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大足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在重庆市西部,位于东经105°28'~106°02',北纬29°23'~29°52'之间,面积1399.97hm2。西部与内江市安岳县相邻,东邻重庆市铜梁县,北靠重庆市潼南县,南与重庆市永川市、荣昌县毗邻。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公园),其前身是国营大足县西山林场,位于大足县东南边陲,坐落于巴岳山脉分水岭西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6'~105°57',北纬29°25'~29°39'。西山林场场部距全国著名的“小五金之乡”龙水镇7km,距县城23km,距成渝高速公路邮亭镇出口27km。公园总面积3517.39hm2,东靠铜梁县,南接永川市,西邻重庆双桥区,地跨大足县境内的玉龙镇、龙水镇、邮亭镇和拾万镇。

二、地质构造

(一)地层

玉龙山出露地层为中生界三迭系、侏罗系,总厚度374~1750m。其中三迭系嘉陵江组(下统)出露于玉龙山轴部岩溶槽谷,玉龙镇也有零星出露;须家河组(上统)分布于整个玉龙山低山区,分下亚组和上亚组;侏罗系珍珠冲组(下统)分布于玉龙山背斜山麓中丘;自流井组(中下统)分布于玉龙山背斜山麓中丘,从玉峡口至龙水湖成狭窄带状;下沙溪庙组(中统)分布于玉龙山背斜与须家河组相连并行起止相同的宽带状地区。底砂岩极不稳定。

(二)构造

大足县境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积带四川沉降褶带。地质构造形迹东西有异,大致以荣昌县荣昌场至境内龙水镇、万古镇一线为界,其东南称东带,属川东褶皱带,其西北称西带,属川中褶皱带。

1、褶皱

西山背斜于雍溪乡东由铜梁延入古龙乡,向南经鱼口坳抵永川太平镇附近倾没。区内长约38km,宽6km。北段轴向北45°东,在鱼口坳之南向北偏转为北20°东,向北西弯凸呈S状。背斜中段核部嘉陵江、雷口坡、须家河组为走向断层破坏,两翼迭次出露珍珠冲组至沙溪庙组。两翼倾角50°~60°,西南倾没倾角12°~35°,为不对称单箱状背斜。

2、断层

鱼口坳断层在西山背斜核部,北起马槽湾,南经鱼口坳到白家沟碗厂附近消失。长16km,断层走向北40°~45°东,倾向东南,倾角30°~60°不等。断于嘉陵江组与须家河组间,一般断距14~71m,最大断距134m,在玉龙常乐寺附近断层形迹清晰。断层上下盘均有牵引现象,并有断层角砾岩和擦痕,为压性逆断层。

3、裂隙

龙水镇裂隙系在龙水镇南西山背斜西翼,共两组,走向分别为北50°西和近东西。长0.1~2km,裂面平直,互相交切成“X”形,为玉龙山背斜扭性配套成分。

三、地形地貌

绝对高度500~1000m,相对高差大于200m的地貌形态为低山,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属条形背斜中低山。东北端起于铜梁土桥乡,西南端止于大足县邮亭镇,为大足与铜梁及永川的界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延伸。山体上部坡度较大,中部平缓,下部为龙水湖及湖中小岛。因与永川市东山相对,亦称西山。玉龙山长45km,宽约6km。公园境内最高海拔三清洞877m,最低海拔红纸厂湾294m。相对高差200~420m。背斜两侧均为单斜山岭。北段山脊岩溶发育成岩溶槽谷地貌,中段轴部受断裂影响多呈串珠状溶蚀洼地,南段岩性坚硬,岩层倾角大,多为锯齿状起伏山岭。

四、气候特征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气候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热量较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显著。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盛夏伏旱较多,初夏与秋季多绵雨,冬季较暖,霜雪不多。大气环流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呈现大陆气候特征;夏季受太平洋高压影响,呈现海洋暖湿气候特征;春秋两季为大陆气候与海洋气候的过渡季节。1971年至2000年,多年平均气温17.0℃,极端最低气温在-3.4℃(1975年12月15日),极端最高气温40.6℃(1995年9月6日);相对湿度83%;历年无霜期平均319d,最多年365d(1970年),最少年287d (1969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11.8h;多年平均降水量1009.0mm,最大日降水量147.0 mm,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7天(1990年9月26日~10月12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25d(1992年 11月20日~12月14日,1999年12月21日~2000年1月15日);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16.3m/s;全年雾日数56.5d (28年平均值);全年雷暴日数36.6d(28年平均值);年降雪日数23d,积雪日数5d。

五、水文条件

大足县境内岗岭起伏,溪河纵横,为沱、涪两江支流源头之一。共有溪河293条,总长985.8km。主要河流有濑溪河、窟窿河、淮远河,县境边沿有天宝场河、曲水铺河、二郎塘河等边沿小溪分别流入潼南县琼江河、铜梁县安居河、永川市小安溪。

大足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4835万m3,丰水年为77902万m3,平水年50384万m3,大旱年12323万m3。其中县境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为54243万m3,地下水4174万m3。地下水以岩溶水最丰富,分布面积24km2,占县域面积的1.73%,蓄水量为1236万m3,占地下水总量的29.61%;碎屑岩隙裂隙水分布面积39.6km2,占县域面积的2.85%,蓄水量为730万m3,占地下水总量的17.49%;基岩裂隙水分布面积1326.5hm2,占县域面积的94.75%,水资源储量208万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52.90%。

公园水资源丰富,不仅有水域面积151.71hm2、库容1500万m3的龙水湖,还有倒插沟、红纸厂正沟、黑竹林沟、五香泉等多处溪流、泉水。

六、矿藏

公园内矿藏十分丰富,主要有煤矿、铁矿、锶矿、石灰石、石英砂岩、建筑石料、膨润土等。

煤矿分布于西山背斜西翼,北起玉峡口,南止长河扁。整个煤田长约45km,平均宽约3km,含煤面积约105hm2。

铁矿有菱铁矿、赤铁矿两种。菱铁矿分布于玉龙山背斜西翼,北起玉峡口,南迄长河扁。

锶矿1984年于西山背斜北段轴部岩溶槽谷发现。矿床北起四村张家堡,南止一村陡石梯,长约8.5km,宽3km,分北、南两段。

白云岩产于西山背斜北段岩溶槽谷。矿床北起玉峡口,南止通天河水库,长8.5km。

石灰石产于西山背斜轴部和翼部三迭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及侏罗系大安寨段。从北段雍溪乡到南段邮亭镇均有地表露头。

石英砂岩产于西山背斜西翼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底部。拾万镇茶场坡地地表出露1000m,厚10~20m,宽50m。

