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英语词汇

教育心理学英语词汇

教育心理学英语词汇
教育心理学英语词汇

心理(mind)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所著的《灵魂论》(De Anima,又译《精神论》)

意识阈(conscious threshold)和统觉团(apperception mass)的

比纳()和西蒙()

桑代克()

冯特(,

梅耶()

Educational Psychology

加涅()

第一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

艾宾浩斯(,

鲍尔()和希尔加德()

倾向(disposition)或能力(capability)

行为表现(performance)

“学习”(learning)与“表现”(performance)

神经元(neuron)

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

突触(synapse)

星形细胞(astrocyte)

音素(phoneme)

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

运作(operations)

经验主义(empiricism)

洛克(John Locke)、贝克莱(George Berkeley)、休谟(David Hume)反思(reflection)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认为,“真理存在于人的灵魂中”;他的学生柏拉图(Plato

笛卡儿(Descartes, 1596—1650)和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1724—先天知觉假设(innate perceptual assumptions)

行为与联想论(behavioral associationist theories)和认知与组织论(cognitive organizational theories)

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

斯金纳()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us)

操作条件反应(operant conditioned response)

有机体(organism)

托尔曼()

巴特利特(坚持信息加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西蒙()、安德森()、.加涅()

布鲁纳()、奥苏伯尔、维特罗克()

乔纳森( 1992)

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社会文化认知(social cultural cognition)、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社会学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m)、

控制论系统(cybernetic system)

情境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

社会团体的习俗(practices of community,

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前者也称“明言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

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

平行分布加工(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论题(arguments)

为脚本(script)

结构图式(text structure schema)

意象系统(imagery system)

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theor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符号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

词汇学习(vocabulary learning)

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

概念同化(concept assimilation)

命题学习(propositional learning)

固定作用的观念(anchoring idea)

(一)下位学习(subordinate learning)

下位学习(subordinate learning),又称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过程(derivative subsumption)

相关类属过程(correlative subsumption)

(二)上位学习(superordinate learning)

上位学习(superordinate learning),或称总括学习

(三)并列结合学习(combinatorial learning)

复述(rehearsal)

精加工(elaboration)

记笔记(note taking)和做笔记(note making)是

产生式(production)

如果/那么(if/then)

条件—行动(condition action)规则(简作C—A规则)

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

定义不明确的问题(ill defined problem)和定义明确的问题(well defined problem)。前者指问题的三个成分都明确的问题,也称常规性问题(routine problem);

家华莱士(,1926)通过对名人传记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

(1)准备(preparation)——由刺激情境发现问题及寻求解题线索;

(2)孕育(incubation)——因问题复杂程度不同而经过一般或

长或短的反复酝酿时间,以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

(3)明朗(illumination)——突然找到问题解答方法,有豁然开朗之感;

(4)验证(verification)

心理定势(mental set)也称心向

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

1.背景命题(background propositions)

2.2.推理规则(rules of reference)

机遇推理(opportunistic reasoning)概念

创造性思维计划(Productive Thinking Program)

取消限制(constraint removal)

第二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动作技能(motor skill,又译运动技能)

组成的动作(component acts)

表现(performance,又译作业、操作)

有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情境干扰效应(contextual interference effect)

反馈又可进一步分为固有的反馈(inherent feedback)和增补的反馈(augmented feedback)两种。固有的反馈,有时叫内反馈(intrinsic feedback)

结果的知识(knowledge of results, KR)

表现的知识(knowledge of performance, KP),

第三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receiving),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老师宣讲雷锋精神;反应(responding),即超出单纯注意的一种行动,如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向雷锋学习的活动;评价(valuing),即行动后获得满意感,赋予行动以价值,并显示出坚定性,如学生刻苦学习新的写作类型;组织(organization),即价值标准的组织,通过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相互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与冲突,最后达到性格化的高水平;性格化(characterization),即价值性格化

由皮亚杰(, 1932)提出,其后由科尔伯格(, 1963, 1968)

艾森伯格(Nancy Eisenberg)

禁令取向的推理(prohibition oriented reasoning)

班杜拉()

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有时也被称为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或替代学习(vicarious learning)

亲历学习(enactive learning)

示范(modeling)

官能心理学(faculty psychology)

相同要素(identical elements)说

共同成分(common components)说,

关系转换说(transposition theory)

学习定势(learning set)

强方法(strong method),它们能保证问题迅速有效地解决。而非针对具体学科问题的方法,被称为一般的启发式方法(general heuristic)

学习准备(readiness),

支架(scaffolding)的

斯腾伯格(R.Sternberg)

