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动物传染病学

5动物传染病学

5动物传染病学
5动物传染病学

动物传染病学基础知识

一、相关概念

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

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称为传染。

感染:感染是传染的第一步,即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感染的类型:A、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动

物表现出该病特有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过程中表现出某病的特征性症状的称为典型感染,反之称为非典型感染。机体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依病原体种类和机体状态而不同,有些被感染动物虽然外表看不到症状,但体内可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而另一些隐性感染动物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理变化,一般只能通过微生物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查出来。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未出现就恢复的感染过程称为消散型感染(或称一过型)。开始症状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康复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型感染。感染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称为温和型感染。B、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C、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D、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E、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感染和协同感染。F、良性感染和

恶性感染。G、持续性感染与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在入

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

衡时,感染动物可在一定时期内带毒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

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等。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粘病毒、反转录病毒和朊病毒等科属的成员常能导致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转归的感染过程。慢病毒感染时,被感染动物的病情发展缓慢,但不断恶化且最后以死亡而告终。朊病毒和慢病毒引起的感染多属此类。常见的慢病毒感染性传染病有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病、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和克雅病等。

2、传染病:凡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

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传染病、隐性传染和抗传染免疫虽然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并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传染和抗传染免疫是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斗争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了解传染和免疫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其转化的条件,对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3、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

上有关联的人和动物的疾病。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等。

二、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有五点:

1、传染病是由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

有其特定的致病性微生物存在。如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没有猪瘟病毒就不会发生猪瘟。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的抵抗力是一对矛盾。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弱时,动物体在临床上就出现了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为显性传染;相反,动物就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为隐性传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者或带毒者。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中,不一定会发病。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动物体的身体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动物体内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侵入者消灭,从而不会出现可见的病理瓜和临床症状,这种状态为抗传染免疫。动物对某一种病原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这种动物叫做易感动物。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从病畜体内排出的病原微

生物,侵入另一易感动物,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当条件适宜,在一定期间内,某地区易感动物群可能被感染,形成流行。

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在传染发展过程中,由

于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作用,动物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利用这种特异性抗体,我们可以用血清学的方法监测疾病,准确性很高。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动物耐过传染病后,能产

生特异性免疫,使动物机体在一定时期或终生不再感染该种传染病。

5、具有特定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如温和型瘟猪表现高热稽留、皮肤点状出血等、急性猪丹毒表现皮肤疹块状出血、口蹄疫表现鼻盘、四肢蹄部的水泡,溃烂、跛脚等。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传染病的发展阶段和传染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发病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

1、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起,直到疾病的临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潜伏期,就是同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的长短也有很大的变化。如:猪瘟为3-20天,多数为1周左右,口蹄疫为2-4天,最短为24小时内。

2、前驱期:是疾病的症兆阶段。其特点是临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表现为一般的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能常只有数小时到1-2天。

3、明显期(发病期):前驱期后,疾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在诊断上比较容易识别。

4、转归期:病原体和动物体这到一对矛盾,在传染过程中,依据一定条件,而发生转化。如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而相对地动物体的抵抗力减退、治疗不适当,常以动物死亡为转归。如果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增强,加强饲养管理和科学治疗,则机体便逐

步恢复健康,但在病后一定时间内还有带菌排菌现象存在,但最后病原体可被消灭清除。

四、动物传染病的分类

1、按病原体的种类分类:可分为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氏体病和霉菌病等。其中除病毒病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称为细菌性传染病。

2、按动物的种类分类:可分为猪传染病、鸡传染病、鸭传染病、鹅传染病、牛传染病、羊传染病、犬传染病、猫传染病、兔传染病以及人畜共患传染病等。

3、按动物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分类

国内通常根据动物传染病对人和动物的严重程度、造成经济损失的大小和国家扑灭措施的需要,我国政府将动物传染病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

一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二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三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传染病。

五、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1、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另一易感动物体内而形成新的传染,并不断地在动物群体中发生、蔓延和终止的过程,称为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简言之,流行过程就是从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群体感染发病的发展过程。

2、流行性传染病能够通过直接接触或媒介物在易感动物群体中互相传染的特性,称为流行性。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六、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地说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和被感染的其他动物。A、患病动物。B、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在临床上,病原携带者又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情况。C、健康病原携带者:是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病病原体的动物。D、潜伏期病原携带者。E、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某些传染病的病程结束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可以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大类型,前者是指病原体在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横向平行的传播方式;后者则是

病原体从亲代到其子代的传播方式。A、水平传播:水平传播方式又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的前提下,通过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如交配、舔咬等所引起的病原体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必须在外界因素的参与下,通过传播媒介侵入易感动物的传播。大多数传染病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这类传染病被称为接触性传染病。①经空气传播;②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以及物体传播;

③经污染的土壤传播;④经活的媒介者传播;B、垂直传播:一般可归纳为下列三种途径。①经胎盘传播是指产前被感染的妊娠畜能通过胎盘将其体内病原体传给胎儿的现象。②经卵传播:是指携带病原体的种禽卵子在发育过程中能将其中的病原体传给