石料产于全县。一类为三迭系嘉陵江组碳酸岩盐,强度高;一类为三迭系须家河组、侏罗系自流井组,下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各类长石石英砂岩,岩体厚。

膨润土属蒙脱石类,产于邮亭、玉龙、拾万、协和、石牛、三驱等地侏罗系中上统沙溪庙组和遂宁组顶部及蓬莱镇组底部,储量约10万吨。

此外还有耐火长石砂岩、塑性粘土、方解石、石膏等矿种。

七、森林资源条件

(一)森林植被资源

公园总面积3517.39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217.39hm2,农用面积148.29hm2,水体面积151.71hm2;森林覆盖率达92%。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因地质和土壤种类的不同,决定了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域差异。根据调查统计,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共有高等植物198科629属1053种,其中苔藓植物22科33属44种,蕨类植物31科49属94种,裸子植物8科15属18种,被子植物137科532属897种。公园地处低山,乔木以松科的马尾松、杉科的杉木、樟科的润楠、壳斗科的丝栗、山矾科的黄牛奶树为代表种。其松科的马尾松分布占公园森林面积的30%;其次为杉木、阔叶树等的分布;楠竹林、慈竹林占森林面积的35%;也有少量的水竹、苦竹、刺竹、箬竹等生长。灌木以野桐、柃木类、杜鹃类、盐肤木、小叶铁子、紫金牛居多。草本以凤尾蕨、芒箕、中华里白、紫箕贯众、海金沙等分布居多,有些地段还分布有禾木科、白合科、十字花科植物。地被物主要有苔藓、地衣、石柑子等生长。

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18科21属22种,包括桫椤、粗齿黑桫椤、华南黑桫椤、金毛狗、银杏、水杉、福建柏、南方红豆杉、楠木、杜仲、绞股蓝、八角莲等。

(二)水生植物状况

公园内的水生植物以龙水湖水库为主,龙水湖浮游植物资源为137.64个/L,其中蓝藻类站16.41%,绿藻类占28.5%,硅藻类占13.79%,甲藻类占13.76%,金藻类占1.85%,裸藻类占6.13%,黄藻类占4.51%。

(三)野生动物资源状况

根据调查显示,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两栖类有1目4科11种,如中华蟾蜍、中国林蛙、隆肛蛙等;爬行动物有1目6科12种,如北草蜥、翠青蛇、菜花蛇等;鸟类有14目33科101种,如白露、红隼、鸬鹚、虎纹伯劳等;兽类有4目9科16种,如大灵猫、小灵猫、果子狸、中华竹鼠等;昆虫中以鳞翅目、鞘翅目、等翅目、膜翅目、同翅目居多,特别是蝶类品种丰富,有的形态奇特,有的色彩斑斓,使人感到十分赏心悦目。

另外,龙水湖中有丰富的水生动物,浮游动物30759个/升,其中原生动物占63.8%,轮虫25.9%,枝角类7.7%,桡足类2.6%;淡水鱼主要有鲤鱼、鲫鱼等20多种;另有水生经济动物龟、虾等多种。

第二节社会经济状况

一、历史沿革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市大足县,距重庆市107km,大足以“大足川”为名,取其丰足之意。今大足县境域,秦以前属巴国,秦属巴郡,汉属益州巴郡(巴西郡)垫江县(今重庆合川市)。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为梁州(荆州、益州、楚州)巴郡垫江县、宕渠县(今合川),合川垫江郡石镜县(今合川)地。北周时期,今县境东北部为合川垫江郡石镜县地(今合川),西南部为普安郡永康县地(今重庆安岳县)。隋代东北部为涪州石镜县地,西南部为资阳郡隆康县地(今安岳)。初唐东北部先后为合川石镜县、铜梁县、巴川县地,西南部为普州隆康(普康)县地。大足自唐乾元元年(758)建县,至2004年计1246年。在元朝初有两次省并,共约80年,实存县制1166年。在清初实行并县管理期间,曾由荣昌知县代摄63年,县制仍存。解放后隶属川东行署巴县专区,旋更名壁山专区。1951年专区治地迁江津,更名江津地区,1959年专区治地迁永川,1968年更名江津地区,1981年又更名永川地区,1983年改隶重庆市。

解放前,公园境内遍布古寺、庵堂,且资源丰富,是渝西独秀的旅游胜地和动植物资源宝库。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绝大部分寺庙庵堂颓败荒毁,今天仅存遗址。1959年四川省林业厅在大足县建立国营大足西山林场,隶属县林业主管部门,1964年隶江津专区永大铜壁林管处,更名江津专区西山林场。1971年始又隶大足县林业局,恢复原名。1984年四川省林业厅指令国营林场扩大经营自主权,林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林场下辖5个工区。1995年6月经四川省林业厅批准建立西山省级森林公园(川林造[1995]208号文件),2003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林业局林场发[2003]241号文件)。公园与林场实行两块牌子,二套班子管理,试图通过开发玉龙山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一)大足县概况

1、面积与人口

大足县解放前县城面积约1430km2,1952年有关部门将部分乡村划入与之毗邻的荣昌,1975年又将部分公社划入重庆市双桥区,此后,全县总面积为1390.21km2,其中耕地面积424.88km2,林地面积140km2,河流面积161km2。

2、民族与宗教

隋唐以前大足县境内为夷汉杂处之地,僚人尤多。宋以后居民总体上以汉族居多,占总人口的99.99%。解放后,由于工作调动,婚嫁等原因,迁入人口中

少数民族有所增加,其中有回、藏、苗、壮、维吾尔、彝、满、畬、土家、白、傣、侬、侗、哈尼、仫佬等15个少数民族。大足县的主要宗教流派有佛教、道教、天主教等。

3、经济状况

2002年大足县国内生产总值为4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1.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4.8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4%,工业总产值为47亿元,占76%。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45.1万吨,肉类4.3万吨,禽蛋8110吨,水产品0.6万吨,油料7513吨,蚕茧223吨,茶叶165吨,水果10759吨(其中柑桔7010吨),烟叶284吨;主要工业产品产值:煤炭2690万元,水泥3107万元,饮料酒129万元,非金属矿10845万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28853万元,金属制品5536万元。

2002年大足县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为29012人,全部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8809元;农村居民年平均收入2613元/人;居民储蓄存款金额2186元/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31.7元/人。

4、文教卫生医疗状况

2002年末,大足县共有卫生机构45个,床位数1211张,卫生工作人员1798人。其中医生750人,护师、护士284人,乡村医生924人。

大足县2002年末共有普通中学61所,在校学生52721人;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1620人;普通小学437所,在校学生96876人。全县有文化馆(站)33个,其中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8.8万册;广播电视台(站)36个,其中有线电视台1个;1个电影院;1个体育馆。

