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 三 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 三 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第 三 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国家的历史类型的含义
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指国家的分类问题。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最早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他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把国家分为三类:君主国,指国家权利掌握在一个人手中的国家。贵族国,指国家权利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国家;民主国,指国家掌握在多数人,即民众手中的国家。在这三类国家中,又有正常国家和变态国家之分,正常国家是指为多数人谋福利的国家,君主国、贵族国、民主国即属于这类国家;变态国家是指以谋私利为目的的国家,包括:专制国家(一人掌权),寡头国家(少数人掌权),暴民国家(多数平民掌权)。
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的分类对以后的西方学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中世纪,有的学者在亚里士多德的分类的基础上,又加上一个神权国,即上帝(神)掌权的国家,用以解释中世纪的神权国家。除此之外,有的学者按照本国政府对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把国家划分为主权国、部分主权国、殖民地国家;还有的学者以地理环境作为划分的标准,把国家划分为海洋国、大陆国、岛国;现代的西方政治学者通常把国家分为法治国、民主国、专制国、福利国等。
上述分类都是从国家的外部特征上对国家进行分类的,这些分类都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和目的,因而属于国家的非本质性分类。由于国家本质上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组织,因此,国家的分类应当以各种国家所具有的最本质的特点作为划分标准。国家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类型的理论,从国家的本质出发,科学地阐明了国家的分类问题。所谓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用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国家的本质是由这种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决定的。围绕着国家的本质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实质上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具有同一阶级本质的一切国家的共性的概括。

二、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按照这一标准,国家的历史类型,是对建立

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一切国家的共同特性的概括。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保护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即表明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通过对国家历史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具体的阶级内容。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核心内容是生产关系所有制问题。在阶级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实行的阶级统治,就有什么类型的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同一社会经济形态的一切国家,都是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国家,都是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国家,无论它们的外表特征有多大的差异,不论它们的人口多少、地域大小、历史长短,只要是建立在同一社会经济基础上,它们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国家。在分析历史上和当今世界上各种国家的内外政策时,这是基本线索和立脚点。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四种社会生产方式,即奴隶制生产方式、封建制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级关系的本质内容是经济关系。在这些生产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分别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因此,国家的历史类型相应地分别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前三种历史类型的国家,由于它们的经济制度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都是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因此,统称为剥削者类型的国家。但是,由于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使命不同,所以维护的剥削形式不同,因而它们之间又有区别。
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用以压迫和统治奴隶的工具,它维护能是奴隶制的剥削形式。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用以压迫和统治广大农民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封建制的剥削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压迫和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它维护着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
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最高历史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他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统治少数剥削者的工具,是建设社会主义,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的工具。它与一切剥削者历史类型的国家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国家历史类型的概念,明确地体现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历史特点。它是国家分类的最科学的标准和依据。只有通过对国家历史类型的分析,才能正确观察到,在各种外表特征的掩

盖下每个国家的具体的阶级内容,从而揭示出国家的本质特征,也才能做到对国家进行科学地分类。


第二节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的规律
国家由一种历史类型发展变革为另一种崭新历史类型称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矛盾。
生产力反映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 能力。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通常分为: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中结成的 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的 最根本的构成元素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的一面是生产力无阶级性,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而建立在生产阶级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相对生产力而言变化相对滞后。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但两者统一的一面是生产关系也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力是第一位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对立统一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机构 、法律、制度等因素的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存在滞后性,当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经济基础就要否定上层建筑,而已经形成的上层建筑,不愿意推出历史舞台,但最终经济基础会淘汰上层建筑。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的方式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是社会政治发展的质变,代表着旧的生产力的阶级及其国家与代表着新的生产力的阶级及其国家本质上是对立的,而旧的社会制度和国家虽然已经腐败,甚至腐朽到了极点,也不会自行崩溃,旧的统治阶级也绝不会自动地退出历史舞台,只有通过政治革命,推翻旧的政治统治,才能完成一种国家类型向另一种国家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改良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的压力下,被迫做出的某些局部性的让步,它并不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

