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守法公民练习题

做守法公民练习题

做守法公民练习题
做守法公民练习题

第6课做守法公民

第17课时认识依法治国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l.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A.中国共产党B.广大人民群众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国家机关

()2.右图为全国人大及其常

委会立法工作一览图。图表说明

A.近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

巨大成就,已建立起科学完备的法

律体系

B.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

C有法可依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关键

D.我国取得的立法成就已满足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3.依法治国(法治)是作为人治的对立面提出来的。法治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取得的文明成果。关于依法治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依法治国就是依据宪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②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③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⑤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4.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A.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B.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

C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D.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陈良宇,原上海市委书记,涉及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违规使用社保资金、为一些不法企业主谋取利益、袒护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身边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等严重违纪问题,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影响。中央对陈良宇严重违纪问题的查处表明

①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违法犯罪的高官应罪加一等③不论是谁,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④任何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追究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当前在某些地方假烟、假酒、假药充斥市场,毒大米、毒油害人事件时有发生,虚假广告、假文凭泛滥,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为此,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当前工作中心,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②实施依法治国,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③加强公民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④加强宏观调控,削弱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②④

()7.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从法律与道德的角度理解这段话,正确的是

A.我国法律是道德的保障B.我国法律对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予以约束和制裁

C我国法律是依据道德的要求制定或认可的

D.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相互代替

()8.我们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坚持以德治国,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是因为①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②凡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都是我国法律所制裁的③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目的和任务相同,具有同样的作用④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④D·②③④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9.材料: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正在实行的基本方略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

(2)为什么要实行上述基本方略?

三、辨析题(要说明理由)

10.矿难频发,触目惊心。往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多达万人。煤矿事故之所以频发不断,追根究底,在于经营者和地方政府扭曲的发展观和对人的宝贵生命的漠视,这同时也在拷问:我们的法治到位了吗?

辨析:治理矿难,就是要求政府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四、分析说明题

11.陕西潼关,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东临函谷与河南接壤,同时黄河、渭河又在这里交汇,素有“鸡呜闻三省”的交通要冲之称。连霍高速公路开通后,潼关作为陕西省的东大

门,窗口地位更显重要。然而,去年以

来,陕西省潼关县工商局却利用这一

“风水宝地”,大发横财。他们多次在连

霍高速陕西潼关收费站处,强行对入境

的货车进行拦截,以货物有质量问题为

由进行罚款,数额一般都在万元以上,

而且不出具任何凭证。不少车主把潼关戏称为“鬼门关”。

(1)请你评析陕西省潼关县工商局工作人员的行为。

(2)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依法行政有什么重要性?

(3)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请你向有关部门提几条合理的建议。

五、综合探究题

12.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指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

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

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加强对权力

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

(1)看右边漫画,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我国如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2)实践活动:活动主题“为当地法治建设献计献策”。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步骤。

第18课时树立法制观念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王琳在乡中学附近被不法少年勒索了几十块钱。初中刚毕业的表哥听了表妹的哭诉,便认定是某中学学生干的。于是,他也敲诈了该中学的几个学生,为表妹补上了损失。直到公安机关的传讯到他家时,他还浑然不觉:“我就是想把钱要回来,这也犯法?”材料中不法少年、王琳表哥及王琳三人行为的共同点是

A.法制观念淡薄B.没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C没有学法、懂法,养成守法、用法习惯D.不能依法律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下列关于树立公民法制观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树立公民法制观念是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B.树立公民法制观念就是要求公民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C树立公民法制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

D.树立公民法制观念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环节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对象是指A.未满12周岁的公民B.未满14周岁的公民

C未满16周岁的公民D.未满18周岁的公民

()4.当你在放学或外出路上遭到流氓骚扰时,最好的办法是A.找几位同学一起教训他一顿B.忍气吞声,不予理睬

C将实情告知学校或当地派出所,寻求处理方法

D.为了不闹风波,答应与其交往

()5.“六一”前夕,为了测试一下现在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某报社记者亲自设局“拐骗”儿童。结果发现.85%的儿童相信陌生人,愿意跟他走;10%虽持怀疑态度,但最终还是跟陌生人走;只有5%完全怀疑陌生人,不跟他走。这说明

