古高原,史书常称之为大漠或瀚海的大

六年级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六年级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引导语: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六年级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谈谈新年风俗作文500字一转眼,又进入了腊月,蛇年即将过去,马年就要到来。新年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吃年夜饭,放鞭炮。除了这些和大家一样的风俗外,我们这儿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我们这儿,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四的扫尘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腊月二十四扫尘,按民间说法:“尘”与“除”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全部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 到了除夕或者除夕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祖,也叫“辞先”。这个活动非常隆重,要做许多好菜摆在桌上,请祖先回来吃,还要烧纸钱给他们,称为“压岁钱”从长辈到晚辈,按次序磕头。最后就是除夕晚上全家人还要吃团圆饭,称为年夜饭。 到了正月初一,要吃汤圆,放鞭炮,拜年,人人喜气洋洋,但这一天却有许多禁忌:不能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吃汤泡饭,免得这一年出门遭雨,还不能扫地,朝门外泼水,免得把财运扫出去。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初二、初三、初四,人们互相拜年,吃“春叙酒”。但到了初五被称为小年,一般人都在家里吃饭,这天也要放鞭炮,吃汤圆。“七不出,八不归”是指初七不外出,初八在外面的人不回家。正月十五,也称元宵节,这天可热闹了,我们这有猜灯谜、舞龙等活动。过了这天,过年也就基本结束了。 当然,有许多习俗是封建迷信,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从不再沿袭,现在只剩下高尚的娱乐活动了。 新年风俗作文500字新年又称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为重要的节日,也是我国最红火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看重的节日。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过年的基本习俗吧! 春节里,家家户户必然装扮得红红的,挂红灯笼、春联,贴“福”字等等。总之是用红的,穿红的,戴红的,可以说“红色”成为人们春节时最亲密的朋友。传说在古时候,由一个叫“年”的怪物,经常在春节这个节日里跑出来害人,后来得知,它很怕红彤彤的东西和很大的响声,比如一个熟透了的红苹果就足以吓跑它了。后来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过春节的时候把家里扮得红红的,还经常放鞭炮。 在除夕夜里,大家都要熬夜守岁。古时候,有个人曾以吟诗、打麻将来打发时光,可是现在不同了,科技发达了,一家人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看看春节联欢晚会,小孩子也喜欢看呢!不过为什么要熬夜守岁呢?相传在古时候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做“岁”的怪物喜欢吃成年人与老年人,不喜欢吃小孩子。可是,它特别坏,每当遇到小孩子时,就会施法把小孩子变笨。直到有一年新年的时候,

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_1500字

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_1500字 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北京城内城外寺院都举办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饱餐一顿,这里四处飘香,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这里来,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听闻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连的羊肉串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 吃饱喝足,随我往前继续观赏,一路小跑,便来到儿童天地,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种有奖游戏,也有新年才推出的

稀有玩具,“气枪打靶”、“绵羊拉车”、“力劈华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庙会游戏有的刺激,有的有趣,无不让人张大嘴巴睁大眼睛,大饱眼福,其乐无穷,我 虽然没玩(感觉忒幼稚!)但这些活动却让无数的小孩子欢天喜地。 玩够了,告别游乐场,随我一同去听“国粹”,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谛。不早早赶到演出戏场,那还真是难以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剧场是十里八层被文艺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这儿的节目丰富多彩,层出不穷,有京剧、评剧、相声、小品、哑剧等,一个连一个,让台下的观众过足了瘾,熟悉的哼上两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划,跟着旋律,摇头晃脑,享受京剧的音韵,小品的欢快。演完一出,拍手声响遍了整个场地,久久回荡在庙会的上空。 我东蹦西跳,早已汗如雨下,却也乐在其中,虽然没有鞭炮的喜庆,但也不失节日的气氛,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老庙会,新庙会,东西南北大聚会,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老北京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凉茶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