下一代的现象。③经产道传播是指存在于妊娠畜阴道和子宫颈口的病原体在分娩过程中造成新生胎儿感染的现象。

3、易感动物:具有易感性的动物常被称为易感动物。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易感动物机体后可以造成传染病的发生。

动物易感性是指动物个体对某种病原体缺乏抵抗力或免疫力、容易被感染的特性。即一个动物群体作为整体对某种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和程度。

家畜易感性的高低虽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主要还是由家畜的遗传特征、特异性免疫状态所决定。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饲料、饲养管理条件等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到畜群的

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A、畜群的内在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

对同一病原体的临床反应有很大的差别,如猪瘟病毒,只感染猪,而不感染其它动物,这是由遗传性决定。B、畜群的外界因素:

各种饲养管理因素如饲料、卫生、环境等都与疫病菌发生有重要的关系,特别是条件性传染病。C、特异免疫状态:在某此疫病

流行时,易感性高的个体死亡了,耐过的动物,就获得了特异性免疫力。我们能过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猪瘟,口蹄疫等的免疫注射,并且达到了100%的免疫密度就可使畜群中绝大部分获得特

异性免疫力。

传染病在畜群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畜群三个基本环节。倘若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可能发生,也就不可能构成传染病在畜群中的流行。当流行已经形成时,若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我们所推广的综合防制措施,就是根据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经过研究和总结在防疫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针对性很强的措施。

七、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疫源地是指具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所存在的地区。疫源地的范围: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接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自然疫源地: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动物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动物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后代,这些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等特点,并受人类从事一些活动时使生态系统产生变化时的影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有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伪狂犬病、犬瘟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非洲猪瘟、蓝舌病、口蹄疫、Q热、鼠疫、布鲁氏菌病、李氏杆菌病、弓形虫病等。

八、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特征

1、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强度:A、散发性:是指动物动物发病数量不多,在一定时间内呈散在性发生或零星出现,而且各个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明显联系的现象。这种形式的原因主要一是动物群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水平相对较高;二是某种传染病通常主要以隐性感染形式出现;三是某种传染病的传播需要特定的条件,如破伤风等。B、地方流行性:是指动物的发病数相对较多,在一定地区或动物群中,传染病流行范围较小并具有局限性传播的特性,如猪气喘病、猪丹毒、炭疽和牛气肿疽等通常就是采取这种流行形式。C、流行性:是指在某一时间内一定动物群中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预期水平的现象,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播的范围比较广。流行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仅说明传染病的发病率比平时升高,不同地区中存在的不同传染病流行时,其发病率的高低并不一致。D、暴发:是指在局部范围的一定动物群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病例的现象。实际上,暴发是流行的一种特殊形式。E、大流行性:是指某些传染病具有来势猛、传播

快、受害动物比例大、波及面广的流行现象。此类传染病的流行范围可达几个省、几个国家甚至几个大洲、如牛瘟、口蹄疫、禽流感、新城疫等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采取这种方式流行。

2、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指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季节内出现发病率明显升高的现象。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分为三种情况。A、严格季节性;B季节性升高;C、无季节性。

3、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是指在经过一个相对恒定的时间间隔后,某些传染病如牛流行热、口蹄疫等可以再次发生较大规模流行的现象。

传染病周期性流行出现的原因主要是:(1)某些传染病的传播机制容易实现,动物群受到感染的机会多。(2)某些传染病在一次流行后,动物获得的免疫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相反,易感动物当量增多,从而引起再度流行。

九、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有影响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气温、湿度、阳光、雨量、地形、地理环境等,它们对三个环节的作用错综复杂。

2、社会因素:影响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和人们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等。

十、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是人们研究动物传染病流行规律的主要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动物传染病在动物群中发生的特征,阐明其流行的原因和规律,以作出正确的流行病学判断,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流行。

1、调查种类

流行病学调查的种类,根据调查对象和目的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个例调查、暴发调查、观察调查(也称流行情况调查或现况调查)、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调查。其中个例调查与现况调查是发生疫情时最基本和常用的调查。

2、调查方法:A、询问调查:这是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最简单而又基本的方法。B、现场察看。C、实验室检查。D、统计学方法:在流行病学分析中常用的频率指标有下列几种:发病率:表示动物群中在一定时期内某病的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发病率=(某期间内某病新病例数/某期间内该动物群动物的平均数)×100%

感染率:指用临诊诊断法和各种检验法(微生物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检查出来的所有感染动物头数(包括隐性患者),占被检查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感染率=(感染某动物传染病的动物头数/检查总头

数)×100%

患病率(流行率、病例率):是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某病的病例数的比率。代表在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传染病数量的一个侧面。

患病率=(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的病例数/在同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总数)×100%

死亡率:指某病病死数占某种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死亡率=(因某病死亡头数/同时期某种动物总头数)×100%

病死率(致死率):指因某病死亡的动物头数占该病患病动物总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某病临诊上的严重程度,比死亡率更为具体、精确。

