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

(试行)

目录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总目标………………………………()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总目标……………………………………………………………………()第二部分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的结构……………………………………………………………………()

二、模块内容分析与组织实施……………………………………………………()第三部分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模块教学计划示例……………………………………………………………()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模块学习要求(试行) ………………()

一、学习态度评价要求……………………………………………………………()

二、体能与运动能力………………………………………………………………()

三、运动技能评价要求……………………………………………………………()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以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精神,促进北京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实施,改进和加强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结合北京市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际,制定《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北京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对学校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学科教学研究、评价体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总目标

一、课程的性质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它是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

(一)体育课程与其他文化课不同,它属于实践类技能性的课程。体育课程教学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选择、开发和引进的教材内容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而不能选用那些以智力活动为主的非身体练习内容,如智力游戏、棋类项目等。

(二)体育课程教学应以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为主线。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的身体,既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又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体育课程其它目标的主要载体。因

此,体育课程教学应以运动技能的传授和学生的身体练习为载体,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融入其中,并使这些隐性目标通过学生的运动认知和运动体验显性化。

(三)体育课程教学应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这是体育课程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特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体育课程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应对各项练习的时间和数量,做出比较具体、明确的预计。要改变目前有些体育课运动负荷过小,学生得不到充分锻炼的现状。

(四)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体育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学会用科学、有效地方法锻炼身体,要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组织实施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的各个方面,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体魄。

(二)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在内容上既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又注重引入新兴运动类项目,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精选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在教学方式上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教学氛围,构建多种体育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体育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增进健康的能力,在课程设计和

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始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能力的过程。

(四)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培养,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从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更新,都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育学习能力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以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依据,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出发,在分析挖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制定的,主要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具体描述和体现。五个方面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不能孤立存在,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在学习体育运动的技术、技能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第二部分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的结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改变了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采用了按体育的功能划分学习领域的结构体系,在确定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描述具体目标,并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的内容标准。该内容标准就是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而课程学习内容则由学校、教师根据具体条

件进行选择和设计。

《课程标准》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共有七个系列(包括球类项目、体操类项目、田径类项目、水上或冰雪类运动项目、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新兴运动类项目六个技能系列以及一个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其中两个必修系列内容是田径类项目和健康教育专题,各1个学分。

为了满足学生选项学习的需要,在每个运动技能系列,包含若干模块,一个模块由某一运动项目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学习内容组成,一般为18学时,以便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1个学分。高中三年中,除必修2个学分外,学生还应在六个运动技能系列中选修9个模块,学生修满11个学分方可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毕业要求。

学校应鼓励有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在完成11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修得更多学分;建议有志于体育运动及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至少再选择5个学分以上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进行学习。

二、模块内容分析与组织实施

(一)模块内容选择的原则

1.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原则

高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的生长发育期,学习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身心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发展。通过体育学习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展学生的体能和各项身体素质,熟练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发展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选择模块时,应考虑不同类别运动项目的锻炼价值和局限性,充分发挥体育运动锻炼的综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性原则

高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并且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因此在选择模块内容时,应从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出发,从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出发,选择具有较高锻炼价值,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实施的运动项目,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

习惯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奠定基础。

3.因地制宜原则

北京市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近几年学校体育在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很大进步,但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在体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上还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模块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场地情况、师资状况、体育文化传统、当地民间体育特色等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安排,使模块的教学切合实际,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开放性特点。

(二)模块内容的分析及教学目标

为了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课程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课程标准》没有对具体教学内容做出规定,增加了教学内容选择的开放性和发展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有利于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为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设置了田径类项目、球类项目、体操类项目、水上或冰雪类项目、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新兴运动类项目等六个运动技能系列以及一个健康教育专题系列。以上各个系列所包含的模块内容和教学目标如下:

1.田径类项目:短距离跑、跨栏跑、中长距离跑、跳高、跳远、推铅球等内容分析:田径类项目包括走、跑、跳、投等人体的基本活动方式,可以发展各项身体素质,提高人体器官的机能,全面提高人的运动能力,是各个运动项目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田径运动的锻炼价值高,可参与性强,受场地、器材、环境的制约较小,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身体状况进行因人而异的锻炼。根据当前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趋势,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

教学目标:通过田径教学,使学生掌握跑、跳跃、投掷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奔跑、跳跃、投掷能力,将发展身体素质与提高运动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学会在学校和现实生活中用田径运动的手段和方法锻炼身体;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精神。

2.球类项目: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短式网球、手球、棒垒球、毽球等

内容分析:球类项目种类繁多,是学生们喜爱的运动。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教师的专业特长,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体育运动传统等因素选择安排适宜的球类项目。球类运动是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对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培养积极进取、团结合作,加强人际交往与合作,形成体育特长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某一球类项目的教学内容中,应注意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基本知识以及比赛意识培养相结合,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此项运动。