希腊基本生活习俗

希腊,一个邂逅爱情又浪漫的国家。希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西方文明摇篮”之称。紧邻海边,空气湿润,环境清新。自然的也成为中国女性选择国际婚姻的理想之地。 走进希腊首都雅典,仿佛时光尚停留在当年的亚历山大时代,雅典卫城、苏尼翁海神庙遗址、古城普拉卡、哈德良拱门……岁月流逝、风雪侵蚀、灾害毁损,丝毫未暗淡其恢弘的气势,留给后来者的仍是深深的震撼,郁金香国际婚恋网觉得国际婚姻在那里既浪漫又美妙。 然而,希腊又是年轻的。街头车流如水,行人西装革履,处处流露出现代的气息,而所有生活和工作在希腊的华人华侨,或者国际婚姻而移民过去的华人,更为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如果你通过国际婚姻移民希腊,生活在希腊,下面这些又是必须要注意的细节: 1.与希腊人交往,如果请客人喝东西(一般为咖啡或希腊烈酒),不要贸然拒绝,否则会被对方视为羞辱; 2.希腊多数人信奉希腊正教。女士进入教堂,一定要身穿长裙(胳膊不能外露),不可走到圣坛后面。 3.古希腊由于是四大文明古国制衣,所以现今希腊人和具有同样有着历史的中国深有好感。因此,中国人与他们交谈,会有很多话题。不过,话题虽然很多,但仍要避谈一些内容,例如希腊的国内政治以及希腊语塞浦路斯的关系。 4.希腊人不使用招手或者摆手的动作,因为招手或摆手对他们来讲,是鄙弃人的行为,有让人“下地狱”的意思。他们表示告别,通常将手背向对方招手。 5.在希腊拍照,绝对不能旁若无人地立着三角架。因为希腊政府有规定,立三角架必须经过官方同意。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希腊当局认为用三角架拍摄的人,必定是职业摄影家。他们顾虑职业摄影师立三角架“隆重”地拍摄,很有可能将图片用于商业目的。 6.希腊人忌打喷嚏,认为这是不吉利的。若清晨起床时听到喷嚏声,有的还要立即上床睡卧,以此来躲避晦气。 7.希腊民间崇拜蛇,并喻其为神,还把盐视为圣物。在祭神的时候,忌缺少盐。 8.希腊人忌讳“13”、“星期五”;忌讳猫,认为猫会把人引至阴间;忌讳黑色,认为其象征死亡。 9.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禁猪肉和使用猪制品。

民风民俗文化作文素材

民风民俗文化作文素材 闽南民风民俗 闽南独特的风土人情,传统的文化传承形成了闽南独有的民风民俗,这些带有闽南特色的民风民俗值得我们回味,更加值得我们去 深思。下面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闽南的民风民俗。 服饰习俗 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 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 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众有穿 木屐、妇女、儿童戴手镯、脚镯等。 建筑习俗 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 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 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仪式后,用丰富的酒 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 等习俗。 结婚习俗 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其中,特别注 重“迎娶”这一道习俗。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亲,称 “做客”、“归字”。“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又必须 是天黑,俗话为“暗冥摸,生干埔”。意即这样做就会生男孩。 寿诞礼俗

旧时由于生活和卫生环境等因素,人们能活到50岁就被认为是 长寿了。所以闽南民俗从50周岁开始逢十做寿(有些地方从60周岁 才开始做寿),也有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做寿的(即逢9或11做寿的)。一般在寿堂上悬灯张彩,正中贴一金字“寿”字或寿星图,两 旁挂寿联,寿星着新衣或寿衣正坐高堂,接受儿张的拜祝。寿宴是 做寿的重要内容。一般在寿庆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在菜肴中 必有一道“猪脚线面”的菜,这是取猪脚意强壮,线面寿长的吉利。 民间禁忌 禁忌是民间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是一种传统的风俗。闽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关于饮食、 衣着、起居、交往、语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饭时以筷子敲碗, 因为旧时只有乞丐才敲着空碗乞讨。亦不可将筷子插在饭碗的米饭中,这与民俗中“拜脚尾饭”的丧俗有关。忌用扫帚打人,否则被 打者会倒霉,因为人们把扫帚认为是有灵性之物。忌在庭院内种植 香蕉树和榕树,传说因香蕉无籽,故不利生育。而榕树被视为神树(因它树龄最长),种在家庭小院是对神的不敬,也不吉利。 元宵节的民风民俗 在我记忆深处一直有颗星星在闪烁,它永远也不会失去光彩。 那是在太原过元宵是的情景: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大街上张灯结彩,处处灯火辉煌,大街小巷里 车水马龙,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 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整个街上热闹非凡。各个店铺里堵得 水泄不通,望着这热闹劲,我不禁想起了唐寅的《元宵》:“有灯 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 良辰。”我忘乎所以地吟诵了起来,却毫不发觉姐姐以悄无声息地 站在了我的后面,“呦!表妹好雅致,这样看有什么意思,咱俩不如 去逛逛?”“好呀好呀!”我连忙拍手叫好。