(二)玉龙山概况

1、玉龙山的来历

玉龙山古名巴岳山,亦称西山,因与永川市境内的东山相对而得名。传说玉龙山上有一宝物,由玉龙和顺龙看守,顺龙比较温和,但不负责任;只有玉龙忠于职守,尽心尽责,但恶魔太多,玉龙无法守住,只得告知托塔李天王,李天王建议工匠赵巧修一大塔压住宝物,可赵巧偷懒,修了一小塔,难以镇住宝物。众恶魔前来抢窃,玉龙与之进行了生死搏斗,可难敌众魔被斩成三段,被斩处就成了当今的玉峡口和鱼口坳,玉龙的遗体就是现在的玉龙山。传说正德三年,年轻的正德皇帝乔装书生路过玉龙山宝兴寺时,因受到怀锐方丈热情款待,趁着酒性来到后山举目了望,觉此山如玉龙腾空,很有气势,便在石壁上书下“天下第一山”五个笔力雄浑,遒劲有力的大字。

2、面积与人口现状

公园总面积3517.39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217.39hm2,占总面积的91.47%,农用面积148.29hm2,占总面积的4.22%;水体面积151.71hm2,占总

面积的4.31%。2003年公园在职职工67人,退休44人。

3、经济现状

公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经营木材、慈竹、楠竹以及其半成品,近年来,木材、慈竹、楠竹滞销,价格下降,林场资金周转困难,职工收入降低。2003年林场总收入71.21万元。生产成本22万元,管理费用33万元,营业税金和育林基金32万元,营业外支出3.6万元,亏损19.39万元。

4、文教、卫生现状

公园内有医务室1处,条件较差,有医师1名,护士2名,病床10张,初具及时救治条件;园内已开通120急救专线,可全天候与龙水、大足、永川等地医院联系。

在公园东北部有桫椤园自然保护区,桫椤园自然保护区的桫椤呈原始状态分布,面积近150hm2,形成一个个桫椤植物群落,具有很高的观赏、科研、教育价值。

5、旅游业现状

大足旅游区,除被称为我国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外,还有龙水湖、玉龙山等山水风光,是一座尚待开发的旅游“金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大小石窟点遍布全县,青山绿水点缀其间,“石令人古,竹令人雅”。

1961年北山、宝顶石刻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大足石刻对外旅游开放,1999年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国内外游客和名人要人来游者,不断增加,具有现代意义的“游览观光”蓬勃兴起。

据大足县统计局统计,2002年国内旅游者人数95.51万人,比2001年增长31.56%;国际旅游者人数7.5万人,比上年增长61.29%;旅游总收入3.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08%。目前有三星级宾馆1家(大足宾馆),另有涉外宾馆4家,标准床位800个。各类旅馆、招待所47家,床位4000多个,年接待能力120万人次。

公园内的桫椤园自然保护区已于1999年挂牌,2000年开始向游客开放。桫椤园内有可供5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有住宿床位50个。目前每年游客人数约5000人,门票收入2万元。

公园内的龙水湖游览区已于2000年开始接待游客,景区内有龙水湖宾馆、雾都度假村、中港度假村等3处宾馆,另有乡村旅馆20多家,共有500床位。每年游客人数约4万人,门票收入30万元。

第二章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评价

第一节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健康的卫士。森林能产生人类生存的必需

物质——氧气,能滞留尘埃,降低噪音,净化空气,增加空气负离子含量。森林

中许多植物释放的芳香气体能调节人体功能,治疗疾病。森林生态环境是森林公

园的重要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优劣影响着公园的质量等级标准,对旅游者动机

具有一定影响。追求优越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生

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新潮流。

为了科学地评价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环境质量,我们组织了有关技术人员

对公园大气质量、空气细菌含量、地表水质量、空气负离子浓度、植物精气成分、噪声及天然放射性辐射剂量水平进行了监测分析与评价。

一、公园大气质量评价

(一)大气环境污染物的监测

1、评价标准

依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中一级标准及“山岳型风景资源开

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HJ/T 6-94)中规定标准,如表2—1所示。

表2—1 评价标准值表单位:mg/Nm3

项目日均值小时均值项目日均值小时均值项目日均值年均值SO2 0.05 0.15 NO2 0.10 0.15 TSP 0.12 0.08

2、监测结果

桫椤园、龙水湖、禅乐竹海3个空气采样点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

颗粒监测结果见表2-2。

表2—2 监测结果统计表

地点

SO2NO2TSP 小时均值日均值小时均值日均值小时均值日均值

浓度值

mg/Nm3

超标

率%

均值

mg/Nm3

超标

率%

浓度值

mg/Nm3

超标

率%

均值

mg/Nm3

超标

率%

浓度值

mg/Nm3

超标

率%

均值

mg/Nm3

超标

率%

桫椤园0.000~

0.0020

0 0.018 0

0.000~

0.020

0 0.013 0

0.001~

0.002

0 0.002 0

龙水湖0.000~

0.015

0 0.013 0

0.000~

0.020

0 0.012 0

0.002~

0.003

0 0.002 0

竹0.000~

0 0.026 0 0.000~

0 0.017 0

0.001~

0 0.002 0

3、空气现状分析

由表2-2监测结果可以看出,3个测点的SO2小时浓度范围分别是:桫椤园0.000~0.02mg/Nm3,日均值为0.018~0.027mg/Nm3,龙水湖0.000~0.015mg/Nm3,日均值为0.015~0.027mg/Nm3;禅乐竹海SO

2

小时浓度范围0.000~0.03mg/Nm3,日均值0.026mg/Nm3,TSP日均浓度范围是0.001~0.003mg/Nm3,日均值为0.002~0.003mg/Nm3。3项因子的超标率均为0,超标倍数为0,说明3个监测点的环境质量均优于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值。

(二)空气中细菌含量的测定结果

公园各采样点及对照点空气微生物总数见表2-3。

表2-3 采样点各类空气微生物总数量单位:个/m3

采样地点

各类空气微生物数量

总菌数CK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龙水湖半岛35 0 244 85 364 0 龙水湖农家乐31 0 663 855 1549 0 禅乐竹海林内17 16 35 168 236 0 禅乐竹海林外140 0 296 125 561 0 桫椤园17 0 0 1954 1974 0

黑竹林沟松林内17 35 139 818 1909 0

黑竹林沟松林外17 0 271 802 1090 0

从表2-3可以看出:

