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必修二试题

高中化学必修二试题

高中化学必修二试题
高中化学必修二试题

第2章第1节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2010年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卷,16)下列关于物质及其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键的断裂和生成都要释放能量

C.很多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伴随有物理变化

【答案】 B

2.下列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有共价键明显被破坏的是()

A.I2升华

B.NaCl颗粒被粉碎

C.HCl溶于水得盐酸

D.从NH4HCO3中闻到了刺激性气味

【解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断键和生成新键都伴随能量的变化,而不管该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过程。因此本题不能错误理解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A中I2的升华是物理变化,共价键未被破坏。B中NaCl是离子化合物,其中只含离子键,无共价键。C中HCl是共价型分子,分子中有共价键。HCl溶于水形成盐酸的过程中发生变化:HCl===H++Cl-,此变化中H—Cl共价键被破坏。D中NH4HCO3是由NH+4和HCO-3构成的离子化合物,NH+4与HCO-3之间的化学键是离子键。NH+4内的原子之间,HCO-3内的有关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是共价键。从NH4HCO3中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发生了化学反应:NH4HCO3===NH3↑+CO2↑+H2O。比较NH3和NH+4、CO2与HCO-3的组成可知,NH4HCO3分解的过程既有离子键被破坏,又有共价键被破坏。

【答案】C、D

3.放热反应一定是()

A.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比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少

B.贮存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AC

【点拨】 放热反应的判断可从能量的变化,亦可从化学反应本质(微观结构角度)上分析。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Q)=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0,所以AC 正确。

4.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或与水发生反应后,溶液温度降低的是( )

A .生石灰与水反应

B .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

C .浓硫酸加入水中

D .硝酸铵晶体加入水中

【解析】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时,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溶解后,会放出热量;浓硫酸加入水中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它们的溶液温度会升高,而硝酸铵晶体加入水中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答案】 D

【点拨】 铵盐晶体溶解于水中,一般吸收热量。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既有化学键的断裂,又有化学键的形成,还有化学能的改变

B .化学反应过程中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则该反应进行后一定是吸收热量的

D .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其稳定性越大,反应越难以发生;物质具有的能量越高,其稳定性越小,反应越容易发生

【解析】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反应后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如碳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加热才能进行,但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量。A 、B 、D 都是正确的。

【答案】 C

6.已知,碳在不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热量;一氧化碳在氧气中能继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热量。反应方程式分别为:( )

2C(s)+O 2(g)(不足)=====点燃2CO(g);

2CO(g)+O 2(g)(充足)=====点燃2CO 2(g)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12gC 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gCO 所具有的能量

B .56gCO 和32gO 2所具有的总能量一定高于88gCO 2所具有的总能量

C .12gC 和32gO 2所具有的总能量一定高于44gCO 2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将相同质量的碳燃烧,生成CO 2比生成CO 放出的热量多

【解析】 化学反应发生后放出热量,则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选项B 正确。由于碳在不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热量,一氧化碳在氧气中能继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也放出热量,所以,C 与O 2反应生成CO 2肯定放出热量,

根据C(s)+O 2(g)(充足)=====点燃CO 2(g)和反应放出热量分析,选项C 正确。若反应2C(s)+

O 2(g)(不足)=====点燃2CO(g)放出的热量为H 1,反应2CO(g)+O 2(g)=====点燃2CO 2(g)放出的热量为

H 2,将这两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得反应:2C(s)+2O 2(g)(充足)=====点燃2CO 2(g),放出的热量为:

H 1+H 2>H 1,D 正确。选项A 不正确,只能说“12gC 和16gO 2所具有的总能量一定高于28gCO 所具有的总能量”,而“12gC 所具有的能量不一定高于28gCO 所具有的能量”。

【答案】 A

【点拨】 (1)对于某个确定的化学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与反应物的用量有关。

(2)对于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燃烧后,生成“中间产物”时放出的热量,一般比生成最终产物放出的热量小,且总能量等于各段反应放出的能量之和。

7.下列对于能量转化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 .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 .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光能

【解析】 白炽灯工作时,电能除了转化为光能以外,还有电能转化为热能。

【答案】 D

【点拨】 D 项中的“全部”二字是判断的主要条件之一。

8.对于放热反应2H 2+O 2=====点燃2H 2O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 2和O 2所具有的总能量