民风民俗作文4篇

民风民俗作文 4 篇 导语:民风,汉语词汇,指民间的风尚,风气,一般指好的方面。下面是小 编为你分享的作文 民风民俗作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 篇一:民风民俗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 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 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 在当地被称为“着物”, 因和服的图案 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 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 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 由于打结很费事, 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 带”和“文化带”。 “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 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 和韩国人起坐习 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 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 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 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无不展示着各个 国家的独特魅力。 篇二:民风民俗作文 每到农历的三月初三,我的家乡湖南便有一个习俗,就是用地菜煮鸡蛋吃。 其实“地菜”这种野生小草,其真正的学名叫“荠菜”。这荠菜在田边、地 头、沟坑、丛林哪儿都长,它虽是野菜,但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 C,而且钙铁的含量也比较高,具有清热止血、清肝明目之功 效。 那么, 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资料告诉我: “三国 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 痛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菜,叮嘱老 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痛即痊愈。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 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菜煮鸡蛋便成了习俗。 每到三月三, 家中的长辈便会用地菜煮鸡蛋给家里吃, 它那清甜的滋味时常 让我回味, 这虽然只是家乡的一种习俗, 但俨然已经成为我心中最温暖的一部分。 篇三:民风民俗作文

日常生活中传统礼仪习俗

日常生活中传统礼仪习 俗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在中国:出行礼,坐卧礼,宴饮礼,婚丧礼,寿诞礼,祭祀礼,征战礼……处处都都是礼文化,这就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俗话说“若要好,大敬小”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些可不容易。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礼仪: 首先就是行走之礼——在古代,最常见的就是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的原则就是“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这句话意思就是走路靠边,不走路中间;站立靠边,不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了解这些礼仪在行走过程中同样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是见面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

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特别是商务上握手礼更是常见。 再次是入坐之礼——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再来说说饮食之礼——在先秦时候就有“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

12、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12、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2.能力与方法:学习并传承民风民俗。 3.知识: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的来历与相关的传说或故事,了解传统习俗蕴含的意义及其发展变化,体会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1课时 一、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传统习俗的资料。 2.准备视频:过年的热闹场面、赛龙舟的场面。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视频:春节的热闹场面)锣鼓声声,笑语阵阵,这让你想起了什么? 2.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习俗内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年的热闹场面,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对民族风俗文化的亲近、向往之感油然而生。 (二)走近春节,感受年味 1.春节是个热闹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在过节前后忙忙碌碌。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放鞭炮、拜年、压岁钱、年夜饭、包饺子、守岁、舞狮舞龙) 2.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象征团圆、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春节习俗背后都有流传已久的传说和美好的寓意,你知道哪些?(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3.分享交流。 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放鞭炮、拜年:讲述春节的来历、过年的故事。 压岁钱:说说压岁钱习俗的小故事。 包饺子:说说饺子的寓意。 4.我们刚才交流的是汉族的春节习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你知道少数民族是怎么过他们的“春节”的? 5.春节的这些习俗,让我们的年味儿十足。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人人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感受着团圆的喜悦。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最熟悉的春节,用典型生动的事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回忆过春节的一系列活动,领略春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传统习俗,研究交流 1.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第二单元 中华民风民俗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主题选入了四篇课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每篇课文都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口语交际及习作》围绕着不同的民族不同德风俗这个主题进行,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的亲身经历及自己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到的风俗风情并形成的作文。《回顾·拓展二》提供了学生了解到的不同的风俗风情及对课文写作方式的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围绕本组课文进行交流。日积月累中的两首古诗也展示了不同的风俗风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趣味语文以《清明》这首诗为题,告诉了学生标点的不同标法会有不同的意思,可以以这个为一个点,拓展一些另外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单元总体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优美词句。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族民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俗民风的兴趣。 3、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单元教学建议: 阅读抓住重点段落是本组的难点,所以在本单元教学中,老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生一起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所以建议老师做到以下几点: 1、老师要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描写民风民俗的精选作文素材

描写民风民俗的精选作文素材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描写民风民俗的精选作文素材,让大家多多认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描写民风民俗的精选作文素材1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 . 右大襟 . 紧腰身 . 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良,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别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 . 前襟和袖口都绣花

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 . 对襟 . 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草率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 . 蓝 . 棕等色的棉 . 丝 . 绸 . 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四周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渐渐了解,渐渐的认识。 描写民风民俗的精选作文素材2 “56个民族一家兄弟,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家喻户晓的一首经典之作,流露着一个国家,团结、繁荣、昌盛等。 云南有“彩云之南”,“金属王国”,“动物王国”……当然也是少数民族最多,乡土民风忒别纯的地方之一。比如德宏傣族,有景颇族,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

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中国56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点缀着这片神州大地。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 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 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 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

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 棍球 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 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 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 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 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 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拉手风琴,烤面包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群文阅读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群文阅读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大孟桥中心小学——崔红敏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的,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教学课件PPT课件 一、导入新课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去感受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 二、出示课件(PPT课件)欣赏一组图片。 三、欣赏完一组民俗民风的图片,我们来学习第二组课文中的文章,读一读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民俗民风。