1、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各旅游景区细菌很少,桫椤园、黑竹林沟松林内、外及禅乐竹海林内等7个测点空气中的细菌平均数为39.14个/m3,大大低于国家卫生标准3700个/m3。

2、龙水湖半岛、禅乐竹海林内外及黑竹林沟松林内外,各类微生物数量较少,霉菌数量较高,放线菌数量低。

监测结果证明,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质量清洁。广州市火车站空气细菌含量28600个/m3。

二、公园环境噪声监测结果

(一)评价标准

根据《山岳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指标体系》(HJ/T6-94)中规定,执行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O类和Ⅰ类标准。见表2-4。

观光浏览地段GB3096 0类标准昼间:50 夜间:40

游客住宿地段GB3096 Ⅰ类标准昼间:55 夜间:45

(二)监测结果

公园噪声监测结果如表2-5所示。

(三)结论

龙水湖、禅乐竹海2个景区昼间、夜间噪声均优于0类标准,属于特别宁静地域。桫椤园的等效声等级优于一类区标准,达到纯居民和文教机关类区域要求,属于安静地域。

三、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测定结果

为了掌握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空气负离子资源的分布状况,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造福人类,我们于2004年4月17至4月22日对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空气负离子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测定,采用国家定型仪器FTP—2型森林大气测量仪(中南林学院森林旅游研究中心研制),在公园内外获得36个测点的有效数据。测定结果列入表2-6中。

3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目次 前言 (3) 1范围 (4) 2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术语与定义 (4) 4总则 (6) 5一般规定 (6) 5.1基础资料调查与现状分析 (6) 5.2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9) 5.3功能分区 (9) 5.4容量与人口 (10) 5.5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10) 5.6发展战略、主题定位和营销策划 (11) 6专项保护 (11) 6.1保护规划 (11) 6.2森林景观规划 (13) 6.3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13) 6.4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 (14) 6.5基础工程规划 (16) 6.6土地利用规划 (18) 6.7社区发展规划 (19) 7分期建设规划 (19) 8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 (20) 8.1投资估算 (20) 8.2效益评估 (20) 9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20) 9.1一般规定 (20) 9.2规划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 (20) 9.3附件 (20) 附录A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21) 附录B规范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目录 (2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同济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楚材、刘滨谊、吴章文、刘颂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一般规定、专项规划、分期建设规划、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等。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005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GB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6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LYJ127-91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GB/T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JGJ62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64 饮食建筑设计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国家级森林公园 national forest park 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生态良好,拥有全国性意义或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备一定规模和旅游发展条件,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自然区域。 3.2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master planning of forest park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主体功能要求与建设原则,对森林风景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在空间、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与布局,是指导森林公园建设、经营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3.3 森林风景资源forest landscape resources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区位条件 一、地理背景 (一)地理位置、范围与面积 仙女山森林公园地处重庆市武隆县境内,属武陵山脉,乌江北岸,位于国营仙女山林场侯家坝工区,地理位置坐标在东经107°43’6’’~107°46’40’’,北纬29°28’24’’~29°31’34”之间,东接白果乡,南接土坎乡,西邻双河、木根乡、涪陵市大木林场,北抵丰都县厢坝乡、丰都县三抚林场。公园规划总面积8190公顷,南北长约17.6公里,东西宽约12.4公里。园区到武隆﹑丰都等地的道路两旁5公里内区域属旅游规划控制区域。 (二)地质、地貌 仙女山平均海拔1750米,最低海拔1560米,最高海拔2033米,相对高度50~200米,平均坡度20度,境内为岩层断裂构成的高台地,上万亩狭长平坝镶嵌其间,形成重庆东部最大的高山草原。 天生桥平均海拔高度780米,最低海拔607米,最高海拔1142米,相对高度200~500米,平均坡度70度,境内为岩层断裂剖面,形成特有的洞峡景观。 (三)气候、水文 仙女山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呈亚热带中山气候。雨量大、云雾多﹑湿度大﹑光照不足﹑无霜期短﹑积雪期长﹑冬季严寒积雪﹑夏季凉爽温和﹑春季雨雾绵朦。年均气温低于11.2℃,月平均最高气温7月低于21℃,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月均温0.4℃,无霜期仅为200天左右,相对温度78%。年降雨量高于1214.3毫米,年蒸发量为854.9毫米,低于降水量359.4毫米。年平均日照为921.9小时,十月中旬至次年三月上旬为下雪期,下大雪时积雪厚度可达15厘米。

二、交通条件 仙女山有便捷的水陆外部交通条件,经涪陵到重庆主城区约250公里,由重庆机场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和海外地区,陆路可直达成都地区,水路经大三峡与宜昌﹑岳阳﹑武汉﹑南京﹑上海联系。目前重庆主城区沿长江水路经涪陵城转乘公路至仙女山约需4小时。随着二,三年后渝涪高速公路的建成,从重庆经陆路至仙女山可缩短至2.5小时;由重庆经南川至武隆的高等级公路已规划修建,建成后重庆至仙女山的路程在2小时以内。涪陵城到仙女山只需要1个多小时,丰都县城到仙女山只有40多公里路程,仙女山上有乡村公路与丰都三扶林场直接相连,现也准备规划修建为等级公路。319国道从仙女山下土坎附近通过,武隆至彭水的沿江二级公路在1998年全程硬化,东去湖南张家界更加便捷。仙女山还位于国家决定新建的渝怀铁路线旁,2005年建成后重庆至武隆铁路里程为198公里,将大大降低旅游交通成本。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仙女山具有十分可喜的发展前景。 三、区域经济背景 仙女山森林公园由国营仙女山林场经办,现有正式职工74人,园区内无农户居住,无林权与土地权纠纷。仙女山地区共有草地、荒坡20万亩。目前已有人在外围地带开垦荒地,种植猕猴桃,反季疏菜,三木药材及养殖新疆美利奴细毛羊、南江黄羊、西门塔尔牛等,已初具规模。另外,该地还可开发鹿﹑兔养殖项目以发展观光农牧业。仙女山所属的武隆县,西连涪陵市﹑南川县,南接贵州遵义地区,东与黔江的彭水县相邻,北抵丰都县。武隆是国定贫困县,但近些年经济发展较快,定于明年脱贫。武隆也是三峡库区淹没移民县之一,有3470人移民安置任务,国家移民补偿金额共1.9481亿元。武隆县有39万多人口,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小麦﹑红苕﹑洋芋等;主要经济作物为苧麻﹑烤烟﹑油菜﹑蚕桑;主要工业门类有采矿﹑电力﹑造纸﹑化工﹑麻纺﹑食品加工﹑烟叶复烤等;武隆羊角醋﹑羊角豆腐干已成为游客喜爱的土特产品。丰富的农林牧产品为满足游客食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前言 1范围 .......................................... ..... ........ ... ............. 第4页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第4页 3术语与定义 ....... .. ......................................... ......... .. ...... .第4页 4总则 ...................................................................... 第6页 5 一般规定 .................................................................. 第6页 5.1基础资料调查与现状分析 ................. .. ............................... 第6页 5.2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 .第9页 5.3功能分区 ............................................................ .……第9页 5.4容量与人口 ............................................................. .第10页 5.5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 .第10页 5.6发展战略、主题定位和营销策划 ............................................. .第11页 6专项保护 ................... ...................................................... 第11页 6.1保护规划 ................. ...................................................... 第11页 6.2 森林景观规划 ......... .. .................................................... 第 13 页 6.3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 .… ..................................................... 第13页 6.4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 … ................................................... 第14页 6.5基础工程规划 ............ ..................................................... 第16页 6.6 土地利用规划 ............ .… ..................................................... 第18页 6.7社区发展规划 ........... .… .................................................... 第19页 7分期建设规划 ............... ..................................................... 第19页 8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 ...................................... .... .................. 第20页 8.1投资估算 ............................................. ..... ................... 第20页 8.2效益评估 .......................................... ...... ..................... 第20页 9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 .... ..................... 第20页 9.1 一般规定 ....................................................... ....... ....... 第20页 9.2规划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 .......................................... ..... ....... 第20页 第20页 附录A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附录B 规范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目录 9.3附件 第21页 第22页

