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上古史考试提纲

世界上古史考试提纲

世界上古史考试提纲
世界上古史考试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晚期智人:是指在大约距今10万年到4万年前的生活于除南极外的五大洲的体质形态与现代人没有多大区别的早期人类。在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已经形成。

2、吉尔伽美什史诗: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时代的文学作品,至巴比伦时代编定成书。史诗描述乌鲁克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最初施暴政,激怒了神而饱受磨难。在历经艰辛归来之后,终成为洗尽前耻的谨饬之君的故事。史诗通过生动反映人们探索生死奥秘等自然的愿望,表现了人们反抗神意但最终难免失败的思想。它是古代西亚优秀文学之作,是至今发现的人类最早史诗,现存的版本是亚述帝国时期的抄本。

3、种姓制度:是指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而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该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于后期吠陀时代。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教的典籍规定四个种姓的地位以及种姓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种姓制度形成后,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和职业世袭,各种姓之间原则上不能通婚。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4、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选执政官后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宪政改革措施。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实施“解负令”,取消债务

(2)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

(3)改革政治机构,恢复和提高几乎已经丧失作用的公民大会的权利,同时在贵族会议以外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准许每个公民就自身利益攸关的问题向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提出申诉

(4)制定新法典,取代旧的严酷法典,同时,奖励公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禁止输出谷物,改革度量衡,铸造雅典新币,制定了一些有关财产继承、禁止厚葬、抚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等法令。

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雅典奴隶制民

主政治的基础,为雅典后来的繁荣与强大奠定了基础。

5、列国时代: 公元前六至前四世纪是印度次大陆的列国时代。

公元前6世纪初,次大陆北部有十六大国。到公元前四世纪后期,列国为摩羯陀所统一。又因为佛教大约产生于此时期,故在史学上成为“早期佛教时代”。列国时代的特点是十六大国不断发生兼并战争,各国专制王权正在形成。

6、伊普味陈辞:《伊普味陈辞》是反映了埃及中王国第二中间期的第二次贫民奴隶大起义的情况的文献。

虽然此文献叙述杂乱,文献作者对其反映的情况抱有阶级偏见,明显是站在敌视起义者的立场上,但文章情节仍可表现出当时社会动荡十分剧烈;统治秩序完全被起义者打乱;财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起义者剥夺了剥削者的财产。从这本书看,起义规模大,推翻了以国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统治,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和“强有力的涅杰斯”,起义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但其并未具体记载起义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

7、乌鲁卡基那改革:是指苏美尔城邦末期,拉格什国王乌鲁卡基那执政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据记载:在统治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主要措施是:

(1)取消弊政,减少赋税,禁止官员侵夺平民财产

(2)壮大公民队伍,使许多失去公民权的平民重新恢复了公民身份

(3)兴修水利,改革社会的陈风陋习,推行一夫一妻制,提倡守法。

乌鲁卡基那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其改革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削弱了王权,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8、巴比伦之囚: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了耶路撒冷,灭亡了犹太王国,耶路撒冷的古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597——公元前538年,犹太王国两度被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直到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来巴比伦后被囚掳的犹太人才获准返回家园。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9、沙门思潮(古印度):

印度列国时代,与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思想流派。其哲学思想为印度哲学的重要内容。沙门(Samana),意为勤息、息心、净志,是对非婆罗门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总称。

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在这个时代,印度出现了与婆罗门思潮相对立的沙门思潮。沙门思潮是当时自由思想家的各种观点、派别的通称,其中最有影响是佛教、耆(qi)教派、生活派、顺世派和不可知派等。上述沙门思潮,虽各有所标榜,但他们反对吠陀权威和婆罗门教精神统治方面是一致的。

10、前三头同盟:公元前60年凯撒回到罗马,与庞培、克拉苏结成了反抗元老院的秘密同盟,即“前三头同盟”(与后来的屋大维、雷必达和安东尼组成的联盟相区别)。

公元前60年,克拉苏,庞培与凯撒结成秘密的政治同盟,一起反抗元老院,史称“前三头”。为了巩固这一同盟,凯撒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庞培。三头通过协商,共同分享罗马权力。公元前53年,克拉苏死于帕提亚战争,三头同盟破裂。公元前49年,凯撒攻占罗马,庞培逃亡埃及,为托勒密人所杀。公元前44年,凯撒被任命为终身执政官,不久在元老院被刺身亡。至此,前三头同盟瓦解。

11、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即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与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与义务,同辈的兄弟姐妹,包括从兄弟姐妹都可以结成夫妇。

一个血缘家庭就是一个集团、一个公社,在集团内部,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集体生产,共同消费,而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12、银版合约:是公元前1284年。埃及与赫梯签订的一份和平条约。条约中划分了双方各自的势力范围,规定了双方互不侵犯、实行军事互助,共同防御任何入侵之敌等内容。银板和约是最早的国际条约,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和平条约。[拉美西斯二世]

13、陶片放逐法:克里斯提尼在改革中,为了维护雅典的民主政治而制定的一项政治制度。它规定,出席公民大会人数达到6000人以上的情况下,可用贝壳或是陶片对可能危害城邦的人进行投票,从而决定是否对其进行驱除。这制度有力地保证公民行使最高权力,也可以缓冲政治家之间的紧张关系,保持雅典政治的稳定。

14、伯利克里:古雅典政治家。公元前443年起当选将军,历15年,成为雅典的实际统治者。他是一个长于演说,公正廉洁,具有军事和政治才能,对雅典当时的形式有比较深刻理解的人。当选期间,对内加强雅典民主政治,对外加强提洛同盟,完成雅典与比雷埃夫斯港之间的“长墙”。晚年与斯巴达争霸,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5世纪60年代——前5世纪50年代所通过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他的领导下大大地推进了雅典的民主化,使雅典民主达到极盛,他也成为雅典最有影响的政治家。

15、元首制:古罗马政治家奥古斯都(即屋大维)创立的政治制度。始于公元前27年,终于公元前284年。屋大维消除政敌后,掌握了国家一切大权。公元前30年,他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又获得了“大元帅”称号,因为屋大维有元首的头衔当却没有真正称王,所以史书上把从公元前27年1月13日开始他的统治形式称为“元首制”。