能量(power)指人的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它很难因环境或教育因素而改变;技巧(tactics)

加德纳(H.Gardner)

学习成绩不良者(underachiever);那些成绩显著较高者,则被称为学习成绩优良者(overachiever)

性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作用(attribute treatment interaction)一是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也称内源性动机,指

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也称外源性动机

(一)目标导向(goal orientation)

冷认知(cold cognitive)过程,而是一个伴有情绪的热认知(hot

cognitive)

(二)自我图式(Self-Schemas)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自我观念(self-concept)和自尊(self-esteem)。

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又译控制点

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

有人应用计算机系统设计了一个学习团体,名为CSILE(Computer Supported Intent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RCS模型是由科勒(, 1987)提出的。这里A代表注意(attention),R代表贴切性(relevance),C代表自信心(confidence),S代表满足(satisfaction)。

这里的T代表任务(task),A代表自主(autonomy),R代表被认可(recognized),G代表分组(grouping),E代表评价(evaluation),T代表时间(time)。沃尔福克在该模型加上T(教师的期望,teacher expectations)。

在倡导(initiating structure)和关怀(consideration)

应对应激(coping stress)的

敏感性(sensitivity)和移情理解(empathy)

布鲁纳进而指明教学理论必须包含的四个特点:

第一,学习的倾向(predisposition to learn)。教学理论必须

注意那种将使儿童入学时具有乐于学习和能够学习这一心理倾向的经验与背景。

第二,知识的结构(s tructure of knowledge)。教学理论必须规定大批知识组织的方式,以便学习者能够很轻易地掌握这些知识。

第三,序列(s equence)。教学理论应当规定呈现教材最有成效的序列。

第四,强化(r einforcement)。教学理

元认知(metacognition)

与“教学”相对应的两个词是teaching和instruction。

教学目标(instruction goal)

陈述作业目标(p erformance objectives)

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 objectives)

任务分析基于人类作业(human performance)的知识和

《教育心理学》作业原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 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5. 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6. 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7. 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8. 主导性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9.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0. 学习: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建构心理结构,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表现为持久的行为或潜能变化。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11. 知识迁移:知识技能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影响。 12.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为提高学习效率,而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与调控的方略。 二、填空题 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 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3.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4. 情绪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四种。 5.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效价)乘期望值。 6.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7. 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 8. 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 9.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动)的内部动力。 10. 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种。 11. 据动机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12.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教育)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1 3. 心理学 ( psychology) 是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作业答案

教育心理学作业1(第1-3章) 一、简答题 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 .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4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P58- 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 .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P65 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 二、案例分析题P74 某小学三(1)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学生,作业总是潦草脏乱.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李老师专门雕刻了2枚印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奖品,每当这几个同学一次作业工整干净,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 印章,连续得到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得到2次”一级棒”,就奖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卡通画,连续获得3张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就把该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展览……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李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答: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 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 3 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 2 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上方向发展。 三、论述题 1 、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朱智贤是我国最系统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被誉为“中国科学儿童心理学之父”。他强调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整体发展。这个整体包括两个部分和四个方面:两个部分是指儿童发展的认知过程和个性品质;四个方面是指心理发展和社会和教育条件、生物性成熟、动作和活动的发展、语言的发展。 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素质还是生理成熟,他们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

2014天津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2014天津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一、课堂管理 1、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 1、群体 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 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