病死率= (因某病致死头数/患该病病动物总数)×100%

4、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分析

流行病学分析是在调查所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本质和有关因素。应认真对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系统整理,综合分析,得出流行过程的客观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制订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工作中调查与分析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流行病学分析积累材料,而流行病学分析从调查材料中找出规律,同时又为下一次调查提出新的任务,如此循序渐进,指导防疫实践的不断完善。

十一、预防感染动物传染病的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1、采取自繁自养、封闭式饲养、全进全出饲养等科学饲养

方法,防止外来病原侵入;

封闭式饲养:封闭式饲养就是采用人工的方法,使畜(禽)养殖场与周围环境相隔离,杜绝外来人员、车辆、物品等与畜(禽)直接接触。实行封闭式饲养,可以有效防止病原体的传入,降低畜禽发病的风险。

封闭式饲养要求:A、场外有隔离带:畜(禽)养殖场四周

要设立围墙、围栏或防疫沟,与周围环境相隔离;B、进场有消

毒室消毒设施:养殖场大门口有消毒池、消毒室等消毒设施,无关人员、车辆等一律不得进入场内。人员、车辆、物品等要经过消毒后方可进入场内;C、场内功能区分开:生产区与办公区、

生活区等要严格分开,饲养人员在进入生产区之前,要更衣换鞋,并做好消毒工作;进入生产区的物品,要经过专门的消毒通道消毒后方可进入;D、场内还须设有防鼠、防鸟、防蚊蝇等设施;

全进全出饲养: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就是在某一个饲养单元内,同一品种、同一日龄的畜(禽),在同一天内转进,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后,又在同一天内转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有利于开展免疫、消毒等防疫工作,防止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购买种畜禽的要求:A、非疫:到非疫区购买。购买种畜禽前,要详细

了解购进地的动物疫病流行情况,避免在疫病流行的地区购买。

B、正规:到正规的种畜禽场购买。正规的种畜禽场,种畜禽的

质量能够有保证。购买时索要:种畜禽合格证明、动物检疫合格

证明、家畜(禽)系谱等资料。C、健康:购进后要隔离观察。种畜(禽)购进后,要先在隔离饲养场隔离饲养45天左右,经确认无病后,才能混群饲养。

2、做好免疫工作,制订出符合本场实际的免疫方案,做到应免尽免;

3、制订本场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使本场饲养环境保持洁净状态;

4、全价日粮饲喂。畜禽全价日粮是按照畜禽饲养标准配制而成的,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营养成分。它不仅能够满足畜禽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营养,而且能够增强畜禽的抗病能力,减少发病。

5、饲养管理人员以及防疫人员,要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

健美操优质课教案精编版

健美操基本步伐教案 上课教师:于波 学校:北海市第二实验学校指导教师:官锡丽、欧春莲

健美操基本步伐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通过健美操基础步伐学习,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全面发展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力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为今后学习健美操打下良好的基础,推动今后学习健美操活动的开展。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和勤奋进取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健美操是八年级学生的主要教材之一,通过健美操基本步伐练习,让学生身体体验健美操的独特性和健身性。配合音乐,它可以对身体的比列均衡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端庄的身体形态,发展学生在健美操方面的综合素质,动作方面的协调性和柔韧性以及灵活性,经常进行健美操锻炼,提高关节灵活性、增强肌肉和结缔组织的弹性,提高健美操的运动技能。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制定出一套符合他们运动特点、生理特点的健美操操化动作。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初学健美操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进行基本脚步及手势的教学与指导,由于健美操运动对学生的协调性、有韧性、节奏感的要求比较强,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教学与练习才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在这里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的并自主的参与其中完成教师交给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充分展示健美操带给的艺术魅力,在运动中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做踏步、侧并步、一字步、V字步、、漫步时脚下的弹性与手脚动作的协调配合。 难点:整套动作的衔接与音乐要合拍。 五.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85%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和手势动作,全面完成教学目标。预计最高心率可达到150——165次/分,平均心率为130次/分,练习密度为46%。

健美操教学计划

健美操课程教学计划 一.健美操课程介绍 健美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的追求人体健与美的运动项目,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健美操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其“健、力、美”的项目特征上。“健康、力量、美丽”是人类有史以来所追求的身体状况的最高境地,而健美操运动中,无论是健身健美操、还是竞技健美操,无不处处表现出“健、力、美”的特征,包含着高度的艺术性因素,使健美操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这也正是人们热爱健美操运动的原因之一。健美操运动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练习本身的功效性、动作的时代感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现代音乐给健美操带来的活力。健美操运动与音乐的强烈的节奏性使健美操练习更具有感染力。 二、健美操课程的任务 1.熟练掌握健美操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健美操锻炼;掌握健美操创编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2.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项健美操活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健美操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健美操的欣赏能力。 3.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熟练掌握健美操科学锻炼的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4.学会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学习目标,能通过健美操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运用健美操与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和音乐中体验健美操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能克服各种困难,缓解心理压力。