在元首制下,君主拥有一切军事、行政、司法、财政和宗教大权,元老院与共和制已是名存实亡。所以元首制也成了罗马共和国最后的葬礼与罗马君主制诞生的标志。

16、底比斯方阵:伊巴密浓达训练了一批精兵,专门布在方阵的左翼。而且,通常来说,希腊重装步兵方阵有8到12排,然而伊巴密浓达方阵的左翼居然达到了50排。开战之后,左翼冲锋,而异常薄弱的右翼主要采取守势,这样一来,敌人的右翼就会被首先击垮,从而导致全军溃退

17、腓力二世:腓力二世(前382年–前336年;)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

腓力二世年少时曾在底比斯做人质,与底比斯政治家厄帕米农达等人有过交往,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也熟知希腊各邦的矛盾。执政后,

政治上:通过控制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加强王权;

军事上:进行军事改革,以底比斯方阵为模型创造了马其顿方阵,并建立了强大的海军;

经济上:用过发行金银币与波斯等国进行贸易,从而大大提高了马其顿城邦的实力。

腓力二世在位的20多年间,使马其顿由一个内乱不止的小国崛起为希腊城邦的首领,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累计了巨大的潜力,为其子亚历山大的对外征服准备好了充分条件。

18、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波斯与雅典在希腊雅典城的马拉松平原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再次入侵希腊。这一场战争中,米太雅德指挥雅典军队及普拉提亚援军共10000重甲兵,在马拉松平原迎战波斯大军。米太雅德采取了密集方阵队形,并以两翼包抄的战术击溃了波斯军。马拉松战役是希波战争开始的标记,而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无不增强了希腊人民反击侵略,誓死捍卫民主和平的信心。【腓力庇德斯,马拉松的由来】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失败原因:

⑴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势力根深蒂固;

⑵改革所依靠的力量太弱小,且容易产生分化,使原本支持改革的军队、官僚奴隶主离开了改革,从而削弱了改革阵营的力量;

⑶没有为广大人民带来利益,得不到他们的支持;

(4)外部环境的不断紧张,如西亚强国赫梯的崛起,威胁埃及霸权。

(5)埃赫纳吞的接班人的无能,背弃了改革

2、简述学术界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起源的争论:

雅典民主政治起源的三种观点:(1)梭伦是民主政治的建立者:a、斗争矛头指向贵族寡头政治;b、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始以民主、自由作为基本的原则;c、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开始成为家最高权力机关,官职由公民选举产生;d、城邦统治者循法治而非人治。

(2)克里斯提尼确立了民主政体:a、10个新地区部落代替传统4个血缘部落,沉重打击了氏族贵族,雅典的国家组织由于肃清了氏族关系的残余而得以确立;b、10个新选区选出的五百人会议代替了原来的四百人会议,在某种意义上说起到了雅典政府的作用;c十将军委员会的设立在军队中也加强了民主性;d、“陶片放逐法”的实行,对不受平民欢迎的贵族政治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广大公民在政治方面的发言权。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摧毁了氏族贵族的势力,使平民获得了更多的权益,雅典从此成为一个奴隶主民主共和国。

(3)、民主政治最终由厄菲阿尔特与伯里克利确立:厄菲阿尔特与伯里克利改革进一步削弱了高级官吏的权力,解决了公职人员的津贴问题,使得各个财产等级的公民都能发挥一定的政治作用。自此之后,三个重要的民主机构,即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独立自主地承担其处理国家一切重大事务的责任。

3、简述马略军事改革:

背景:为了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以及加强武装政治力量和扭转军队腐败的局面(朱古达战争的失败暴露罗马贵族将领的腐朽无能和罗马军队的堕落),于公元前107年当选执政官的马略着手改革。

内容:

第一、放弃服兵役财产资格的限制,以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

第二、改革军团组织。

第三、统一武器装备。

第四、严明军纪。

意义:

第一、扩大了军队来源,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部分解决了小农破产后的谋生问题。

第三、改变了罗马军队的性质。

第四、军队职业化有助于军事统帅个人独裁的发生。

4、简述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线索:

(1)早期王国时期:出现了国家形式,并开始了统一运动。

(2)古王国时期:埃及历史进入了统一时代,王权得到加强。

(3)中王国时期:重新进入大一统时期。

(4)新王国时期:埃及历史进入极盛时期,对外进行多次征战,建立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5)后王国时期:依次经过了波斯人、亚历山大、托勒密和罗马的统治。

5、简述希腊殖民运动原因:

(1)人口增长带来的生存压力

(2)耕地不足与生存空间的需要

(3)土地兼并破产失地而到海外寻找土地

(4)平民与贵族斗争失去公民权很多,为了生活他们向海外寻找土地【社会矛盾】

(5)大殖民还与当时城邦内部激烈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相关[政治斗争]

(6)遇到严重灾荒时,殖民海外以求渡过难关

(7)工商业发展寻求原料和开辟市场

补:具备了扩张的技术条件

6、简述罗马早期平民反对贵族斗争原因、经过及影响:

(1)原因:罗马共和国成立后,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①政治:贵族牢牢把持国家大权平民则被完全排斥政治之外

②经济:贵族不仅占有大量土地,而且享有公有地的分配和使用的权利,平民不仅不能参加公有地的分配和使用,而且由于共和初年的频繁战争而导致破产、失地,有的沦为债务奴隶,有的被卖往国外

③社会、法律上:贵族靠自己的特殊地位和特殊权,肆意加害平民,而平民被视为卑贱之人,不能与贵族通婚。

(2)经过:①公元前494年,设立平民保民官。

②公元前474年,平民争取设立了平民会议,

③公元前451-前450年颁布《十二铜表法》

④公元前449年,一项法案规定平民决议适合于一切罗马公民,设立新的公民大会,特里布斯大会。

⑤公元前445年,坎努利优斯法案。第二年,设军政官职位。

⑥公元前376年,李锡尼和塞克斯图法案

⑦公元前326年,“波提利阿法案”。

⑧公元前287年,“霍腾西阿法案”。标志平民斗争的结束。

(3)影响:经过长期争斗,平民终于获得了一定胜利:

①政治上:平民能够担任各种官职,并可以与贵族通婚,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自由民内部关系得到调整,扩大了罗马共和国的基础;

②经济上: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使平民摆脱例如沦为奴隶的命运,公民权利得到了保障,维护了罗马的小农经济

③新官职的设立和新法律的颁布,使罗马共和国上层建筑日益完善,更加适应奴隶制经济的需要

④军事上:小农经济的稳固为罗马提供了稳定的兵源,使国家的军事力量有所增强,对于罗马对外扩张提供了稳定的公民兵来源

但是,土地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公民的经济地位,平民参政也只是对于平民上层而言。

7、简述希波战争中希腊胜利原因:

(1)政治制度的差异:希腊对波斯的胜利实质是民主制度对专制制度的胜利。

(2)希波战争中波斯后勤补给困难,而希腊军在本土防御且人数少,后勤补给充足

(3)自然环境的影响:希腊独特有利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以及波斯人不熟悉希腊地形(4)希腊将领们在军事战略上的成功谋算以及战士们为抵御侵略的浴血奋战

(5)希腊城邦独特的宗教信仰,认为天神会庇佑希腊取得胜利

8、简述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

(1)奴隶制和奴隶制经济为古希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基础]

(2)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及高度发达的民主制度为文化的发展制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社会政治基础]

(3)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离不开对东方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

(4)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古希腊民族不知困难、敢于进取的精神,从而有利于创造辉煌文化

(5)古希腊独特的宗教特点及良好的宗教氛围为古希腊涌现大批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创造了条件

(6)古希腊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是一个博采众长,擅长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和形成自己民族特点的民族

(7)古希腊“商业民族”的特性对丰富和繁荣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9、简述戴克里先改革:

戴克里先改革是指在公元3世纪末的罗马帝国,统治者戴克里先为加强统治而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

(1)废除元首制,实行更具有专制色彩的多米那特制;

(2)将帝国划分为四个部分,实行四帝共治制度;同时也将全国划分为100个行省,实行军政分离;

(3)为增加财政收入而改革币制和进一步剥削农民;

(4)宗教上,进一步打击新兴的基督教

影响:戴克里先的改革完成了帝国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并使之系统化,标志着罗马帝国从

元首制时期过渡到君主制时期。但是其改革没有达到加强统治,富国强兵的目的,反而造成了罗马帝国的分裂,与人民的流离失所。

10、简述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是指罗马与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地区的霸权而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进行的三次战争,延续一百年,历史上称这场战争为布匿战争。这三次战争分别是

(1)公元前264—241年,双方为争夺西西里岛而进行的

(2)公公元前218年,迦太基人反击罗马,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201年)。战争之初,迦太基人在其著名军事领袖汉尼拔率领下连连获胜,但由于孤军深入,补给困难,战斗力逐渐衰弱。前204年,罗马派军进攻迦太基,前202年,双方在迦太基南部的札玛附近发生决定性会战,迦太基战败。次年,被迫求和。

(3)第三次是公元前150年——146年,罗马为完全称霸地中海,而向迦太基发动的侵略战争。三次布匿战争的结果都是罗马获胜,而随着第三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的灭亡,罗马终于成为了地中海独一无二的霸主。

11、简述古代希腊早期僭主政治:

僭主政体兼具君主专制和民意两个方面,是早期王政时代向民主政治过渡的形态。希腊早期的僭主政治取代的是贵族寡头政治,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贫困的农奴和平民,这部分人在经济上遭受贵族的残酷剥削,政治上又毫无权力。

作用:

(1)早期僭主政治在希腊贵族寡头制和民主制度之间起到了过渡作用

(2)在一定程度沉重地打击了贵族的势力,提高了农奴和平民的阶层的地位,大大推动工商业的发展和城邦的繁荣

(3)早期僭主是出于维护其独裁统治的目的才对平民阶层有所让步,其根本宗旨还是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

12、简述佛教教义:

佛教最根本的教义是所谓四谛(四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宣扬所谓八苦,“集谛”说明产生苦的原因在于有欲爱(渴望)。有欲爱便有行动,有行动便造了业,造了业便造了今后的因,于是因果不断,生死轮回不已。“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在于消灭苦,认为灭苦的关键在于消灭欲望。“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理论上理解佛教宣扬的教义,一方面从静坐中体验佛教所宣扬的境界。

此外,佛教还宣扬“众生平等”说。

佛教的教义虽然在轮回转世说上与婆罗门教相近,但它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神能主宰人的命运,不承认婆罗门的经典、祭司和祭祀有拯救人的作用,从而否定了婆罗门教和婆罗门种姓的权威,因此佛教成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重要派别。

三、论述

1、论汉谟拉比法典特点:

(1)、法典根据人民不同的等级实行不同的规定:

法典把巴比伦人分为三个等级:①阿维鲁,为有公民权的自由民。②穆什根努,为无公民权的自由民。③奴隶,是完全无权的人。三个等级的人的法律地位完全不同,所享有的法定权力和应履行的义务也不同;

(2)、法典涉及内容广泛,包括诉讼与审判、盗窃处理、租佃与雇佣、商业与高利贷、婚姻与家庭、遗产继承与转让、伤害与处罚等方面;

(3)、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的分化

法典中说到宫廷奴隶、穆什根努的奴隶和公民私人的奴隶。当时除王室占有大量奴隶外,私人占有的奴隶也比以前增多,且奴隶是可以买卖的私产,奴隶劳动不仅用在王室和神庙经济中,在农业、手工业、家内及公共工程中都有使用。奴隶制的发展必然引起自由民的进一步分化。当时高利贷十分盛行,法典还规定了利率。但借债要有人质,这样就出现了债务奴隶。如果人质原来就是奴隶,债主可任意转卖,如果人质是自由民,法典规定他要为债主劳动三年,第四年释放。

(4)、法典的阶级性

汉漠拉比法典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①它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②它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权。法典规定,窃贼要处死或处以重罚。法典本身证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实质

(5)同时汉谟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并保存至今的法典,而且能较全面地反映古巴比伦王国的情况。

2、论格拉古兄弟改革原因、内容及影响:

(1)、原因:(1)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农民的破产,使公民兵制度和共和国社会政治基础遭到破坏

(2)失地破产农民强烈要求充分土地

(3)统治集团内部有识之士想解决土地问题缓和自由民内部矛盾以扩大兵源,增强军队战斗力。

内容:A、提比略提出土地改革法案,规定每户家长占有公有地限于500犹格,每户占地总数不得超过1000犹格,超占部分收归国有,划分为30犹格的分地分给无地农民(由三人委员会负责分配土地)

B、盖约颁布殖民法、粮食法、军事法、小亚细亚行省包税法、审判法等法律(继续推行其兄

法令)

影响:

(1)使8万农民分得土地,改善了平民是生活条件,缓和了土地兼并;

(2)打击了元老贵族势力,促进了民主派发展;

(3)保护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4)抑制豪强势力,限制了其特权;

(5)提高了骑士的政治、经济地位,促进骑士阶层力量壮大;

(6)鼓舞并促进意大利人争取公民权的斗争;

(7)修建道路,建设交通网络,一方面使部分无业贫民就业。另一方面一有利于工商业和国内贸易的发展;

(8)改革试图通过恢复和保护土地所有制的方面来限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恢复公民兵制度,从维持共和制度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3、论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及其现实启示:

(1)公元前594年,为挽救雅典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危机,缓和矛盾,梭伦进行了改革,这次改革包括废除债务制度、设置新的行政机构等,,从而恢复了雅典的小农经济,扩大了雅典的社会基础,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随着梭伦的出走,庇西特拉图及其儿子希比斯在希腊建立起了僭主政治。僭主政治要求统治者建立起专制统治,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在庇西特拉图统治期间,雅典的经济仍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为雅典政治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3)在僭主政治被推翻后,雅典进入了克里斯提尼时期。克里斯提尼在雅典进行改革,颁布了陶片放逐法和建立新的部落制度和十将军制度等,从而削弱了贵族的影响,提高了平民的地位,确立了古典时期雅典的基本制度。而且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也是雅典民主最终形成的标志。、

(4)抗击波斯的侵略,取得希波战争的胜利,避免了雅典沦为殖民地,保卫了雅典民主,而且希波战争的胜利,提洛同盟的建立,使得雅典的实力大增,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5)雅典在公元前5世纪50年代,经过了厄菲阿尔特和伯里克利的改革,这些改革大大地

推进了雅典的民主化,使雅典民主达到最盛,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6)公元前431年—前404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了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这一场战争的结局是雅典惨败,不仅使雅典丧失了大量人力物力,更危及雅典的民主政治。虽然此时雅典的民主政治依旧巩固,但是公民的爱国热情已经下降,城邦之间的内部矛盾也在快速发展。

(7)随着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的兴起直到公元前338年,雅典战败于马其顿,雅典民主政治就此划上了句号。

启示:在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下,人们的个人自主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每个人都奋发向前,希望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造就了辉煌的希腊文化。所以当今的社会应该要给人们制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人们能够自由探讨,自由发展,从而为国家做出贡献。

4、论早期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

(1)、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出现于一世纪,最初发生于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的犹太人团体之中,产生的背景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犹太人的犹太教中有种传统思想,相信上帝耶和华将会派“救世主”来拯救犹太人脱离苦难。但犹太教有不能适应罗马各地各种受苦受难人民需要的一面,于是新产生的基督教不再是犹太人的宗教,而成了没有民族界限的,能吸引各种受苦受难者的宗教。基督教最初作为群众运动而产生,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就可成为教徒。早期教徒不分种族,不歧视被压迫阶级,因而很快传遍帝国的城市和乡村。

(2)、基督教的传播和演变

罗马统治者企图用强权消灭基督教,但未得逞。随着奴隶制危机的加深和罗马皇帝残暴统治的强化,基督教日益发展起来,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给予教会和教士许多权利,拥有自己的土地,免除赋税和劳役。

5、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1)根本: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2)经济危机:①农业的衰落,进而危害到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城市的萧条②隶农制的危机:;隶农—农奴的转变

(3)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①帝国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激烈,帝位更迭频繁,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势力称雄②政治腐败透顶,竭力维护其腐朽统治③罗马帝国奴隶、隶农合各类劳动群众不断反抗

4、罗马政体的变换:由共和制变成了君主制

5、外部:日耳曼人等蛮族的入侵

6淫风盛行、纵欲使得人口减少是古罗马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6、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而首陀罗更是一些接近于奴隶的人。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影响:①造成社会结构刚性,劳动力结构僵化。且阻碍劳动力身体素质与文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劳动力素质低下,不利于经济发展。

②种姓制度与村社制度一起,构成了印度社会两大不可动摇的支柱,使得印度在几千

年的时间中统治者换了很多,却从未动改变过印度的社会,使印度社会处于一种帕累托次优的状态。

③不利于民族团结,也是印度屡次被外族入侵征服的原因之一。

补:印度历史文化特点:

1、长期分裂割据

2、宗教盛行(婆罗门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中古印度教、佛教等)

3、不注重自己的历史

4、种姓制度

5、农村公社长期存在

6、人种民族众多

7、论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军事扩张:

新王国时期。埃及国内局势还不稳定,不仅北方三角洲地区尚未稳定,就是南方也曾爆发过几次起义和爆动。

雅赫摩斯在稳定内部的同时,开始了对外侵略战争。雅赫摩斯及其继承者都曾进军努比亚,图特摩斯一世时期不仅再次掠夺了努比亚,而且北进到了幼发拉底河和北部叙利亚。

图特摩斯三世时,埃及对外扩张达到了顶峰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他的《年代记》里详细记载了他历次侵略的“战果”。特别记述了对西亚的战争情况,他多次进兵西亚,不仅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而且迫使米坦尼等国与埃及交好,送来礼物。在西亚的影响也到达顶峰

经过多年侵略战争,埃及在公元前两千年代下半叶形成为一个地跨北非西亚的奴隶制帝国,成为了西亚北非最强大的国家。

新王国成功扩张的原因

(1)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要求获得更多的奴隶、原料,扩大对外贸易,以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2)在长期与喜克索斯人斗争中,法老建立了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成为成功扩张的有力物质支柱

(3)从国际形势看,当时西亚北非没有一个国家能和埃及抗衡,这是侵略成功的外部条件。

8、论凯撒改革:

背景及目的:在前三头联盟中的庞培及克拉苏先后去世后,凯撒成为了罗马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压制元老院,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巩固统治,凯撒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措施:①首先,凯撒为了巩固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给8万名老兵分配了土地。

②其次,改革元老院,把一些非贵族出身的人塞进元老院,将元老院的人数扩大到900人.