南宁五象岭总体规划文本

南宁市五象岭总体规划(2015-2025)文本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 (3) 第一节性质和范围 (3) 第三节总体布局 (3) 第四节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 (4) 第三章生态文化建设 (4) 第一节规划原则 (4) 第二节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 (4) 第四章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 (5) 第一节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 第二节游线组织规划 (5) 第五章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5) 第一节游客容量控制 (5) 第二节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5) 第六章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 (6) 第一节规划原则 (6) 第二节植被规划 (6) 第三节森林景观规划 (6) 第四节风景林经营管理规划 (6) 第七章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7) 第一节规划原则 (7) 第二节保护分区及保护措施 (7) 第三节生态环境及生态资源保护 (8) 第四节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 (8) 第八章基础工程规划 (9) 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9) 第二节给、排水工程规划 (9) 第三节供电规划 (9) 第四节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10) 第九章防灾及应急管理规划 (10) 第十章土地利用规划及居民点调控规划 (10) 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10)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 (10) 第三节居民点调控规划 (11) 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 (11) 第一节近期(2015~2016年)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11) 第二节中期(2017~2019年)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11) 第三节远期(2020~2025年)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11) 第四节实施保障措施 (12) 第十二章附则 (12)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Standard for Overall Design of Forest Parks LY/T5132—95 主编单位: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施行日期:1996年1月1日 林业部关于颁发《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行业标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农林)厅(局),东北、内蒙古国有森工(集团)总公司(总局): 根据林业部林计通字[1993]73号文下达的编制任务,由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业经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审查通过,现批准为林业行业推荐性标准,代号LY/T5132—95,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本《设计规范》的管理及解释工作由林业部负责。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一日 目次 1 总则 2 总体布局 2.1 一般规定 2.2 森林公园区划 3 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 3.1 环境容量 3.2 游客规模 4 景点与游览线路设计 4.1 景点设计

4.2 游览线路设计 5 植物景观工程 5.1 一般规定 5.2 植物景观设计 6 保护工程 6.1 一般规定 6.2 生物资源保护 6.3 景观资源保护 6.4 生态环境保护 6.5 安全、卫生工程 7 旅游服务设施工程 7.1 一般规定 7.2 餐饮 7.3 住宿 7.4 娱乐 7.5 购物 7.6 医疗 7.7 导游标志 8 基础设施工程 8.1 一般规定 8.2 道路交通 8.3 给、排水 8.4 供电 8.5 供热 8.6 通信 8.7 广播电视 8.8 燃气 9 设计文件组成 9.1 一般规定 9.2 设计说明书 9.3 设计图书 9.4 附件 附录A 术语解释 附录B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 附录C 森林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附录D 容量测算推荐公式

国家森林公园标准体系综述

国家森林公园标准体系 综述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国家森林公园标准体系综述 标准的制定及编制情况:相关标准有哪些,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管理、技术、服务等),这些标准是否适合国家公园建设的需要等等 本文主要探讨我国现有的国家森林公园标准体系以及该体系与我国现有的国家公园标准适应性。 目前我国已出台的森林公园标准有《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两项国家标准;《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中国森林认证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服务》、《中国森林认证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服务审核导则》、《中国森林认证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服务操作指南》、《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森林公园工程技术规范》六项行业标准以及各地地标五项。(红字标准需购买)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为适应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建设的需要,规范森林开发建设和工程设计,确保设计质量对森林公园的内部区划;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景点与游览方式设计;植物景观工程设计;保护工程设计;旅游服务设施工程设计(包括生态文化及科普宣教设施、餐饮、住宿、娱乐游憩、购物、医疗保健、导游标志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工程设计,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作为森林公园保护、开发、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规定了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的原则、方法、风景资源基本质量与风景资源基本质量公式;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对于森林公园的基础资料调查与现状分析;森林公园的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功能分区;容量与人口;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发展战略、主题定位和营销策划;保护规划;森林景观规划;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包括宣教中心、博

《XX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案及思路

XX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9-2028 年)方案及思路 XX勘察设计研究总院 XX年XX月