5.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一年级第一学期 (二)二年级第二学期

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活动大纲

健美操选项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美为主要特征,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体育项目。它具有健身、健心一体性,动作的多变性和协调性,运动负荷大而有针对性,并且它是在一种欢乐、愉快、激情的气氛中进行健身,同时实现知识,技能技术的增长,培养学生的协调性、表现力、创造力,以达到健身、健心和增长知识的整体效益。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精选和创编了不同类型、难度和运动负荷的健美操组合套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灵活、力量、弹跳、平衡等身体素质,为学生今后终身参加健身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运动技能目标:通过健美操练习,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改善学生的形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优美感和表现力。 (二)身体健康目标:使学生了解健美操运动的基本知识、编排原则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编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造力。 (三)实践应用目标:通过健美操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观赏能力,陶冶高雅情操。 (四)社会适应目标:通过把健美操运动与健康和终身体育密切相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实现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学会感性阅读,更多调动感悟、联想、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健美操运动技能部分 1、健美操基本技术: (1)踝、腕运动包括踝、腕的屈、伸、旋以及掌、指关节的各种运动。他要求局部幅度大,整体幅度小,灵活巧妙,突出个人风格 (2)头颈部运动:屈、转、绕和绕环、平移等。要求动作匀速、充分,转头时可加快 (3)肩部运动:提、沉、收、展、绕。他要求幅度大、呼吸匀、动作充分 (4)胸部运动:含、展、收、扩。它要求动作有弹性、有力,侧扩胸时,肘不下垂 (5)躯干运动:不同姿势的体侧屈、提转、体前、后屈以及绕环。它要求动作幅度逐渐加大,速度中等,呼吸加深,充分拉长 (6)髋部运动:顶、摆、提、绕和绕环等。要求动作协调有力、松弛、速度稍快

动物传染病学

1. 巴氏杆菌、支原体、沙门氏菌等引起的感染往往是内源感染。正确 2. 混合感染专指细菌和病毒的共同感染。错误 3. 隐性感染动物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正确 4. 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创属于局部感染,不属于传染病。错误 5. 脑组织中已经分离到狂犬病病毒,这种感染属于局部感染,不属于全身感染。错误 6. 怀孕母畜的胎儿中分离到布鲁氏杆菌,这种感染属于局部感染,不属于全身感染。错误7口蹄疫引起牛群的死亡率通常不高于2%,因此称为良性传染病。正确 8.猪气喘病、鼻疽、结核病、布鲁菌病通常表现出慢性病程。正确 9.猪呼吸与繁殖综合症病猪耐过后,体内查出特异抗体,同时又分离到PRRSV,这种感染称为持续感染。正确 10. 绵羊痒病、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传染性水貂脑病等的病原属于朊病毒(prion),都可引起中枢神经退化性病灶,属于慢性病毒感染。正确 11传播方式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错误12.鸡感染禽霍乱后,数小时或一天内即死亡,属于最急性型病程,症状和病变通常不显著,肉眼看不出来。正确 13. 口蹄疫只有一个血清型,防制较容易。错误 14. 猪是猪瘟惟一的自然宿主。正确 15. 兔病毒性出血症简称兔瘟,是细菌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错误 16. 鼠疫的病原为鼠疫耶尔辛氏菌。正确 17. 仔猪黄痢的病原为魏氏梭菌,主要引起一周龄仔猪发病。错误 18. 鸡马立克氏病的血清学诊断可以用羽髓抗原做琼扩实验。正确 19. HA-HI试验可以用来诊断禽流感。正确 20.牛海绵状脑病、痒病的病原均为朊病毒,朊病毒的遗传物质为核酸。错误 21. 炭疽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通过采食污染的饲料、饲草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正确 22. 狂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正确 23. 一过型感染是指开始时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见出现即行恢复者的感染。正确 24. 疫病的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体之外。错误 25. 现场诊断包括流行病学诊断、临诊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诊断。错误 26. 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常呈葡萄串状排列。正确 27. 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动物机体的过程。对28. 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和水源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在进行传染病防制时要引起重视。错误 28顿挫型感染是指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恢复健康者正确 29.禽霍乱是由鸡霍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错误 30. 腐败梭菌是恶水肿和羊快疫的病原体。错误

健美操课程教学大纲

体适能课程(健美操)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性质: 体适能是身体适应生活、活动与环境(例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综合能力。体适能分为健康体适能(Health-relatedFitness)、运动体适能(Sport-relatedFitness)和专项运动体适(Skill-relatedFitness)三大类。体适能课程主要教授与健康体适能有关,改善有氧体适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作用的体育知识和方法。本课程为长安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公共必修选项课。 (二)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体适能的提高方法,掌握体适能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 2.帮助学生发展有助于形成体力充沛、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 3. 通过健美操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观赏能力,陶冶高雅情操。 4.教学中,通过把健美操运动与健康和终身体育密切相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实现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 (三)任务: 通过体适能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全面发展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果断的意志品质和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合理的、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塑造健美体形和提高体育素养,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塑造健康、优美的身体形态及洒脱的气质,提高学生对美的正确理解及感受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体育基本知识,并用以自己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2.掌握跑、跳、滚翻各项目基本技术、技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掌握速度、耐力、力量、柔软的练习方法。