③授予一些行省城市以自治市地位,给予一些行省居民以罗马公民权。

④以固定税款代替农业税,改由国家直接征收。

⑤最后,颁布新的法律,严惩贪污的行省总督。

对于罗马的城邦制度来说,凯撒的统治和改革无疑又是一次沉重打击。凯撒集大权于一身的做法,直接违背了罗马共和国的分权与任期有限的制度,极大破坏了共和制度;将公民权扩大到行省的做法,使城邦直接参与体制的局限性更加暴露,因为行省的居民几乎没有可能放弃自己的工作到罗马来行使他们的公民权。至此,罗马共和国的灭亡几乎不可逆转。

但是,长期的共和传统,绝不是一次改革就可以埋葬的,尤其是那些有政治参与欲望与利益受到损害的贵族,对凯撒的独裁统治更加不满。即使是普通的罗马人,也没有接受君主制的心理准备。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期末复习提纲

2018年八年级上册政治人教版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投身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过程。我们要主动认识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发展。本单元从现实和虚拟两个角度来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1.1我与社会 ※1.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 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就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社会 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3)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参加社会生活的意义 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的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1.2 在社会中成长 ※1、养成亲社会行为行为的原因(或意义)P8 (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系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2、怎样理解人的社会化?(为什么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化?) (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的人的过程。 (2)、人的成长是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逐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3)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怎样培养亲社会的行为? (1)、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培养, (2)、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 (4)、参与社会的过程,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2.1.1网络改变世界 1、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的表现) (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结交朋友、査阅 资料、学习新知、购买物品、求医问药、休闲娱乐,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人财物的流动,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经济发展生平; (2)网络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互联网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促进了创新资源的合作与共享。 3、怎样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P12---16 网络的好处: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网络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网络的弊端: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耗费人们的时间,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 (3)网络中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个人信息容易被泄露。 4、我们应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 ①密码要有差异;②要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③慎重填写问卷;④不随意留联系方式;⑤电脑要安装防火墙。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2.1.1网络改变世界 1、如何合理利用网络?P17--20 (1)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该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该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3)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4)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5)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完整word版)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1]

世界上古史习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类形成的具体过程,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 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石块和木棒,并采集植物,扑捉小动物,最后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影响到身体构造上的一系列变化,而大脑和感觉器官也日益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2、氏族是怎样产生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及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危害,人们排斥了血缘群体内部的通婚,进行族外通婚形成了氏族。母系氏族的特征是,实行群婚,世系按母系计算,有管理机构。 3、分析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陶器的广泛使用和磨光石器的流行,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 4、综合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的原理。 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个体劳动和私有制,出现了贫富分化,有了战俘奴隶和债务奴隶,产生了贵族、平民和奴隶的阶级差别,产生了暴力机关。 5、阅读下列材料:“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四卷,第161页。 回答问题:(1)马克思、恩格斯这段话主要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期?从氏族公社向阶级、国家的过渡。(2)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从国家产生的原因、过程、类型及国家的职能分析。 6、简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农业革命导致又一次人口爆炸,其规模可与随人类形成而出现的人口爆炸相比。在旧石器时代,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不断改进工具,使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相应增加。约100万年以前,猿人的人口数还只有125000,可到了距今1000O年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的人口数已上升到532万,约增长42倍。现在,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一定地区的食物供应量比过去更多更可靠,因此,人口数的增长也比过去更迅速。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 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回答问题:结合该段文字分析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新石器时代初期人工裁培植物获得成功。这样,家畜饲养业和农业便发明出来。人类从此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从游荡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生活方式,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历史意义可与近代机器革命相提并论。因此这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被称作“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周启迪《世界上古史》,第18页回答问题:(1)新石器时代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时段?约11000年前 (2)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有哪些方面?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生产者: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3)生活资料方面:较多依靠、适应自然→利用、改造自然;4)在农业生产基础上,人们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等现象的观察,积累经验,产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新的高度;5)为以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创造条件: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人口较大增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完整版)《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1

《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设计心理学适用层次、专业: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 学时:32 学分: 3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 设计构成 一、课程的教程目标与任务 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工业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本课程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研究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产品需求的心理,及其通过意识如何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 通过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可有效探索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关系的方法,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以实现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的目的。 二、课程讲授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设计心理学概述(4学时) 1.具体内容:设计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发展历史等。 2.基本要求: 了解并掌握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分类初步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领域,并在设计中广泛拓展思路,提高设计的创新能力。 3.重点: 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分类初步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领域。 4.说明:提高设计心理学的思维拓展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中的感觉和直觉(6学时) 1.具体内容: (1)围绕“视觉生产的设计”剖析用户的感觉和知觉。 2.基本要求: 对用户的感觉和直觉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应用于产品设计实践。 3.重点难点: 重点:感觉

难点:知觉和知觉模式 4.说明: 通过图片测试知觉,通过测试让学生熟悉知觉模式。 (三)认知与学习(4学时) 1.具体内容: 人的认知理论以及人的记忆相关概念。 2.基本要求: 掌握设计中的识别理论、记忆的三级模式、以及人的学习策略,可用性设计。 3.重点难点: 识别理论、记忆的三级模式、以及人的学习策略。 4.说明: 设计心理与需求心理的内在交互思维模式及思维判断,最终使工业产品设计具有 可用性。 (四)设计情感(6学时) 1.具体内容: 情绪与情感的界定,情绪的表达以及情感的特殊性和层次性。 2.基本要求: 掌握情绪有哪些作用,理解设计情感的特殊性,结合设计实践,明了情绪体验在设计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 重点:情绪与情感的定义。 难点:情绪产生依托情感表达。 4.说明:情绪与情感的心理交互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产品设计,最终影响到消费者。(五)情感设计(8学时) 1.具体内容: 情感肌肤、情感的设计策略以及设计情感的表达。 2.基本要求: 掌握通过设计使人们产生快感和恐惧感的几种方式,并能够运用典型设计作品加以说明,理解产品的“使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