B .反应物H 2和O 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C .反应物H 2和O 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反应物H 2和O 2具有的能量相等

【解析】 2H 2+O 2=====点燃2H 2O 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

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答案】 B

9.X 、Y 两元素的原子,它们分别获得一个电子后,都能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此过程中X 放出的能量大于Y ,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 .X -的还原性大于Y -

B .X -的还原性小于Y -

C .Y 的氧化性小于X

D .Y 的氧化性大于X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稳定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X 、Y 获得电子达到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时,X 放出的能量大于Y ,说明X 结合电子的能力强于Y ,则X -的失电子能力小于Y -

【答案】 A 、D

10.下列过程一定释放出能量的是(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分子拆成原子

D .原子组成分子

【解析】 化合反应不一定放热,如H 2+I 2===2HI 就是吸热反应;分解反应多数是吸热反应,B 也不对;由分子拆成原子是破坏化学键的过程,是吸热的,反过来则是放热的。

【答案】 D

【点拨】 熟练地掌握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与实质。

11.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mol 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 1kJ ,破坏1mol 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 2kJ ,形成1mol 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 3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Q 1+Q 2>Q 3

B .Q 1+Q 2>2Q 3

C .Q 1+Q 2

D .Q 1+Q 2<2Q 3

【解析】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Cl 2+H 2=====点燃2HCl ,该反应放出热量,即反应中形成化

学键所释放的能量大于断裂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在反应中,要破坏1molH —H 键、1molCl —Cl 键,形成2molH —Cl 键,所以2Q 3-(Q 1+Q 2)>0,即Q 1+Q 2<2Q 3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2.断开1molH —H 键,1molN —H 键、1molN ≡N 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 、391kJ 、946kJ ,求:

(1)1molN 2生成NH 3需___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能量__________kJ 。

(2)1molH 2生成NH 3需_______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能量____________kJ(不考虑可逆反应)。

【解析】 本题可从断键吸收的能量数值与成键放出的能量数值的相对大小来判断,若E (断键)>E (生成),则为吸热反应;E (断键)

(1)N 2+3H 22NH 3,生成2molNH 3形成6mol N —H 键时要放出6mol ×391kJ/mol =2346kJ 的能量,拆开1molN ≡N 键和3molH —H 键时吸收的总能量为946kJ +3mol ×436kJ/mol =2254kJ ,整个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为放出能量,为2346kJ -2254kJ =92kJ 。

(2)方法一 13N 2+H 223NH 3,生成23molNH 3形成23

×3mol =2molN —H 键时,需放出2mol ×391kJ/mol =782kJ 的能量,拆开13molN ≡N 和1molH —H 键时吸收的总能量为13

mol ×946kJ/mol +436kJ =751.33kJ ,整个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为放出能量,为782kJ -751.33kJ =30.67kJ 。

方法二 由①知3molH 2生成NH 3需放出能量92kJ ,则1molH 2生成NH 3需放出能量92kJ ×13

=30.67kJ 。 【答案】 放出 92 (2)放出 30.67

13.已知反应:2H 2+O 2===2H 2O +能量,请填写下列表格中空白处的总能量值,并注明消耗还是放出。有关键能:H —H :436kJ·mol -1 O —O :496kJ·mol -1 H —O :463kJ·mol -1 拆开化学键

形成化学键 能量变化 2molH 2中的化学键

4molH —O 键 4×463kJ -2×436kJ - 496kJ =484kJ 1molO 2中的化学键

【解析】 拆开化学键需要消耗能量,其消耗能量总和,就是化学键能之和,形成化学键时放出能量,其放出能量之和亦等于化学键能之和,总能量变化取决于以上二者的相对大

小。

【答案】共消耗1368kJ共释放1852kJ放热484kJ

14.已知拆开1mol氢气中的化学键需要消耗436kJ能量,拆开1molO2分子中的化学键需消耗496kJ能量,形成水分子中的1molH—O共价键能释放出463kJ能量,试说明反应2H2+O2===2H2O中的能量变化,并将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数值标注在下图的坐标系中。