A.未成年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B.未成年人不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C大部分未成人未得到有效的家庭保护D.国家法制不健全,国家机关执法不严

()6.下列属于对未成年人实施社会保护的有

①学校加强思想教育和实施课程改革②打击“黑网吧”,整顿书市,净化荧屏

③推出优秀影视图书,开办电视少儿频道④加强爱国主义基地建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7.我国将现行宪法的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法制宣传日”。我国确立“法制宣传日”,开展广泛的法制宣传活动,主要是为了

A.建立科学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确保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其他各个领域都有法可依

C.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全民法制素质

D.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的第四个普法教育五年计划,一切有接受能力的公民都是普法对象,其中青少年仍是重点普法对象之一。其原因是

①青少年缺乏生活经验,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②青少年法制观念比较淡薄③认真学

法,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特别的维护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9.南京某十字路口,警察在进行社会治安检查时,发现张某所骑自行车是赃车,要依法扣押该车。张某说:“我家庭困难,这辆车是我花不少钱买来的,就算了吧。”围观市民也纷纷表示同情,请求警察不要处罚张某。

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件事。

三、辨析题(要说明理由)

10.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对王老师提出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巍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甲同学说:‘‘预防违法犯罪靠的是法律。’’乙同学则说:“预防违法犯罪靠的是自己。” 究竟谁是谁非,请你来作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析与评价。

四、分析说明题。

11.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国制定了专门法律,规定中学生要做到:不吸烟、酗酒、流浪、聚赌、吸毒,不弃学从商、从工,不进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看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书刊、录像,不侵害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专门法律的名称。

(2)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应怎样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综合探究题

12·2006年12月4日是“五五”普法规划实施

后的第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也是第六个全

国法制宣传日。这年全国法制宣传目的主题

是“落实‘五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

设”。为配合这次法制宣传,某班研究性学

习小组决定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假如你是该小组的组长,请你完成下列各题:

(1)制定本小组的公民法制观念现状的调查计划。

(2)通过调查,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针对你的调查对象,你打算采取何种形式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

(3)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参考答案:

第17课时认识依法治国

一、1.B 2.B 3.D 4.C 5.A 6.C 7.A 8.C

二、9.

(1)①依法治国方略。②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2)①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②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③实行依法治国,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依法治理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国家长

治久安,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从根本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三、10.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治理矿难应纳入法治轨道。

(2)依法治“矿”,要求政府(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

公正司法,严格执法。题中观点混淆了二者的区别。

(3)立法机关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监督体系,完善执法监督。

(4)煤矿生产企业应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企业经营者应提高职业道德。

(5)矿工应提高安全、法律和维权意识。

四、11.(1)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法律具有最大权威,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遵从;法大于权,任何权力都要依法行使并受法律约束。随意对司机罚椾是野蛮执法的表现,同依法治国、依?行政的要求不符,是一种违法行为

(2)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使国家的公共箁理活动依法进职,符合法律的规定。

(3)提出的建议符合题意、具有可行性即可。

五、12.(1)漫画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推轛依法治国进程,首先必须建成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同时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擕、?格执法,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全椾会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

(2)对当地法沛建设的某一方面迋行社?调查;调查后,针对调查中出现璄问题进衈讨论、交流;在民主讨论的哺础上,整理一份加强法治建设的合理建议,送交有关部门。

第18课时树立法制观念

一、1.A 2.B 3?D 4.C 5.A 6.D 7.C 8.D

二、9.(1)张某购买赃车的行为,不仅为违法犯罪分子大开了方便之门,而且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了危害,妨害了社会管理秩序,是违法行为。

(2)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没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只要违法,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张某既然违法,就应受到法律制裁,不能算了。

(3)围观市民替张某说情,体现了这些市民能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具有团结友善的品质。

(4)围观市民请求警察不要处罚张某,说明这些市民的法制观念淡薄,我们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