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 1.2017年12月18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本次发布的十大网络用语依次为:“打call”“尬聊”“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皮皮虾,我们走”“扎心了,老铁”“还有这种操作?”“怼”“你有freestyle吗?”“油腻”。这些网络用语多为社会热点新闻、新知识、新观点的浓缩或概括。这表明()A.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B.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C.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2.2017年11月11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暨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拉开帷幕,大会吸引众多国内外诗人、酒商代理参与,将中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促进了诗歌的推广和酒文化的发展,彰显了酒类产业的文化价值。这体现了() ①中国诗歌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②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④诗歌文化的推广决定了精神生活质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我国将进入汽车社会。“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是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规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B.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C.汽车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D.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一次讲演中提出:“衡量我们国家强大不强大,不是有几颗核弹,不是GDP,不是最高大楼在不在中国、最大的广场在不在中国,而是最完美、最吸引人的文化是不是在中国”。上述材料说明( )

初二下学期政治期末复习提纲

初二下学期政治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一单元 1、我国的国家性质(p4)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现阶段我国的人民包括(p4)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注意,不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公民有: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 ②拥有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③分裂国家的人 ④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3、人民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p4) (主人翁地位的表现:平等地享有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4、什么是公民权利;什么叫公民的基本权利?(p5) 公民权利指的是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 由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5、人民和公民有何异同,我国的公民包括哪些人?(p6) 人民是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 公民则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中国公民:必须要有中国的国籍才能算是中国公民。(有些超生的中国人口没有中国国籍,所以不能算是中国公民) 6、我国公民的权利是如何得到保障的(p7) 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立法保障:就是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运用国家强制力加以维护。司法保障:是指通过法律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 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p9) 公民的基本权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具体包括:①平等权②政治权利和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人身自由权利⑤……⑨ (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 8、公民应该这样正确行使权利?(p10--11)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 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④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9、如何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P11页) 第一,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来侮辱、诽谤他人。 第二,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学前心理学大纲.doc

《学前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XXXXX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学时/学分】34学时12学分 【实践学时】0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课程定位:《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基础理论课的特点。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教学目标:本课程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先修课程:学前卫生学。 后续课程: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说明 改变传统的单调讲授为主的方法,辅以幼儿园丰富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教 学内容。此外,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说明 (1.关于考核方法的说明 2.出勤、提问、作业、实验、测验、期末考试等各占比例的说明3.其他必要的说明) 《学前心理学》是考试课,考核方式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根据平时学生的上课情况、提问(10%、作业(30%及卷面考试成绩(60%综合评定。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指导书) 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张丽霞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八月第一版。 参考书目:《学前心理学》陈帼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执笔:吴恒(课程负责人) 审核:吴恒(教研室)

高二政治必修四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高二政治必修四期末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一位著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的未来的。这是因为( ) A.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B.哲学只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某人得了重病,大家劝他去医院检查,可是他说:“这都是命啊,是由天注定的,我何必与天命作对呢。”结果,这个人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由此可见 ( )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②自发的世界观不利于更好地生活③生活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B.①④ C.①③D.②④ 3.我国的许多典故中包含着深邃的哲学道理,下列成语中正确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是() A、掩耳盗铃 B、望梅止渴 C、画饼充饥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可见 ( ) ①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②声称者的“行”带有自发唯物主义的倾向③声称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脱节的④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A.③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④ 5.“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与“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所蕴含的哲理 ( ) A.两者共同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B.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前者揭示辩证发展观,后者揭示辩证联系观 D.前者是朴素唯物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其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三大自然科学的发现是 ( ) ①细胞学说②生物进化论③能量守恒定律④地质学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李强在学习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之后,做适应性练习时,遇到一道题,感觉有点难度,要求选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的联系的选项。你能否帮助他选出下列四个选项中的正确选项 ( ) 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的学说 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的巅峰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是其直接理论来源 8、甲、乙两位同学就物质概念进行了辩论。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说法,在你看来评价正确的应是() A、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B、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C、两者各自片面地强调了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D、两者都是正确的,前者是就物质的概念而讲的,后者是就具体物质而言的 9.最近,“土豪”“高大上”“点赞”等流行语爆红,其背后无一不是对当下社会某种现象的理性思考。

高一下学期政治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课 1、国家性质、本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人民民主的两个特点(广泛性、真实性)。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为什么和怎样坚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力和自由,必修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基本原则)。 第二课 1、直接、间接、差额、等额选举的优点局限性(选择题)。 2、公民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和怎样行使选举权。 3、民主决策的方式、意义;民主监督的途径、意义;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 4、村委、居委的性质(选择题)。 5、有序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公民怎样做到有序的政治参与。 第三、四课 1、政府为什么这么做(或者:政府这么做得依据、上述材料反映了体现了那些道理)。 2、政府怎么做(总结的怎样做到人民满意的六条)。 3、政府的基本职能。 4、依法行政为什么和怎样做到依法行政;对权力制约和监督为什么和怎样做;阳光工程的意义。 5、政府的权威如何体现出来;怎样树立政府的权威。 第五课 1、运用我国政体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这么做得原因,或者:上述材料体现了/反映了政体的那些相关知识。(答案是上课总结的大综合题,包括国体、人大的性质权力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大代表的性质职责权利义务,民主集中制原则、政体的地位等)。 2、为什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六课 1、为什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2、党为什么这么做(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地位、出发点落脚点、执政方式、民主集中制)。 3、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政协的性质及职能。 4、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第七课 1、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及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2、怎样处理好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我们为什么能处理好民族关系)。 3、自治机关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世界古代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刘家和主编:《世界上古史》(修订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2.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3. 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4. 朱龙华著:《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 周启迪著:《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6. 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7.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8. 顾銮斋、夏继果主编:《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9. 晏绍祥:《世界古代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 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1年。 12、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 13、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重庆出版社,1982年。 14、北师大历史系世古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编》,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 世界中古史参考教材及基本参考书 1.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 黄洋、赵力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5.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两卷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西方心理学史知识提纲汇总