治形态,因而不能完成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尽管如此,改良毕竟是被统治阶级通过斗争获得的,在某种程度上对被统治阶级是有利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当革命的形势还未成熟,革命的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推翻旧政权时.采用改良的方法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不反对改良,而是反对用改良否定革命。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取得胜利以前,改良是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副产品。取得胜利以后,改良在国际范围内仍然是一种‘副产品’,但对取得胜利的国家来说,如果经过极度紧张的斗争,实力显然不足以用革命手段来实行某种过渡,那么改良又是一种必要的、合理的喘息时机。”列宁十分深刻地指明了革命和改良在无产阶级斗争中的地位和关系。这就是说.革命是无产阶级斗争的主要的、基本的方法,而改良则是一种次要的、辅助性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利用改良来提高人民的政治、经济地位,锻炼和教育人民群众,积蓄革命力量,从而为社会和政治的彻底变革创造条件。
一般地说,革命与改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第三,由于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它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的过程。
改良主义者实质上是以争取统治阶级让步为最后的目的,是旧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
一切剥削者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变革更替的。


第三节 国家历史类型概述

一、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按照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在奴隶社会土地归奴隶主所有。在中国奴隶社会对土地早期的处理形式是井田制。但奴隶主对土地并没有土地转让权,土地的实质所有者是国王。
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奴隶占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在这种生产关系中,奴隶主享有一切权利,不仅可以占有和买卖奴隶,而且可以随意杀戮奴隶。奴隶则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甚至人身自由和安全,他们不过是

奴隶主的会说话的生产工具。由于广泛地使用奴隶劳动,其结果使自由农民和手工业者遭到破产,受高利贷者的剥削,变成了失掉生产资料的自由贫民。
奴隶占有制社会的这种阶级结构,就必然地形成奴隶阶级同奴隶主阶级的尖锐矛盾,自由贫民与奴隶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反映在政治上,就是统治与反抗统治的斗争.达到尖锐时则爆发大规模的奴隶暴动和奴隶起义。
在这种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上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压迫和剥削奴隶的政治组织,其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专政。
奴隶制国家有两个方面的职能,一是内部职能,二是外部职能。奴隶制国家的本质就是通过其职能反映和体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内部职能,是控制奴隶和自由贫民等广大被压迫群众。奴隶主阶级凭借国家的一系列暴力机关,采用极端残酷的手段,镇压奴隶的反抗,实现赤裸裸的暴力统治,这充分反映了奴隶主的剥削形式。如我国夏朝的五刑制度;斯巴达,大批屠杀其所奴役的希洛人(奴隶)以恫吓其余的奴隶。在罗马有一条法律规定:奴隶杀害主人时,与这一奴隶同住一屋的全体奴隶均处死刑。而在阶级斗争激化、奴隶起义之后,镇压就更加残酷。如在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起义失败之后,竟有6 000名被俘虏的奴隶起义者被活活地钉死在十字架上。
奴隶主阶级通过国家控制被压迫阶级的另一种办法,就是利用宗教作为精神武器,以麻痹奴隶和自由民对他们的反抗精神。宗教在奴隶制国家中起着重要作用,寺庙拥有大景的财产,祭司在国家机关中占有显要的地位。如中国的禹改变以贤传位,而代之以世袭制传位自己的儿子启,有扈氏不服,为了杀扈氏启编造扈氏侮辱了五行,威胁到五行的神话了的世界观来武装民众,来让部下听从自己的命令;埃及、巴比伦、犹太的祭司在国家机关中都占有显要的地位,而罗马的僧侣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他们主持祭奠,解释法律,具有很大的权力。中国的殷代以后,设太祝,专掌祭祀。宗教和祭祀被认为是一切公民都应信奉和遵守的。对他们的要求稍有违反,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如雅典,对于不信神或违反固定的宗教祭祀仪式的人可以判处死刑。
奴隶制国家的外部职能是侵略他国领土或保卫本国领土以防别国侵略。奴隶制国家的外部职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奴隶主对奴隶非人韵虐待和残酷的镇压,大批奴隶过早地死亡,需要经常有大批的奴隶作补充。因此,对外发动战争,进行掠夺,使俘虏沦为奴隶,就成为劳动力再生