(5)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备条件。警察应坚持原则,严格执法,依法扣押张某购买的赃车。说明:学生若从其它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三、10.两位同学的观点都不完全正确,在预防未成人违法犯罪方面,既要靠法律,更(也)要靠自己。

这是因为:(1)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保护。①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给予特别的维护。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现象。③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等。。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青少年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需要自身的努力。法律的保护固然重要,但没有未成年人的自身努力,也是达不到想理的目标的。因此,青少年要自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依法自律,要学法、懂法、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刻苦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总之,两项内容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11.(1)《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注意积累社会经验要依法自律;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若能联系实际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也可)

五、12.(1)①活动时间:11月23日至29日为活动周。②活动准备:对组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自任务,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等。

③调查对象:中学生、农民、执法人员等。④活动方式:问卷、座谈、走访等。⑤汇报交流:谈感想、谈体会、作总结等。

(2)①结论: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②针对学生:可采取法律知识竞赛,办黑板报、宣传栏,组织演讲赛、主题班会等形式。针对农民:可采取集中宣传、报告会、印发宣传小册子等形式。针对执法人员:可采取法律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

(3)增强了法制观念,使我懂得了每个公民都要认真学法、自觉守法、依法自律,当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应当学会运用法律武

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

教案:做守法小公民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做守法小公民 ——法制课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树立守法观念,了解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争做守法小公民。 教学重难点: 1、培养法律意识,懂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提高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懂得生活处处有法律,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题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案例讨论: 某中学学生王某,16岁,自迷上网络游戏后,经常迟到、旷课。后来,因上网缺钱,从家里拿了水果刀去打劫了一名女中学生身上的20元零花钱,结果被法庭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行执行。 (二)师小结:法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违反了法律都要依法追究(青少年违法也判刑)。 二、学法 (一)了解《宪法》:我国先后颁布四部宪法,1982年宪法为现行宪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2、《宪法》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政治、人身、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及依法纳税等义务,生活中处处有法。 3、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方针,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二)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 1、观看专题片。 2、我是小公民。 (三)你还知道哪些法律? 《刑法》、《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交通法》、《环境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三、用法 (一)案列评析一:张某、王某、宋某、史某、朱某系五名未成年人,通过在溜冰场溜冰认识, 结为兄弟。后拜识了在外"混"的程某,五名被告人便在外租房,在程的"表示"下五人开始盗窃,后发展为掳掠。五人同吃同住,有钱同花,作案时一起出动,所得赃款均等分配。案发时,五人正策划购买枪械,并筹办为五人组合起个帮号,而每一次作案起首要作用的张某已经事实上成了五人中的"老大"。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前后作案十几起,案值2万余元。 1、学生讨论:案例中的五个未成年犯法嫌疑人是如何走上犯法道路的,在哪一些方面应引起我们的警示? 教师小结:家庭教育、结交不良小伙子、租房脱离家庭监管、贪图享乐、拉帮结派 2、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违法行为? 故意伤害、抢劫、盗窃、纵火、吸、藏毒、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故意损毁公共设施...... (二)小品表演:放学路上,两个大个子同学拦住李明的去路,向他索要钱财,还威胁他不能告诉老师和家长。如果你是李明,你会怎样面对遇到的问题?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1、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