---------------------------------------------------------------最新资料推荐------------------------------------------------------ 西方心理学史知识提纲汇总 第一章: 西方心理学的建立一、冯特的主要理论观点及评价。 (一)冯特的心理科学观 1、心理学与科学: 心理学可以成为一门实验科学。 2、心理学与哲学: 认为心理学虽然独立于哲学而成为一门科学,但不能完全脱离与哲学的关系。 3、心理学与生理学: 认为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心理学所用,但反对把心理现象还原为生理现象。 4、心理学的理论应用: 不反对应用研究。 但更重视理论。 (二)冯特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直接经验 2、研究方法: 实验的内省法(指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我的心理过程,以消除主观内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冯特论经验的分析与综合 1、要把意识分析为心理元素,但主张意识是一种过程,心理元素也是一个过程。 2、认为基本的心理元素有感觉和感情。 1 / 3

3、用联想、统觉、心理复合的规律来说明意识的整体特点。 (四)冯特论情绪和意志 1、情绪是由不同的情感结合而成 2、意志同情绪具有密切联系,意志在本质上是感情性质的(五)冯特的民族心理学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同语言、神话和风俗习惯等社会产物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社会产物的分析,推演出高级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民族心理学是一种关于语言、神话和风俗发展原理的研究。 (六)对冯特的评价优点(六)对冯特的评价优点 1、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他大的贡献 2、培养了大批心理学家。 3、在民族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是心理学对文化与心理关系的第一次系统研究。 局限 1、以经验取代客观现实把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2、没有摆脱内省法。 3、理论体系庞杂而又混乱。 二、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内容与特点。 (一)内容:①感觉与知觉的研究②反应时的研究③注意的研究④语词联想研究⑤感情的实验研究(二)特点1、感觉、知觉、记忆、联想等低级心理过程得到高度重视,而思维、想象等高级过程却被忽视了。 2、实验方法中内省的成分比重还比较大。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政治. 含答案

高二思想政治(文)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政治. 含答案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5.本试卷共6页。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第I卷单项选择题 本卷共2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从古到今,各种哲学流派繁多,但无论哪种哲学,都是 ①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时代精神的精华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具体科学的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觉得哲学没有实际效用。哲学对于人生的影响一直都是极其深刻、巨大、久远的,它给人生以心灵上的陶冶、动力上的激励、发展上的指导、境界上的提高。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的未来的。这是因为 A.哲学是对客观存在正确的反映 B.没有哲学理论的民族无法生存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反思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3.唯物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人为自然界立法②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③天地之变,阴阳之化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A.③→①→④ B.①→②→④ C.③→②→④ D.①→③→④ 4. 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 际上就是 A.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5.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祝福别人“万事如意”,在担心一件事情不能成功时又常常安慰自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从哲学上看,“万事如意”与“成事在天”的区别在于A.前者是积极的观点,后者是消极的观点 B.心想不一定事成,天命却是不可违抗的 C.前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前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6.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了哲学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上述事实说明

初二政治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万一中八年级政治下册知识点 (期末复习用) 第一单元 1、我国的国家性质(p4)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现阶段我国的人民包括(p4)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注意,不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公民有: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 ②拥有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③分裂国家的人 ④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3、人民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p4) (主人翁地位的表现:平等地享有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4、什么是公民权利;什么叫公民的基本权利?(p5) 公民权利指的是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 由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5、人民和公民有何异同,我国的公民包括哪些人?(p6) 人民是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 公民则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中国公民:必须要有中国的国籍才能算是中国公民。(有些超生的中国人口没有中国国籍,所以不能算是中国公民) 6、我国公民的权利是如何得到保障的(p7) 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立法保障:就是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运用国家强制力加以维护。 司法保障:是指通过法律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 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p9) 公民的基本权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具体包括:①平等权②政治权利和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人身自由权利⑤……⑨ (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 8、公民应该这样正确行使权利?(p10--11)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 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④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9、如何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P11页) 第一,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来侮辱、诽谤他人。 第二,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10、公民的义务分为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两大类,什么叫法定义务?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p16)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法定义务,也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法定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具体内容在课本上划记,共6条) 11、什么叫道德义务,道德义务有什么作用,我国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p17) 指社会成员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2、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P14—15页) ①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因为这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③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

世界古代史复习资料

第七章亚洲名族大迁徙和欧洲的法兰克国家 名词: 1.《萨利克法典》:法兰克人古代习惯法汇编,墨洛温王朝初期国王克洛维(481—511年)在位晚年用拉丁文编成,共65章,后又有增补。法典反映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初期的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以及农村公社的经济生活与风俗习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2.民族大迁徙:公元4—6世纪,处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日耳曼部落,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向罗马境内大规模的迁移过程,历史称作民族大迁徙。从376—568年,前后近二百年。民族大迁徙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并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些日耳曼人的封建王国。 3.凡尔登条约:于843年8月正式签订,条约规定虔诚者路易去世后其三子三分查理曼帝国的具体事项,其中长子保留皇帝头衔,兼任意大利国王,领地为“中部法兰克王国”,三弟成为法兰克王,统治莱茵河以东地区,幼弟秃头查理为法兰克王,其统治区轮廓近似中世纪法国。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4.采邑制改革:没收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土地,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贵族和教会,采邑的受领者必须为赐予者服骑兵役,并向他宣誓效忠,采邑的赐予者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领受着,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采邑封分,只限终身,不得世袭。这一改革是查理·马特为了加强王权、强大国家军事支柱而采取的,它加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奠定了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为组建新行的骑兵创造了条件。 问答: 1.名族大迁徙的意义: ①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变迁,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 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②罗马帝国晚期,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欧洲民族大迁 徙具有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进步性质。 ③日耳曼人进入西罗马帝国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日耳曼人摧 毁了西罗马的国家机器,为封建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罗马因素日、耳曼因素各含那些? 罗马因素:①农业中生产力的新发展、新技术新农具的出现。