产和增加奴隶数量的一种必要的手段。同时,战争也是缓和国内矛盾的一种方法。因此,奴隶制时期,战争是频繁的。因为奴隶制国家随时准备侵略弱小的国家,同时也必须时刻准备抵抗外来的侵略。如亚速、埃及、罗马都进行过掠夺战争。罗马正是由于进行多次战争,才由一个不大的城市国家,变成了一个包括地中海沿岸各地的领土辽阔的强大帝国。
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国家,如埃及、巴比伦、亚速、波斯等国,都采用君主制,即所谓东方暴君制。在这种国家里,全部国家权力在形式上属于世袭的君主,他通过复杂的军事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
在古希腊的城邦国家——雅典,则采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表现为“人民大会”具有很大权力和公职人员是由选举和抽签产生的。
在古罗马和斯巴达这样的奴隶制国家中采取的贵族制。表现为由奴隶主阶级中少数显要贵族组成元老院(古罗马)、长老院(斯巴达)掌握重要权力。
奴隶制国家所采取的形式,无论是把统治权力集中于一个人(君主),还是少数人(贵族),还是更多一些人(民主),它们的实质则是共同的,都是奴隶主阶级实行的政治统治,都是奴隶主对奴隶进行的阶级专政。

二、封建制国家
这个时期在西欧大约经历了1300—1400年,在我国则有2300多年的历史。
在整个封建社会,最具意义的生产资料仍然是土地。
在西方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中,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由国王封赐给大封建主,然后再逐级分封给各级领主。下级领主对上级领主承担一定的义务,如提供兵役、交纳贡赋等等。
我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与西方领主占有制相反,地产制经济允许买卖。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不是封授而是购买。他们把自己占有的大量土地分别出租给佃农种,并通过收缴地租的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领主占有制下,领主对土地是没有转让权的,但是他们可以在自己的领地上经管庄园,利用特权和暴力压榨附属农奴。其主要剥削手段是把田产分为份地和保有地。
封建土地国有制、自耕农占有制也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封建土地国有制就是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土地。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曾出现过屯田、营田、职田、农庄和均田等土地国有制形式,但是,它们本质上不过是扩大了的地主所有制。这不仅因为当时的国家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且因为就国家与耕种国有土地的农民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质上是一种地主与佃农的租佃关系。也就是说,国

家关系不像封建庄园的领主那样具体干涉土地经营,而且农民向国家交纳的赋税实际上也不是国家法权的体现,而是一种变相的地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同直接生产者直接相对立的,如果不是私有土地的所有者,而是像在亚洲那样,是既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的国家,那么,地租和赋税就会合为一体,或者不如说,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任何同这个地租形式不同的赋税。…在这里,国家就是最高的地主。”西方封建社会,国王虽然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主人,但土地分封给各级领主掌管,因此其土地所有制实质上并不是国有制而是领主占有制。
自耕农占有制就是农民自己占有所耕种的土地,即所谓“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土地制度。自耕农所占有的土地是少量的,只能作为自己生存的条件.而不是用以剥削他人。在地主所有制占支配地位的封建社会,自耕农的地位是孤立的、极不稳定的。他们的土地成为地主兼并的对象,劳动力则成为佃农、雇农的后备军,同时还要遭受官府的压迫、盘剥。因此,自耕农占有制不论在经济关系中还是在政治影响方面都只能成为地主占有制的附属和补充。
封建制国家的上层建筑是采取集权的方式来加强对社会 的统治和控制。而广大农民是被统治阶级。相对于奴隶社会来讲有一定的自由,但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给地主阶级耕种土地。在上层建筑的统治中,地主阶级也采取不同的手段来加强统治,同时针对农民的反抗同样采取残酷的手段来压迫。
(1)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则采取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制。
第三,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所谓宗法,是指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规定宗族内部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的一种制度,主要变现为同姓宗族内部分为大宗、小宗和嫡长子继承等。这种制度在统治阶级内部同政治权利相结合,形成了君主专制和官僚门阀制。在劳动人民中,则形成了以族权为中心的父子、子子的宗法思想与制度。
西方采用宗教制度,西方宗教地位非常高,甚至完全垄断了教育和司法。宗教具有双重身份作用。一方面宗教本身有存在和发展,有自身存在的过程;另一方面完全成为维系整个封建

社会统治的工具。
(2)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
隋唐之前采用荐举制,之后采用科举制。
其次,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
再次,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三、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统治,是资产阶级专政。
按照其发展阶段划分,称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四、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由公有制为主导地位。
其本质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对少数剥削者所实行的专政。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政治特征,并从组织上和制度上确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其思想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最后一个国家类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