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a.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b.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 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 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5. 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6. 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7. 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8. 主导性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9.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0. 学习: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建构心理结构,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表现为持久的行为或潜能变化。学习 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11. 知识迁移:知识技能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影响。 12.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为提高学习效率,而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 程,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与调控的方略。 二、填空题 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 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3.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4. 情绪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四种。 5.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效价)乘期望值。 6.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7. 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 8. 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 9.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动)的内部动力。 10. 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种。 11. 据动机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12.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教育)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 能力。 13. 心理学(psychology) 是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14. 以调查法搜集资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问卷)调查,一是访谈式调查。 15.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 16. 动机是由需要内驱力和各种内外(诱因)相互作用形成的。 17. 根据动机的自主性水平,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8.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体验。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一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1答案 (第1---3章)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 加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就是什么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 展只就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就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 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就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与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答:学习就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就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以就是有意的,也可以就是无意的;学习就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6、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就是观察学习,因为人类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更多地得益于经验,因此,大部分的人类行为就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班杜拉非常重视观察学习,将其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7、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根据上述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 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8、简述奥苏伯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因此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与并列结合学习。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二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2答案 (第4---6章)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 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答: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就是关于“就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程序性知识就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就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 二者的区别就是:第一,陈述性知识就是“就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怎么做”的知识;第二,陈述性知识就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就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就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就是信息的变形与操作;第三,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就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就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2.简述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 答:原理,也称规则,就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某种关系的表述,也就就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言语说明。 例一规法与规一例法就是原理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例——规法,指再教学中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 3. 促进概念学习有哪些条件 答:1、提供概念范例,2、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图,3、消除错误概念4.简述影响原理学习的条件 4. 简述模式识别程序与动作步骤程序的学习过程 答:模式识别学习就就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别与判断。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这一任务一般通过概括化与分化来完成。动作步骤的学习就是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动作步骤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转变成程序性知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程序化与程序合成。 5 、什么就是自我调节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有哪些? 自我调节学习就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有:1、自我评价与监控 2、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 3、策略执行 4、监控及策略结果的监控。 6 、加涅培林人为智力技能形成分为哪几个阶段? 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1) .活动的定向阶段。 (2)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 .无声的“ 外部” 言语活动阶段。 (5)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7. 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答:动作技能的培养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②理解任务的性质与情境。③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评价目标】 1、识记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纪律的定义和类型。 2、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群体动力的要素、课堂气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能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井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纪律的定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3、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刨设和体贴。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理解部分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群体动力的要素 (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提高群体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

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3、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等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3)教师的情绪状态 4、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等,由此影响课堂纪律。

教育心理学15在线作业3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 )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 A. 知识 B. 程序性知识 C. 陈述性知识 D. 策略性知识 满分:2 分 2.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把强化分为 A. 正强化和负强化 B. 直接强化和间接强化 C.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D. 精神强化和物质强化 满分:2 分 3. ( )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A. 认知 B. 学习 C. 习惯 D. 教学 满分:2 分 4. 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A. 知、情、意 B. 认知、情感、动作 C. 知、情、个性 D. 知、情、人格 满分:2 分 5.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 A. 长时记忆

B. 内隐记忆 C. 操作记忆 D. 形式记忆 满分:2 分 6.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 程序性知识 B. 实用的知识 C. 直观的知识 D. 可应用的知识 满分:2 分 7. ()是指在教学之前为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的评价。准备性评价 通常运用所谓的“ 摸底测验”的方式来进行。 A. 准备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教学评价 满分:2 分 8. 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相互联系的四个主要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位 阶段和 A. 自动化阶段 B. 熟练阶段 C. 巩固阶段 D. 稳定阶段 满分:2 分 9. ()的思想来源于普莱西发明的教学机器,但程序教学的真正首创者应归功于美国行 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 A. 掌握学习; B. 程序教学;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 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 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主导性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9. 10. 学习: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建构心理结构,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表现为持久的行为或潜能变化。学习 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知识技能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影响。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为提高学习效率,而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 程,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与调控的方略。 11. 知识迁移: 12. 学习策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填空题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 指向)和集中。 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 概括性)。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情绪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四种。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 效价)乘期望值。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 布鲁纳)。 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 社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 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 因变量)或依从变量。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 行动)的内部动力。 诱因可分为( 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种。 据动机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教育 能力。 心理学(Psychology ) 是以(科学 以调查法搜集资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近景性)动机。 )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 )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问卷)调查,一是访谈式调查。 ( 社会)。 )相互作用形成的。 外在动机)。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 动机是由需要内驱力和各种内外( 诱因 根据动机的自主性水平,可分为内在动机和(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来源:山东教师资源网()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重要表现 B.主要过程 C.必要条件 D.辅助条件 2.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民主型 B.放任自流型 C.仁慈专断型 D.强硬专断型 3.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

4.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5.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A.课堂结构 B.教学结构 C.学习结构 D.班级结构 6.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有人发言等,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A.积极的 B.消极的 C.对抗的 D.不能确定 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8.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

为划定了()。 A.纪律约束 B.方向 C.方向和范围 D.范围 9.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A.一般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特殊群体 1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 11.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东师《教育心理学》19春在线作业1