(整理)广东年自考动物流行病学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动物流行病学课程(课程代码:04797)考试大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二章疾病分布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三章疾病的自然史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四章病因推断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五章动物流行病学资料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六章动物疾病的防制及其经济评价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七章描述流行病学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八章分析流行病学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九章实验流行病学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十章理论流行病学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十一章血清流行病学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十二章比较流行病学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十三章分子流行病学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第十四章疾病多因素分析 ㈠学习目的和要求 ㈡课程内容 ㈢考核知识点 ㈣考核要求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三)关于自学教材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附录题型举例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资料整理(全)讲课教案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资料整理(全)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人兽共患传染病:人和脊椎动物都能感染,并且能互相传播的疾病。 病原携带者: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的微生物。 传染: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并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传染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原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的途径。 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易感动物。 內源感染: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在机体正常时不表现为致病性,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导致病原微生物活化、毒力增强并大量繁殖,最后引起发病。 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 慢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胎盘传播:受感染的怀孕动物经血流传播病原微生物感染胎儿。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病原体排出存在的地区。 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即某些可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自然疫源性疾病:没有人类或动物的参与,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宿主造成流行并能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的一类疾病。 潜伏期:病原侵入机体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为止。 前驱期:从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特征症状出现为止的这段时间。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变现出来的这段时间叫做明显期,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 检疫:是指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延。 封锁:当暴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病畜之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传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慢病毒感染(chronic infection):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潜伏期:病原侵入机体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为止。 前驱期:从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特征症状出现为止的这段时间。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变现出来的这段时间叫做明显期,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只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除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內源感染: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在机体正常时不表现为致病性,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导致病原微生物活化、毒力增强并大量繁殖,最后引起发病。 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方式。 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消毒: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其传播,防止疫病的流行。 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畜舍、场地、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已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临时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整理]5动物传染病学.

动物传染病学基础知识 一、相关概念 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 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称为传染。 感染:感染是传染的第一步,即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感染的类型:A、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动 物表现出该病特有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过程中表现出某病的特征性症状的称为典型感染,反之称为非典型感染。机体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依病原体种类和机体状态而不同,有些被感染动物虽然外表看不到症状,但体内可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而另一些隐性感染动物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理变化,一般只能通过微生物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查出来。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未出现就恢复的感染过程称为消散型感染(或称一过型)。开始症状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康复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型感染。感染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称为温和型感染。B、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C、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D、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E、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感染和协同感染。F、良性感染和 恶性感染。G、持续性感染与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在入 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 衡时,感染动物可在一定时期内带毒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

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等。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粘病毒、反转录病毒和朊病毒等科属的成员常能导致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转归的感染过程。慢病毒感染时,被感染动物的病情发展缓慢,但不断恶化且最后以死亡而告终。朊病毒和慢病毒引起的感染多属此类。常见的慢病毒感染性传染病有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病、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和克雅病等。 2、传染病:凡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 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传染病、隐性传染和抗传染免疫虽然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并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传染和抗传染免疫是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斗争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了解传染和免疫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其转化的条件,对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3、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 上有关联的人和动物的疾病。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等。 二、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有五点:

动物传染病学试题(库)与答案解析

动物传染病学习题 1、一过型感染:指开始时病情比较轻,未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就已恢复的一种感染过程。 2、抗感染免疫:指病原微生物不适合机体繁殖或侵入机体后,机体立即动员全身防御系统,将病原排出体外,因而不产生任何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病原携带者: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4、地方流行性:在一定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 5、疫病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6、Anthrax(炭疽):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变特征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7、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和失水为特征,各种年龄都可发病,10日龄以仔猪病死率很高,5周龄以上猪死亡率很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 8、绵羊痒病:指由朊病毒所引起的绵羊的一种慢性退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最后以死亡为转归的传染病。特征表现为绵羊全身剧痒,全身肌肉震颤,神经障碍,共济失调,最后麻痹、死亡。 9、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肾脏的病变和腿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10、犬瘟热: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犬和肉食目中许多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传染病,以早期表现双相热,急性鼻卡他以及随后的支气管炎、卡他性肺炎、严重的胃肠炎和神经症状为特征,少数病犬的鼻和足垫可发生角化过程 1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12、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知道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 13、传染源: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机体称为传染源。 14、检疫: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和阻断动物疾病发生,以及疾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 15、疯牛病:是一种由朊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致死性、中枢神经性疾病。以潜伏期长,病性逐渐加重、终归死亡为特征。病牛主要表现行为反常,运动失调,轻瘫,体重减轻,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原空泡形成。死亡率很高。 16、终末消毒:在病畜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或在疫区解除封锁前,为消灭疫区可能残留的病原体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1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 18、疫源地:指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 20、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21、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畜禽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 23、鸡马立克氏病:一种鸡淋巴组织增生性传染病,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的单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 24、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由病毒引起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 25、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消瘦,口、鼻和胃黏膜的溃疡性炎症变化。 26、源性感染: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其病原性。但当受不良因素的因素,致使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源性感染。

健美操专项课教案

揭阳真理中学健美操课教案 年级:初一级人数:60人授课教师:

健美操课教学设计 一、课的内容:初中一年级健美操课程,素质拓展之抢滩登陆 二、指导思想: 本课以“以人为本”、“健康快乐”的思想为指导,贯彻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游戏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每个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积极的发展为目的,创建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充分享受体育的快乐,从而塑造学生的健美形体,陶冶学生的情操,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欢快的音乐节奏、教师标准优美的示范动作、语言提示、口头鼓励等方法来激励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体验到美感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热情,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健美操运动是以自身为对象,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结合徒手动作或借助一些器械进行练习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因其动作清晰明快、热情连贯、韵律性强,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特别适合青少年追求人格时尚的心态需要,备受当代中学生的青睐。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健美操健身价值,能随音乐节奏自练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技能,并尝试动作创新。 2、能主动展示形体与动作美,体现成功完成动作及组合动作的喜悦。 3、发展灵敏、协调等体能,在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增进交往能力。

4、素质拓展训练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课的构思: 上课开始,由“足球宝贝”、“篮球宝贝”引出学习内容——健美操,使学生获得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感受,同时产生气质美、健康美联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课的热身阶段,利用学生平时经常玩的游戏,配合音乐来达到热身的效果。 复习所学内容,在此技术上进行健美操动作新的教学,采用集体练习和分组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掌握单个与组合动作技能。在同学们“学有所成”的时候,积极引导他们展示动作及组合,并及时鼓励指导学生完成整套动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素质拓展训练中,指导学生短时间完成任务,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整套健美操动作,配以《加油!加油!》的音乐巩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练习热情,达到锻炼身体、塑造体型的目的。 最后,在一首优美流行音乐中,以舞蹈动作伸展肢体,放松身心,使身心得到恢复。 六、教学顺序: 队列练习~徒手操~游戏~健美操~素质拓展训练~放松运动~课后小结 七、教法及学法: 1、教法:遵循教学规律,采用诱导式教学方式,深入情景之中,利用音乐让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2、学法:采用直观间接学习法,根据老师的引导,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掌握运动技能。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二)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A、选择题 1、以下哪些动物不会感染口蹄疫?(B ) B.马 2、的特征是渐进性消瘦和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特殊结节。(B ) B.结核杆菌病 3、俗称猪喘气病。(D ) D、猪支原体肺炎 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A ) A.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5、因某病死亡头数占同期某种动物总头数的频率指标称(C ) C.死亡率 6、确定检疫期限是根据该种传染病的(B ) B.最长潜伏期 7、缩写的S P F是指(C ) C.无指定的特定的病原体动物 8、动物传染病的主要发展阶段为(A )。 A.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发病期)和转归期 9、禽流感的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天。(D )D.21

10、针对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以下哪些是不正确的?(B ) B.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幼年畜比成年畜发病多。 11、以下关于炭疽流行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B ) B.炭疽无明显的季节性。 12、关于J亚群鸡白血病的论述,以下哪条是错误的?(A ) A.所有品系的肉用型和蛋用型鸡都易发。 B、判断题 1、患病动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可称为传染源。(×) 2、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和传染性的疾病。(√) 3、疫源地是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 4、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动物长期或终生带毒,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 5、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危害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疾病,主要侵害牛、羊、猪、骆驼、鹿等偶蹄类牲畜动物。(√) 6、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有季节性,发病率高达95%-100%,病死率也同样高,是最严重的猪病之一。(×) 7、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由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定为一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8、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感染家禽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和流行过程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主要内容: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分析 基本要求: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统计学方法 重点: 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发病率、病死率、感染率、患病率、死亡率 难点: 统计学方法: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 教学学时: 1学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一、目的意义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是人们研究动物传染病流行规律的主要方法,其目的在于揭示动物传染病在动物群中发生的特征,阐明其流行的原因和规律,以作出正确的流行病学判断,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流行。 二、调查种类 流行病学调查的种类,根据调查对象和目的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个例调查、爆发调查、观察调查(也称流行情况调查或现况调查)、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调查。其中个例调查与现况调查是发生疫情时最基本和常用的调查。 三、调查方法 1.询问调查这是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最简单而又基本的方法。 2.现场察看 3.实验室检查 4.统计学方法在流行病学分析中常用的频率指标有下列几种: 发病率:表示动物群中在一定时期内某病的新病例发生的频率。 发病率=(某期间内某病新病例数/某期间内该动物群动物的平均数)×100%