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近日,浙江金华磐安县某路口,一位老人在斑马线前要过马路,不少机动车却毫无礼让的意思。一辆车违规压实线横过车,替老人挡住车辆,老人才顺利通过马路。事后交警对不礼让行人的7辆车车主作出罚款100元,记3分的处罚。对横车司机的暖心之举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对他的违规行为做出了批评教育。(图片内容见课件) 这一事件,你怎么看? 道德弘扬真善美,法律打击假恶丑。引入新课内容。 二、新课教授: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设臵问题>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_第五课 做守法公民 教案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 2.能力目标:认识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违法无小事。 2.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方法 1.教师提出问题,进行问题导学。 2.学生阅读教材,自主互助学习。 3.教师制作课件,用多媒体讲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阅读教材46-48页运用你的经验、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2)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讲授新课 (一)违法无小事 1.学生阅读教材46页、48页的第一、二、三、四、五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哪些违法行为? 2.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关于违法无小事的图片,讲解违法无小事。 (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学生阅读教材49-51页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 (1)你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有做过违法的事吗? (2)根据你的经验,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违法吗? 2.学生阅读教材49到51页的人第一、二、三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吗? (2)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 (3)如何做遵章守法的好学生? 3.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违法行为的图片,讲解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做到不违法。 (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活动目标】 1.通过主题中队会的活动形式,使学生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 2.使学生能分辨哪些是违法违纪行为,养成遵纪守法的品格和习惯; 3.让学生知道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好讲故事,两个主持人可以是两个学生,也可以是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事先要准备好串词。 2、准备有关遵纪守法方面的讨论题。 3、起草“遵纪守法”的倡议书。 【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师:“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重要论述中的一项要求。它对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提高我国公民遵纪守法的道德修养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更要做到遵纪守法。 主持人1: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大家都知道:规与矩原指校验正方形和圆形的两种工具,后来引申为人们言行上的准则和规范。我们小学生行为的“规”和“矩”指的是什么呢?它就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 主持人2:《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的内容向我们全面展示出当代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光辉形象,不少同学能够严格遵照《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去做,从而使自己日益成熟起来。但是,也有个别同学未必真正领会它。今天,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能深入地理解《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要求,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主持人1、2:《遵纪守法伴我行》主题中队会现在开始! 二、对照《守则》找出差距 1、主持人1: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小学生守则》的主要内容。 带领学生重温《守则》内容。 主持人2:刚才主持人1带我们重温了《守则》内容,你们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呢? 2、自己给自己评分。 (1)师提出要求:《小学生守则》共10条,每条10分,请同学们一一对照,自己给自己打分。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_做守法公民_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 2.能力目标:认识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违法无小事。 2.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方法 1.教师提出问题,进行问题导学。 2.学生阅读教材,自主互助学习。 3.教师制作课件,用多媒体讲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阅读教材46-48页运用你的经验、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2)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讲授新课 (一)违法无小事 1.学生阅读教材46页、48页的第一、二、三、四、五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哪些违法行为? 2.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更多关于违法无小事的图片,讲解违法无小事。 (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学生阅读教材49-51页探究分享、相关链接,教师提出问题。 (1)你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有做过违法的事吗? (2)根据你的经验,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的行为违法吗? 2.学生阅读教材49到51页的人第一、二、三自然段,同学间自主互助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吗? (2)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 (3)如何做遵章守法的好学生?

做懂法、知法、守法的好公民主题班会

做一个懂法、知法、守法的好公民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2、让学生养成懂法、知法、守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自觉的遵纪守法,做合格好公民。 二、活动形式: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学生遵纪守法观念。 三、活动准备: 1、准备有关的法律知识材料。 2、收集有关遵纪守法的案例。 四、活动过程: 1、主持人讲话: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和规章制度打交道,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园”。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一个国家有序运行的准则和保障,是一个法治国家最明显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只有遵守一系列的规矩才能有条有理,完善和谐。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全体公民都能做到遵纪守法,我们就能在一个文明美好的环境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今天我们召开“懂法、知法、守法”主题班会,目的就是让我们从小学做自觉遵纪守法的小公民,长大后当个合格的好公民。 2、了解法律知识: (1)主持人:法律就是一定的规则,它告诉我们,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小知法、守法,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重要。那么,要想从小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孩子,首先要懂法。主动学习一些法律常识。现在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了,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知法、守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自身的利益。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经常翻阅《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2)“我懂法”学生必须知道的法律小知识 一、学生安全自护小常识 1、在马路上要靠边走,走在中间会妨碍车辆的通行,还有被撞的