(单选题)1: ()是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 A: 动机 B: 内驱力 C: 诱因 D: 强化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把强化分为 A: 正强化和负强化 B: 直接强化和间接强化 C: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D: 精神强化和物质强化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 A: 比较不稳定的 B: 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 时稳时变的 D: 比较稳定的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是指一类事物的最佳代表,也就是某个概念的典型例证。 A: 定义性特征 B: 原型 C: 概念 D: 图式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方法。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个案研究法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斯金纳认为,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B: 回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C: 习惯性行为和偶然性行为 D: 习得性行为和非习得性行为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是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 A: 内在动机 B: 社会性动机 C: 间接性动机 D: 外来动机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A: 认知好奇心 B: 成就动机 C: 自我效能感 D: 成就归因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级目标是 A: 运用 B: 分析 C: 综合 D: 评价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一般来说,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大多数属于 A: 场依存性 B: 场独立性 C: 沉思型 D: 冲动型 正确答案: (单选题)11: ()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A: 认知; B: 学习; C: 习惯; D: 教学 正确答案: (单选题)12: ()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A: 资源管理策略 B: 元认知策略 C: 精加工策略 D: 时间管理策略 正确答案:

教育心理学网上作业题答案Word版

《教育心理学》网上作业题答案 5:第五次作业 1:[论述题] 1.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哪些能力? 2、学习者和环境的不同因素都将影响到动机的激发,请以教师和学生的交互影响为例,简述交互影响具体可以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3、简述学习的基本阶段。 4、人本主义课程主张开设哪些类型的课程? 参考答案: 1.答:(1)教学认知能力。(2)教学操作能力。(3)教学监控能力。 2.答:(1)归因的表述。(2)表扬和批评。(3)情绪表达。(4)提供帮助。 3.答:(1)注意。(2)目标预期。(3)提取先前知识。(4)选择性知觉。(5)语义编码。 (6)做出反应。(7)反馈强化。(8)提取应用。 4.答:(1)认知课程。(2)情感课程。(3)体验课程。 2:[单选题] 布鲁纳突出强调了()在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A:学习动机 B:模仿行为 C:认知结构 D:思维方式 参考答案:C

1.答:(1)教学认知能力。(2)教学操作能力。(3)教学监控能力。 2.答:(1)归因的表述。(2)表扬和批评。(3)情绪表达。(4)提供帮助。 3.答:(1)注意。(2)目标预期。(3)提取先前知识。(4)选择性知觉。(5)语义编码。 (6)做出反应。(7)反馈强化。(8)提取应用。 4.答:(1)认知课程。(2)情感课程。(3)体验课程。 3:[单选题] 归因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A:寻求理解 B:总结经验 C:寻找帮助 D:获得答案 参考答案:A 1.答:(1)教学认知能力。(2)教学操作能力。(3)教学监控能力。 2.答:(1)归因的表述。(2)表扬和批评。(3)情绪表达。(4)提供帮助。 3.答:(1)注意。(2)目标预期。(3)提取先前知识。(4)选择性知觉。(5)语义编码。 (6)做出反应。(7)反馈强化。(8)提取应用。 4.答:(1)认知课程。(2)情感课程。(3)体验课程。 4:[单选题] 维果斯基强调()和教学支持在学生逐步发展技能的过程中的作用. A:社会学习

教育心理学作业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在学习教育心理学过程中,收获很多,学习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自己曾经的教学工作行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教育心理学广泛地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它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通过学习,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懂得学习,并且能够成为自己的未来的设计师。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是否受学生热爱,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懂得这些理论之后,我们就需要把它转化为具体的实施行为,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甚至是教育教学的灵感。 《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在假期中,我通过校视通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

福师《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一1答案

福师《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一-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对于人类被试而言,()原则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道德原则。 A.系统性 B.教育性 C.客观性 D.整体性 正确答案:B 2.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心理学。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正确答案:C 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药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 B.既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正确答案:A 4.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一定学习水平的教学模式。 A.布鲁纳 B.布卢姆 C.维果斯基 D.斯金纳 正确答案:B 5.将迁移分为的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的依据是()。 A.从迁移发生的方式 B.从迁移的影响效果 C.从迁移发生的学习类型 D.从迁移的方向 正确答案:A

6.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级分化的特点?()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正确答案:C 7.皮亚杰认为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的儿童应该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正确答案:C 8.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属于哪种迁移?() A.逆向性迁移 B.顺应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同化性迁移 正确答案:D 9.()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 A.动力 B.需求 C.内驱力 D.诱因 正确答案:C 10.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这是一种()。 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22 道试题,共44 分)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 A.符号学习

2020年春《学前教育心理学》作业及答案

以下哪一项不是幼儿多动症产生的原因。 1.与遗传有关 2.与大脑发育有关 3.与人格特征有关 4.与脑损伤有关 2、 ?婴儿将养育者作为工具使用是其使用工具发展的哪一个阶段。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4.第四阶段 3、 将学习迁移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的标准是。 1.迁移的效果 2.迁移的对象 3.迁移的向度 4.迁移的发生方式 4、对于被拒绝者,幼儿教师需要 1.多赞美其优点,加强其信心 2.多给他发言的机会 3.加强行为管束 4.引导较活泼的同伴带他一起活动 5、 提出采用"随机通达教学方式”的是。 1.认知主义 2.行为主义 3.人本主义 4.建构主义 6、 提出"替代强化”观点的是。 1.斯金纳 2.班杜拉 3.华生 4.罗杰斯