教学目标:通过球类运动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打球”,掌握某一球类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体能;能在激烈的比赛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道德,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能够参与组织和欣赏球类体育比赛。

3.体操类项目:基本体操、健美操及技巧、单杠、双杠、支撑跳跃等器械体操

内容分析:体操运动是培养健美的身体姿态,发展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和平衡性,增强大小肌肉群力量的有效手段。体操运动要克服体重与改变身体位置给人带来的不适感,因此要克服产生的心理障碍,有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体操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同伴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可在其过程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增强责任感,树立安全意识。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课前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以及安全设施的布置,注重保护帮助方法的讲授和运用,防止教学伤害事故的发生。

教学目标:通过体操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典型的、实用性强的体操技术、技能,能够运用体操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并能将运动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体操项目的学习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勇敢、自信和积极向上等优良品质,以及合作精神和安全意识的培养。

4.水上或冰雪运动:游泳、滑雪、滑冰等

内容分析:水上或冰雪运动,受环境、场地设施的限制较大,北京地区滑雪运动和滑冰运动开展比较困难,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具备开展游泳教学的条件,或可以与社会游泳场馆相联系,为学生创造条件开展游泳教学。游泳锻炼身体的意义与价值突出,对改善和提高心肺功能,增强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和培养顽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掌握游

泳技能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实际意义。游泳教学应把组织教学和安全问题放在首位,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教学目标:通过游泳教学,使学生熟悉水性,掌握一、两种游泳技术以及自救和水中救护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及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为将来的生活、学习打下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

5.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武术、中国式摔跤、珍珠球、太极柔力球等

内容分析: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内容繁多,形式丰富多样。这些运动项目既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又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尤其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教师应加强其教学,真正发挥其强身健体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中华武术精神。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因地制宜,并有创造性地开展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掌握有利于增进健康、简便易行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将民族民间体育由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有机地结合,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社会体育运动氛围奠定基础。

6.新兴运动类项目:轮滑、独轮车、滑板、保龄球、攀岩、跆拳道、腰旗橄榄球、定向越野等

内容分析:新兴体育项目是指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或国内新创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新兴项目种类较多,但有些项目受场地器材条件的影响,在学校不易开展。新兴运动项目具有一定挑战性,对培养青少年的坚强意志和创新精神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器具的安全性检查。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掌握各个新兴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形成自己的体育爱好和专长,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力量等各项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心与能力,树立安全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

7.健康教育专题:健康教育专题内容应围绕着《课程标准》中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的要求选择适宜的内容

内容分析:健康教育内容应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选择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育锻炼的方法、手段以及体育文化有关的内容进行教学,注意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联系与沟通,避免健康知识的重复教学,紧密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价值,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体育锻炼和进行自我监控,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为自觉、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理论支持。

(三)模块教学的组织实施管理

《课程标准》的颁布使体育课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家放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统一管理的硬性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有利于国家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也有利于地方和学校实施课程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真正体现课程实施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标准》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给地方和学校很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形成学校体育课程的特色。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和必修、选修两个部分组成,各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一模块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在完成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由学校和教师进行选项教学。《北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中规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每周2学时,1个模块的教学时数为18学时,每学年教学时间为40周,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分两段安排模块教学。因此,每学期适宜安排2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每一模块为一个大单元教学(18学时)。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学校仍应保证学生必要的体育活动时间。

1.关于必修学习内容的安排

田径和健康教育系列属于必修课。田径类运动系列必修一个模块,可安排在高一上学期完成,一学期18学时;也可以分散安排在两个学期完成,根据学生

掌握田径类项目的实际情况,模块学习内容由跑、跳跃、投掷等项目组合而成,可以包含两个或三个项目。在教学时数的分配上,对实际生活中健身价值不强的项目,可以以介绍、体验,传承体育文化为主,适当减少课时,对学生体育锻炼有较高健身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的项目,可以适当多安排课时。

针对当前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现状,建议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的提高,如课课练的形式。

健康教育并不是全部由教师以讲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以有计划地集中或分散安排学时进行教学,实施教学时应结合具体内容安排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如在风雨天、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情况下,或结合社区和学校的相关主题活动以及学校的运动会等多种形式安排教学,三年完成18学时。