《做遵纪守法好公民》教案

《做遵纪守法好公民》教案 ——(武汉版)生命安全教育五年级第29课 武汉市江岸区惠济路小学聂延冰 教学活动背景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阅历看,学生与法律常常很少发生关联,因此绝大部分学生不知法不懂法。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现在的孩子更愿意从身边人、身边事学习法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知识为主线,让学生从熟悉的人和事中树立明确的法律意识,学到初步的法律知识。 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有机对接,难度梯度与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步。将遵纪守法教育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做到有机整合。 教学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什么是“法律法规”;知晓一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 能力目标:能辨析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初步做到知法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法治观念,懂得要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描述本活动最适合的教学对象年龄以及参加者数量: 本活动最适合的教学对象应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在11至12岁,这样的学生对法律知识感兴趣,并且能够较好地理解法律条文;参加者数量以35人左右为宜,便于学习讨论、充分交流。 教学活动材料清单(如纸张、图画材料、卡片等): 教学PPT “笑脸”“哭脸”表情牌若干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法规。 2、向学生介绍“法庭”的各成员工作,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做好模拟法庭开庭准备。

教学活动步骤: 一、创设情境,初步“知法”。 1、出示案例。 【南京市一学生在埃及古神庙雕像上乱刻乱划;武汉市某小学一名学生暑假期间到北京旅游,他在游览故宫时,忍不住在名胜古迹上乱刻乱划,写下了“某某到此一游”。】 2、讨论:对此行为,你怎么看? (估计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这种做法不对,不文明,但是可能只有少数同学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违法行为。) 3、教师出示结果:这2名同学回来后就收到了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寄来的罚款通知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行为已经不仅仅是不文明,而是触犯了法律! 【出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三条(一)项规定,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4、交流:故事讲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 5、师小结,揭示课题。 同学们,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会发现原来法律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原来它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不认真学习法律,遵守法规,就会触犯法律法规,导致违法犯罪。所以说,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做遵纪守法好公民。(板书课题:第二十九课做遵纪守法好公民。) 二、模拟法庭,探究“学法”。 ◎学生活动——模拟法庭。 第一法庭:校园偷盗一案 1、播放动画:两个学生偷同学书包里的钱。思考:这两个同学的做法是否正确? 2、今天,我们在这里呈现一个“模拟法庭”,请同学们一起来参与审理这个“案子”。

演讲稿《遵纪守法 做一个合格公民》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遵纪守法,做一个合格公民》。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让遵纪守法成为我们的荣誉。 “法律”,可以说是黑色的,因为它在犯人面前意味着判决、处罚;“法律”亦可以说是红色的,因为它在无辜者面前,代表着正义,公平。古罗马的西塞罗曾在《论法律》中说道:“法律是根据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 也许很多同学会觉得法律对于身处校园的我们来说,似乎还是那么的遥远;也许很多同学会觉得我们一直都没有做过什么违反法律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同学想要知道,究竟为什么我们要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一个国家即使经济实力再强,假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遵纪守法的国民,仍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文明、强大的国家,照这个标准来看,我们离真正的“强盛”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虽然,我们对“遵纪守法”这个词组并不陌生,但是实际上,“遵纪守法”四个字还远没有成为所有公民的自觉行动。因此在科技和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犯罪率和违规行为的出现也随着股票的上涨而同步上升。遵纪守法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和义务,是保持社会和谐安宁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从国家的根本大法到基层的规章制度,都是民主政治的产物,都是为维护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制定的。“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遵从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的高尚之举,必将受到人民的肯定和赞同。这应该是每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所追求的荣誉所在。总之,只有遵纪守法才能获得自由。法纪不仅反映人民的意愿,也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总结,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遵纪守法是遵从规律的表现,是聪明睿智的表现。马克思曾经讲过,“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逆法而动,越规而行,不是什么勇敢的举动,恰恰是无知和愚昧的表现。这种无视实践经验、无视客观规律的行为,绝不会带来什么好的后果,终究难逃客观规律的制裁。例如生活中常常有人对交通法规毫不在意,任意穿行。当灾难降临时,既贻害自己,也贻害他人,留给人们的绝不是对英雄行为的扼腕痛惜,而是对冥顽落后的鄙视和警示。 我们中学生,作为最直接接受教育的群体,更应该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即便是现在我们生活在校园里,但是当将来有一天,我们步入社会,遵纪守法依然应该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应该是每个人最开始的道德底线。我想,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接受良好的教育,沐浴着学习的微风,就是为了在离开校园之后,能够本着遵纪守法的态度,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确,现在看来,我们应该是最不可能违法犯罪的,然而这正说明了,我们更应该学会“遵纪守法”,以避免将来在社会中走弯路、走邪路,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 同学们,还记得几年以前,小学生们都可以摇头晃脑的背出来的那段《八荣八耻》么?“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句简练但却被重复了千遍的话,要想做到,就需要我们从新学期开始,从遵守学校校园纪律开始,从不闯红灯、不超载驾车开始。 新学期,新起点,新目标。让我们在这一学期里,带着“遵纪守法”,重整行囊,在我们的人生目标中再加上“遵纪守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目标,努力学习,努力完善自我。相信在这一学期里,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大的进步与收获! 谢谢大家!