1、小组内读《北京的春节》完成任务单。 2、出示课件 3、小组发言总结 4、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慌乱、喜庆、团圆’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想和,这里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凝聚。 一、我们领略了《北京的春节》那种欢乐、祥和的气氛。让我们一起读《藏戏》感受藏戏独具魅力的地方。 1、分小组读<藏戏》共同完成任务单。 2、出示课件 3、小组交流汇报 (1)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2)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3)形式: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小结:许多地区,民族,都拥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们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戏的传统剧种,直到几百年后,仍有着无穷的魅力。

生活中的习俗4篇

单元目标: 情感、态度、 1. 热爱生活, 2. 热爱祖国, 3. 尊重不同国 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籍仪式。 能力目标: 1. 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2.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与现象。 3.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1. 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 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 历。 2. 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 3. 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 课时建议: 10-12 课时 1、多彩的民族节日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2、通过对春节、元宵节的体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传统节日, 领会民族的传统文化, 家有不同 的 节日文化。 3、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春节、元宵节的体验,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传统节日, 领会民族的传统文化, 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国 家有不同的节日文化。 难点:理解不同国家所产生的不同节日和独特的传统节日活动, 并能理解各个国家的传统,分享节日的快乐。 第一课时 辞旧岁 迎新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走进节日大观园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我们的节日越来越丰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大观园, 再次感受节日里的浓浓的 气氛。(课件出示课题) 二、走进春节 1、创设情境,引出春节(课件播放) 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习俗 价值观: 感受生活的快乐。 珍视祖 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国

有关河南民风民俗作文

有关河南民风民俗作文 导语: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下面是XX收集的有关河南民风民俗作文,欢迎大家参考。【一】河南过年的风俗 河南人,过年时的风俗非常传统,处处体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悠久文化。 一般,我们腊月二十三便开始准备去了。 二十三,我们便打扫房子,把各个房子里的东西都搬到院子里来,开始洗洗刷刷,然后把屋子里积了一年的灰尘全都打扫干净,再把洗好的件件东西搬回屋里去。看起来确实有些累人,但那又怎么办呢?谁让我们有一颗质朴的心呢?最后也就是晚上啦,老人都在厨房里贴上灶王爷的画。到了过节那一天,便要把画拿下来,点上香,然后烧掉,意思是让灶王爷上天汇报情况。所以,当过节时,我便知道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 到了二十四,便要把那些需要做的,鱼啊,肉啊,鸡啊,菜类等年货齐全,然后能洗的拿出来洗,活的要宰杀为后面要做的几道食品,做准备,而二十五时,变无事可做,而这天更多的是休息。 腊月二十六到了,这一天可没前一天舒服了,人们又忙活开了。这不,开始发面,和面,蒸馒头。满满的几大盆子面要一个

一个的把馒头做的圆圆的,光溜溜的,很好看。有的时候,还要蒸上两三袋(面粉袋),因为在过年之前,就只做一次馒头,所以要多蒸一些为平常日子做一次补充。 到了二十七,也是人们在厨房里徘徊奔忙的日子。这天要煮肉,先买来猪肉,切成像要上供那样的方块,然后便放在锅里煮,只闻到空中弥漫着阵阵肉香。等肉煮熟了,瘦的肉,和带骨头的肉便进了小孩子们的肚子里。嘻嘻!吃了!然后,大人们用一些可以煮的干菜,用肉汤“红烧”一下,最常见的一些干菜;海带,黄花菜,干豆 角,然后把肉片放在一起爆炒,做成了一道菜。 腊月二十八,炸家里的鱼,炸了以后再吃。然后,还有什么:炸鸡块,炸虾,炸绿豆丸子,炸大丸子,炸素鸡…… 太多了。而这些炸食,都让我们这些孩子口水流三尺。爸妈爷奶们忙着做,而我们也忙着吃,吃的时候如果渴了,也不能说出来,不然是要挨骂的,可能是因为风俗的崇尚吧。不知道是啥原因,等炸出来好多好吃的东西时,我们也已经吃饱了。 到了二十九,可以说是“忙上加忙”,毕竟这天过完就要真真正正的过年了,老爸老妈带着我们几个姐妹去别人家道喜串门。 大年三十到了,这天要包饺子,在家里基本是奶奶包的。然后,我们也帮一下小忙。做的饺子,啥馅儿都有。下午,便要开始贴对联,在大门上贴上上、下联还有横批。然后在院子里的每个屋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和年画,便差不多大功告成了。然后小

社会生活习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 变化表现: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饮食:丰富的传统饮食;西餐;葡萄酒、白兰地 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乐于光顾的公共场所。 居住: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其中独院式花园洋房最引人注目。 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住: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化原因: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⑴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影响 ①轮船:a. 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b.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其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 c.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20世纪90年代后,呈现萎缩的状态。 ②铁路:a.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b.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c. 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d. 民国建立后,铁路事业发展总体缓慢。 e. 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九五”期间,修建了北京直通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③汽车:a. 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