目录 一、编制目的 二、规划范围及目标 三、森林公园各功能分区要求 四、时间安排 五、人员安排 六、资料收集清单 七、附表 表1 XX省级森林公园-社区居民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2 XX省级森林公园-管理局(处)人员现状统计表 表3 XX省级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现状统计表 表4 XX省级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统计表 八、附件 附件《LY/T 2005-2012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一、编制目的 根据XX等文件精神,要求自公园设立批准之日起十八个月内,须按批复的面积和范围完成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批。为能继续有效发挥森林公园的主体功能,进一步提高森林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水平,有效开展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利用,有必要及时对森林公园进行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总规的评审与审批。 二、规划范围、目标 1、规划范围:按XX号文批复的面积和范围进行规划),总面积为XX公顷(约XX万亩)。 2、规划目标:按照“XX”的规划思路,以“全面保护、合理利用”为前提,将XX省级森林公园打造为XX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上的绿色节点,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本规划必须遵循森林公园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程规范,并与区(县)级、市级旅游规划及其他上位规划进行充分有效衔接。 三、森林公园各功能分区要求 目前,省级森林公园没有相应的总体规划编制规范,依照《LY/T 2005-2012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进行编制。根据该规范,森林公园功能分区类型包括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管理服务区和生态保育区,每类功能分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再划分为几个景区(分区)。 1、核心景观区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大足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在重庆市西部,位于东经105°28'~106°02',北纬29°23'~29°52'之间,面积1399.97hm2。西部与内江市安岳县相邻,东邻重庆市铜梁县,北靠重庆市潼南县,南与重庆市永川市、荣昌县毗邻。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公园),其前身是国营大足县西山林场,位于大足县东南边陲,坐落于巴岳山脉分水岭西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6'~105°57',北纬29°25'~29°39'。西山林场场部距全国著名的“小五金之乡”龙水镇7km,距县城23km,距成渝高速公路邮亭镇出口27km。公园总面积3517.39hm2,东靠铜梁县,南接永川市,西邻重庆双桥区,地跨大足县境内的玉龙镇、龙水镇、邮亭镇和拾万镇。 二、地质构造 (一)地层 玉龙山出露地层为中生界三迭系、侏罗系,总厚度374~1750m。其中三迭系嘉陵江组(下统)出露于玉龙山轴部岩溶槽谷,玉龙镇也有零星出露;须家河组(上统)分布于整个玉龙山低山区,分下亚组和上亚组;侏罗系珍珠冲组(下统)分布于玉龙山背斜山麓中丘;自流井组(中下统)分布于玉龙山背斜山麓中丘,从玉峡口至龙水湖成狭窄带状;下沙溪庙组(中统)分布于玉龙山背斜与须家河组相连并行起止相同的宽带状地区。底砂岩极不稳定。 (二)构造 大足县境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积带四川沉降褶带。地质构造形迹东西有异,大致以荣昌县荣昌场至境内龙水镇、万古镇一线为界,其东南称东带,属川东褶皱带,其西北称西带,属川中褶皱带。 1、褶皱 西山背斜于雍溪乡东由铜梁延入古龙乡,向南经鱼口坳抵永川太平镇附近倾没。区内长约38km,宽6km。北段轴向北45°东,在鱼口坳之南向北偏转为北20°东,向北西弯凸呈S状。背斜中段核部嘉陵江、雷口坡、须家河组为走向断层破坏,两翼迭次出露珍珠冲组至沙溪庙组。两翼倾角50°~60°,西南倾没倾角12°~35°,为不对称单箱状背斜。 2、断层

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项目招投标书范本

千里马招标网https://www.doczj.com/doc/1510748630.html, 淮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盱眙分中心招标文件 采购人: 盱眙县第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盱眙第一山古城运行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名称: 盱眙县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项目 招标代理:江苏安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二〇一八年九月

前附表

第一章招标文件 第一部分:招标公告 江苏安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受盱眙县第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盱眙第一山古城运行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就该单位的盱眙县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现邀请符合条件的投标人参加投标。 、项目名称编号:盱眙县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项目,项目编号:XYGK-安厦-。 、招标项目简要说明: 本次招标通过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确定森林公园的性质、规模、发展目标、功能分区,科学分析与预测客源市场,统筹安排景区景点、植被与森林景观改造、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合理配置森林公园各项基础设施,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利用、景观打造与林业经济的关系,指导森林公园的保护、利用与发展;盱眙县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约公顷,其中林地面积约公顷,位于盱城境内的林地面积约公顷,芦苇面积约公顷,水面约公顷,预算价为万元。 、投标人资质要求: ()投标人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的规定,并提供下列材料(按顺序装订到投标

说明:本次招标采用资质后审方式,在整个采购过程中,由采购人组织评委会将对投标人的资质进行审查,若发现投标人的资质条件不符合招标文件要求或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可随时取消其投标或中标资格。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forest park master planning (征求意见稿) My dent ist ha d jus t pu him neys w ere bu ilt ab ove se a-lev el. In 1860, a b etter plan was put f orwar d by an

目录 1 总则 (5) 2 术语 (5) 3 一般规定 (7) 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7) 3.2 资源评价 (14) 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15) 3.4 布局、结构与综合分区 (16) 3.5 容量与人口 (17) 4 专项规划 (19) 4.1保护保育规划 (19) 4.1.1 一般规定 (19) 4.1.2 生物资源保护规划 (20) 4.1.3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 4.1.4 防灾规划 (22) 4.1.5安全保障规划 (22) 4.2森林景观规划 (22) 4.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23) 4.4 游憩规划 (24) 4.5 基础工程规划 (27) 4.5.1 一般规定 (27) 4.5.2 道路交通规划 (28) 4.5.3 供电规划 (28) 4.5.4 给排水工程规划 (29) 4.5.5 供热规划 (29) 4.5.6 通信网络工程规划 (29) 4.5.7 广播电视规划 (30) 4.5.8 燃气规划 (30) 4.5.9 医疗救护规划 (30) 3 , a bette r pla n was put forwa rd by an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修订稿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目次 前言 (3) 1范围 (4) 2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术语与定义 (4) 4总则 (6) 5一般规定 (6) 基础资料调查与现状分析 (6)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9) 功能分区 (9) 容量与人口 (10) 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10) 发展战略、主题定位和营销策划 (11) 6专项保护 (11) 保护规划 (11) 森林景观规划 (13)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13) 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 (14) 基础工程规划 (16) 土地利用规划 (18) 社区发展规划 (19) 7分期建设规划 (19) 8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 (20) 投资估算 (20) 效益评估 (20)

9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20) 一般规定 (20) 规划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 (20) 附件 (20) 附录A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 (21) 附录B规范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目录 (2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同济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楚材、刘滨谊、吴章文、刘颂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一般规定、专项规划、分期建设规划、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等。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005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GB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6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LYJ127-91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GB/T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JGJ62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64 饮食建筑设计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国家级森林公园 national forest park 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生态良好,拥有全国性意义或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备一定规模和旅游发展条件,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自然区域。 3.2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master planning of forest park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主体功能要求与建设原则,对森林风景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在空间、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与布局,是指导森林公园建设、经营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3.3 森林风景资源forest landscape resources 是森林公园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及其环境要素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物质和因素的总称。 景物 scenic attraction 指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森林风景资源个体,是森林公园构景的基本单元。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一)基本情况。包括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沿革、森林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等。 (二)生态环境及森林风景资源。包括生态环境评价、森林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 (三)森林公园发展条件分析。包括森林公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 (四)总则要求。包括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依据、规划目标、规划分期等。 (五)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包括森林公园性质与范围、森林公园主题定位、森林公园功能分区、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森林公园发展战略、主题定位与营销策划等。 (六)容量估算及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包括森林公园环境容量、游客容量以及旅游区位分析、客源市场分析、游客规划预测等。 (七)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包括规划原则、植被规划、森林景观规划、风景林经营管理规划。 (八)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包括规划原则、重点森林风景资源保护、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环境保护。 (九)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包括规划原则、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生态文化设施规划、解说系统规划。