感染率:指用临诊诊断法和各种检验法(微生物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检查出来的所有感染动物头数(包括隐性患者),占被检查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感染率=(感染某动物传染病的动物头数/检查总头数)×100% 患病率(流行率、病例率):是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某病的病例数的比率。代表在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传染病数量的一个侧面。 患病率=(在某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的病例数/在同一指定时间动物群中动物 总数)×100% 死亡率:指某病病死数占某种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死亡率=(因某病死亡头数/同时期某种动物总头数)×100% 病死率(致死率):指因某病死亡的动物头数占该病患病动物总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某病临诊上的严重程度,比死亡率更为具体、精确。 病死率= (因某病致死头数/患该病病动物总数)×100% 四、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分析 流行病学分析是在调查所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本质和有关因素。应认真对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系统整理,综合分析,得出流行过程的客观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制订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工作中调查与分析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流行病学分析积累材料,而流行病学分析从调查材料中找出规律,同时又为下一次调查提出新的任务,如此循序渐进,指导防疫实践的不断完善。 小结 掌握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统计学调查的率 板书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一、目的意义 二、调查种类 三、调查方法 1.询问调查 2.现场察看 3.实验室检查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2.5学时) 主要内容 1、传染病的概念及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特性; 2、感染的类型 3、传染病发展的四个阶段 4、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5、疫源地与自然疫源地的关系 6、流行的表现形式和及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7、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饲养管理和社会因素 自学内容 1、感染的分类 2、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来源及种类 基本要求 l、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传染病的特性、发展阶段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相互关系 重点 感染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的概念;疫点、疫区、疫源地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形式。 难点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关系 第一节感染和传染病 (一)、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显性感染: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地比较弱时,动物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作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毒)者。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不一定都能引起感染过程,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侵入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换句话说,动物机体对病原

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大多数耐过传染病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4.被感染的机体能发生特异性反应,如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可以用血清学等方法检查出来 5.大多数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第二节感染的类型和传染病的分类 (一)感染的类型 1、按感染的发生分: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2、按感染的部位分: 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 3、按病原的种类分: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4、按症状是否典型分: 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5、按疾病的严重性分: 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6、按病程长短分: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感染 7、按临床症状分: 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一过型感染、顿挫型感染

健美操教学计划及进度安排

小南沟中心小学健美操教学计划教学对象:舞蹈组全体学生。 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国家颁布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围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个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锻炼的意识,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这条主线来贯穿全课,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能力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合作探究、实践创新能力,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健美操运动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操化动作,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以健、力、美为特征的有氧运动,具有横跨体育、文学、艺术和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综合特征,充分体现了健身、健美、健心的整体功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健美操的教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既有舒展的动作,又有悦耳的音乐,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在音乐的配合下使身体各部分协调地完成各种动作,再加上一些简单而比较优美的造型和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并热爱健美操,了解健美操锻炼的益处,并经常积极参加健美操锻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 在健美操基本步伐的练习中,让学生体会运动动作的连续性、延伸感以及在快节奏中展现动作的力度,提高审美观,培养正确优美的身体形态,同时培养了学生活泼、开朗、坚毅、乐观的性格。 3.较好的掌握健美操的基本动作与组合,少儿操一级规定动作的前两段,了解其他健身操种,并能够对同学之间的健美操表演做出简单的评价。 4. 通过健美操的练习,提高协调性、节奏感、灵敏性、表现力,身体耐力以及心肺耐力,塑造健美形体。 5.创设“我健康,我快乐”的教学氛围,培养自尊和自信心,充分展现自我。 6. 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讲解法、带领示范法、小组结伴学习互动法等。 教学内容 1.基本姿态 2.健美操基本动作 3.健美操步伐组合 4.健美操基本技术 5.少儿健美操一级规定动作

动物传染病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检疫:动物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或阻断动物疫病的发生以及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谓之动物检疫。 2.隔离隔离病畜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健畜继续受到传染,以便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加以就地扑灭。 3.免疫程序:就是依据多种疫苗的免疫特性来确定合理的预防接种途径、接种量、接种次数和间隔时间等。 4.免疫监测:利用血清学方法,对疫苗接种动物在接种前后的抗体水平及其变化进行监测跟踪以确定免疫时间和效果。 5.药物预防; 为了预防某些疫病,在畜群的饲料饮水中加入某些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的化学预防,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使受威胁的易感动物不受疫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 6.微生态养猪 7.街毒(p85):在自然情况下分离到的狂犬病流行毒株。 8.固定毒:街毒经过一系列的家兔脑或脊髓内传代,对家兔的潜伏期变短,但对源宿主的毒力下降,这种具有固定特征的狂犬病病毒称为固定毒。 9.28 虎斑心:患口蹄疫的动物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老虎皮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10.SEW 11.外源性感染:病原体从外界侵入机体引起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属于这一类。12.内源性感染: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出致病性,但当收到不良影响而使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活化,毒力增强并大量繁殖,引起机体发病,这种感染过程称之为内源性感染。13.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检疫的目的是查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传播。14.药物残留:又称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和贮存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包括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和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任何可食部分的残留。 15.禁用药物:指绝对禁止使用的兽用药品,如氯霉素、呋喃唑酮、林丹等。 16.限用药物:限制使用的兽用药品,如泰乐菌素、杆菌肽等。 17.紧急接种:在传染病发生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18.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19.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20.禽畜的易感性: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易感性小。该地区畜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百分率,直接影响到传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以及疫病的严重程度 21.生物性传播:某些病原体(如立克次体)在感染家畜前,必须先在某种节肢动物体内经过繁殖、才能有效传播疫病