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教案(三课时)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能力目标 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重点 1.认识、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1.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对民事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准备:各种违法活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思考: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遵纪守法是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是现代社会生活对公民的基本要求。遵纪守法,就是指对国家法律法规、党纪政纪以及社会公约的遵守,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结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社会成员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以国家法律为依据,符合国家法律的基本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纵观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沿着从“人治”走向“法治”,从“身份社会”走向“契约社会”这样的轨迹运行的。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实现社会法治,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一种必然选择。 中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量事实充分证明,现代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现代社会必然是法制社会,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必然是法治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法律制度也正日趋完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党中央高瞻远瞩、不失时机地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根本治国方略,并将此依法治国的方略庄严的写入了我国的宪法。在这样一个法治社会与法治经时代,唯有那些严格依法办事,自觉遵纪守法的公民,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创造幸福美满的人生。 人民唯一的权利是法律。因此在一个法治国家,人人都应敬畏法律,视法律为神圣的准则。任何人都必须依照国家的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具体而言,“遵纪守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都是一定时期党的政策、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整体利益要求的体现和反映,任何政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 二视遵守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指定的法规。这些法规是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制定的,遵守其规定自然也是守法的表现。 三视遵守一定的劳动纪律和技术规范。劳动纪律和技术规范是维护劳动秩序和生产经营安全的基本和前提,社会主体遵守相关的劳动纪律和技术规范也往往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我们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遵纪守法对我们来说犹为重要。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学法、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青少年既要“守法”,也要“遵纪”。对我们而言,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都离不开纪律的约束,具备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也是对青少年的一个重要要求。法国著名思想家兼教育家卢棱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他们就发芽滋长,以致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他们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他们拔不掉的了。”所以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都必须紧抓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而我们青少年自己要更重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刑事犯罪率有所上升,据统计,2004年全国判决生效的关于未成年犯罪的人数比2003年增长19.05%,2005年1月至7月又比2004年同期上升了23.96%,并呈现出暴力化、团伙化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半数以上的未成年犯在犯罪之前已有不良行为,其中吸烟、逃学旷课、不良交友和夜不归宿的比例达到80%以上。严峻的形式摆在面前,作为中学生,要做到遵纪守法、原离犯罪,同学们必须从点滴做起,从拒绝各种不良行为的诱惑做起。 为了有效预防犯罪,我们需要了解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 1:青少年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许多未成年人对一些必备的法律知识了解不多,有的甚至近乎法盲。在心理、生理尚未成熟之时,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极易被黄色文化等不良文化所吸引,这些不良文化会导致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严重偏差,以致心

2017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教案:做守法的公民

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1.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 2.认识一般违法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点】 认清一般违法行为危害。 【教学难点】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本来自尊心挺强的他,结果丢了大面子。 为什么要强的小勤会丢了大面子? 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学生回答。 师:违法无小事。法律规定不应当做的,我们就不要做,法不可违,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可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4.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5.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它是由民法来规范的。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违法无小事 活动(一) 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学生阅读分享教材P47探究与分享的三个场景,探讨: 上述行为分别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小结:(1)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2)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刑事违法行为当受到刑事处罚。