【解析】拆开2mol氢气中的化学键和1molO2分子中的化学键,共需要消耗能量436kJ·mol-1×2mol+496kJ·mol-1×1mol=1368kJ,由4molH原子和2molO原子形成2molH2O释放能量为:463kJ·mol-1×4mol=1852kJ,释放的能量大于吸收的能量,所以反应放热,放出热量为:1852kJ-1368kJ=484kJ。

【答案】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能量变化数值见下图。

【点拨】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数值=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一断裂反应物中化学键所需吸收的能量;吸热反应所需吸收的能量的数值=断裂反应物中化学键所需吸收的能量一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

15.下表中的数据是破坏1mol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kJ):

物质Cl2Br2I2HCl HBr HI H2

能量(kJ) 243 193 151 432 366 298 436

(1)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

A.H2B.Cl2C.Br2D.I2

(2)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

A.HCl B.HBr C.HI

(3)X2+H2===2HX(X代表Cl、Br、I)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____________。

(4)相同条件下,X2(X代表Cl、Br、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

(5)若无上表中的数据,你能正确回答出问题(4)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2)破坏1mol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越大,则物质越稳定,所具有的能量越低。(3)、(4)以氯元素为例计算断开1molCl—Cl键和H—H键需吸收能量:243kJ +436kJ===679kJ,而形成2molHCl放出的能量为2×432kJ=864kJ,所以在Cl2+H2===2HCl 反应中1molCl2与1molH2反应放出864kJ-679kJ=185kJ的热量,同理可计算在Br2+H2=====2HBr,I2+H22HI。反应中分别放出103kJ、9kJ的热量。(5)根据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有关知识进行判断。

【答案】(1)A(2)A(3)放热反应(4)Cl2(5)能,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越易生成,放出的热量越多。

【点拨】键能是打开化学键所需外界提供的能量,键能越大,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越低,注意不要把键能与本身具有的能量混在一起。

16.原子间形成1mol化学键放出的能量或断开1mol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叫做键能。已知:

①下列化学键的键能:P—P为198kJ/mol;O=O为498kJ/mol;P—O为360kJ/mol;P =O为585kJ/mol。

②白磷的化学式为P4,结构式为:

③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称为反应热,用H表示,其值小于0(即为负)时,表示反应放出热量;其值大于0(即为正)时,表示反应吸收热量。

④白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P4(s)+5O2(g)===P4O10(s);H

用结构式表示为:+5=―→

试根据题给信息计算上述反应中的反应热H为多少?

【解析】由题给信息可知,1个白磷分子(P4)中含有6个P—P键,1个P4O10分子中含有12个P—O键和4个P=O键。所以,在白磷的燃烧反应中,每个白磷分子要断裂6个P—P键、5个O=O键,共需吸收能量:

E(反应物总吸)=6×198kJ/mol+5×498kJ/mol=3678kJ/mol;

反应后,生成12个P—O键和4个P=O键,共放出能量:

E(反应物总放)=12×360kJ/mol+4×585kJ/mol=6660kJ/mol。

因此,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H=-(6660kJ/mol-3678kJ/mol)=-2982kJ/mol。

【答案】H=-2982kJ/mol

【点拨】若断开1mol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为EkJ·mol-1,1mol某物质的分子中含有nmol 化学键,化学键吸收能量为:E总吸=n·E吸。同理,成键时:E总放=n·E放。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