健美操公开课教案 详案

体育公开课教案 新世纪学校小学部教师丁春辉 本课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旨在落实并推行体育新课程,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健 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为目的。本课采用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思维与练习相结合的体育教育模式。在健美操学习中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空间,给出思维和参与结合相对开放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学习方法得到掌握,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学对象:三四年级学生 三、教材内容:1、健美操的基本步伐 2、学习大众健美操组合 四、教材分析: (1)教材(1)是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出版的《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二)》。本教材有六套健美操,我们学习的是三级套路。三级仍为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的初级套路,练习的目的是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练习和低难度的腰腹及上肢力量练习。每组合均有4-5个基本步伐组成。所有的动作变化都是有氧操练习中的常见动作和典型动作,因此三级操很适合高中学生练习。 (2)教材(2)是《形体美》。形就是姿态。形是形体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为使动作优美,首先要对形体进行规范,虽然不同的艺术门类对形体有不同的要求,但所要规范的内容却大致相同。所以,我在形体课上进行腿部的控制。腿部若缺乏一定的力量是难以伸直举起的,考虑到健美操特点,为了尽快使腿伸直,需要做不同体位的练习。 五、教学重、难点: 六、重点:掌握所学动作 七、难点:动作与节奏的控制和把握 解决办法:1)单个动作的控制 2)教师快慢口令和音乐相配合 3)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才是美,怎样做才是漂亮。 八、教学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通过青春健美操组合动作的练习,发展动作的协调性,提高动作节奏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自编能力,发展思维和参与相结合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 2、身心健康目标: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力量、协调和柔韧等身体素质;达到锻炼的功效,培养对健美操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对生活充满自信。 3、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能力,提高对健美操的欣赏能力与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合作精神。

健美操专项选项课教学大纲

健美操专项选项课教学大纲 I说明部分 【课程编号】QX006114W 【课程名称】健美操 【课程英文名称】aerobics 【课程定义】健美操专项提高课是一门系统讲授健美操运动基本知识,以积极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努力培养学生体育精神,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为目的的课程。其对象为已选修健美操专项基础课的学生。 【课程目标】 1.通过健美操教学,使学生掌握健美操运动的基本练习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正确地进行健美操锻炼,提高自己的锻炼能力,并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具有一定的欣赏健美操运动的能力。 2. 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健美操的学习目标,自觉通过健美操运动改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态,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方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3.在健美操运动中表现良好的社会体育道德和互相尊重,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成为学校和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 4.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竞争意识、高尚的团队精神。 【编写依据】 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配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在我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按照2010年制定的大学体育教学计划,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使其更加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体育的需求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课程类别】 大学体育健美操专项提高课 【学时与学分】 68学时;2学分。 II 正文部分 【教材纲要】 1 理论部分 1.1健美操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1.2健美操基本动作介绍;健美操锻炼的生理负荷; 1.3健美操锻炼的科学锻炼方法; 1.4健身性健美操的编排;健美操锻炼的营养与卫生。 2 实践课内容 形体练习:身体姿态、手位操、把杆练习; 2.1. 2.2基本步伐:踏步(March)、曼波步(Manbo)、一字步(Easy Walk)、V字步(V Step)、侧并步(Step Touch)、后屈腿(Step Curl)、侧抬膝(Step Knee)、双并步(Two Step)、后交叉步(Grapevine)、向前走(Walk Forward)、脚跟前点(Heel Tap)、脚尖侧点(Side

兽医传染病学教材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兽医传染病学作业题 作业题(一) 第一章、第二章 ?填空题 1. 依据病原体的种类和先后顺序可将感染分为(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继 发感染) 2. 国际兽医局规定的A类传染病有(口蹄疫)(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病)(猪瘟)(非 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蓝舌病)(小反刍兽疫)(裂谷热)(疙瘩皮肤病)(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 家畜传染病发展的阶段包括(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3. 动物传染病在流行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散发)(流行)(地方性流行)(大流行) 4. 采取隔离封锁的基本原则(早)(快)(严)(小) ?名词解释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生物安全:主要是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理化和生物性 致病因子对人和动物的危害,是动物生产中的一种安全保障体系。 3、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 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4、检疫:是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 病原体和抗体的检查。 5、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 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延即为隔离。

6、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些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和动物的参与,也 可以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宿主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其后代,人和动物疫病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7、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 转归的病毒感染。 8、紧急接种:紧急接种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 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畜禽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 9、假定健康动物:在有传染病疫情发生时,疫区内除了患病动物和可疑感染动 物以外,其它易感动物都属于假定健康动物。 10、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 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 简答题 1、简述造成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答:家畜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从家畜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家畜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传染病在畜群中蔓延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的动物。 2、简述动物传染病不同的传播方式? 答: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研究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切断病原体继续传播的途径,防止易感动物受传染,这是防制家畜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之一。传播途径可分两大类。一是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二是垂直传播,即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水平传播在传播方式上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垂直传播又分为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3、实施动物检疫的主要内容? 答:实施检疫的动物包括各种家畜、家禽、皮毛兽、实验动物、野生动物和蜜蜂、鱼苗、鱼种等;动物产品包括生皮张、生毛类、生肉、种蛋、鱼粉、兽骨、蹄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