2.关于选修内容的安排

由于田径类项目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对发展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为了加强体育教学的规范性,促进学生的体能提高,增强学生的体质,结合北京市当前体育教学的实际,将田径类项目作为选修项目中的必选内容,要求在完成田径项目必修1学分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模块(18学时)的田径类项目。模块内容与要求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田径类项目在完成必修1学分、必选1学分的基础上,可以对田径类项目进行再次选择学习。可以选相同的项目,也可选不同的项目,但总计不超过5项,以便加深学生对田径运动的体验和理解。

为了发挥体操类运动项目的锻炼价值,加强体操项目的教学,将六个系列选修内容中的体操类项目作为选修系列中的必选内容,至少安排一个模块(18学时)的学习,内容由技巧和器械体操(单杠、双杠、支撑跳跃)中的其中一项组合而成,学生完成此模块的学习,且成绩合格即获得必选1个学分。基本体操内容(队列、徒手操)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进行选修,要求安排在一节课的准备部分中完成。

为充分发挥学校的体育设施条件和教师的专业特长,建议北京市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三年的模块学习中包含一个或若干模块的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如:田径、篮球等。对于农村场地、器材短缺的学校,在增加体育投入的同时,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模块内容的选择上应包括至少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

武术、珍珠球、太极柔力球等。示范性高中或体育设施、师资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开设5个以上的选修模块。

选修内容应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选择地开展。学生可以在学期初根据教师提供的选修内容进行选修学习,尽量避免中途调整,以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实施,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3.关于选项教学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的学校以行政编班为主要教学管理模式,如何进行学生的选项教学,成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北京市的基本教学情况,建议采用以下组织形式:

(1)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教学。教师将开设的模块内容提供给学生,同一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选择学习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和人数的多少进行适当的调整。排课时,将同一年级的体育课优先排在课程表中的同一时间,然后再进行其他课程的安排。这样排课的优点是能基本上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组织和专业特长的发挥。

(2)两个班级男女生分班后合并成男生班和女生班的形式进行选项教学。高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在生理、心理、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显著。为了方便教学,一般可将同一年级的两个班级放在一起排课,两班的男生组成一个班,女生组成一个班,分别由两位教师或两位以上的教师进行教学。这样的组织形式既方便了教师的备课和组织教学,又能满足男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

(3)与学生体育社团或俱乐部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学生会、学校团委、学生体育组织以及学校建立的体育俱乐部等形式,发挥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资源优势,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进入体育俱乐部进行学习,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同质分班、或异质分班进行教学。建议学校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四)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的基本要求

1.认真学习、正确理解和贯彻《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依据体育学科性质,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从学校实际出发组织实施教学。

2.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明确、具体、可观察、可评价、操作性强。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发展与评价功能。为此,制定的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行,是可以检查、可以观察和可以评价的。如果课堂教学目标过于抽象和宽泛,则难以进行检查和评价。

3.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具有比较鲜明的体育文化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克服当前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存在的低于学生的年级、学段的倾向。选择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需要,主要是指通过所选的教学内容能对学生课外、校外体育锻炼提供帮助,与学生体育锻炼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未来的体育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应根据体育学科的性质进行教学设计,要合理,科学,教学组织要严谨,教学方法要有效;教学结构、组织、教法等,都要有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应继承、尊重这些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发现新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构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体育的主体和体育发展的主体,一是,学生主体是指学习主体,而不是其它主体;二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是处于发展中尚未成熟的主体,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还不多,运动体验有限,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不高。因此,学生体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育对其所施加的影响;三是学校体育必须反映国家的意志,学生作为主体,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有关规章进行学习;四是学生是能动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真正认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6.正确地处理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课程标准提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但这绝不是说体育课程教学没有或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基本要求了。实际上国家对高中学生学习体育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每一名高中学生都应努力和必须达到的。所以,体育课程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认真解决好共性问题。与此同时,也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三部分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观,突出评价的多元性、互动性、激励性、诊断性、过程性。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以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1.以诊断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出发点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诊断,其重点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终指向教学质量的提高。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

2.以学评教,促进教学改进,促进学生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具体体现为“以学评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课堂教学的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教的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程度。要通过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引导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基础性目标;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引导教师认真地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发现、探究和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效果的评价,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业水平的整体提升,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改进教学。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要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要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实践和行为不断地符合学科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考虑课程总目标在每一节课中是否得到具体落实,要考虑是否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方向要求,要考虑是否体现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是否有利于课程标准的达成。

2.诊断性原则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更加强调评价的分析诊断功能。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点是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改进和发展的方向,进而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3.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主要体现为评价的主体、方法和功能的多样性。课堂教学评价应以教师自评为主,教育行政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同行、学生、家长等都可以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课堂观察法、学生调查法、学生测验法以及自我反思法等多种方法。评价的功能包括鉴定、评比、检查,更应该强调分析、诊断和指导。