小学班会教案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2、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自觉的遵纪守法,做合格小公民。 二、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难点: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活动准备: 1、准备有关的法律知识材料。 2、收集有关遵纪守法的案例。 四、活动过程: 1、主持人讲话: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和规章制度打交道,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园”。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只有遵守一系列的规矩才能有条有理,完善和谐。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全体公民都能做到遵纪守法,我们就能在一个文明美好的环境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今天我们召开“遵纪守法”主题班会,目的就是让我们从小学做自觉遵纪守法的小公民,长大后当个合格的公民。 2、了解法律知识: (1)主持人:法律就是一定的规则,它告诉我们,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小知法、守法,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重要。那么,要想从小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孩子,首先要懂法。主动学习一些法律常识。现在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了,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知法、守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自身的利益。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经常翻阅《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2)“我懂法”小学生必须知道的法律小知识 一、小学生安全自护小常识 1、在马路上要靠边走,走在中间会妨碍车辆的通行,还有被撞的危险。 2、如果是几个人一道走,要排好队靠边走,队伍应竖排,不要横着走,以免妨碍别人走路 3、走路时,不要边走边玩,也不要边走边看书 4、下雨天特别要注意前后的车辆,最好穿黄色的雨衣、雨鞋、雨伞等雨具,以引起驾驶员的注意。打雨伞时,雨伞不要挡住视线。更不能把雨伞当作对攻的玩具,以免刺伤人。 5、不要在马路上打闹、游戏、滑旱冰,容易出危险。 二、乘坐汽车时应注意的安全 1、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

【演讲稿范文】做遵纪守法好公民演讲稿

做遵纪守法好公民演讲稿 篇一 大家好! 谈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或多或少的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21世纪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同 学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 能会酿成将来一次大的失足。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做起,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 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 行为的社会准则。同学们,当你头脑发热,准备行动时,想一想自己 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当你受到不良行为侵犯时,能否运用法律武 器保护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争取做到学法、懂法、守法、 用法以及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但在我们的身边,有一小部分人却根本没有这种意识,所以我们 看到有人会随手拿走同学的笔、乱扔同学的橡皮、给同学乱起污辱性 绰号、为一点点小事动手动脚;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完成规 定的学习任务、不尊重老师;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张口闭嘴都是脏话,无故旷课,进网吧,玩游戏,还故意破坏公物等等,这些行为都是违 纪甚至是违法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不仅有责任和 义务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好习惯,更应懂 得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思想,用规矩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关注自己的 一言一行,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好公民!从现在开始自觉遵守各种规章 制度,这是和谐校园的保障。我们要自觉遵守学校的升旗制度、两操、集会制度、进出校门制度、请假制度、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也要学习法律常识,增强安全意识。使自 己安心学习、安静学习。

【最新】八上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教案教学设计

八上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增强依法律己,依法维权,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归纳综合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种类,懂得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要硬拼,要智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青少年如何预防犯罪。 教学难点:违法行为的种类,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三、教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本课采用视频导入,视频内容为此前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玛莎拉蒂追尾宝马致2死4伤案。 1.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生:法不可违) (一)必答题(填空) 梳理基础知识 课前分发课堂导航,将全班分成3个小组,第一组在课本中找必答题1—3题,第二组在课本中找必答题4—6题,第三组在课本中找必答题7—9题。3分钟时间找出后并在课堂导航上标上知识点所在页码,小组派代表回答,3小组回答结束后全班齐读一遍。 1.作为一种,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或,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 2.违法行为是指的、,的行为。 3.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的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的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的行为。 4.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称为。

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 5.刑法是、的有力武器。 6.犯罪是、、的行为。 7.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又称为、,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以为主要内容。刑罚分为和两大类。 8.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是和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 9.我们要积极弘扬,形成、的观念,做到、 、,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 和。 (二)巩固知识 在回顾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选择题进一步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做题思维。 1.据报道,【最新】4月8日凌晨,安徽男子徐某醉酒闹事,不但谩骂前来处置的特警队员,被带到派出所后,还将民警打伤,最终被依法行政拘留15日,徐某的行为属于( ) A 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种类,由题干材料可知,徐某因醉酒闹事而被依法行政拘留15日,说明徐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中的行政违法行为,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大学生闫某因捕猎并售卖了16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被法院以非法捕猎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和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闫某被严惩是因为其行为() 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触犯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的有关规定 ③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 ④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行政处罚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二单元_第五课_做守法的公民_第1框_法不可违