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人教 高中化学必修2 教师用书

说明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更好地使用教科书,我们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内容和要求,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了本教师教学用书,供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深广度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教科书中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习题参考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晶、王作民、李桢、吴海建、孙琳琳、张晓娟、宋锐等。 本书的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吴海建。 图稿绘制:李宏庆、张傲冰。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4年6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本章说明 (1) 教学建议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5) 第三节化学键 (6) 教学资源 (8)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14) 本章说明 (14) 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Na:23 S:32 Cu:64 N:14 Cl:35.5 Fe:56 Ba:137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60分) 1、当钠、钾等金属不慎着火时,可以用来灭火的是:() A、水 B、煤油 C、沙子 D、泡沫灭火剂 2、在自然界中,既有以化合态存在,又有以游离态存在的元素是() A、碳 B、硅 C、镁 D、铝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 N2的质量是14g B、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 g C、H2O的摩尔质量是18 g /mol D、1mol HCl的质量是36.5 g /mol 4、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是( ) A.CO32-、H+、Na+、NO3-B.H+、Ag+、Cl-、SO42- C.K+、Na+、OH-、NO3-D.Ba2+、Ca2+、SO42-、OH- 5、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与稀硫酸反应Fe+2H+====Fe3++H2↑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H2O====2H++CO32- C.碳酸钡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Ba2+ 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OH—+Cu2+====Cu(OH)2↓ 6、下列物质中既能导电,又属于强电解质的一组物质是() A.石墨、醋酸溶液、食盐晶体B熔融状态的KOH、熔融状态的NaCl C.稀H2SO4、NaOH溶液、纯HNO3D.液氨、石灰水、水银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必修1全册基本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或硼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7)若水银温度计破裂,应在汞珠上撒上硫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应在底部加一些沸石或碎瓷 片。水冷凝管中进水应下进上出。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 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 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如用四氯化碳或萃取碘水里的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里的碘后再分液 三、离子检验 (1)Cl-离子的检验: 待测溶液+AgNO3生成白色沉淀+少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有Cl-(2)SO42-的检验: 待测溶液+稀HCl无明显现象+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例:粗盐提纯加入试剂顺序氯化钡(除去硫酸盐)→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碳酸钠(除去氯化钙、氯化钡)→过滤→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A z X )原子核质子(Z 个) 中子( N 个) 核外电子( Z 个) 注意: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 ~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对于原子来说 )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第一卷(选择题 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过滤时不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 ) A.烧杯B.玻璃棒C.漏斗D.试管 2.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干布擦,后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C.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用水扑灭火焰。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3.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g氢气中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B.0.5mol/L、2L的AlCl3溶液中含有氯 离子数为N A C.32g氧气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为N A D.1mol/L、500mL的H2SO4溶 液中 SO42—的数目为0. 5 N A 4.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⑧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蒸馏、萃取 B.萃取、蒸发、分液 C.分液、萃取、蒸馏 D.蒸馏、萃取、分液 5.下列除杂方案正确的是(括号内为除杂剂)( ) A.NaOH溶液中混有Ba(OH)2 (CuSO4) B.Cu(NO3)2中混有AgNO3 (Cu粉) C.CO中混有CO2 (炽热的炭) D.CO2中混有HCl气体(NaOH溶液)6.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该容量瓶必须是 ( ) A.干燥的 B.瓶塞不漏水的 C.用欲配制的溶液润洗过的D.以上三项均须 要求的 7.下列各溶液中,Na+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 A.4L0.5mol/LNaCl溶液 B.1L0.3mol/LNa2SO4溶液

化学高一必修一总结完整版

化学高一必修一总结完整版 1、第一单元 1、实验安全(1)防中毒(2)防污染(3)防倒吸(4)防爆沸(沸石)(5)防爆炸(验纯) 2、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过滤(固液混合)注意:一贴二低三靠(2)蒸馏(液液混合)原理:沸点不同。注意: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处;②冷凝水下进上出;③加碎瓷片(沸石)。 例子:分离酒精和水(3)萃取(液液混合)原理: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分离出来。 注意:①先检漏;②对萃取剂的要求(密度无要求);③ 使漏斗内外大气相通;④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3、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1)n = N/NA 物质的量必须用来描述微观粒子(2)n = m/M M在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分(原)子质量(3) n = V/Vm 标况: 0℃、Pa 可以是混合气体标况下:Vm= 22、4L/mol(4)c = n/V V指的是溶液的体积;浓度不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5)C浓V浓 = C稀V稀 4、一定物质的量溶液的配置仪器:容量品(规格,如 100mL容量瓶),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过程: 1、计算

