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护理

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护理

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护理
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护理

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6-01-19T12:57:53.180Z 来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敏

[导读] 隆昌县中医医院护理干预可缓解肝硬化腹水患者不良情绪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隆昌县中医医院四川内江642150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随机将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包括心理指导在内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理机能、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社会能力、精神健康等SF-36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躯体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缓解肝硬化腹水患者不良情绪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护理干预;焦虑、抑郁;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A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为终末期肝病,治疗时间长,患者经济负担重,大多数患者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负性情绪又加重病情的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为探讨合适的终末期肝病护理方法,本研究对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现将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的112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告知研究目的,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36~75(53.07±8.16)岁;乙肝病程7-34(24.07±4.15)。对照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38~76(52.69±8.25)岁;乙肝病程8-32(23.46±4.28)年。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告知患者研究事项,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标准【2】纳入患者,且神志清楚,语言及沟通能力正常,能完成调查及各量表评估。排除人格障碍、痴呆及有精神病史的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准确执行医嘱、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腹水情况,进行饮食指导等。观察组以慢性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式教育(慢肝教育)为基础,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可否适当增加措施)

(1)①健康教育:印制慢肝教育相关小册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以简单的插图,免费发放给患者阅读,让患者了解肝硬化腹水产生、形成的原因和转归,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告知患者药物治疗的目的、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让患者保持合适的心理预期。

(2)②加强心理疏导:肝病治疗期长,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较差,因此患者常存在一定的心理情绪反应,表现为焦虑、抑郁甚至悲观、绝望。护理人员应主动和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鼓励患者正确发泄不良情绪;并鼓励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指导,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保持家庭和谐温馨,督促患者定时随访,让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精神状态。建立肝病病友会,定期请肝病科和移植科医生与患者互动交流,介绍最新的肝硬化腹水治疗方法,提高患者信心。并鼓励患者多和病友交流,既排解不良情绪,又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

(3)③强化病情管控: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易诱发各种并发症,应严格按照护理分级制度作好病房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弯删除,做好患者血压、体得重、腹围等测量与监控,准确记录患者24h出水量,观察患者神志、性格、行为等变化,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

(4)饮食指导:肝硬化腹水是慢性乙肝的终末期,患者常存在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影响进食及营养,加重患者的病情发展。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平时习惯和爱好,进行个性化的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新鲜鱼、瘦肉等高蛋白饮食,补充腹水造成的蛋白丢失。并注意多食用蔬菜、水果等高膳食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1.4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分别于入院时及出院前1d,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

(2)生存质量:随访3个月,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3】,评估患者生理机能、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社会能力和精神健康及躯体疼痛等维度评分。

1.5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录入SPSS 17.0系统软件包处理,焦虑抑郁评分和SF-36各维度评分均用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无差异性(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