(十)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包括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定位、游憩项目策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游线组织规划。 (十一)基础工程规划。包括道路交通规划、给排水工程规划、供电规划、供热规划、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工程规划、旅游安全保障系统与设施规划。 (十二)防灾及应急管理规划。包括灾害历史、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规划、其他灾害防治、监测与应急预案。 (十三)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及建设项目占用林地情况。 (十四)社区发展规划。包括居民点分布现状分析、社区发展规划原则、社区发展规划。 (十五)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估、采取对策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十六)投资估算。包括估算依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十七)效益评估。包括生态效益评估、社会效益评估、经济效益评估。 (十八)分期建设规划。包括近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中远期建设目标及重点建设工程。 (十九)实施保障措施。包括法制保障、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等。 (二十)图纸要求。包括区位图(对外关系图)、土地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二)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二) 8.3 给、排水 8.3.1 森林公园给水工程,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消防用水的出供给。 8.3.2 森林公园给水方式,有条件的可采用集中管网给水,也可利用简易管线自流引水,或采用机井给水。 8.3.3 给水水源可采用地下水或地表水,一般以地下水为主。水源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8.3.3.1 供水距离短,并有充足水量; 8.3.3.2 水质良好,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 8.3.3.3 给水方便可靠,经济适用; 8.3.3.4 水源地应位于居民区和污染源的上游。 8.3.4 排水工程必须满足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雨水排放的需要。 8.3.5 排水方式,宜采用暗管(渠)排放。 8.3.6 污水排放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生活、生产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排放,不得直接排入水体和洼地。 8.3.7 给、排水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选定水源,确定给、排水方式,布设给、排水管网等。 8.3.8给、排水工程设计,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8.4 供电 8.4.1 森林公园的供电工程,应根据电源条件、用电负荷和供电方式,本着节约能源、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进行设计,做到安全适用,维护管理方便。 8.4.2 森林公园供电容量设计,应正确处理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做到以近期为主,适当考虑远期发展。 8.4.3 供电电源应充分利用国家或地方现有电源。当无现有电源可以利用或利用现有电源不经济合理时,方可考虑自备电源。在水力或风力资源丰富地区,可优先考虑自建小型水力或风力发电站。 8.4.4 供电方案应运行可靠,简单灵活,方便维修、技术先进、经济适用。 8.4.5 供电电压应以地区电压等级为准。自建电厂(站)时,必须采用国家标准电压等级。 8.4.6 用电负荷计算,一般采用“单位指标法”和“需用系数法”。 8.4.7 变(配)电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8.4.7.1 输电距离短,接近符合中心; 8.4.7.2 便于电压质量的提高和线路的引入、引出; 8.4.7.3 地质稳定安全的地区; 8.4.7.4 不受积水或洪水淹没的威胁; 8.4.7.5 不影响临近设施; 8.4.7.6 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公园景观。 8.4.8 用电符合较小而又分散的地区,宜采用独立变电所或杆上变压器。在变电所和变压器的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8.4.9 当电力负荷所引起的电压波动值超过照明或其他用电设施电压质量要求时,应分别设置动力和照明变压器。 8.4.10 供电线路敷设,一般不应采用架空线路。必须采用时,线路应尽量沿路布设,避开中心景区和主要景点,尽可能不跨越建筑物或其他设施。高压线路不得穿越动物集中活动区。

国家森林公园标准体系综述

国家森林公园标准体系综述 标准的制定及编制情况:相关标准有哪些,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管理、技术、服务等),这些标准是否适合国家公园建设的需要等等 本文主要探讨我国现有的国家森林公园标准体系以及该体系与我国现有的 国家公园标准适应性。 目前我国已出台的森林公园标准有《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两项国家标准;《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中国森林认证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服务》、《中国森林认证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服务审核导则》、《中国森林认证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服务操作指南》、《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森林公园工程技术规范》六项行业标准以及各地地标五项。(红字标准需购买)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为适应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建设的需要,规范森林开发建设和工程设计,确保设计质量对森林公园的内部区划;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景点与游览方式设计;植物景观工程设计;保护工程设计;旅游服务设施工程设计(包括生态文化及科普宣教设施、餐饮、住宿、娱乐游憩、购物、医疗保健、导游标志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工程设计,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作为森林公园保护、开发、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规定了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的原则、方法、风景资源基本质量与风景资源基本质量公式;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对于森林公园的基础资料调查与现状分析;森林公园的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功能分区;容量与人口;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发展战略、主题定位和营销策划;保护规划;森林景观规划;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包括宣教中心、博物馆、展览馆、标本馆、解说步道、解说牌、警示牌、指示牌及标牌解说词、导游词与多媒体解说内容等);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基础工程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社区发展规划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对于森林公园的区划;环境容量;游客规模;景点设计;游览路线设计;植物景观工程设计;保护工程;安全、卫生工程;旅游服务设施工程;基础设施工程(道路交通、给排水、供电、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燃气)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国家公园实际上主要建立在台湾地区,而在中国大陆只有云南省按照其省级的国家公园标准建立的先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与尚在 试点中的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我国尚未有国家公园方面的国家标准,但云南省按照其省级的标准建立了《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与《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检测技术规程》。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程》适用于云南省境内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 《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检测技术规程》

全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规划(最终稿)

全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 国家林业局 2015年12月

规划背景 1982年9月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以来,经过30多年建设,我国已建立森林公园3101处,总面积达1780.57万公顷,约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 1.85%。全国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7亿人次,创社会综合产值5600多亿元,已成为我国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阵地、绿色富民惠民的重要途径、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窗口。 城郊森林公园是指地处城镇或城镇周边,以森林景观为主体,生态环境良好,休憩健身设施完善,开展公众游览、休憩、健身、科普、文化等活动的户外特定区域,免费或低门票向公众开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建成区快速扩张、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城郊森林公园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森林公园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亮点。城郊森林公园为保护、修复城镇森林生态系统、提升城镇生态承载能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增加百姓生态福祉、推动绿色城镇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逐渐成为了新型城镇化中有生命的公共基础设施。