2、称量 3、溶解(等溶液冷却) 4、转移(用玻璃棒) 5、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 6、定容(胶头滴管,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上下颠倒)误差分析:紧扣公式c = n/V 进行分析如:没有洗涤烧杯→导致烧杯中溶质为转移进容量瓶→n降低,V 不变→c降低★ 仰视:V偏大,C偏低;俯视:V偏小,C偏高。 2、第二单元 1、简单分类 2、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溶 液胶 体浊 液分散质的直径<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1nm-100nm 粒子直径在10-9 ~10-7m>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实例氯化钠溶液等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石灰乳、油水等性质外观均 一、透明均 一、透明不均 一、不透明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鉴别无丁达尔效应★有丁达尔效应静置分层区分溶液和胶体:丁达尔效应(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 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

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请将第I卷、第II卷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题;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C:12 N: 14 S: 32 Al:27 Na: 23 Cl: 3 5.5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 符合题意) 1.20XX年3月28日,兰州某大学一实验室的实验装置发生爆炸并引起火灾。由 此可见,注意安全措施非常重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做化学实验期间必须穿长袖、过膝的衣服,不准穿拖鞋,长发(过衣领) 必须扎短或藏于帽内 B.皮肤上不慎沾上浓硫酸要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熟悉常见危险化学品标志和污染物、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2.下列实验操作:①过滤②溶解③蒸馏④取用药品⑤萃取⑥配制一定浓度 的溶液,一定要用到玻璃棒的是()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3、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5.6 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 A B.常温常压下,11.2L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 A C.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与22.4 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 N A D.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 A 4、在一定条件下,RO3n-与R2-发生如下反应:RO3n +2 R2-+6H+=3R+3H2O, 下列关于元素R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R原子的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B.RO3n-中的R只能被还原 C.H n RO3一定是强酸D.R的单质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高一化学必修一总结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n = m/M )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绝对全-高中化学必修2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新版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Na:23 O:16 S:32 H:1 N:14 Si:28 Ca:40 C:12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 A.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KNO 3 和NaCl固体的混合物 B.除去混在镁粉中的少量铝粉,加氢氧化钠溶液后过滤, C.由于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可用酒精把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 D.将O 2和H 2 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H 2 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光束穿过胶体时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 B.胶体粒子大小在1 nm ~100 nm之间 C.胶体有电泳现象 D.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3. 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64g SO 2含有氧原子数为N A B. 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 MgCl 2溶液,含有Cl-离子数为N A C. 标准状况下,22.4L CCl 4的分子数为N A D. 常温常压下,14g N 2含有分子数为0.5N A 4.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Fe3+、NH 4+、SCN-、Cl- B.Na+、H+、NO 3 -、SiO 3 2-、 C.OH-、Ba2+、Na+、AlO 2- D.Fe2+、NH 4 +、Cl- OH-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钠与水反应:Na+2H 20=Na++20H-+H 2 ↑ B、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 + 4OH-= AlO 2- + 2H 2 O C、小苏打与盐酸反应: HCO 3- + H+ = CO 2 ↑+ H 2 O D、往水玻璃中通入二氧化碳:Na 2SiO 3 +H 2 O+CO 2 =H 2 SiO 3 ↓+2Na++CO2- 3 6. 下列六种物质:①Na 20 ②Na 2 2 ③CaCl 2 溶液④Na 2 C0 3 溶液⑤NaOH ⑥ NaHC0 3 中,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③⑥ D. ③④⑥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中试题2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常用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S:32 K:39 Fe:56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20分。) 1.将30 mL 0.5mol/L的NaOH溶液加水稀释到500 mL,稀释后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0.3 mol/L B.0.03 mol/L C.0.05 mol/L D.0.04 mol/L 2.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铜 B.食盐水 C.烧碱 D.蔗糖 3.下列对“摩尔”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摩尔是一个单位,可用于计量物质所含微观粒子的多少。 B.摩尔既能用来计量纯净物,又能用来计量混合物。 