高中政治必修四期末测试题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求真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价值追求。但真相往往不是漂在水上的浮萍,也不是清澈溪流中触手可及的卵石。深一点,才能真一点。“从地里长出来的”记者陈中华坚持用脚跑新闻,向我们诠释一个并不深奥的道理:“真一点”是价值观,“深一点”是方法论;“真一点”是新闻追求,“深一点”是现实路径。这一道理的哲学依据是【】①学好哲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③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新闻的发源地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爱因斯坦曾经说:“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表明【】 A.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B.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具体科学研究某一特殊领域,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没有哲学观点的具体科学和没有具体科学材料的哲学都不是科学 D.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哲学也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阅读材料,回答3~4题。 3.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A.机械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4.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称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是因为赫拉克利特【】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 B.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 C.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D.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5.电影《画皮》的主题曲《画心》中唱到:“看不穿是你失落的魂魄,猜不透是你瞳孔的颜色,爱如生命般莫测,你的心到底被什么蛊惑。”从哲学上看,歌词体现的观点【】A.属于不可知论 B.否认了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C.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 D.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6.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问”,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表明【】 ①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②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③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哲学的显著标志 ④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其本意是指【】

大学历史专业世界古代史的练习情况总结复习资料

世界古代史的复习(一) 世界上古史的范围 世界上古史的范围,就时间而论,始于人类的产生(大约300多万年前),终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中间以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点。 ?就地域而言,原始社会史运用世界各地的典型资料,综合说明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奴隶社会史则主要叙述埃及、西亚、印度、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中心地区的历史。 大河文明 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 地理特征:濒临大河流域 经济特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组织特征:相对封闭的村社 政治特征: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一、古代两河流域: 1、地理位置: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2、地理特点和文明特征: 1)两河定期泛滥带来充沛的水源-----灌溉农业发达 2)地势平坦容易受到外族入侵----王国更替频繁, 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3、文明成就:苏美尔人作为两河流域的文明奠基人 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1)文字:楔形文字 2)文学艺术:《吉尔伽美什》 3)法律:《汉莫拉比法典》 二、古代埃及: 1、地理位置: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2、地理特点和文明特征: 1)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充沛水源----适宜农业发展 2)狭长河谷地带----提供相对安定发展环境,有利于保持统一 3、政治制度:法老神权专制统治 4、文明成就: 1)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法老专制特征、来时信仰产物) 2)文字:象形文字(文字特点:与具体事务形态相像;书写复杂难懂,随古埃及国家的衰亡而逐渐消亡) 三、古代印度:

1、地理位置:南亚,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 2、种姓制度: 1)形成:雅利安人对印度居民的征服,用种姓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雅利安人的征服对印度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转折,同时对雅利安人社会自身也产生了反作用。使得雅利安人生产方式从游牧转变为农业,雅利安人内部的氏族社会解体,引发内部出现等级划分,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四个种姓。 2)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隔离,阻碍社会流动,引起各阶层不满。 3)佛教产生:公元前6世纪,列国纷争,社会剧变,刹帝利和吠舍地位上升。佛教创立。乔达摩悉大多主张“众生平等”;公元前3世纪,佛教向外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 四、美洲印第安文明: 1、玛雅文明:发端于公元前2500年,有美洲的希腊之称,地理范围在中美洲。在农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等。 2、阿兹特克文化:发端于12—15世纪,位于墨西哥,主要成就是建立了阿兹特克帝国 3、印加:发端于15—16世纪,从南美安第斯高原兴起,扩展成为以秘鲁为中心的辽阔帝国 五、古代黑非洲: 1、地理特征及其影响:被撒哈拉沙漠与海洋相隔,导致黑非洲与其他文明区域较少联系,发展缓慢。但在东北部非洲与埃及、西亚联系比较密切,形成了较高程度的文明。 2、东北非: 1)麦罗埃文明:公元前590年—公园4世纪,受埃及文明影响较大。有发达的冶铁业,黄金开采量大,陶器比较著名。 2)阿克苏文明:公元前后兴起,主要特征为:地处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交通要冲,与各种文明交融,贸易发达。 3、南部黑非洲:大津巴布韦:公元 4、5世纪—--14、15世纪,以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遗址而著称。 六、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爱琴文明: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蓝色的海洋文明”的特点是经济上以商品经济为主,政治上拥有议会体制。 ?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2、希腊文明的产生得益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①多山、多港、多岛,地少人多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小国寡民。 ?②海外贸易兴盛,殖民及其他经济、文化交往活动,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较早接受平等互利观念,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③殖民扩张促进希腊各地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发展,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 3、古希腊城邦及公民 1)古希腊城邦 ?含义:希腊的一种国家状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实质:公民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福建省高教自考《心理学史》课程考试大纲笔记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心理学史》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心理学史》是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能够了解西方心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掌握心理学发展的思想、理论以及历史规律,提高考生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考生重点掌握考试用书的绪论、第一篇(第一章至第十一章内容),教材其它内容只作一般了解,不作考核要求。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如果说普通心理学是对心理学研究范围和内容的横向展开,那么心理学史则是从纵向探讨心理学思想或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与规律问题。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的关系;初步了解心理学史的范围与内容;认清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明确关于心理学史的编撰学原则。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心理学与心理学史 识记:(1)普通心理学是对心理学研究范围和内容的横向展开,那么心理学史则是从纵向探讨心理学思想或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与规律问题。 (2)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心理 学的历史被划分为两大时期: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的漫长前科学心理学时期 和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后的科学心理学时期。 (二)心理学史的范围与内容 识记:本书涉及的心理学历史与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西方心理学史(研究西方国家中作为主流心理学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中国心理学史(包括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和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和苏俄心理学史(包括苏联和俄罗斯的心理学,包括十月革命前俄国的、苏联时期及现在的俄罗斯的心理学) (三)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 应用:(1)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现在和未来 (2)心理学史为心理学提高了一种整合力量 (3)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提高理论素养 (4)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培养健康怀疑与批判精神 (四)心理学史的编撰学原则 理解:(1)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 (2)现实主义与历史主义 (3)内在历史观与外在历史观 第一编西方心理学史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古代西方哲学的心理学思想;明确近代西方哲学的心理学思想;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