法不可违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得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

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1.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2.分组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怎么才能解决问题? 提示: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 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 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3.分享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1.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一)警惕和远离行政违法行为 活动一: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做遵纪守法好公民演讲稿

做遵纪守法好公民演讲稿 导读:本文做遵纪守法好公民演讲稿,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谈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或多或少的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21世纪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同学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会酿成将来一次大的失足。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做起,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同学们,当你头脑发热,准备行动时,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当你受到不良行为侵犯时,能否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争取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以及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但在我们的身边,有一小部分人却根本没有这种意识,所以我们看到有人会随手拿走同学的笔、乱扔同学的橡皮、给同学乱起污辱性绰号、为一点点小事动手动脚;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不尊重老师;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张口闭嘴都是脏话,

无故旷课,进网吧,玩游戏,还故意破坏公物等等,这些行为都是违纪甚至是违法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不仅有责任和义务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好习惯,更应懂得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思想,用规矩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好公民!从现在开始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这是和谐校园的保障。我们要自觉遵守学校的升旗制度、两操、集会制度、进出校门制度、请假制度、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也要学习法律常识,增强安全意识。使自己安心学习、安静学习。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和工作,和谐的校园能使我们精神振奋,人际之间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心情舒畅,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让我们携起手,用和谐凝聚人心,用和谐团结力量,用和谐孕育希望,在和谐中,体验共同成长! 同学们,我们不能也不允许那些不良行为伤害我们美丽的校园、伤害我们幼嫩的心灵,让我们团结起来,帮助那些已有不良行为的同学,人人树立“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为创造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篇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遵纪守法》。 有新闻报道这样的一个事例:一个青少年,因染上了毒品,无法摆脱毒瘾所带来的巨痛,居然为了六百元,杀死了一对中年夫妇,后

教案:做守法小公民

做守法小公民 ——法制课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树立守法观念,了解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争做守法小公民。 教学重难点: 1、培养法律意识,懂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提高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懂得生活处处有法律,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题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案例讨论: 某中学学生王某,16岁,自迷上网络游戏后,经常迟到、旷课。后来,因上网缺钱,从家里拿了水果刀去打劫了一名女中学生身上的20元零花钱,结果被法庭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行执行。 (二)师小结:法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违反了法律都要依法追究(青少年违法也判刑)。 二、学法 (一)了解《宪法》:我国先后颁布四部宪法,1982年宪法为现行宪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2、《宪法》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政治、人身、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及依法纳税等义务,生活中处处有法。 3、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方针,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二)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 1、观看专题片。 2、我是小公民。 (三)你还知道哪些法律? 《刑法》、《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交通法》、《环境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三、用法 (一)案列评析一:张某、王某、宋某、史某、朱某系五名未成年人,通过在溜冰场溜冰认识,结为兄弟。后拜识了在外"混"的程某,五名被告人便在外租房,在程的"表示"下五人开始盗窃,后发展为掳掠。五人同吃同住,有钱同花,作案时一起出动,所得赃款均等分配。案发时,五人正策划购买枪械,并筹办为五人组合起个帮号,而每一次作案起首要作用的张某已经事实上成了五人中的"老大"。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前后作案十几起,案值2万余元。 1、学生讨论:案例中的五个未成年犯法嫌疑人是如何走上犯法道路的,在哪一些方面应引起我们的警示? 教师小结:家庭教育、结交不良小伙子、租房脱离家庭监管、贪图享乐、拉帮结派 2、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违法行为? 故意伤害、抢劫、盗窃、纵火、吸、藏毒、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故意损毁公共设施...... (二)小品表演:放学路上,两个大个子同学拦住李明的去路,向他索要钱财,还威胁他不能告诉老师和家长。如果你是李明,你会怎样面对遇到的问题? 1、学生讨论:怎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教师小结:学会自我保护,勇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小结 1、学生小结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学们,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学法、用法,争做守法小公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