C.1mol任何气体所含的气体分子数目都相等。 D.用“摩尔”(而不用“个”)计量微观粒子与用“纳米”(而不用“米”)计量原子直径,计量思路都是扩大单位。 4.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 ...离子方程式Ba2+ + SO42—= BaSO4↓表示的是()A.Ba(NO3)2 +H2SO4= BaSO4↓+2HNO3 B.BaCl2+ Na2SO4= BaSO4↓+2 NaCl C.BaCO3 + H2SO4= BaSO4↓+ H2O+CO2↑D.BaCl2+ H2SO4= BaSO4↓+2HCl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叫做酸 B.实验测得1mol某气体体积为22.4L,测定条件一定是标准状况 C.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D.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是用树状分类法分类的 6.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气体的质量比是17:14。若乙气体是CO,则甲气体是()A.H2S B.HCl C.NH3D.Cl2 7.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烧碱、液态氧、碘酒B.生石灰、白磷、熟石灰 C.干冰、铁、氯化氢D.空气、氮气、胆矾 8.下列四种物质的溶液,其中一种与其它三种能发生离子反应,这种物质是()A.H2SO4B.KOH C.BaCl2D.Na2CO3 9.下列溶液与20mL 1 mol·L—1 NaNO3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A.10 mL 1 mol·L—1 Mg(NO3)2溶液B.5 mL 0.8 mol·L—1 Al(NO3)3溶液 C.10 mL 2 mol·L—1 AgNO3溶液D.10 mL 0.5 mol·L—1 Cu(NO3)2溶液 10.1g N2中含有x个原子,则阿伏伽德罗常数是() A. 28 x mol—1B. 14 x mol—1C.14x mol—1D.28x mol—1 二、选择题(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部分得分1分,共30分。) 11.实验室用固态不纯氯化钠(含少量NH4HCO3和Na2SO4杂质)制取纯净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可供选用:①逐滴加入稀盐酸,调节pH值为5;②煮沸;③加蒸馏水溶解;④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⑤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⑥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⑦过滤。上述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应是() A.①②⑤⑥⑦③④B.③④⑥⑤⑦①② C.④③⑥⑤⑦①②D.④③⑤⑥⑦②① 12.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H+、SO42—、OH—B.Na+、Ca2+、CO32—、NO3— C.Na+、H+、Cl—、CO32—D.Na+、Cu2+、SO42—、Cl— 13.设N 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对于0.3mol/L的硫酸钾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A.1L溶液中含有0.6N A个钾离子 B.1L溶液中含有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总数为0.9N A C.2L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1.2mol/L D.2L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0.6N A个 14.下列操作中不正确 ...的是() A.过滤时,玻璃棒与三层滤纸的一边接触。 B.过滤时,漏斗下方紧贴烧杯内壁。 C.加热试管内物质时,试管底部与酒精灯灯芯接触。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紧贴试管内壁。 1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 + 2H+ = Cu2+ + H2↑ B.氧化镁与稀盐酸混合:MgO + 2H+ = Mg2++ H2O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 + Ag+ = Cu2+ + Ag D.铁与稀硫酸反应 2 Fe + 6H+= 2Fe3++ 3H2↑ 16.200 ml Fe2(SO4)3溶液中含Fe3+ 56g,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期末考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仪器中,能用于直接加热的是 A .烧杯 B.圆底烧瓶 C.试管 D.锥形瓶 2.下列有关硅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用硅制造太阳能电池板 B.水玻璃可用作木材防火剂 C.硅酸盐产品主要包括陶瓷、水晶、水泥 D.光导纤维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只有一种元素的话合家发生变化 B.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没有单只参加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在反应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烷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应禁止使用天然气 B.寻找高效催化剂,使二氧化硅分解产生硅的同时释放能量 C.锌-锰干电池是对环境没任何污染的理想电池 D.将煤干馏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5.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工业上使用的酒精可用乙烯和水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加成来制取 B. 石油分馏可获得乙酸、苯及其衍生物 C. 75%(体积分数)乙醇溶液常用于医疗消毒 D.氯乙烷沸点低易汽化,常用于运动员受伤时局部麻醉处理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主族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B.元素周期表中从IIIB族到II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D.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相同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和非金属化合形成离子键,非金属之间只形成共价键 B.根据电离方程式:HCl﹦H++Cl-,可判断HCl分子里存在离子键 C.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不仅以共价键形成碳链,也能形成碳环 D.干冰气化时破坏分子中的共价键 8.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本质原因是 A.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电离出的自由移动离子的定向移动 B.组成原电池的的两电极活泼性不同 C.电解质溶液必须能和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两极上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9.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已知12g石墨完全转化为金刚石时,要吸收E kJ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整理】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