4.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应当简便易行,便于操作。课堂教学评价要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标准既是期待实现的目标,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评价标准要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接受,以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

三、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它对教学起到指导、推动的作用,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发展性评价激励体育教师不断改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它不仅要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态度、情意表现等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北京市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制定了《北京市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见表1。

级赋值80分,C级赋值65分,D级赋值50分;

2.根据评价表中规定的各项评价项目的权数,分别计算出各项评价要素的实际得分;

分项得分=等级赋值×权数。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共7项,21个要素,其中每个项目分为A、B、C、D4个等级。现将体育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要素说明如下: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课的质量好坏的主要尺度,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具体、适宜,体现年段、年级、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材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体能基础和认知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生理心理发展变化规律,难度适宜。

(1)依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水平目标的要求,在分析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与学生的体育水平实际相适应的、合理、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2)按照《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制定目标时要挖掘教材的内涵,体现体育健康知识、基本技术、技能的传授,身体、心理健康发展,思想品德、体育能力、方法及情感的培养,但要根据教材和本次课的教学目的,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

2.教学内容教师应能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从学校的实际、教师的专业能力、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制定水平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

(1)教学内容选择能够有助于完成课程标准中的水平五(高中阶段)目标,内容选择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健身性和体育文化性,教育性和发展性。

(2)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高中学生生理、心理、身体健康状况和体育水平的实际,克服主观随意性,对竞技运动项目和运动素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进行加工和再创造。

(3)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指整个教学的步骤和教学环节是如何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人体运动的特殊规律。

(1)组织教学严谨,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学步骤清晰,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体现体育课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特点,教、学、练有机结合,合理设计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的具体的安排,对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实际。

(3)能够正确处理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注重体育健康知识、锻炼方法的渗透和心理素质的渗透和培养。

4.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的“教”的活动方

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活动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

(1)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学生身体、体育水平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2)根据不同课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科学合理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一种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形式。运用何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应以能优化教学过程,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效益为出发点。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运用评价的方法,对学生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反馈,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果。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通过观察、讨论、比较、自我评价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5)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采用游戏和教学比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5.教学能力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和应变能力是实施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

(1)体育教学基本技能扎实,口令清晰洪亮,口令、术语的运用无科学性错误,讲解简明扼要,示范正确优美,保护、帮助讲解正确、到位。

(2)教师教态亲切自然,且能身体力行,具有创设和谐教学气氛和教学情景的能力,能驾驭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偶发事件,及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重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6.教学效果是评定一节课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

(1)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掌握“三基” (知识、技术和技能),学生身体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能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要求,并受到思想、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2)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强。

(3)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能够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7.教学特色是鼓励教师在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1)教学设计能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新颖,有创意,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突出体现。

(2)能够对原有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的需要;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民间性特征,形成地方课程特色。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加强模块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一个模块的教学是一个大单元的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某项运动技术。针对18个学时的教学,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目标和学年目标,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合理的安排在各个学时中去,通过各课次的教学效果,来实现课程的具体目标。

制定模块教学计划的步骤与基本要求:

第一,确定模块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应根据水平五的五个方面的目标,并结合模块的特点,列出大单元的教学目标,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载体,实现五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第二,选择与设计学习内容。体育教师应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所选模块的内容特点和具体学习内容,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水平,本校的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特点的情况下,具体选择、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第三,分配上课时数。教师将所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时数分配,同时将教与学的主要手段等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课中。

(二)避免将模块选项教学上成“体育活动课”,要有较强的教与学的因素

进行模块教学时,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具有适宜的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的因素。只有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难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获得体育运动的快乐和愉快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掌握了一些必须的基本技术与技能,才能实现课程目标,为未来的体育学习与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

(三)加强教学管理,在规范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形成学校的体育课程特色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充分选择的空间和余地,有助于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学生的情况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但往往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使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出现新“放羊式”教学的现象。因此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研究部门要加强体育教学的管理,指导教师实施新课程,在规范教学的基础上,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鲜明的体育教学特色。

(四)加强体育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应用

体育课程标准提倡新型的学习方式,提出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通过有限学时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由狭义学习转向广义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选用时要根据教材因素、知识、技能特点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的相互结合。体育教师不能为了体现新型的学习方式,完全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的形式主义现象。在实践中,既要注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将其绝对化、片面化和神化。

(五)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完成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北京地区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体育教学条件达不到办学标准的学校还大量存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摒弃“等靠”的思想,挖掘地方体育文化的特点和学校的体育运动传统,体现时代性、选择性和民族性,形成自己的体育课程资源特色。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六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二是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求农村地区体育器材缺乏的学校,必须自制一、两种简易器材,如:沙包、轮胎、毽子等,以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三是课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