为了更好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科学指导、合理布局、有序推进、规范建设、有效管理全国城郊森林公园,满足广大城镇居民享受良好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2020年)》、《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等国家战略和发展规划,特编制《全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doc

第一章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1.1 地理位置 xxxx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常宁市南部,属南岭山簇余脉。东与常宁市罗桥镇和庙前镇接镶,南与郴州市桂阳县交界,西与常宁市洋泉镇和蒲竹瑶族乡毗邻,北与常宁市板桥镇胜桥镇相连。森林公园境界东西长80多km,南北宽仅10余km。森林公园由弥泉景区、印山景区和中田古民居景区组成,地理坐标为:弥泉景区东经112°15′45′′~112°25′46′′,北纬26°09′30′′~26°14′24′′;印山景区东经112°30′35′′~112°32′27′′,北纬26°10′24′′~26°11′25′′;中田古民居景区东经112°30′57′′,北纬26°10′28′′。总面积为5933.4hm2。森林公园距常宁市城区35km,距衡阳市城区85km。 1.1.2 地形地貌 xxxx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常宁市南部,其大地构造分属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区,即华南褶皱系湘南耒(阳)——临武南北褶皱带的北端,穹隆轴部由加里东构造组成。xx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有xx、铜钟脑、青山脑、狮子脑、雷公岩、岩鹰寨、吊钟岭、仙人歧等十几座山峰,群峰起伏,最高峰xx海拔1263.7m,最低双河口海拔213.6m,相对高差1050.1m,坡度平、缓、斜陡、险皆有,地形比较复杂,森林公园整体上属中山地貌。 1.1.3 气候条件 xxxx国家森林公园属中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型,具有夏凉、冬寒、雾多、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垂直温差较大等特点。 历年平均气温17.9℃,7 份平均气温29℃,极端最高气温为39.5℃,平均气温≥10℃的积温5754.9℃,1 份平均气温4℃,极端最低气温-8.7℃。无霜期270天左右,相对湿度大于80%。 森林公园内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1578h,最长的年份长达1955h,最少的年份1296h,年均日照率35%。 森林公园降水充沛,空气湿润,湿季长,旱季短,植物生长期长,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春季是全年的高湿季节,夏季湿度最小。

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总论

1.1 概述 项目名称:安徽省XX县XX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单位:安徽省XX县XX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项目法人代表: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地点:安徽省XX县XX国家森林公园 1.2 编制依据和范围 1.2.1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名居保护法》 8、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 9、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1、国家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政策和关于旅游发展的文件、规范和规定; 12、《安徽省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

远景目标纲要》; 13、《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至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14、生态省办[2003]013号《关于请示上报安徽省生态省建设重大项目的函》; 15、《XX县XX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图》; 16、项目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编制范围 本项目可研的研究范围包括: (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项目选址与建设环境条件 (3)项目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 (4)项目总体布局方案 (5)工程技术方案 (6)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和节能 (7)项目运营和实施计划 (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效益分析 (10)项目可研结论与建议 1.3 主要建设项目与投资规模 1.3.1 建设目标

四川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详细)

第一章天台山旅游大区概况 第一节区位条件 一、地理区位 天台山旅游大区地处广元市中区西北部、米仓山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40′——105045′,北纬32027′——32030′,总面积1334.3hm3,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东北与朝天区西北乡连接,东南与下西、陵江毗邻,西南与石龙乡交界,西北与三堆镇接壤。 二、交通区位 天台山旅游大区目前有“成—广—陕”高速公路与成都、绵阳、汉中、西安相连,并有212国道与兰州、重庆相连,其中,距离成都310公里、距离西安490公里,距离兰州750公里,距离重庆490公里。同时,兰海(兰州—海口)高速的修建将更进一步缩短兰州至广元的距离。境内有普通公路与市区相连。同时,天台山内部已修筑公路30余公里,连接天台、微波站、东台梁、黑龙潭、地震台、莲花台等多个景点和四个工区,基本形成内部交通运输网络,通达性较好。 三、旅游区位 天台山旅游大区位于“四川省五大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的“三国文化旅游环线”内,介于九环线与红色旅游环线之间,是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北连历史文化名城汉中、西安,西望四川省精品旅游区九寨——黄龙,东眺革命老区巴中,是川陕渝旅游区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旅游区位优势。

第二节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质地貌 天台山地处龙门山与米仓山交界地带南麓,地质构造为距今约1.96亿年的晚古生界二迭系、早中生界三迭系深厚石灰岩组成,切割强烈,起伏较大。海拔1100~1600m。山体多为深厚的石灰岩组成,切割强烈,起伏较大。其东西北三方和南缘莲花岩地段,是百丈悬崖。天台山内最高峰为艮台(又叫冒合山),海拔1603.5m,顺艮台山东北至西南有一山脊,将天台山分为前山与后山两部分。后山坡陡涧深,较为狭窄,主峰冒火山。前山地形复杂,沟谷纵横,仅河坝坪一带较为平坦开阔,主峰天台,海拔1100.0m。山脉走向为东北向西南倾斜,自然坡度一般在200——300之间。 二、土壤条件 土壤主要为石渣子土和矿子黄泥土。石渣子土,属于石灰性紫色土亚类原生钙质紫泥土属,成图母质为三迭系飞仙关组的紫色页岩风化物发育而成的坡残积物,土体构型为A—C或A—BC—C,质地轻壤至中壤,黄紫色,PH值7.3—8,碳酸钙含量3—8%左右,物理性粘粒含量29—65%,容重1.33—1.58克/立方厘米,土壤质地轻,易于耕作,宜耕期长,保水保肥较差,应增施有机肥和磷肥。 矿子黄泥土,属于黄色石灰亚类黄色石灰土属,成图母质为二、三迭系石炭岩、灰岩的坡残积物,质地重壤至轻粘,浅棕黄色或浅黄色,PH值6.8—7.4,碳酸钙含量在32%左右,物理性粘粒含量50%,容重1.37克/立方厘米。土质粘重,耕性差于耕作,保水保肥性能好,但由于海拔高,温度低,养分分解慢,应增施有机肥和磷肥,注意排水,防止作物遭受湿害。 三、气候气象 天台山旅游大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区内前山年平均气温11.10C,最高月平均气温20.60C,最低月平均气温-10C,无霜期213天,﹥100C的积温3604.50C,年降水量1645.4mm;后山年平均气温8.80C,无霜期192天,﹥100C的积温2949.20C,年降水量1844.4mm。平均气温低于广元市区2-40C,具备消夏、避暑、疗养、森林旅游开展的气候条件。 四、水文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