认为语言(心智活动)是幼儿在环境中经由探索、解决问题而建构出来的是。 1.行为主义的观点 2.乔姆斯基的观点 3.皮亚杰的观点 4.维果茨基的观点 8、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打破常规的能力属于创造性思维的。 1.流畅性 2.独特性 3.灵活性 4.丰富性 9、韦纳归因理论三维度不包括。 1.外部来源 2.稳定性 3.操作性 4.可控性 10、“价值澄清”教学法属于。 1.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1、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中,"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满足以判断行为好坏”属于。 1.避免惩罚、服从取向 2.相对功利取向 3.寻求认可取向 4.遵守法规取向 12、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不包括。 1.幼儿的养护者 2.幼儿的榜样 3.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4.幼儿的观察者 13、婴儿通过自身动作活动,反映出他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这种学习方式属于。 1.操作条件作用 2.模仿学习 3.经典条件作用 4.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14、研究证明,大脑左右半球具有功能分区,属于左半球信息加工的是。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三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3答案 (第7---9章)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什么是产生式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99 答: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基本观点: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2 、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P206 答:( 1 )科学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3 )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4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5 )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6 )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7 )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8 )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9 )重视学习策略于学习方法教学 3.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有何不同之处P222 答:第一、与新手相比,专家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问题对较为出色,在不熟悉的领域,专家通常并不比新手好。第二、在解决问题时专家以较大意义单元即组块加工信息。第三、专家的短时记忆在长时记忆比新手大。第四、专家问题解决比新手快。第五、问题解决过程中,专家比新手要用多的时间来表征问题。第六、专家比新手在更深层上表征问题。第七、专家比新手具有更好的自我监控能力。 4 .简要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 225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问题表征,知识经验,认知策略,心理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5 简述强化训练的形式。P253 答:外部强化可激发人的外来动机,影响人的行为。运用外部强化影响人的形式有多种,依随于是否

做出某个反应进行正强化或负强化被称之为强化训练,它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奖赏训练;取消训练;惩罚训练;回避训练。在运用上述强化训练的方式来激发动机时,人们经常根据实际情况将各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使用。 6.什么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256 答:成就动机是指个体为达到某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成就动机促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人的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3个:一个是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动机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式的稳定的人格特征,表现为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用M来表示;一个是人对成功的期待,是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来表示。一个是成功的因值,即人在成功或失败进所体验的情感变化,表现为满足感,用I来表示。对成功的期待和成功的诱因值之间具有互补的关系,即课题越难,其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越小,而这时成功的满意感越强。 7.如何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P259 答: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1)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2)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3)培养意志,增强免疫力 8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何影响P262 答: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 ( 1 )影响活动的选择。 ( 2 )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 3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 4 )影响完成学习任务。 二、案例分析题(10分) 案例:

北师大网络教育《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

表征系统(布鲁纳) 认知表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1)动作性表征:指3岁以下的幼儿靠动作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动物是他们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表征以及再现认知表征的中介和手段;(2)映象性表征:儿童开始形成图像或表像,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映象性表征方式是认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开始。(3)符号性表征: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人的认知发展顺利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但它们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每个成人都在同时使用这三种表征方式。 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头脑风暴法(脑激励法)p312 脑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景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做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

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支架性学习P175 p213 支架性学习: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支持(“脚手架”),逐渐把管理、控制学习的任务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一方,最后撤去支架。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逐渐地减少外部支持,更多地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教学的目标、学习材料、教学的过程以及学习测评都要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保持一致。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1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按不变顺利相断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P167 p213

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一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一 总共30题共100分 一.单选题(共10题,共40 分) 1.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是()。(4分)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教育经验总结法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4分评语: 2.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 所说的()。(4分)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H一C.罗森塔尔效应 3.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4 分)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 ?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H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4.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4分) A.人类学习 £L B.机器学习 ■I2_C?网络学习 M D.动物学习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4分评语: 5.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并规划、引导自己的人生。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4分) A.语言智能 B.辑一数学智能 €L c.空间智能 4 D.内省智能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6.()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 7.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4分) A.自主感对羞耻感 HL B.主动感对内疚感 ◎Z C.勤奋感对自卑感 3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4分评语: 8.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 认知方式属于()。(4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